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控制器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

一种新型微控制器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

一、新型的单片机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焜[1](2014)在《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增强和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摩托车安全性能检测产品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作为一款新型的摩托车路试检测仪器,随着近几年在各摩托车检测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量摩托车检测机构依据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的检测数据来判定摩托车的安全性能是否达标,因此其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显得尤为重要,对该仪器进行计量检测必不可少。本文针对摩托车测速侧距装置进行研究,在阅读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资料,经过反复调试、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设计开发一套专业的检测仪器用于检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以解决其难以溯源的问题。针对各个生产厂家测量方式和仪器性能的差异,本设计采用模拟轮来实现对不同类型测量传感器的摩托车测速侧距装置进行检测。通过调速电机和调速器驱动模拟轮实现对模拟轮加减速的控制。选用高精度的旋转编码器为传感器测量模拟轮的转速,采用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单元。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不确定度分析,验证了检定装置满足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的溯源要求。

吴培金[2](2013)在《建筑节能监测管理系统供水压力监测子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社会水资源匮乏及能源紧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节水节能成为建筑发展新方向。社会水资源浪费很大一部分是由供水管网压力过大导致管网爆管引起的。因此,现代供水技术要求在供水管网的特定位置设立供水管网压力测压点,进行管网压力数据的动态采集与监测。这样既保证了用户能够正常用水,又保证了供水管网压力不至于太高引起供水管网爆管。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各自的供水压力监测系统。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系统还存在着通讯方式落后和数据可靠性传输不足等缺点。因此,实现一种基于GSM的远程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监测和分析的软硬件平台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系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给出了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设计。接着结合模糊聚类原理及模型在监测点布置中的应用,提出了模糊聚类算法,利用该算法能够较为准确合理的实现监测点优化布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造性工作主要如下:1、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本文创新运用了利用在短信封装协议中设置短信序号以及时标的方法,避免了短信发送过程中由于固有时延产生短信接收顺序错乱的问题。同时,为了系统更稳定、更可靠地工作,设计了上位机模块和下位机模块以半双工方式进行通信的协议。2、提出了一种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法。在对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法进行研究后,根据节点流量是影响节点压力最频繁、最敏感元素的原理,结合模糊聚类模型,应用水力学和模糊聚类基本原理,得出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优化布置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算法——模糊聚类算法。

陈继瑞[3](2011)在《输油浓度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油田输油浓度的测量方案、算法修正补偿、系统的监控程序和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浓度测量方面,利用了伽马射线的特性,来求的原油的含油率;算法补偿方面,考虑到浓度测量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和压力等,提出了利用混沌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方法,来对浓度值进行补偿修正;系统设计方面,设计了监控系统的程序和整体结构方案,并对补偿算法的实现,做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设计了一套油田输油浓度的实时监控的系统。该系统综合了自动检测技术、分布式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控制以及算法最优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研究,具有成本低,功耗小,处理速度快等优点,并且在其他相关技术应用领域也有很强的借鉴性。本文主要在输油浓度监控系统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1)研究了原油对伽马射线同位素的吸收原理特性以及原油的组成成份,根据这些原理和原油的特性研究了一套基于伽马射线同位素的原油含水、含气率的测量方法,用来测量原油中含有的水份、油和气体的含量,以便后面用来计算原油的浓度提供了条件。(2)通过对原油浓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混沌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算法,并用该算法对影响原油浓度的各项因素进行了优化训练。对算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最后通过实验给出了合理的训练结果仿真图。(3)研究分析了油田所处的地理环境,并根据环境的特点研究了一套基于MSC1210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的分布式集散型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由中转站单元、探测器单元、温度和压力单元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核心处理器单元都是MSC1210单片机。对各个部分的硬件的选取也都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对每个单元的功能和特点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数据采集电路、看门狗控制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和信息处理无线传输电路的设计。(4)分析研究了监控系统中存在的多种干扰因素,并对相应的干扰给出了合理的软件抗干扰措施和去噪的方法。