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诱生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潘韵铮[1](2021)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顺式和反式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从NLRP3炎症小体的角度建立一种体外评价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DILI)的复合细胞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顺式二苯乙烯苷(cis-stilbene glucoside,Cis-SG)和反式二苯乙烯苷(trans-stilbene glucoside,Trans-SG)的IDILI风险进行评价。从炎症角度探讨Cis-SG诱导免疫性特异质肝损伤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药物特异质肝损伤风险的预测与解决提供重要的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CellTiter-Glo(?)3D Cell Viability Assay 测定 Cis-SG 和 Trans-SG 对三维(three-dimension,3D)培养下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MTT法测定Cis-SG和Trans-SG对THP-1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低、中、高给药剂量。分别给予THP-1巨噬细胞1、5、25 μM的Cis-SG和Trans-SG或其经3D HepG2细胞孵育的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THP-1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的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别检测THP-1 巨噬细胞中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Nod 样受体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和 IL-1β 的表达。ELISA 法检测 Cis-SG和 Trans-SG 对 3D HepG2 细胞分泌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水平的影响。第二章:将HepG2细胞悬液与等体积含有Cis-SG(5μM)或Trans-SG(5μM)的培养基接种于底面超低吸附的96孔U型板中进行3D培养。孵育7天后,取各组HepG2细胞上清液做冻干处理。运用GC-MS技术对各组HepG2细胞上清液进行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寻找对照组与给药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探讨Cis-SG和Trans-SG对3D培养的HepG2细胞代谢的影响。第三章: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is-SG组(50mg/kg),LPS 组(2.8 mg/kg),LPS+Cis-SG 组(2.8 mg/kg,50 mg/kg),LPS+Cis-SG+DG组(2.8 mg/kg,50 mg/kg,60 mg/kg)。适应性饲养3天后,按组别分别腹腔注射DG或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5天,第6天按组别分别灌胃Cis-SG或等量生理盐水,3 h后按组别分别尾静脉注射LPS或等量生理盐水,7 h后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并采集肝脏组织,微板法检测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ELIS 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水平,HE染色检查肝组织切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切片中HMGB1和NLRP3的表达,Western blot 和 RT-PCR 分别检测 HMGB1、TLR4、MYD88、NF-κB 及 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第一章结果显示,1、5、25 μM的Cis-SG和Trans-SG对THP-1巨噬细胞分泌IL-1β的水平无明显影响,而1、5、25 μM的Cis-SG和25 μM的Trans-SG经肝细胞孵育后的上清液能显着提高THP-1巨噬细胞分泌IL-1β的水平(P<0.01),并且能显着提高THP-1巨噬细胞ASC、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1)。1、5、25 μM 的 Cis-SG 和 Trans-SG 对 3D 培养的 HepG2 细胞分泌HMGB1的水平无明显影响。第二章结果显示,各组HepG2细胞上清液样本中共鉴定出99个代谢物,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细胞上清液中的代谢物存在差异。Cis-SG组与对照组之间共鉴定出苯丙氨酸、脯氨酸、丙酮酸、丝氨酸、硬脂酸等47个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和生物合成等7条可能的代谢通路。Trans-SG组与对照组之间共鉴定出异亮氨酸、烟酸、赖氨酸、苹果酸、乳果糖等16个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但未筛选得到符合条件的代谢通路。第三章结果显示,单独给予LPS或Cis-SG不能诱导大鼠肝损伤,而LPS与Cis-SG联合应用显着提高大鼠血浆中ALT和AST的水平(P<0.01),导致严重的肝损伤;与LPS组相比,LPS与Cis-SG联合应用显着提高血浆中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P<0.01),并且显着提高肝脏组织中HMGB1、TLR4、MYD88、NF-κB的表达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P<0.01)。与LPS+Cis-SG组相比,DG预处理明显减轻了 Cis-SG诱导的免疫性特异质肝损伤,显着降低血浆中ALT、AST、IL-κβ、IL-6 和 TNF-α 的水平(P<0.01),显着抑制 HMGB1、TLR4、MYD88、NF-κB的表达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P<0.01)。研究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体外IDILI复合细胞评价模型在测试Cis-SG和Trans-SG上成功应用,在相同的剂量梯度下,Cis-SG经肝细胞孵育后比Trans-SG具有更强的激活THP-1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此模型有助于在体外初步评价和筛选具有IDILI风险的药物。2.非靶标代谢组学结果表明Cis-SG和Trans-SG经肝细胞孵育后上清液中的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Cis-SG经肝细胞孵育后的促炎作用可能与其干扰肝细胞的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相关。3.Cis-SG可能通过激活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造成大鼠免疫性特异质肝损伤,这可能是Cis-SG诱导特异质肝损伤的一种新机制。另外,DG对于Cis-SG诱导的免疫性特异质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薛鑫[2](2020)在《HMGB1在神经干细胞迁移和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对神经系统具有严重破坏性的疾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不仅给病患本人带来巨大的身体创伤和情感代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面对脊髓损伤,当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早期手术解除压迫、稳定脊柱结构、脱水抗炎、予以神经营养支持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等,但是治疗后病患仍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因SCI后神经环路受到破坏、缺血缺氧、炎症反应、脱髓鞘病变、胶质瘢痕形成等诸多不利于神经再生和修复条件限制,使其成为现代脊柱外科领域最为难治的疾患之一。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中侧脑室下区(SVZ区)和海齿状回颗粒下区(SGZ区),在哺乳动物终身的神经发育和修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发生损伤后SVZ区的NSCs激活后大量增殖,并且能够迁移到损伤区域分化为功能神经元,整合于受损的神经回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尽管既往研究证实了NSCs对于神经修复和再生的作用,但是NSCs的增殖和定向迁移到损伤灶的能力有限,并且损伤区域不良外界环境限制了其神经修复作用。因此,针对NSCs这一特殊的细胞群体,研究促进其迁移能力的方法及潜在机制具有重大的基础和临床意义。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是HMG家族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蛋白成员,HMGB1因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而被熟知,同时研究发现其在细胞的迁移、免疫识别、维持炎症作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在CNS疾病中,发现HMGB1可以促进神经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从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但其对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作用未见相关研究。同时,移植NSCs可以通过自我更新、神经保护、自分泌、再髓鞘化等作用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是一种新的脊髓损伤修复策略,但是移植后的NSCs只有极少数能够分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大部分细胞因诸多外界限制而丧失迁移和分化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新的方法提高移植后NSCs迁移数量及存活率,保证其神经修复效果。