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勘查方法在博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

综合勘查方法在博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

一、综合勘探手段在伯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虎[1](2020)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公路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西部复杂山区隧道建设是“一带一路”、交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效准确的勘察工作是深埋隧道科学设计、安全施工的决定性因素。在西部山区高寒艰险环境下进行地质勘察需面临地形地质复杂、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巨大挑战。由于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地质调绘工作难度极大,为了查明隧道地质情况,就要通过大量深孔作业,但施工周期长,费用高昂。因而建立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型勘察模式、创新高精度信息处理方法等核心技术,是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电磁法已大量用于铁路隧道、水电隧道等系统,并成为一种重要勘察手段,但公路深埋隧道有其特点,相比铁路及水电隧道来说其宽度更宽(多为双线),需要面临的地质问题更多,且由于国内外深埋长大隧道的电磁法勘探研究成果主要使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天然源及可控源),存在浅埋段50m左右的勘探盲区,对于可以实现深埋隧道的电磁法2000米以内全深度勘察能借鉴的成果有限。本文在四川省交通科技计划及雀儿山隧道、二郎山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以电磁法基础理论为基础,对电磁法原理、数值模拟、关键处理技术、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公路深埋隧道新型勘察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在具体工程上,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推动了物探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试验研究、工程验证等手段进行技术攻关,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首次在公路隧道勘察中引入了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OCTEM),攻克了电磁法浅层探测盲区,实现了深埋隧道2000米以内全深度电磁勘探。(2)提出了一种视电阻率比值法公式,有效压制了低阻屏蔽效应,实现了电磁法在低阻覆盖情况下的微弱异常提取,有效提升了分辨率。构建了一种新型二维反演初始模型方法—“数模分离校正法”,有效解决了初始模型构建传统方法在解决复杂地区地质问题上的局限性。(3)创建了以电磁法为主导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综合勘察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深埋隧道中岩性划分、岩体完整性评价、构造判识以及不良地质研判等关键技术难题。成果为复杂山区公路隧道电磁勘探提供了科学的行业依据和标准,为后续开展的川藏高速、川藏铁路地质勘察,提供了一整套可供借鉴的范例。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被誉为“川藏第一隧”的新二郎山隧道(长度13.4km、最大埋深约1600m)、全球座海拔超过4300米超长隧道-雀儿山隧道(最高海拔5050m、埋深大于700m)、康巴第一关折多山隧道(长度8.4km、最大埋深近800m)等数十项超级工程,也成功推广于广东惠清高速、云南沾会高速等省外公路隧道勘察以及川藏铁路、郑万高铁等铁路隧道勘察中,节省了勘察工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

许明亮[2](2020)在《岩溶隧道不良地质体识别与巨型空洞施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西南地区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公路、铁路网的建设,涌现了大量的隧道工程。然而,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使得在此区域修建的隧道工程不得不穿越岩溶发育位置。因此,岩溶等不良地质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若能掌握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再结合相应的施工对策,便可以有效的避免突水、突泥、塌方等不必要的岩溶灾害,从而大大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性。本文依托温泉隧道工程项目,利用Google-Earth、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以及多种物探方法,对隧道前方不良地质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对深部复杂岩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相应的施工对策,主要工作如下:(1)在区域地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掌握研究区沉积建造与构造演化历史,利用Google-Earth实施研究区区域构造与地层解译,据此恢复建立古构造应力场。借助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3D地貌模型,利用超高分辨率影像,依据构造地貌学理论识别隧址区不良地质体。在隧道开挖前深入了解地质构造信息背景,为物探成果的解译、钻探打下理论基础。(2)采用EH4大地电磁法对隧道路线附近大型岩溶构造实施探测,采用TGS360Pro隧道地质预报系统在洞内进行超前探测,在前述理论指导下,可消除物探多解性,有效提高解译精度。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利用地质编录与超前钻探,一方面进一步掌握地质构造发育情况,丰富校核前述地质构造信息模型,另一方面,对不良地质体实现准确探测。这样由宏观到微观,从粗查到精查,层次递进的探测方法与评价理念,最终成功实现了对岩溶构造的准确预测。(3)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结合地貌影像解译技术,研究总结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和特点,结合国内外针对岩溶构造的隧道施工处治方法,提出了温泉隧道初步的岩溶构造施工对策。(4)针对温泉隧道施工中探测出的巨型溶洞,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断面,利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过程中溶洞的稳定性与隧道结构的力学状态,据此优化设计施工方案。