最后,针对文中监控系统设计原理以及硬件和软件上的发展空间,给出了相应的分析与研究,为以后进一步提高监控系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陈渊[4](2011)在《基于ARM和GPRS的水文测报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水文测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测控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水文信息进行处理的系统。水文测报系统实时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水情数据,为防洪防汛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支持,是水利工程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目前水文测报系统的特点,结合天古崖水库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以ARM芯片LPC2142为核心,利用其他芯片和外围电路,设计了基于GPRS无线传输的水文测报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并利用组态王开发了水文测报系统的实时监控系统。具体分别完成了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通信模块、存储电路及IAP硬件等的开发和设计,并提出了软件设计的总体思路,其中包括数据采集、键盘显示、IAP软件等相关软件功能模块;之后从GPRS网络结构、数据传输过程及相关协议等对GPRS无线网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利用组态王开发了上位机管理软件,分别实现了主监控界面、实时趋势曲线、数据报表、报警记录等界面的设计本文的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硬件设计时分别采用了低功耗微处理器、接口芯片以及分区供电的方式来降低系统功耗;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ISP/IAP功能设计出具有IAP功能的水文测报系统,分别探讨了IAP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实现技术,而且对IAP软件编程系统工作的状态作了详细论述,本系统终端的远程无线升级较好的解决了测报系统终端的升级难和分布广等问题。整个系统以实用、稳定、可靠为目标,在保证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优化了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充分利用了GPRS无线通讯技术作为水情信息传输方式的优势,实现了水文信息的实时监控。

陈明[5](2010)在《镁合金微弧氧化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及电源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镁合金越来越多的应用,提高其表面性能的要求日益迫切,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表面处理方法,微弧氧化工艺被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其涉及材料学、电化学、电弧物理、电力电子和控制系统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高度复杂的工艺过程,因此,许多问题至今并未给出明确结论。本文以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为主要目的,以微弧氧化过程的微弧放电现象、电信号波形及氧化膜层形貌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加实验验证的方法,深入研究过程状态、膜层特点与电信号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和模型及其对电源的要求,并通过负载特性研究提出负载适应性要求;然后构造新型脉冲电源输出模式,并展开电源模式和参数的比较研究;最终完成面向工业应用的大功率微弧氧化电源的研制。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参考现存的电源形式,结合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特点,设计并建立了具有多种电源脉冲波形输出方式的实验研究平台。以单片机为核心开发控制系统,实现了电源的输出波形、伏安特性的调节,并通过记忆示波器和计算机,进行负载波形的观测和数据采集。研究了各种电源输出方式下,微弧氧化实验中的放电现象与负载电压、电流波形的相关性。认为所有的微弧氧化过程,随电源电压增加均可划分为3个阶段: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和大弧放电。前者必须经历而且一直伴随各个阶段;后者为过程的失效状态,要尽量避免。为此定义了起弧电压Ua和大弧电压UL,用来界定微弧氧化状态,并作为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指标。Ua越低、UL越高则过程越稳定。研究发现,在现存电源模式中双极性脉冲电压输出方式的稳定性最高。根据相关性研究结果,基于电弧理论提出了微弧氧化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和模型,将一次独立的微弧放电划分为4个过程:电解、放电、氧化和冷却。电解过程进行水的电解和阳极氧化反应,依附于阳极表面的导电通道,产生以氧气为主的混合气体;当气体封闭通道,承受电源电压而电离,则发生电弧放电;放电形成的局部高温将引起金属的剧烈氧化,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进一步提高局部温度,使放电愈加剧烈,这种自我强化作用使放电和氧化瞬间完成,形成“雪崩”效应,局部高温将导致氧化物熔融并喷出通道;当气体被氧化反应消耗殆尽时,放电和氧化过程戛然而止,巨大的温差使熔融物急剧冷却收缩,金属基体具有更高的导热率,故留下向内的收缩孔。一次微弧放电将导致一个微区热循环过程,其升温快速而集中,随电弧熄灭迅速转入冷却过程。微弧氧化的膜层特点和大弧现象,都无不与微区热循环密切相关。基于微区电弧放电和热循环机理推断,起弧电压随电解液离子浓度升高、温度升高而降低,随膜层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大弧倾向随电解液温度升高、电源电压升高而增加,随脉冲占空比的减小而降低。这些推断均被实验验证。基于微区电弧放电和热循环机理,结合负载电压波形定义了燃弧时间ta和冷却时间tc,认为大弧现象是由tc不足造成。据此提出了微弧氧化电源的基本要求,并给出一种理想的电压波形。对双极性脉冲电源中负电压作用的研究发现,其抑制大弧放电倾向的能力,缘于电源电路中斩波器通断时序所带来的负载电容旁路效应,而与负电压大小无关。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未找出负电压存在的理由,故双极性电源中负脉冲的唯一效用,就是抑制大弧倾向,使其部分满足了微弧氧化电源的要求。微弧氧化的膜层是金属氧化物堆积形成,由一系列离散的微区电弧放电引发。瞬间完成的微小区域内的电弧放电所产生的光热辐射,加之由其导致的剧烈的金属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致使放电区域瞬时形成局部高温,使生成的氧化物熔融、经历骤热骤冷,并伴随重熔和快速凝固,从而获得具有非平衡组织结构的金属氧化物膜层。随时间延长和电压增加,微弧氧化膜层生长可分为早、中、后3个时期。早期存在大量的浅层导电通道,故放电弧斑小而多,膜层表面平整致密、收缩孔均匀细小,但成膜速率较低;中期,浅层通道逐渐封闭,放电弧斑逐渐增大且变稀疏,膜层均匀性和致密度下降、粗糙度增加,小孔尺寸变大数量减少,此时成膜速率为最高;后期将以深层导电通道放电为主,弧斑更大更少,膜层表面不均匀、粗糙且疏松,并可能伴生突起的熔融物和由应力集中导致的微裂纹,成膜速率也将下降。热力学分析表明,微弧氧化使镁合金表面的自由能降低,整体上属于放热反应。电源消耗的电能和反应产生的热量,最终都将转化为电解液的温度上升。动力学分析认为,电源电压是微弧氧化的工作条件,电流是其状态和程度的反映。