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家林论治月经病特色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梦蝶,王晓昕[1](2021)在《浅析当代名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特点》文中研究指明崩漏是中医妇科上的疑难重病,也是急症。古代历史上的医家总结崩漏的理论非常完善。大部分基于前人的理论再寻找创新点。崩漏病因病机复杂,难以辨证,夹杂因素较多,但当代也不乏治疗崩漏上有较多经验及思想的名医,让学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思路及方法去更好地辨证治疗崩漏。文章总结了当代名医治疗崩漏的学术思想并附病案一则。
张慧敏,魏纤,魏绍斌[2](2021)在《魏绍斌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经验》文中提出介绍魏绍斌教授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的经验。"不及"类月经病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魏教授注重把握该类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二者相关性主要体现为肾虚、肝郁、血虚、痰湿及瘀血五个方面,且常相兼为病。在辨证治疗"不及"类月经病的同时,多从心、肾、肝、脾调治,合理选用安神药。肾气、肾精不足引起者,常选用寿胎丸、四君子汤、参芪归肾丸、四物汤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者,常选用四逆散、四物汤、逍遥散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若脾肾亏虚引起者,常选用健固汤、四君子汤、圣愈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同时灵活选用穴位贴敷、艾灸、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合治,疗效颇佳。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严培嘉[3](2021)在《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郭志强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躬身临床数十载,对月经病、不孕症等多种妇科疑难杂症均有独到的诊治思路。他提出分型分期治疗崩漏,出血期应用益气摄血法止血,非出血期应用中药序贯疗法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疗效显着。李军教授师从郭志强教授,在继承其学术思想的同时继续发扬特色,运用“治崩三法”治疗崩漏,强调出血期以止血为主,非出血期重在“澄源”及“复旧”,以恢复月经周期为要。在治疗的过程中,重视肾之功能对整个崩漏病程的影响,临床上多从肾论治崩漏。本研究立足于气虚血瘀型崩漏患者的病机特点,发挥郭氏分期论治月经病的特色,出血期运用益气摄血法,非出血期采用郭教授自拟育胞汤、促排卵汤及两固汤以中药序贯疗法调理月经周期,通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真实地评价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初步探讨郭氏医学治疗崩漏的临床思路,并总结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门诊共收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崩漏患者,其中4例脱落,完成治疗的25例患者均采用该法治疗,服用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计治疗3疗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每个月经周期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的变化,观察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中医证侯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着。结果: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最小14岁,最大50岁,平均34.64±8.91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至84个月,平均16.12±21.68个月。2.止血效果:服用益气摄血汤后,68%的患者能在5天之内停止出血,平均止血天数为5.88天,仅有2例患者服药10天仍未止血,说明益气摄血法快速止血疗效较好。对于近期止血效果,25例患者中,痊愈10例,痊愈率40%;显效8例,显效率32%;有效5例,有效率20%,总有效率达92%,表明益气摄血法止血疗效显着;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15例患者能基本恢复正常行经时间,所有患者行经时间均在10天以内,止血效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以中药序贯疗法调整月经周期对恢复患者正常行经时间作用较大;3.整体疗效评价结果:临床观察的25例患者中,痊愈3例,痊愈率12%;显效19例,显效率76%;有效3例,有效率12%;总有效率达100%,临床疗效显着。4.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患者应用该疗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差异显着(P<0.01),对各单项证侯进行分析比较,也具有高度差异(P<0.01),说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5.临床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疗效与年龄因素比较,x2=1.242,无统计学意义(P=0.683>0.05),可得出结论疗效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应用群体广泛;疗效与病程长短相比较,x2=4.373,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可得出结论疗效与患者病程存在相关性,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随着病程延长,治愈疾病相对困难。6.不良反应: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就诊时生命体征均稳定,随访无患者反馈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结论: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疗效显着,出血期运用益气摄血法止血时间较快,非出血期运用中药序贯疗法能够帮助调整患者经期,促使其恢复正常的月经节律,同时还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诸症,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是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效法之一,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宋美旭[4](2020)在《从地域、生活习惯与体质、疾病的关系探讨月经病的预防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年轻育龄女性月经、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探讨地理气候、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等因素对月经、中医体质的影响,从而分析月经病、偏颇体质的发生原因,为减少和预防月经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一般资料调查表、月经情况调查表、生活习惯调查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女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析上大学前后女大学生月经情况、中医体质类型并加以分析,探讨中医体质、月经情况与地理气候、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等因素的关系。采用SPSS26.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采用列联系数、Logistic回归、对应分析等。结果:1本研究共收到1663份有效问卷,其中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占11.7%;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占17.7%;北亚热带湿润区占14.0%;中亚热带湿润区占12.6%;南亚热带湿润区占6.2%;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占37.8%。