为验证HMGB1对于NSCs迁移和脊髓损伤后修复作用和机制,本研究通过提取和培养NSCs为基础,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阐明HMGB1对与NSCs迁移及其对脊髓损伤后修复作用和可能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神经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建立HMGB1浓度梯度,研究不同浓度HMGB1对NSCs迁移和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Transwell、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HMGB1对NSCs迁移影响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研究提取小鼠脑皮质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所培养的细胞鉴定NSCs标志物Nestin和Sox2的表达,分化培养后鉴定其GFAP、Olig2和DCX的表达;设置分组为:对照组、0.01 ng/ml HMGB1组、0.1 ng/ml HMGB1组、1 ng/ml HMGB1组、10 ng/ml HMGB1组,利用CKK-8法和显微镜下观察测定Neurospheres的直径检测不同浓度HMGB1对于NSCs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观察HMGB1对于NSCs迁移的作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测定HMGB1干预后Neurospheres向外迁移的细胞数目和距离;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HMGB1对于NSCs中RAGE表达的影响;通过Phalliodin和tubulin观察HMGB1对于NSCs丝状伪足形成影响和形态变化;使用RAGE拮抗剂FPS-ZM1和RAGE si RNA,探究HMGB1/RAGE对于NSCs迁移的作用机制。结果(1)体外培养的脑皮质来源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大部分细胞Nestin表达阳性和Sox2阳性,经分化培养后细胞GFAP表达阳性、Olig2表达阳性和DCX表达阳性。提示培养细胞为NSCs,其具有干性特性和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2)1 ng/ml HMGB1组、10 ng/ml HMGB1组在450 nm吸光度值和Neurospheres直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提示HMGB1能够呈浓度依赖性促进NSCs的增殖;(3)通过Transwell实验及显微镜观察HMGB1干预后NSCs的迁移距离和细胞数目。1 ng/ml HMGB1组神经干细胞球中NSCs迁移数目和距离增加。提示HMGB1能够促进NCSs的迁移;(4)1 ng/ml HMGB1可促进神经干细胞Filopodia形成和升高RAGE表达而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5)HMGB1/RAGE信号通路在1 ng/ml HMGB1介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1 ng/ml HMGB1可通过促进丝状伪足形成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同时,HMGB1/RAGE信号通路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二、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移植HMGB1预处理后的NSCs研究其对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研究HMGB1对脊髓损伤后修复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本部分研究提取并培养大鼠脑皮质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移植HMGB1预先处理后的NSCs,使用大鼠BBB评分、机械痛觉测定、冷/热板温觉测定装置评价移植后SCI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和Nissl染色对HMGB1预处理NSCs移植后SCI大鼠损伤区域的神经元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WB和免疫荧光初步研究其促进功能恢复原因和相关机制。结果(1)通过成功构建大鼠SCI模型,使用大鼠BBB评分、机械痛觉测定、冷/热板温觉测定装置进行对照组、NSCs组、HMGB1-NSCs组对SCI模型大鼠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在大鼠SCI术后第21天,HMGB1-NSCs组BBB评分、机械痛觉测定评分、冷/热板温觉测定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NSCs组,提示HMGB1预处理NSCs移植后能够促进SCI模型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2)取大鼠SCI术后第21天脊髓标本,对脊髓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HMGB1-NSCs组相比于对照组、NSCs组损伤面积更小,组织结构更完整和功能性Nissl小体数目更多。提示移植HMGB1预处理后的NSCs能提高SCI模型大鼠的局部神经组织结构重塑水平及残存神经元数目;(3)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测定对照组、NSCs组、HMGB1-NSCs组SCI大鼠脊髓损伤区域神经元标记物βIII-tubulin的表达量,HMGB1-NSCs组多于对照组、NSCs组。提示:移植HMGB1预处理神经干细胞可促进脊髓损伤区域的神经元存活;(4)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测定NSCs组、HMGB1-NSCs组、HMGB1-NSCs+U0126组βIII-tubulin和ERK表达水平,HMGB1-NSCs组表达增高。提示:HMGB1能够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NSCs分化。结论移植HMGB1预处理后的NSCs,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局部损伤和增加局部神经元数量实现,其中增加的神经元数量可能来源于移植的NSCs促进损伤区域神经元的存活及促进移植的NSCs向神经元分化,而其潜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信号通路相关。
闻莲,何雪晴,钱一可,陈文利,董博翰[3](2020)在《HMGB1在抗肿瘤免疫发生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细胞的高度保守的核蛋白。HMGB1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通过多种信号分子途径来促进肿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HMGB1与免疫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发挥也有密切联系。因此,HMGB1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然而,HMGB1生物学功能复杂,对肿瘤免疫的影响作用也不单一。为了更好地将HMGB1应用于肿瘤治疗,本文就HMGB1在抗肿瘤免疫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鹏[4](2020)在《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花椒毒酚(xanthotoxol)在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CAV)中对移植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Wistar to SD)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n=15),模型组和药物组再分为1周组,4周组和8周组(n=5)。采用动脉套管法,将供体大鼠胸主动脉固定于自制的套管上,植入到受体大鼠腹腔动脉中,药物组在关腹前注入花椒毒酚10mg/kg,之后每天灌胃给药,模型组在术后第一天起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作对照。(2)在各观察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出移植动脉,常规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各期动脉内膜增厚情况,并计算各组ICAM-1、TNF-α、SMA-α,TGF-β1和NF-κB/P65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1)每组大鼠都存活到各观察时间点,药物组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模型组在第4周动脉管壁出现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第8周动脉被侵蚀、管壁机化,内膜增厚明显,药物组在第4周和第8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管壁较完整,新生内膜可见完好的内皮细胞层和增殖的平滑肌细胞;(2)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在第8周动脉内膜/中膜比值明显减小(P=0.004),其中ICAM-1的平均光密度值在第4周(P=0.006)和第8周(P=0.017)明显降低,TNF-α的表达量比同期模型组都显着降低(P<0.01),α-SMA的表达量在第4周(P=0.002)和第8周(P=0.005)明显增加,TGF-β1在第1周(P<0.001)和第4周(P=0.022)表达量明显减少,同时NF-κB/P65的表达量在第4周(P=0.016)和第8周(P=0.032)也明显降低。结论:花椒毒酚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其能降低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中ICAM-1,TNF-α,TGF-β1的表达水平,保留部分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改善血管形态,其机制可能与部分抑制NF-κB/P65的活化相关。
张玉龙[5](2019)在《HMGB1诱导EPCs迁移在创面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烧伤和各种原因造成的创伤以及糖尿病等缺血性疾病所引起的难愈性皮肤创面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问题。延迟愈合的创面最终还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从而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效的创面修复需要在新生肉芽组织内生成大量的新生血管,来维持创面的营养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因此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的生长对于肉芽组织的形成,改善创面微循环,减少感染的发生,促进慢性难愈创面或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形成障碍将直接导致创面愈合延迟或愈合不良。因此进一步明确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的机理,促进其早期修复是创伤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参与了创面新生血管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EPCs有助于缺血或损伤后局部组织的再内皮化和增强血管形成能力,从而加速缺血肢体或创面的愈合,为创面愈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策略和治疗方向。然而,EPCs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在骨髓中活化、动员,进一步归巢、迁移到受损或缺血组织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多种趋化因子的参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核内DNA结合蛋白,参与DNA的转录、复制、修复等。