膜层生长速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电压和电流单调增长,但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准确描述。微弧氧化的负载特性呈现极强的电容性,可用3个电阻和2个电容构成的电路模型来等效,进一步可简化为2个电阻和1个电容的一阶RC系统。用负载电压和电流波形数据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印证了这一结论。强电容性使负载电压波形不易满足微弧氧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会造成电源系统的电流冲击,故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电源适应性问题。前者可通过增加强制放电回路,促使负载电压快速泄放来实现;后者则应在电源电路设计时,考虑对其限制或采取相应吸收保护措施。基于对负载电压波形的要求和负载电容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的微弧氧化电源模式,即带放电回路的脉冲电源,并在实验平台上加以实现。通过构造放电回路,新型电源支持自然放电、不完全放电和完全放电3种工作方式,后者的燃弧时间和冷却时间可通过斩波器时序精确控制,有效解决了大弧放电问题。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带放电回路的电源比双极性脉冲电源,更适合镁合金微弧氧化化工艺。主要表现在:过程稳定性好,参数可控性优,放电弧斑均匀;其成膜效率、膜层表面质量和耐蚀性,大部分情况下均优于双极性电源。电源加载方式和参数对微弧氧化过程影响显着。可选择电压增量和恒定电流两种方式加载,起弧电压之上,当电压增量取5V/min~15V/min,或恒定电流为4A/dm2~12A/dm2时,过程的综合性能最好;取值过大会使膜层质量变差,过小则成膜效率变低。脉冲频率和占空比的合理取值范围分别为500Hz~800Hz和20%~30%。面向工业生产设计了新型大功率微弧氧化脉冲电源主电路,通过IGBT并联和吸收、保护等措施,解决了输出电流的冲击问题,使功率电子器件可靠运行。以16位高性能单片机80C196KB为核心,研制了电源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并以输出脉冲波形和伏安特性控制为技术关键,完成了控制算法和系统软件的开发。用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研制了微弧氧化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了人性化的人机界面,使设备的易用性、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得以提升。配合所设计的通讯协议,两个单片机系统之间经由串行异步通讯交换数据,还可通过RS-232C通讯接口与上位机联接,为今后实现微弧氧化加工中心提供支持。研制的设备经测试达到了预期技术目标,并初步通过了应用考核。

杜欢[6](2010)在《基于CPLD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处理数据能力比较低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PLD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从数据采集速度和数据传输速度两个方面入手,在采集部分选用了高速的AD转换器,其控制电路以高速器件CPLD为主控芯片,改进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在数据传输部分,采用了高速的USB接口,传输速度可以达到480 Mbps。大幅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此系统具有高速度、高精度、低成本和易扩展的特点,代表了现代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数据采集理论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基于CPLD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发挥了CPLD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优点,扩展了平台的通用接口.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电路、主要外围接口(USB接口、RS232接口、SPI接口等等),并对相关硬件驱动的程序设计流程作了说明,结合AD转换子程序、串口通信程序等,实现了系统的编程。最后对本系统的实现作了分析。

李富颖[7](2010)在《关于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直流系统工作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本文主要是研究在生产现场强噪声干扰环境下,微弱信号的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采用大规模SoC技术和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结合现代电路设计方法,开发设计了一种高性价比的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直流系统及直流系统绝缘监测的发展现状。之后,结合直流系统漏电信号的特点和工业现场的强噪声干扰,讨论了相应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并对器件和参数选择作了具体说明;同时对整个系统的软件框架和各个子系统的软件流程做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系统的定标和现场调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周旭辉[8](2009)在《基于DSP2812微机励磁实验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或故障运行中,发电机的励磁控制系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励磁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发电机可靠运行,还能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性能指标,为电网提供优质的电能。目前,动模实验室由于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总体投资巨大,不适用于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电力专业的学生进行励磁调节的实验与培训。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研究现有的励磁调节装置的基础上,结合微机励磁装置和实验培训的特点,参与了长沙同庆电气信息有限公司的“微机型励磁实验装置”项目的研究与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教学用新型发电机微机励磁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采用TI公司的高性能TMS320F2812芯片为处理器的双CPU构架。测控CPU和人机交互CPU的硬件平台分模块化设计,思路清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测控CPU是该装置的控制核心,负责完成数据采集和计算、限制判断、控制输出和通讯处理等功能。人机交互CPU则完成键盘处理、LCD显示和通信任务;在对励磁实验装置的通信数据类型和数据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方式,以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可扩展能力和兼容性;装置的软件设计则采用C语言编写,测控CPU按功能编写软件,完成励磁装置的相关测量和控制操作,流程清晰、易于扩充与维护。人机交互界面采用LCD汉字菜单设计,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培训人员通过菜单可对励磁装置的参数进行在线整定,可完成多种励磁实验;分析了励磁装置干扰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抗干扰的措施;在完成装置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制做了样机,进行了模拟实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整机工作的正确性。该实验装置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励磁实验,具有完备的实验培训功能;同时具有占地小、投资少、结构可靠、直观高效、应用广的特点。对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电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且投资较少的实验教学设备。

