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香港商业街

特色香港商业街

一、富有特色的香港商业街(论文文献综述)

苏星禹[1](2021)在《线型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地下空间作为缓解城市土地压力、承载部分城市功能的重要场所,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轨道交通带动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电商的兴起导致实体商业的衰退,尤其是地下商业空间,如何改善地下空间原有环境的封闭性,创造与地上商业街不同的商业步行空间,促进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于使用者而言,步行作为地下商业街的重要组成行为,研究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具有鲜明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模型,基于步行者的体验感知,对地下商业街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步行体验影响因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地下商业街和步行体验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总结,基于Brunswik的透镜模型理论构建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步行空间需求理论来确定评价模型中的直接线索、间接线索和目标评价;选取青岛市中防商街和黄岛地一城以及大连市胜利地下购物长廊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获取步行者的个人属性和出行特征等基本信息,以及步行感知等量化数据,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相关性分析,对地下商业街进行综合评价和对影响步行体验的环境要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根据评价模型中的目标评价原则,从连续性、舒适性、多样性、安全性、便捷性和愉悦性六个方面对选取的地下商业街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步行体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研究结论和空间优化原则,提出针对提升步行体验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步行服务设施、提升步行环境质量、优化空间识别体系和塑造城市文化空间。希望通过地下商业街的步行体验的研究,为今后地下商业空间的更新和设计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马平[2](2021)在《基于空间情节的新媒体艺术介入历史街区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经二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9年济南自开商埠,商埠区作为工商业的通商口岸是济南市最为繁荣的商业区,而济南市经二路是商埠区中最为繁华的街道。随着之后经济重心的东移,商埠区走向衰败。经二路作为商埠区的重要历史街区,拥有着大量历史资料。如何合理改造经二路,对于复兴商埠区尤为重要。20世纪现象学的兴起对建筑学产生影响,建筑师们开始呼吁注重建筑的场所精神以及与之带来的知觉氛围体验,建筑设计师也注重以人的体验作为重要的设计视角。新媒体艺术是备受关注的新型艺术形式,它补充了传统艺术手段在观众交互方面的单一性,这一性质与建筑现象学的谋求相似。现以建筑现象学理论作为指导,建筑现象学中“空间情节”作为设计理论的核心,结合经二路独特的历史风貌,将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到经二路历史街区的设计研究中,带给游客以及本地居民焕然一新的文化、知觉和精神体验。本文以探索如何设计将新媒体艺术介入历史街区为主题,首先分析空间情节与新媒体艺术的关联性;其次基于空间情节剖析新媒体艺术在街区中应用的优秀案例,建立起新媒体艺术如何改造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然后以建筑现象学视角调查研究济南市经二路的上位及本体场所精神与知觉氛围,将归纳的经二路场所精神与其他知觉要素作为后面经二路设计的设计资料;最后将前面总结归纳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应用到经二路历史街区的设计之中。本文试图探索新媒体艺术介入历史街区的设计方式,为新媒体艺术介入历史街区这一新型的设计方式提供启发。

何琳娜[3](2021)在《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渗透,城市中各类消费空间被生产出来,从传统的贸易集市到商业街再到购物综合体,商业空间的发展演变不断适应消费模式和人们需求的转变。近年来体验式消费和虚拟网络消费的兴起对实体商业发展造成威胁,原有的单一的购物商业空间向承载生活方式和社交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变,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应运而生,以其复合化的功能空间和开放包容的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在商业和社交层面都有重要价值,具有使用、认知和审美等多种功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界面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历了近二十年高速增量发展,伴随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商业体量规模也迅速增长,当下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区域改造更新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成为重要趋势。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面临消费模式转变、体验经济和线上网络购物等多方面冲击,呈现出空间和商业活力不足的衰落趋势,亟需对承载购物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商业步行街空间进行重新思考。西安骡马市步行商业街是明城区内重要的商业中心,从传统商业街发展到现代步行商业街,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和城市记忆的载体。作为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的典型代表,受到当时设计理念的局限,在业态功能、空间组织和物质环境等多个层面都难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针对其界面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改造提升策略。本文是基于消费文化的背景,对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研究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从规模组成、空间要素、物质要素和行为要素四个方面对比归纳其个性之中的共性,提炼总结出界面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手法。接下来针对骡马市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分析其界面空间现状。对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的相关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基于心理活动的空间变量、基于行为活动的物质变量和步行行为活动变量三类数据,层层剖析目前商业活性的因应,综合评定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现状品质。最后结合案例研究,从功能、群体、单体和细部四个层面提出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优化策略,探索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优化升级、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

陈韵丰[4](2021)在《从遗产到乐园:历史象征消费模式研究,以五邑侨乡为例》文中指出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国内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的梳理研究,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主要以五邑侨乡的遗产文化消费为例,着眼于将历史遗产及其内部发生的活动形态打造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历史象征消费案例,探讨在历史建筑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重语境下由历史文化旅游案例所展现的象征消费模式。本文以图像学、符号学中的传播学相关研究方法为基本分析工具,同时从空间社会学、新文化史等交叉的学科视野中的研究角度辅助切入,借助符号消费、符号标出、历时性与共时性、文化记忆等相关理论概念进行描述性和概念性研究,基于事实描述、逻辑推理及思辨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剖析,探讨历史象征是如何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式而存在。第一章中,本文对于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的近年相关研究作出简要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于历史象征消费的关注并不多,关于历史传统在文化消费时代的现代生存模式的探讨还未受到重视。因此本文的相关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第二章中,本文由国内现存的三种典型历史象征消费模式归纳出“集合体模式”“商业街模式”“古民居模式”,并通过文化旅游生态属性区划不同模式所提供的文化体验类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之间的关系作出定义。第三到第五章中,本文对侨乡历史象征从受中西方文化影响而出现、到在大众流行文化中的蔓延、再到影响延伸出“下一代”的侨乡历史象征的过程展开分析,针对华侨历史象征在符号学意义上建构、重构和再建构过程进行梳理。第三章中,本文主要对侨乡文化在历史中的符号标出以及华侨文化在现代中的意义消解进行分析。这一章关注于侨乡历史文化象征被现代大众消费文化所发掘的原因,探究历史象征消费模式的文化建立基础。第四章中,本文对被大众广泛认知的侨乡历史象征作出剖析,主要通过拆解侨乡历史象征在大众文化中的文化认知,包括对其属性特征及其在世界文化遗产认定和在流行影视作品中的呈现进行分析,探究历史象征消费模式的当前发展形式。第五章中,本文对由侨乡历史文化所延伸产生的次生历史象征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侨乡历史文化与革命、武术、民间艺术三种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探究历史象征消费模式的延展可能。本文研究发现,历史象征由于受到与现代文化之间时空区隔的限制,往往需要通过消费模式的更新而获得大众流行文化的关注。因此,在当下发展的历史象征消费模式中,历史文化虽然保留了其传统方面的内容特质,然而其被消费的形式往往是现代化的。而对于侨乡文化而言,其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特质使华侨历史象征获得了消费文化的关注;与此同时,由侨乡文化所衍生的历史传统文化亦扩充了华侨历史象征的内涵。可见,历史象征的现代消费模式必须经历一定的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传播形式更新,在此过程中原本的历史象征可能会加入大众流行文化的创造性定义,也可能会推动新的历史象征产生,成为家族化的历史象征网络,促进更多维度、更多层次的历史象征模式出现。

