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潮,李薇[1](2021)在《解氏泻心汤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解氏泻心汤联合内镜治疗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方法将40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行内镜下序贯治疗,治疗组20例在胃镜序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氏泻心汤加减,疗程半年,对比2组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治疗前后的根除率,再出血的次数,Child评分变化以及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静脉曲张根除与基本消失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60.0%(P <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0例,对照组5例; 2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Child-Pugh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均上升,治疗组血红蛋白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组患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次数明显减少,Child-Pugh评分均得到改善,血红蛋白上升,静脉曲张根治率高,解氏泻心汤联合内镜治疗能够更好地预防食道胃底曲张出血。
李培蕾[2](2021)在《23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四种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内镜下密集套扎结合小剂量硬化剂序贯治疗及其他三种内镜方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经过严格筛选的肝硬化食管胃均存在静脉曲张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1.为评估不同内镜方法止血效果,将230研究对象中178例因初次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确诊为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根据内镜下不同止血方式,分为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硬化剂注射组,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基本信息、病人治疗方案、止血及再出血情况、出血原因等情况。2.为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均存在静脉曲张的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将存在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依据内镜下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组。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病人治疗方案、食管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复发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等情况。3.为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食管胃均存在静脉曲张的患者中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复发情况,将存在胃静脉曲张的患者依据内镜下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内镜下胃静脉曲张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组。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病人治疗方案、胃曲张静脉消失情况、复发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等情况。结果:1.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止血及再出血情况观察: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硬化剂注射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3.8%、98.6%、94.4%、88.9%。四种治疗方法止血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再出血率(72h-6W)分别为16.3%、2.8%、5.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迟发性再出血率(6W-3m)分别为7.5%、4.2%、5.6%、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观察:从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效果来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组,各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46.2%、71.1%、17.6%。有效率(显效+治愈)分别为:76%、98.9%、29.4%。从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来看,套扎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各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6.7%、76.7%、17.9%,总有效率分别为:92.3%、94.5%、89.3%。各组疗效不完全相同。3.不同内镜治疗方法复发情况观察: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来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硬化剂注射组复发率分别为:34.6%、11.1%、23.5%。各组复发率不完全相同。从胃静脉曲张复发情况来看,套扎组、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8%、5.6%、7.1%。各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治疗、组织胶注射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均有较高的止血率和较低的再出血率,其中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早期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套扎组。2.从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效果来看,食管胃静脉曲张序贯治疗临床治愈率显着高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且序贯方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总有效率最高,套扎治疗次之,硬化剂注射治疗总有效率最低。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情况,序贯方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显着低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3.从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来看,组织胶注射组临床治愈率显着低于套扎组与序贯组,但三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对于胃静脉曲张复发情况,套扎组、密集套扎结合硬化剂序贯组、组织胶注射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
张珈恺[3](2020)在《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延边地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5例,其中生长抑素治疗组为对照组66例,生长抑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组为治疗组5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早期止血率,早、近、远期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生长抑素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均未在治疗结束72h内观察到再出血征象,在早期、近期再出血率、死亡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远期再出血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4例(57.63%),其中胸骨后疼痛28例(47.46%)、恶心4例(6.78%)、吞咽困难2例(3.39%);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患者共27例(45.76%),其中重度和轻度分别为23例和4例,平均复发时间为4.00(2.00-10.00)月;针对朝汉两民族患者进行比较后发现,下段静脉曲张患者与中段及中下段相比,朝鲜族明显多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和0.012);而其他一般资料,早、近、远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EV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复发程度的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延边地区朝鲜族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位置与汉族相比较食管下段更为多见。(2)延边地区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在早期止血、近期再出血及死亡率方面与单纯生长抑素治疗的效果基本相同,但在预防远期再出血方面的成效明显优于单纯生长抑素治疗。
