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充NO前体L-Arg对耐力训练大鼠疲劳状况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孟志军[1](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罗小明[2](2019)在《精氨酸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的研究》文中指出精氨酸(Arginine,Arg)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在促进仔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Arg在猪肌纤维类型形成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此,本论文通过体内外研究探讨了Arg对猪骨骼肌肌慢肌纤维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一、饲粮添加精氨酸对猪骨骼肌慢肌纤维表达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产期相近、胎次相似、日龄相近和平均体重为6.55±0.36 kg的健康DLY(杜洛克×长白×约克夏)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四个处理:Control(基础饲粮)、0.5%Arg(基础饲粮+0.5%Arg)、1%Arg(基础饲粮+1%Arg)、1.5%Arg(基础饲粮+1.5%Arg),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试验期28d。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粮添加Arg对断奶仔猪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肉比(F/G)的影响差异不显着。(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Arg显着增加血清中SOD和CAT酶活性(P<0.05),显着增加了总抗氧化能力(P<0.05),降低了血清中MDA的水平(P<0.05)。饲粮添加1%Arg显着增加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SOD1、CAT、GR和Nrf2基因mRNA水平(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Arg显着增加了背最长肌中NO含量,显着增加了背最长肌中NOS的酶活(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Arg显着增加背最长肌中I型肌纤维的比例,显着降低了II型肌纤维的比例(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Arg显着增加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SDH酶活(P<0.05)。饲粮添加1%Arg显着增加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Slow MyHC蛋白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腰大肌中Fast MyHC蛋白含量(P<0.05),增加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的MyHC I、Tnni1、Tnnc1和Tnnt1的基因表达(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Arg显着增加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mt-loop拷贝数(P<0.05),显着增加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Cytc蛋白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的Cytc、Nrf1、ND1、TFB1M和ATP5G基因mRNA表达(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1%Arg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中AMPK和ACC蛋白的磷酸化(P<0.05),显着增加了SIRT1和PGC-1α的蛋白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背最长肌和腰大肌AMPKα1、AMPKα2和PGC-1α的基因表达(P<0.05)。试验二、精氨酸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的机理本研究采用酶消化法从新生仔猪背最长肌中分离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将猪骨骼肌卫星细胞诱导分化三天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rg(0、50、100和200μg/mL)和鱼藤酮(Rotenone,Rot)(0、0.1、0.5和1μM)处理3 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分析检测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摸索最佳Arg和Rot的作用浓度。在此基础上,添加Arg的同时添加Rot探讨Arg是否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影响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结果表明,100μg/mL Arg显着增加了Slow MyHC蛋白和MyHC I基因的mRNA表达,显着增加了SIRT1、PGC-1α和Cytc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MyHC IIb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添加0.1、0.5和1μM鱼藤酮均显着下调了Slow MyHC、PGC-1α和Cytc的蛋白表达。在添加100μg/mL Arg的同时添加0.1μM Rot后发现,Rot削弱了Arg引起的MyHC I、AMPKα1、AMPKα2、SIRT1、PGC-1α、Cytc、TFB1M、ND1和ATP5G mRNA水平以及Slow MyHC、SIRT1、PGC-1α、Cytc和p-AMPK蛋白水平的增加(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内外试验证实了Arg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的形成。
韩奇,魏冰,刘玉花,朱伟丽,刘震杰,曹珍艳[3](2016)在《Nitric Oxide Donor食品保健品作用机理综述》文中认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维持所有正常身体机能的重要信号分子,提高血管内皮细胞NO水平有助加速血液循环,并有助于将氧气和血液中的养分供给到身体四肢的中末端毛细血管,滋养骨骼肌。NO合成机理是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促进精氨酸(L-Arg)转化为NO,以及肠-唾液腺的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产生NO。而通过血管内皮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的作用,可以提高血管内皮组织中的NO的产生和释放,达到使血管平滑肌放松和扩张血管的效果。基于最近的研究,撰写了这篇NO食品保健品机理综述。