HMGB1可由坏死的细胞以及受LPS、TNF-α、IL-1等刺激后的炎性细胞主动释放或分泌到胞外,作为一种致炎因子引起炎症反应。除了诱导炎症反应之外,分泌到胞外的HMGB1还具有类似于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功能,是细胞迁移普遍的调节因子。既往研究提示创面局部产生的各种炎症因子在诱导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促进创面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HMGB1具有的趋化效应,对于创面局部HMGB1水平的升高是否能够对EPCs的迁移起着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其达到创面局部并形成新生血管,促进皮肤缺损部位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目前尚无太多的研究。文献报道HMGB1可促使胎鼠和成年鼠的血管相关干细胞中层成血管细胞穿过内皮细胞屏障,促进其迁移和增殖作用。基于以上证据我们假设在EPCs向皮肤创面迁移归巢和增殖分化过程中,除已知的SDF-1、VEGF等趋化因子外,创面炎症反应过程中释放的HMGB1可能也是诱导EPCs迁移的重要分子之一。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是HMGB1天然的受体,HMGB1与RAGE结合后可活化信号通路中的多种信号转导分子。目前认为参与EPCs迁移的信号通路与MAPK、PI3K、JAK2-STAT以及转录因子NF-κB等有关。细胞骨架是参与介导细胞变形、细胞运动及细胞迁移等重要活动的蛋白质体系。PI3K/Akt信号通路在VEGF或者降血脂药物如西伐他汀诱导的EPCs定向迁移中起重要角色,并可增加EPCs内NO的合成。因此,我们设想HMGB1在作为趋化因子诱导EPCs迁移过程中可能涉及胞内PI3K/Akt/e NOS信号通路,通过影响细胞骨架结构的改变进而参与EPCs的细胞迁移活动,HMGB1可能在诱导EPCs向创面迁移,增加创面肉芽组织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重点研究HMGB1对EPCs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的影响以及HMGB-RAGE轴激活PI3K/Akt/e NOS信号通路对EPCs迁移的影响;揭示HMGB1促进EPCs迁移的可能机制,明确提出创面炎症反应释放的HMGB1是趋化EPCs向创面局部迁移的重要分子之一,深化对创面修复血管形成过程中EPCs调控机制的认识,为创面治疗提供新的着力点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小鼠皮肤创面HMGB1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建立小鼠皮肤创面模型,利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HMGB1在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及正常小鼠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使用HMGB1高表达腺病毒载体处理糖尿病小鼠创面,观察其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同时用HE、Masson、HIC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新生血管数量以及胶原形成情况。使用Flow cytometry技术检测正常小鼠及高血糖小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的差异性。明确HMGB1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第二部分HMGB1对体外培养的EP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趋化作用利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并用细胞流式方法和细胞荧光鉴定。利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实验以及免疫荧光检测检测EPCs表面HMGB1受体RAGE的表达;利用CCK-8和ELISA实验检测HMGB1对EPCs分化增殖及旁分泌作用的影响。内皮细胞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其体外血管形成能力;通过体外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HMGB1对EPCs迁移诱导作用,明确HMGB1对EPCs生物学特性及迁移的趋化作用。第三部分HMGB1诱导EPC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通过体外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并观察不同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PD98059,ERK抑制剂;L-NAME,e NOS抑制剂)以及RAGE中和抗体对HMGB1诱导EPCs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ERK、P38,JNK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磷酸化过程;EPC中F-actin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结构变化。明确PI3K/Akt/e NOS信号通路在HMGB1诱导EPCs迁移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HMGB1诱导EPCs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正常小鼠创面组织中HMGB1蛋白在创面形成的第1天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回落。在DM组中,HMGB1蛋白在创面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血糖正常小鼠。2.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时间较血糖正常小鼠时间明显延长。与此同时其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小鼠。3.糖尿病小鼠创面使用外源性HMGB1治疗之后,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同时在创面肉芽组织形成、新生血管形成数量及胶原纤维形成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第二部分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表达CD133(49.6%)、CD34(90.03%)和VEGFR-2(76.48%)。同时表达Dil-ac-LDL和FITC-UEA-1的阳性细胞数达95%以上。2.HMGB1上调EPCs中RAGE蛋白的表达,并具有浓度依赖性。3.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1-50ng/m L)HMGB1能够促进EPCs增殖活力,而使用Anti-RAGE-Ab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4.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HMGB1增强了EPCs分泌SDF-1的能力,同时促进EPCs的血管形成能力。5.HMGB1促使EPCs发生迁移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第三部分1.HMGB1增加EPCs的运动迁移。Anti-RAGE抗体显着抑制HMGB1诱导的EPCs运动。同时LY294002(PI3K抑制剂)预处理的HMGB1诱导的EPCs迁移运动被阻断,L-NAME(ENOS抑制剂)预处理的EPCs,其迁移运动也被明显减弱。但PD98059(ERK抑制剂)对HMGB1诱导的细胞运动没有影响。2.HMGB1(100ng/m L)上调了p-Akt的表达,LY294002和Anti-RAGE抗体的加入则明显抑制了这一结果。PD98059和Anti-RAGE抗体的加入,使p-ERK的表达下调,说明HMGB1-RAGE同样参与了ER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过程。3.HMGB1使EPCs中p-e NOS蛋白表达上调,而加入Anti-RAGE抗体、L-NAME则明显抑制了这一过程4.HMGB1处理的EPCs中NO的产量增加,而加入Anti-RAGE抗体、L-NAME(1m M)之后,NO的含量则明显减少。5.HMGB1参与了ER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过程,具有浓度和时间的依赖。在实验中发现HMGB1激活ERK信号通路对EPCs的细胞迁移作用并不明显。说明虽然HMGB1参与了ERK的磷酸化过程,但是其作用并没有表现在细胞迁移中,其发挥的具体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6.HMGB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EPCs中的F-actin水平。但这一过程被LY294002和Anti-RAGE抗体所阻断。结论:1.正常小鼠创面中HMGB1蛋白的表达和CD34+细胞的数量要高于糖尿病小鼠。外源性HMGB1能够促进了糖尿病小鼠创面的愈合,增加上皮化速度和新生血管密度,同时增加糖尿病小鼠循环中CD34+细胞的数量。2.外源性HMGB1上调了EPCs中RAGE的表达,并具有浓度依赖性。HMG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了EPCs的增殖和旁分泌功能。同时有助于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和细胞迁移活动。同时这些功能与RAGE呈正相关。3.HMGB1-RAGE信号级联的激活引起PI3K/Akt/e NOS信号通路激活,诱导NO的产生,引起细胞骨架发生形变,导致EPCs迁移事件的发生。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新生血管生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RAGE可能是HMGB1诱导的EPCs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迁移更为有效的受体。这些结果有助于阐明HMGB1诱导EPCs迁移的分子机制,揭示HGMB-RAGE依赖的PI3K/Akt/e NOS通路是影响创面愈合的潜在治疗靶点。4.尽管HMGB1参与了ERK、JNK、P38的磷酸化过程,但MEK/ERK信号通路对HMGB1诱导的EPCs迁移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参与HMGB1-RAGE介导的细胞迁移的信号途径可能取决于细胞类型,MAPK/ERK也可能通过其他的方法参与血管形成行为。这些潜在的机制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确认。