贾晨茜[5](2021)在《“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中交通、人口、就业与服务的高度聚集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产业核心与物质空间网络核心。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敞地带与公共环境,为市民提供活动的场地,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和节日聚会;也作为节点和过渡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公共生活及各项功能需求;更是成为一个窗口,为人们展现城市的气质。因此如何创造更加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城市外部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发掘。然而国内近些年来的部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问题矛盾重重,同时缺乏专门针对外部空间的研究。故而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位于沣东新城能源金贸区商务核心区,是大西安新中心的起步区、示范区,作为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和探索,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样本,也为后续同类型的城市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发。本文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实体空间层面,综合运用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试图在对西咸中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理论的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的研究目的:一、整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的演变历程、相关特征以及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五大设计要点以及发展走向;二、对“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研究,对项目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对实践内容进行总结深化;三、结合前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结合使用后评价研究的结论,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为后续其他的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本文的全部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第一章、第二章)。重点阐释论文的相关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总结,构筑论文的研究框架。之后阐明了本文中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研究范围,总结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特征,以及使用后评价(POE)的相关理论概念。第二部分(第三章)为案例研究和设计体系架构。本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四个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其内涵与外沿,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五大设计要点”,即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空间特质、景观绿化与配套设施,为后续的实践研究与策略总结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得出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第四章)为“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实践。首先阐述了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西咸中心项目的基本概况以及城市设计导则;而后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框架,对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设计进行重点研究分析;最终结合项目调研,对项目进行初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POE),总结出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部分(第五章)为设计策略的总结归纳。该部分基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建设实践与使用后评价(POE)的初步结论,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设计案例,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研究框架,将项目的使用后评价研究结论作为支点,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策略性的建议,总结出城市设计视角下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为营造优质的城市空间提供新的方法。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城市中心区建设以及外部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王琦[6](2020)在《商业街店招街景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城市急剧发展下许多城市街道景观已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只为片面强调视觉冲击与形式统一的场景营造,导致街道景观不断恶化。为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形象,诸多城市采取了“统一店招”的措施,旨在借助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然而这一策略严重消蚀了地域、城市的标签与特色。在与街景化的店招相比,传统模式下的店招往往都是单向信息传播,形式单一,而随着公众审美的提升,这种传统形式店招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街景化店招相比较传统店招模式而言,突破了传统店招的单一化模式,优化了传统的压迫性灌输式信息宣传方式,增加了店招与消费者在本能层面、行为层面以及反思层面的情感体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商业街中的店招景观,首先厘清了店招与街景化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理论,梳理了店招的演变历史,在当代人们审美观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对当代店招景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其次基于对当代店招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对街景化特征做出的分析,提出了店招街景化设计的四大原则:店招构成元素的多元化、立体化表达、空间组织多维化,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同时运用建筑学、色彩心理学以及环境行为学为本论文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分别提出了店招街景化在不同层面的四种设计方法——造型设计、色彩配置、文化内涵、情感体验,旨为消费者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满足;最后通过问卷以及实地调研,从回民街、西大街、骡马市商业街中梳理其业态、街道以及店招现状问题入手,并且对需要改造的店招进行优化设计。使店招在城市商业街景观中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店招街景化的营造产生束缚。