孙志芳[4](2013)在《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逆针灸”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延衰的作用。“逆灸”是其中最为常用和易用的方式。我们通过对逆灸现代研究的学习,发现逆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大量基础的指标,具有良性、广泛性和潜伏性的作用特点。中医理论认为逆灸通过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艾灸适宜的刺激是一种良性应激原,提前给予艾灸处理,能够使机体产生适度预应激,能够针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使机体的应激耐受力增强,以抵抗随后过度应激对机体的伤害。我们前期实验观察到逆灸可以减轻随后的“疾病状态”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痛经模型)的发病率与疾病程度,也对“亚健康状态”雌性大鼠机体(更年期模型)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我们想进一步观察逆灸对“健康”机体的作用。结合逆灸的作用特点,我们需要一个能体现机体综合素质的指标,以全面概括逆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运动能力是动物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机体的生命力,需要各个系统的全面配合,是机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大的运动能力可以说是机体整体健康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机体“正气充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逆灸对动物运动耐力的影响,进而推测逆灸是如何通过“扶助”正常机体的“正气”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极限运动耐力属于运动能力的一种,可以使机体将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能体现出机体的生命潜力。同时,极限耐力运动属于过度应激,与逆灸的适度应激相对应,两者一前一后可以体现出两种应激叠摞后的效应。能量代谢是动物所有功能活动的基础,应激是机体内环境面对自身及外环境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化,两者的稳定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极限耐力运动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同时也是一种会造成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因此极限耐力运动能够很好地将应激与能量代谢联系起来。Ghrelin由于其特殊的脑肠肽特性,可能在应激与能量代谢系统甚至其他系统之间的稳态调节都起到关键因子的作用。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水平三者可能互相影响,互相调节,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我们认为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在极限耐力运动中的变化探讨逆灸对身体素质的改善作用。关元穴和命门穴是传统保健穴,联系人体的元气,作用比较基础、广泛,并且在穴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一阴一阳)。选用两穴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体现逆灸的共同效应,一方面又能反映逆灸不同穴位的特异性。目的:通过观察逆灸关元穴和逆灸命门穴对大鼠极限运动耐力的提升作用,探讨逆灸的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通过观察逆灸、力竭和逆灸+力竭对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 HPA轴应激激素、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水平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逆灸对力竭运动大鼠Ghrelin的调节作用及其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性,进而探究逆灸提高机体运动耐力的部分机制,进一步揭示逆灸防病保健的科学内涵,或为运动医学提供参考。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分别行关元穴和命门穴艾条灸法,隔天1次,每次10min,连续10次;空白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与上述组同时人工抓取但不灸,如此连续10次。第20天,即最后一次艾灸24h后,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混合后随机抽取进行温水力竭游泳并记录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力竭即刻与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一同处死取材。观察逆灸关元穴和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活性、HPA轴应激激素水平(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CORT)、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GnRH、血清睾酮)、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结果:1力竭时间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的游泳力竭平均时间都明显长于力竭对照组(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肝糖原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肝糖原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肝糖原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减少(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肝糖原较力竭对照组均有极显着或显着升高(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血乳酸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血乳酸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血乳酸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升高(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血乳酸与力竭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着的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差异(P>0.05)。