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概念导学达标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盛跃[1](2021)在《“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学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地方课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企图探寻一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敢于展示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期望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自学、合学、展学的动态学习过程,驱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本研究选取贵州某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了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状况展开调研,确定了从新授课的模式优化策略、习题课和复习课的“学本式”模式建构以及“学本式”评价体系建构这三方面对“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践展开研究,并设计了“学本式”教学示例、“学本式”评价指标以及“学本式”测评量表。教学实践后,梳理得到三个结论。研究表明:(1)通过“学本式”模式的重构、使用后,证实了重构后的“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自学和互学以及展学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极其有利,为进一步完善M中学“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案例借鉴(2)在设计和实践“学本式”模式的其他课型研究中,证实了“学本式”模式的复习课教学效果较好,能够取代原有模式,为后期建构“学本式”模式其他课型提供参考。(3)通过“学本式”课堂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证实了建构的“学本式”评价指标维度基本上能够客观的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况和表现程度,对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互评中弥补自我、组评中认识自我、教师评价中纠正自我的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同时,便于教师掌握班级学习状况,提升教学质量。
吴谦[2](2021)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钻研怎样找到契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此后各种教学模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帮助。在对“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是从教学环节的角度进行探讨,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从生物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结合高中生物学学科特点和新授课教学的侧重点,反思传统生物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总结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尝试建构出“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并应用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基于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相关理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该模式包括自学指导、学案导学、组内讨论、答疑总结、达标训练五个环节,在实施中遵循主体性、合作性、层次性和高效性原则,具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生物教材和创建良好课堂环境等应用特点。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手段,以“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对高中生物新授课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以试验学校高一年级6个班级的学生为试验对象,将其中3个班级作为试验班,在课堂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另外3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在课堂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分别进行3个月的教学后,向学生们发放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都有显着的提高。对学生的三次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针对“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分析,笔者提出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应用策略。并建议之后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合理编制导学案;合作交流时科学分组、明确分工;课堂中实行“小组积分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罗兰[3](2020)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和导学案应运而生。它们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导学案成了习题的代名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尝试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导学案教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问题的提出、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特色之处;第二部分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概述”,阐述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导学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内涵以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与意义。第三部分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了解“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设计”,阐述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基本要素。第五部分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实施”,论述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实施的具体要求及完整过程。第六部分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进行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时还进行了反思,剖析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为改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迪权[4](2020)在《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初中数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传感网为核心的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各领域从网络化、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跃升,教育也加快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智能信息技术激活了精准教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正在开展学科教学与精准教学融合的教育实践。而学科精准教学的质量如何,就需要评价工具来测量。围绕初中数学精准教学展开,试图建构一个科学地评价指标体系。那么,精准教学有哪些关键要素和特征?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评价指标如何确定?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的指标权重如何分配?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精准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精准教学的概念,分析精准教学的内涵,提炼出精准教学的五个关键特征:层级性学习目标的精准优化、适应性学习内容的精准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精准推荐、动态化学习评价的精准生成、智能化信息技术的精准支撑。其次,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本质分析,提炼初中数学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导向,数学问题内容为载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路径,用科学的评价来引导。