夏龙龙[3](2020)在《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规划的主导下,高铁建设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福厦高铁就是在此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福厦高铁是福建省第二条快速铁路,正线长度277.42公里,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每小时。线路穿越了多个断裂带,构造极其发育,为了达到行车速度及安全性、舒适性的设计要求,在线路上建设了大量的隧道。隧道总量达到47座,全长约65公里。隧道作为一种地下隐蔽工程,在掘进过程中会因为勘察资料局限性而无法及时明确挖掘前方的地质情况,从而导致突泥、涌水、塌方等事故,给人员及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在福厦高铁隧道建设过程中,采用了TSP实测技术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以保障施工安全。TSP技术在国内的铁路隧道建设中应用普遍,获得大众的认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数据采集的过程要求高,数据处理对最终的探测结果影响很大,对不同的地质体其探测效果有区别,对最终预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据解译依赖经验等。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使用tesseral软件对TSP地震波波场进行正演模拟,将断层破碎带、岩性变化带、溶洞等几种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典型不良地质体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不同的波场特征,对比TSP探测技术在不同地质体下的反射效果。(2)分析了在福厦高铁超前地质预报项目中应用的TSP203PLUS硬件设备及观测系统的设置,并将TSPWIN软件处理流程中带通滤波、初至拾取、炮能量均衡等12个步骤进行原理上的分析,研究了软件处理结果与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相关联系。(3)研究了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噪音、软件处理、地质条件、数据解译等6各方面对最终预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4)通过与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岩层分界带等6个典型应用案例结合,详细的介绍从数据处理结果到地质解译的过程,分析TSP方法在福厦高铁的应用效果。得出结论:TSP对断层、节理密集带、岩性分界面、侵入体等构造的探测结果误差不大,比较可靠,能够较好的弥补地质勘查的不足之处,满足施工单位的施工需求。

朱莹,张萍,王晓明,陈清莲[4](2019)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地球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方向,其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建设息息相关。为了揭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刊登的有关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科领域据的理论与应用成果的论文为例,分类分析了地球物理技术在地质灾害勘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交通工程建设、水文地质探测及工程安全检测与预防中的应用。得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可以和其他交叉学科综合研究,从而促进该方法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秦浩靖[5](2019)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在平阳隧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国家对西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和岩溶地区建造的高风险隧道也会越来越多。受地形地质条件、地质勘察技术等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前期往往对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情况难以全面掌握;尤其在岩溶地区,区域内遍布断层、溶洞、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突水、突泥、岩爆等隧道工程地质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工程施工安全。为防治地质灾害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必须开展超前地质预报以及涌水量预测工作。本文在分析比较目前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基础上,结合郑万高铁平阳隧道工程实际,归纳整理地震波反射法、全空间瞬变电磁法以及地质雷达法等方法的探测与采集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得出了不同方法在实际探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不良地质体探测上,综合运用地震波反射法(TGP、TST)、全空间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超前钻探法等方法,成功预报平阳隧道三段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体,有效弥补了地震波反射法在遇到含水地质体时不能辨别缺点,为隧道施工中排水方案设计及施工安全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基于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与现场实地勘测资料,考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气象、隧道位置等各种影响因素,使用降雨入渗法、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地下水动力学法(古德曼公式、铁路勘察规范经验公式)对平阳隧道进口施工期的正常涌水量与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使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计算的正常涌水量与使用古德曼公式计算的最大涌水量较准确。