谢斌[4](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原始研究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分析,寻找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高危人群的筛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检索建库至2019年10月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ISI)、the Cochrane Library(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评估肝硬化合并EGVB危险因素的文献,使用Endnote-X9进行文献管理,选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文献63篇,其中病例对照研究研究53篇,队列研究10篇。共纳入肝硬化患者14360人,其中发生EGVB患者共6665人,出血率为46.41%。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EGVB组与未出血组的相比较以下指标具备统计学差异:性别(女)[OR=0.88,95%CI;(0.81,0.96)]、血红蛋白[SMD=-1.04;95%CI;(-1.62,-0.47)]、血小板计数[SMD=-0.68,95%CI;(-0.93,-0.440)]、PT[SMD=0.84,95%CI;(0.64,1.04)]、PTA%[SMD=-0.36;95%CI;(-0.51,-0.02)]、ALB[SMD=-0.48,95%CI;(-0.66,-0.29)]、血清钠[SMD=-0.32;95%CI;(-0.62,-0.03)]、红色征[OR=5.89,95%CI;(3.55,9.78)]、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4.90,95%CI;(3.05,7.88)]、Child-Pugh分级(C级)[OR=1.58,95%CI;(1.12,2.25)]、门静脉内径[SMD=0.93,95%CI;(0.75,1.12)]、脾静脉内径[SMD=0.75,95%CI;(0.62,0.87)]、胃左静脉内径[SMD=2.08,95%CI;(1.30,2.87)]、门静脉血流速度[SMD=-0.77,95%CI;(-1.06,-0.48)]、胃左静脉血流速度[SMD=1.44,95%CI;(0.96,1.91)]、脾脏长径[SMD=0.50,95%CI;(0.07,0.92)]、腹水[OR=1.35,95%CI;(1.02,1.79)]。肝硬化EGVB组与未出血组的平均年龄、肝硬化的病因、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总胆红素、ALT、AST、APTT、INR、尿素氮、血清钾、脾脏厚度、脾静脉血流速度、肝性脑病,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异质性较高的因素例如:年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纳入文献均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结果相对稳定,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多因该方法会产生大量图表使论文过于累赘,故未予呈现。结论:1、低血小板计数、PT延长、PTA%下降、低蛋白血症、低血清钠、红色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Child-Pugh分级(C级)、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增宽、胃左静脉内径增宽、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腹水均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2、年龄、肝硬化的病因、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总胆红素、ALT、AST、APTT、INR、尿素氮、血钾、脾脏厚度、脾静脉血流速度、肝性脑病不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3、性别(女)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保护因素;血红蛋白含量是否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纳入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予以确定。
郭键漪[5](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EGVB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并采用L 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自建模型、经典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对EG VB患者再出血进行预测价值对比。为指导EGVB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01.01-2018.12.31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并行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495例。将上述病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340例)与验证集(155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病因、HE、腹水、TBIL(μmol/L/mg/L)、ALB(g/L)、Na+(mmol/L)、Glu(mmo l/L)、Ca+(mmol/L)、PT(s)、国际标准化比例、Cr(mg/dl)、HGB(g/L)、P LT(*109/L)、组织胶(用量ml)、聚桂醇(用量ml)、是否输入血制品、是否长时间抗感染。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满足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非正态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两组之间使用M-H U验进行分析。对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用于二分类变量,本文将患者未在出血=0,再出血=1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stepwise分析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选取AIC值最小的模型作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结果:将性别(0=男性、1=女性)、病因(0=胆汁性或酒精性,1=其他)、HGB、Ca+、手术方式(以组织胶+聚桂醇为对照,2=组织胶/聚桂醇,3=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是否输血制品(0=否,1=是),是否长时间抗感染(0=否,1=是)纳入模型,其中性别(女性)、手术方式2(组织胶/聚桂醇)、是否输入血制品(是)为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病因(其他)、HGB、Ca+、手术方式3(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是否长时间抗感染(是)为再出血保护因素,得出公式:R=5.29+0.53性别(0=男性,1=女性)-0.09病因(0=胆汁性或酒精性,1=其他)-0.02血红蛋白-2.12血钙+0.43手术方式2(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0.87手术方式3(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1.20是否输血制品(0=否,1=是)-0.75是否长时间抗感染(0=否,1=是)。并通过R软件,制作出列线图,总得分越高,患者再出血风险越高。运用ROC对比自建模型,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验证组中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自建模型AUC分别为0.5325、0.5032、0.7074。自建模型可以有较好的再出血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构建了《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通过ROC评价,可作为EGVB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公式为:R=5.29+0.53性别(0=男性,1=女性)-0.09病因(0=胆汁性或酒精性,1=其他)-0.02血红蛋白-2.12血钙+0.43手术方式2(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0.87手术方式3(0=其他,1=组织胶+聚桂醇+金属夹)+1.20是否输血制品(0=否,1=是)-0.75是否长时间抗感染(0=否,1=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能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患者的再出血风险进行预测
