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混凝土火灾后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

新旧混凝土火灾后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

一、火灾后新老砼粘结加固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周扬[1](2020)在《PC-GRC构件交界面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住宅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是住宅工业化,PC-GRC构件完美地将GRC表面丰富表达性和装饰性与钢筋水泥结构层完美结合,达到建筑装饰和维护一体化。PC-GRC复合构件粘结在一起工作后,由于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薄弱环节是交界面。交界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以及安全使用性能,同时也决定了巨额建造费用的经济效益以及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研究背景,对PC-GRC构件交界面破坏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工作。文中系统地阐述了试验研究的尺寸、试验步骤、试验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严格遵循《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相关规定,并此试验基础上利用塑性极限理论进行了PC-GRC构件粘结直剪强度的极限分析以及借助ABAQUS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将试验真实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工作以及结论如下:(1)进行了28d龄期下混凝土和GRC材料各9组的基本力学试验,其分别是抗压强度、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2)进行了12组PC-GRC构件粘结直剪强度性能试验,考虑了交界面不同处理方式(即裸接、拉毛、钢丝网)以及不同厚度下PC-GRC构件(即GRC为10mm、15mm)因素。试验表明:三种处理方式情况下,交界面拉毛处理下的粘结直剪强度明显优于钢丝网以及裸接处理;改变GRC层厚度对PC-GRC构件的粘结直剪强度影响不大。(3)基于PC-GRC构件粘结直剪强度性能试验,提出了PC-GRC构件直剪破坏机构,采用Mises屈服条件以及塑性极限分析中的上限定理,推导出PC-GRC构件直剪强度理论公式。利用推导公式以及假设条件,求出理论极限剪切强度值,将其与实验原始数据进行对比知:不同粘结处理方式以及GRC层厚度下的直剪粘结强度平均值大于理论极限剪切强度值,说明PC-GRC构件工程实践中粘结强度较好。(4)根据PC-GRC构件直剪粘结强度试验的受力特点,提出利用弹簧单元模拟PC-GRC构件交界面,将试验测得局部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改写ABAQUS软件中INP文件程序作为非线性弹簧刚度,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对,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以及破坏形式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有限元模型可行,为PC-GRC构件受力分析提供有力参考。图[88]表[7]参[72]

张海耀[2](2018)在《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装配式结构主要是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形成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存在根本的不同,现浇结构的破坏大多始于构件本身的破坏,而装配式结构的破坏大多始于连接的部位,因此构件连接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整体结构的可靠性。高温后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的连接性能可能存在削弱或者消失的可能,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开展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的研究。对试件高温后的极限承载力、残余承载力、界面刚度以及破坏机理等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并利用有限元Abaqus软件进行模拟验证,得出可供实际抗火设计的内聚力参数建议值。主要工作如下:(1)对60个无筋界面的试件进行推出试验,考虑界面的粗糙度、混凝土强度和温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获得荷载-位移曲线和破坏模式。分析极限荷载、界面刚度、延性等性能。(2)对40个人工凿毛界面进行推出试验。获得荷载-位移曲线。比较人工凿毛与沟槽式两种处理方法的效果。(3)进行108个有筋界面的试件的推出试验,考虑界面粗糙度、植筋率和温度的影响。获得荷载-位移曲线和破坏形态。通过荷载位移曲线总结出数学模型,并拟合公式。(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高温后的混凝土界面,通过内聚力模型模拟界面粘接作用、非线性弹簧Spring2模拟钢筋和混凝土界面粘接,通过对比分析验证,得出可供抗火设计参考的内聚力模型参数建议值。

王伟[3](2018)在《常温下及高温后RC深受弯构件的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建筑火灾的频发,不但危害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对建筑结构本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在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工程结构中广泛使用的深受弯构件,其受力性能对整个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共设计并制作了17根深受弯梁,其中8根用于常温下的抗剪试验,9根用于火灾后的抗剪试验。分别研究了火灾高温、剪跨比和跨高比对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挠度、钢筋应变、最大裂缝宽度和破坏形态的影响;并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粒子群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了常温下及高温后深受弯构件的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对常温下的深受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ABAQUS有限元模拟,讨论和分析了跨高比和剪跨比对深受弯试件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剪跨比的增大,深受弯试件的初裂剪力和极限剪力均是减小的;(2)当试件的跨高比相同时,在同一荷载作用下,试件的跨中挠度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3)对于深受弯试件的抗剪承载力,水平腹筋的作用大于竖向箍筋的作用;(4)对于跨高比不同的试件,剪跨比对试件裂缝宽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在同一荷载作用下,试件的裂缝宽度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增大;(5)ABAQUS能较好的模拟出深受弯构件的受力情况,且模拟结果较好,与试验值和拉-压杆理论模型均吻合的较好。对火灾高温后的深受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和分析了火灾高温温度、跨高比和剪跨比对深受弯试件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火灾高温的升高,深受弯试件的受剪承载力先增加后减小;且随着试件剪跨比和跨高比的增大,高温对试件受剪承载力的影响逐渐减弱;(2)在同一荷载作用下,随着受火温度的升高,试件的挠度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在同一高温煅烧后,试件的挠度随着剪跨比和跨高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基于传热学理论及深受弯构件的抗剪理论,分别采用拉-压杆模型及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深受弯构件的抗剪规定对本文中火灾后深受弯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分层法的拉-压杆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火灾后深受弯构件的剩余受剪承载力,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针对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网络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较差等缺点,本文运用粒子群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大量试验结果数据的学习和训练,分别建立了深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PS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两者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PS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在测试过程中其绝对误差率一直小于15%。

严猛[4](2015)在《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次提出了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板梁这一研究内容,基于提高混凝土板梁的刚度、延性、承载能力等性能出发,围绕新材料及加固课题,采用材料试验、理论分析及足尺静载和疲劳试验验证,系统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其破坏过程,提出该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加固方式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梁板加固设计理论、施工控制决策和营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桥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依托某一高速公路间隔3年病害检测,针对最常见的开裂及铰缝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裂缝形成及铰缝破坏的机理。基于B/S模式,采用J2EE架构,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编制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系统,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技术状况评定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支持数据导出到Excel、Word、PDF等文件,可对多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病害发展趋势,提出预警信号,为避免或减少此类病害及探索科学有效的加固方法提供依据。2、从空心板加固角度出发,确定树脂混凝土基材的最佳配合比;对加固基材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确定材料的基本参数。