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一、异丙酚在麻醉诱导期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琴[1](2021)在《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不同剂量的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对老年患者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瑞马唑仑更好的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ASA分级I或II择期手术且需气管插管老年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瑞马唑仑组(实验组):A、B、C组采用不同剂量瑞马唑仑诱导,剂量分别是0.25 mg/kg、0.3 mg/kg、0.35 mg/kg;D组(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诱导,待BIS≤60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舒芬太尼0.4 ug/kg,肌松完善后完成插管并机械通气。记录从诱导到BIS≤60的时间(t)、插管时的BIS值以及诱导前3 min(T0)、诱导开始到BIS≤60(T1)、气管插管后4 min(T2)3个时间点患者的心率(HR)、有创动脉血压(SBP、D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抽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值;同时,记录注射疼痛、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瑞马唑仑组(A、B、C)与D组比较:从诱导到BIS≤60的时间,D组>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D组最慢,C组最快;瑞马唑仑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在T1时间点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射疼痛、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生率高于瑞马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瑞马唑仑组(A、B、C)组间比较:A组有3例镇静药物补救的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2例低血压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瑞马唑仑组在T1、T2时间点的心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及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组T0、T2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 mg/kg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的全麻诱导,其诱导相对较快,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高,更加适用于老年患者。

孙梦茹[2](2021)在《舒泰与速眠新Ⅱ对家兔复合麻醉的效果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家兔是一种常用实验动物,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与教学试验等各个领域,而麻醉是试验的重要环节,如何麻醉家兔并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是确保手术与试验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目前对家兔麻醉相关的研究较少,多数选用单一麻醉剂,这些麻醉药物在单独使用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为了避免单一麻醉剂的局限性以及剂量过大带来的毒副作用,研究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本试验选用舒泰与速眠新Ⅱ进行复合麻醉,为家兔的麻醉提供参考。本试验选取25只试验用家兔随机分为5组,3个试验组以及2个单一用药的对照组,每组5只,试验组分别为复合A组、复合B组、复合C组,对照组为舒泰组、速眠新Ⅱ组。复合A组:静脉注射2 mg/kg(0.04 mL/kg)的舒泰,肌肉注射4 mg/kg(0.04 mL/kg)的速眠新Ⅱ;复合B组:静脉注射2 mg/kg(0.04 mL/kg)的舒泰,肌肉注射6 mg/kg(0.06 mL/kg)的速眠新Ⅱ;复合C组:静脉注射2 mg/kg(0.04mL/kg)的舒泰,肌肉注射8 mg/kg(0.08 mL/kg)的速眠新Ⅱ;舒泰组:静脉注射5 mg/kg(0.1 mL/kg)的舒泰;速眠新Ⅱ组:肌肉注射20 mg/kg(0.2 mL/kg)的速眠新Ⅱ。给药后记录各组麻醉时间(诱导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总时间),以全部药物注射完毕作为0 min,监测记录0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时家兔的的生理指标(心率、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生物反射活动(眼睑反射、角膜反射、肛门反射)和麻醉效果(镇静、镇痛、肌松),并通过家兔阑尾切除术、胃切开术、去势术、绝育术进行手术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舒泰与速眠新Ⅱ联合应用对家兔进行麻醉比单一用药效果更佳。按照舒泰2 mg/kg(0.04 mL/kg)静脉注射、速眠新Ⅱ6 mg/kg(0.06 mL/kg)肌肉注射时麻醉诱导迅速,麻醉期家兔肌肉松弛,对外界声音刺激无反应,有54.51±2.80 min的完全麻醉时间。麻醉过程中家兔的心率、体温、呼吸与血氧饱和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均在机体的耐受范围内。相较于其他复合组麻醉深度适宜,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度高。对该麻醉方案进行了手术验证,几组验证手术均顺利完成,家兔术后恢复良好,表明该麻醉方案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家兔临床试验的麻醉需要。