何梦漪[7](2020)在《“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研究 ——以北京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稀路网、宽马路”的道路组织方式以及大尺度的封闭住区建设暴露出的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空间分异、街道空间失活、资源配置不均等城市问题,已不再适合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提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方式”、“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区”等理念,这意味着密路网及开放性住区的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重要方向。而我国开放性住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同时还存在着居住安全、产权问题、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建设难点。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在我国特大城市中排第一,且北京存在着大量的单位大院和封闭住区,阻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开放性住区建设模式的探索尤为迫切。本文结合“密路网”和“开放性住区”的建设理念,从“密路网”的视角下分析“开放性住区”模式建设。从住区总体规划和居住街坊单元设计两个层面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对比分析法和多学科分析法,尝试总结出北京市开放性住区模式共性和具体的设计手法,探索“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设计策略,为北京市开放性住区的建设提供参考。首先,本文阐述了“密路网”和“开放性住区”的概念,界定了研究范围,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对“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特征进行了研究和界定,与街区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北京市住区模式发展研究,得出住区的发展模式是从开放-封闭-开放的过程,道路组织从密路网-疏路网-密路网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建设开放性住区的必要性和趋势。从开放程度层面,归纳了三种类型的开放性住区,并且重点选取共五个开放性住区案例,从交通组织、住区管理、公共配套设施、公共景观空间、临街边界空间和街区单元布局这六个方面,对北京市开放性住区模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及对比分析。最后,从住区总体规划和居住街坊单元设计两个层面,探索“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设计策略。在200m×150m区域内,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对居住街坊单元进行设计,构建街坊单元模型,提出街坊单元适宜尺度。并且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混合开发、攻克建设难点、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和城市空间公共化,对未来开放性住区建设提出宏观策略。以期对开放性住区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何文婷[8](2020)在《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增量”转“存量”的快速推进、电商消费的剧烈冲击、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许多处于旧城中的步行商业街面临着环境品质恶化、经营质量下降等重重困境。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空间体验及精神文化等需求的提高,旧城步行商业街作为一个地区自然物质、社会生活和精神制度文化的核心载体,地域文化体验或许可以成为旧城步行商业街发展的突破口,也将成为步行商业街研究的新议题。本文聚焦珠三角地区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思考如何让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地域文化体验特色融入到步行商业街设计中。从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出发,针对四条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研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调查分析,总结现状特征与问题并进行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希望为今后珠三角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背景缘由及研究对象出发,首先归纳关于人的体验、地域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其次探讨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趋势;最后探讨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体验”与步行商业街之间的关系,首先对珠三角地区地域文化背景进行梳理,总结出珠三角地域文化特征并归纳出其表现形式;然后梳理出五类地域文化体验要素及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第三部分为调查分析部分,首先聚焦于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并从中筛选出四条典型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步行商业街,进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设计;然后将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体验媒介与地域文化体验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在实地调研中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特征,深化了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的空间认知。第四部分为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在前三章基础上针对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未来发展,及提升五大地域文化体验的感知需求,在文化主题定位、街道空间、建筑形制、景观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活动五类体验媒介上提出相应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的方法。

魏燕荣[9](2020)在《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城市出现土地资源紧缺与空间品质下降的问题,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建设逐渐成为重点。如今商业的发展由当初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体验经济,人们对商业空间的需求也由以往的物质需求转为精神需求,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承担着商业功能,还有休闲、娱乐与交往等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城市紧凑发展的土地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强度开发商业应如何营造良好的外部公共空间满足人们更复杂的体验需求,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公共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外部空间、消费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对深圳、广州等多个高强度开发商业项目实地调研,总结其空间构成、功能、发展趋势及现状问题;并选取深圳五个典型高强度开发商业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系统分析,从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总体规划布局、空间序列、空间构成及景观环境的角度对典型案例深刻剖析,并结合空间使用者的满意度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发现,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主要涉及宏观-城市空间、中观-建筑集群或建筑、微观-景观环境三个层面。宏观-城市空间层面,融合自然环境、传达人文情怀、尊重城市格局与要素;中观-建筑集群或建筑层面,交通可达的三维空间衔接、功能业态的差异化与体验化、空间布局立体化与复合化、空间序列主题化与节奏化、空间构成适应化与多义化;微观-景观环境层面,打造热门IP吸引粉丝经济、灵活配置绿化景观、营造创意水体、艺术化的景观设施。本文从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及实地调研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深圳乃至全国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齐啸[10](2020)在《“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商业街区在城市中所体现的作用越加突出。纵观商业街区的发展历史,“资本”与“在地”始终是城市商业街区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二者的利益取向虽然相互冲突,却共同依存于商业街区利益共同体内,且互相博弈,对商业街区的空间产生一定影响。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色彩,在此背景下,西南城市商业街区空间受“资本”及“在地”的影响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本文选择西南地区三个城市(昆明、成都、重庆)的城市商业街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及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空间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下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的特点,以期为城市商业街区空间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在传统商业街区中:1.