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

一、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刘晴雪[3](2019)在《参麦注射液对OPCABG患者CO、SV、EF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参麦注射液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患者术中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的影响,探讨参麦注射液对OPCABG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40例,年龄(60±15岁)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于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IIIII级,且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麦组(SM组,n=20)和对照组(G组,n=20)。SM组于麻醉诱导后将参麦注射液60ml,用5%葡萄糖稀释至150ml,在手术开始切皮时以150ml/h速度经中心静脉泵注。G组则以相同速度,经颈内静脉泵入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患者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测压。诱导高流量吸氧3min,诱导时依次缓慢静脉推注舒芬太尼1ug/kg、咪达唑仑0.05mg/kg、利多卡因3ml、依托咪酯12mg/kg、顺式阿曲库铵0.1mg/kg,5min后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行经口气管插管。麻醉机呼吸参数设置: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CV),氧流量2L/min,潮气量(VT)68ml/kg,呼吸频率(RR)1214bmp,维持PETCO2 3545mmHg。麻醉维持: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4mg/kg/h和瑞芬太尼0.2ug/kg/h,同时吸入1%2%七氟烷,间断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适宜麻醉深度,BIS 40-60。监测鼻咽温、肛温及尿量。术中泵入多巴胺、硝酸甘油及甲氧明等血管活性药调控血压。术中应用经食道超声监测患者EF值,应用Vigileo心排血量监测仪(Flo Trac/Vigileo)Flo Trac传感器持续监测患者CO、SV。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30分钟(t3)、开始冠脉旁路移植(t4)、冠脉旁路移植完毕(t5)、手术结束(t6)各时刻,分别记录患者CO、SV、EF值。结果:SM组患者t3至t6各时刻CO、SV、EF值明显高于t1时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组t5和t6时刻的CO、SV、EF值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组和G组两组之间比较,SM组t3、t4时刻CO、SV、EF值高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全身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应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升病人术中CO、SV、EF值。意义:参麦注射液对OPCABG患者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提高术中麻醉管理的安全性。

王凯欢[4](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赖建岩[6](2017)在《“参桂救心汤”合心脉隆注射液诊治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讨论分析"参桂救心汤"合心脉隆注射液诊治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30例,所有患者按照1∶1的比例平均分配为两组,实验组65例,参考组65例。实验组患者选择"参桂救心汤"合心脉隆注射液进行治疗,参考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功能相关指标。并将统计分析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2.31%,参考组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73.85%,组间数据差异性显着,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心功能相关指标与参考组患者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相关指标均优于参考组患者(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治疗而言,"参桂救心汤"合心脉隆注射液诊治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不但效果更佳,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李盼,王婷,付姝菲,常念伟,王小莹[7](2016)在《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基于Meta分析比较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分析二者的临床用药特点及各自的用药优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参附、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肿瘤辅助治疗方面有共同的作用。其中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参麦注射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等心功能指标;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二者均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LVEF值,参附注射液改善心衰患者6 min步行距离的作用更明显;在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方面,二者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等。参附、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抗肿瘤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各有侧重。在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可能更偏向于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更为广泛。

薛向春,汪玉梅[8](2012)在《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左心功能不全32例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8.9%,观察组总有效率90.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先安注射液疗效显着优于单用参麦注射液,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好转,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继仁[9](2008)在《参麦注射液与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

张为[10](2007)在《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心力衰竭(心衰)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功能降低而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以其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花费大、危害严重而成为世界性卫生健康的难题,对其研究引起了世界性的重视。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心肌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神经内分泌模式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阻断促进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是治疗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开发新药的靶点。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临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延缓了病情的发展。尽管如此,HF的高病死率和进展性特点提示:当今理想的药物治疗并未完全阻断其病理机制。西药的一些毒副作用也限制了他们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方面,显示着良好的疗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及其组成方剂具有药理作用的多靶点效应。在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防止心室重塑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对照临床实验设计的支持,目前临床应用的能够替代西药改变心衰预后的中成药并不多。开发具有综合疗效,能改变心衰预后,而又价格低廉的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成药,对于满足日益增多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需要,缓解我国医疗经济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常见证侯,常见于心衰的早期,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之一。养心氏片是临床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具有扶正固本,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切合心衰的病机。为探讨其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采用分层随机、多中心、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洛汀新和倍他乐克为阳性对照,对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评价。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77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性资料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经过4周治疗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证侯总疗效、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疗效、6分钟步行试验总体疗效、地高辛停减率、双氢克尿塞停减率等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74.4%、76.9%、26.92%、2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2%、73.7%、76.3%、21.43%、23.08%,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中医疗效总积分定量指标的比较中,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心悸、气短及胸闷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第7天,两组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在治疗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后两组比较,P均>0.05,无显着性差异,然而,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无加重的病例,对照组有加重的病例;在乏力、自汗、面色晦暗及舌象症状的疗效方面,治疗28天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在脉象的改善方面,28天后,两组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可降低升高的血清脑钠肽水平,经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面试验组不及对照组,也有降低收缩压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的影响方面:两组治疗后LVEF、FS、E峰、A峰、E/A等超声心动图指标与疗前自身比较,LVEF、FS、E峰、E/A有增高的趋势,A峰有降低的趋势,但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差异无显着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恶心、腹胀,1例出现口微干,均不影响继续服药,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服药1周后,出现剧烈干咳,退出临床试验,2例服药后出现恶心,疲乏,洛汀新减量应用后,上症消失。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感觉轻微头晕,倍他乐克减量应用后上症消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养心氏片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的疗效方面与西药洛汀新与倍他乐克的联合用药的疗效相当,在乏力、自汗、面色晦暗、舌象等单项中医证侯改善方面是它的优势,且没有使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的副作用,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够很好的耐受;能够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高的血清脑钠肽水平,在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本实验也表明扶正固本,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3)参麦注射液对OPCABG患者CO、SV、EF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麻醉药品
        1.4 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两组病人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 CO、SV、EF 值( ±s)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参桂救心汤”合心脉隆注射液诊治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3 讨论

(7)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整理比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附、参麦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评价比较
    2.2 参附、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比较
        2.2.1参附、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LVEF影响的比较
        2.2.2参附、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6 min步行距离影响的比较
    2.3 参附、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的临床评价比较
3 结论与展望

(8)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左心功能不全3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参麦注射液与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左心收缩功能 (表1) :
    2.2 左心舒张功能 (表1) :
3 讨 论

(10)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和病因谱的变化
        2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3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定
        4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分期及治疗策略
        5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6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进展
        7 、脑钠肽(B NP )与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证候实质的研究
        3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5 、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近况
        6 、临床研究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5 、结果
        6 、疗效分析
        7 、讨论
        8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参麦注射液对OPCABG患者CO、SV、EF值的影响[D]. 刘晴雪. 青岛大学, 2019(02)
  •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参桂救心汤”合心脉隆注射液诊治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临床效果研究[J]. 赖建岩. 中医临床研究, 2017(31)
  • [7]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J]. 李盼,王婷,付姝菲,常念伟,王小莹. 中草药, 2016(16)
  • [8]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左心功能不全32例疗效分析[J]. 薛向春,汪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12(24)
  • [9]参麦注射液与心先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比较[J]. 王继仁.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06)
  • [10]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张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