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太星[1](2022)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PHACO+IOL植入术治疗的1200例(120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等相关指标,分析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25%(3/1200),经及时有效治疗后获得良好控制,无其他严重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糖尿病、接受复杂手术、滤过手术、手术切口>3.20mm、时间≥30min、前房未注药、植入PMMA是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x2=6.880、4.380、5.036、5.494、5.036、6.200、12.782,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糖尿病、复杂手术、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前房未注药、滤过手术、用PMMA均是导致PHACO+IOL植入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0.387、0.414、0.188、0.429、0.510、2.374、1.542,均P<0.05)。结论伴有糖尿病、复杂手术、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前房未注药、滤过手术、用PMMA均是导致PHACO+IOL植入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成艳兰[2](2021)在《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Phaco+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使用Phaco+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钟祥市人民医院2 061例接受Phaco+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患眼2 984眼。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感染性眼内炎分为感染组(72例,105眼)和非感染组(1 989例,2 879眼)。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糖尿病、病房类型、眼外伤、眼部手术史、植入物类型、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高龄、眼外伤、入住日间病房、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均为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经Phaco+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受高龄、眼外伤、入住日间病房、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等独立因素影响,临床需在手术前后针对以上因素给予预防措施避免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
柏晏杰,任艳蕊,姚亚春[3](2021)在《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分析及综合优质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综合优质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0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0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其中23例(22.55%)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年龄≥70岁、玻璃体溢出、糖尿病史、手术时间≥1 h、普通白内障摘除法手术为其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及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与其年龄、基础病史、手术方式、时间及玻璃体溢出情况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给予综合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指标,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王瀚学[4](2021)在《结膜囊冲洗与脸缘清洁对白内障术前眼表抑菌作用及角膜上皮影响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0.5%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与睑缘清洁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眼表菌群的抑制作用及对患者角膜上皮细胞的影响,从而为白内障术前规范应用睑缘清洁提供一个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84例(84眼),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结膜囊冲洗组、睑缘清洁组各42例(各42眼,均为非手术眼),入院当日即用无菌的棉拭子分别进行结膜囊、睑缘取材,后进行细菌培养。两组患者术前3天术眼均接受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而非手术眼未予任何处理。其中结膜囊冲洗组非手术眼手术当天应用0.5%聚维酮碘进行结膜囊冲洗,睑缘清洁组非手术眼术前3天使用清洁棉片(包括抑菌主要成分:1,3-丙二醇、丁二醇等;表面活性剂:库拉索芦荟叶汁、聚氨丙基双胍等)进行睑缘清洁,每天早晚各一次。两组采取抗菌措施后再次分别对结膜囊、睑缘进行取材,完成细菌培养及鉴定。统计术后1天角膜上皮损伤发生情况,询问患者眼部不适症状并进行眼部舒适度调查表填写,对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排除了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及籍贯因素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后得出:1.结膜囊冲洗组与睑缘清洁组治疗前结膜囊、睑缘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组内对比睑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高于结膜囊。2.采取抗菌措施后结膜囊冲洗与睑缘清洁均能抑制睑缘及结膜囊细菌。3.分析眼睑及睑缘的细菌培养得出:睑缘清洁组抑菌效果优于结膜囊冲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结膜囊的细菌培养得出:结膜囊冲洗组抑菌效果优于睑缘清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天,睑缘清洁组角膜上皮损伤率及眼部不适感发生率均低于结膜囊冲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白内障患者术前接受0.5%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睑缘清洁均对患者眼表菌群有抑制效果。0.5%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整体抑菌效果更强,但其对患者角膜上皮有相对较严重地损害,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大,易引起患者术后眼部不适。与之相对应,睑缘清洁对眼部也有较为明显的抑菌效果,虽作用强度不及结膜囊冲洗,但其对角膜上皮损伤较小(基本可忽略不计),且术后眼部不良反应相对更少。故在临床工作中,若患者存在角膜上皮缺损或干眼症等角膜上皮不耐受结膜囊冲洗的眼部疾病,可考虑术前应用睑缘清洁以代替结膜囊冲洗,达到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目的,以减少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并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杨国炳[5](2020)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特点、耐药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800例, 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分为感染组13例与未感染组787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行前房和/或玻璃体穿刺, 无菌采集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 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13例中, 分离病原菌14株, 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占85.71%(12/13)。