对传统文化、街道景观、特色建筑、市井气息及城市肌理等进行了较完整的保留,为城市文化生活提供了生长土壤;新建消费空间、业态与保留的旧有文化遗存空间、传统业态共存,产生新旧转换的“蒙太奇化”空间现象是“资本”与“在地”共存互惠的表现,可提升商业气氛促进消费,并展现城市文化风貌。2.消费空间深藏于街区宅院内部、营造等级化消费空间等使街区内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及日常生活遭到抽离与隔离;3.街道景观、特色建筑、民居大院的内容背离了应有的其传统文化与城市生活属性,“资本”利用了“在地”空间吸引人们消费,表象与内在出现明显异化,这些“在地”空间成为展示城市传统文化的博物展品和文化符号。在现代商业街区中:1.通过各式空间语汇,包括宏大的建筑尺度、严整的街区布置、集约多样的商业功能、开放多样的空间、便利的交通等,“资本”的表达更为直接且明显。2.“在地”通过增加空间的开放度及空间的公共性及参与性提升日常生活的体验感;通过对历史文化遗留的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3.存在明显的“空间等级化”与“符号化”,从而产生对日常生活的排斥和对公共性的削弱。4.存在“资本”与“在地”的合作共存:包括空间的转换互补、空间的拼贴、消费空间与历史文化遗留新旧穿插的“蒙太奇”现象等,实现“资本”与“在地”的共存共赢。

二、富有特色的香港商业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有特色的香港商业街(论文提纲范文)

(1)线型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与轨道交通的共同发展
        1.1.2 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实体商业的没落
        1.1.3 公共空间与步行体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概念界定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及论文构成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构成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地下商业街相关综述
        2.1.1 地下商业街发展历程
        2.1.2 地下商业街的平面组成模式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2.2 环境知觉相关理论
        2.2.3 步行空间相关理论
    2.3 地下商业街相关文献研究
        2.3.1 国外地下商业街相关文献研究
        2.3.2 国内地下商业街相关文献研究
        2.3.3 现有研究总结
    2.4 基于步行空间评价的相关文献研究
        2.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4.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4.3 现有研究总结
    2.5 国外优秀地下商业街设计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构建
    3.1 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构建
        3.1.1 步行体验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策略与依据
        3.1.3 评价指标模型建构与要素选取
        3.1.4 评价指标重要性评价及筛选
    3.2 指标权重计算
        3.2.1 权重计算方法
        3.2.2 权重计算及结果输出
    3.3 总体评价方法
        3.3.1 评价方法概述
        3.3.2 评价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分析
    4.1 调研概要
        4.1.1 调研对象选取
        4.1.2 调研对象概况
        4.1.3 调研内容与方法
    4.2 模糊性综合评价
        4.2.1 子指标集的模糊综合评价
        4.2.2 步行体验总评价
        4.2.3 总结
    4.3 步行体验空间满意度评价研究
        4.3.1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4.3.2 步行空间满意度分析
        4.3.3 基于步行者特征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4.4 步行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3 总结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优化策略
    5.1 步行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梳理
        5.1.1 青岛中防商街
        5.1.2 黄岛地一城
        5.1.3 大连胜利地下购物长廊
    5.2 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优化原则
        5.2.1 人性化原则
        5.2.2 多样性原则
        5.2.3 系统化原则
    5.3 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优化策略
        5.3.1 完善步行服务设施
        5.3.2 提升步行环境质量
        5.3.3 优化空间识别体验
        5.3.4 塑造城市文化空间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 D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专家问卷
附录 E 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要素研究
附录 F 步行体验影响要素重要性评价相关分析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空间情节的新媒体艺术介入历史街区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经二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涉及主要概念解释
        1.2.1 空间情节
        1.2.2 新媒体艺术
        1.2.3 历史街区
        1.2.4 商埠区
    1.3 重要文献综述
        1.3.1 空间情节以及与之关联的建筑现象学
        1.3.2 新媒体艺术与媒体建筑
        1.3.3 电子媒介对场景的影响
        1.3.4 建筑电影学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论文框架
        1.4.4 研究方法
第2章 空间情节与新媒体艺术的关联性
    2.1 空间情节与建筑现象学的关系
        2.1.1 现象学发展线索
        2.1.2 建筑现象学的发展线索
        2.1.3 空间情节与建筑现象学的关联性
        2.1.4 现象学于新媒体艺术的意义
    2.2 空间情节的理论概述
        2.2.1 空间情节的概念
        2.2.2 空间情节相关理论补充
        2.2.3 空间情节的类型
        2.2.4 空间情节的设计方法
    2.3 新媒体艺术概述
        2.3.1 新媒体艺术概述
        2.3.2 新媒体艺术技术手段
        2.3.3 新媒体艺术的未来趋势
    2.4 新媒体艺术在空间情节中的设计优势
        2.4.1 交互增强空间情节的参与性
        2.4.2 新媒体技术对于空间叙事的加强
        2.4.3 媒体变化完成空间情景的转变
        2.4.4 媒体效果加强空间细部的生动性
第3章 基于空间情节分析新媒体艺术在街区中的应用
    3.1 香港维多利亚港灯光秀街区的空间情节
        3.1.1 空间的悬念——灯光秀的入口
        3.1.2 在剧情中——观景区体验
        3.1.3 隐喻与解蔽——灯光秀本体
        3.1.4 知觉设计的逆向操作“审讯室”
        3.1.5 小结
    3.2 大唐不夜城街区的空间情节
        3.2.1 大唐不夜城的入口
        3.2.2 大唐不夜城中的新媒体装置
        3.2.3 大唐不夜城的高潮——贞观广场
        3.2.4 大唐不夜城的尾声——开元广场
        3.2.5 小结
    3.3 新媒体艺术在街区中的应用总结
        3.3.1 街区整体氛围的设计
        3.3.2 在建筑中的设计
        3.3.3 在景观小品中的设计
第4章 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经二路的调查研究
    4.1 自然场所:济南市场所精神
        4.1.1 自然场所的结构
        4.1.2 自然场所的精神
        4.1.3 商埠区自然场所的精神
    4.2 人为场所:商埠区场所精神
        4.2.1 商埠区场所结构
        4.2.2 商埠区场所精神
    4.3 人为场所:经二路场所精神
        4.3.1 经二路概括
        4.3.2 场所结构
        4.3.3 场所精神
    4.4 经二路的建筑及其建筑氛围
        4.4.1 历史建筑
        4.4.2 特色风貌建筑
        4.4.3 一般建筑
        4.4.4 建筑氛围分析
第5章 设计研究
    5.1 基于空间情节新媒体艺术介入经二路的设计策略
        5.1.1 采集提炼主题
        5.1.2 编排空间情节的结构
        5.1.3 谜底逐渐揭开的线索
        5.1.4 小结
    5.2 物质空间故事线的设计
        5.2.1 总体设计
        5.2.2 新媒体艺术介入建筑空间
        5.2.3 新媒体艺术介入景观空间
        5.2.4 新媒体艺术介入街道空间
        5.2.5 设计小结
    5.3 时间故事线的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时间故事线上建筑节点的设计