2各地区女大学生初潮年龄大部分在12-14岁,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初潮年龄较其他地区晚,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上大学前,各地区体质分布、月经情况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4对比同一地区上大学前后体质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阳虚质、气虚质人数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比同一地区上大学前后月经情况,中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月经过少人数增多,月经过多人数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上大学前后,同一体质类型女大学生月经情况无明显变化(P>0.05)。7女大学生体质分布、月经情况与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差异等因素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方面:易惊、易怒、易恐人群均多见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嗜食甜人群多见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嗜食油腻人群多见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嗜食生冷人群多见阳虚质,嗜食酸、辣人群多见阴虚质,嗜食咸人群多见阴虚质、气虚质;睡眠不佳人群多见阴虚质;大运动量人群多见阳虚质,小运动量人群多见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月经方面:易怒人群多见经期延长,易惊人群多见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易思人群多见月经后期;嗜食辛辣、油腻人群多见月经后期;睡眠不佳人群多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大运动量人群多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小运动量人群多见经期延长。结论:1不同生活环境、习惯对女大学生初潮年龄具有一定影响。2不同生活环境、习惯对体质分布、月经情况具有一定影响。3体质类型与月经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质类型是某些月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不是必然因素。4北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体质类型有明显变化,中亚热带湿润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月经病的分布有明显变化,其它地区女大学生上大学后体质类型、月经病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地理气候差异对体质、月经有一定影响。5情绪、饮食偏嗜、睡眠、运动与体质、月经关系密切。
叶敏,朱鸿秋[5](2020)在《川派中医妇科名家从脏腑论治妇科病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川派中医妇科独具特色,在全国中医妇科界影响深远,同时也在川派中医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查阅大量古籍及文献,选取了部分公认具有重要影响的川派中医妇科名家,运用文献古籍研究方法及经验总结,揭示川派中医妇科名家在治疗妇科疾病中,重视从脏腑论治,并就近现代川派中医妇科名医进行生平简介及经验浅析,以供广大学者更好地发扬和创新川派中医妇科。
郜然然[6](2019)在《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一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XJCRTSZW)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药物疗效。方法:1、从购进的100只健康雌性SD大鼠中筛选出动情周期正常的56只大鼠作为受试动物,随机抽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予蒸馏水灌胃,其余48只按照预实验结果,予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400μ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60d构建卵泡发育障碍模型。2、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Triptolide模型组、西药戊酸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EV+DMPA)组、XJCRTSZW低剂量组、XJCRTSZW高剂量组,抑制剂(NVP-BEZ235)组,XJCRTSZW高剂量+抑制剂(NVP-BEZ235)组。西药对照组给予戊酸雌二醇和醋酸甲羟孕酮序贯治疗;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新加苁蓉菟丝子丸低、高剂量浸膏治疗;抑制剂组予NVP-BEZ235灌胃;XJCRTSZW高剂量+抑制剂(NVP-BEZ235)组给予高剂量中药及NVP-BEZ235灌胃;正常对照组和TP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所有动物均灌胃2周,灌胃期间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变化。3、灌胃结束后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E2、P、FSH、LH、AMH、ET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并计算ET/NO比值;采血后处死大鼠,摘取双侧卵巢组织,称取卵巢湿重,计算卵巢指数;卵巢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初级、次级卵泡、窦状卵泡、闭锁卵泡及黄体的数目,并测量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厚度;采用WB法检测卵巢组织中p-PI3K、p-AKT、p-mTOR的蛋白含量。结果:1、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P、AMH含量显着下降,FSH、LH含量显着增加(p<0.01);而和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增加E2、P、AMH含量,降低FSH、LH含量(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升高E2、P、AMH及降低FSH、LH的能力消失(p<0.01)。2、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血清中ET、NO及ET/NO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T含量上升,NO含量下降,ET/NO比值显着升高(p<0.01);而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增加NO含量,降低ET含量以及ET/NO比值(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与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大鼠卵巢中NO含量所下降,ET含量及ET/NO值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XJCRTSZW高剂量组对卵巢的保护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失。3、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湿重、卵巢指数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显着下降(p<0.01);而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大鼠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提升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的能力消失(p<0.01)。4、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泡发育、黄体数及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厚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次级卵泡及窦状卵泡数量减少,黄体数和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的厚度降低(p<0.01),闭锁卵泡数量上升(p<0.01),而对初级卵泡数目无明显影响(p>0.05);与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给药后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大鼠次级卵泡和窦状卵泡数,增加黄体数和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的厚度(p<0.01),减少闭锁卵泡数(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而使用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的对卵泡发育的保护能力消失(p<0.01)。