华淑瑶[6](2019)在《甘草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RAGE参与小鼠实验性肠炎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背景:Gasdermin家族D蛋白(GSDMD)是炎性caspase介导的巨噬细胞焦亡和白细胞介素-1beta(IL-1β)释放的关键底物蛋白,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炎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作为一种警报素分子参与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致病过程。甘草甜素是一种天然的三萜类化合物,因其抗炎抗病毒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肝炎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最近有研究发现甘草甜素可以通过抑制HMGB1的表达和活性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脏损伤,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本课题以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小鼠肝脏损伤为模型,探讨甘草甜素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与结果:1.甘草甜素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鼠肝组织损伤建立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分钟后恢复肝脏供血。在恢复血供6小时后,采集小鼠静脉血并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取小鼠肝组织,将组织固定、包埋后,制成石蜡切片并进行H&E染色检测肝组织损伤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浸润。2.甘草甜素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2.1甘草甜素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HMGB1和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减少肝内库普否细胞的死亡肝脏缺血90分钟,再灌注6小时后,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肝组织内HMGB1和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定位。再灌注9小时后,利用F4/80标记,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库普否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2.2甘草甜素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为了进一步确认库普否细胞的死亡途径,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后的小鼠肝脏中提取库普否细胞,经过12小时的无血清培养后,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同时提取细胞内蛋白,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胞内HMGB1,caspase-1,IL-1β和GSDMD蛋白的表达。2.3甘草甜素可能通过抑制内源性HMGB1减少缺氧-复氧诱导的库普否细胞焦亡为了阐明甘草甜素影响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本课题建立了一种体外缺氧-复氧细胞培养模型。在缺氧-复氧的基础上,分别向细胞中加入甘草甜素、HMGB1中和抗体或重组HMGB1蛋白进行干预,以进一步探究HMGB1在缺氧-复氧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中发挥的作用。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检测IL-1β释放水平,提取细胞蛋白用免疫印迹检测HMGB1,caspase-1,IL-1β和GSDMD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PI以判断细胞膜的完整性。3.GSDMD在缺氧-复氧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中发挥的作用3.1抑制GSDMD表达能够减少缺氧-复氧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在缺氧-复氧诱导之前,应用小分子干扰RNA抑制GSDMD的表达。细胞处理后,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的释放,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NLPR3,caspase-1,IL-1β和GSDMD的表达。3.2 caspase-1调控缺氧-复氧诱导的库普否细胞GSDMD激活上述结果表明GSDMD能够促进缺氧-复氧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应答。目前已知caspase-1可以通过在特定位点剪切并激活GSDMD,但在此模型中caspase-1是否与GSDMD作用还不能确定。因此接下来将应用caspase-1的特异性抑制剂Z-YVAD-FMK来进一步探究caspase-1和GSDND的关系,验证caspase-1在该模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利用免疫印迹和FLICA荧光染色的方法检验caspase-1的激活,并且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释放和细胞胞浆内IL-1β、GSDMD的蛋白水平。结论:1.甘草甜素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2.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甘草甜素能够抑制GSDMD介导的库普否细胞焦亡。3.甘草甜素可能通过抑制内源性HMGB1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4.干扰GSDMD表达可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库普否细胞焦亡。背景: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是平衡营养物质吸收与抵御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侵害,维持肠道健康的基础。肠道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如TLRs、NLRs等能够清除细菌、促进上皮增殖和黏膜修复,甚至是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在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有临床证据显示其表达水平与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探讨RAGE参与其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与结果:1.建立诱导型RAG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通过杂交数代,获得Cre ERT2+/+RAGEfl/fl小鼠;对雄性小鼠进行他莫昔芬诱导,获得RAGE基因缺陷小鼠,用于后续实验。2.RAGE基因缺陷加重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2.1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为了研究RAGE在肠炎相关固有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本课题采用短时期给予DSS以诱导结肠远端急性炎症反应。当连续七天给予3%DSS时,发病严重,停止给药后难以恢复,小鼠死亡率较高;当连续七天给予2.5%DSS时,小鼠肠炎发病显着,且死亡率低。故以此浓度建立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以用于后续研究。2.2肠炎组织中RAGE表达上调应用2.5%DSS建立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分别在第0天,第4天和第7天收集小鼠结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后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RAGE的表达情况。2.3 RAGE基因缺陷加重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应用2.5%DSS建立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比较野生型与RAGE基因缺陷小鼠的体重变化;分别在第0天,第4天和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并比较结肠长度;取结肠组织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并比较组织学损伤。3.RAGE基因缺陷可能通过影响上皮再生加重损伤3.1 RAGE基因缺陷加重上皮屏障损伤为了进一步探究RAGE敲除加重DSS诱导结肠炎的机制,首先利用FITC荧光标记的葡聚糖检测结肠上皮的渗透性;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紧密连结蛋白的表达,以判断结肠上皮屏障的损伤程度。3.2 RAGE基因缺陷可能影响IL-22介导的上皮再生结肠组织匀浆后离心取上清,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和IL-22水平;提取小鼠结肠固有层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22,探究在此模型中IL-22的主要来源。免疫组化检测STAT3的磷酸化水平,比较由IL-22激活的调控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STAT3的激活。免疫组化检测Ki-67,比较肠上皮再生能力。3.3 RAGE基因缺陷可能影响巨噬细胞来源IL-1β的产生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标记IL-1β和CD68,比较巨噬细胞产生IL-1β的能力。提取小鼠结肠固有层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比较结肠固有层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募集巨噬细胞的能力。3.4 IL-22可使DSS诱导RAGE-/-小鼠结肠损伤减轻应用2.5%DSS建立RAGE基因缺陷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记录并比较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小鼠与腹腔注射IL-22小鼠的体重变化;在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并比较结肠长度;取结肠组织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并比较组织学损伤。结论:1.DSS诱导的急性肠炎模型中,组织RAGE水平上调。2.RAGE在维持上皮屏障功能中发挥保护作用。3.RAGE基因缺陷抑制肠上皮再生可能是由于影响IL-22的产生。4.RAGE基因缺陷可能影响巨噬细胞来源的IL-1β的产生。
