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将重塑世界能源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1](2022)在《中国与全球能源网络的互动逻辑与格局转变》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与全球能源的互动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更好理解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过程,本文探讨了全球能源互动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借助复杂网络、投入产出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格局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油气贸易到可再生能源贸易,从油气为主的投资到多元化能源品种的投资,从传统能源贸易到隐含能源贸易等方面,中国逐渐塑造了多元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主要结论为:(1)"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生产结构和巨大的油气需求,决定了保障海外油气供应是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最直接的逻辑,互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2)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逻辑从单纯的油气贸易转变为涉及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的贸易,凭借制造业优势,互动范围从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全球拥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装机需求的国家,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贸易新格局。(3)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目标从有限数量的东道国扩展到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业务不仅局限在油气领域,也扩大到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部分能源隐含于全球生产网络和贸易网络中进行二次分配,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与中国具有一般商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能源中枢"的功能。本文可为深刻认识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关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参与全球能源经济治理提供理论视角与决策依据。
陈辉吾,陈珊珊[2](2021)在《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当今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生产西移、消费东移的态势。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必将对中国能源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因素增多、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维护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张赛赛,梁一新,关兵[3](2021)在《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五大发展趋势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国际经济格局逐步进入深刻变革期,国家力量变化、经济全球化变革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新技术突飞猛进、人口结构变迁、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等,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趋势。
董秀成,董康银,窦悦[4](2021)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格局演进和重塑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全球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推动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演进和重塑。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世界能源结构向天然气和新能源等低碳能源为主的新格局演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准备把新能源投资作为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传统化石能源投资将受到较大冲击,新能源投资会更快地恢复和逆市增长。受疫情影响,世界主要能源核心地区或主要经济体之间将呈现更为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态势。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能源生产中心加速"西移"和能源消费中心继续"东扩",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的能源消费国将在能源合作中赢得更多主动权。"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型合作机制将不断完善现有的能源合作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新思路。在新的世界能源供需格局下,灵活、多层次的融资形式至关重要。此外,低碳能源和气候合作将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将助推全球绿色复苏。
邹才能,何东博,贾成业,熊波,赵群,潘松圻[5](2021)在《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气候变化是全球工业化以来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能源转型是指人类利用能源从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从油气到新能源、从有碳到无碳的发展趋势,是能源形态、能源技术、能源结构、能源管理等能源体系主体要素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以清洁、无碳、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智能源"能源体系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世界能源转型具有两个驱动力和一个推动力,世界能源格局的空间、地域不均衡是内部驱动力,新能源竞争力逐渐上升是外部驱动力,以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推动力。