从微观角度采用聚丙烯纤维、特制铁屑及从宏观角度加入高强钢(铁)丝网对基材进行增韧试验;基于加固梁基材开裂后宏观上应力流需要连续传递,对配置高强钢(铁)丝网混凝土板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分析受力全过程,根据弹性梁理论和组合截面假定推导了复合板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得出板的合理配筋率,及提出向加固梁配筋率的转化计算公式;提出足尺梁加固合理配筋率。3、对4片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4片静载试验梁分别用于足尺裸梁(对比梁)静载试验、无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少量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适当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加固梁相比较对比梁,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显着提高;此加固方法在正常使用荷载水平上,梁体刚度提高10%左右;随着荷载的增加,进入塑性阶段后,挠度平均降低较大,加固层与原有混凝土粘结性能较强,最后加载脱开模式为:加固层将原有梁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全部拉脱。4、选取合适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及此加固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加固层最大配筋率;选择其中两种模式计算承载能力:①受拉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屈服;②加固层高强钢丝网屈服或者加固层脱落、断裂;运用条带法及参考规范进行修正的裂缝折减方法进行承载能力计算,破坏模式1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19.39%,理论值提高15.67%;破坏模式2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33.82%,理论值提高28.38%;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误差,提出适用的计算方法;5、采用标准的4片梁为基础,运用常用的铰接板法验证梁-板组合结构及实体单元的精确性,分析了运用实体单元模拟桥跨结构时,在梁位线处与其余集中方法误差的原因;分析此加固方法加固空心板梁后的横向受力机理,简化计算模型,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法及修正的G-M法计算其荷载的横向分布。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较加固前明显平缓,说明此加固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板间协调受力能力,板的受力主要为多板协同受力,荷载横向分布更为均匀,横向整体受力提高显着,传统的铰接板梁法已不能满足此种加固方法的横向分布计算。6、本文分5个断面对某高速公路车流量及车辆轴重、轴距等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其进行100年交通量预测。按照常用的1~7类车划分标准及轴数两种方法统计,按照疲劳损伤累积等效的原则,将所有车辆简化为10类车型,提出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简支梁桥等效标准3轴及4轴疲劳车辆模型,并将模型与国内外典型疲劳车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的合理性,为我国疲劳车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7、利用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对加固空心板进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梁板的刚度、强度及残余变形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疲劳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0~400万次疲劳试验后,梁体残余变形较小;最大静荷载工况下,最大挠度及应变基本一致;符合平截面假定;梁体的刚度及强度基本没有退化现象;400万次疲劳荷载后加固梁未破坏,加固梁仍然有疲劳潜力。随后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对比未经过疲劳荷载的加固梁力学行为,梁体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裂缝特性等基本不变,残余变形有所增加,加固梁疲劳性能满足要求。8、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将成果编辑成程序,采用高效便捷的C#语言,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实现此加固方法的系统程序,以实现减轻设计者的强度,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用性,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加固设计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并支持数据导出到WORD、PDF、CAD等文件。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4)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包括高性能材料、桥梁作用及分析、桥梁设计理论、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桥梁基础工程、桥梁监测、评估及加固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疏理:高性能材料方面重点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CFRP材料,桥梁作用方面分析了车辆荷载和温度,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方面分析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方面分析了抗震、抗风、抗火、抗爆和船撞及多场、多灾害耦合;最后对无缝桥、桥面铺装、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加雷[6](2014)在《高温下钢筋和CFRP加固层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保持良好的的粘结性能是保证结构构件正常工作的根本条件,这种粘结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它传递了钢筋或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两者间的应力,使二者变形协调。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的损伤和退化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和承载力的变化及裂缝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应力状态、裂缝的扩展状态、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力学性能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二者之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近些年来,对于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损伤和退化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影响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效应的因素较多,其损伤和破坏机理极为复杂,高温试验技术和条件比较困难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的变化研究还不是十分深入,因此有必要对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周边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以便可靠地确定高温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造成的损伤,合理地评估高温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力学性能变化。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高温下钢筋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断裂力学中的能量原理出发,将高温下钢筋混凝土单元简化为具有内部粘结摩擦界面的弹性单元体,并将高温和外力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在粘结界面处的脱粘过程模拟为二者在其粘结界面处的微裂纹的扩展过程,分析了高温下二者在其粘结界面处的脱粘过程和能量关系,建立了基于能量关系的高温脱粘准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抗拉构件在钢筋与混凝土粘结界面处的脱粘变化过程,并分别基于能量分析准则和强度分析准则,建立了在不考虑界面发生软化和考虑界面发生软化两种条件下,钢筋与周边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在其粘结摩擦界面处的理论脱粘模型,得到了在此两种情况下粘结界面粘结强度的理论解,并将理论数据与试验数据作了对比。2.根据强度原理和力的平衡条件,考虑高温对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详细分析和求解高温下钢筋和混凝土在粘结区内的粘结剪应力变化情况。根据推导的粘结剪应力和相对滑移值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当滑移量位于δ1≤δT(x)≤δf时,20℃~190℃不同温度范围内结构试件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界面不同位置处的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值的变化,给出了不同温度下的粘结应力—滑移量曲线,并对不同温度下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进行了研究。3.通过两组18个试件在20℃~190℃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试验研究,对钢筋和混凝土粘结界面之间的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量的变化分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试验以粘结段自由端和加载端的滑移量为本次试验测量的重点,测得数据可以用于检验理论分析得出的钢筋和混凝土粘结界面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值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对比分析表明理论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比较理想。4.考虑温度对CFRP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CFRP加固混凝土梁结构中混凝土与CFRP加固层之间发生剪切失效模式和粘结剪切应力的变化,建立了不同温度下混凝土与CFRP加固层之间粘结剪切应力和剥落应力的计算模型和表达式。5.