5、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组织中p-PI3K、p-AKT、p-mTOR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p-PI3K、p-AKT、p-mTOR的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XJCRTSZW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改善TP造模后对上述分子的影响(p<0.05或p<0.01),而使用通路抑制剂NVP-BEZ235后,XJCRTSZW高剂量组上调上述分子的能力消失(p<0.05或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400μg/kg.d连续灌胃60天,可成功构建大鼠卵泡发育障碍的在体动物模型,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雷公藤甲素通过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p-PI3K、p-AKT、p-mTOR而对该通路进行了抑制。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的性激素水平,增加大鼠的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恢复大鼠的各级卵泡数、黄体数及生长卵泡的颗粒细胞层厚度,改善大鼠的“血瘀”状态,保护大鼠的卵泡发育,修复TP所致的卵巢损伤。实验二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GCs)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卵巢GCs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TP模型组、西药FSH组、XJCRTSZW低高剂量组、自噬诱导剂组、XJCRTSZW高剂量+自噬诱导剂组、凋亡诱导剂组、XJCRTSZW高剂量+凋亡诱导剂组。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的大鼠血清,其余8组先加TP诱导12h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的大鼠血清,西药FSH组加入含FSH大鼠血清,中药低、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相应剂量的大鼠含药血清,自噬、凋亡诱导剂组分别加入蒸馏水灌胃的大鼠血清及自噬、凋亡诱导剂,XJCRTSZW高剂量+自噬诱导剂组加入XJCRTSZW高剂量血清和自噬诱导剂RAPA,XJCRTSZW高剂量+凋亡诱导剂组加入XJCRTSZW高剂量血清和凋亡诱导剂CPT。2、上述药物及相应大鼠血清孵育48小时后做如下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GCs的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E2、P和AMH水平,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流并计数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数目,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GCs中的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形成,WB及RT-qPCR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epase-3、LC3-II、LC3-I、Beclin-1、p62、LAMP2、Cathepsin-D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轴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并计算LC3-II/LC3-I的比值。结果:1、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1)细胞活力检测:TP造模后,卵巢GCs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1),说明TP对GCs的增殖存在明显抑制。XJCRTSZW高剂量血清组可显着提升GCs活力(p<0.05)。而加用CPT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血清组保护细胞活力的能力出现了明显消失(p<0.05或p<0.01)。说明XJCRTSZW正是通过抑制GCs的凋亡提升了细胞活力,促进了细胞增殖。(2)WB:TP造模后,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CC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但对Casepase-3无明显影响,XJCRTSZW高剂量组可明显改善TP造模后对CC3的影响(p<0.01),而使用CPT后,XJCRTSZW高剂量组下调CC3蛋白表达的能力消失,说明中药通过下调凋亡因子CC3保护了GCs的增殖。(3)流式细胞术:TP造模后GCs凋亡率高达39.54%(仅次于加用了凋亡诱导剂的CPT组),TP造模后,凋亡率显着上升(p<0.01)。XJCRTSZW高、低剂量组干预后,大鼠GCs凋亡率显着下降(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凋亡率12.67%),与西药FSH组效果无差异(p>0.05)。加用凋亡诱导剂CPT后,XJCRTSZW高剂量血清组降低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消失(p<0.01)。2、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颗粒细胞自噬流的影响:(1)WB法和RT-qPCR法:TP造模后,自噬流相关分子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着上调,LC3-II/LC3-I比值上升(p<0.05或p<0.01),p62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着下调(p<0.01);XJCRTSZW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p<0.05或p<0.01),上调p62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p<0.01)。而使用自噬诱导剂RAPA后,XJCRTSZW高剂量组保护GCs的能力消失。(2)电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GCs中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血清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减少;而加用RAPA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组抑制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产生的能力下降。(3)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TP造模后,大鼠卵巢GCs中自噬小体(黄色斑点)以及自噬溶酶体(红色斑点)数量显着增加(p<0.01);和TP模型组相比,XJCRTSZW高、低剂量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数量显着减少(p<0.01),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与西药FSH组无差异(p>0.05)。在加用自噬诱导剂RAPA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组抑制自噬小体以及自噬溶酶体产生的能力显着下降(p<0.01)。