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需是法国经济的“主引擎”(论文文献综述)
钱丽娜,朱耘[1](2021)在《从引进、学习到共创 中国与全球“共享发展红利”》文中认为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已成为其全球利润增长的"主引擎",进博会的举办就是要与全球"共享发展红利"。201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从2018年至今,进博会走过了四个年头,在完善"越办越好"的长效机制方面,进博会进一步发挥了服务国内"大循环"、
刘晴,罗亮,黄晶[2](2021)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文中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体育用品制造业面临国内外严峻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在分析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供给结构有待优化,需求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深陷"低端锁定"困境,传统全球价值链面临破裂风险;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尚未形成。进一步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补短板、促消费、增固投、稳流通、强互动等。
柴琳琳[3](2020)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
李全[4](2020)在《全球性衰退预期与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文中认为2020年伊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资本市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震荡。从周期的角度来看,由于多年来全球经济虚拟化、金融过度化趋势显着,在疫情出现之前,全球经济已经步入衰退之势,疫情突发引爆并加剧了衰退的步伐。从海外局势来看,2019年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2020年各主要经济体则将继续分化并显着下行:美国经济一季度衰退显着,全年增长承压,但仍是全球经济的主引擎;欧洲经济一路阴跌,新冠肺炎疫情后恐无筑底迹象;日本经济在衰退中寻找底部;新兴经济体下滑加速,部分区域风险加剧。全球货币政策呈高度宽松的趋势,且仍有可能继续宽松。在贸易摩擦后半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优化结构,向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全面发展。
尤培宇[5](2020)在《基于AHP-SWOT分析的宝应县射阳湖镇风情小镇旅游业建设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风情小镇、特色小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独具规模,并成为乡村游,民宿、民俗游特有的方式。而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地势辽阔、水系发达、水产丰富、地貌独特、古风淳厚,是全国闻名的“荷藕之乡”、“鱼米之乡”。发展潜力巨大,以该镇为例,重点研究其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提出对策,不仅能够丰富其产业结构,旅游模式,旅游产品,更能拓宽地方富民增收的渠道。对射阳湖镇以荷藕产业为主,着力打造荷荡温泉风情小镇,带动地方产业转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国内外关于风情小镇旅游建设研究的现状和一些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文献查阅,分析了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以日本的有马温泉,国内的周庄、沙家浜为案例,分析出主要模式并得出经验总结。同时进行了射阳湖镇荷荡温泉基础分析专题研究,重点突出在旅游市场总体趋势、宝应总体发展态势、自然条件分析、风情小镇旅游资源分析、客源市场分析五个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与SWOT分析相结合,AHP-SWOT分析的定量结果显示,影响射阳湖镇荷荡温泉风情小镇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个因素中,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劣势>挑战>机遇>优势。也就是说目前存在的劣势占大多数,应当采取保守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荷荡温泉风情小镇建设实践中要注意的五个策略:一是详细规划、二是人才培养,三是专项规划、四是旅游产品开发、五是市场营销规划。并通过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测算出未来10年中2021年游客规模可达到80—100万人次,至2030年游客量达到450—500万人次。
国纪平[6](2019)在《中国有足够信心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方面挑起的经贸摩擦给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了太多不确定性。美方不断挥舞关税大棒,在人民币兑美元离岸和在岸汇率先后突破"7"之际,又老调重弹,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举世关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否有足够信心和底气战胜困难和挑战,能否继续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张倩[7](2019)在《人口质量、代际扶持与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驱动型和出口拉动型经济难以为继,增强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55%-65%之间波动,居民消费占GDP的比值较低,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1/14左右。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和子女教育成本日益高涨,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已婚家庭来说,较大的养老负担和扶幼负担增加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是在我国普遍存在着较强的家庭伦理观念和血缘亲情观念,成年已婚家庭进行的代际扶持行为贯穿于经济主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其中“向上”的代际扶持主要体现为对老人的赡养。“向下”的代际扶持方面,中国父母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对子女寄予殷切希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从子女幼儿延续到成人。子女成年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后,父母仍要为其婚姻嫁娶提供扶持。中国式养老、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婚嫁所需的赡养、教育和婚姻等扶持行为对家庭消费支出有显着影响,作为社会最重要的消费主体,其消费潜力受到抑制,无法充分释放。家庭代际扶持行为涉及到有限资源在跨代家庭成员之间的重新配置。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接受代际扶持的家庭成员数量增加会加重家庭负担,效用最大化的家庭为平滑消费会改变其消费与储蓄决策。众多学者在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研究子女数量与老人数量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从研究结论看,现有研究对接受代际扶持的家庭成员数量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未达成共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忽略了家庭成员质量对家庭消费的影响,造成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不确定,探讨微观家庭消费行为,不可忽略人口质量因素。