通过算例对一混凝土梁在不同温度下不同厚度的CFRP加固层和混凝土间的粘结剪切应力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高温下粘结层剪切粘结应力的临界点,并与相关文献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吴康振[7](2012)在《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问题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老混凝土加固工程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由于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的复杂性,实际工程中新老混凝土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研究新老混凝土加固工程的主要途径是试验分析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出于对新老混凝土加固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需要对新老混凝土的结合进行专门的研究。影响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混凝土材料特性、结合面粗糙度、钢筋材料的强度、直径、植入深度和粘结剂。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工程实践基础上,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问题做了研究。确定了一种简单的有筋状态下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的模型;结合试验研究确定了分数维与灌砂法的关系,避免了分数维法精确不易操作与灌砂法易操作而不够精确地尴尬局面,进而可以准确快速的测定粗糙度,为今后测定新老混凝土粗糙度提供可靠依据。针对结合面有植筋的情况,对植入钢筋深度与受拉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拟合,探讨了钢筋植入深度对受拉钢筋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下补劣化梁研究,采用了一种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实验模型做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对下补新老混凝土粘结界面完全劣化梁进行了模拟分析,钢筋采用两节点link8单元,混凝土采用8节点solid65单元。有限元模型采用的是分离式模型,这种模型能更好的考虑到钢筋与混凝土的受力关系。利用APDL语言编制程序仿真模拟下补新老混凝土粘结界面完全劣化梁的受力状态。最后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受力情况下跨中截面应变云图,采集云图中的数据,利用数据拟合原理,分析了下补劣化梁的跨中截面应变在截面高度上的变化情况,将仿真分析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仿真分析下补劣化梁受力状态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今后在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方面研究提供依据。

李春生[8](2010)在《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应用混凝土建造建筑物是在1824年,随着波特兰水泥的问世开始的。现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依然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首选形式。但由于混凝土老化所造成的结构破坏是严重的,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加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预测并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课题和任务。Metha教授在1991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混凝土耐久性会议上指出:“当今混凝土结构破坏的原因,按重要性排列顺序是:钢筋锈蚀、冻害、物理化学作用。”,而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碳化是引起钢筋锈蚀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总结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分析混凝土结构在冻融、碳化、高温、氯离子侵蚀条件下的破坏机理,研究老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并基于有限单元法开展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综述了冻融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了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影响因素。在现有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推导出混凝土在冻融N次后的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φ值与混凝土冻融循环次数N、未冻融前单轴抗拉强度ft0及单轴抗压强度fc0的关系式,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μ与混凝土冻融循环次数N的关系式,推导出冻融混凝土应力-应变与冻融循环次数N的关系式,反映了冻融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冻融混凝土结构寿命分析过程。并依据此方法,成功预测了某钢筋混凝土梁在冻融条件下的寿命。(2)综述了混凝土碳化影响因素,根据现有实验数据,拟合出碳化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公式,推导出混凝土在碳化后的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φ值、既有未碳化混凝土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φ值与初始未碳化混凝土的单轴抗拉强度ft0。及单轴抗压强度fc0的关系式,反映了碳化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总结了碳化混凝土、既有未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碳化条件下钢筋锈蚀规律,成功模拟了钢筋的锈蚀膨胀作用,建立了基于有限单元法的碳化混凝土结构寿命分析过程。并依据此方法,成功预测了某钢筋混凝土梁在碳化条件下的寿命。(3)推导出混凝土在高温后的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φ值与温度的关系式,总结了高温作用下\后普通混凝土及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模拟了高温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分布,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单元法,研究了高温作用下\后普通混凝土及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结构的耐高温性能。(4)综述了氯离子侵蚀条件下钢筋锈蚀机理,分析了氯离子侵入模型,将钢筋锈蚀率与钢筋混凝土周围的氯离子环境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氯离子侵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分析过程。并依据此方法,成功预测了某钢筋混凝土梁在氯离子侵蚀环境下的寿命。

卜良桃[9](2006)在《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HPF)加固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加固补强新技术。该加固方法利用复合砂浆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界面剂优良的粘结作用,使得该加固砂浆薄层与原构件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与粘钢板、粘碳纤维等加固方法相比,HPF加固法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耐火性,且施工简单、价格便宜。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国外学者上世纪80年代已对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到加固工程上,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复合砂浆钢丝网进行了小构件的试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但对HPF加固足尺构件二次受力抗弯以及抗剪的研究尚无公开发表的成果。为了让HPF该加固技术尽早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该加固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先后承担了多项部省级研究课题,并受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委托编制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这些课题的资协下,作者及课题组成员历时24个月,从试验及理论两方面在国外内首次对HPF加固混凝土受弯足尺构件性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相应的研究成果。其中作者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一、通过17根HPF加固的足尺RC梁和6根对比梁的二次受力试验,研究了加固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基本特征。试验结果表明,HPF加固能有效地提高RC梁的受弯承载力;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一般随原梁配筋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加固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原梁混凝土和复合砂浆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随一次受力幅度的增大而出现下降趋势;HPF和原梁混凝土一般能较好的协同工作,但采用较大直径的加固钢筋或加固配筋率较大时,即使锚固可靠,依然有发生剥离破坏的情况。二、通过12根HPF加固的RC梁和4根对比梁的一次和二次受力试验,研究了加固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基本特征。试验结果表明,HPF加固能有效地提高RC梁的抗剪承载力,改善梁的延性能力;加固梁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提高幅度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增大;加固配筋率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与剪跨比相关,剪跨比大加固箍筋发挥的作用较大;加固梁的受剪破坏形态为剪压破坏、斜压破坏和剥离破坏;加固梁的裂缝总体呈现出“细而密”的特点。三、通过10根HPF加固的RC足尺梁及4根对比梁的一次和二次受力试验,研究了加固梁抗裂性能和抗弯刚度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HPF加固能有效提高RC梁的抗弯刚度、抑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加固梁的二次受力刚度随一次受力幅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折减。