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重点推广

教研成果重点推广

一、教研成果重在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李童耕[2](2021)在《栾川一高“二五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五二”教学模式是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开发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及操作方法大不相同,它的核心理念包含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四个层面,它的操作方法包含三大环节、九大步骤,它的得名就来源于其操作方法,即课前对学生、教案两方面的准备,课堂上的五步学习法,课下对学情、教情两方面的反馈。“二五二”教学模式具有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传统思维方式等多种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弊病,包括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导致的评价结果偏颇、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导致的课堂实施效率不高,学生水平不一导致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受阻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完善相应评价机制,转变教师授课理念及学生思考方式,使新课改深入人心,使“二五二”教学模式深入人心,同时,提高教师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二五二”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价值。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在栾川一高时的具体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开展情况,归纳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的系统性实施方案,以期达到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高中语文教学。

周春梅[3](2021)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关注学科本体”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其研究旨趣在于发现和解决地理学科独有的教学问题,揭示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而地理大概念因其反映学科本体而备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地理大概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产物,而单元教学是实现大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地表差异是地表空间异质性的刻画,是对地球表层地理景观和地理过程差异性表现的一般性概括,在根本上是对“区域差异性”的直观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相关内容所占比重大,知识分布纵贯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等教材。同时,地表差异内容极其复杂多样,从时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动态和静态不同形式的表现;从空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的表现。因此,认识地表差异亦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课例分析和文献梳理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及研究现状不是很理想,缺乏对于地表差异内容的结构化认知,对地表差异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及其体现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很少关注地表差异内容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结合地表差异内容渗透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方面更是收效甚微。本研究以“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地理大概念为线索,以“单元教学”为实现路径,以“地表差异”为主要内容载体,重点探讨以下四个研究问题:其一,“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为何可以作为地理大概念?它包括哪些次级概念、次级概念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二,“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具有怎样的解释力?其三,如何依据“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其四,如何围绕“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论文首先从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大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的策略等几个维度明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本研究对于地理大概念和地表差异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然后提出了四个研究目标以及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说明。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是什么?”和“大概念有什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证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凝练过程。以“专家思维逻辑、学科知识逻辑、课程内容组织逻辑”三条逻辑路径,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明线”;以“学生、教师、专家”三个主体,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暗线”,深入论述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并基于深入的学理分析,论述这一大概念细化的结果以及次级大概念间的逻辑联系。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一”进行了全面地回答。其中,“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对“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采用“专家咨询问卷”的方法向本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意见征询。并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修正、完善了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最终确定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三个次级大概念。第二部分,论述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具有怎样的解释力。首先,强调从产生机理和表现形式深刻理解“热力差异”,然后论述如何以“热力差异”为逻辑起点,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景观进行成因分析和演化趋势预测,并强调对热力差异及作用结果的分析需要关注尺度和规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二”进行了全面地回答。论文的实践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怎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大概念为线索,呈现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并依据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三”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第二部分,针对建构的教学单元,确定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如何围绕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四”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概括了本文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确定及细化、地理大概念解释力分析以及基于地理大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同时,对后续能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建[5](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邓宏[6](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陈蓉[7](2020)在《县级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现状的个案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县级中学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的调查研究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发现其发展缓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校本教研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充分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和解决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助力师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本论文通过实证性调查研究,以高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来了解笔者工作所在地—重庆市垫江县三所重点中学(垫江中学,垫江实验中学和垫江第一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现状,分析了校本教研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校本教研方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影响校本教研的主要因素在于:校本教研的模式是否科学完整,在教研方式的选择上和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凝聚集体智慧方面是否合理;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是否落实到具体的教研过程,是否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是否能保证教研的顺利实施;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是否体现了教师作为教研人员的主体地位,教研内容的确定是否源于课堂服务课堂。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首先,学校应当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从专题研讨和自我发展式两方面来深化教研。专题研讨式的校本教研基于教师个人思考,同时结合同伴互助和专家指导,帮助教研团体从被动接受型走向主动发展型;自我发展式的教研模式要求教师关注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理论+技能”、“研究+交流”和“经验+反思”三者结合起来,最大化自我发展模式下校本教研的成果。其次,革新和推动校本教研实践。以信息卡为纽带的兴趣校本教研把新理念带进课堂,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信息卡的传递让校本教研资源高效流动起来,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兴趣;以项目组为单位的项目校本教研是对具体问题的提炼和有机整合,实现校本资源和成果的最大增值,以其显着的开放性在教育维度、学习维度和创造维度建构校本教研氛围。同时从做好专家指导、专题讲座、及时沟通交流和优秀案例分析等方面来丰富校本教研实践活动方式。最后,完善和深化校本教研相关制度,管理层创新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方法。从评价制度来看,校本教研应注重量的考核,又要重视质的飞跃;既要关注校本教研过程,又要关注成果应用;在激励制度方面,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更加注重和优化精神激励;推动保障制度的落实,在人力和财力上保障校本教研的开展,尤其要充分利用好人才优势,同时国家、学校和教研室分别做好管理上的掌控和引导。