主要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 占57.1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 两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手术切口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60岁感染率(3.11%)高于年龄≤60岁(0.45%), 合并糖尿病感染率(6.15%)高于无合并糖尿病(1.22%), 手术时间>20 min感染率(6.98%)高于手术时间≤20 min(0.98%), 玻璃体溢出感染率(7.55%)高于无玻璃体溢出(1.2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6.256、13.717、8.801, 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0 min和玻璃体溢出为影响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且受多因素影响, 为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 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黄丽莎[6](2020)在《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致病菌,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对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2年-2018年收治的177例(179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原因,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眼内炎共177例,179眼,男121例,女56例;右眼91例,左眼84例,双眼2例;年龄8-87岁,平均为(55.25±16.60)岁;以18-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眼外伤所致的眼内炎104例(104眼),其中异物伤31例(31眼),穿通伤70例(70眼),破裂伤2例(2眼),爆炸伤1例(1眼);内眼术后眼内炎51例(51眼),其中白内障术后38例(38眼),玻璃体切除术后7例(7眼),青光眼手术后5例(5眼),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后1例(1眼);内源性眼内炎16例(18眼);角膜溃疡6例(6眼)。病原学培养阳性41例,其中细菌31例,真菌7例,细菌合并真菌3例,致病菌中14例为葡萄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31例(31眼),占37.80%,内源性眼内炎病原学培养阳性10例(10眼),阳性率为71.4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25,P=0.019),外源性眼内炎患者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经治疗18例(18眼)感染无法控制实施眼内容物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159例(161眼)感染控制,眼球保存率为89.94%。41例(41眼)外源性眼内炎经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炎症便可控制,其中外伤性眼内炎患者17例(17眼),占16.35%,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24例(24眼),占47.06%,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91,P=0.000),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患者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患者高。108例(108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106例(106眼)眼内炎症控制,占98.15%,手术前视力大于0.05者为13例(13眼),占12.04%,手术后视力大于0.05者为59例(59眼),占54.63%。采用卡方检验显示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08,P=0.000),提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后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比有所提高。45例(45眼)感染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占41.67%,其中视网膜脱离15例(15眼),占13.89%。治疗后视力无光感23只眼,光感10只眼,手动13只眼,指数24只眼,0.02~0.1 20只眼,0.1~0.3 26只眼,0.4~0.648只眼,0.7以上15只眼。采用秩和检验显示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7.408,P=0.000),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眼外伤及内眼手术。其中外伤性眼内炎以中青年男性发病率最高;内眼术后眼内炎多见于白内障手术;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外源性眼内炎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内源性眼内炎。药物治疗和(或)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对于内眼术后眼内炎炎症控制成功率较外伤性眼内炎高。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以视网膜脱离多见,占13.89%。及时给予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除术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陶栗[7](2020)在《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很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而白内障正是其中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群体视力健康的最大“凶手”,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特别是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一疾病,目前治疗上可选用手术治疗。随着临床科学技术的发展,眼科超声乳化手术操作技术日臻发展成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效果好,被越来越多的临床眼科医生所推崇,但手术也使手术并发症成为了广大术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感染性眼内炎是该手术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国际上对其发病率一般认为在0.04-0.27%。我国统计的数据显示,这一发病率为0.033-0.11%。通常表现为突发的眼球疼痛伴视力下降,前房积脓,前房絮状渗出,人工晶体表面渗出膜附着,玻璃体中、重度混浊等,严重的破坏眼球组织,损害视功能,致使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等灾难性的后果。有研究指出,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大多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万古霉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可以覆盖上述菌群。已被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根据2007和2014年美国白内障和屈光外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ASCRS)调查,前房注射万古霉素是人工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最常用的药物,在全球范围内37%眼科医师使用该药物,常用剂量为1mg/0.1ml。随着万古霉素在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常规使用,关于其在眼科使用的不良反应也有所报道。根据ASCRS和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ialists,ASRS)报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万古霉素眼部局部使用后出现出血性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Hemorrhagic Occlusive Retinal Vasculitis,HORV)。HORV的表现包括无痛性视力下降,术后发病时间较POE迟,前房和玻璃体炎症较为轻微,大多无前房积脓。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扇形的视网膜内出血,病变累及周边视网膜,进展的病例出现黄斑缺血,荧光造影显示扇形的血管炎和血管闭塞。