将两者的特征结合,梳理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五个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的精准教学目标制定,个性化数学问题内容的精准设计,个性化数学学习路径的精准推荐,动态化数学学习评价的精准生成,智能化数学资源的精准支撑。因此,本文以这五个特征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一级指标,在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规范下,细化出12条二级评价指标和30条评价标准,初步构建了初中数学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前后两轮的专家意见咨询,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最终确立了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4条评价标准构成。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编制了《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给前两轮给出意见的15位专家。将专家的评判数据输入到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7.0中,对统计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在后续研究中,应当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的特征,细化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评价指标,以增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适应性。
顾岳澄[5](2020)在《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更多重视和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对合作学习的应用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再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是要求把合作学习当作日常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因此,探寻一种新方式来推动合作学习深层次发展成为当下合作学习研究的关键。相较于探究式等类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式在形式上更贴近现有的课堂教学,更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主要通过实验研究法解决论文研究的问题。通过理论探索和现状调查,提出了将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采用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选取K市A小学五年级的两个平行班,随机指定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按照传统数学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验班按照异质原则将班内学生进行分组,以“1.知识新授;2.小组活动;3.成绩测验;4.小组评价”的流程进行教学与评价。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束后,进行成绩后测和问卷调查,利用SPSS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后两个班级的均值差异显着,证明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数学成绩有显着影响。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现状调查和教育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现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操作环节,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除此之外,小组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互相指导,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王东霞[6](2020)在《“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改进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习得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思问课堂”导学案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笔者任教学校使用“思问课堂”导学案进行教学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将导学案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对“思问课堂”导学案进行编制与使用方面的优化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华池县××高中两个生物理科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部分教师了解导学案的应用现状,从中发现导学案在编制与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编制优化策略和使用优化策略。导学案编制优化策略为:利用要素分析法优化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有机融合;问题设计体现“层次化、探究化、情景化”要求;课堂小结形式多样化;合理设计习题,提高习题设计质量;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灵活安排;规范编制程序,强化备课组深度备课意识。导学案使用优化策略分为教师使用策略和学生使用策略,其中教师使用策略有课前及时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情况,掌握学情;课中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教学,及时指导;课后及时批阅导学案,有针对性辅导,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学生使用策略有课前及时预习;课中以对学、群学方式合作探究,并进行展示与练习;课后及时整理导学案进行复习。依据导学案编制优化策略将导学案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导学案应用于实践教学,采用观察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进行观察,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分析利用优化后的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实践效果表明,利用优化后的导学案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练习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课堂参与度、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最后笔者总结反思了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吴丹[7](2020)在《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变革或优化现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数学“一师一优课”为研究对象,以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研究框架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不同内容领域、不同课型初中数学“一师一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并探究了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本研究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初中数学“一师一优课”中共选取了35节数学优课(四个内容主题的数学课:5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节“菱形的判定”,5节“频率的稳定性”,5节“综合与实践”;三种课型的数学课:5节新授课、5节复习课和5节试卷讲评课)为研究的样本。借鉴布鲁斯.乔伊斯和玛莎.韦尔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提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维度:师生互动行为、支撑体系及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借助视频案例分析工具,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师生互动行为、支撑体系及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对35节初中数学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初中数学优课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在师生互动类型方面,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以师班互动为主,师组互动缺乏,师个互动与师班互动交叉进行。在师生语言互动方面,数学课堂从“教师中心”逐渐转向“师生合作型”和“学生中心”的课堂。