在加入了老人健康水平、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子女的婚姻状态等人口质量因素后,成年已婚家庭的代际扶持行为对家庭消费产生什么影响?我国的公共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是否可以作为家庭代际扶持的补充和替代,进而减轻家庭的代际扶持负担?父辈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如何影响家庭消费,在多大程度上挤占家庭其他非教育类消费?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子女对家庭带来的负担有多大?“养老”与“扶幼”代际扶持行为的交互作用及相互替代性如何?子女婚姻状况如何影响家庭消费,未婚子女性别是否对家庭消费产生异质性影响?文章试图通过运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构建涵盖有关家庭成员健康、教育与婚嫁信息的微观样本,聚焦人口质量因素,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成年已婚家庭对父辈和子女提供的代际扶持为切入点,基于已有研究,通过建立符合我国现实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人口质量、家庭“养老扶幼”代际扶持负担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理论方面,本文主要以现代消费理论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对生命周期世代交叠模型进行扩展,将家庭成员人口质量纳入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成年已婚家庭的代际扶持行为对家庭消费决策产生的影响,并对“养老”与“扶幼”代际扶持行为的交互作用及相互替代性进行分析。实证方面,本文主要使用来自家庭层面的微观数据(CFPS),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最小二乘估计、托宾估计方法、Logit模型等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做出了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使实证结果更具说服力。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综合分析,探究人口质量、代际扶持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并深入探究我国教育、医疗公共社会保障政策在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方面的影响。全文共分8章。第1章是导论;第2章是文献综述;第3章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代际扶持现状进行分析;第4章分析老人健康、养老保障对子代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第5章分析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第6章分析养老与扶幼代际扶持行为之间的交互与替代作用;第7章分析子女婚姻状况与家庭消费的关系;第8章是结论、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以老年成员的健康状况作为衡量老人质量的变量,构建包含老人质量的世代交叠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健康状况显着影响家庭消费与家庭净消费。老人健康状况越差,家庭对老人的赡养负担越重,预防性储蓄动机越强,对家庭消费的挤出越多。与无老人的家庭相比,老人健康状况较好的家庭消费降低13.44%,老人健康状况较差的家庭消费降低18.55%。养老负担在城乡间差别不大,“家庭养老”未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第二,将父辈的公共社会保障状况纳入子代家庭的消费效用函数中,以医疗保险为例,研究了向上代际扶持与家庭消费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父辈参加医疗保险的子代家庭,其消费显着高于父辈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子代家庭消费,处理组比控制组家庭消费显着提高18%左右。父辈参加医疗保险,能够显着提高子代家庭消费,医疗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家庭养老,减轻子代家庭的养老负担,公共社会保障效应具有溢出性和家庭外部性,为我国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建设提供了实证依据。女儿与儿子养老负担在城乡间表现出显着差异,城市中父代有保险的女儿家庭消费比没有保险的家庭消费平均提高53%,儿子的家庭消费提高40%,女儿在家庭养老中承担的责任高于儿子。该影响还存在显着的城乡和区域差异。第三,将父辈对子代的教育期望、子女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子女质量的指标,按照子女受教育阶段对样本进行划分,分别研究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家庭“向下”代际扶持与消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辈对子女的高质量期望对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与非教育消费支出有显着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主要通过挤出非教育支出而增加预防性储蓄的方式降低家庭消费。父辈期望也主要通过挤出非教育支出的方式,通过增加预防性储蓄,显着提高了家庭教育储蓄,显着降低家庭非教育消费10562元,约占对照组家庭非教育消费的18.65%。且与子女入学相比,父辈期望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支出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有大学生子女的家庭与无大学生子女的家庭在消费上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该影响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等级家庭之间均无显着差异。目前国家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贫困学生“学有所依”,家庭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入负担在减小。第四,将老人质量与子女质量统一纳入世代交叠模型,分析双向代际扶持之间的交互与替代作用。从交互作用来看,养老负担和扶幼负担越重,家庭消费降低越多。对子女的质量期望每提高一个层级,家庭消费降低约1.6%,对子女质量期望越高的家庭,消费降低越多。若老人身体较为健康,则不会影响家庭消费,只有当老人健康欠佳时,才会降低家庭消费,降幅大约为4.8%。在无入学子女的条件下,老年成员健康状况每降低一个等级,家庭消费降低约0.6%。与养老负担相比,扶幼负担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更大;养老(扶幼)负担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不仅与其自身有关,而且与扶幼(养老)负担相关。即对子女质量投入最多,老年成员健康最差的家庭,消费降低最多。扶幼消费会挤出养老消费,在家庭收入约束下,扶幼代际扶持行为优先于养老代际扶持行为。第五,将子女的婚姻状态涵盖到人口质量的范畴内,研究了子女的婚姻状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结婚与否对家庭消费具有显着影响,未婚子女数量每增加一个,家庭消费降低约9.18%。未婚子女年龄每增加一岁,家庭消费降低约1.19%。与未婚子女数量相比,未婚子女年龄对消费的影响更显着。相对于仅有未婚女孩的家庭来说,有未婚男孩的家庭消费多降低4.41%,这与我国家庭传统婚姻观念相符,父辈“为子女结婚而储蓄”因子女性别差异存在异质性,儿子对家庭消费的挤出效应要大于女儿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且存在显着的区域和城乡差别。根据以上分析,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各项公共保障政策,削减代际扶持行为对已婚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促进家庭消费潜力释放。首先,在减轻养老负担方面,进一步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对“家庭养老”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加快完善商业养老保险与养老保险计划,缓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带来的压力,减轻子代家庭赡养老人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其次,积极发挥教育帮扶政策的作用,稳定家庭教育投入预期,着力减少家庭教育预防性储蓄,减轻家庭扶幼负担,提高家庭消费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支出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要避免校内教育支出“减负”无法弥补校外支出“增负”的现象。教育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社会团体、企业金融系统的资助合作,简化手续流程,严格落实各类助学项目,进一步减轻贫困家庭负担。最后,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婚嫁进行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彩礼观,不流于形式,不倡导攀比风、不追随奢华风,倡导健康的婚嫁消费理念。