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平阳隧道进口施工期的涌水量进行短期预测,预测结果相较其他方法预测精度有很大提升,可作为制订短期内隧道施工作业和排水方案的参考和依据,能够为工程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李天雨[6](2018)在《综合地质勘察在贵广线三都隧道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介绍综合勘察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大隧道勘察中的应用,通过将航片判释、野外工程调绘,综合物探、钻探、综合测井以及专项研究等多种手段以最佳的组合模式,作为解决复杂隧道勘察难题较为有效的手段,并结合贵广铁路三都隧道的勘察,详细介绍综合勘察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果。基本遵循该隧道勘察过程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隧道的基本概况,从隧道地质调绘开始,介绍了地质调绘在隧道勘察中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对后续工作的指导作用。接着介绍了地质钻探在隧道中的应用,从钻孔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布置原则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三都隧道钻孔的具体布置方案。通过开展野外综合物探方法,对地质调绘和钻探成果的补充,对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通过专项水文地质工作,对隧道涌水量和涌突水危险段有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设计施工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防治范围;通过在深孔内进行各项测试,获取更多更为准确的地质参数。总之为更好的适应高标准铁路勘察要求,提高隧道勘察质量和效率,总结经验;也为设计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地质资料,保障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降低隧道施工中的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袁锋[7](2018)在《不良地质三维建模及铁路选线应用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铁路作为交通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在新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也明确要求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中西部铁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线路的方案设计比选更多的受制于地质因素。传统的选线模式多采用平面绕行不良地质区域的方法,会使得部分立面绕行的优化方案缺失,也会给后期的线路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应用现代勘测设计手段,采用信息技术有效管理线路行经区域的不良地质信息,实现线路不良地质区域的有效表达,尤其是顾及钻孔信息的三维实体表达,实现不良地质体的可视化表达,对平立面一体化选线设计方案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研究以GIS为平台的不良地质信息库构建方法结合选线勘察设计要求,分析不良地质信息的采集方法,并对不良地质信息的标准化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钻孔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面,考虑斜孔引起的地层坐标变化,完善钻孔内地层的划分、排序和编号表达方法,为后续的离散化分层地质实体建模提供基础。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研究线路行经区域不良地质信息的空间表达方法,实现了以GIS为平台的不良地质数据库的构建和信息查询。(2)研究选线区域不良地质三维建模方法借鉴数字地形模型的相关理论构建选线区域的地形环境,并叠加上相应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真实地表达出地形,实现了地理环境的三维化;采用标准化的不良地质的钻孔数据,在ArcScene中构建出了不良地质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与三维地形环境中的不良地质区域进行叠加,构建包含不良地质信息的三维选线地理环境。(3)研究基于不良地质区域的选线优化方法结合现代选线设计的地质选线理念,按照地质选线的有关原则,研究基于矢栅一体化的地质选线方法。构建顾及建设投资、后期运营、环境保护代价、地质影响代价等因素在内的以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选线优化模型;构建不良地质区域选线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工程、地质、环境、运营为分析指标,研究行经不良地质区域线路方案的比选方法,并在三维地形选线环境中实现了不良地质区域的线路方案优选决策。(4)基于三维地质实体的选线局部方案优选以川藏铁路某段线路所处的滑坡区域选线为例,建立线路区域的三维地形模型,并叠加上不良地质实体信息,构建线路局部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可视化的选线设计手段,设计平面绕行及下穿通过两种不同的线路方案,综合比选其优缺点,解决了单一平面绕行引起的方案缺失问题,形成平、立面一体化的选线设计思路,满足设计需求。