        5.3.3 设计小结
    5.4 剧本故事线的设计
        5.4.1 剧本故事设计
        5.4.2 设计小结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图表来源
附录2:毕业设计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3)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
        1.2.3 界面空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城市步行商业街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1.4.2 街道界面空间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1.4.3 街道界面空间量化评价相关研究
        1.4.4 骡马市商业街的相关研究成果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研究
    2.1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与演变
        2.1.1 国外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2 中国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3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发展诱因研究
        2.1.4 消费社会下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
    2.2 界面空间相关理论
        2.3.1 界面相关概念研究
        2.3.2 界面空间相关理论
        2.3.3 界面空间的要素
    2.3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相关研究
        2.3.1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构成
        2.3.2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功能和价值
        2.3.3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3.1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案例研究
        3.1.1 成都远洋太古里
        3.1.2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3.1.3 西安曲江创意谷
        3.1.4 界面改造案例——上海南京东路商业街改造
    3.2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特征提取
        3.2.1 功能层面——业态布局与动线组织
        3.2.2 街区层面——渗透性和开放性
        3.2.3 群体层面——连续性和秩序性
        3.2.4 单体层面——复合性与层次性
        3.2.5 细部层面——地域性和体验性
    3.3 本章小结
4.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评价研究
    4.1 西安市商业片区发展概况
        4.1.1 西安市区商圈发展概况
        4.1.2 钟楼商圈发展现状
    4.2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
        4.2.1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发展历程
        4.2.2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现状分析
        4.2.3 使用人群调查分析
    4.3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现状界面空间量化评价
        4.3.1 基于心理感知的空间变量
        4.3.2 基于行为活动的物质变量
        4.3.3 步行行为活动变量
        4.3.4 界面空间活跃度评价
    4.4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现实问题总结
        4.4.1 空间形态层面
        4.4.2 功能组织层面
        4.4.3 物质要素层面
        4.4.4 场所塑造层面
        4.4.5 制度管理层面
    4.5 本章小结
5.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功能层面: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业态
        5.1.1 明确街区定位
        5.1.2 主力店的入驻
        5.1.3 现有业态调整升级
    5.2 群体层面:空间重构——塑造积极空间
        5.2.1 周边街道空间结构整合
        5.2.2 提升界面空间连续性——廊道体系设计
        5.2.3 场景的沉浸度——空间序列设计
    5.3 单体层面:界面整合——促进互动交流
        5.3.1 底层商业界面空间改造策略
        5.3.2 中高层商业界面空间改造策略
    5.4 细部层面:场所营造——展示地域人文
        5.4.1 人性化街道设施和景观绿化
        5.4.2 展现地域性文化传统
        5.4.3 打造街区文化艺术主题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4)从遗产到乐园:历史象征消费模式研究,以五邑侨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实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二章 历史象征的三种消费模式:从生活场所到历史载体
    2.1 集合体模式——新瓶新酒:易地易生态的隔离式体验
    2.2 商业街模式——老瓶新酒:原地易生态的嵌入式体验
    2.3 古民居模式——老瓶老酒:原地原生态的沉浸式体验
第三章 从历史到消费
    3.1 历史的消费:侨乡文化的符号标出
    3.2 消费的历史:侨乡文化的意义消解
第四章 从历史文化到消费文化
    4.1 从侨乡形象到文化遗产地
    4.2 从文化遗产到影视代名词
第五章 再生消费:侨乡历史文化的次生面
    5.1 革命与侨乡:塑像、纪念碑和建筑
    5.2 武术与侨乡:身体、武器和表演
    5.3 民艺与侨乡:自然、人文和景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中心区迅猛发展
        1.1.2 城市中心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
        1.1.3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中心区
        1.2.2 城市外部空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3.2 国内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与涉及层面
        2.1.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
        2.1.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涉及层面
    2.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演变
        2.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两种传统模式
        2.2.2 国外城市外部空间的演变
        2.2.3 我国城市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
    2.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
        2.3.1 城市中心区相关特征
        2.3.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基本属性及相关特征
        2.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作用
    2.4 使用后评价(POE)基础理论
        2.4.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
        2.4.2 “结构-人文”的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与设计要点
    3.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
        3.1.1 日本东京六本木之丘
        3.1.2 香港中环核心区
        3.1.3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3.1.4 深圳福田中心区
    3.2 案例经验总结
    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点
        3.3.1 规模尺度
        3.3.2 交通组织
        3.3.3 空间特质
        3.3.4 景观绿化
        3.3.5 配套设施
    3.4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趋势
        3.4.1 形式多元化
        3.4.2 功能复合化
        3.4.3 空间立体化
        3.4.4 体量巨型化
        3.4.5 环境人文化
        3.4.6 景观多样化
    3.5 本章小结
4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设计研究与使用后评价
    4.1 项目概况
        4.1.1 大西安新中心
        4.1.2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
        4.1.3 新区城市设计导则
        4.1.4 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的作用
    4.2 街区规模尺度
    4.3 交通组织
        4.3.1 交通网络
        4.3.2 步行系统