3、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清中E2、P、AMH分泌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清中E2、P和AMH的含量显着下降(p<0.01);和模型组相比,XJCRTSZW高剂量组大鼠卵巢GCs上清中E2、P和AMH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且XJCRTSZW高剂量组与FSH组效果相当(p>0.05);在加用RAPA和CPT处理细胞后,XJCRTSZW高剂量组对E2、P、AMH含量的上调作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失,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轴相关分子的影响:通过WB检测我们发现,TP造模后,PI3K/AKT/mTOR通路轴相关蛋白PI3K、AKT、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XJCRTSZW高剂量组可明显改善TP造模后对上述分子的影响(p<0.05或p<0.01);而使用RAPA及CPT后,XJCRTSZW高剂量组的治疗能力消失(p<0.05或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一方面增加GCs凋亡率、上调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促进了GCs凋亡,另一方面增加GCs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上调自噬相关因子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并下调p62激活了GCs自噬流,从而损伤了大鼠卵巢GCs,抑制了卵泡发育。补肾养血活血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一方面降低GCs凋亡率、下调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抑制了GCs凋亡,另一方面减少GCs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下调自噬相关因子LC3Ⅱ、Beclin1、LAMP2、Cathepsin-D并上调p62抑制了GCs自噬流的过度活化,从而修复了TP所致的大鼠卵巢GCs损伤,保护了大鼠卵泡发育,为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提供了防治新靶点,为雷公藤导致的卵巢损伤提供了新的可能的修复方案。
马丹[7](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孟亚斌[8](2018)在《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名老中医高体三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在继承家学的基础博览群书,细心专研,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月经病方面颇有心得,故对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临床经验及对月经病的认识和心得体会进行挖掘整理、分析研究,使其最大化的利于现代临床实践,为人民健康服务。目的:对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总结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证治规律,分析高体三教授的医学成长道路为我辈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本研究以高体三教授的医学成长道路为线索,通过收集整理高体三教授有关月经病的论着、手稿、笔记、临床医案等,运用文献整理、数据挖掘、走访高体三教授学术传承人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第一部分从以下六个方面具体介绍高体三教授辨证治疗月经病的特点和规律:一是高体三教授的中医学术传承源流,高体三教授是在传统中医经典的学习和师承教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治疗月经病是以传统中医对月经的认识为基础。二是以病机为纲对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具体辨证及谴方用药进行阐述分析。三是分析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几首常用方;四是对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几味常用药物进行分析,阐述高体三教授行医几十年来对药物的认知和用药体会。五是分析高体三教授对月经病的认识、阐述其临床治疗心得、月经病的治法,总结规律;六是举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医案进行验证说明。第二部分是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统计学研究,具体方法是建立高体三教治疗月经病的医案数据库,将高体三教授及其学术传承人治疗月经病的医案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录入和整理。然后再对病案中所涉及的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用药特点和规律,与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的证治规律研究理论部分相互印证。第三部分是高体三教授的医学道路的分析借鉴,高体三教授从小在中医药的环境中生活,长期熏陶,耳濡目染,学医的方式比较接近临床,医学基本功非常扎实,在进入临床后又不断的学习、进步。这非常值得当代中医学子学习借鉴。
王宪[9](2017)在《月经周期疗法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以1980~2016年月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挖掘,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不孕症、崩漏四种最常见月经病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挖掘各期用药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总结月经周期疗法各期的基本治则及方药。在此基础上,结合天癸的理论,探讨月经周期疗法作用机制的关键,为月经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方法1.采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梳理有关月经、月节律的古代文献。2.搜集1980~2016年有关月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的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用药规律。结果1.建立了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不孕症、崩漏基本的方药数据库。共选取176篇合格文献,录入药物145味,共7872频次。2.分析了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不孕症、崩漏的总体用药特点。使用频次居于前10位的药物均包含了具有补肾功效的中药,且分期出现的次数≥3次。初步证实了“补肾”贯穿于月经周期疗法的始终。3.挖掘了常见月经病分期调经的高频药物组合及配伍规律,归纳总结月经周期疗法各期的基本治则治法、方药特点。经后期:益精养血。以菟丝子、熟地黄、当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白芍、甘草为基础。经间期:活血化瘀,调畅血脉,亦要重视温阳。以丹参、泽兰、香附、当归、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为基础。经前期:温肾助阳,亦要重视养阴。以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白芍为基础。月经期:活血祛瘀生新。以当归、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益母草、香附、泽兰、丹参、白芍为基础。4.目前存在的问题。未确立明确的分期标准;大多数文献对月经周期疗法的作用机制缺乏更深一步的讨论。结论1.“补肾贯穿始终”。月经周期疗法各期有相应的用药特点:均应用了具有补肾功效的药物。2.调肾中之天癸,是月经周期疗法调经作用机制的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天癸的理论,认为月经周期疗法调节月经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补肾以调节肾中所藏之天癸。3.月经周期疗法各期的基本治则治法和基础方药对临床治疗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宋亚南[10](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妇科常见病辨治特色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综合考虑到妇科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以及中医药在治疗妇科疾病上的优势,笔者认为对于新安医学妇科辨证特色与用药规律的系统整理刻不容缓,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手段对新安医家妇科着作进行深入剖析,使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弘扬,结合原文、医案及数据挖掘结果,对新安医家妇科病治疗的证候特点、辨治特色、组方原理和用药风格进行分析、提炼、总结。与其它妇科流派的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新安妇科的辨治特色及用药规律。