赵优优[6](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EGVB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完整的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镜治疗组(60例)及外科手术组(52例),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电话追踪随访,记录每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生存和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和生存的预测因素。结果:(1)外科手术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的再出血率为1.9%、3.8%、9.6%,内镜治疗组分别为15.0%、20.0%、26.7%,两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外科手术再出血风险为内镜治疗的0.293倍(OR=0.293,95%CI=0.0990.866,P=0.026)。(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外科手术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1%、90.4%、85.6%,而内镜治疗组分别为90.0%、80.6%、7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142)。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再出血(P=0.028,HR=4.220,95%CI=1.16415.296)、Child-Pugh分级(P=0.017,HR=2.802,95%CI=1.2066.507)和MELD评分(P=0.003,HR=1.238,95%CI=1.0781.422)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9%)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并发症种类多于内镜治疗组。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内镜治疗,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镜治疗。(2)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3)再出血、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文博[7](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袁静[8](2020)在《超声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在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83例,根据其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结果将所有肝硬化患者分为无EV组(G0)、轻度EV组(G1)、中度EV组(G2)、重度EV组(G3);根据有无出血史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EVB)和未出血组(NEVB)。对所有患者行灰阶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食管壁厚度、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流速(PVV)、脾静脉内径(SVD)、脾静脉流速(SVV)、脾动脉搏动指数(SAPI)、脾动脉阻力指数(SARI)、脾长径、脾厚径等指标;计算脾指数(SI)和脾门指数(SPI):SI=脾长径×脾厚径,SPI=SI/PVV;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资料。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两配对等级资料比较采用边际同质性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01的指标纳入非条件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建立中-重度EV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评估各指标及模型对EV严重程度和EVB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组间年龄、性别、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年龄、性别、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食管壁厚度、SI、PVV、SVD、PVD与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间具有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66、0.619、-0.444、0.405、0.310。SAPI、SARI、SVV与EV程度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程度EV组间食管壁厚度超声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5.3mm、6.25 mm、7.15 mm分别作为划分无曲张与轻度EV、轻度EV与中度EV、中度EV与重度EV的临界值,与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分度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重度组与无-轻度组间PVD、SVD、SI、PVV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VV、SI、SAPI是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SI+PVV+SAPI)。ROC曲线分析得到PVV、SI、SAPI、SPI及SI+PVV+SAPI预测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17、0.621、0.897、0.906;其中以SPI、SI+PVV+SAPI的诊断价值最高,分别以5.31、-4.85为截断点时,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1.9%、83.1%。5.单因素分析显示EVB组的食管壁厚度、PVD、SVD、SI、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NEVB组(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脾静脉内径增宽、食管壁厚度增加是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SVD、食管壁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809,分别以10.05 mm、6.55 mm为截断点时,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3.4%、77.1%。结论1.食管壁厚度超声测值可用于评价食管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其划分无曲张与轻度EV、轻度与中度EV、中度与重度EV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5.3 mm、6.25 mm、7.15 mm;食管壁厚度增加也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以≥6.55 mm预测出血,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70.7%。2.多普勒指标中,联合诊断模型(SI+PVV+SAPI)与脾门指数(SPI)可作为诊断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良好指标,以SI+PVV+SAPI≥-4.85预测中-重度E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4%、90.6%;以SPI≥5.31预测中-重度EV,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4%、87.5%。脾静脉内径(SVD)增宽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以≥10.05 mm为预测出血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3.8%、73.2%。
黄江水[9](2020)在《CT灌注成像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风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在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55例患者的CT灌注图像,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37例,其中合并EGVB患者19例,尚未合并EGVB患者18例,正常肝脏组18例。将原始图像传送至思创工作站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门脉主干附近的层面获取主动脉、门静脉、脾脏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第二步:于显示较好的层面分别划出肝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及右后叶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每个肝叶选取3个ROI,共计12个ROI。第三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PI),将12个ROI取平均值作为全肝的灌注参数。比较三组间的一般资料、灌注参数的差异性,分别采用R×?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时,采用LSD法或Tamhane T2法。