基于试验研究结果,并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闫国新[10](2006)在《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加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程领域,加大截面法是一种在修补加固中应用较广的方法,从而使得对新老混凝土的粘结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抗剪强度是混凝土材料基本的力学性能之一;混凝土粘结面处理是新老混凝土粘结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本文,采用自己制作的剪切装置,对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面进行了抗剪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阐述了新老混凝土粘结结构的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用ANSYS8.1分析各种剪切试验装置,并且运用自制的剪切装置,通过5个强度等级15个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剪试验,论证本文给出的剪切夹具得出的试验数据可以反映混凝土的抗剪指标。 3.阐述了粘结界面粗糙度对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影响机理。 4.总结了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粗糙度处理及评定方法,阐述了沟槽法处理老混凝土表面的优越性。 5.通过138块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的抗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凿毛率、新混凝土强度等级、界面剂对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的抗剪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对于工程应用比较有价值的数据,沟槽法最佳平均灌砂深度2.5mm。 6.给出了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的设计思路,并且应用于实际工程。 7.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的抗剪强度进行了模拟和预报。

二、火灾后新老砼粘结加固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灾后新老砼粘结加固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PC-GRC构件交界面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装配式建筑的概述
        1.2.1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1.2.2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概述
        1.2.3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概述
    1.3 国内外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1.4 装饰层脱落问题亟待解决
    1.5 研究的意义
    1.6 研究主要技术手段
    1.7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PC-GRC装配式构件概述
    2.1 PC-GRC构件的定义
    2.2 BIM在 PC-GRC装配式构件的应用
        2.2.1 BIM技术定义
        2.2.2 BIM技术应用
    2.3 PC-GRC装配式构件的优势总结
        2.3.1 性能方面优势
        2.3.2 功能方面优势
        2.3.3 互动方面优势
        2.3.4 互利方面优势
        2.3.5 设计方面优势
    2.4 PC-GRC装配式构件特点
    2.5 PC-GRC装配式构件常见制配方法总结
    2.6 PC-GRC装配式构件应用的典型工程案例
        2.6.1 南京青奥会议中心项目
        2.6.2 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项目
第三章 对PC-GRC构件粘结直剪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件设计
    3.3 试验的分类
    3.4 试验原材料以及试验仪器介绍
        3.4.1 C30混凝土原材料
        3.4.2 GRC原材料介绍
        3.4.3 试验仪器介绍
    3.5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准备工作
        3.5.1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设计
        3.5.2 基本力学试验试块的浇筑
    3.6 抗压强度试验
        3.6.1 抗压强度试验过程
        3.6.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3.7 抗拉强度试验
        3.7.1 抗拉强度试验过程
        3.7.2 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3.8 弹性模量试验
        3.8.1 弹性模量试验过程
        3.8.2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3.9 直剪粘结试验研究
        3.9.1 实验分组
        3.9.2 直剪实验构件浇筑
        3.9.3 试验步骤
        3.9.4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PC-GRC构件粘结直剪强度塑性极限分析
    4.1 前言
    4.2 塑性极限分析
        4.2.1 基本假设
        4.2.2 塑性极限上限定理
        4.2.3 (?)的计算
        4.2.4 (?)的计算
        4.2.5 粘结剪切强度τ
    4.3 极限理论剪切强度与试验数据对比
第五章 PC-GRC构件粘结剪切性能有限元模拟
    5.1 前言
    5.2 有限元方法简介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尺寸以及单元类型
        5.3.2 设置构件模型参数
        5.3.3 粘结面设置
        5.3.4 网格划分以及加载方式
    5.4 计算结果分析
        5.4.1 剪应力-滑移曲线
        5.4.2 应力分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1.2.2 高温后(火灾后)混凝土性能研究情况
        1.2.3 混凝土界面处理方法
        1.2.4 界面粗糙度测量方法
        1.2.5 界面抗剪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的目的和要求
        2.2.2 试件形式的选择
        2.2.3 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2.2.4 测量内容
    2.3 试验现象和结果
        2.3.1 高温后试件现象
        2.3.2 破坏现象和过程
        2.3.3 试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
    2.5 机理分析
    2.6 沟槽与人工凿毛界面处理方法的比较
        2.6.1 人工凿毛试验
        2.6.2 沟槽法界面处理的优点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植筋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述
    3.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3.1 试件的主要试验现象
        3.3.2 试件的破坏形态
    3.4 试验结果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粗糙度的影响
        3.5.2 植筋率的影响
        3.5.3 温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6 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和理论分析
    3.7 机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的有限元模拟
    4.1 引言
    4.2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2.1 界面-内聚力模型(CZM)
        4.2.2 钢筋与混凝土界面-Spring2非线性弹簧模型
    4.3 选取的抗剪试验简介
    4.4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1 单元及网格划分
        4.4.2 材料属性
        4.4.3 内聚力模型建立
        4.4.4 弹簧单元的建立
    4.5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应力分布情况
        4.5.2 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已发表论文

(3)常温下及高温后RC深受弯构件的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深受弯构件的设计与制作
    2.1 试验构件的设计与分组
    2.2 量测的内容和方法
    2.3 试验构件的制作与养护
    2.4 常温下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2.5 高温后钢筋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6 本章小结
3 常温下深受弯构件抗剪性能的研究
    3.1 试验过程
    3.2 试验现象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ABAQUS的深受弯构件抗剪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温后深受弯构件抗剪性能的研究
    4.1 试验过程
    4.2 试验现象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火灾高温后深受弯构件的剩余承载力预计
    5.1 基于传热学理论的混凝土内温度场的分析
    5.2 深受弯构件内部温度场的简化计算
    5.3 基于ABAQUS的深受弯构件截面温度场计算
    5.4 火灾高温后深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神经网络在深受弯构件抗剪性能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6.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6.2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6.3 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
    6.4 PSO-BP神经网络在深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预测中的建模
    6.5 PSO-BP神经网络在深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预测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梁桥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1.2.2 树脂混凝土基材增韧研究现状