张茂[3](2021)在《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对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组合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择期非心脏手术且不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56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将56名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7人,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为考察三因素,每因素设两水平,选用2×2×2析因设计表,获得8组麻醉诱导方案。以麻醉诱导前后心率、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为观察指标,分析这三种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及简单效应。每位患者均使用Piliphs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记录麻醉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对结果进行三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1.咪达唑仑为三种药物中影响平均动脉压的主效应药物(P<0.05),咪达唑仑降低平均动脉压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2.舒芬太尼是影响心率的主效应药物(P<0.05),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对于心率的影响具有交互效应(P<0.05),0.6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联合应用使心率下降的幅度最大,0.4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联合应用对心率的影响最小;3.咪达唑仑为三种药物中影响外周血管阻力的主效应药物(P<0.05),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对于外周血管阻力均具有交互效应(P<0.05),0.6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组合以及0.05mg/kg的咪达唑仑与0.6ug/kg舒芬太尼的组合对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最小;4.不同剂量的这三种麻醉诱导药物的组合对心排血量均有抑制作用,但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咪达唑仑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造成平均动脉压的下降,舒芬太尼主要影响心率,对循环系统影响轻微,丙泊酚与舒芬太尼联合使用时产生的协同作用会明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应该减少丙泊酚的剂量。在本次研究中,0.05mg/kg的咪达唑仑,0.6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组合对患者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最小,可以推荐用于麻醉诱导。

袁梦[4](2021)在《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中爆发性抑制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爆发性抑制(Burst Suppression,BS)是一种高振幅脑电活动(爆发)与相对低振幅脑电活动(抑制)交替出现为特点的脑电图模式。爆发性抑制的出现通常代表患者的大脑皮质功能受到抑制乃至损伤,其实质反映了大脑的正常代谢活动受到了影响。诸多研究表明爆发性抑制与术后一系列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所以探究术中引起爆发性抑制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其发生,这对于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和脑部健康都是有利的。目前国内外对于爆发抑制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某种特定麻醉药物或缺氧、低温等特定病理状态对爆发抑制的影响,很少有对引起一般老年患者行择期手术中发生爆发抑制危险因素的研究。又鉴于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的麻醉药物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不同,所以分别探究引起麻醉诱导期与维持期爆发抑制的危险因素是很有必要的。目的: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究引起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和维持期爆发抑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实验排除和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普院区麻醉科年龄65岁以上、ASA I-III级,在全麻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包括普通外科、骨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后入住普通病房的老年患者204例。患者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术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使用Masimo公司的Sedline脑电监测仪对患者进行大脑实时四通道脑电监测。当脑电仪上抑制率(Suppression Ratio,SR)大于0且密度普阵列(Density Spectral Array,DSA)出现特有的基底部为蓝色的黑色竖线时证明有爆发性抑制的出现。搜集患者术前基本状况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精神疾病病史、口服药物史、术前MMSE评分、ASA评分以及内环境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爆发抑制发生与否、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呼吸末二氧化碳以及体温等。根据患者在麻醉诱导期与维持期是否发生爆发抑制,将其分为四组:诱导期爆发抑制组(IB组)和诱导期非爆发抑制组(IN)、维持期爆发抑制组(MB组)和维持期非爆发抑制组(MN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向后条件法探究诱导期爆发性抑制和维持期爆发性抑制各自的危险因素。结果:1.诱导期非爆发抑制组(IN组)患者共122例,诱导期爆发抑制组(IB组)患者共82例。与IN组相比,IB组患者术前舒张压更高、术前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更多,而术前Hb含量降低患者人数更少、术前MMSE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组与IN组在诱导期丙泊酚用量、诱导期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诱导期血压较术前血压下降程度三方面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IN组相比,IB组诱导时咪达唑仑用量更少,术中MAP更小,诱导期舒张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持期非爆发抑制组(MN组)患者共116例,维持期爆发抑制组(MB组)患者共88例。