刘旭娟[9](2009)在《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均与血液粘度升高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血液粘度值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本课题结合国内外血液粘度测试仪的研究现状,在传统锥板式血液粘度仪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全自动血液粘度测试仪:采用技术比较成熟的51单片机作为中心智能单元;通过驱动锥体转动并测齿盘瞬时衰减速度来计算锥体在不同转速下受到的阻力矩,从而获得不同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值。这既克服了传统锥板式血液粘度仪采用拉力传感器测力矩不易测量的弊端,又符合血液粘度仪向便携化、实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仪的设计原理和功能需求,选择中心处理器AT89C51单片机和C语言。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其中包括电机驱动控制模块、转盘驱动控制模块、转盘转速测量模块、小键盘输入模块、LCD显示模块、串口打印机模块、温度控制模块、看门狗模块等,详细介绍了各硬件模块设计思路及具体电路,给出了各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利用标准质控液进行整机的性能测试,测量结果在质控液参数范围之内,重复率在2%以内,符合医用标准。

王静涛[10](2009)在《基于灰色预测模糊的人造水晶温度控制器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高质量的压电水晶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给人造水晶工艺及控制设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人造水晶的生长始终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工艺曲线直接决定晶体的质量,即晶体品质因素(Q值)的高低。本文根据国内外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将预测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并应用目前的模拟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针对非线性、大时滞、大惯性的复杂的人造水晶生产的温度控制器进行研究和实现。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依据人造水晶生产现场的工作环境,设计了以Silicon Laboratories公司的C8051F系列处理器为核心的温度控制器,简化了系统硬件外围电路。根据温度采样的具体要求,设计了温度采集调理与变送模块。选取工业温度控制常用的K型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围绕变送芯片XTR105设计了温度-电流变送器。将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变化量转换为电流信号,解决了电压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损耗较大的问题。利用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实现了热电偶测温过程中冷端温度自动补偿。控制器与上位机之间采用RS-485通信接口,实现可靠的长距离通讯。同时,针对硬件可靠性设计中应注意的细节进行了简述。然后概述了灰色预测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分析了预测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详细介绍了灰色建模和模糊控制的知识。以灰色预测模糊控制为基础,将该方法应用于具有非线性、大时滞、大惯性的系统中进行仿真与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糊控制的抗干扰能力要比常规PID的控制效果好,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该模糊预测控制的控制精度更高,波动更小,控制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对大时滞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适用于人造水晶生产过程这类大时滞、非线性的温度控制器。最后针对实际生产中所需要的控制要求与条件设计控制系统软件框架。程序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程序功能清晰便于修改与调整,而且非常方便系统软件的升级和功能的添加。

二、新型的单片机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的单片机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机动车计量检测行业的发展
    1.3 国内外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1 国外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1.3.2 国内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1.4 本文的内容
第2章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性能分析
    2.1 各主要厂商的仪器性能
        2.1.1 LCTM-I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2.1.2 MS-100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2.1.3 TZ-300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2.1.4 CTM-8T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2.1.5 SG-160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2.2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性能分析
第3章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总体结构设计
    3.1 设计的总体框架
    3.2 AT89C55WD单片机控制及显示系统
    3.3 模拟轮系统设计
        3.3.1 模拟轮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3.2 模拟轮系统测量系数分析
    3.4 测试系统设计
        3.4.1 速度测试
        3.4.2 距离测试