世界能源转型具有政治、技术、管理和商业4方面内涵,其中,以共商共议、全球协作机制为核心的政治协同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政治内涵;从能源资源型向能源技术型转变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技术内涵;智能源水平不断提升是世界能源转型的管理内涵;国际油公司向国际能源公司的商业模式转型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商业内涵。世界能源转型路径要求国际社会通过政治协同、科技推动、管理驱动和商业带动,逐步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革命、新能源的低成本革命和能源管理的智慧化革命,促进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为以非化石、清洁新能源为主体,推动人类社会能源生产与供给体系绿色、清洁、高效、安全发展,达到人类能源利用与地球碳循环系统"碳中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能源转型是实现国家和区域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重塑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力量,是切实履行《巴黎协定》要求、实现能源利用"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提出,将推动中国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加快转型,实现"能源革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段飞利[6](2020)在《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 ——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为例》文中提出2008年以来的页岩油革命似乎已经被完全认为是归属于美国的具有民族意义的革命成果。它是人类能源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能源生产变革事件,对能源价格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在2013年左右所以从历史高锋跌落,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页岩油技术在美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威力。同时,它的出现也使全球的能源格局出现了重要变化,使美国逆转成为全球能源生产大国。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页岩油革命开始于2008年左右,当时油价接近每桶150美元,美国面临着长期的能源短缺和对沙特阿拉伯以及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等不稳定产油国的依赖1,出于摆脱进口依赖和实现能源独立的考虑,美国开始大力推行页岩油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商业化。事实上,页岩油革命的发展的历程早已伴随着页岩油产生甚至是石油产生的始终。中美两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对此页岩油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对页岩油问题的关注在中国最初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页岩油乃至页岩气在中美两国的演变也经历了鲜为人知的蜕变过程,尤其是在页岩油形成的早期。页岩油革命的成功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石油价格存在必然的互动性,但是两国曾经几乎同时孕育了页岩油革命成功的土壤,因而,页岩油革命的发生并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美国的一项具有民族性的革命。页岩油革命的过程从本质上是页岩油技术的商业化变革的过程,其中牵涉的不仅是能源价格,还与大众媒介的利益和受众舆论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从产品名称的模糊转化到开发技术的游离不定,页岩油本身其实存在着很多技术性的“缺陷”,在逐渐实现商业化变革的过程中,页岩油技术曾被媒介从截然相反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吹捧者赞誉页岩油革命是改写美国能源历史的神话,批评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一场骗局。有趣的是,这种争论至今仍然呈现了毫无终止的迹象,而页岩油技术也在激烈的舆论批判中,逾渐成熟,甚至被广泛认为是具有一定创新性质的能源革命。不论是负面批判,还是正面引导,页岩油技术的在商业化推广过程中离不开媒介的广泛参与,面对大众媒介的种种“责难”,存在天生“缺陷”页岩油技术不仅没有早早“夭折”,反而能够在美国大获成功,并且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颠覆市场的商业化价值。这种不可思议的蜕变过程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的政治经济学规律,也蕴含了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传播学规律。笔者发现,页岩油革命发生在美国而不是中国,除了与本国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和能源政策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播媒介架构的不同的媒介框架存在重要的联系。从传播学意义上看,与其说页岩油革命是一场能源产业的技术神话,倒不如说它是一场传播学领域的媒介神话。围绕着页岩油革命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问题,通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新闻学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将会对能源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给予一定的启迪,并对今后跨传播学和能源经济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论文以中美两国两家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推进页岩油技术的商业化变革媒介框架,其中,《纽约时报》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架构了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框架,而《人民日报》从经济发展、改革和国际合作三个面架构了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框架。进一步的分析对比,笔者发现了媒介和舆论争议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媒介对于页岩油技术成熟性的态度和倾向性的反差。另外,媒介本身的成熟性和局限性也是制约和造成其架构页岩油革命框架的不同的原因,这样的不同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页岩油革命的发展进程。页岩油技术蜕变和革命过程中牵涉的另一项重要利益和价值体便是能源价格,而通过对页岩油的报道的进行不同倾向性的架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能源价格的走势起到一定的制衡和修正作用。笔者发现,也正是基于中美两国的大众媒介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同侧重以及不同的报道倾向,以及循环往复的量化和集中性报道,才使页岩油技术在本国的商业化之路最终驶向了不同的方向。