与MN组相比,MB组患者年龄更大、术前MMSE评分更高、术前白蛋白降低及术前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人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MN两组维持期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分级数据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与MN组相比,MB组患者术中的MAP值、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降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诱导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高评分、高血压病史、诱导期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增高、丙泊酚(≥1.5 mg/kg)的使用、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30mm Hg)为其保护性因素;诱导期咪达唑仑用量和诱导期舒张压是爆发性抑制的危险因素。4.维持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术中MAP增高为爆发性抑制的保护性因素;术中血压下降程度大于20%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小于30mm Hg是爆发性抑制的危险因素。结论:引起老年患者诱导期与维持期发生爆发性抑制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1.其中术前MMSE高评分、高血压病史、诱导期MAP增高、丙泊酚(≥1.5mg/kg)的使用、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30mm Hg)为诱导期BS的保护性因素;诱导期咪达唑仑用量和诱导期舒张压是诱导期BS的危险因素。2.术中MAP增高为维持期BS的保护性因素;术中血压下降程度大于20%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小于30mm Hg是维持期BS的危险因素。3.在麻醉诱导期减少镇静药物用量可减少诱导期BS的发生。无论在麻醉诱导期还是维持期,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血压过低,维持MAP在较高水平,避免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过低,维持内环境稳态均有利于避免BS的发生。

朱莹[5](2021)在《应用EIT技术比较全麻诱导期吸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通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比较全麻诱导期给予不同吸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通气均一性、氧合功能、无通气期安全时间、呼吸力学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寻找全麻诱导期最佳吸入氧浓度,以期为临床诱导期间氧浓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由于良性疾病计划行择期妇科腔镜手术患者100例,年龄30~65岁不吸烟的女性,ASAI或II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30 kg/m2,且肺功能良好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Fi O2=40%)、B(Fi O2=60%)、C(Fi O2=80%)、D(Fi O2=100%)四组,每组各25例。于诱导期给予不同吸入氧浓度,术中维持及苏醒期间均给予40%吸入氧浓度。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仪在患者入室(T0),气管插管即刻(T1),气腹建立后(T2),气腹建立30min(T3),拔管前(S1),拔管后15min(S2)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肺通气占比,并计算阻抗比值(Impedance Ratio,IR)。我们将肺脏通气由腹侧向背侧均分为4个区域(腹侧区(ROIⅠ)、中腹侧区(ROIⅡ)、中背侧区(ROIⅢ)及背侧区(ROIⅣ))。于气管插管成功后记录患者无通气期安全时间。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记录呼吸力学,包括吸气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动态肺顺应性;记录各时间点血氧饱和度(Sp O2)、呼末二氧化碳(PETCO2)、血压和心率;分别于T0、T1、T2、S2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 O2/Fi O2);于术后第1天、3天评估患者肺部并发症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96例患者,4例因术中EIT绑带移位、信号不佳导致数据缺失被排除;最终A组纳入23例,B组纳入24例,C组纳入25例,D组纳入24例。EIT结果显示,四组患者在T0时点ROIⅠ-Ⅳ及IR值均无统计学差异。与T0时点相比,四组在T1、T2、T3、S1时点ROIⅠ和Ⅱ均增加,ROIⅢ和Ⅳ均减少,IR值均增加,在T1、T2时点尤为明显(P<0.05)。与A、B、C三组相比,D组在T1、T2时点ROIⅠ和Ⅱ区通气明显增加、ROIⅢ和Ⅳ区通气明显减少、IR值明显增加(P<0.05)。动脉血气结果显示,在T1时点,与D组相比,C组氧合指数增加,A、B组氧合指数降低(P<0.05)。在T2时点,四组PETCO2均较T0、T1时点增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通气期安全时间结果显示,C、D两组优于A、B两组(P<0.05);C、D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呼吸力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显示,与T1时点相比,各组患者在T2时点肺顺应性降低,PETCO2、吸气峰压及气道平台压均增加(P<0.05);患者平均动脉压在T1时点较前(T0)降低(P<0.05);上述呼吸力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四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机械通气会促使肺部通气由背侧区向腹侧区移动,进而导致肺通气均一性下降。诱导期给予80%吸入氧浓度对肺通气均一性影响最小,能获得最佳氧合,且不影响无通气期安全时间。

沈尤婧[6](2020)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对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对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研究内容:选取2019年8月-2019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择期全麻骨科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总计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63例,根据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的程度进行分组,MAP下降小于入室血压值20%为A组(麻醉诱导后无低血压组),将MAP下降大于等于入室血压值20%为B组(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组),对于B组,再进一步划分为B1组(20%≤MAP下降<30%),B2组(30%≤MAP下降<40%),B3组(MAP下降≥40%)。纳入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持续性难以纠正的低血压,有2例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故剔除,最终纳入患者60例。