第4章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4.1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实验结果
    4.2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2.1 不确定度的含义
        4.2.2 速度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2.3 距离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2)建筑节能监测管理系统供水压力监测子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方案设计
    2.2 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可靠性
        2.2.1 短消息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2.2.2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2.3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2.4 系统优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下位机硬件设计
    3.1 系统监控模块
    3.2 系统电源模块
        3.2.1 主从电源工作原理
        3.2.2 从电源充电电路及电源监控
    3.3 人机交互模块
        3.3.1 遥控键盘接口
        3.3.2 液晶显示器接口
    3.4 数据采集模块
        3.4.1 传感器
        3.4.2 A/D 转换器
        3.4.3 多通道参数检测
    3.5 记录数据存储、保护及系统监控模块
        3.5.1 记录数据存储与保护
        3.5.2 系统监控
    3.6 通信模块
        3.6.1 MC39I 模块简介
        3.6.2 MC39I 模块接口设计
        3.6.3 MC39I 模块的 SIM 卡接口部分设计
    3.7 系统时间模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简介
        4.1.1 系统监控模块
        4.1.2 显示管理模块
        4.1.3 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
        4.1.4 通信管理模块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简介
        4.2.1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4.2.2 上位机短息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法研究
    5.1 压力监测点布置原则
    5.2 基于模糊聚类的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法
        5.2.1 压力监测点布置的模糊聚类原理及模型
        5.2.2 计算步骤介绍
    5.3 计算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输油浓度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原油浓度测量监控的状况
        1.2.1 国内外原油浓度测量方法
        1.2.2 国内外原油浓度监控方法
    1.3 本人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本人的研究工作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伽马射线探测器测量原油浓度方法的研究
    2.1 原油对γ射线的吸收特性
    2.2 γ探测器的测量原理研究
        2.2.1 伽马射线含水率的测量原理
        2.2.2 对含水率和含气率的求解
    2.3 γ射线探测器数据采集
    2.4 γ射线探测器进行原油测量的优点
    2.5 与超声波含水率的测量方法对比
        2.5.1 超声波含水率测量方法
        2.5.2 测量性能分析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原油浓度算法研究
    3.1 原油浓度测量的辅助变量分析
    3.2 混沌粒子群-BP神经网络在浓度测量中的分析
        3.2.1 神经网络的结构分析
        3.2.2 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混沌算法
        3.2.3 混合算法训练神经网络
    3.3 储油库原油浓度的预测估计
        3.3.1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选取
        3.3.2 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对比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输油浓度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4.1 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
        4.1.1 输油浓度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
        4.1.2 监控系统组成部分的作用分析
        4.1.3 下位机通讯模式的确定
    4.2 中转站结构的设计
        4.2.1 中转站功能的研究与分析
        4.2.2 中转站的硬件组成及功能
        4.2.3 无线传输模块的分析
    4.3 油井储油库探测单元设计
        4.3.1 储油库探测单元的结构
        4.3.2 探测单元的作用及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的分析与设计
    5.1 单片机监测系统的软件
        5.1.1 中转站软件总体结构
        5.1.2 中转站单元子程序
    5.2 单片机主程序
        5.2.1 单片机系统初始化
        5.2.2 数据采集A/D转换模块设计
        5.2.3 串行通讯程序设计
        5.2.4 软件滤波程序
    5.3 软件抗干扰的分析研究
        5.3.1 软件干扰的分析
        5.3.2 软件抗干扰方法
        5.3.3 软件陷阱和看门狗技术措施
        5.3.4 数据采集软件的抗干扰措施
    5.4 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5.4.1 监控程序的实现
        5.4.2 监控界面
    5.5 本章小节
6 全文的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ARM和GPRS的水文测报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设计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水文测报系统的发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文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水文测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2 系统通讯方式的实现
    2.3 系统报汛方式
    2.4 水文测报系统远程IAP功能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文测报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微处理器设计
        3.2.1 ARM微处理器简介
        3.2.2 微控制器LPC2142