4心肌和血清N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NOS活性和心肌NOS活性的变化情况一致。5下丘脑C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垂体ACT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血清COR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下丘脑Gn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nRH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血清睾酮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睾酮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血清睾酮含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0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Ghrelin和下丘脑Ghrelin含量的变化情况一致。结论:1逆灸对机体是一种适度的应激,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会预先在单个生化指标上体现出来。但却能显着改善机体的健康程度,提高机体对不良应激的抵抗力。2力竭运动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力竭导致机体应激轴过度激活,过分调动了能源储备,能量代谢处于紊乱状态。3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逆灸正是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以扶助正气,进而增强机体素质,提高运动耐力。这可能能够为运动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应激激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和Ghrelin水平等有关。4关元穴与命门穴的效应有所不同。关元穴在延长大鼠游泳时间、调节糖原储备和乳酸代谢方面与命门穴无异,但对应激激素、性激素、NOS活性及Ghrelin水平的调节效应不明显,关元穴对这些指标的效应可能具有滞后性,也可能其对大鼠体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两穴差别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马鹏,刘鸿宇[5](2013)在《精氨酸/一氧化氮在运动应激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精氨酸(Arg)、一氧化氮(NO)及补充Arg对运动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阐述了Arg/NO在机体运动应激和运动功效等方面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NO与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调节等有一定关联;运动状态下,机体明显增加对Arg的需求量,补充Arg有益于机体蛋白质合成,增加主动肌血流量,减少血氨防止氨中毒,提高肌肉力量,减少代谢物累积。因此,补充Arg可以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延缓疲劳。
王平远[6](2013)在《运动对大鼠肝脏NOS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NOS与运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成为运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动物实验模型来测试大鼠在一次性力竭、九周有氧训练以及训练后一次性力竭后肝脏中NOS含量,来探讨有氧训练对机体内NOS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大鼠长期有氧训练能够提高其肝脏中NOS水平,三者变化呈现正相关;未训练大鼠在一次性运动至力竭时,肝脏NOS水平显着上升;长期有氧训练大鼠做一次性力游泳运动至力竭时,大鼠肝脏NOS含量/活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薛金娟[7](2011)在《调节中枢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对力竭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NO)是否参与运动能力调节和疲劳应激的发生,报道甚少;又由于运动方式、取材部位、时间以及检测手段等存在差异,导致运动疲劳后脑内NO变化报道不一。为了进一步探讨中枢NO与运动疲劳的关系,本文研究:1)运动疲劳状态下下丘脑和海马中NO含量变化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情况;2)侧脑室微量注射NO前体L-精氨酸(L-Arg)和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改变脑内NO信号通路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NO在疲劳应激调控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侧脑室植入套管,手术恢复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L-Arg或L-NAME,连续4天,然后用动物跑台建立急性力竭模型,记录运动至力竭的时间并计算总运动量(即运动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运动疲劳状态下后血浆、下丘脑和海马中硝酸盐/亚硝酸盐(NOX)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力竭后4 h下丘脑室旁核和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nNOS表达的变化。实验分为安静对照组、急性力竭组、Saline力竭组、L-Arg力竭组和L-NAME力竭组。结果:1)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急性力竭组血浆NOX和尿素氮浓度均显着增加(P < 0.01)。