术前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访视,记录患者的一般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分级、既往病史等,患者入室后常规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平衡盐液体,在患者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测量患者的动脉血压(IBP)并行血气分析,监测患者术前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血红蛋白(Hb)情况,监测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 O2),脑氧饱和度(rSO2)及体温。记录患者入室后(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手术开始后1h(T5)、手术结束时(T6)的HR、rS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 CO2)、Sp O2等各项指标。收集整理数据,所得数据结果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体重、BMI指数、血红蛋白浓度、糖尿病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患者身高偏低,女性比例高,合并高血压病史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患者经过麻醉诱导后出现低血压的有30例,发生率为50%。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中,16名MAP下降在20%-30%之间(B1组),占低血压患者的53.3%,9名MAP下降在30%-40%之间(B2组),占低血压患者的30%,5名患者MAP下降≥40%(B3组),占低血压患者的16.7%。3、所有患者rSO2在T3、T4、T5、T6各时间点,与入室后(T1)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T4、T5、T6的rSO2数值继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患者的MAP在T2、T3、T4、T5、T6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患者的MAP在T3、T4、T5、T6都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患者的Et CO2在T2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患者的Et CO2在T3、T4、T5、T6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患者的HR在T2、T4、T5、T6时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2相比,患者的HR在T3、T5时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的心率在麻醉诱导后明显下降,在气管插管后明显升高。4、麻醉诱导期包括入室后、气管插管前和插管后(T1、T2、T3)三个时间点,其中麻醉诱导后无低血压组(A组)患者在入室后、气管插管前和插管后(T1、T2、T3)各时间点rSO2数值的升高没有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组(B组)患者气管插管前(T2)和插管后(T3)rSO2数值相较于入室后(T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rSO2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B1组(20%≤MAP下降<30%),B2组(30%≤MAP下降<40%),B3组(MAP下降≥40%)患者在入室后、气管插管前和插管后(T1、T2、T3)各时间点,rSO2数值变化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5、患者的基线rSO2与术前的血红蛋白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422,中等相关;患者的基线rSO2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0.464,中等相关;患者的基线rSO2与患者性别无关。研究结论:1、麻醉诱导期的低血压是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2、可能基于神经血管耦合和大脑自动调节功能的完整性,麻醉诱导期的低血压并不会导致rSO2的明显下降,麻醉诱导引起的短时间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并不会对rSO2造成明显的改变,rSO2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的运用可以为麻醉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评估。3、患者的基线rSO2与术前的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性,与患者的性别无关。

席娟[7](2020)在《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适用于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第一部分:在理论研究、查阅文献、半结构访谈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基础上制定出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调查问卷初稿,通过预调查的方法检测问卷的信效度,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山东省4所三级甲等和1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共463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自行编制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调查问卷,调查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显示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9,专家函询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17和0.39(P<0.05),函询后删除10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确定问卷的5个维度和46个条目。2.预调查后测得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59,两周后重测信度为0.942,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75,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分布在0.90~1.00之间,诱导期和苏醒期探索性因素分析均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6.663%、88.423%,问卷信效度较好,最终确定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5个维度和46个条目。第二部分1.