        3.2.3 SPI接口
    3.3 系统电路设计
        3.3.1 电源设计
        3.3.2 晶振电路
        3.3.3 复位电路
        3.3.4 串口通信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4.1 传感器概述
        3.4.2 A/D转换电路
    3.5 存储模块设计
    3.6 LPC2142芯片IAP的硬件设计
    3.7 太阳能供电设计
        3.7.1 太阳能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3.7.2 太阳能供电系统设计
    3.8 低功耗和抗干扰设计
        3.8.1 低功耗设计
        3.8.2 系统抗干扰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RS模块和网络传输协议设计
    4.1 GPRS概述
    4.2 GPRS系统结构
        4.2.1 GSM业务实体
        4.2.2 GPRS业务实体
        4.2.3 GPRS逻辑结构
        4.2.4 GPRS网络接口
        4.2.5 GPRS协议结构
    4.3 GPRS数据传输过程
    4.4 TCP/IP协议
        4.4.1 IP协议
        4.4.2 TCP协议
        4.4.3 UDP协议
        4.4.4 PPP协议
    4.5 GPRS通信模块设计
        4.5.1 GR100M简介
        4.5.2 GR100M模块接口
        4.5.3 GPRS模块设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文测报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设计
    5.2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5.2.1 水文信息采集
        5.2.2 水文信息处理
    5.3 键盘和显示设计
        5.3.1 键盘处理
        5.3.2 显示部分设计
    5.4 数据存储
    5.5 IAP的软件设计
        5.5.1 用户引导程序的设计
        5.5.2 应用程序设计
    5.6 上位机软件设计
        5.6.1 组态王开发平台介绍
        5.6.2 监控管理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
    6.1 GPRS模块测试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镁合金微弧氧化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及电源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插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镁合金的耐蚀性问题
        1.1.2 提高镁合金耐蚀性的方法
        1.1.3 微弧氧化技术的特点
    1.2 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微弧氧化工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微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2.3 有关微弧氧化机理的研究
        1.2.4 有关微弧氧化负载特性的研究
        1.2.5 微弧氧化电源的研究发展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微弧氧化实验平台构建
    2.1 微弧氧化实验平台构建
        2.1.1 实验平台构成
        2.1.2 控制系统概述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方法
        2.2.2 主要分析及检测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及模型研究
    3.1 微弧氧化过程的3 个阶段
        3.1.1 直流电源下的微弧氧化
        3.1.2 单极性脉冲电源下的实验
        3.1.3 双极性脉冲电源下的实验
    3.2 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及模型
        3.2.1 气体放电理论
        3.2.2 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和模型
    3.3 基于放电模型的重要推论与验证
        3.3.1 起弧电压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3.3.2 大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3 微弧氧化电源的基本要求
    3.4 双极性电源负电压的作用和影响
        3.4.1 负电压的作用
        3.4.2 负电压的影响
    3.5 镁合金微弧氧化成膜过程分析
        3.5.1 膜层生长过程与机理
        3.5.2 不同生长时期膜层的表面形貌
        3.5.3 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特性及新型电源模式研究
    4.1 微弧氧化的负载特性
        4.1.1 微弧氧化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4.1.2 负载模型的仿真模拟
        4.1.3 负载阻抗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
    4.2 一种新的微弧氧化电源模式
        4.2.1 微弧氧化电源负载适应性要求
        4.2.2 带放电回路的脉冲电源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源模式及参数对微弧氧化的影响
    5.1 两种电源模式的比较研究
        5.1.1 过程稳定性比较
        5.1.2 成膜速率比较
        5.1.3 膜层组织结构及形貌比较
        5.1.4 膜层耐蚀性比较
    5.2 电源加载方式及参数的影响
        5.2.1 电压增量加载
        5.2.2 恒定电流加载
        5.2.3 过程控制方案
        5.2.4 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大功率微弧氧化脉冲电源研制
    6.1 脉冲电源主电路设计
        6.1.1 电源主电路及主要技术指标
        6.1.2 IGBT 的并联、均流及保护
        6.1.3 保护电路及抗干扰措施
    6.2 电源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6.2.1 单片机系统电路
        6.2.2 信号采样电路
        6.2.3 同步数字移相电路
        6.2.4 SCR 触发电路
        6.2.5 IGBT 驱动电路
    6.3 电源控制系统软件
        6.3.1 输出脉冲波形调制
        6.3.2 输出特性的PID 调节算法
    6.4 过程控制系统及人机界面
        6.4.1 单片机系统电路
        6.4.2 串行接口及通讯协议
        6.4.3 微弧氧化过程控制软件
        6.4.4 电源设备的试运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之处和尚需深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CPLD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框图介绍
    2.2 方案论证
第三章 模拟电路的设计
    3.1 电压信号的调理电路设计
    3.2 电流信号的调理电路设计