这一灾难性的并发症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与前房注射万古霉素有关。本中心多年以来在前房注射抗生素,应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呋辛、低浓度万古霉素(0.01 mg/ml,0.1 ml)。该浓度为国外报道所使用的万古霉素浓度的1/1000,这一浓度的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病例数据,本研究旨在探究低浓度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回顾研究。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低浓度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2、观察低浓度万古霉素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所致的相关临床并发症。研究方法一、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本部分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行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低浓度万古霉素患者13068眼及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术毕前房注射头孢呋辛患者15777眼。回顾对比以上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行非劣效行检验分析两组对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效果,对随访期间出现视力下降患者,行裂隙灯下检查角膜、前房、人工晶体等情况,眼部B超检查玻璃体混浊情况,眼内液培养等实验室检查以确诊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并追踪该部分患者治疗方案变更情况及治疗预后。二、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行白内障手术患者24 916眼,患者均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并术毕前房注射低浓度万古霉素0.1 ml(0.01 mg/ml)。术后随访出现视力下降患者,行裂隙灯检查、眼部B超检查,筛选出术后眼内发生炎症患者,行房水病原微生物检查,排除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筛选出剩余患者,行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行房水炎症因子白介素 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血管细胞粘附因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检查,眼内常见21种致炎微生物核酸、广谱细菌核酸、广谱真菌核酸检查。追踪该部分患者治疗方案变更情况及治疗预后。三、所有数据均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处理本研究对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描述,用两组率的非劣效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0.025。P<0.02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率的非劣性检验用单侧z检验,统计量z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计算公式:Z=△-(PC-PT)/SPC-PTSPC-PT为两组率差值的标准误,计算方法为两组率合并法(平均)法,计算公式为:SPC-PT=(?)结果一、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共筛选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5例5眼,其中低浓度万古霉素组3例3眼,发病率0.0229%,头孢呋辛组2例2眼,发病率为0.0127%。低浓度万古霉素组3例患者致病菌培养结果为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头孢呋辛组培养结果为真菌、缓症链球菌各1例。两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非劣效性检验(P<0.025),即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不差于头孢呋辛。头孢呋辛组与低浓度万古霉素组出现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视力下降,裂隙灯下角膜不同程度水肿,前房浮游细胞、丁达尔征(Tyn)阳性,部分患者前房积脓,前房絮状渗出,人工晶体表面渗出膜附着,玻璃体中重度混浊。二、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共发现非感染性眼内炎性反应患者21例25眼,单眼17例,双眼4例。平均出现眼内炎症的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2.26±12.58天,裂隙灯下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浮游细胞、丁达尔征(Tyn)阳性,人工晶体在位透明。眼部超声提示:玻璃体混浊。房水炎症因子检查 VEGF 96.95±58.49pg/ml(参考区间 0-40.0)、TGF-β 175.05±33.55pg/ml(参考区间<1.0)、IL-6 29123.83±16066.97pg/ml(参考区间 1.0-50.0)、IL-105.85±1.15pg/ml(参考区间 0-50.0)、VCAM 14650±10144.62pg/ml(参考区间 200-1000)。未检测到眼内常见的21种病原微生物,培养镜检无真菌、细菌生长。行万古霉素治疗病情控制不佳甚至加重,停用万古改行激素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1、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不差于头孢呋辛。为少数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白内障患者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多提供了一个选择。2、在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并发症方面,根据本中心临床观察,虽可出现罕见的眼内迟发性非感染性炎性反应这一并发症,但并未出现灾难性的HORV病例,此情况考虑与我院使用万古霉素浓度较低有关。由于该并发症罕见、迟发、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随访,尤其对万古霉素治疗后病情加重,停用后症状缓等疑似病例建议使用激素治疗。
陈莹[8](2019)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以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发病时间,临床特点,治疗方式,视力预后,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治疗前后视力分布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视力预后有关的显着性差异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及卡方连续性校正公式检验,视力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共43例,其中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共40例(40/43,93%)慢性感染性眼内炎3例(3/43,7%)。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平均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发病人群集中在70岁以上(18/43,41.9%),女性多发(27/43,62.8%)。白内障手术方式中有2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1/43,2.3%),1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1/43,2.3%),40例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40/43,93%)。发病诱因中,有3例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1例白内障术后行前房穿刺,1例白内障术后未注意术眼眼部卫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12.15±10.33天,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4.36±6.43天。慢性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平均时间间隔4.67±3.05月,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间间隔3.34±3.03月。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白内障术后慢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症状大部分伴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部体征中均有视力下降、玻璃体腔感染,以及眼底不可见。