麻醉医生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得分分别为:(102.02±10.88)分、(102.99±10.61)分,全麻诱导期得分最低的维度是“风险控制”,得分最高的维度是“风险行为”,全麻苏醒期得分最低的维度是“风险控制”,得分最高的维度是“风险态度”和“风险行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级别、有无麻醉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和麻醉风险分级评估熟悉程度均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2.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得分分别为(91.73±12.51)分、(94.17±13.24)分,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得分最低的维度均是“风险知识”,得分最高的维度均是“风险态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全麻诱导期,性别、年龄、职称、培训频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全麻苏醒期,年龄、职称、培训频率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3.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对比显示:在全麻诱导期,麻醉医生在“风险知识”、“风险控制”、“风险态度”、“风险行为”“风险措施”5个维度的得分都显着高于手术室护士(P<0.05);在全麻苏醒期,麻醉医生在“风险知识”、“风险态度”、“风险行为”、“风险措施”4个维度的得分都显着高于手术室护士(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调查。2.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麻醉和护理的工作质量,从而降低患者遭遇风险的概率,对临床医护人员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李家强[8](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高血压是全身麻醉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精神高度紧张、全麻诱导、插管刺激等应激是造成高血压患者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主要因素。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抗焦虑和镇痛作用。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性。DEX作为一种常见的麻醉辅助用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血压患者的全身麻醉中,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报道还比较少。本项实验主要研究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等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昌乐县人民医院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患者180例(ASAⅡ~Ⅲ级),将患者分为实验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大组,每组各90例。其中,D组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e组),高血压控制良好组(f组)和高血压控制不良组(g组)三个亚组,每个压组样本数为30例;C组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h组),高血压控制良好组(i组)和高血压控制不良组(j组)三个亚组,每个亚组样本数为30例。D组患者全麻诱导前10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而C组患者泵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10min泵注结束后,立即行麻醉诱导并完成气管插管,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方案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泵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及插管后1min(T3)、3min(T4)和5min(T5)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计算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上述各时间点采血并测量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与T0时点相比,C组中j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T3、T4时点HR、MAP、RPP明显升高(F=6.77~11.32,P<0.05),至T5时点,以上指标恢复到T0时点水平(P>0.05)。D组中各亚组患者T3~T5时点HR、MAP、RPP均明显低于T0时点(F=7.44~10.02,P<0.05)。两组相比较,D组中各亚组患者T3~T5时点HR、MAP及RPP均明显低于C组中的j组(F=14.33~18.57,P<0.05)。与T0时点相比,C组中j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T3、T4时点血浆NE、E水平明显升高(F=8.32~12.03,P<0.05),h和i组无明显升高,但是在T5时点恢复至T0时点水平(P>0.05);D组所有患者,血浆NE水平在T3时点高于T0时点(F=6.77,P<0.05),T4时点恢复至T0时点水平(P>0.05),T5时点降至T0时点水平以下(F=9.05,P<0.05);而血浆E水平T3时点无明显上升(P>0.05),至T4、T5时点明显低于T0时点(F=8.98、12.14,P<0.05)。D组患者在T3~T5时点血浆中NE、E水平均明显低于j组(F=12.56~15.44,P<0.05)。实验结论:(1)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可使机体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2)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对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产生更为强烈的应激反应;(3)高血压控制良好患者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产生的应激反应与血压正常患者无明显差别;(4)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气管插管产生的应激反应;(5)相对于血压正常患者和高血压控制良好患者,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抑制作用更强,此类患者受益最大。