方法:本课题拟采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在Windows 7平台上,应用Excel将所选新安医家着作中涉及的妇科方药及症状进行数据库录入,建立新安医家妇科方药数据库,再将数据导出,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和SPSS Modeler 14.1对数据进行挖掘,以探索新安妇科常见病辨治特色与用药规律。结果:(一)月经病在新安医家治疗月经病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频率大于10%)为:当归159(67.95%)、白芍 119(50.85%)、茯苓 76(32.48%)、川芎 58(24.79%)、白术 55(23.50%)、续断 50(21.37%)、甘草 50(21.37%)、熟地 49(20.94%)、丹参 46(19.66%)、香附44(18.80%)、牡蛎 42(17.95%)、生地 39(16.67%)、乌贼骨 38(16.24%)、丹皮 36(15.38%)、泽兰 35(14.96%)、黄芩 34(14.53%)、白蒺藜 34(14.53%)、红花 33(14.10%)、柏子仁 30(12.82%)、延胡索 29(12.39%)、茯神 29(12.39%)、茺蔚子 28(11.97%)、陈皮 28(11.97%)、人参 26(11.11%)。在新安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医案中,除"脉弦、苔白、舌淡、苔薄、脉细、脉数"之外,高频(频数大于20)症状依次为:崩漏71(30.34%)、小腹痛58(24.79%)、头晕56(19.66%)、闭经 46(19.66%)、腹胀 37(15.81%)、月经量多 34(14.53%)、腰酸33(14.10%)、痛经 31(13.25%)、月经量少 31(13.25%)、纳呆 30(12.82%)、心悸27(11.54%)、月经有血块 25(10.68%)、月经后期 23(9.83%)、月经色淡 23(9.83%)、面色萎黄23(9.83%)、月经先期21(8.97%)。新安医家治疗月经病医案中常用药物配伍有:(1)常用药对配伍:白芍=>当归;川芎=>当归;白术=>当归;甘草=>白芍;甘草=>当归;续断=>白芍;续断=>当归;熟地=>川弯;熟地=>白芍;熟地=>当归;丹参=>当归;香附=>当归;牡蛎=>白芍;牡蛎=>当归;生地=>白芍;乌贼骨=>续断;乌贼骨=>当归;丹皮=>当归;泽兰=>当归;黄芩=>白芍;白蒺藜=>续断;白蒺藜=>白芍;白蒺藜=>当归;红花=>当归;柏子仁=>白芍;柏子仁=>当归;延胡索=>当归;获神=>白芍;茯神=>当归;陈皮=>当归;茺蔚子=>当归;人参=>当归;鸡冠花=>乌贼骨;鸡冠花=>牡蛎;鸡冠花=>续断;肉桂=>川芎;肉桂=>当归;枸杞=>当归;黄芪=>白芍;黄芪=>当归(2)常用三味药团配伍:熟地+当归=>白芍;熟地+当归=>川芎;茯苓+当归=>白芍;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当归=>白芍;熟地+白芍=>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茯苳+白芍=>当归;续断+当归=>白芍;香附+当归=>川芎;川芎+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当归;熟地+川芎=>当归;甘草+白芍=>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白术+茯苳=>当归;丹参+当归=>白芍;白术+白芍=>当归;续断+白芍=>当归;续断+白芍=>白蒺藜;白术+白芍=>茯苳;乌贼骨+当归=>续断;牡蛎+白芍=>当归;香附+川芎=>当归;牡蛎+当归=>白芍;续断+白蒺藜=>白芍;红花+当归=>川芎;白蒺藜+续断=>当归;红花+当归=>川芎;白蒺藜+白芍=>续断;茯神+白芍=>当归;白蒺藜+白芍=>当归。(3)常用四味药团配伍: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甘草+白芍+当归=>白术;白术+白芍+当归=>熟地;白术+白芍+当归=>茯苓;香附+川芎+当归=>白芍;续断+白芍+当归=>白蒺藜。(二)带下病根据频数统计结果,新安医家治疗月经病医案中共涉及中药198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频率大于10%)的有:当归43次(41。35%)、白芍43次(41.35%)、茯苓 43 次(41.35%)、甘草 38 次(36.54%)、牡蛎 33 次(31.73%)、续断 27 次(25.95%)、石斛 27 次(25.96%)、白术 24 次(23.08%)、黄芩 22 次(21.15%)、乌贼骨 22 次(21.15%)、鸡冠花 22 次(21.15%)、沙苑子 21 次(20.19%)、丹皮 21 次(20.19%)、枸杞 20 次(19.23%)、柴胡 19 次(18.27%)、白蒺藜 18 次(17.31%)、陈皮 18 次(17.31%)、茯神 18 次(17.31%)、茺蔚子 17 次(16.35%)、菟丝子 17 次(16.35%)、龙骨 16 次(15.38%)、黄柏 16 次(15.38%)、杜仲 16 次(15.38%)、龟板 15 次(14.42%)、椿根皮 13 次(12.50%)、党参 13 次(12.50%)、黄芪 13 次(12.50%)、丹参 13 次(12.50%)、车前子 13 次(12.50%)、山药 13 次(12.50%)、生地 13 次(12.50%)、白薇 11 次(10.58%)、决明子 11 次(10.58%)、延胡索 11 次(10.58%)、远志 11 次(10.58%)。通过症状频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新安医家治疗带下病的医案中,高频症状是:除脉濡、脉弦、脉滑、脉涩、脉数、苔黄、苔白之外,白带量多71次(68.27%)、小腹痛 30 次(28.85%)、头晕 26 次(25.00%)、腰酸 25 次(24.04%)、黄带 24 次(23.08%)、腰痛 16 次(15.38%)、纳呆 13 次(12.50%)、胸闷 12 次(11.54%)、身痛 9 次(8.65%)、肢酸9次(8.65%)、耳鸣8次(7.69%)、乏力8次(7.69%)、带下清晰8次(7.69%)、阴痒7次(6.73%)、肢冷7次(6.73%)、恶寒7次(6.73%)。根据关联规则统计结果,带下病医案中常用药物配伍如下:(1)常用药对配伍:党参=>甘草;陈皮=>甘草;柴胡=>甘草;椿根皮=>白芍;车前子=>甘草;决明子=>石斛;党参=>陈皮;党参=>柴胡;丹参=>石斛;决明子=>龟板;白薇=>牡蛎;龟板=>石斛;枸杞=>沙苑子;白蒺藜=>鸡冠花;鸡冠花=>乌贼骨;黄芪=>当归;生地=>丹皮;菟丝子=>牡蛎;茺蔚子=>乌贼骨;龙骨=>牡蛎;杜仲=>沙苑子;白术=>甘草;决明子=>白蒺藜;白薇=>沙苑子;陈皮=>白术;茯神=>石斛;白蒺藜=>石斛;沙苑子=>续断。(2)常用三味药团配伍:党参+陈皮=>甘草;党参+柴胡=>甘草;柴胡+白术=>陈皮;陈皮+柴胡=>甘草;陈皮+白术=>甘草;陈皮+茯苓=>甘草;柴胡+白术=>甘草;白蒺藜+乌贼骨=>鸡冠花;沙苑子+牡蛎=>续断;茺蔚子+鸡冠花=>乌贼骨;黄芩+当归=>白芍;鸡冠花+续断=>乌贼骨;沙苑子+续断=>牡蛎;杜仲+枸杞=>沙苑子;枸杞+续断=>沙苑子;枸杞+续断=>牡蛎。(3)常用四味药团配伍:陈皮+柴胡+白术=>甘草;白术+当归+茯苓=>甘草;甘草+茯苓+白芍=>当归;党参+陈皮+甘草=>柴胡。结论:通过对纳入的338则新安医家治疗月经病及带下病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多数都是临床常用或者是既存的传统知识和理论符合的,反推证明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医案分析是有效的。通过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可以得出高频药物、高频症状、常见二味、三味、四味中药配伍,并通过以方测证,反推新安医家对于妇科疾病的辨治特色。将分析结果与原着文献相结合,并与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对比,得到了 一些新安医家对于常见妇科病的辨治特色与用药规律。
二、杨家林论治月经病特色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家林论治月经病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当代名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渊源 |
2 博采众长,旁参诸家 |
2.1 祛瘀至上 |
2.2 分期治疗 |
2.3 用药宜稳 |
2.4 病机突破 |
2.5 分清主次 |
2.6 顺应周期 |
2.7 因果相连 |
2.8 注重脾肾 |
3 澄源求其病因,治本归于肾 |
4 跟师领悟 |
4.1 以肾为本 |
4.2 典型病案 |
5 结语 |
(2)魏绍斌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不及”类月经病 |
1.2 不寐 |
1.3 “不及”类月经病与不寐的相关性 |
2 从脏腑辨证论治“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 |
2.1 从心肾调治 |
2.2 从肝调治 |
2.3 从脾调治 |
3 中医特色疗法 |
4 典型病案 |
(3)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崩漏的认识 |
1.崩漏的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
2.崩漏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2.1 脾虚 |