        4.3.3 停车系统
    4.4 空间特质
        4.4.1 空间构成
        4.4.2 空间布局
        4.4.3 空间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空间秩序
    4.5 景观绿化
        4.5.1 自然景观
        4.5.2 人工景观
    4.6 配套设施
        4.6.1 公共服务设施
        4.6.2 休闲设施
    4.7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4.7.1 区域建设使用现状
        4.7.2 调研方法及目的
        4.7.3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4.7.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7.5 综合评价结论
    4.8 本章小结
5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合理的政策调控
        5.1.1 政策规定
        5.1.2 政策实施
        5.1.3 控制要素
        5.1.4 设计导则
        5.1.5 分图图则
    5.2 适宜的街区规模尺度
        5.2.1 交通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建筑布局因素
        5.2.4 人性化因素
    5.3 便捷的交通组织
        5.3.1 建构合理的交通网络
        5.3.2 步行网络的水平布局与竖向组织
        5.3.3 步行网络与建筑的高效连接
    5.4 良好的空间特质
        5.4.1 基本构成方式
        5.4.2 空间布局模式
        5.4.3 空间尺度控制
        5.4.4 城市界面设计
        5.4.5 建立空间秩序
    5.5 宜人的景观绿化
        5.5.1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
        5.5.2 城市景观系统的建设
        5.5.3 人工水体设计
        5.5.4 人工绿化景观设计
        5.5.5 硬质环境设计
        5.5.6 景观建筑一体化
        5.5.7 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
    5.6 人性化的配套设施
        5.6.1 休闲设施的种类
        5.6.2 休闲设施的尺度
        5.6.3 休闲设施的位置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图录
    附录4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商业街店招街景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理论研究及法规建设研究
        1.3.2 国外理论研究及法规建设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店招”概念
    2.2 “街景化”概念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3.2 波普艺术
        2.3.3 大众文化
        2.3.4 环境美学
        2.3.5 日常生活美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店招的演变与发展
    3.1 店招的起源与演变
        3.1.1 店招的起源
        3.1.2 店招的演变
    3.2 当代店招的类型与作用
        3.2.1 当代店招的类型
        3.2.2 当代店招的作用
    3.3 当代店招存在的问题
        3.3.1 过于追求表面效果
        3.3.2 店招形式扁平化
        3.3.3 空间组合序列单一化
        3.3.4 破坏城市景观形象
        3.3.5 缺乏地域特色
        3.3.6 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3.4 当代店招发展的趋势
        3.4.1 店招形式立体化趋势
        3.4.2 店招的信息承载多样化趋势
        3.4.3 店招形式搭配多元化趋势
        3.4.4 店招的街景化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店招街景化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街景化的特征
        4.1.1 艺术性
        4.1.2 趣味性
        4.1.3 空间表达多元性
        4.1.4 和谐性
        4.1.5 可识别性
        4.1.6 地域性
    4.2 店招街景化的设计原则
        4.2.1 店招构成元素多元化原则
        4.2.2 店招形式立体化表达原则
        4.2.3 店招空间组织多维化原则
        4.2.4 店招统一协调原则
    4.3 店招街景化的设计方法
        4.3.1 店招的造型设计
        4.3.2 店招的色彩配置
        4.3.3 店招的文化内涵
        4.3.4 店招的情感体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店招街景化调研与优化
    5.1 调研对象的确立
    5.2 调研方法
        5.2.1 研究方案
        5.2.2 调查问卷分析
    5.3 实地调研分析与优化
        5.3.1 回民街调研分析与优化
        5.3.2 西大街调研分析与优化
        5.3.3 骡马市调研分析与优化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图标索引
附录

(7)“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研究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政策导向
        1.1.2 建设难点
        1.1.3 城市发展
    1.2 研究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特色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特色
    1.6 本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特征研究
    2.1 从“大街区、疏路网”到“小街区、密路网”住区发展
        2.1.1 “大街区、疏路网”住区发展轨迹
        2.1.2 “小街区、密路网”住区发展研究
    2.2 “密路网”相关政策对住区规划的影响
        2.2.1 街区尺度
        2.2.2 基本管控单元
    2.3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特征
        2.3.1 边界开放
        2.3.2 路网密集
        2.3.3 功能混合
        2.3.4 局部封闭
        2.3.5 资源共享
        2.3.6 融合发展
        2.3.7 小结
    2.4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内涵
        2.4.1 住区与街区的关系
        2.4.2 小街区与大街区的特征对比
第3章 北京市开放性住区模式发展研究
    3.1 北京城市住区模式分类
        3.1.1 胡同街坊式住区
        3.1.2 周边街坊式住区
        3.1.3 单位大院式住区
        3.1.4 组团式居住小区
        3.1.5 封闭式居住小区
        3.1.6 街区型开放住区
    3.2 开放性住区分类
        3.2.1 大开放、组团封闭住区
        3.2.2 大开放、居住单体封闭住区
        3.2.3 局部开放性住区
    3.3 我国开放性住区案例分析
        3.3.1 香港黄埔花园住区——自上而下建设
        3.3.2 广州六运小区——自下而上发展
        3.3.3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从开放-封闭
        3.3.4 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开放性住区案例比较研究
    4.1 研究案例的确定及概况
        4.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4.1.2 研究对象概况
    4.2 住区交通组织模式对比研究
        4.2.1 住区路网结构特征
        4.2.2 住区停车规划及管理
        4.2.3 住区内道路安全措施
    4.3 住区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4.3.1 住区管理方式
        4.3.2 住区安全性
    4.4 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对比研究
        4.4.1 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类型及分布
        4.4.2 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开放程度
        4.4.3 住区公共配套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4.5 住区公共景观空间对比研究
        4.5.1 住区公共景观形式及布局
        4.5.2 住区公共景观使用情况分析
    4.6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对比研究
        4.6.1 住区临街边界特征
        4.6.2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4.6.3 积极的启示
    4.7 街区单元布局对比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设计策略
    5.1 住区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5.1.1 住区道路组织规划设计策略
        5.1.2 住区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策略