李秀梅[8](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文中提出公开课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和“必然事件”,携带多种功能。现阶段,公开课已经成为传播新教学理念、推广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日常教学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促进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公开课也逐渐成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质课评选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公开课的功利价值日益被过度看待,以及学校、教师对公开课的价值定位不清晰,在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公开课在教学过程中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导致思想政治教师执教公开课陷入“怪圈”,淡化了公开课开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以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现状调查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选择四川省南充市5所中学为调查样本,对当前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开展进行考察。笔者事先选定调查维度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62位思想政治教师和306位高中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获取必要信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梳理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组织和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师未树立正确的公开课教学观;思想政治教师操作公开课的能力不强和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基于获得的数据与资料,深入剖析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将其归因为:公开课利己化导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未把握公开课的实质;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和思想政治公开课的评价机制不合理。结合笔者自身执教公开课的经历与感悟,针对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实施价值的改进策略:通过重构思想政治公开课实施环节和制定规范的公开课教学制度,从而优化公开课组织管理模式;借助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回归自然真实课堂,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共同体等措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公开课教学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务实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公开课执教能力;凭借打造专业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实施评课课前学习制度和构建平等对话式公开课评价体系等措施推进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考评机制。本研究以“点”及“面”,对深化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和丰富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理论架构具有理论意义,能够为更好的开展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提供理论指导和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孟凡明[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政策文本。如何实现由作为政策文本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转换为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方面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形成某些学术共识和共通话语,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做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避免经验化理解的狭隘性。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维度,尤其突出高中生公民教育的思想性,是培育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思想保证。为此,本文从前提性分析、本体性分析和条件性分析三个层面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问题。第一部分探讨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要素和特点。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是指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学习以及相关学科活动的参与,学生逐渐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掌握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基于人民立场的集体主义,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科学精神素养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自觉践行集体主义是科学精神素养所追求的必备品格,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构成科学精神素养的关键能力,上述三者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基本要素。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精神素养的批判性、历史性、价值性。第二部分探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是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具体目标的核心要素。根据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结构的规定,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划分为必修课程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模块4“哲学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3“逻辑与思维”的辩证思维部分,选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本文研究没有局限于课程标准相关表述,而是力图从内在逻辑及教学问题角度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从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两个方面来探索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高中生把握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提升高中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构建对话倾听的师生关系,创建理性包容的教学氛围。本文提供了一则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课例——“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重点强调思辨性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师发展策略方面,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应该超越经验化教学定势,涵养教育理性思维。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七届理事会[10](2020)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受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统称"中数专委会")第七届理事会的委托,现向大家报告中数专委会第七届理事会的工作,请大家审议.中数专委会第七届理事会于2009年11月经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于2014年进行了主要领导调整,第七届理事会的工作一直持续至今.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之初,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我国进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二、教研成果重在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研成果重在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栾川一高“二五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