郭海强[8](2012)在《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中,滑坡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它具有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等特点,其危害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铁路是遭受滑坡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铁路滑坡经常会导致线路中断,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行车事故。在滑坡危险区进行铁路选线技术初探,提出滑坡危险区的选线设计原则并建立选线设计的作业技术框架与作业程式,可以从源头上尽量绕避滑坡,使铁路受滑坡的灾害影响最小。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有:1.首先,分别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震活动、地层岩性四个方面分析并结合中国滑坡区分布图,概括中国滑坡的分布规律。其次,重点分析全国主要铁路滑坡灾害的特点,并着重论述发生在铁路上的大型滑坡、崩塌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最后,从铁路滑坡灾害的成灾机理入手,分析铁路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铁路滑坡成灾类型与应当采取的防治模式。2.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建国以来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来构成完整的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体系。在滑坡危险区主要有以下选线原则:首先是地质选线原则,因为复杂艰险山区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质条件越好、地质灾害越少、线路越安全;而地质条件越差、地质灾害越多、线路越危险。所以地质选线原则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在所有选线原则上占据首位。其次在山区铁路选线设计时,起讫点之间可能有多条线路方案,但无论选择哪条线路方案,整体上采用较高的高程线位通过原则都会在源头上大量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具体原则包括:(1)河谷地区走高线位原则、存在巨型滑坡堵江风险时线位高程选择原则;(2)越岭地区通过长隧减少展线地段滑坡危害的原则;(3)滑坡地区线路遇到水渠时处治原则。在滑坡危险区进行局部选线设计时,对大型滑坡或滑坡群以绕避为主,绕避的具体方式包括:(1)隧道绕避方式;(2)桥梁跨河绕避方式;(3)桥梁跨越滑坡方式;(4)线路外移绕避方式。在滑坡危险区对线路通过一些具体的中、小滑坡工点进行设计,通过的具体方式包括:(1)滑坡前缘通过方式;(2)滑坡后缘通过方式;(3)滑坡任意部位通过方式;(4)桥梁通过方式。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滑坡区铁路选线的作业技术框架和作业程式。3.本文分析比较了各种GIS软件的优越性,并选择ArcGIS软件作为开发平台,选择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来编写滑坡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的快速判别方法的程序。首先,使用ArcGIS的水文分析工具将具有一定精度的栅格形式的滑坡危险区地形图划分成边坡单元,并将各栅格点坐标、坡度、坡向等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上。其次,通过编写程序求出各个边坡单元的总体坡度、坡向,使用Monte—Carlo法随机搜索其最危险滑动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典三维力学模型,求出滑动面内各栅格柱体单元的抗滑力和下滑力,得到各个边坡的安全系数,制出斜坡稳定性危险度区划图。最后,根据以上的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快速判别方法来进行空间概略定线。根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分析铁路滑坡的成灾类型,概括工程防治模式;(2)增加新内容构成滑坡危险区的铁路选线设计原则与作业技术框架和作业程式的完整体系;(3)编写完成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快速判别方法的程序:(4)得到易对线路造成影响的边坡图、斜坡稳定性危险度区划图、区域性崩塌危险区划图。

李显伟[9](2007)在《隧道水害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及综合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的需要,大量山区铁路的建设都采用长大隧道方式通过越岭地段。由于隧道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乃至运营过程中的线性建筑物,将穿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介质,从而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地震、山体变形、塌方、岩溶塌陷、涌水、泥屑流、岩爆、高地温、瓦斯爆炸及有害气体突出等地质灾害,其中尤以涌水最为普遍和严重。秦岭特长铁路隧道是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隧道穿越我国着名的秦岭构造带,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本文仅就秦岭隧道修建中主要出现的突涌水、坍塌、岩爆和其它综合性地质灾害进行研究,探索地下水害与相关地质灾害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一套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综合防治措施,以便今后类似隧道工程借鉴和应用。研究表明,隧道突水、涌水、坍塌、岩爆、高温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突泥是以地下水作为动力和载体而产生的;洞内出现大量涌水和反复抽排水容易引起坍塌;在无地下水较为干燥的地方容易产生岩爆。隧道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涌水、突水的整治应分情况采用排、堵或排堵结合的处理原则,对于严重涌水、突水的非岩溶深埋隧道可以排为主,采用排水导坑、钻孔疏干等措施。做好隧道地质勘查工作和超前预报,合理施工,对不同类型的隧道地质灾害做好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加强管理,对预测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10](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认为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综合勘探手段在伯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勘探手段在伯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公路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隧道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电磁法勘探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关键科学问题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电磁法理论基础及适于深埋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方法的主要特点