于宏源,张潇然[7](2020)在《二十国集团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安全是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稳定有效的全球能源治理秩序是能源安全的保障。从全球能源格局来看,当前全球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主体正在发生变化,全球能源的消费中心正在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转移。但是当前的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滞后于力量对比的变化,未能充分反映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上升的趋势。全球能源格局与能源治理体系的错位导致全球能源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治理碎片化带来传统能源治理机制的低效乃至失效、公共产品的缺位以及全球能源格局的新发展带来新矛盾等。二十国集团(G20)成员作为全球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在全球能源治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而言,以G20为平台深入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既有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也有利于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杨宇,于宏源,鲁刚,王礼茂,赵媛,郝丽莎,任东明,方伟,安海忠,蔡国田[8](2020)在《世界能源百年变局与国家能源安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形势日趋复杂,能源安全愈加成为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新形势下,无论是学科层面上世界能源地理与国家能源安全的科学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还是国家现实需求上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与国际能源合作等问题,都亟待专家学者们深入交流与讨论。通过"一问一答"的访谈方式,展示主持人与九位学界或业界访谈嘉宾基于不同视角的问答内容。分别围绕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全球能源治理模式、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形势的新变化、世界能源生产空间和消费空间不平等地理格局下的能源安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趋势下的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未来能源地理学的研究前景与重要研究方向等一系列内容发表观点。以期达成一定共识,从而更好地研讨世界能源地理学的关键问题,并积极应对世界能源的百年变局,提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应对措施等。
金丹依[9](2020)在《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及其对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特朗普上台后,明确提出美国将奉行“能源统治”战略,并在能源政策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激烈的改革,勾勒了一幅以“能源新现实主义”为核心的美国能源发展路线图。本质上,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以特朗普能源新政为政策表现,大力开发并积极出口国内具有价格优势的油气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消费的低碳化,从而实现美国减少对他国能源的依赖,进而打造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战略优势。具体来说,在能源战略设计层面,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遵循的是在霸权体系下维护霸权结构性利益与霸权制度性利益的内在逻辑;在能源战略实施层面,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将欧盟国家、俄罗斯、中东地区、东亚地区等国作为其在国际能源版图上的主要发力点与国际路径。因此,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奉行的是以实用主义为最高宗旨的能源发展路线,这是对奥巴马政府奉行以国际合作为核心的“能源新自由主义”路线的替代,也是对小布什政府以奉行能源自主为核心的“能源现实主义”的转型升级。鉴于美国在全球能源版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美国能源政策转向“能源新现实主义”势必将对国际能源体系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既有的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国际能源结构版图、国际能源价格机制、国际能源地缘政治与国际能源转型治理等都将面临变革的压力。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奉行“能源新现实主义”也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中美能源关系中的供需格局、贸易版图、定价机制、地缘政治、气候治理也将随之而发生变动。作为对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回应,中国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能源体系变局和中美能源关系调整予以警惕,并做好战略预判与政策预案。具体而言,中国要立足国内能源增储,积极拓宽能源进口渠道;要调整从美能源进口,深化能源技术创新合作;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破单一美元计价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勇担气候治理大国责任。
罗英杰,李飞[10](2020)在《大国北极博弈与中国北极能源安全——兼论“冰上丝绸之路”推进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在"海权论""无主""共有"等国际视阈下,北极地区的归属特别是能源资源权益的划分一直悬而未决——特别是在近年来北极环境变迁逐步加快、各国极地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全球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拓宽能源获取渠道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无论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北极地区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非北极国家",都对北极有着较强的能源权益声索以及能源安全维护需求。围绕着北极地区的公共与私有属性界定、开放与排他政策选择、法制与权力标准划分等诸多问题,各国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多轮博弈。目前,在各国北极政策"理念一致、目标冲突"的背景下,在北极开展合作特别是能源开发合作也越发困难重重。而对于提倡构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来说,要想维护本国在北极的能源安全,就必须借助在北极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的力量,通过分享理念、设置议题、促成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北极事务的有效介入。这将有助于规避因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战略透支,为增强中国的北极能源开发话语权奠定基础。