    3.3 50HZ 陷波器电路的设计
    3.4 信号隔离电路
    3.5 电源电路
第四章 数字电路设计
    4.1 AD 转换器介绍
    4.2 缓冲器介绍
    4.3 存储器介绍
    4.4 CPLD 介绍
    4.5 单片机介绍
    4.6 串行通信电路
        4.6.1 232 电路
        4.6.2 485 电路
    4.7 SPI 接口电路
    4.8 USB 接口电路
第五章 软件实现
    5.1 硬件描述语言
    5.2 开发软件Quartus II
    5.3 AD 控制模块
    5.4 数据存储模块
    5.5 数据传输模块
第六章 本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关于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直流系统运行简介
    1.2 直流接地的危害性
        1.2.1 造成信号装置、继电保护和断路器的误动作
        1.2.2 两点接地可以引起断路器拒绝动作
        1.2.3 两点接地引起熔断器熔断
    1.3 直流系统绝缘监测现状
        1.3.1 检测原理的研究现状
        1.3.1.1 平衡电阻法原理
        1.3.1.2 低频探测法原理
        1.3.1.3 变频探测法原理
        1.3.1.4 霍尔磁式平衡法原理
        1.3.1.5 振荡频率探测法原理
        1.3.1.6 相位差磁调制检测法原理
        1.3.2 国内绝缘监测装置的开发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 系统检测原理及技术参数
第二章 微弱信号检测基础
    2.1 概述
    2.2 相干检测的基本思想
    2.3 相敏检波的原理
    2.4 正交矢量 LIA
第三章 信号检测电路
    3.1 概述
    3.2 信号发生电路设计
        3.2.1 DAC 转换系统
        3.2.2 DAC 输出信号分析
        3.2.2.1 DAC 输出信号放大滤波
        3.2.2.2 探测信号注入电路
        3.2.3 DAC 输出信号的编程实现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1 直流母线漏电流信号调理电路
        3.3.1.1 信号前级放大电路
        3.3.1.2 抑制工频干扰电路
        3.3.1.3 带通滤波电路
        3.3.1.4 中级放大电路
        3.3.1.5 相敏检波电路
        3.3.1.6 低通滤波电路
        3.3.1.7 电平转换电路
        3.3.2 直流母线电压监测电路
第四章 测量控制系统
    4.1 主机系统电路设计
        4.1.1 液晶显示电路
        4.1.1.1 TM240128A 内部结构和 T6963C 特点
        4.1.1.2 主单片机与 TM240128A 的电路接口
        4.1.2 指示灯和报警输出电路
        4.1.2.1 指示灯和继电器报警输出的功能定义
        4.1.2.2 指示灯、继电器控制电路
        4.1.3 按键输入电路
    4.2 从机系统电路设计
    4.3 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4.3.1 时钟芯片及接口电路
        4.3.2 从单片机与时钟芯片接口操作时序
    4.4 并行通讯电路设计
        4.4.1 并行接口电路
        4.4.2 并行通信协议和校验机制
    4.5 串行通讯电路设计
        4.5.1 RS—485 总线
        4.5.2 通信电平转换电路
        4.5.2.1 TTL/RS—485 转换器设计
        4.5.2.2 RS—485/RS232 转换器设计
        4.5.3 增强 RS-485 通信可靠性的措施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概述
    5.2 主机软件设计
    5.3 从机软件设计
        5.3.1 从单片机软件流程
        5.3.2 母线电压计算流程
        5.3.3 母线绝缘电阻计算流程
    5.4 上位机串行通讯软件设计
        5.4.1 主单片机通信模式设定
        5.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4.3 串行通信软件流程图
    5.5 主从机并行通信软件设计
        5.5.1 并行通信协议
        5.5.1.1 通信协议的信息格式
        5.5.1.2 通信协议的执行过程
        5.5.2 并行通讯校验机制
        5.5.3 并行通信软件流程图
第六章 系统定标及现场调试
    6.1 概述
    6.2 直流母线电压定标
        6.2.1 直流母线电压调试定标
        6.2.2 直流母线电压现场定标
    6.3 直流母线绝缘电阻定标
        6.3.1 直流母线绝缘电阻调试定标
        6.3.1.1 电流传感器
        6.3.1.2 信号前级放大电路
        6.3.1.3 抑制工频干扰电路
        6.3.1.4 带通滤波电路
        6.3.1.5 中级放大电路
        6.3.1.6 相敏检波电路
        6.3.1.7 低通滤波电路
        6.3.2 直流母线绝缘电阻现场定标
    6.4 系统现场调试
        6.4.1 直流系统单一支路接地测试
        6.4.2 正、负母线同时接地测试
        6.4.3 多个支路同时接地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基于DSP2812微机励磁实验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简介
    1.2 微机励磁装置在国内外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2章 微机励磁实验装置硬件设计
    2.1 引言
    2.2 微机励磁实验装置的组成
    2.3 微机励磁实验装置的功能
    2.4 励磁实验装置技术指标
    2.5 励磁实验装置硬件平台设计
        2.5.1 测控部分
        2.5.2 人机交互部分
        2.5.3 电源设计
    2.6 小结
第3章 励磁实验装置的通讯实现
    3.1 引言
    3.2 ModBus 协议
        3.2.1 ModBus 总体描述
        3.2.2 ModBus 功能码
        3.2.3 ModBus 串行链路协议
    3.3 ModBus 在励磁装置中的应用
        3.3.1 通讯数据分析
        3.3.2 通讯中的应用
    3.4 小结
第4章 微机励磁实验装置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测控部分软件设计
        4.2.1 测控主程序
        4.2.2 捕获中断程序
        4.2.3 采用中断程序
        4.2.4 调节控制中断程序
        4.2.5 通信中断程序
    4.3 人机交互部分软件设计
        4.3.1 人机交互主程序
        4.3.2 LCD 页面显示程序
        4.3.3 定时中断程序
        4.3.4 菜单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抗干扰设计与模拟实验
    5.1 引言
    5.2 微机励磁装置的主要干扰源
    5.3 干扰的主要危害
    5.4 硬件部分抗干扰设计
        5.4.1 电源抗干扰设计
        5.4.2 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5.4.3 通信、开入开出和采样抗干扰设计
    5.5 软件部分抗干扰设计
    5.6 励磁实验装置模拟实验
        5.6.1 调差系数实验
        5.6.2 伏赫限制实验