于俊[8](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是一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制度改革是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课题,从古至今,税收制度改革以制度促经济、以经济稳政治、以政治助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税收制度兼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税收制度改革是通过税收制度架构设计和组成要素的边际变化来调整治理格局、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助推国家治理优化。当今世界,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抑或是何种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都非常重视税收制度改革,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吸收和借鉴他人在税收制度改革中取得的有益成果,适时推进本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鉴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庞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目前学术界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制结构、税种设置、税收政策等较为传统单一的领域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开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可以将税收制度改革由微观的、具体的工作层面提升到宏观的、战略的层面,拓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对税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供了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税收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的中国化。在当代中国,新时代赋予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新思维、新要求、新使命,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探讨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及其调整、改革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及其调整以税收集权化匹配计划经济化、以集中统一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公共化匹配经济市场化、以公共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现代化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现代税收制度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这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经验。历经七十年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但也还存在结构布局、法律层级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瓶颈制约着税收制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只有从新时代税收文明现代化的高度统筹布局税收制度改革,才能打破瓶颈,建立起与国家治理战略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是贯穿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始终的一根红线。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中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和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集中体现党对税收制度改革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势。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融洽相助益,总体布局重塑了税收制度改革的灵魂,税收制度改革强劲了总体布局的血脉。自觉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发展的“稳定器”、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生态文明发展的“净化剂”、社会发展的“粘合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宏观抱负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既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也要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税收制度改革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恪守税收制度改革的家国情怀、激励国家社会公民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遵循市场规则、力求治理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注重统筹兼顾、发挥制度集成聚变效应,尊重契约伦理、扞卫税收权利义务生态,维护央地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中观价值和基本原则。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税收制度改革应有的姿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施行税收法治方略,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放大税收乘数效应,在公平正义精神感召下释放税收正能量,在绿水青山愿景引领下促进绿色税收发展,在多元共治价值追寻下创新税收治理方式,为各国治理中的税收制度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微观努力和路径探索。