        (二)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
        (三)考核标准以“应试”为主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四、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五、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六、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变革
第二章 “二五二”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内涵
    二、特点
        (一)针对性
        (二)创新性
        (三)自主性
        (四)启发性
        (五)系统性
        (六)完整性
    三、理论依据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二)哲学理论依据
    四、基本流程
        (一)课前准备环节
        (二)课堂操作环节
        (三)课后反馈环节
    五、意义
        (一)课堂学习方式方面
        (二)学生思维能力方面
        (三)教师教学理念方面
第三章 “二五二”教学模式在不同语文课型中的应用
    一、文本讲授课
        (一)诗歌
        (二)文言文
        (三)小说
        (四)戏剧
        (五)散文
    二、练习讲评课
        (一)基本操作流程
        (二)注意事项
    三、作文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操作
        (三)课后反馈
    四、阅读探究课
        (一)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三)质疑探究
        (四)总结阅读
    五、思维训练课
        (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操作
        (三)课后反馈
    六、复习提升课
        (一)关于复习提升课教学流程的总体介绍
        (二)具体分类介绍
第四章 “二五二”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及效果评估
    一、“二五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
        (一)学校重视“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
        (二)教师对“二五二”教学模式的运用情况
        (三)学生对“二五二”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及其所受到的影响
    二、“二五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一)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成绩显着提高
        (二)课堂氛围有所改善,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方式有所转变
        (四)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五)团队智慧得到发挥,教师能力得以提升
第五章 “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反思及策略研究
    一、“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生方面
    二、“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学校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生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问卷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3)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五、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六、拟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地理大概念的研究综述
        一、大概念研究脉络及其内涵
        二、地理教学中的大概念研究
    第二节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研究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及组织逻辑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现状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教学现状
第三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的确定
    第一节 大概念确定的逻辑理路
        一、专家思维逻辑
        二、学科知识逻辑
        三、课程内容组织逻辑
    第二节 大概念细化的缘由及结果
        一、大概念细化的缘由
        二、大概念细化的结果
    第三节 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及关系分析
        一、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
        二、次级大概念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次级大概念专家认同度调查
    第一节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目的
        二、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三、专家咨询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专家咨询的结果与意见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第五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的解释力分析
    第一节 地表热力差异的产生机理及表现形式
        一、地表热力差异的概念理解及产生机理
        二、地表热力差异的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过程的解释力分析
        一、热力差异是分析自然地理过程动力因素的起点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过程的演化趋势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过程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景观差异的解释力分析
        一、热力差异是认识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性表现的起点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景观的演化趋势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景观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对热力差异作用结果的分析需关注尺度和规模
        一、关注尺度和规模的“尺度思想”蕴含怎样的育人价值
        二、尺度大小的辨识是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前提
        三、改变尺度大小是对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方法
第六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理论路径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操作路径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教学单元建构案例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过程”教学单元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景观”教学单元
第七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大气运动”单元问题链的确定
        二、“大气运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PDCA模型
        (三)质量提升策略
        (四)跳绳运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理论
        (一)PDCA模型的内涵
        (二)PDCA模型的特点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后记