二、中国将重塑世界能源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将重塑世界能源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全球能源网络的互动逻辑与格局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全球能源互动的理论认识 |
3 实证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实证对象选取 |
3.2 能源网络构建 |
3.3 国家中心性 |
3.4 隐含能源的投入产出分析 |
3.5 数据来源 |
4 结果分析 |
4.1 传统能源贸易与可再生能源贸易的全球性转变 |
4.2 全球能源投资的区域性和结构性转变 |
4.3 隐含能源贸易与能源“中枢”的角色转变 |
5 结论与讨论 |
(2)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能源格局的百年演变 |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坚定不移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发展 |
(3)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五大发展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趋势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进一步强化,“一超多强”格局不变,但内部实力出现分化 |
趋势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衍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应用 |
趋势三:经济全球化步入深度调整期,区域化、分层化趋势明显,全球贸易从商品“一支独大”转向服务和商品“齐头并进” |
趋势四: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技术革命在加快“机器换人”的同时,催生出新型岗位需求 |
趋势五: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全球供给和需求中心逐渐“东迁” |
(4)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格局演进和重塑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态势 |
2.1 煤炭产业发展受限,逐渐向清洁化方向转变 |
2.2 石油需求复苏缓慢,供过于求态势或将持续 |
2.3 天然气产量明显下降,长期供需有望双双回升 |
2.4 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投资将较快恢复和增长 |
3 全球主要地区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态势 |
3.1 中东博弈趋向复杂,各国油气争夺热度不减 |
3.2 中亚投资风险加大,“一带一路”合作前景良好 |
3.3 亚太能源互补有限,影响能源合作规模和前景 |
3.4 非洲政治经济趋稳,短期“非洲热”仍将持续 |
3.5 拉美地区持续动荡,或将成为大国博弈舞台 |
4 全球主要经济体能源战略博弈态势 |
4.1 美国能源战略博弈 |
4.2 欧盟能源战略博弈 |
4.3 日本能源战略博弈 |
4.4 俄罗斯能源战略博弈 |
4.5 印度能源战略博弈 |
5 全球能源合作演进态势 |
5.1 能源合作地区演进态势 |
5.2 能源合作机制演进态势 |
5.3 能源合作形式演进态势 |
5.4 能源合作领域演进态势 |
6 结论 |
(5)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能源发展历程 |
2 世界能源转型的历史背景 |
2.1 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低碳化是世界能源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
2.2 世界能源格局的空间、地域不均衡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外部驱动力 |
2.3 新能源成本逐年降低、竞争力逐渐上升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内部驱动力 |
2.4 以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推动力 |
3 世界能源转型的内涵 |
3.1 以共商共议、全球协作机制为核心的政治协同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政治内涵 |
3.2 能源资源型向能源技术型转变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技术内涵 |
3.3 智能源水平不断提升,能源供给端与消费端协同发展、协同转型是世界能源转型的管理内涵 |
3.4 国际油公司向国际能源公司转型,即从传统油气生产商向综合能源生产商转型,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商业内涵 |
3.4.1 国际油公司低碳转型 |
3.4.2 中国能源公司低碳转型 |
4 世界能源转型的意义 |
4.1 世界能源转型是实现国家和区域能源安全和能源保障的必然选择 |
4.2 世界能源转型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4.3 世界能源转型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成为主导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力量 |
4.4 世界能源转型是切实履行《巴黎协定》要求、实现能源利用“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 |
5 中国能源转型的意义 |
5.1 “能源革命”推动中国实现能源转型 |
5.2 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实现“碳中和” |
6 结 论 |
(6)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 ——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框架 |
研究理论和假设 |
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文本选择和局限性 |
煤介选择 |
文本选择 |
文本的局限性 |
第二章 中美媒介对页岩油革命的报道 |
第一节 《纽约时报》的报道 |
报道数量变化和报道脉络 |
报道框架和话语特点 |
第二节 《人民日报》的报道 |
报道数量变化和报道脉络 |
报道框架和话语特点 |
第三节 焦点回顾和报道对比 |
焦点回顾 |
中美媒介报道对比 |
第三章 研究结论和未来方向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页岩油革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果 |
页岩油革命中蕴含着信息传播规律 |