Saline力竭组、L-Arg力竭组和L-NAME力竭组在不同阶段旷场实验测试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药物和手术对大鼠活动行为无影响。2)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急性力竭后下丘脑NOX浓度明显下降(P < 0.001),室旁核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及面积均显着减少(P < 0.05,P < 0.01)。海马CA1、CA2、CA3和齿状回(DG)区nNOS细胞数量、面积及平均灰度均显着减少(P < 0.05),但其NOX浓度无显着差异。3)侧脑室注射L-Arg和L-NMAE对运动能力均有显着影响。与Saline力竭组相比,L-Arg力竭组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了151.8%(P < 0.05),运动量增加了150.08%(P < 0.05),而L-NAME力竭组运动时间明显缩短了70.22%(P < 0.01),运动量降低了68.90%(P < 0.01)。4)侧脑室注射L-Arg和L-NMAE对力竭后下丘脑NOx浓度和室旁核nNOS表达均有显着影响。与Saline力竭组相比,L-Arg力竭组下丘脑NOX浓度明显升高(P < 0.001),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面积均显着增加(P < 0.001,P < 0.05),L-NAME力竭组下丘脑NOx浓度明显降低(P < 0.05),nNOS细胞数量和面积均显着减少(P < 0.05,P < 0.001)。5)侧脑室注射L-Arg和L-NAME对力竭后海马结构NOX浓度和nNOS表达均有显着影响。L-Arg力竭组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面积均显着增加(P < 0.05),而其NOx浓度无显着差异,L-NAME力竭组海马结构NOx浓度降低(P < 0.001),nNOS阳性细胞数量和面积均显着减少(P < 0.05)。结论:侧脑室注射L-Arg或L-NAME改变中枢NO信号通路可影响大鼠运动能力,下丘脑和海马NO浓度下降,nNOS表达减少,可能是导致运动能力降低和疲劳应激发生的原因之一,其中下丘脑可能是中枢NO参与运动能力调节的主要脑区之一。补充L-Arg可能通过L-Arg-NO途径提高大鼠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发生。
单玲玲,张蕴琨[8](2009)在《补充精氨酸对运动大鼠腹主动脉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和补充外源性L-精氨酸(L-Arg)对腹主动脉L-精氨酸/一氧化氮(NO)途径及NO代谢方式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安静+生理盐水组、安静+L-Arg组、有氧运动+生理盐水组、有氧运动+L-Arg组。有氧运动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训练;L-Arg组在每次运动前1小时左右按照500mg/kg体重的剂量给予L-Arg水溶液1ml灌胃;生理盐水组每天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3H]-L-Arg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腹主动脉壁L-Arg转运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NO、抗超氧阴离子(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1)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氧运动+生理盐水组大鼠腹主动脉L-Arg转运量和血清NO、抗含量显着下降(P<0.01),而组织iNOS活性显着上升(P<0.01);(2)两L-Arg组与其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L-Arg转运量和血清NO、SOD、抗含量均显着上升(P<0.01),iNOS活性稍有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周有氧运动后,腹主动脉L-Arg/NO途径中内源性L-Arg不足,iNOS活性异常上升,血清抗含量下降,NO含量减少。(2)运动前补充外源性L-Arg可明显抑制iNOS活性,提高抗含量,增加NO含量。
岳冠华,闫健,李承道[9](2008)在《补充NO前体左旋精氨酸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旨在探讨补充左旋精氨酸(L-Arg)对力竭运动大鼠运动能力和心肌的影响,采用大鼠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模型,测定了大鼠心肌乳酸(LD)、MDA的含量,NOS、ATPase、SOD的活性,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大鼠心肌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心肌中的NO、LD、MDA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降低非常显着(P<0.01);(2)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用药组运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LD、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心肌NO含量、NOS活性、肌浆网Ca2+-ATPase活性均显着提高(P<0.05),SOD活性升高非常显着(P<0.01),心肌结构损伤程度减轻。结论:补充左旋精氨酸能够延长大鼠运动时间,改善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结构损伤,消除大鼠心肌LD、MDA的堆积,提高心肌肌浆网Ca2+-AT-Pase和心肌SOD的活性,其中SOD活性的提高尤为显着。
单玲玲,张蕴琨[10](2008)在《精氨酸代谢机制及其在运动中的补充效应》文中指出
二、补充NO前体L-Arg对耐力训练大鼠疲劳状况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充NO前体L-Arg对耐力训练大鼠疲劳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
2.4 微循环基础 |
2.4.1 微循环的定义 |
2.4.2 微循环的功能 |
2.4.3 微循环的调节 |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
2.5 经皮微循环 |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6.3 红细胞与NO |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
2.9 总结与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训练安排 |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
3.3.2 VO_(2peak)测试 |
3.3.3 P4测试 |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