康丽菲[7](2019)在《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炎症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广泛重视,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调节肿瘤生长。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AFG1)可以诱导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促进肺泡上皮损伤,进而参与肺腺癌的发生;体外给予小剂量TNF-α模拟炎症反应可以诱导肺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迁移。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非组蛋白绑定蛋白,分为内源性表达型和外源性分泌型,细胞核表达型HMGB1在维持染色体稳定,DNA复制及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当HMGB1进一步激活可以从细胞核向胞浆转位,进而分泌到细胞外形成具有炎症细胞因子功能的分泌型的HMGB1,这种外源性因子与其常见的受体,如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等结合,进而通过多种机制激活下游的NF-κB通路,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裂生长及凋亡,参与炎症反应。近年来,HMGB1作为炎症因子在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发现,吸烟诱导的肺组织炎症中,外源性分泌型HMGB1可以通过TLR4激活NF-κB通路参与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HMGB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很多,但研究结果不一,仍有争议,HMGB1在直肠癌、肝癌、间皮瘤、间质瘤等肿瘤中具有促进肿瘤形成的作用,但在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对肿瘤有抑制作用。HMGB1在肺腺癌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一致,Zuo Z等报道HMGB1通过抑制CREB和NWASP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存活和转移,而Feng A等认为HMGB1高表达与肺腺癌预后差有关。因此HMGB1的复杂作用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近来有研究报道给予IFN-γ和TNF-α可以调控巨噬细胞HMGB1的表达。但是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是否/怎样调控肿瘤细胞HMGB1分泌和表达?如何参与肺腺癌的进展?以及在AFG1诱导炎症反应对肺泡上皮损伤过程中HMGB1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有鉴于此,本课题拟探讨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分泌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分析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中IL-10和HMGB1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评价黄曲霉毒素G1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的影响及其在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第一部分: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目的:本研究采用乌拉坦构建TNF-α依赖的小鼠炎症诱导的肺腺癌(Inflammation-driven lung adenocarcinoma,IDLA)模型、人肺腺癌标本和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别在整体和细胞水平探讨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其在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1.构建乌拉坦诱导的炎症介导的小鼠IDLA模型,并在肿瘤发生前期给予TNF-α中和抗体sTNFR:Fc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腺癌发生,观察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表达的影响,以及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2.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经病理诊断明确的肺腺癌临床标本4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肿瘤组织HMGB1和TNF-α表达以及与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关系。3.体外培养A549细胞,探讨TNF-α对HMGB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其对细胞EMT、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1.乌拉坦诱导的小鼠炎症肺组织和炎症诱导的肺腺癌(IDLA)中HMGB1及受体表达情况在乌拉坦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炎症诱导的肺腺癌(IDLA)中HMGB1及其受体TLR2和RAGE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并伴随着巨噬细胞和腺癌细胞高表达TNF-α;提示在肿瘤发生前期炎症肺组织以及IDLA中,巨噬细胞和肺腺癌细胞分泌TNF-α形成炎症微环境与HMGB1高表达密切相关。2.抑制TNF-α依赖炎症反应对炎症肺组织以及肺腺癌组织中HMGB1、TNF-α、和TLR2表达的影响在IDLA发生前期,给予TNF-α阻断剂sTNFR:Fc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以及HMGB1其受体TLR2和RAGE在炎症肺组织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以及TNF-α表达减少。给予TNF-α阻断剂sTNFR:Fc抑制肺腺癌发生,抑制肿瘤组织HMGB1表达以及核浆转位,同时抑制巨噬细胞浸润(P<0.05)。在IDLA中,TNF-α依赖炎症反应调控HMGB1的表达,炎症反应调控巨噬细胞浸润可能和HMGB1表达具有密切关系。3.人肺腺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环境与HMGB1、TLR2和TNF-α的表达的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人肺腺癌中HMGB1,TLR2,TNF-α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肺组织;肺腺癌组织HMGB1高表达与TNF-α表达以及肿瘤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关系(P<0.05)。4.体外给予TNF-α对A549细胞HMGB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体外实验给予TNF-α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TNF-α明显促进HMGB1在细胞核、细胞浆中表达,以及在细胞外的分泌(P<0.05);siRNA抑制A549细胞NF-κB通路,TNF-α上调HMGB1作用明显下降(P<0.05)。提示TNF-α通过NF-κB通路上调HMGB1在细胞核中表达以及细胞外分泌。5.TNF-α通过内源性HMGB1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使用HMGB1siRNA抑制内源性HMGB1,检测TNF-α刺激对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的影响。TNF-α能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作用。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划痕实验及Western Blot显示阻断HMGB1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给予TNF-α刺激,其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阻断HMGB1表达抑制TNF-α对A549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P<0.05)。提示TNF-α通过内源性HMGB1激活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及EMT作用。6.外源性HMGB1对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影响克隆实验、Transwell、划痕实验、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外源性HMGB1促进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EMT。使用siRNA阻断TLR2表达后,外源性HMGB1对于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作用明显受到抑制。使用siRNA阻断HMGB1后,细胞本身增殖、迁移和浸润能力明显下降,外源性HMGB1刺激对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明显下降。提示外源性HMGB1通过TLR2-内源性HMGB1促进肺腺癌的增殖和进展。以上提示在肺腺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以及肿瘤细胞分泌TNF-α与高表达HMGB1具有密切关系。TNF-α依赖的炎症微环境上调HMGB1及受体表达在肺腺癌细胞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TNF-α通过内源性HMGB1促进肺腺癌的进展。外源性HMGB1通过TLR2及内源性HMGB1促进肺腺癌的进展。第二部分:IL-10通过内源性HMGB1在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进展中作用目的:在第一部分发现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调控IL-10的表达基础上,探讨肺腺癌中IL-10和HMGB1的相互调控作用,以及IL-10是否通过HMGB1影响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第一部分中44例人肺腺癌和20例正常对照肺组织中HMGB1、TLR2和IL-10的表达,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及与临床资料的联系及预后关系。2.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给予HMGB1处理对A549细胞IL-10等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IL-10对HMGB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IL-10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以及是否通过HMGB1发挥作用。结果:1.人肺腺癌中HMGB1、TLR2、IL-10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我们采用第一部分的人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IL-10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MGB1、TLR2表达相关性。发现IL-10在44例肺腺癌中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升高,HMGB1与IL-10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7167,P<0.0001)。