根据诊断性试验方法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各项参数(HAP,PVP,TLP,HPI)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出血组、非出血组、正常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血组、非出血组、正常组灌注参数比较时,HAP: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及正常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P: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及正常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出血组较非出血组及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PVP的AUC值高于TLP及HPI,PVP检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阈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5ml/min/100ml,86.1%,90%。TLP检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的阈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89ml/min/100ml,86.1%,90%。HPI检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的阈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28%,89.5%,80.6%。结论:CT灌注成像对于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的发生有临床指导价值,PVP为理想参数。
王曦[10](2020)在《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比较少点大剂量与多点小剂量两种注射硬化剂治疗方法治疗食道残留曲张静脉的疗效;比较断流结扎和硬化剂治疗Lesmi,D1.5食管曲张静脉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6-2018.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行内镜下套扎术(EVL)或内镜下硬化剂术(EIS)的患者,将总体患者分为EVL组和EIS组,每组又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每一组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比较总体糖尿病患者中肝源性和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以及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术后再出血率。(2)回顾性分析2015.11-2018.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硬化剂治疗的患者,分为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比较两组平均治疗次数、平均住院天数、静脉曲张消失率、硬化剂治疗有效率、急诊止血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2017.11-2019.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附属阜阳医院行断流结扎方法和硬化剂治疗的Lesmi,D1.5食管曲张静脉的患者,分为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比较两组在静脉曲张消失率、治疗有效率、急诊止血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断流结扎方法,是对粗大、不能一次结扎完全的血管,在血管的“左-右-左”分3点呈“>或<”型连续结扎,达到完全阻断血管。结果:(1)EVL组:糖尿病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25%、36.1%、44.4%)高于非糖尿病组(5.1%、7.6%、13.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7.916、14.581、12.822,P均<0.05)。EIS组:糖尿病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20.6%、32.4%、47.1%)高于非糖尿病组(3.4%、8.6%、1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5.325、8.403、8.159,P均<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EVL组及EIS组的年龄、肝功能分级进行控制后,糖尿病仍为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肝源性糖尿病与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227、0.123、0.580,P均>0.05)。总体糖尿病患者中,Child-Pugh A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14.3%、17.9%、25%)低于Child-Pugh B+C组(28.6%、45.2%、59.5%),两组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内(c2=1.9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内(c2=5.590、8.069,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少点大剂量组治疗平均注射点数(2.73±1.01)点,硬化剂平均用量(20.61±7.69)ml,多点小剂量组治疗平均注射点数(5.78±1.01)点,硬化剂平均用量(11.33±6.35)ml。平均治疗次数:少点大剂量组(2.74±0.81)次少于多点小剂量组(3.22±0.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点大剂量组(7.44±2.27)天,多点小剂量组(7.66±1.97)天,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6,P>0.05)。静脉曲张消失率:少点大剂量组为46.8%,多点小剂量组为3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738,P>0.05)。硬化剂治疗有效率:少点大剂量组(87.1%)高于多点小剂量组(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589,P<0.05)。两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分别为(4.8%vs 3.1%、17.7%vs 1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000、0.014,P均>0.05)。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vs 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26,P>0.05)。(3)静脉曲张消失率:断流结扎组(58.7%)高于硬化剂组(37.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759,P<0.05)。治疗有效率:断流结扎组的总有效率(93.5%)高于硬化剂组(7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815,P<0.05)。两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早期再出血率: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分别为4.3%和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0,P>0.05)。迟发性再出血率: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分别为4.3%和1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28,P>0.05)。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和1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604,P>0.05)。结论:(1)糖尿病为肝硬化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肝功能差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更容易出血,肝源性和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出血率无差异。(2)针对食道残留曲张静脉,少点大剂量硬化剂注射法较多点小剂量硬化剂注射法疗效好。(3)对于粗大迂曲的食管曲张静脉,断流结扎法疗效较硬化剂法好。
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解氏泻心汤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再出血(人次)比较 |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2)23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四种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对照组治疗 |
2.2.2 治疗组治疗 |
2.2.2.1 治疗组术后处理 |
2.2.3 治疗效果评估 |
2.2.3.1 早期止血 |
2.2.3.2 早期再出血 |
2.2.3.3 近期再出血 |
2.2.3.4 远期再出血 |
2.2.3.5 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 |
2.2.3.6 朝、汉族EVL治疗效果比较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早期止血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