3.3.5 血液指标测试 |
3.4 数理统计 |
4 研究结果 |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5 分析讨论 |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
7.1 研究创新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精氨酸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肉品质与肌纤维类型 |
1.1 肉品质 |
1.2 肌纤维生物学特征 |
1.3 肌纤维类型转化 |
2 肌纤维类型转化的调控 |
2.1 AMPK与肌纤维类型 |
2.2 Ca~(2+)信号通路与肌纤维类型 |
2.3 Wnt通路 |
2.4 Ras/MAPK通路 |
3 精氨酸的功能 |
3.1 精氨酸 |
3.2 精氨酸提高猪抵抗氧化应激能力 |
3.3 精氨酸与脂肪代谢 |
3.4 精氨酸与肌纤维类型 |
4 线粒体与肌纤维类型 |
4.1 线粒体 |
4.2 线粒体与肌纤维类型 |
4.3 线粒体与肉品质 |
4.4 线粒体合成的调控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 存在的问题 |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饲粮添加精氨酸对猪骨骼肌慢肌纤维表达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使用仪器 |
1.3 常见试剂配制 |
1.4 试验动物与设计 |
1.5 饲养管理 |
1.6 样品采集 |
2 测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
2.1 生长性能 |
2.2 肌肉NO和 NOS的测定 |
2.3 血清抗氧化指标 |
2.4 肌肉酶活测定 |
2.5 肌肉目的基因蛋白表达 |
2.6 组织RNA的提取和c DNA合成 |
2.7 qPCR |
2.8 肌肉ATP酶染色 |
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 试验结果 |
4.1 添加Arg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添加精氨酸对背最长肌NO和 NOS含量的影响 |
4.3 添加Arg对血清和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4 添加精氨酸对腰大肌、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
4.5 Arg对肌肉线粒体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添加Arg对 AMPK/SIRT1 能量调控网络的影响 |
5 讨论 |
5.1 Arg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 精氨酸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
5.3 精氨酸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6 小结 |
试验二 精氨酸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的机理 |
引言 |
1 试验材料 |
1.1 试剂和细胞 |
1.2 培养基和常见化学试剂配制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2.2 精氨酸对肌纤维类型组成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鱼藤酮最适浓度的摸索 |
2.4 精氨酸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 |
2.5 试验方法 |
2.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
3.2 精氨酸对猪细胞肌管中肌纤维类型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鱼藤酮最适浓度的摸索 |
3.4 精氨酸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Nitric Oxide Donor食品保健品作用机理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NO的化学属性特征 |
1.1 NO结构与性质 |
1.2 NO机理的临床应用 |
2 提高机体NO水平的食品保健品原料分析 |
2.1 提高机体NO水平的氨基酸 |
2.1.1 L-精氨酸(L-Arg) |
2.1.2 L-瓜氨酸(L-Cit)和L-鸟氨酸(L-Orn) |
2.2 提高机体NO水平的纯天然植物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4)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逆针灸 |
一 逆针灸概述 |
二 正气与逆针灸 |
三 关元穴与命门穴 |
四 小结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运动耐力 |
一 运动耐力的现代研究进展 |
二 运动能力与正气 |
三 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
四 小结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
一 应激概述 |
二 能量代谢简介 |
三 Ghrelin的研究概况 |
四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
五 小结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及体内糖原、乳酸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心肌和血清NOS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A轴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G轴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五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结果综合讨论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精氨酸/一氧化氮在运动应激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Arg和NO的代谢 |
2 运动与NO |
3 L-Arg与运动 |
3.1 L-Arg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3.2 L-Arg与心血管功能 |
3.3 L-Arg与肌肉工作效率 |
3.4 L-Arg与物质代谢 |
4 小结 |
(6)运动对大鼠肝脏NOS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动物模型的建立 |
3.取样 |
4.NOS测定 |
4.1 原理 |
4.2 样本的制取 |
4.3 试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4.4 检测 |
4.5 原理 |