许正中[9](2017)在《贯彻两会精神 喜迎党的十九大》文中指出2017年政府工作,第一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稳是大局,要着力于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冯争[10](2017)在《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领域的变革,迫切需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消费经济的同时如何避免从“消费不自由”到“多少算够”的陷落?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现实问题,也是很严肃的理论问题。凸显马克思消费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并不单单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思批判中,以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消费理论的接续、批判与超越中,马克思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消费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消费的基本内涵是使用、磨损,物质存在形式的转移以及社会生产过程的环节等。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解读马克思的消费思想,第一,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关系,消费对再生产的关键性作用。第二,消费对人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消费边界的主客界定。第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的异化性质进行的批判,包括对工人消费不自由、商品拜物教和虚假需要的揭露。马克思消费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马克思消费思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消费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前重生产-轻消费的抑制型消费、1978-1997年的调生产-保消费的补偿型消费以及1997年以来以消费促生产的鼓励型消费。随着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凸显,我国出现了新的消费问题,例如消费结构和区域消费能力的不均衡、供求不均衡、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滋生、符号消费的兴起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只有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慧见中,我们才能找出对治我国现阶段消费问题的“药方”,以马克思消费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应重视消费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由追求资本无限增殖转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并均衡区域之间的消费能力;重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生产领域的变革,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健康的劳动环境;以资本主义为借鉴,构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认识消费和商品,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破解物的奴役,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
二、内需是法国经济的“主引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需是法国经济的“主引擎”(论文提纲范文)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阐释 |
1.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
1.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
1.2.1“科技创新”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 |
1.2.2“促进消费”激发体育用品制造业活力 |
1.2.3“高水平开放”拓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空间 |
2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现状 |
2.1 产值稳步上升 |
2.2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
2.3 科技含量持续提升 |
2.4 产业集聚基本形成 |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 内循环:供给结构有待优化,需求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 |
3.1.1 需求端:消费力尚未完全释放 |
3.1.2 供给端: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产能不足并存 |
3.2 外循环:深陷“低端锁定”困境,传统全球价值链面临破裂风险 |
3.2.1 国际分工地位偏低,对外贸易大而不强 |
3.2.2 对外流通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弱 |
3.3 联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尚未形成 |
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4.1 补短板:加大科研创新力度,重塑和完善内循环生产链 |
4.2 促消费:完善分配制度,增强体育消费支付能力 |
4.3 增固投:以体育基建为抓手,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速发展 |
4.4 稳流通: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稳步推进国际大循环 |
4.5 强互动:正确把握双循环要义,以全局视角推动内外循环良性互动 |
5 结语 |
(4)全球性衰退预期与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全球经济总体研判:以避险心态迎接全球分化 |
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表现:衰退预期中壁垒加剧 |
中国在波动中增长,改革步入深水区 |
结论:政策支持或将超预期 |
(5)基于AHP-SWOT分析的宝应县射阳湖镇风情小镇旅游业建设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内容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基本概念及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内关于风情小镇建设现状 |
2.1.2 国外关于风情小镇建设现状 |
2.1.3 总结 |
2.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2.1 风情小镇 |
2.2.2 旅游业 |
2.2.3 SWOT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主要模式和经验借鉴 |
3.1 国外特色小镇案例 |
3.2 国内特色小镇案例研究 |
3.2.1 沙家浜 |
3.2.2 周庄 |
3.3 经验启发总结 |
第四章 射阳湖镇荷荡温泉风情小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
4.1 旅游市场总体趋势 |
4.2 宝应总体发展态势 |
4.3 自然条件分析 |
4.3.1 地质地貌 |
4.3.2 气候气象 |
4.3.3 水系资源 |
4.3.4 动植物资源 |
4.4 风情小镇旅游资源分析 |
4.4.1 基础现状 |
4.4.2 荷藕资源 |
4.4.3 地热资源 |
4.4.4 荷荡温泉区域其他旅游资源 |
4.5 客源市场分析 |
4.5.1 旅游市场现状 |
4.5.2 重点客源市场 |
第五章 射阳湖镇荷荡温泉风情小镇旅游开发AHP-SWOT定量分析 |
5.1 SWOT分析的四个因素识别与分析 |
5.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5.1.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5.1.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5.1.4 挑战(Threats)分析 |
5.2 AHP-SWOT定量分析 |
5.2.1 各组矩阵的组内要素优先权及一致性检验 |
5.2.2 组间成对比较矩阵 |
5.3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射阳湖镇风情小镇旅游发展对策 |
6.1 建设策略 |
6.1.1 品牌规划 |
6.1.2 人才培养 |
6.1.3 专项规划 |
6.1.4 旅游产品开发 |
6.1.5 市场营销规划 |
6.2 风情小镇景区内预计游客人数 |
6.2.1 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6.2.2 测算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有足够信心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7)人口质量、代际扶持与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1.5 概念的界定 |