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行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其中单纯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者3只眼(3/43,7.0%),玻璃体腔内注药者11只眼(11/43,25.6%),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者3只眼(3/43,7.0%)。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共26只眼(26/43,60.5%),其中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7只眼(7/43,16.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13只眼(13/43,30.2%),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取出4只眼(4/43,9.3%),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联合人工晶体取出2只眼(2/43,4.7%),无眼球摘除者。43例患者中,玻璃体腔培养阳性例数为21例,培养阳性率48.8%,革兰氏阳性菌占85.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33.3%,其次粪肠球菌占28.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3%。革兰氏阴性菌2例,占9.5%,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1例丝状真菌占4.8%。18例革兰式阳性菌中,病原菌敏感性100%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其次莫西沙星的敏感性为85.7%,青霉素敏感性为41.2%,敏感性依次降低的是环丙沙星(37.5%)、庆大霉素(35.3%)、氧氟沙星(33.3%)及四环素(30.8%)。革兰氏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是万古霉素(100%)、替加环素(100%)、利福平(100%)、莫西沙星(85.7%)以及庆大霉素(71.4%),敏感性较差的为环丙沙星(16.7%)、青霉素(14.3%)及氧氟沙星(0%)。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敏感性为100%,对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敏感性0%。治疗前大部分患者视力在光感或手动,治疗后总体视力有增加,治疗后一周及随访末期患者视力为0.10.4,对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前62.8%的病人视力为光感或手动,治疗后一周27.9%的病人视力为0.020.1,39.5%的病人视力为0.10.4。随访末期34.9%的病人视力为0.10.4,有20.9%的病人视力为≥0.5,20.9%的病人无光感。基线视力(P=0.01,<0.05)、前房积脓(p=0.033,<0.05)、角膜情况(P=0.001,<0.05)、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P=0.012,<0.05)及有无合并糖尿病(p=0.025,<0.05)均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P=0.384,<0.05)与视力预后无显着性差别。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0,<0.05,r=-0.455),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与视力预后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0,<0.05,r=-0.680)。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大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2周以内,眼部症状大部分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眼部体征大部分伴角膜水肿、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感染及眼底不可见。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革兰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利福平敏感性最高,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最敏感。基线视力、前房积脓、角膜水肿与否、玻璃体腔病原菌培养情况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影响视力预后,白内障术后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间隔以及出现感染症状至就诊时间间隔越长,视力预后越差,早期就诊以及规范治疗可取得较好视力预后。
严宏,陈曦,陈颖[9](2019)在《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手术方式、仪器设备和人工晶状体的改进,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机制学说和人工晶状体材料及设计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术毕前房注射抗生素(头孢呋辛或莫西沙星)可显着降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包括术中合并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患者,未来有望在临床广泛推广。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细胞和促角膜内皮细胞增生药物的研发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曙光。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能在早期准确诊断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且非甾体抗炎药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对此疗效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进一步认识到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人工晶状体植入否与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相关性。高度近视眼患者晶状体屈光性手术的提前,增加了这类患者晚期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脱位的发生率,并让相应治疗面临新的挑战。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因其精准性和安全性已在临床逐渐应用,但仍需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干眼、瞳孔缩小、视网膜光损伤等并发症。另外,由于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对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应全面、综合、系统地治疗,以防止术后各种眼表、眼底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上述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相应对策进行综述,以期帮助眼科医生进行临床诊疗。
付维,樊芳,贾志旸[10](2018)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药物预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一种少见但破坏性极大的并发症。预防眼内炎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术前应用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PVI),术毕前房注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头孢呋辛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围手术期局部抗生素应用是预防眼内炎的主要方式。本文就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致病因素及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三、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 |
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三、引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 |
讨论 |