2.2 肾虚 |
2.3 血热 |
2.4 血瘀 |
3.崩漏的中医治疗 |
3.1 分型论治 |
3.2 分期论治 |
3.3 其他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临床医学对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
1.AUB-O的常见病因 |
2.AUB-O的西医治疗 |
2.1 急性AUB-O的快速止血 |
2.2 慢性AUB-O的治疗 |
2.2.1 慢性AUB-O的药物治疗 |
2.2.2 慢性AUB-O的非药物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3.研究方法 |
4.疗效评定标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讨论 |
1.郭氏医学对崩漏的相关认识 |
2.治崩组方核心药味分析 |
3.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从地域、生活习惯与体质、疾病的关系探讨月经病的预防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问卷来源 |
2.2 诊断及判定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出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调查 |
5.2 体质情况分析 |
5.3 月经情况分析 |
5.4 体质与月经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月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月经先期 |
1.1 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 |
1.2 月经先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
1.3 月经先期的治疗 |
2 月经后期 |
2.1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
2.2 月经后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
2.3 月经后期的治疗 |
3 月经先后不定期 |
3.1 病因病机 |
3.2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
3.3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治疗 |
4 月经过少 |
4.1 病因病机 |
4.2 月经过少的中医辨证分型 |
4.3 月经过少的治疗 |
5 月经过多 |
5.1 病因病机 |
5.2 月经过多的中医辨证分型 |
5.3 月经过多的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川派中医妇科名家从脏腑论治妇科病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川蜀妇科起源与发展 |
2 川派中医妇科名家及其脏腑论治特色浅析 |
2.1 王祚久 |
2.2 唐伯渊 |
2.3 王渭川 |
2.4 卓雨农 |
2.5 曾敬光 |
2.6 王成荣 |
2.7 刘敏如 |
2.8 杨家林 |
3 川派中医妇科脏腑辨证经验总析 |
(6)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
1.1 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 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卵泡发育障碍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1 细胞凋亡、自噬与卵泡发育、闭锁相关性研究 |
2.2 中医药经PI3K/AKT/mTOR通路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 |
3.导师对卵巢功能低下与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诊治经验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本课题研究基础及创新性 |
1.课题基础 |
2.课题创新点 |
实验一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实验研究 |
1.技术路线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
2.2 主要药物、试剂及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实验模型的构建 |
3.2 实验分组情况及给药方法 |
3.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统计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XJCRTSZW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5.2 XJCRTSZW对大鼠血清中性激素的影响 |
5.3 XJCRTSZW对大鼠血清中ET、NO及ET/NO的影响 |
5.4 XJCRTSZW对大鼠卵巢湿重、卵巢指数及卵巢组织的影响 |
5.5 XJCRTSZW对大鼠卵巢组织p-PI3K、p-AKT、p-mTOR的影响 |
6.讨论 |
6.1 补肾养血活血法对于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干预 |
6.2 雷公藤甲素造模 |
6.3 阳性药物的选择 |
6.4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卵泡发育修复卵巢损伤的结果分析 |
7.结论 |
实验二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 |
1.技术路线 |
2.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
2.2 主要药物、试剂及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大鼠含药血清制备 |
3.2 大鼠原代颗粒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
3.3 体外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鉴定 |
3.4 含药血清培养颗粒细胞分组、TP诱导及其他受试药物的添加 |
3.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统计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体外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形态学观察 |
5.2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鉴定 |
5.3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 |
5.4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5.5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上清中性激素分泌的影响 |
5.6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流的影响 |
5.7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 |
5.8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9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凋亡及自噬流相关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10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的的影响 |
5.11 XJCRTSZW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轴相关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讨论 |
6.1 颗粒细胞被选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6.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6.3 自噬诱导剂与凋亡诱导剂的选择 |
6.4 自噬流的检测 |
6.5 补肾中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卵泡发育 |
6.6 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是中医药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
6.7 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 |
7.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