第三节 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7)二十国集团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全球能源格局变化与能源治理面临的挑战 |
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的G20 |
中国参与G20全球能源治理的着力点 |
(9)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及其对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学术贡献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2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提出及其内在逻辑 |
2.1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内容及历史演进 |
2.1.1 由奥巴马能源政策转变为特朗普能源新政 |
2.1.2 由“能源新自由主义”修正为“能源新现实主义” |
2.1.3 由“能源现实主义”升级为“能源新现实主义” |
2.2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 |
2.2.1 维护霸权结构性利益 |
2.2.2 维护霸权制度性利益 |
3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对国际能源体系的影响 |
3.1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国际路径 |
3.1.1 欧盟 |
3.1.2 俄罗斯 |
3.1.3 中东国家 |
3.1.4 东亚地区 |
3.2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深刻影响国际能源体系 |
3.2.1 国际能源供需格局之变局 |
3.2.2 国际能源结构版图之变局 |
3.2.3 国际能源价格机制之变局 |
3.2.4 国际能源地缘政治之变局 |
3.2.5 国际能源转型治理之变局 |
4 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对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 |
4.1 中美能源供需格局之变动 |
4.1.1 拓宽能源供应渠道 |
4.1.2 能源采购成本降低 |
4.2 中美能源贸易版图之变动 |
4.2.1 贸易现状逐步改善 |
4.2.2 贸易形势日益复杂 |
4.3 中美能源价格机制之变动 |
4.3.1 “石油人民币”崛起 |
4.3.2 “天然气人民币”崛起 |
4.4 中美能源地缘政治之变动 |
4.4.1 地缘合作空间拓宽 |
4.4.2 地缘政治风险突出 |
4.5 中美能源气候治理之变动 |
4.5.1 气候治理合作受阻 |
4.5.2 中国引领气候治理 |
5 中国的应对策略 |
5.1 立足国内能源增储,积极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
5.2 调整从美能源进口,深化能源技术创新合作 |
5.3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破单一美元计价机制 |
5.4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 |
5.5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承担气候治理国际责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大国北极博弈与中国北极能源安全——兼论“冰上丝绸之路”推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极能源状况与各方的北极能源利益声索 |
(一)美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能源权益声索 |
(二)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能源权益声索 |
(三)欧盟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能源权益声索(3) |
(四)英德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能源权益声索 |
(五)日韩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能源权益声索 |
(六)其他国家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能源权益声索 |
二大国的北极博弈与其对中国北极能源利益维护的影响 |
(一)大国的北极博弈特点 |
1. 北极的军事化 |
2. 北极合作体系的复杂化 |
3. 北极能源开发的无序化 |
(二)大国北极博弈对中国维护北极能源利益的负面影响 |
三中国北极政策与能源合作:以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例 |
(一)中国的北极政策 |
(二)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愿景与推进路径 |
四中国北极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 |
(一)中国北极能源安全风险 |
1. 能源开发的主导权之争 |
2. 合作对象与内容较为单一 |
3. 极地立法中话语权较弱甚至被排除在外 |
(二)几点应对建议 |
五结论 |
四、中国将重塑世界能源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全球能源网络的互动逻辑与格局转变[J]. 杨宇. 地理学报, 2022
- [2]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J]. 陈辉吾,陈珊珊. 前线, 2021(07)
- [3]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五大发展趋势展望[J]. 张赛赛,梁一新,关兵. 数字经济, 2021(03)
- [4]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格局演进和重塑路径研究[J]. 董秀成,董康银,窦悦. 中外能源, 2021(03)
- [5]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J]. 邹才能,何东博,贾成业,熊波,赵群,潘松圻. 石油学报, 2021(02)
- [6]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 ——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为例[D]. 段飞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7]二十国集团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J]. 于宏源,张潇然. 当代世界, 2020(12)
- [8]世界能源百年变局与国家能源安全[J]. 杨宇,于宏源,鲁刚,王礼茂,赵媛,郝丽莎,任东明,方伟,安海忠,蔡国田. 自然资源学报, 2020(11)
- [9]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及其对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D]. 金丹依.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大国北极博弈与中国北极能源安全——兼论“冰上丝绸之路”推进路径[J]. 罗英杰,李飞. 国际安全研究, 2020(02)
标签:能源安全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页岩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