王玉龙[9](2020)在《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身麻醉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探索其脑内作用机制意义深远。前期研究推测认为全麻药脑内关键作用区域很可能位于丘脑内睡眠-觉醒核团。丘脑室旁核是近期发现的重要觉醒核团,其含钙网膜蛋白的神经元具有强促觉醒作用。因此,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是不是全麻药起始或关键靶点亟待解答。方法:钙光纤光度法结合多导睡眠记录系统用于探索在丙泊酚全身麻醉过程中PVT一群神经元钙信号的变化;光遗传方法探索在持续稳定的丙泊酚全身麻醉状态下短时激活PVT CR神经元引起小鼠行为学和皮层脑波的改变;化学遗传方法探索特异性激活PVT CR神经元后对丙泊酚麻醉敏感力以及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的影响;最后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索丙泊酚对单个PVT神经元活性的影响以及临床相关浓度丙泊酚对PVT神经元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在丙泊酚慢诱导期,小鼠在体PVT神经元实时钙信号逐渐下降,且在诱导后期下降程度更明显;另外,在时间顺序上钙信号下降先于小鼠肌电消失。而在苏醒期,钙信号急剧上升与肌电恢复同步,并且随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蓝光照射PVT期间,CHR2组有5/8小鼠完全翻正,其余3/8尽管未能完全翻正,然而出现明显持续的抬头活动;而m Cherry组没有小鼠出现明显的觉醒活动,二者行为觉醒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统计在光照前和光照中30 s的小鼠EEG中δ波(0-4 Hz)、θ波(4-10 Hz)、α波(10-25 Hz)频段总功率值发现,在CHR2组δ和θ均显着下降(均P<0.05),α波无统计学差异。而在mCherry组三种波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药理遗传实验中,与Saline组相比,CNO激活PVT CR神经元引起丙泊酚麻醉诱导时间延长(P<0.05),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和丙泊酚的诱导总量与LORR效应曲线右移及ED50从19.3 mg/kg增至27.7 mg/kg;全细胞膜片钳结果发现5、10、20(μM)丙泊酚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PVT神经元放电频率(基础值与给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并且是可逆的(给药后与洗脱后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PTX阻断了丙泊酚10μM对PVT神经元放电频率作用。丙泊酚10μM使PVT神经元的mIPSC幅度增高(P<0.05)和衰减时间延长(P<0.05)。结论:PVT神经元活性水平与丙泊酚全身麻醉过程中意识的消失和恢复密切相关;激活PVT CR神经元可以加速从麻醉状态向觉醒状态转换以及降低丙泊酚的麻醉效力;丙泊酚增加PVT神经元突触后的GABAA受体通道开放时间可能是引起意识消失的分子机制之一。

廖益永,黄典,高晓枫[10](2019)在《小儿疝气手术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麻醉质量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疝气手术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行疝气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异丙酚静脉麻醉,30例)和B组(七氟烷吸入麻醉,30例),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前(T0)、麻醉诱导时(T1)、插管时(T2)、插管1min(T3)、术毕时(T4)、拔管时(T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麻醉诱导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各个时间节点SBP、DB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儿T1、T2、T3、T4、T5时间节点HR水平均高于T0时间节点,B组患儿T1时间节点HR水平均低于T0、T2、T3、T4、T5时间节点,A组患儿在T1、T2、T3、T4、T5时间节点HR水平均高于B组(P<0.05)。A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疝气修补术中应用均有显着效果,但异丙酚麻醉对患儿心率水平影响较明显,七氟烷麻醉可增加患儿躁动发生率。

二、异丙酚在麻醉诱导期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在麻醉诱导期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老年人全麻诱导期的风险评估
    1.2 全身麻醉常用的静脉镇静药物
    1.3 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1.4 心血管反应的检验指标
    1.5 瑞马唑仑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纳入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分组
    2.2 实验设备与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麻醉前准备
        2.3.2 麻醉诱导
        2.3.3 麻醉维持
        2.3.4 麻醉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及补救措施
    2.4 观察指标
        2.4.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4.2 患者从诱导开始至BIS≤60 的时间及插管前的BIS值
        2.4.3 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值
        2.4.4 不良反应及补救治疗的记录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3.2 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到BIS≤60 的时间及插管前的BIS值
    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NE的比较
        3.3.1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的比较
        3.3.2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之间的比较
        3.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去甲肾上腺素的比较
    3.4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治疗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老年人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
    4.2 老年人全麻诱导镇静药物的选择
        4.2.1 丙泊酚的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4.2.2 依托迷酯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4.2.3 依托迷酯联合丙泊酚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4.3 瑞马唑仑的药理特性