IL-10与HMGB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TLR2与TNM分期呈弱相关关系,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HMGB1和IL-10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总体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均<0.05),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TLR2的表达与患者总体生存率没有明显关系。2.外源性HMGB1和IL-10在A549细胞中相互作用在A549细胞中给予HMGB1刺激,RT-PCR结果显示炎症相关因子IL-10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体外给予IL-10刺激A549细胞,明显上调TNF-α和IL-6表达,但是对HMGB1表达没有影响。3.IL-10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的影响给予IL-10刺激A549细胞,克隆形成、Transwell、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10对细胞具有促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L-10能明显促进细胞EMT作用(P<0.05)。4.IL-10通过内源性HMGB1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siRNA技术敲除HMGB1后,给予IL-10刺激,IL-10对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果提示,IL-10可以通过内源性HMGB1而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综上,人肺腺癌中肿瘤细胞IL-10高表达与HMGB1且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外源性HMGB1上调肿瘤细胞表达IL-10,IL-10通过内源性HMGB1促进肿瘤细胞细胞EMT、增殖、迁移和侵袭。第三部分:HMGB1在黄曲霉毒素G1诱导的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对肺泡上皮DNA损伤的影响目的: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长期经口灌胃实验动物食物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G1(AFG1)可以诱导小鼠肺腺癌的发生。在肺癌发生前期,AFG1诱导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促进AFG1在肺泡上皮细胞的活化,加重靶细胞DNA损伤,可能在细胞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第一,第二部分发现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可以上调HMGB1在肺腺癌的增殖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分泌到细胞外分泌型HMGB1和TNF-α可以组成细胞因子网络,通过细胞内HMGB1的作用,而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那么,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是否也调控HMGB1表达?HMGB1在AFG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中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尚未确定。因此本部分实验我们采用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模型,以及体外培养正常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进一步探讨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调控HMGB1表达对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以期揭示内源性和外源性HMGB1在AFG1诱导肺腺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Western Blot,RT-PCR,IHC方法检测AFG1诱导的小鼠炎症肺组织和肺腺癌模型中HMGB1及受体、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肺泡上皮细胞中DNA损伤标志物γ-H2AX的表达。使用TNF-α中和抗体sTNFR:Fc阻断炎症后,检测炎症肺组织中HMGB1及γ-H2AX的表达情况。2.探讨AFG1是否影响HMGB1的表达,我们采用人肺泡上皮细胞Beas-2b,体外给予AFG1刺激24h,分别检测HMGB1的表达和分泌。3.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泌型(外源性)HMGB1在AFG1诱导的DNA损伤作用,我们对比AFG1(10μg/ml)和HMGB1(20ng/ml)联合作用与AFG1单独刺激对Beas-2b细胞损伤的影响。我们采用siRNA敲低HMGB1后,给予AFG1作用,检测Beas-2b细胞DNA损伤相关指标γ-H2AX和细胞ROS、凋亡的变化,探讨内源性HMGB1在AFG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结果:1.HMGB1,TLR2和RAGE在AFG1诱导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及肺腺癌中的表达在AFG1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肺腺癌中HMGB1、TLR2和RAGE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AFG1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肺腺癌中HMGB1高表达,可能在肺腺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表达的影响给予TNF-α中和抗体sTNFR:Fc阻断AFG1诱导炎症后,肺组织中HMGB1、TLR2、p-NF-κB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明显低于AFG1单独诱导的肺炎症组织(P<0.05)。给予sTNFR:Fc阻断AFG1诱导炎症后,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进一步提示AFG1诱导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可以上调HMGB1的表达,与肺泡上皮损伤密切相关。3.AFG1对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和HMGB1表达及分泌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AFG1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中,AFG1是否影响HMGB1的表达,我们采用人肺泡上皮细胞Beas-2b,体外给予AFG1刺激24h,分别检测HMGB1的表达和分泌。给予AFG1刺激明显上调TNF-α、IL-6、IL-10和HMGB1mRNA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AFG1刺激促进HMGB1在细胞中表达和分泌(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FG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HMGB1发生核浆转位。实验结果提示AFG1引起细胞损伤过程中,HMGB1表达及分泌升高,促进HMGB1从核内转到细胞浆,再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4.外源性HMGB1对AFG1引起的Beas-2b细胞损伤的影响在体外实验中应用Beas-2b细胞给予AFG1刺激,引起细胞内和细胞上清中HMGB1升高,γ-H2AX表达升高(P<0.05)。再给予外源性HMGB1与AFG1联合刺激,γ-H2AX表达比单加AFG1刺激明显下降(P<0.05),给予HMGB1刺激明显上调TLR2和p-NF-κB,而单独给予AFG1作用对TLR2和p-NF-κB没有影响。提示外源性HMGB1可能通过TLR2和NF-κB途径抑制AFG1对肺泡上皮损伤。使用siRNA敲低TLR2和NF-κB后,HMGB1和AFG1联合作用明显上调γ-H2AX的表达(P<0.05)。流式结果显示AFG1促进ROS和凋亡,AFG1+HMGB1联合刺激明显降低ROS和细胞凋亡,敲除TLR2和NF-κB后,HMGB1和AFG1联合作用对细胞ROS生成及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增强(P<0.05)。提示外源性HMGB1通过TLR2受体激活NF-κB通路抑制AFG1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5.内源性表达型HMGB1在AFG1诱导Beas-2b细胞DNA损伤中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采用siRNA敲低HMGB1后,给予AFG1处理后,AFG1明显促进HMGB1敲除细胞γ-H2AX表达(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FG1处理后,HMGB1敲除组细胞核表达γ-H2AX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敲低HMGB1可以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而给予AFG1明显增加Beas-2b细胞ROS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P<0.05)。结果提示内源性HMGB1在AFG1诱导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在AFG1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肺腺癌上调HMGB1、TLR2和RAGE。给予TNF-α阻断剂抑制AFG1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可以抑制HMGB1的表达。体外给予AFG1促进肺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HMGB1的表达和分泌。外源性分泌型和内源性HMGB1可以保护AFG1导致的Beas-2b细胞DNA损伤。结论:1.HMGB1及受体在TNF-α依赖的炎症诱导的小鼠肺腺癌高表达;肺腺癌微环境巨噬细胞浸润和TNF-α表达与人肺组织HMGB1表达密切相关。体外给与TNF-α激活A549细胞NF-κB通路上调HMGB1的表达和分泌;TNF-α和外源性HMGB1可以通过内源性HMGB1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2.在人肺腺癌标本中,肿瘤细胞IL-10高表达与HMGB1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外源性HMGB1可以上调肿瘤细胞表达IL-10,给予IL-10刺激可以通过HMGB1促进A549细胞EMT、增殖、迁移和侵袭。3.在AFG1诱导的TNF-α依赖肺炎症和肺腺癌中HMGB1、TLR2和RAGE表达明显升高。体外给予AFG1促进肺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HMGB1的表达和分泌。外源性分泌型和内源性HMGB1可以保护AFG1导致的Beas-2b细胞DNA损伤。