    2.1 电磁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2.2 常用电磁勘探方法勘探深度及主要特点分析
        2.2.1 音频大地电磁(AMT)法
        2.2.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
        2.2.3 瞬变电磁(TEM)法
        2.2.4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OCTEM)法
    2.3 公路深埋隧道全深度勘探适用方法选取
    2.4 AMT法主要技术特点
        2.4.1 AMT法基本原理
        2.4.2 AMT法主要特点
    2.5 OCTEM法主要特点
        2.5.1 OCTEM法基本原理
        2.5.2 OCTEM法主要技术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音频大地电磁法关键技术研究
    3.1 AMT正演分析
        3.1.1 地形影响数值模拟
        3.1.2 山区复杂地质情况数值模拟
    3.2 AMT地形校正技术研究
        3.2.1 地形改正理论
        3.2.2 模型验证
    3.3 AMT初始模型构建技术研究
        3.3.1 初始模型构建思路
        3.3.2 初始模型构建方法
        3.3.3 反演对比
    3.4 AMT反演技术研究
        3.4.1 NLCG法反演基本原理
        3.4.2 NLCG法计算步骤
        3.4.3 NLCG法计算速度
        3.4.4 NLCG法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关键技术研究
    4.1 OCTEM法正演研究
        4.1.1 常见层状地层模型数值模拟
        4.1.2 模型计算(高低阻球状模型)
        4.1.3 模型计算(低阻直立板状体模型)
    4.2 OCTEM法关键技术研究
        4.2.1 视电阻率比值法公式
        4.2.2 模型分析
        4.2.3 应用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磁法在山区公路隧道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5.1 公路深埋隧道地质选线
    5.2 公路深埋隧道地层岩性及褶皱构造勘察
    5.3 公路深埋隧道断层构造勘察
    5.4 公路深埋隧道岩溶不良地质勘察
    5.5 公路隧道进出口滑坡勘察
    5.6 公路隧道采空区勘察
    5.7 电磁法视电阻率围岩分级可行性分析研究
        5.7.1 隧道围岩分级常用方法概述
        5.7.2 电磁法视电阻率围岩分级可行性分析
        5.7.3 电磁法视电阻率围岩分级存在的问题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路深埋隧道新型勘察模式建立及工程实例
    6.1 公路深埋隧道新型勘察模式的建立
        6.1.1 公路深埋隧道新勘察模式的工作流程
        6.1.2 公路深埋隧道新勘察模式的优势
        6.1.3 电磁法测线、测网的布设原则
        6.1.4 电磁法测点点距的选择
    6.2 工程实例
        6.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6.2.2 研究区工作布设
    6.3 新勘察模式的实用意义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
    7.2 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已发表论文
    专利
    获奖
附录 A 研究内容支撑工作量统计表(部分)
附录 B 部分研究程序源代码
    B.1 EH4 测量数据及FFT计算结果实时显示
    B.2 一维大地电磁解析解法代码(均匀半空间)
        层状介质
    B.3 一维大地电磁正演有限差分法代码
    B.4 一维大地电磁马夸特反演法代码
    B.5 最小二乘优化Bostick反演代码
    B.6 一阶有限差分计算偏导矩阵代码
    B.7 正演计算模型参数代码
    B.8 最小二乘光滑约束反演代码

(2)岩溶隧道不良地质体识别与巨型空洞施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现状
        1.2.2 岩溶隧道施工对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址区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2.1 工程及地质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形、地貌、水文、气候
        2.1.3 场区岩性
        2.1.4 水文地质
    2.2 区域构造单元特征
        2.2.1 黔北台隆
        2.2.2 遵义断拱
        2.2.3 风冈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
    2.3 区域构造演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不良地质体探测方法研究
    3.1 复合探测方法研究
        3.1.1 Google-Earth卫星影像技术
        3.1.2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
        3.1.3 EH4大地电磁法
        3.1.4 TGS地震波反射法
        3.1.5 复合探测流程
    3.2 Google-Earth卫星影像构造识别及岩溶发育情况分析