1.1 先秦两汉 |
1.1.1《黄帝内经》 |
1.1.2《金匮要略》 |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
1.2.1《脉经》 |
1.2.2《褚氏遗书》 |
1.2.3《诸病源候论》 |
1.2.4《备急千金要方》 |
1.3 宋金元时期 |
1.3.1《太平圣惠方》 |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3.3《圣济总录》 |
1.3.4《普济本事方》 |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1.3.6《女科百问》 |
1.3.7《仁斋直指方论》 |
1.3.8《妇人大全良方》 |
1.3.9《济生方》 |
1.3.10《格致余论》 |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
1.4 明清时期 |
1.4.1《奇效良方》 |
1.4.2《苍生司命》 |
1.4.3《校注妇人良方》 |
1.4.4《丹溪心法附余》 |
1.4.5《女科撮要》 |
1.4.6《万氏女科》 |
1.4.7《古今医统大全》 |
1.4.8《医学纲目》 |
1.4.9《医学入门》 |
1.4.10《古今医鉴》 |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
1.4.12《女科证治准绳》 |
1.4.13《医宗粹言》 |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1.4.15《济阴纲目》 |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
1.4.17《邯郸遗稿》 |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
1.4.20《女科经纶》 |
1.4.21《傅青主女科》 |
1.4.22《顾松园医镜》 |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
1.4.24《叶氏女科证治》 |
1.4.25《沈氏女科辑要》 |
1.4.26《女科切要》 |
1.4.27《妇科玉尺》 |
1.4.28《竹林寺女科》 |
1.4.29《古今医彻》 |
1.4.30《女科要旨》 |
1.4.31《医法圆通》 |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
2.1 月经不调 |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
2.2 月经先期 |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
2.3 月经后期 |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
2.5 月经过多 |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
2.6 月经过少 |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
1 月经不调 |
1.1 病名 |
1.1.1 月经先期 |
1.1.2 月经后期 |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
1.1.4 月经过多 |
1.1.5 月经过少 |
1.2 病因 |
1.2.1 六淫 |
1.2.1.1 火 |
1.2.1.2 风寒 |
1.2.1.3 寒热 |
1.2.2 七情 |
1.2.2.1 性急多怒 |
1.2.2.2 忧愁思虑 |
1.2.2.3 情志抑郁 |
1.2.3 劳伤 |
1.2.3.1 房劳过度 |
1.2.3.2 劳力损伤 |
1.2.4 体质 |
1.2.4.1 形瘦体虚 |
1.2.4.2 形肥多痰 |
1.3 病机 |
1.3.1 气血失调 |
1.3.1.1 血热 |
1.3.1.2 血寒 |
1.3.1.3 血虚 |
1.3.1.4 血瘀 |
1.3.1.5 气虚 |
1.3.1.6 气血虚 |
1.3.1.7 气滞血瘀 |
1.3.2 津液失常 |
1.3.2.1 痰阻血海 |
1.3.3 脏腑病机 |
1.3.3.1 肾气虚 |
1.3.3.2 肾精不足 |
1.3.3.3 肾阴虚 |
1.3.3.4 脾胃虚弱 |
1.3.3.5 肝气郁结 |
1.3.3.6 脾肾两虚 |
1.3.4 冲任不调 |
1.4 证候 |
1.4.1 血热证 |
1.4.2 血寒证 |
1.4.3 血虚证 |
1.4.4 血瘀证 |
1.4.5 痰湿证 |
1.4.6 气虚证 |
1.4.7 脾肾气虚证 |
1.4.8 阴虚内热证 |
1.4.9 肝气郁结证 |
1.5 治法 |
1.5.1 清热凉血 |
1.5.2 温经养血 |
1.5.3 养血调经 |
1.5.4 活血化瘀 |
1.5.5 健脾祛湿痰 |
1.5.6 补气摄血 |
1.5.7 补益脾肾 |
1.5.8 滋阴清热 |
1.5.9 疏肝解郁 |
2 月经先期 |
2.1 病名 |
2.1.1 血热月经先期 |
2.2 病因 |
2.2.1 六淫 |
2.2.1.1 火 |
2.2.2 七情 |
2.2.2.1 性急多怒 |
2.2.2.2 情志抑郁 |
2.2.2.3 思虑过度 |
2.2.3 劳伤 |
2.2.3.1 劳役动火 |
2.2.4 体质 |
2.2.4.1 形瘦多疾 |
2.2.4.2 多痰多郁 |
2.2.5 失治误治 |
2.2.5.1 误服辛热药 |
2.3 病机 |
2.3.1 实热 |
2.3.1.1 血热 |
2.3.1.2 气血俱热 |
2.3.2 虚热 |
2.3.2.1 血虚有热 |
2.3.2.2 阴虚火旺 |
2.3.2.3 气虚血热 |
2.3.3 气虚 |
2.3.3.1 心脾气虚 |
2.3.3.2 脾肾气虚 |
2.3.3.3 气血俱虚 |
2.4 证候 |
2.4.1 阳盛血热证 |
2.4.2 阴虚血热证 |
2.4.3 脾气虚证 |
2.4.4 肾气不固证 |
2.4.5 肝郁血热证 |
2.5 治法 |
2.5.1 清法 |
2.5.1.1 清热凉血 |
2.5.1.2 滋阴清热 |
2.5.1.3 补血清热 |
2.5.2 补法 |
2.5.2.1 补气摄血 |
2.5.2.2 补益脾肾 |
3 月经后期 |
3.1 病名 |
3.1.1 月经后期 |
3.1.1.1 血寒经迟 |
3.1.1.2 血热经迟 |
3.1.1.3 肥人过期 |
3.1.1.4 形瘦过期 |
3.2 病因 |
3.2.1 六淫 |
3.2.1.1 寒 |
3.2.2 七情 |
3.2.2.1 忧愁思虑 |
3.2.2.2 性躁多怒 |
3.2.3 劳伤 |
3.2.3.1 素多劳倦 |
3.2.4 体质 |
3.2.4.1 形瘦食少 |
3.2.4.2 形肥食多 |
3.3 病机 |
3.3.1 血虚 |
3.3.1.1 脾经血虚 |
3.3.1.2 肝经血少 |
3.3.1.3 血虚有热 |
3.3.1.4 血虚挟痰 |
3.3.1.5 气血虚 |
3.3.2 血热 |
3.3.3 血寒 |
3.3.3.1 血寒而不足 |
3.3.3.2 血寒而有余 |
3.3.4 气滞血瘀 |
3.3.4.1 血虚气滞 |
3.3.4.2 气滞 |
3.3.5 痰湿 |
3.3.5.1 脂痰凝塞 |
3.3.5.2 痰多血少 |
3.3.5.3 气虚挟痰 |
3.3.5.4 湿滞 |
3.4 证候 |
3.4.1 血虚证 |
3.4.2 阴虚证 |
3.4.3 血寒证 |
3.4.4 气滞血瘀证 |
3.4.5 痰阻证 |
3.5 治法 |
3.5.1 温法 |
3.5.1.1 温经养血 |
3.5.2 清法 |
3.5.2.1 滋阴清热 |
3.5.2.2 生血清热 |
3.5.3 补法 |
3.5.3.1 补脾胃 |
3.5.4 攻补兼施 |
3.5.4.1 补血行气 |
3.5.4.2 调经顺气 |
3.5.4.3 活血通经 |
3.5.4.4 补血豁痰 |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
4.1 病名 |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
4.1.1.1 血虚经乱 |
4.1.1.2 肾虚经乱 |
4.1.1.3 月经愆期 |
4.2 病因 |
4.2.1 六淫 |
4.2.1.1 寒热 |
4.2.2 七情 |
4.2.2.1 情志抑郁 |
4.2.3 劳伤 |
4.2.3.1 劳伤 |
4.2.3.2 产伤动血气 |
4.2.3.3 房劳过度 |
4.3 病机 |
4.3.1 虚 |
4.3.1.1 血虚 |
4.3.1.2 肾虚 |
4.3.1.3 脾胃虚弱 |
4.3.2 实 |
4.3.2.1 肝气郁结 |
4.4 证候 |
4.4.1 血虚证 |
4.4.2 肾虚证 |
4.4.3 肝郁证 |
4.5 治法 |
4.5.1 养血调经 |
4.5.2 补肾调经 |
4.5.3 开郁行气 |
5 月经过多 |
5.1 病因 |
5.1.1 七情 |
5.1.1.1 思虑过度 |
5.1.1.2 心火炽甚 |
5.1.2 劳伤 |
5.2 病机 |
5.2.1 血热 |
5.2.2 虚热 |
5.2.3 气虚 |
5.2.4 血瘀 |
5.2.5 痰多 |
5.3 证候 |
5.3.1 血热证 |
5.3.2 虚热证 |
5.3.3 气虚证 |
5.3.4 血瘀证 |
5.3.5 痰湿证 |
5.4 治法 |
5.4.1 清热凉血 |
5.4.2 滋阴清火 |
5.4.3 补气摄血 |
5.4.4 行气活血 |
5.4.5 健脾养血 |
6 月经过少 |
6.1 病名 |
6.1.1 月经过少 |
6.1.1.1 形肥经少 |
6.1.1.2 形瘦经少 |
6.2 病因 |
6.2.1 六淫 |
6.2.1.1 风冷 |
6.2.2 七情 |
6.2.2.1 忧愁思虑 |
6.2.2.2 气郁 |
6.2.3 劳伤 |
6.2.3.1 劳伤阳气 |
6.2.4 它病损及 |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
6.2.4.2 脱血 |
6.3 病机 |