1.5.1 人口质量 |
1.5.2 代际扶持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居民消费理论形成、发展与演进 |
2.1.1 传统消费理论 |
2.1.2 考虑了代际扶持的现代消费理论 |
2.2 我国居民消费相对不足的经验研究 |
2.3 从代际扶持角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 |
2.3.1 代际扶持与居民消费 |
2.3.2 人口质量与居民消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居民消费与家庭代际扶持现状分析 |
3.1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
3.1.1 我国居民消费率及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别比较 |
3.1.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
3.2 我国居民家庭代际扶持现状 |
3.2.1 老龄化与养老社会保障现状 |
3.2.2 家庭教育负担与公共教育保障现状 |
3.2.3 来自婚姻市场的经验观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人健康、社会保障与家庭消费行为 |
4.1 老人健康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4.1.1 数理模型 |
4.1.2 实证分析 |
4.2 父辈医疗保险的家庭外部效应 |
4.2.1 父辈医疗保险影响子代家庭消费的机制分析 |
4.2.2 数理模型 |
4.2.3 实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子女教育与家庭消费行为 |
5.1 父辈期望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5.1.1 影响机制及异质性分析 |
5.1.2 基于OLG模型的理论分析 |
5.1.3 实证分析 |
5.2 子女上大学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5.2.1 数据及变量说明 |
5.2.2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养老与扶幼代际扶持的交互与替代 |
6.1 理论模型分析 |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2.1 计量模型设定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1 养老扶幼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6.3.2 养老扶幼的交互作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6.3.3 扶幼消费和养老消费的替代性分析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子女婚姻状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7.1 影响机制 |
7.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3.1 基准回归 |
7.3.2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 |
第一节 国家治理 |
一、国家治理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历史性超越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的税收因素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
第二节 税收及其制度 |
一、财政与税收 |
二、税收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税收的论述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的互动 |
一、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的税收制度 |
二、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助推国家治理成就新高度 |
第二章 国外税收制度改革的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促进面向现代国家转型 |
二、相机抉择的税收制度结构化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强国富民的新担当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助力稳固民族独立成果 |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擦亮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色 |
第三节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苏联东欧国家不成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二、越南革新开放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三、古巴“模式更新”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改革和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的建立、调整和评价 |
一、新旧税收制度的转换 |
二、改革开放前的税收制度调整 |
三、对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改革的评价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
二、涉外税制和“利改税”的出台 |
三、分税制和“营改增”的深远影响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央地税收的合作与博弈 |
第三节 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结构布局不够完善 |
二、税收法律级次较低 |
三、地方税收体系失衡 |
四、税收征管效率较低 |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使命 |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治理的“助推器” |
一、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二、提升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调节的能力 |
三、拓展公共资源的多元协同治理 |
第二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治理的“稳定器” |
一、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 |
二、从依法治税实践推及到依法治国战略 |
三、从税收技术发展关涉到民主权利保障 |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治理的“催化剂” |
一、协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
二、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第四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治理的“粘合剂” |
一、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
二、推动建成全面的多层次社保体系 |
三、推动创建融通的大格局社会治理 |
第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治理的“净化剂” |
一、克服生产的“异化”及自然的“异化” |
二、放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外部性 |
三、绿色税收制度拓宽绿色发展道路 |
第六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 |
一、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三、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第五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恪守家国情怀的价值 |
一、以人为本 |