刘伟,王园园,仝宗喜,崔寒[8](2012)在《内毒素诱导高迁移率族蛋白B-1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核蛋白,它参与维持染色体的结构和转录的调节。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一旦被释放到细胞外,可以成为一种促炎症介质或危险信号分子。这表明胞外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内毒素致死效应和全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在脂多糖或肿瘤坏死因子的刺激下,可以主动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从而引起炎症反应,文章仅就其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周长青,王焕亮,张丽,李建军,王雪芹[9](2009)在《利多卡因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置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3~5 d后,分为四组:脂多糖组(LPS组),LPS刺激浓度为100 ng/ml;L1组,于LPS刺激前30 min给予利多卡因(终浓度为20μg/ml)预处理;L2组,于LPS刺激后30 min给予同等剂量的利多卡因处理;L3组分别于LPS刺激后30 min、6、12、18 h给予同等剂量的利多卡因处理。LPS刺激24 h后收取细胞,采用RT-PCR检测细胞HMGB1 mRNA的表达。结果与LPS组比较,L1、L2、L3组HMGB1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L3组HMGB1 mRNA表达下降程度最大,明显低于L1、L2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 mRNA的表达。
刘峰[10](2007)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对离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其受体机制。2.观察HMGB1对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3.观察HMG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时效及量效关系。4.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与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信号作用途径。方法:1.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HMGB1(1、10、100、1000ng/ml)刺激6h,并以100ng/ml于不同时间点(6h、12h、24h、48h、72h)观察巨噬细胞摄取中性红能力、噻唑蓝法测定对L1210细胞的杀伤作用、应用Transwell小室趋化装置观察趋化活性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I-Ak抗原表达的变化。2.100ng/ml的HMGB1作用巨噬细胞48h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MGB1组、HMGB1+抗RAGE抗体组、HMGB1+重组小鼠RAGE/Fc嵌合体(rmRAGE/Fc)组,分别观察巨噬细胞摄取中性红能力、对L1210细胞的杀伤作用、趋化活性、细胞表面I-Ak抗原表达的变化。3.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MGB1(1、10、100、1000ng/ml)作用24h,或以100ng/ml作用不同时间(6h、12h、24h、48h、72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细胞TNF-α、IL-10以及ICAM-1 mRNA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0以及sICAM-1蛋白水平的变化。4.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MGB1(10ng/ml、100ng/ml、1μg/ml、10μg/ml)刺激24h,或以10μg/ml的HMGB1作用不同时间(6h、12h、24h、48h)后,以Annexin V/7-AAD双染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的情况。5.10μg/mlHMGB1体外诱导巨噬细胞24h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RAGE的表达变化。细胞凋亡的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MGB1组、HMGB1+抗RAGE抗体组、HMGB1+rmRAGE/Fc组,以Annexin V/7-AAD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的变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染色情况。6.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MGB1组与caspase 3抑制剂组(HMGB1作用前1h加入caspase 3抑制剂Z-DEVD-FMK)。用Hoechst33342染色观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采用Annexin V/7-AAD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变化;应用原位荧光染色,采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分析caspase 3活性的变化。同时使用ELISA检测NF-κB/p65DNA结合活性的变化。结果:(1)1-1000ng/ml的HMGB1刺激可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活性、趋化活性及抗原呈递能力明显提高,其中以100ng/ml时作用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100ng/ml HMGB1刺激48h细胞吞噬功能、杀伤活性及趋化活性达峰值(P<0.01),呈明显的时效及量效关系。(2)100ng/ml的HMGB1作用巨噬细胞48h后,细胞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HMGB1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杀伤活性、趋化活性及I-Ak抗原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HMGB1+抗RAGE组与HMGB1+rmRAGE/Fc组(P<0.01)。(3)1-1000ng/ml的HMGB1作用24h,可促进巨噬细胞TNF-α、ICAM-1 mRNA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其中HMGB1剂量为1000ng/ml时作用最强,呈剂量-效应关系。而IL-10仅在1000ng/ml时表达有所增加。采用100ng/ml的HMGB1作用不同时间后,培养上清液TNF-α与sICAM-1的浓度48h达高峰(P<0.01),呈时间-效应关系,HMGB1对巨噬细胞TNF-α的分泌呈“双峰”特征,而IL-10水平无变化。(4)经不同浓度的HMGB1刺激24h,其中10μg/ml组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效应最强(39.84±5.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10μg/ml的HMGB1作用巨噬细胞不同时间后,以24h组凋亡率发生最高(38.30±6.9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10μg/ml的HMGB1诱导巨噬细胞24h后,经流式细胞术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发现巨噬细胞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HMGB1组巨噬细胞凋亡率为(39.55±2.31)%,HMGB1+rmRAGE/Fc组为(14.83±4.78)%,HMGB1+抗RAGE抗体组为(17.29±3.59)%,显着高于对照组(5.37±2.31)%(P<0.01)。(6)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HMGB1组巨噬细胞凋亡率为(38.21±4.85)%,caspase 3抑制剂组为(16.47±3.91)%,显着高于对照组(4.21±1.64)%(P<0.01)。经Hoechst 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HMGB1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同时,荧光显微镜显示HMGB1组caspase 3荧光强度明显增高,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 3阳性细胞百分率(29.74±4.55)%显着高于抑制剂组(3.02±1.91)%与对照组(7.19±2.46)%(P<0.01),而HMGB1组细胞核NF-κB/p65 DNA结合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1.1-1000ng/ml的HMGB1可显着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2.HMGB1作用于巨噬细胞,可显着促进TNF-α与ICAM-1的产生,HMGB1是重要的促炎因子。3.100-10000ng/ml的HMGB1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4.caspase 3与NF-κB是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caspase 3抑制剂可部分阻断HMGB1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5.HMGB1可诱导RAGE表达增加,RAGE是其影响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主要受体之一。
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诱生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诱生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顺式和反式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复合细胞模型的顺式和反式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顺式和反式二苯乙烯苷经3D HepG2细胞孵育后上清液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顺式二苯乙烯苷通过激活HMGB 1/TLR4/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诱导大鼠免疫性特异质肝损伤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机制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HMGB1在神经干细胞迁移和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HMGB1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作用及机制的体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数据统计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HMGB1 预处理NSCs移植对于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分组 |