6.3.1 虚 |
6.3.1.1 肾阴虚 |
6.3.1.2 肾阳虚 |
6.3.1.3 脾胃虚弱 |
6.3.1.4 血虚 |
6.3.1.5 气血虚 |
6.3.1.6 阴虚血热 |
6.3.2 实 |
6.3.2.1 气郁肝伤 |
6.3.2.2 气滞血瘀 |
6.3.2.3 血寒壅滞 |
6.3.2.4 痰凝经隧 |
6.4 证候 |
6.4.1 血虚证 |
6.4.2 肾虚证 |
6.4.3 血寒证 |
6.4.4 气滞血瘀证 |
6.4.5 血瘀证 |
6.4.6 痰湿证 |
6.5 治法 |
6.5.1 养血调经 |
6.5.2 养血益阴 |
6.5.3 温经养血 |
6.5.4 活血化瘀 |
6.5.5 健脾祛湿 |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
1 月经不调 |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
2 月经先期 |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
3 月经后期 |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
5 月经过多 |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
6 月经过少 |
6.1《脉经》:经水少论 |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查新报告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证治规律研究 |
1 高体三教授的中医学术传承源流 |
2 高体三教授辨证治疗月经病特点 |
2.1 月经前期、月经后期、月经前后不定期 |
2.2 月经过多 |
2.3 月经过少 |
2.4 经期延长 |
2.5 经间期出血 |
2.6 崩漏 |
2.7 痛经 |
2.8 闭经 |
2.9 经行感冒 |
3 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常用方剂分析 |
3.1 温经汤 |
3.2 黄土汤 |
3.3 真武汤 |
3.4 小柴胡汤 |
4 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用药特色分析 |
4.1 桂枝 |
4.2 干姜 |
4.3 炮附子 |
4.4 柴胡、黄芩 |
5 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理、法分析 |
5.1 月经的生理与脏腑的关系 |
5.2 月经的生理与气血的关系 |
5.3 脏腑升降关系 |
5.4 肝脾肾三脏的生理病理关系 |
5.5 治疗法则 |
6 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医案举隅分析 |
第二部分 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用药规律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医案选取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整理 |
2.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用药规律 |
3.1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
3.2 药物性味分析 |
3.3 药物归经及规律分析 |
第三部分 高体三教授医学道路借鉴 |
1 家学渊源 |
2 学医方式 |
3 不断学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9)月经周期疗法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月经周期疗法的中医理论研究 |
一、月经的产生 |
(一) 概论 |
(二) 产生机理 |
二、月经周期的调节 |
(一) 月经周期节律 |
(二) 月经周期的学说 |
三、月经周期阴阳调节规律的探讨 |
(一) 理论基础 |
(二) 月经周期阴阳调节规律 |
(三) 月经周期各期的阴阳转化规律 |
四、月经周期疗法的研究概况 |
(一) 概念 |
(二) 形成 |
(三) 临床应用 |
(四) 药理实验研究 |
(五) 特点 |
(六) 存在的问题 |
(七) 应用前景 |
五、月经周期分期划分标准 |
(一) 确定划分标准的原则 |
(二) 划分标准 |
第二部分 月经周期疗法的现代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文献来源 |
(二) 文献纳入标准 |
(三) 文献排除标准 |
(四) 数据规范化处理 |
(五) 数据库建立 |
(六)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一) 一般情况 |
(二) 整体用药分析 |
(三) 分期用药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不同疾病的分期调经用药规律 |
(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 |
(二) 闭经 |
(三) 不孕症 |
(四) 崩漏 |
二、总结 |
(一) 总体用药特点 |
(二) 不同疾病分期用药特点 |
(三) 各期基本治则治法、方药特点 |
(四) 存在问题 |
第四部分 月经周期疗法的中医作用机制探讨 |
一、天癸相关理论 |
(一) 概述 |
(二) 肾泌天癸 |
(三) 天癸与冲任 |
二、月经周期疗法的作用机制分析 |
(一)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 |
(二) 天癸与月经病的关系 |
(三)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天癸对月经的调控 |
(四) 月经周期疗法调经作用机制的关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妇科常见病辨治特色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新安医学妇科学术特色研究概况 |
1 新安医学妇科主要源流 |
2 新安医学妇科名着 |
3 新安医学妇科临床应用特色浅析 |
(二) 中医妇科文献研究现状 |
1. 理论研究 |
2. 临床研究 |
3. 应用基础研究 |
(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现状 |
1. 数据挖掘在中药药性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
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信息化研究中的应用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专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4. 数据挖掘在名中医临床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
第一节 新安医家辨治月经病部分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新安医家辨治带下病部分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巧成果 |
四、杨家林论治月经病特色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当代名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特点[J]. 谢梦蝶,王晓昕. 中医临床研究, 2021(26)
- [2]魏绍斌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经验[J]. 张慧敏,魏纤,魏绍斌. 湖南中医杂志, 2021(06)
- [3]李军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观察[D]. 严培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从地域、生活习惯与体质、疾病的关系探讨月经病的预防机制[D]. 宋美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川派中医妇科名家从脏腑论治妇科病之探析[J]. 叶敏,朱鸿秋. 四川中医, 2020(02)
- [6]补肾养血活血法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凋亡及自噬流促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D]. 郜然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高体三教授治疗月经病证治规律研究[D]. 孟亚斌.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月经周期疗法的中医文献研究[D]. 王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安医家妇科常见病辨治特色与用药规律研究[D]. 宋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月经过多论文;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女性月经不调论文; 卵巢功能低下论文; 月经不调的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