在支撑系统方面,“部级优课”课堂教学支撑条件多样化:将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与此同时,课堂道具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方面,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多元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特征的分析对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启示:在师生互动方面,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要善于利用多种师生互动类型和师生语言互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支撑体系方面,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多种教学道具和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结构体系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行为多加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简如冰[8](2020)在《个性化辅导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性化辅导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开展的学业辅导,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个性化辅导的研究鲜有报导。本人在三年支教实践过程中发现,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常规课堂教学对于不同学生而言教学效果相差甚远,中学生普遍具有接受个性化辅导的意愿。在支教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了个性化辅导实践探索:利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现状,精心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与程序,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教学与个性化辅导实践,基于考试成绩和学生反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方法总结。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研究方法,介绍研究的创新点,对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界定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个性化辅导概念以及三者的关系,介绍常见的四种个性化辅导方法,陈列三种相关的教育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个性化辅导实践实施之前的基础工作,包括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调查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等。第四部分:探讨个性化辅导的原则与方式,研究加强个性化辅导效果的策略,初步设计个性化辅导的流程。第五部分:针对特定目标开展个性化辅导实践,基于学生考试成绩和调查反馈结果分析应用效果。第六部分:总结研究工作,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展望。研究表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实施“一对一”、“小组学习”、“精英培优”等方式的个性化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得到有效提高。
陈渝溶[9](2020)在《导学自主模式下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做了明确的要求,还指出: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对衡阳市祁东县X小学六年级(1)班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词汇测试后,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存在着学习动机欠缺、学习目标和内容不明确、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优化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实效性,本论文在该班级开展了导学自主模式下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的行动研究。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本研究借助调查问卷和词汇测试卷等研究工具,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以探究如下问题:(1)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行动研究前及行动研究后英语词汇学习成绩有何变化?(2)导学自主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策略的发展有何影响?本研究的发现及结论包括:(1)研究对象在行动研究前,英语词汇学习成绩较差。总分为40分的词汇前测试中,学生的成绩均值仅为21.78,而在行动研究后,学生的成绩均值达到27.16。配对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导学自主模式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词汇成绩的提升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2)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策略等在行动研究后均得到提高,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最为明显。本行动研究建议,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现教学问题,积极探索和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应当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主动调整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策略。
张鑫阳[10](2020)在《导学式教学法运用于初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邢台市临城镇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初中阶段的乒乓球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一个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乒乓球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导学式教学法应用于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探究导学式教学法在初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且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激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本文以导学式教学法在中学阶段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本人的实际状况,选取了河北省邢台市临城镇中学初一年级5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展开三个月的导学式教学法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乒乓球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心理方面的对比,结果显示: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乒乓球身体素质和乒乓球运动技术都有了显着性的提高。但实验班比对照班提升的更多,而体育锻炼心理方面只有“同伴关系”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得到了提升,而实验班在“身体主观感受”、“自我调整”、和“活动积极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果证明采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和乒乓球技术,并更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概念导学达标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概念导学达标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学本式”教学在M中学的实践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
四、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主要阶段 |
四、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一、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 |
二、导学单 |
第二节 教育学相关基本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三、认知发展理论 |
四、合作学习理论 |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 |
六、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实施流程 |
第二节 学生维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三、前期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教师维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概况 |
二、教学现状的原因剖析 |
第四节 调查小结 |
第四章 化学“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第一节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思路 |
第二节 “学本式”模式下新授课优化策略探究 |
一、互学环节的改进策略 |
二、展学环节的改进策略 |