(7)县级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现状的个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校本教研的研究
    2.2 国内校本教研的研究
    2.3 文献反思
第3章 校本教研的概述
    3.1 校本教研的内涵
    3.2 校本教研的特征
    3.3 校本教研的要素
    3.4 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
    3.5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过程
第5章 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分析
    5.1 校本教研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5.2 校本教研访谈分析
    5.3 校本教研观察的记录和分析
第6章 解决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现状问题的对策
    6.1 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
        6.1.1 专题研讨式的校本教研
        6.1.2 自我发展式的校本教研
    6.2 完善和深化校本教研制度
        6.2.1 建立多样化的校本教研评价制度
        6.2.2 加强校本教研激励制度
        6.2.3 全方位落实校本教研保障制度
    6.3 革新和推动校本教研实践
        6.3.1 以信息卡为纽带的兴趣校本教研创新
        6.3.2 以项目组为单位的项目校本教研创新
        6.3.3 丰富校本教研实践活动
    6.4 创新对校本教研的管理
        6.4.1 国家方面
        6.4.2 学校方面
        6.4.3 设置专业的校本教研工作室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访谈提纲
附录Ⅲ 校本教研记录表
致谢

(8)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四、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基本理论
    一、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含义
        (一)公开课
        (二)思想政治课
        (三)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
    二、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一)教学听众不同
        (二)教学环境不同
        (三)教学内容不同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类型
    四、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的功能
        (一)研讨与借鉴功能
        (二)评比与选拔功能
        (三)诊断与发展功能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
        (二)调查工具的开发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推动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二)促进了高中青年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供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的反思窗口
    三、审视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对思想政治公开课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二)教师的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观念有所错位
        (三)教师操作思想政治公开课时力有未逮
        (四)思想政治公开课评价实效性有待提高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利己化导向
        (一)学校将公开课看成提高声誉的阶梯
        (二)教师将公开课视为职业晋升的通道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公开课实质认识不明
        (一)对公开课立足点认识不够清晰
        (二)对公开课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
    四、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一)忽视公开课考评人员的队伍建设
        (二)欠缺学科相契合的公开课评价标准
第五章 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优化思想政治公开课组织管理模式
        (一)重构公开课实施模式,与时代接轨
        (二)消解公开课功利价值,教学制度化
    二、思想政治教师自我纠偏公开课教学观念
        (一)端正态度,正确定位公开课的价值取向
        (二)坚持公开课“三真”原则,回归自然课堂
        (三)落地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树立团队意识,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型共同体
    三、思想政治教师务实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教学研究能力
        (一)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丰富教学理论
        (二)加强教学技能锻炼,提升专业水平
    四、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公开课考评机制
        (一)打造与学科相契合的公开课评价标准
        (二)构建平等对话式的公开课评价体系
        (三)实施评课课前学习制,建立公开课评价入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研究述评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研究述评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实施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概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
        (一)作为科学家专业素养的“科学精神”
        (二)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
        (三)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要素
        (一)智育层面:关键能力
        (二)德育层面:必备品格
        (三)理想层面:正确价值观念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特点
        (一)批判性
        (二)历史性
        (三)价值性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促进新时代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水平的重要要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二)能力目标:描述、解释、选择和评价能力
        (三)价值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必修课程内容: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模块4“哲学与文化”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模块3“逻辑与思维”
        (三)选修课程内容: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坚持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高中生把握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遵循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提升高中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三)构建对话倾听的师生关系,创建理性包容的教学氛围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教师发展策略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超越经验化教学定势,涵养教育理性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反思
    附录二 教育反思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真做好中国教育学会交办的工作
    1. 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推广活动
    2.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分论坛
    3. 协办中国教育学会“2018年会员日暨新技术支持未来教育展示观摩”活动
二、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观摩活动
    1. 评价标准的不断修订与完善
    2. 活动方式的改进
    3. 评委工作的改进
    4. 活动成效
三、举办学术年会
四、发挥中数专委会优势在指导中学数学教研工作中主动作为
五、积极参与上海ICME-14的相关工作
六、积极开展智力扶贫,为教育脱贫做贡献
七、切实办好中数专委会会刊会报

四、教研成果重在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栾川一高“二五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D]. 李童耕.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3]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D]. 周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县级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校本教研现状的个案调查研究[D]. 陈蓉. 西南大学, 2020(01)
  • [8]高中思想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五所高中为例[D]. 李秀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D]. 孟凡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七届理事会. 中国数学教育, 2020(Z2)

标签:;  ;  ;  ;  ;  

教研成果重点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