        1.2.3 钢(铁)丝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思路
第2章 公路空心板梁应用及病害发生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空心板桥应用
    2.3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与病害因素分析
        2.3.1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
        2.3.2 公路空心板桥典型病害因素分析
    2.4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管理及评价系统的编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基材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基材力学性能
        3.2.1 最佳配合比
        3.2.2 强度及弹模随养护时间变化研究
        3.2.3 强度及弹模随温度变化研究
        3.2.4 接触面积及气泡敏感性(粘结性能)研究
        3.2.5 极限拉压应变试验研究
        3.2.6 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3.2.7 收缩特性试验研究
        3.2.8 反应温度及反应热膨胀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材增韧及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丝网板缩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基材纤维增韧研究
        4.2.1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正交试验
        4.2.2 纤维最优添加量下基本性能研究
    4.3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铁)丝网增韧研究
        4.3.1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钢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4.3.2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铁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4.4 板四点弯曲承载能力分析
    4.5 板合理配筋率及足尺梁试验配筋率
        4.5.1 薄板的配筋率
        4.5.2 复合材料加固预应力空心板梁的最小配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足尺梁混凝土及钢筋参数试验
        5.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5.2.2 钢筋力学性能参数
    5.3 1#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3.1 对比梁参数及制作
        5.3.2 加载方法
        5.3.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2#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4.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3#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5.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4#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5.6.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施工工艺总结
    5.8 本章小节
第6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本构及截面转化
    6.3 加固空心板钢丝网最大配筋率
    6.4 加固空心板正常使用状态计算
    6.5 加固后空心板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6.5.1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设
        6.5.2 计算程序及实用计算方法
        6.5.3 计算结果
    6.6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桥横向整体性研究
        6.6.1 研究现状
        6.6.2 加固方案
        6.6.3 加固前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6.6.4 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6.6.5 加固前后影响线对比及实桥计算
        6.6.6 结论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疲劳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7.2.1 灰色系统预测
        7.2.2 某高速公路交通量实测
        7.2.3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7.3 公路疲劳荷载谱
        7.3.1 疲劳荷载谱
        7.3.2 公路桥梁荷载谱
        7.3.3 重载公路交通疲劳荷载车辆模型
        7.3.4 不同典型疲劳车下内力弯矩幅比较分析
    7.4 足尺加固梁疲劳试验研究
        7.4.1 疲劳荷载上下限
        7.4.2 加载方法
        7.4.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7.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1-空心板计算全过程分析程序
附录 2-实用加固系统程序设计
    附2.1 引言
    附2.2 实用加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附2.2.1 编制思路
        附2.2.2 技术框架图简介
        附2.2.3 界面介绍
    附2.3 小结

(5)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桥梁工程建设成就及展望 (同济大学肖汝诚老师、郭瑞、姜洋提供原稿)
    1.1 建设成就
        1.1.1 设计水平的提高
        1.1.2 施工技术的发展
        1.1.3 桥梁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改进
    1.2 展望
        1.2.1 桥梁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1.2.2 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3]
        1.2.3 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1.2.4 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
        1.2.5 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2 高性能材料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张哲博士生提供原稿)
        2.1.1 UHPC桥梁工程应用现状
        2.1.2 UHPC在大跨桥梁上的应用展望
        2.1.3 小结
    2.2 纤维复合材料 (江苏大学刘荣桂老师提供原稿)
        2.2.1 CFRP材料在预应力大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2.2.1. 1 CFRP索 (筋) 锚具系统
        2.2.1. 2 CFRP材料作为受力筋
        2.2.1. 3 CFRP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
        2.2.2 CFRP材料在桥梁结构补强加固中的应用
        2.2.3 基于CFRP材料自感知特性的结构体系研发及应用现状
        2.2.4 CFRP材料现代预应力结构应用研究展望
    2.3 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49]
3 作用及分析
    3.1 汽车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老师、中南大学赵少杰博士生提供原稿)
        3.1.1 研究现状
        3.1.1. 1 研究方法及阶段
        3.1.1. 2 第1类模型
        3.1.1. 3 第2类模型
        3.1.2 各国规范的相关车辆荷载模型
        3.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3.1.4 研究发展方向
        3.1.4. 1 基于WIM系统和实时交通要素监测的车辆数据调查统计
        3.1.4. 2 基于多参数随机模拟技术的车辆荷载流模拟
        3.1.4. 3 基于交通流的桥梁结构效应及安全评估技术
        3.1.5 小结
    3.2 温度作用 (东南大学叶见曙老师提供原稿)
        3.2.1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和梯度温度
        3.2.1. 1 温度场
        3.2.1. 2 梯度温度
        (1) 沿箱梁高度的梯度温度分布形式
        (2) 最大温差值
        (3) 梯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3.2.2 混凝土箱梁温差代表值
        3.2.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数值分析
        3.2.4 小结
    3.3 分析理论方法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3.3.1 单梁、空间梁格、空间网格建模
        3.3.2 非线性分析
        3.3.3 多尺度建模
4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安大学罗晓瑜、王春生老师, 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提供原稿)
    4.1 桥梁及典型构件寿命的给定
        4.1.1 桥梁结构寿命给定
        4.1.2 国外桥梁及构件使用寿命
    4.2 桥梁性能设计
        4.2.1 安全性能设计
        4.2.2 使用性能设计
        4.2.3 耐久性能设计
        4.2.4 疲劳性能设计
        4.2.5 景观性能设计
        4.2.6 生态性能设计
        4.2.7 基于性能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4.3 寿命周期管养策略及设计
    4.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决策
    4.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和决策
    4.6 存在问题与建议
5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
    5.1 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5.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 (中南大学丁发兴老师, 清华大学樊健生老师, 同济大学刘玉擎、苏庆田老师提供原稿)