三、新授课主要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学本式”模式下其他课型教学流程构建探究 |
一、习题课的“学本式”教学流程设计 |
二、复习课的“学本式”教学流程设计 |
第四节 “学本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 |
一、建构目的 |
二、建构思路 |
三、学本评价体系的初步设计 |
四、学本评价体系的校正设计 |
五、学本评价体系实践研究设计 |
第五节 教学适应性研究 |
第六节 教学设计示例 |
一、新授课教学设计示例——以“水的净化”为例 |
二、习题课教学设计示例——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 |
三、复习课教学设计示例——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例 |
第五章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教学实践设计 |
一、实践对象 |
二、教学实践假设 |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
四、教学实践数据统计方法 |
五、教学实践研究工具 |
第二节 教学实践流程与结果表征手段 |
一、教学实践过程 |
二、教学实践结果表征手段 |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
一、定性分析 |
二、定量分析 |
第四节 教学实践研究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本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本式”评价体系指标维度建构的反馈意见单(A) |
附录5 “学本式”评价体系指标维度建构的反馈意见单(B) |
附录6 关于“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情况 |
附录7 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8 自评量表测评题 |
附录9 互评量表测评题 |
附录10 组评量表测评题 |
附录11 教师评价量表测评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1.2.1 教学模式 |
1.2.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 |
1.2.3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高中生物新授课 |
1.6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6.1 相关教学模式 |
1.6.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1.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6.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章 基于新授课下的“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
2.1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
2.1.1 自学指导 |
2.1.2 学案导学 |
2.1.3 组内讨论 |
2.1.4 答疑总结 |
2.1.5 达标训练 |
2.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 |
2.2.1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
2.2.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
2.2.3 充分利用生物教材 |
2.2.4 创建良好课堂环境 |
2.3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
2.3.1 主体性原则 |
2.3.2 合作性原则 |
2.3.3 层次性原则 |
2.3.4 高效性原则 |
第3章 高中生物新授课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
3.1 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方法 |
3.1.4 生物学习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3.1.5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问卷结果及分析 |
3.2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分析 |
3.3 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以《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为例 |
3.3.1 教学内容分析 |
3.3.2 导学案设计及分析 |
3.3.3 教学过程及分析 |
第4章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及实施建议 |
4.1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 |
4.1.1 明确预习要求 |
4.1.2 学案自主学习 |
4.1.3 学生合作交流 |
4.1.4 及时课堂检测 |
4.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实施建议 |
4.2.1 合理编制导学案 |
4.2.2 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
4.2.3 在课堂中实行“小组积分制” |
4.2.4 教学方式随机应变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高中生物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B:“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问卷 |
附录C:《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导学案 |
攻读学位课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特色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特色之处 |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
2.导学案 |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 |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
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意义 |
1.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2.有利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3.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式多样化 |
4.有利于减轻初中生课业负担 |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1.调查方案设计 |
2.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应用存在的问题 |
1.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指导的导学案认识不足 |
2.以“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为指导的导学案设计不够科学 |
3.以“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为指导的导学案实施过于形式化 |
(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教学理念不够先进 |
2.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3.教师准备不充分 |
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设计 |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导学性原则 |
3.探究性原则 |
4.生活化原则 |
5.适度性原则 |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
1.研读课程标准 |
2.钻研教材 |
3.立足学情 |
4.分层设计 |
5.集智备课 |
(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要素设计 |
1.学习目标 |
2.学习重难点 |
3.知识链接 |
4.学习过程 |
5.达标检测 |
6.学后反思 |
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实施 |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实施的具体要求 |
1.改变观念 |
2.有效引导 |
3.及时反馈 |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实施的主要过程 |
1.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
2.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
3.学生训练,教师点拨 |
五、“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实验 |
(一)实验过程 |
1.实验的设计 |
2.实验的实施 |
(二)实验结果分析 |
1.学习成绩分析 |
2.问卷调查分析 |
(三)总结与反思 |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成效 |
2.“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实验存在的问题 |
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设计与实施的发展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初中数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案 |
二、文献综述 |