二、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三、助力民族复兴之梦 |
第二节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
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三、把握好坚守与开创的关系 |
第三节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一、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
二、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
三、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 |
第四节 遵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契约伦理 |
一、维护税务相对人的权益 |
二、建设纳税社会信用体系 |
三、提供税收事先裁定服务 |
第五节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
二、健全地方税体系 |
三、增强税收预算科学性 |
第六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全面落实税收法治方略 |
一、大力推进税收立法进程 |
二、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
三、完善提供税收司法保障 |
四、创新开展税收法治宣教 |
第二节 充分发挥税收乘数效应 |
一、进一步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
二、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水平 |
三、进一步深化税收种类改革 |
四、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改革 |
第三节 有力彰显税收公平正义 |
一、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情系民生降低基尼系数 |
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成长 |
四、积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加速提升税收绿色指数 |
一、激活绿色税收制度机制 |
二、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税法 |
三、增强现有税种绿色程度 |
第五节 多元构建税收综合治理 |
一、推动建立税收保障制度 |
二、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力量 |
三、打造经世济用税收智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贯彻两会精神 喜迎党的十九大(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两会新气象与2016年成绩评估 |
(一)两会新气象 |
(二)2016年成绩 |
(三)存在问题 |
二、201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任务 |
(一)总体思路 |
(二)政策部署 |
三、2017年政府工作的任务分解和突破 |
(一)九大举措 |
(二)分解与突破 |
四、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重大历史使命 |
(一)习近平的历史担当 |
(二)全球化进入“中国化”时代 |
(三)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
(10)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难点与可能创新点 |
(四) 对“消费”概念的理解 |
(五) 本文写作思路 |
一、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溯源 |
(一)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现实依据 |
1. 物的世界的增值: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累积 |
2. 人的世界的贬值:工人阶级的赤贫 |
(二)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消费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
二、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
1. 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关系 |
2.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 |
(二) 消费与发展的关系 |
1. 消费促进人的发展 |
2. 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
3. 消费的边界 |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及其异化 |
1. 工人消费的不自由 |
2. 商品拜物教及其演变 |
3. 消费的异化性质 |
(四)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三、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消费格局及其问题 |
(一)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消费格局 |
1. 1956-1978 年:重生产-轻消费的抑制型消费格局 |
2. 1978-1997年:调生产-保消费的补偿型消费格局 |
3. 1997年以来:以消费促生产的鼓励型消费格局 |
(二) 我国目前存在的消费问题 |
1. 区域消费不均衡 |
2. 供求关系不平衡 |
3.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滋生 |
四、马克思消费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
(一) 重视消费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
1. 用“以人为本”超越“以资为本” |
2. 提升并均衡区域之间的消费能力 |
(二) 重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加快生产领域的变革 |
1. 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健康的劳动环境 |
2. 构建合理的生产结构 |
(三) 以资为鉴,构建科学的消费观 |
1. 科学认识消费和商品 |
2. 符号价值向使用价值的复归 |
3.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
4. 构建可持续的消费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内需是法国经济的“主引擎”(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引进、学习到共创 中国与全球“共享发展红利”[J]. 钱丽娜,朱耘. 商学院, 2021(11)
-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刘晴,罗亮,黄晶. 体育学研究, 2021(02)
- [3]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性分析[D]. 柴琳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4]全球性衰退预期与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J]. 李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08)
- [5]基于AHP-SWOT分析的宝应县射阳湖镇风情小镇旅游业建设及对策[D]. 尤培宇. 扬州大学, 2020(06)
- [6]中国有足够信心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J]. 国纪平. 商业文化, 2019(24)
- [7]人口质量、代际扶持与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19(02)
- [8]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于俊. 华侨大学, 2019(12)
- [9]贯彻两会精神 喜迎党的十九大[J]. 许正中. 领导科学论坛, 2017(10)
- [10]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D]. 冯争.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