        5.2.1 研究现状
        5.2.1. 1 静力性能
        5.2.1. 1. 1 承载力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拱
        5.2.1. 1. 2 刚度
        5.2.1. 2 动力性能
        5.2.1. 2. 1 自振特性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2) 钢管混凝土墩桥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5.2.1. 2. 2 车致振动
        5.2.1. 2. 3 风致振动
        5.2.1. 2. 4 地震响应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
        (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5.2.1. 3 经时行为
        5.2.1. 3. 1 疲劳性能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节点
        5.2.1. 3. 2 收缩徐变性能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2) 钢管混凝土柱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5.2.1. 3. 3 耐久性能
        5.2.1. 4 状态评估
        5.2.2 发展前景
        (1)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经时行为研究
        (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服役状态评估
6 桥梁防灾减灾
    6.1 抗震 (同济大学李建中老师、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原稿)
        6.1.1 桥梁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模型
        6.1.2 桥梁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2. 1 RC桥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2. 2 桥梁剪力键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6.1.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6.1.3. 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6.1.3. 2 桥梁结构多维地震动的空间差动效应
        6.1.3. 3 桥梁防落梁装置
        6.1.3. 4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
        6.1.3. 5 结构-介质相互作用
        6.1.3. 5. 1 土-桥台-桥梁结构相互作用
        6.1.3. 5. 2 近海桥梁-水相互作用
        6.1.4 桥梁减隔震技术
        6.1.5 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6.1.6 基于纤维增强材料的桥墩抗震加固技术
        6.1.7 存在的问题分析
    6.2 抗风 (长安大学李加武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老师提供原稿)
        6.2.1近地风特性研究
        6.2.1. 1 平坦地形风特性实验室模拟
        6.2.1. 2 特殊地形风特性
        (1) 现场实测
        (2) 风洞试验
        (3) CFD方法
        6.2.2 风致振动及风洞试验
        (1) 颤振
        (2) 涡激振动
        (3) 抖振
        (4) 驰振
        (5) 斜拉索风雨振
        6.2.3 临时结构抗风
        (1) 设计风速
        (2) 风力系数
        6.2.4 大跨桥风致振动的计算分析
        6.2.5 CFD分析
    6.3 抗火抗爆 (长安大学张岗老师提供原稿)
        6.3.1 研究现状与目标
        6.3.2 桥梁火灾风险评价
        6.3.3 适用于桥梁结构高性能材料的高温特性
        6.3.4 桥梁结构的火荷载特性
        6.3.5 桥梁结构的火灾作用效应
        6.3.6 火灾后桥梁结构的损伤评价
    6.4 船撞 (长安大学姜华老师提供原稿)
        6.4.1 船撞桥风险分析
        6.4.2 船撞桥数值模拟及碰撞试验校核
        6.4.3 撞击力公式及船撞桥简化模型
        6.4.4 桥梁防撞设施研究
    6.5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
        6.5.1 风-车-桥系统 (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提供原稿)
        6.5.1. 1 研究回顾
        6.5.1. 2 未来发展方向
        6.5.1. 2. 1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
        6.5.1. 2. 2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精细化分析
        (1) 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和耦合机理研究
        (2) 钢桁加劲梁断面的风-汽车-桥梁分析系统建立
        (3) 风-随机车流-桥梁分析系统集成、动态可视化及软件实现
        6.5.1. 2. 3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评价准则
        6.5.2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与设计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7 基础工程 (湖南大学赵明华老师、东南大学穆保岗老师提供原稿)
    7.1 桥梁桩基设计计算理论
        7.1.1 竖向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1.2 水平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1.3 组合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7.2 特殊条件下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1 软土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2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3 陡坡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7.2.4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
        7.2.5 高桥墩桩基屈曲分析
    7.3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7.3.1 特殊混凝土材料桩
        7.3.2 大型钢管桩
        7.3.3 大型钢围堰与桩基复合基础
        7.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7.3.5 大吨位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技术
        7.3.6 偏斜缺陷桩
    7.4 深水桥梁桩基的发展动向
8 监测、评估及加固
    8.1 桥梁健康监测 (同济大学孙利民老师提供原稿)
        8.1.1 SHMS的设计
        8.1.2 数据获取
        8.1.2. 1 传感技术的发展
        8.1.2. 2 传输技术的发展
        8.1.3 数据管理
        8.1.4 数据分析
        8.1.4. 1 信号处理
        8.1.4. 2 荷载及环境作用监测
        8.1.4. 3 系统建模
        8.1.5 结构评估与预警
        8.1.6 结果可视化显示
        8.1.7 维修养护决策
        8.1.8 标准规范
        8.1.9 桥梁SHMS的应用
        8.1.1 0 存在问题与建议
    8.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王磊老师,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8.2.1 服役桥梁抗力衰减
        8.2.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8.2.3 混凝土桥梁疲劳评估
    8.3 桥梁加固与改造
        8.3.1 混凝土桥梁组合加固新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8.3.2 桥梁拓宽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吴文清老师提供原稿)
        8.3.2. 1 桥梁拓宽基本方案研究
        8.3.2. 1. 1 拓宽总体方案分析
        8.3.2. 1. 2 新旧桥上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案
        8.3.2. 2 横向拼接缝的构造设计
        8.3.2. 3 桥梁拓宽设计标准研究
        8.3.2. 4 新桥基础沉降变形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8.3.2. 4. 1 工后沉降差的定义
        8.3.2. 4. 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中沉降变形施加方法
        8.3.2. 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拼接时机的影响
        8.3.2. 6 错孔布置连续箱梁桥的横向拓宽技术
        8.3.2. 7 三向预应力箱梁横向拓宽技术研究
9 其他
    9.1 无缝桥 (福州大学陈宝春老师提供原稿)
        9.1.1 研究概况
        9.1.2 发展方向
    9.2 桥面铺装 (东南大学钱振东老师提供原稿)
        9.2.1 钢桥面铺装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9.2.2 钢桥面铺装材料
        9.2.2. 1 铺装用典型沥青混凝土材料
        9.2.2. 2 防水粘结材料
        (1) 沥青类防水粘结材料
        (2) 反应性树脂类防水粘结材料
        9.2.2. 3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
        (1) 级配设计
        (2) 路用性能
        (3) 疲劳断裂特性
        9.2.3 钢桥面铺装结构
        9.2.3. 1 典型的钢桥面铺装结构
        9.2.3. 2 钢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的疲劳特性
        9.2.4 钢桥面铺装的养护维修技术
        9.2.5 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1) 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的改进与研发
        (2) 基于车-路-桥协同作用的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方法