(一)精准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精准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四、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
(一)精准教学的解构 |
(二)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解构 |
五、初中数学课堂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初中数学课堂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 |
(二)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
(三)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确立 |
(四)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B: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C: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专家咨询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
(一)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
(二)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
(三)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巨大进展 |
二、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
一、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相关概念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小组合作学习 |
(三)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 |
二、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
(一)群体动力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社会互赖理论 |
第三章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研究实施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三)学生调查结果 |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存在的不足 |
(一)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较高要求 |
(二)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 |
(三)时间限制、学校条件等客观因素 |
三、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一)清晰的教学流程 |
(二)少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
(三)广泛的学科领域应用 |
第四章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与运用 |
一、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思路 |
二、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准备阶段 |
(一)实验前学生成绩测试 |
(二)导学式小组合作培训 |
(三)按异质原则分组分工 |
三、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实施阶段 |
(一)新知教学 |
(二)小组活动 |
(三)成绩测试 |
(四)小组评价 |
四、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
(一)数与代数案例展示 |
(二)图形与几何案例展示 |
(三)概率与统计案例展示 |
第五章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对比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后问卷调查信度、效度检测 |
(二)实验后问卷调查分析 |
(三)实验后数学成绩分析 |
二、应用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建议 |
(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
(二)统筹兼顾,完善前期准备工作 |
(三)多样评价,制定合理评价机制 |
三、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问卷访谈 |
附录2 实验前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3 实验后学生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课程标准的要求 |
2.使用导学案进行实际教学的反思 |
3.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文献综述 |
3.基于“思问课堂”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过程 |
1.现状调查的实施 |
2.课堂实践研究的实施 |
3.实施效果的调查 |
三、“思问课堂”导学案应用现状调查 |
(一)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访谈结果整理与分析 |
2.问卷一结果整理与分析 |
(二)“思问课堂”导学案编制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编制存在的问题 |
2.使用存在的问题 |
四、“思问课堂”导学案优化设计及案例分析 |
(一)导学案编制优化原则 |
1.目标性原则 |
2.实用性原则 |
3.问题性原则 |
4.资源整合性原则 |
5.层次性原则 |
6.灵活性原则 |
(二)导学案编制优化策略 |
1.利用要素分析法优化学习目标 |
2.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有机融合 |
3.问题设计体现“层次化、探究化、情景化”要求 |
4.课堂小结形式多样化 |
5.合理设计习题,提高习题设计质量 |
6.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灵活安排 |
7.规范编制程序,强化备课组深度备课意识 |
(三)“思问课堂”导学案编制优化案例及分析 |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新授课导学案编制案例分析 |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课导学案编制案例分析 |
五、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应用于实践教学 |
(一)使用优化策略 |
1.教师使用 |
2.学生使用 |
(二)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的实践研究 |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授课实践案例分析 |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课实践案例分析 |
(三)实践后的实践效果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1.编制优化策略与使用优化策略贴合本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
2.使用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对教师的作用 |
3.使用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对学生的作用 |
(二)“思问课堂”导学案应用于实践教学后存在的不足 |
1.导学案编制耗时耗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负担 |
2.课堂探究活动掌控难度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
3.导学案的课堂使用与学生记笔记时间冲突 |
4.导学案没有实现课后的有效利用 |
(三)建议 |
1.注重集体备课,加强师生合作 |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3.教师应注重板书书写,给学生留有整理笔记的时间 |
4.将导学案集结成册,用于学生的复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关于“思问课堂”导学案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C 优化后的“思问课堂”导学案使用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D 华池县××高中“思问课堂”导学案 |
附录E 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导学案 |
附录F 华池县××高中“思问课堂”导学案 |
附录G 华池县××高中“思问课堂”导学案 |
附录H 学生实验课导学案整理情况 |
(7)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
1.1.2 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样态需要理性层面的合理辨析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价值 |
1.3.1 理论价值 |
1.3.2 实践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部级优课 |
2.1.2 教学模式 |
2.2 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2.2.1 教学模式研究的历程回顾 |
2.2.2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 “一师一优课”的研究进展 |
2.3.1 “一师一优课”活动的介绍 |
2.3.2 “一师一优课”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2.1 视频案例分析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3.4.1 教学模式特征分析框架 |
3.4.2 研究工具 |