5.结果 |
6.讨论 |
6.1 NOS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
6.2 运动对大鼠肝脏NOS含量的影响 |
6.3 小结 |
(7)调节中枢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对力竭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背景 |
1.3.1 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 |
1.3.2 一氧化氮(NO)的生物效应 |
1.3.3 NO在运动系统中的作用 |
1.3.4 L-精氨酸(L-Arg)和L-硝基-精氨酸甲脂(L-NAME) |
1.4 研究内容 |
2 中枢NO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
2.1 N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2.2 下丘脑NO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
2.2.1 下丘脑解剖生理学 |
2.2.2 运动疲劳时下丘脑NO/NOS的变化 |
2.3 海马NO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
2.3.1 海马解剖生理学 |
2.3.2 运动疲劳时海马NO/NOS的变化 |
2.4 脑内其它核团NO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2.1 动物与分组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侧脑室植入套管 |
3.3.2 侧脑室给药方案 |
3.3.3 急性力竭运动模型 |
3.3.4 取材 |
3.4 测量指标与方法 |
3.4.1 行为学指标 |
3.4.2 生化指标 |
3.4.3 形态学指标 |
3.5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急性力竭运动中大鼠各项指标的改变 |
4.1.1 行为学改变 |
4.1.2 血浆中尿素氮和NOX水平的改变 |
4.1.3 下丘脑和海马NOX水平的改变 |
4.1.4 下丘脑室旁核和海马各区nNOS表达改变 |
4.2 手术及药物两因素对大鼠体重和旷场行为的影响 |
4.3 调节中枢NO对急性力竭后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
4.4 L-Arg和L-NAME对急性力竭后大鼠血浆中尿素氮和NOX水平的影响 |
4.5 L-Arg和L-NAME对急性力竭后大鼠下丘脑和海马NOX水平的影响 |
4.6 L-Arg和L-NAME对急性力竭后大鼠下丘脑室旁核nNOS表达的影响 |
4.7 L-Arg和L-NAME对急性力竭后大鼠海马各区nNOS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关于实验方法的选择 |
5.1.1 给药方式的选择 |
5.1.2 药物剂量的选择 |
5.1.3 取脑时间的选择 |
5.1.4 疲劳程度的验证 |
5.2 L-Arg和L-NAME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
5.3 下丘脑NO/nNOS与运动疲劳应激的关系 |
5.3.1 下丘脑NO参与运动能力的调节 |
5.3.2 下丘脑NO参与疲劳应激的中枢调控 |
5.4 海马NO/nNOS与运动疲劳应激的关系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补充NO前体左旋精氨酸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分组 |
1.3 运动方式 |
1.4 取材及样本前处理 |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6 实验仪器 |
1.7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动物体重变化及运动能力的观察 |
2.1.1 体重变化情况 |
2.1.2 游泳时间 |
2.2 实验后各组大鼠心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2.2.1 L-Arg对大鼠游泳至力竭即刻心肌内NO含量和NOS活性的影响 |
2.2.2 L-Arg对大鼠心肌LD含量、ATP酶活性的影响 |
2.2.3 L-Arg对大鼠心肌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2.2.4 补充L-Arg对力竭游泳大鼠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3 分析和讨论 |
3.1 补充外源性L-Arg对大鼠心肌NO含量及NOS活性的影响 |
3.2 补充外源性L-Arg对大鼠心肌乳酸含量及ATP酶活性的影响 |
3.3 补充外源性L-Arg消除大鼠心肌氧自由基的影响 |
3.4 补充外源性L-Arg对力竭游泳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
4 结 论 |
四、补充NO前体L-Arg对耐力训练大鼠疲劳状况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2]精氨酸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猪骨骼肌慢肌纤维形成的研究[D]. 罗小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Nitric Oxide Donor食品保健品作用机理综述[J]. 韩奇,魏冰,刘玉花,朱伟丽,刘震杰,曹珍艳. 现代食品, 2016(02)
- [4]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D]. 孙志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精氨酸/一氧化氮在运动应激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马鹏,刘鸿宇. 搏击(体育论坛), 2013(04)
- [6]运动对大鼠肝脏NOS含量的影响[A]. 王平远. Proceedings of 2013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3 V14), 2013
- [7]调节中枢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对力竭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D]. 薛金娟. 中北大学, 2011(11)
- [8]补充精氨酸对运动大鼠腹主动脉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影响[J]. 单玲玲,张蕴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9(04)
- [9]补充NO前体左旋精氨酸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的影响[J]. 岳冠华,闫健,李承道.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 [10]精氨酸代谢机制及其在运动中的补充效应[J]. 单玲玲,张蕴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