        (3) 施工环境下钢桥面铺装材料及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4) 钢桥面铺装养护修复技术的完善
    9.3 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原稿)
        9.3.1 施工过程可靠度研究
        9.3.1. 1 施工期材料性质与构件抗力
        9.3.1. 2 施工期作用 (荷载) 调查及统计分析
        9.3.1. 3 施工期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9.3.2 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9.3.2. 1 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
        9.3.2. 2 全过程控制条件下的误差传播及调控对策
    9.4 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9.4.1 高性能计算
        9.4.1. 1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
        9.4.1. 2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及算法
        9.4.1. 3 抗震分析
        9.4.1. 4 计算风工程
        9.4.1. 5 船撞仿真
        9.4.1. 6 高性能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9.4.2 结构试验
        9.4.3 健康监测
        9.4.4 建筑信息模型
        9.4.5 虚拟现实技术
        9.4.6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建设特征[1]
1 0 结语

(6)高温下钢筋和CFRP加固层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材料抗高温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钢筋混凝土材料抗高温性能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钢筋混凝土材料抗高温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对常温状态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高温下及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现状
        1.3.3 国外对常温及低温状态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现状
        1.3.4 国外对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现状
        1.3.5 国外对高温下和高温后FRP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现状
        1.3.6 常温及高温状态下碳纤维布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钢筋与混凝土的热工性能和热力学性能及构件截面温度场分析
    2.1 引言
    2.2 热工性能
        2.2.1 钢筋的热工性能
        2.2.2 混凝土的热工性能
    2.3 高温下钢筋和混凝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2.3.1 高温下钢筋的力学性能
        2.3.2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2.4 高温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热传导方程
    2.5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热传导方程的求解条件
    2.6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热传导方程的求解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断裂力学的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效应分析
    3.1 概述
    3.2 基于能量原理的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界面的脱粘准则
    3.3 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界面脱粘分析
    3.4 高温下无软化条件下钢筋和混凝土粘结界面脱粘分析
    3.5 高温下考虑软化条件下钢筋和混凝土粘结界面脱粘分析
    3.6 算例和数据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变化研究
    4.1 高温下粘结界面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应力变化
    4.2 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剪应力与相对滑移的求解模型
    4.3 线弹性上升段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的求解
    4.4 非线弹性上升段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的求解
    4.5 开始软化阶段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的求解
    4.6 开始脱粘阶段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的求解
    4.7 脱粘平滑阶段粘结剪应力—滑移曲线的求解
    4.8 算例
        4.8.1 不同温度下混凝土试块温度场分析结果
        4.8.2 不同温度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计算结果
    4.9 高温下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试验分析
        4.9.1 钢筋与混凝土高温粘结试验设计
        4.9.2 试验试件的制作
        4.9.3 试验的加载装置
        4.9.4 试验的测量内容
        4.9.5 试验的具体步骤
        4.9.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7 理论计算数据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下CFRP加固混凝土梁粘结力分析
    5.1 前言
    5.2 基本假设
    5.3 高温下CFRP加固层与混凝土粘结剪切应力分析
    5.4 不同温度下CFRP加固层的剥落应力分析
    5.5 算例
    5.6 验证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问题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方法
        1.2.1 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微观研究
        1.2.2 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1.3 新老混凝土的有限元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
    2.1 影响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因素
        2.1.1 材料性能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2.1.2 粗糙度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
        2.1.3 粘结剂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
        2.1.4 植筋技术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
    2.2 粘结面性能强度研究
        2.2.1 模型建立
        2.2.2 粘结面受力性能研究
        2.2.3 无筋粘结面试验研究
        2.2.4 有筋混凝土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
        2.2.5 植筋深度对钢筋应变的影响
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3.1 非线性结构理论
    3.2 弹塑性力学中应力应变理论
    3.3 非线性有限元法解方程组
        3.3.1 直接迭代法
        3.3.2 NEWTON-RAPHSON 方法
        3.3.3 增量法
4 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4.1 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的理论知识
        4.1.1 屈服准则
        4.1.2 强化准则
    4.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4.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4.2.2 破坏准则
    4.3 钢筋的本构关系
    4.4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
5 Ansys 有限元仿真分析
    5.1 Ansys 软件特点及 APDL 编程语言
    5.2 单元
        5.2.1 混凝土单元
        5.2.2 钢筋单元
    5.3 分析背景
    5.4 建模过程
        5.4.1 建模思路
        5.4.2 APDL 语言解析
        5.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4 与试验结果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模型及影响因素
    2.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2.2 混凝土抗冻性的预测模型
    2.3 混凝土冻融破坏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冻融混凝土结构寿命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3.1 引言
    3.2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强度和变形规律
    3.3 混凝土结构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寿命预测
    3.4 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化混凝土结构寿命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4.1 引言
    4.2 混凝土碳化影响因素
    4.3 碳化混凝土及既有未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
        4.3.1 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
        4.3.2 既有未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
    4.4 大气环境中钢筋锈蚀
        4.4.1 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
        4.4.2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预测