        5.1.3 住区公共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5.1.4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设计策略
        5.1.5 小结
    5.2 居住街坊单元设计策略
        5.2.1 街坊适宜尺度
        5.2.2 周边式建筑布局
        5.2.3 院落空间设计
        5.2.4 管理模式
    5.3 居住街坊单元模型
        5.3.1 确定基本模型及方法
        5.3.2 单元模型示意图
        5.3.3 单元组合模型示意图
        5.3.4 小结
    5.4 本章小结
        5.4.1 城市可持续发展
        5.4.2 土地混合开发
        5.4.3 攻克建设难点
        5.4.4 满足多元主体需求
        5.4.5 实现城市空间公共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经济升级:全球体验经济时代到来
        1.1.3 消费转型:社会文化消费需求转型
        1.1.4 政策导向:建设全国高品位步行街
        1.1.5 文化背景:发扬传承岭南地域文化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综述
        1.2.1 关于地域文化的国内外研究
        1.2.2 关于体验的国内外研究
        1.2.3 关于步行商业街的国内外研究
        1.2.4 国内外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2.5 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案例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际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旧城步行商业街体验要素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旧城步行商业街
        2.1.2 地域文化体验
    2.2 珠三角地区的地域文化背景分析
        2.2.1 影响地域文化表达的因素
        2.2.2 岭南及珠三角的地域文化构成
        2.2.3 珠三角地区体验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表现形式
    2.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
        2.3.1 感官体验
        2.3.2 情感体验
        2.3.3 思考体验
        2.3.4 行动体验
        2.3.5 关联体验
    2.4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构建
        2.4.1 体验与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关系
        2.4.2 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
        2.4.3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分析
    3.1 调研设计
        3.1.1 客体对象特征调研设计
        3.1.2 地域文化体验主观感知的问卷设计
    3.2 对象背景调研
        3.2.1 佛山岭南天地步行商业街:岭南传统民居文化记忆
        3.2.2 澳门议事亭前地步行商业街:中西方多元文化兼容
        3.2.3 广州上下九路步行商业街:西关商廊市井文化延续
        3.2.4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商业街:近现代粤商文化复兴
    3.3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
        3.3.1 人口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3.3.2 活动特征对比
        3.3.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感知对比分析
        3.3.4 地域文化体验媒介评价对比分析
        3.3.5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3.4 街道空间的布局解构
        3.4.1 城市空间格局
        3.4.2 交通到达组织
        3.4.3 街道空间结构
    3.5 建筑形制与界面分析
        3.5.1 街道整体界面
        3.5.2 界面与环境渗透
        3.5.3 商廊建筑类型
        3.5.4 细部建构特色
    3.6 景观设施的营造探析
        3.6.1 街道景观
        3.6.2 基础设施
    3.7 商业服务的调查统计
        3.7.1 业态分布
        3.7.2 经营特色
    3.8 文化活动的过程追踪
        3.8.1 生活性事件组织
        3.8.2 文化性事件策划
    3.9 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调查总结
        3.9.1 地域文化体验实地调查与问卷结果对比
        3.9.2 实地现状问题汇总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与思考
    4.1 构建珠三角文化主题,开启关联体验
        4.1.1 以历史文脉认同为主
        4.1.2 以时代特色适应为辅
        4.1.3 以珠三角商业文化发展为目标
    4.2 生成街巷空间序列,持续行动体验
        4.2.1 以商廊入口为起点
        4.2.2 以路径空间为骨架
        4.2.3 以节点空间为舞台
    4.3 塑造岭南建筑特色,激发感官体验
        4.3.1 继承珠三角传统建筑文化
        4.3.2 抽取岭南建筑的空间原型
    4.4 营造商街景观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4.4.1 商业街景观营造
        4.4.2 艺术人文设施
    4.5 活用地域文化遗存,启迪思考体验
        4.5.1 延续与活化物质文化遗存
        4.5.2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存
    4.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9)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强度开发是中国大部分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1.1.2 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传统商业模式发生转变
        1.1.3 深圳居民消费水平与城市商业发展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商业设施发展概述
    2.1 相关理论借鉴
        2.1.1 外部空间理论
        2.1.2 消费行为学理论
        2.1.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1.4 交往与空间理论
        2.1.5 图底关系与联系理论
    2.2 商业设施发展历程概述
        2.2.1 国外商业设施的发展历程
        2.2.2 国内商业设施的发展历程
    2.3 深圳大型商业设施的发展历程
        2.3.1 萌芽期(1979-1999)—以百货商店为主
        2.3.2 发展期(2000-2009)—以购物中心为主
        2.3.3 成熟期(2010至今)—出现大型商业综合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构成与发展趋势
    3.1 外部公共空间构成
        3.1.1 “点”“线”“面”
        3.1.2 节点型空间
        3.1.3 路径型空间
        3.1.4 界面型空间
    3.2 外部公共空间功能
        3.2.1 商业商务功能
        3.2.2 交通组织功能
        3.2.3 休闲娱乐功能
        3.2.4 文化展示功能
        3.2.5 其他功能
    3.3 外部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3.3.1 “类城市”化
        3.3.2 空间街区化
        3.3.3 空间立体化
        3.3.4 功能复合化
        3.3.5 情景主题化
    3.4 外部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3.4.1 外部公共空间忽略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3.4.2 外部公共空间布局单一,立体层次性不足
        3.4.3 外部公共空间序列混乱,空间体验感较差
        3.4.4 注重集散人流,体验型功能业态植入不足
        3.4.5 景观设施缺乏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的营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分析—以深圳为例
    4.1 高强度开发商业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4.2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总体规划布局
        4.2.1 交通可达性
        4.2.2 功能业态
        4.2.3 外部公共空间布局
    4.3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序列
        4.3.1 外部公共空间序列结构
        4.3.2 外部公共空间序列节奏
    4.4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构成
        4.4.1 外部公共空间的节点空间
        4.4.2 外部公共空间的路径空间
        4.4.3 外部公共空间的界面空间
    4.5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景观环境
        4.5.1 商业IP
        4.5.2 绿化设计