        5.6.3 单机空载起励运行实验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科研项目目录)
附录C(发电机组控制屏样机照片)

(9)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血液粘度仪发展现状
        1.2.1 毛细管式粘度仪
        1.2.2 旋转式粘度仪
    1.3 创新之处与难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整体设计
    2.1 单片机概述
    2.2 设计原理
    2.3 功能需求分析
    2.4 控制芯片选取
        2.4.1 AT89C51 芯片介绍
        2.4.2 AT89C2051 芯片介绍
    2.5 语言工具以及开发环境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硬件设计具体实现
    3.1 硬件总体结构
        3.1.1 设计原则
        3.1.2 整体框架
    3.2 电机驱动控制模块
        3.2.1 UCN5804 芯片简介
        3.2.2 输出控制开关的选取
        3.2.3 电路设计原理
    3.3 转盘驱动控制模块
    3.4 转盘转速测量模块
    3.5 温度控制模块
        3.5.1 DS18B20 简介
        3.5.2 固态继电器简介
        3.5.3 具体电路设计
    3.6 键盘模块
    3.7 LCD 模块
        3.7.1 LCD 显示屏简介
        3.7.2 YXD12864D-01 模块概述
        3.7.3 硬件连接原理图
    3.8 串口微型打印机模块
        3.8.1 微型打印机概述
        3.8.2 硬件连接原理图
    3.9 看门狗模块
        3.9.1 X5045 简介
        3.9.2 X5045 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3.10 电源模块
    3.11 电路原理图及电路板设计
    3.12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方法
    4.2 主控制程序
    4.3 电机驱动程序
    4.4 转盘驱动程序
    4.5 温控回路驱动程序
    4.6 键盘驱动程序
    4.7 串口驱动程序
    4.8 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4.9 看门狗程序
    4.10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5.1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5.1.1 引起单片机控制系统出错的外在原因
        5.1.2 电路抗干扰设计
    5.2 软件抗干扰设计
        5.2.1 输出通道中软件抗干扰设计
        5.2.2 程序执行过程中的软件抗干扰设计
6 系统调试
    6.1 系统的硬件模块及驱动程序调试
    6.2 系统联调
    6.3 整机性能测试
7 总结
    7.1 设计总结
    7.2 设计的进一步改进
    7.3 设计体会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灰色预测模糊的人造水晶温度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算法现状
        1.2.2 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器硬件实现现状
    1.3 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1.3.1 灰色系统理论简述
        1.3.2 灰色预测控制系统结构
        1.3.3 模糊控制理论简述
        1.3.4 模糊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与应用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器硬件设计
    2.1 人造水晶生产工艺流程
    2.2 控制器总体设计
    2.3 微处理器及外围模块设计
        2.3.1 微型处理器选型
        2.3.2 电压变换模块
        2.3.3 看门狗与电源监控模块
        2.3.4 键盘与LED数码管显示模块
        2.3.5 串口通信模块
    2.4 温度采样输入与控制输出模块设计
        2.4.1 温度采样输入模块组成结构
        2.4.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4.3 变送器模块设计
        2.4.4 数据采集与A/D转换模块设计
        2.4.5 控制电路设计
    2.5 硬件可靠性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器的控制策略设计
    3.1 控制策略的选择
    3.2 灰色预测模糊控制器设计
    3.3 灰色预测模糊控制在人造水晶生产中的应用
        3.3.1 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算法的组成
        3.3.2 灰色预测模糊控制器应用
        3.3.3 仿真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造水晶生产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控制器功能概述及软件结构
    4.2 软功能模块件设计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温度采集与控制算法设计
        4.2.3 串口通信
        4.2.4 中断子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型的单片机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的设计[D]. 刘焜. 南昌大学, 2014(06)
  • [2]建筑节能监测管理系统供水压力监测子系统研发[D]. 吴培金. 浙江理工大学, 2013(03)
  • [3]输油浓度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继瑞. 郑州大学, 2011(04)
  • [4]基于ARM和GPRS的水文测报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陈渊.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5]镁合金微弧氧化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及电源特性的研究[D]. 陈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1)
  • [6]基于CPLD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杜欢.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4)
  • [7]关于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研究[D]. 李富颖.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8]基于DSP2812微机励磁实验装置的研究与设计[D]. 周旭辉. 湖南大学, 2009(01)
  • [9]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控制系统设计[D]. 刘旭娟. 重庆大学, 2009(01)
  • [10]基于灰色预测模糊的人造水晶温度控制器设计[D]. 王静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微控制器外围芯片X68257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