3.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4 预研究:视频录像分析的一致性检验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
4.1.1 互动行为特征分析 |
4.1.2 支持系统特征分析 |
4.1.3 结构体系特征分析 |
4.2 不同领域数学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
4.2.1 不同领域师生互动特征分析 |
4.2.2 不同领域支持系统特征分析 |
4.2.3 不同领域结构体系特征分析 |
4.3 不同课型数学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
4.3.1 不同课型师生互动特征分析 |
4.3.2 不同课型支持系统特征分析 |
4.3.3 不同课型结构体系特征分析 |
5 结论、启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师班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师组互动比较缺乏 |
5.1.2 数学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合作型”、“学生中心”转变 |
5.1.3 教学支撑条件多样化 |
5.1.4 教学环节设计的多元化 |
5.2 研究启示 |
5.2.1 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
5.2.2 多元的支撑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 |
5.2.3 真实的实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5.2.4 自主性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
5.3 研究展望 |
5.3.1 对样本容量进行扩充研究 |
5.3.2 现实课堂与录像课堂的对比研究 |
5.3.3 完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维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个性化辅导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对象的现状 |
1.1.2 时代进步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实验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个性化教育 |
2.1.2 个性化教学 |
2.1.3 个性化辅导 |
2.1.4 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辅导的关系 |
2.2 常见的个性化辅导策略 |
2.2.1 “一对一”辅导 |
2.2.2 自主合作学习 |
2.2.3 处方教学 |
2.2.4 深度学习 |
2.3 理论依据 |
2.3.1 多元智能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3章 个性化辅导的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生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自编材料信度与效度检验 |
3.1.2 问卷测试 |
3.1.3 问卷结果分析 |
3.2 访谈调查与分析 |
3.2.1 访谈记录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个性化辅导的策略研究 |
4.1 个性化辅导的原则与方式 |
4.1.1 个性化辅导的原则 |
4.1.2 个性化辅导的方式 |
4.2 个性化辅导的指导思想 |
4.2.1 改善学习态度 |
4.2.2 养成自我学习习惯 |
4.2.3 巩固学科基础知识 |
4.2.4 增加习题与考题的全面分析 |
4.2.5 加强思维训练 |
4.2.6 强调心理干预 |
4.2.7 规范教师教研 |
4.3 个性化辅导的流程 |
第5章 个性化辅导的实践过程 |
5.1 实践对象的确定 |
5.1.1 新生基础调查 |
5.1.2 辅导学生的选择 |
5.2 教师集体教研 |
5.2.1 教制定个性化辅导教育实践方案 |
5.2.2 编写个性化导学案 |
5.3 个性化辅导检测 |
5.3.1 周测 |
5.3.2 月考 |
5.4 个性化辅导的案例 |
5.4.1 目标生的“一对一”辅导 |
5.4.2 个性化辅导的小组学习 |
5.4.3 尖子生的培优辅导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分析 |
5.5.2 学生学业辅导效果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化学个性化辅导调查问卷(实测) |
附录2.关于化学学习的个性化辅导效果调查 |
附录3.高一年级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 |
附录4.高二年级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 |
附录5.高三年级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 |
附录6.个性化辅导实验时间安排表 |
致谢 |
(9)导学自主模式下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祁东地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自主学习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访谈提纲 |
3.4.3 词汇测试卷 |
3.5 研究过程 |
3.5.1 提出研究问题 |
3.5.2 设计行动计划 |
3.5.3 设计教学模式 |
3.5.4 实施行动计划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定量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4.1.1 词汇测试数据分析与讨论 |
4.1.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与讨论 |
4.2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
4.2.1 第一次学生访谈数据分析与讨论 |
4.2.2 第二次学生访谈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10)导学式教学法运用于初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邢台市临城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选题理由和意义 |
1.2.1 选题理由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体育教学方法 |
2.1.3 导学式教学法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导学式教学法的综述 |
2.2.2 导学式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 |
4.1 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和重难点 |
4.2 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实验对象 |
4.3 实验控制 |
4.4 教学流程 |
4.5 实验内容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结果 |
5.1.1 乒乓球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实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结果 |
5.1.2 心理量表测得的结果数据进行正态性分析 |
5.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对比结果 |
5.2.1 乒乓球身体素质对比结果 |
5.2.2 乒乓球运动技术对比结果 |
5.2.3 心理量表数据差异性分析 |
5.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结果 |
5.3.1 乒乓球身体素质对比结果 |
5.3.2 乒乓球运动技术对比结果 |
5.3.3 心理量表数据差异性分析 |
5.4 实验班实验前后对比结果 |
5.4.1 乒乓球身体素质对比结果 |
5.4.2 乒乓球运动技术对比结果 |
5.4.3 心理量表数据差异性分析 |
5.5 对照班实验前后对比结果 |
5.5.1 乒乓球身体素质对比结果 |
5.5.2 乒乓球运动技术对比结果 |
5.5.3 心理量表数据差异性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小学数学概念导学达标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实践研究[D]. 盛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D]. 吴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D]. 罗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初中数学为例[D]. 陈迪权.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D]. 顾岳澄. 江苏大学, 2020(05)
- [6]“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D]. 王东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数学“部级优课”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D]. 吴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个性化辅导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 简如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导学自主模式下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D]. 陈渝溶.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10]导学式教学法运用于初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邢台市临城镇中学为例[D]. 张鑫阳.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