        4.5.3 水景设计
        4.5.4 景观小品
        4.5.5 公共设施
    4.6 外部公共空间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4.6.1 研究设计
        4.6.2 华强北九方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4.6.3 万象天地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4.6.4 壹方城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4.6.5 深业上城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4.6.6 One Avenue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5.1 宏观—基于城市空间层面的设计策略
        5.1.1 融合城市自然环境
        5.1.2 传达城市人文情怀
        5.1.3 尊重城市格局与要素
    5.2 中观—基于建筑集群或建筑层面的设计策略
        5.2.1 交通可达的三维空间衔接
        5.2.2 功能业态差异化与体验化
        5.2.3 外部公共空间布局立体化与复合化
        5.2.4 外部公共空间序列主题化与序列化
        5.2.5 外部公共空间构成适应化与多义化
    5.3 微观—基于景观环境层面的设计策略
        5.3.1 打造热门IP吸引粉丝经济
        5.3.2 灵活配置绿化景观
        5.3.3 营造创意水体景观
        5.3.4 艺术化的景观设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笔者实地调研项目汇总
    网络搜集资料项目汇总
    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使用者评价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缘起——工人文化宫与“春之眼”
        1.1.2 背景——“资本”影响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转变
        1.1.3 城市“在地”——作为历史与现实的载体
        1.1.4 日常“在地”——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变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及框架结构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踏勘调研
        1.6.3 图解分析
    1.7 文章框架结构
第二章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基础研究
    2.1 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2 国内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3 西南商业街区变迁
        2.1.4 社会转型期下的商业街区转变
    2.2 资本与在地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2.1 商业街区中的“资本”认知
        2.2.2 商业街区的空间构成
    2.3 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的认知与思辨
        2.3.1 “资本”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3.2 “在地”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3.3 “资本”与“在地”的相互作用及空间表现
    2.4 小结
第三章 传统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3.1 传统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
        3.1.1 传统商业街区的含义及类型
        3.1.2 传统商业街区的特征
    3.2 以西南城市为例——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
        3.2.1 宽窄巷子历史背景
        3.2.2 宽窄巷子概述
        3.2.3 “资本”与“在地”在宽窄巷子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3.2.4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以宽窄巷子为例
    3.3 旧貌与新颜——昆明正义路昆明老街商业街区的今昔
        3.3.1 项目概况
        3.3.2 “资本”与“在地”在昆明老街空间中的体现
        3.3.3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以昆明老街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及其对空间架构的影响
    4.1 现代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
        4.1.1 资本初入城市与现代商业街区的出现
        4.1.2 现代商业街区的资本化与消费性
    4.2 “资本”与“在地”的互补——昆明北辰财富中心&欣都龙城商业街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本”和“在地”在街区的显现
        4.2.3 空间的可变性——阶梯、广场和阳伞
        4.2.4 互补的“资本”与“在地”
        4.2.5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昆明财富中心&欣都龙城
    4.3 新旧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对话——成都远洋太古里商业街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本”在街区的显现
        4.3.3 “在地”的空间表现
        4.3.4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空间表现
        4.3.5 成都太古里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
    4.4 微缩的重庆——重庆洪崖洞商业街区
        4.4.1 项目概况
        4.4.2 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的空间表现
        4.4.3 洪崖洞商业街区“在地”的空间表现..山城化的空间特色
        4.4.4 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相互作用的空间表现
        4.4.5 重庆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相互作用的思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对商业街区空间的影响
    5.1 博弈的相关概念
        5.1.1 城市空间中的博弈行为
        5.1.2 演化中的博弈
    5.2 “资本”与“在地”在本文案例中的具体体现
        5.2.1 传统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博弈的体现
        5.2.2 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博弈的空间表现
    5.3 资本与在地博弈的趋势
        5.3.1 从“对抗博弈”到“合作博弈”
        5.3.2 从“盈利”到“盈门”
    5.4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空间衍生策略
        5.4.1 城市开放性的重视
        5.4.2 “生活”与“消费”的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果及关注重点
    6.2 研究局限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四、富有特色的香港商业街(论文参考文献)

  • [1]线型地下商业街步行体验评价与优化研究[D]. 苏星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空间情节的新媒体艺术介入历史街区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经二路为例[D]. 马平.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3]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D]. 何琳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从遗产到乐园:历史象征消费模式研究,以五邑侨乡为例[D]. 陈韵丰. 中山大学, 2021(02)
  • [5]“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贾晨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商业街店招街景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为例[D]. 王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密路网”下开放性住区模式研究 ——以北京为例[D]. 何梦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8]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D]. 何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高强度开发商业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地区为例[D]. 魏燕荣. 深圳大学, 2020(10)
  • [10]“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D]. 齐啸.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特色香港商业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