3.3 治疗组朝汉两民族患者EVL治疗效果比较 |
3.3.1 一般资料比较 |
3.3.2 再出血率、死亡率比较 |
3.3.3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3.4 EV复发率、复发时间、复发程度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硬化合并EGVB的病理生理机制 |
2.2 肝硬化合并EGVB的诊断 |
2.3 肝硬化合并EGVB的一般治疗 |
2.4 肝硬化合并EGVB的药物治疗 |
2.4.1 血管活性药物 |
2.4.2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2.5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
2.6 肝硬化合并EGVB的内镜治疗 |
2.6.1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
2.6.2 硬化剂注射术 |
2.6.3 组织胶注射术 |
2.7 肝硬化合并EGVB的介入治疗 |
2.7.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2.7.2 经静脉球囊闭塞逆行栓塞术 |
2.7.3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 |
2.8 肝硬化合并EGVB的外科手术治疗 |
2.8.1 分流术 |
2.8.2 断流术 |
2.8.3 肝脏移植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评分标准 |
3.3 治疗方法 |
3.4 资料采集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再出血情况 |
4.3 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
4.4 生存情况 |
4.5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
4.6 并发症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诊断参考标准 |
2.1.4 患者基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相关准备 |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
2.3 随访观察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
3.7 生存率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超声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临床诊断方法 |
1.3 超声评估食管静脉曲张及其出血风险的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综述 超声无创性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食管壁厚度 |
2.3 超声多普勒指标 |
2.3.1 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 |
2.3.2 门静脉流速、脾静脉流速 |
2.3.3 胃左静脉内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 |
2.3.4 肝、脾动脉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 |
2.3.5 联合多普勒指标 |
2.4 弹性成像 |
2.4.1 瞬时弹性成像 |
2.4.2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 |
2.4.3 剪切波弹性成像 |
2.5 超声造影 |
2.6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3 超声检查 |
3.3.1 超声检查仪器 |
3.3.2 检查前准备 |
3.3.3 超声检查过程及参数收集 |
3.4 基本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1.1 不同程度EV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4.1.2 NEVB组与EVB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4.2 各超声指标与肝硬化EV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 灰阶超声食管壁厚度测值对EV程度的诊断价值 |
4.3.1 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组间食管壁厚度比较 |
4.3.2 食管壁厚度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诊断价值 |
4.4 多普勒超声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价值 |
4.4.1 无-轻度与中-重度EV组间各指标单因素分析 |
4.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模型建立 |
4.4.3 多普勒指标对肝硬化中-重度EV的诊断价值 |
4.5 超声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价值 |
4.5.1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出血的关系 |
4.5.2 NEVB与 EVB组间各超声指标单因素分析 |
4.5.3 NEVB组与EVB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5.4 超声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价值 |
第5章 讨论 |
5.1 食管壁厚度诊断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价值 |
5.2 多普勒指标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诊断价值 |
5.3 超声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价值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CT灌注成像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风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资料的筛选 |
2.2 入组病例资料的一般特征 |
2.2.1 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患者的一般特征 |
2.2.2 肝硬化非EGV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临床一般特征 |
2.3 检查设备 |
2.4 CT扫描技术 |
2.5 后处理技术 |
2.6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对比 |
3.2 各组肝脏灌注参数的比较 |
3.3 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风险性的ROC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的发病机制 |
4.2 CT灌注成像概述 |
4.2.1 CT灌注成像的发展 |
4.2.2 CT灌注成像的优势 |
4.2.3 肝脏CT灌注成像的原理 |
4.2.4 肝脏CT灌注成像的后处理技术 |
4.3 正常的肝脏血流动力学 |
4.4 肝硬化后肝脏灌注量变化 |
4.5 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的 ROC分析 |
4.6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氏泻心汤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临床观察[J]. 李思潮,李薇. 光明中医, 2021(17)
- [2]23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四种内镜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李培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食管静脉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D]. 张珈恺. 延边大学, 2020(05)
- [4]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D]. 谢斌.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建立[D]. 郭键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6]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D]. 赵优优. 吉林大学, 2020(08)
- [7]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8]超声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D]. 袁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9]CT灌注成像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EGVB风险性研究[D]. 黄江水. 南华大学, 2020(01)
- [10]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D]. 王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肝硬化论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 门静脉高压论文; 脾切除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