3.3 数据统计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HMGB1在抗肿瘤免疫发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HMGB1的生物学特点 |
1.1 HMGB1蛋白及其基因结构 |
1.2 HMGB1的生物学功能 |
1.3 HMGB1的释放 |
2 HMGB1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2.1 HMGB1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 HMGB1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2.3 HMGB1对肿瘤细胞浸润的影响 |
2.4 HMGB1对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
2.4.1 HMGB1与细胞凋亡 |
2.4.2 HMGB1与细胞自噬 |
3 HMGB1与免疫细胞 |
3.1 对免疫细胞的活化 |
3.2 对免疫细胞的抑制 |
4 HMGB1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5 展望 |
(4)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移植动脉HE染色及新生内膜增厚情况 |
第二部分 移植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CAM-1、TNF-α、PCNA、SMA-α,TGF-β1和NF-κB/P65 的表达情况 |
讨论 |
第一部分 CAV相关进展 |
第二部分 CAV大鼠模型建立 |
第三部分 花椒毒酚在CAV中的防治作用 |
第四部分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AV 概述及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5)HMGB1诱导EPCs迁移在创面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小鼠皮肤创面组织HMGB1 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
2.1 小鼠创面组织中HMGB1 蛋白的表达变化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2 外源性HMGB1 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3 HMGB1 对糖尿病小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的影响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HMGB1 对体外培养的EP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趋化作用 |
3.1 小鼠骨髓EP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HMGB1对EPCs表面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HMGB1对EPCs增殖、旁分泌作用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4 HMGB1对EPCs运动和迁移活动的影响 |
3.4.1 实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HMGB1 诱导EPCS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
4.1 HMGB1 参与EPCs中 PI3K和 Akt磷酸化过程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2 HMGB1-RAGE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EPCs运动迁移过程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3 HMGB1-RAGE对 Akt、ERK、eNOS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4 HMGB1-RAGE对 EPC细胞ERK、JNK、P38 的磷酸化的影响 |
4.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4.2 实验方法 |
4.4.3 实验结果 |
4.5 HMGB1-RAGE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EPCs内 F-actin表达变化 |
4.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5.2 实验方法 |
4.5.3 实验结果 |
4.6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HMGB1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甘草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RAGE参与小鼠实验性肠炎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甘草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甘草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二、甘草甜素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AGE参与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诱导型RAG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二、RAGE参与实验性小鼠肠炎的效应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三、RAGE~(-/-)加重DSS所致小鼠结肠炎的机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焦亡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L-10通过内源性HMGB1在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进展中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HMGB1在黄曲霉毒素G1诱导的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对肺泡上皮DNA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HMGB1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内毒素诱导高迁移率族蛋白B-1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基本特征 |
2 脂多糖诱导肝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 |
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主动释放与被动分泌 |
3.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主动释放 |
3.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被动分泌 |
4 脂多糖诱导肝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信号通路 |
5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细胞外致肝损伤的作用 |
6 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干预措施 |
7 结语 |
(10)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HMGB1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其受体机制 |
实验一 HMG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二 HMGB1影响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受体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三 HMG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10、ICAM-1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
实验一 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 |
1.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二 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受体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主要实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三 Caspase 3与NF-κB在HMGB1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诱生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顺式和反式二苯乙烯苷特异质肝损伤评价及机制研究[D]. 潘韵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HMGB1在神经干细胞迁移和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薛鑫.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HMGB1在抗肿瘤免疫发生中的作用[J]. 闻莲,何雪晴,钱一可,陈文利,董博翰. 生命的化学, 2020(04)
- [4]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鹏. 三峡大学, 2020(06)
- [5]HMGB1诱导EPCs迁移在创面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玉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甘草甜素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RAGE参与小鼠实验性肠炎的作用及机制[D]. 华淑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康丽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2)
- [8]内毒素诱导高迁移率族蛋白B-1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J]. 刘伟,王园园,仝宗喜,崔寒.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09)
- [9]利多卡因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表达的影响[J]. 周长青,王焕亮,张丽,李建军,王雪芹.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09)
- [10]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刘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