(2)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Phaco+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分析及综合优质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调查方法 |
1.2.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本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
2.2 本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多因素分析 |
2.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
2.4 两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4)结膜囊冲洗与脸缘清洁对白内障术前眼表抑菌作用及角膜上皮影响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二)资料及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病例排除依据 |
3.主要药品、试剂及器材 |
3.1 主要药品 |
3.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器材 |
4.方法 |
4.1 一般方法 |
4.2 取材方法 |
4.3 结膜囊冲洗 |
4.4 睑缘清洁 |
4.5 细菌培养与观察 |
4.6 眼表相关参数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围手术期眼内炎预防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感染性眼内炎定义、分类及危害 |
1.2 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
1.3 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 |
1.4 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 |
1.5 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方法 |
1.6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及进展 |
1.6.1 药物治疗 |
1.6.2 玻璃体腔注药术 |
1.6.3 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
1.7 本研究主要目的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诊断依据 |
2.2.1 病史 |
2.2.2 临床表现 |
2.2.3 眼部常规检查及辅助检查 |
2.2.4 标本采集及病原微生物检查 |
2.3 治疗 |
2.3.1 药物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2.3.3 眼内容物剜除术及眼球摘除术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年龄、性别、眼别及致病原因 |
3.2 病原学检查结果 |
3.3 治疗措施及效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回顾性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效果的临床观察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
3.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万古霉素在白内障术后预防性使用现状及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8)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基本资料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临床诊断 |
2.2.3 眼内致病菌培养 |
2.2.4 治疗原则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治疗方式 |
3.4 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情况 |
3.5 术后视力及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后发性白内障 |
1.1 PCO发病率 |
1.2 PCO发病机制新学说 |
1.3 新型IOL有效防治PCO |
2 眼内炎 |
2.1 发病率 |
2.2 预防 |
2.2.1 预防方法 |
2.2.2 前房注射抗生素的比较 |
2.3 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 |
3 角膜损伤 |
3.1 评估与预防 |
3.2 角膜损伤分类 |
3.2.1 角膜上皮功能障碍 |
3.2.2 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
3.2.3 角膜内皮损伤 |
3.3 干眼 |
3.4 治疗 |
3.4.1 干眼的治疗 |
3.4.2 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 |
3.4.3 治疗角膜内皮损伤的新方法 |
3.4.3. 1 术中撕除后弹力层 |
3.4.3. 2 体外培养人CEC片进行移植 |
3.4.3. 3 促内皮增生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
4 黄斑囊样水肿 |
4.1 PCME诊断新方法 |
4.2 PCME治疗新进展 |
4.3 糖尿病患者PCME的诊疗 |
5 晶状体囊袋相关并发症 |
5.1 分类、发病危险因素 |
5.2 治疗方法 |
5.3 前囊抛光的作用 |
6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 |
6.1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 |
6.2 继发性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 |
7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并发症 |
7.1 视网膜脱离 |
7.2 IOL-囊袋复合体脱位 |
8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术后并发症 |
8.1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的精确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 |
8.2 我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规范专家共识 |
8.3 FLACS的局限性和术后并发症 |
(10)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药物预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流行病学 |
2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
3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致病因素 |
4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药物预防 |
4.1 PVI |
4.2 前房注射抗生素 |
4.2.1 万古霉素 |
4.2.2 头孢呋辛 |
4.2.3 莫西沙星 |
4.3 局部抗生素 |
5 展望 |
四、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 周太星. 实用防盲技术, 2022(01)
- [2]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Phaco+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 成艳兰. 中外医学研究, 2021(36)
- [3]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分析及综合优质护理对策[J]. 柏晏杰,任艳蕊,姚亚春. 齐鲁护理杂志, 2021(10)
- [4]结膜囊冲洗与脸缘清洁对白内障术前眼表抑菌作用及角膜上皮影响对比[D]. 王瀚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杨国炳.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4)
- [6]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D]. 黄丽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低浓度万古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D]. 陶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研究[D]. 陈莹. 青岛大学, 2019(02)
- [9]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现状与对策[J]. 严宏,陈曦,陈颖. 眼科新进展, 2019(01)
- [10]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药物预防研究进展[J]. 付维,樊芳,贾志旸. 眼科新进展,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