    4.5 混凝土结构在碳化作用下的寿命预测
    4.6 算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寿命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5.1 引言
    5.2 普通混凝土结构高温作用下的寿命预测
        5.2.1 钢筋的力学性能
        5.2.2 高温下与高温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2.3 高温条件下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
    5.3 高强混凝土结构高温作用后的寿命预测
        5.3.1 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3.2 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寿命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氯离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寿命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6.1 引言
    6.2 氯离子对钢筋锈蚀机理
    6.3 氯离子侵入模型
    6.4 氯离子侵蚀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
    6.5 算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9)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结构加固的原因
    1.2 混凝土结构加固常用方法及其评述
        1.2.1 加大截面加固法
        1.2.2 外包钢加固法
        1.2.3 预应力加固法
        1.2.4 增设支点加固法
        1.2.5 粘贴钢板加固法
        1.2.6 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法
        1.2.7 对常用加固方法的评述
    1.3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
        1.3.1 复合材料的定义
        1.3.2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优点
        1.3.3 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状和发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HPF 加固梁二次受力受弯试验研究
    2.1 材性试验
        2.1.1 砂浆材性试验
        2.1.2 钢筋网材性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2.2.2 试验量测
        2.2.3 加固型式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结果
        2.3.2 承载力比较
        2.3.3 破坏形态
        2.3.4 原梁配筋率参数影响分析
        2.3.5 加固配筋率参数影响分析
        2.3.6 加固梁的界限破坏
        2.3.7 原梁混凝土强度和加固复合砂浆强度的影响分析
        2.3.8 一次受力程度参数影响分析
        2.3.9 复合砂浆协同工作性能分析
        2.3.10 加固梁参数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3.11 加固梁的裂缝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PF加固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3.1.2 试验量测
        3.1.3 加固型式
    3.2 试验梁试验结果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抗剪承载力结果分析
        3.3.2 破坏形态分析
        3.3.3 跨中挠度分析
        3.3.4 钢筋应变分析
        3.3.5 斜裂缝分析
        3.3.6 初始应力对抗剪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PF加固梁裂缝及刚度试验研究
    4.1 试验结果
        4.1.1 最大裂缝宽度和裂缝高度
        4.1.2 挠度
    4.2 裂缝分析及计算
        4.2.1 裂缝间距
        4.2.2 最大裂缝宽度
    4.3 截面刚度分析和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PF加固梁的理论分析
    5.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1 分析软件简要介绍
        5.1.2 加固梁受弯承载力非线性分析
    5.2 正截面理论分析
        5.2.1 状态方程、基本假定及截面分层
        5.2.2 加固梁屈服承载力计算
        5.2.3 加固梁极限承载力计算
        5.2.4 最大加固配筋率的简化计算方法
    5.3 加固梁斜截面承载力分析与计算
        5.3.1 剪跨比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5.3.2 构件类型的影响
        5.3.3 加固箍筋配箍率的影响
        5.3.4 初始应力的影响
        5.3.5 加固梁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公式
        5.3.6 加固梁抗剪承载力公式适用范围的上限值
        5.3.7 用ANSYS 软件分析对抗剪承载力进行分析
    5.4 抗弯加固剥离破坏研究
        5.4.1 抗弯加固剥离试验研究
        5.4.2 抗弯加固剥离理论分析
        5.4.3 抗弯加固剥离极限力计算
        5.4.4 参数分析
    5.5 抗剪加固剥离破坏与最大加固配箍率的研究
        5.5.1 三面U 型加固的粘结剥离破坏
        5.5.2 U 型加固梁抗剪加固剥离机理
        5.5.3 抗剪剥离实用计算公式
        5.5.4 四面加固和三面U 型加固的比较
        5.5.5 最大加固配箍率的实用计算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施工工艺及加固工程实例
    6.1 新老混凝土微细观粘结机理与宏观力学性能的研究
        6.1.1 新老混凝土粘结的微细观粘结机理研究
        6.1.2 新老混凝土粘结的基本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6.2 影响新老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因素分析
    6.3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和检验
        6.3.1 质量控制的方法
        6.3.2 质量检验方法及标准
    6.4 加固工程实例
        6.4.1 加固工程概况
        6.4.2 加固梁设计
        6.4.3 加固梁施工工艺
        6.4.4 施工监控
    6.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着作情况
附录 B: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10)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新老混凝土粘结结构的当前的研究成果
    1.3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混凝土剪切试验方法研究及ANSYS分析
    2.1 前言
    2.2 国内外已有剪切试验方法的ANSYS分析
    2.3 本文采用的剪切试验夹具及分析
    2.4 剪切试验及结果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新老混凝土粘结机理及粘结面粗糙度处理方法
    3.1 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
    3.2 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粗糙度处理方法综述
    3.3 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粗糙度评定方法综述
    3.4 结论
第四章 试验研究
    4.1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4.2 试验方法与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
    4.4 试验分析
    4.5 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劈拉性能
    4.6 沟槽法与随机凿毛法比较
第五章 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抗剪设计与工程应用
    5.1 概述
    5.2 最佳沟槽
    5.3 沟槽设计
    5.4 工程应用
第六章 BP模型在抗剪强度预报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
    6.3 新老混凝土粘结抗剪强度模拟与预报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四、火灾后新老砼粘结加固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PC-GRC构件交界面破坏机理研究[D]. 周扬.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高温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D]. 张海耀.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3]常温下及高温后RC深受弯构件的抗剪性能研究[D]. 王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4]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D]. 严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6)
  • [5]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 [6]高温下钢筋和CFRP加固层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分析[D]. 李加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11)
  • [7]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问题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吴康振. 西华大学, 2012(02)
  • [8]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D]. 李春生. 武汉大学, 2010(05)
  • [9]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RC梁的性能研究[D]. 卜良桃. 湖南大学, 2006(01)
  • [10]沟槽式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闫国新. 郑州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新旧混凝土火灾后劈拉性能的神经网络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