    4.4 两种老年人全麻诱导方法的对比
    4.5 瑞马唑仑在老年人麻醉诱导中的最佳剂量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静脉镇静药物在全身麻醉诱导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舒泰与速眠新Ⅱ对家兔复合麻醉的效果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动物麻醉概述
        1.1 动物全身麻醉
        1.2 动物复合麻醉
    2 家兔的应用及麻醉研究现状
        2.1 家兔的应用
        2.2 家兔麻醉研究现状
    3 麻醉监测及意义
        3.1 麻醉时期的监测
        3.2 临床生理指标的监测
    4 试验用麻醉药
        4.1 舒泰
        4.2 速眠新Ⅱ
        4.3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应用情况
    5 试验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药品
    2 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试验前准备
        2.3 试验方法
        2.4 麻醉监测
    3 数据分析
    4 手术验证试验
        4.1 家兔阑尾切除术
        4.2 家兔胃切开术
        4.3 家兔去势术
        4.4 家兔绝育术
结果
    1 麻醉时间监测结果
    2 临床生理指标监测结果
        2.1 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
        2.2 反射活动监测结果
        2.3 麻醉效果监测结果
    3 手术验证结果
讨论
    1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麻醉时期的影响
    2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4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5 麻醉效果比较分析
    6 临床应用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对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TTDE)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中爆发性抑制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符号说明
药物表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2 排除标准
        2.1.3 病例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入室
        2.2.2 麻醉诱导及数据收集
        2.2.3 爆发性抑制判定标准
        2.2.4 麻醉维持及数据收集
    2.3 观察指标
        2.3.1 术前观察指标
        2.3.2 诱导期观察指标
        2.3.3 维持期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4.1 样本量估算过程
        2.4.2 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诱导期结果
        3.1.1 诱导期爆发抑制(IB)组与诱导期非爆发抑制(IN)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1.2 诱导期爆发抑制(IB)组与诱导期非爆发抑制(IN)组患者术中指标比较
        3.1.3 诱导期爆发性抑制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2 维持期结果
        3.2.1 维持期爆发抑制(MB)组与维持期非爆发抑制(MN)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2 维持期爆发抑制(MB)组与维持期非爆发抑制(MN)组患者术中指标比较
        3.2.3 维持期爆发性抑制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讨论
    4.1 血压与爆发性抑制
    4.2 呼末二氧化碳与爆发抑制
    4.3 温度与爆发抑制
    4.4 术前MMSE评分与爆发抑制
    4.5 麻醉药物与爆发抑制
五、结论
六、局限性
七、参考文献
八、综述 爆发性抑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九、致谢

(5)应用EIT技术比较全麻诱导期吸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通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吸入高浓度氧的争议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对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在老年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进展
    2.1 rSO_2监测的基本原理
    2.2 rSO_2的参考范围
    2.3 rSO_2的影响因素
    2.4 rSO_2监测在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2.5 rSO_2监测在老年患者胸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2.6 rSO_2监测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2.7 rSO_2监测在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2.8 rSO_2监测在老年患者泌尿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2.9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病例选择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标准
    3.2 麻醉药品及研究器械
        3.2.1 麻醉药品
        3.2.2 研究器械
    3.3 研究内容
        3.3.1 术前访视
        3.3.2 麻醉前监测
        3.3.3 麻醉诱导方案
        3.3.4 麻醉维持方案
        3.3.5 麻醉复苏方案
        3.3.6 观察指标及数据采集
        3.3.6.1 观察指标
        3.3.6.2 数据采集时间点
        3.3.6.3 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
        3.3.7 研究分组
    3.4 统计学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麻醉诱导期不同程度低血压发生情况
    4.3 不同时间点所有患者rSO_2及其他主要麻醉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
    4.4 麻醉诱导期有无低血压的两组间rSO_2的变化
    4.5 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各亚组间rSO_2的变化
    4.6 患者基线rSO_2与术前部分指标的相关性
第五章 讨论
    5.1 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5.2 麻醉诱导期低血压与rSO_2之间的关系
    5.3 各项监测指标的改变及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与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问卷编制过程与方法
        2 信效度检验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文献分析结果
        2 访谈结果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4 信效度检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初步应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一般资料
        2 麻醉医生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
        3 麻醉医生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4 麻醉医生全麻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
        5 麻醉医生全麻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6 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
        7 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8 手术室护士全麻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
        9 手术室护士全苏醒期风险认知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得分情况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药品及实验器材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2 应激激素水平变化
    3 平均MAP的变化
    4 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9)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品(表)
        1.3 实验设备(表)
    2 方法
        2.1 基因鉴定CR-cre小鼠
        2.2 手术
        2.3 连续尾静脉注射完成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
        2.4 多导睡眠(EEG-EMG)记录和分析
        2.5 钙光纤光度法
        2.6 在体光刺激
        2.7 DREADD操控PVT CR神经元
        2.8 全细胞膜片钳
        2.9 免疫组化
        2.10 数据分析
结果
    1 连续小鼠尾静脉注射的丙泊酚剂量-效应
    2 丙泊酚麻醉诱导引起PVT神经元钙信号明显下降,而在苏醒期突然上升并维持高水平
        2.1 PVT中 GCa MP6f病毒的表达
        2.2 丙泊酚和脂肪乳对PVT神经元钙信号的影响
        2.3 丙泊酚麻醉诱导对PVT神经元钙信号的影响
        2.4 丙泊酚麻醉后苏醒期PVT神经元钙信号的变化
    3 光激活PVTCR神经元引起小鼠大脑皮层和行为觉醒
        3.1 病毒保真度、转染范围和光纤的位置
        3.2 行为觉醒
        3.3 皮层觉醒
    4 DREADD激活PVT CR神经元对小鼠丙泊酚麻醉效应的影响
        4.1 激活型hM3D病毒感染范围和效果
        4.2 DREADD激活PVT CR神经元对丙泊酚麻醉剂量-效应曲线的影响
        4.3 DREADD激活PVTCR神经元对丙泊酚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的影响
    6 丙泊酚抑制PVT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7 PTX抑制10μM丙泊酚对PVT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抑制
    8 丙泊酚10μM增强PVT神经元的m IPSC幅度和衰减时间
讨论
    1 小鼠尾静脉连续注射丙泊酚模型的优缺点
    2 丙泊酚对PVT神经元实时钙信号的影响及意义
    3 激活PVTCR神经元诱发从麻醉向觉醒状态转换的原因和意义
    4 丙泊酚影响PVT神经元兴奋性的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小儿疝气手术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麻醉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节点SBP、DBP、HR水平
    2.2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3 讨论

四、异丙酚在麻醉诱导期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肖琴. 南昌大学, 2021(01)
  • [2]舒泰与速眠新Ⅱ对家兔复合麻醉的效果研究与应用[D]. 孙梦茹. 延边大学, 2021(02)
  • [3]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对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张茂.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中爆发性抑制的影响因素研究[D]. 袁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应用EIT技术比较全麻诱导期吸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通气及氧合功能的影响[D]. 朱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对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D]. 沈尤婧. 东南大学, 2020
  • [7]手术室医护人员全麻诱导期和苏醒期风险认知问卷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席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8]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D]. 李家强. 青岛大学, 2020(01)
  • [9]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玉龙.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小儿疝气手术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麻醉质量影响[J]. 廖益永,黄典,高晓枫. 黑龙江医药, 2019(01)

标签:;  ;  ;  ;  ;  

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