    3.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微地貌识别
    3.4 EH4大地电磁测深构造识别
        3.4.1 仪器布置及数据采集
        3.4.2 探测成果解译
    3.5 TGS360Pro隧道地质预报系统构造识别
        3.5.1 仪器布置及数据采集
        3.5.2 探测成果解译
    3.6 复合探测结果分析
        3.6.1 复合探测结果
        3.6.2 实际开挖情况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发育规律与隧道施工对策研究
    4.1 岩溶发育一般规律研究
        4.1.1 地层岩性
        4.1.2 地质构造
        4.1.3 岩溶水
        4.1.4 气候因素
    4.2 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与特点研究
        4.2.1 地层岩性
        4.2.2 地质构造
        4.2.3 水系分布
        4.2.4 气候因素
    4.3 岩溶分类
    4.4 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危害
    4.5 岩溶及岩溶水处理方法
        4.5.1 岩溶处理原则
        4.5.2 小型溶洞处理方法
        4.5.3 大型溶洞的处理方法
        4.5.4 岩溶管道的处理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部复杂岩溶隧道施工对策研究
    5.1 数值模拟简介
        5.1.1 基本原理
        5.1.2 求解流程
    5.2 YK7+940断面力学分析
        5.2.1 数值模型建立
        5.2.2 不同岩溶施工方案
        5.2.3 位移场结果分析
        5.2.4 应力场结果分析
        5.2.5 衬砌结构安全性分析
        5.2.6 YK7+940断面施工对策
    5.3 YK7+965断面力学分析
        5.3.1 数值模型建立
        5.3.2 不同岩溶施工方案
        5.3.3 位移场结果分析
        5.3.4 应力场结果分析
        5.3.5 衬砌结构安全性分析
        5.3.6 YK7+965断面施工对策
    5.4 YK7+980断面力学分析
        5.4.1 数值模型建立
        5.4.2 不同岩溶施工方案
        5.4.3 位移场结果分析
        5.4.4 应力场结果分析
        5.4.5 衬砌结构安全性
        5.4.6 YK7+980断面施工对策
    5.5 现场监测分析
        5.5.1 监测断面选择及监测位置
        5.5.2 现场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案
        5.5.3 拱顶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5.5.4 边墙收敛监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TSP技术理论基础
    2.1 地震波的类型
    2.2 与TSP技术有关的围岩弹性参数
    2.3 波动方程
    2.4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2.5 地震波的频谱
    2.6 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6.1 水平界面的时距曲线
        2.6.2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TSP技术数值模拟
    3.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3.2 正演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2.1 完整围岩
        3.2.2 掌子面前方50m竖直围岩级别变化界面
        3.2.3 掌子面前方50m竖直断层破碎带厚度15m
        3.2.4 掌子面前方50m倾角45°断层破碎带厚度5m
        3.2.5 掌子面前方50m倾角60°断层破碎带厚度15m
        3.2.6 掌子面前方50m直径6m的充水溶洞
        3.2.7 掌子面前方50m直径6m的串珠状充水溶洞
        3.2.8 掌子面前方50m竖直含水薄层厚度2m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福厦高铁TSP实测技术研究
    4.1 福厦高铁TSP技术外业采集设计
        4.1.1 福厦高铁应用TSP仪器设备
        4.1.2 福厦高铁超前预报观测系统
        4.1.3 福厦高铁超前预报现场布置
    4.2 福厦高铁TSP数据处理方法
        4.2.1 设定观测系统
        4.2.2 原始数据编辑
        4.2.3 带通滤波
        4.2.4 拾取初至
        4.2.5 横波初至拾取
        4.2.6 炮能量均衡
        4.2.7 Q因子估算
        4.2.8 反射波提取
        4.2.9 纵横波提取
        4.2.10 速度分析
        4.2.11 深度偏移成像
        4.2.12 反射层提取
    4.3 福厦高铁TSP技术数据解释原理
        4.3.1 速度
        4.3.2 纵横波波速比
        4.3.3 反射波振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SP技术在福厦高铁的应用效果分析
    5.1 Ⅰ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5.1.1 隧道概况
        5.1.2 预报方案的选取
        5.1.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5.2 Ⅱ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5.2.1 隧道概况
        5.2.2 预报方案的选取
        5.2.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5.3 Ⅲ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5.3.1 隧道概况
        5.3.2 预报方案的选取
        5.3.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5.4 Ⅳ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5.4.1 隧道概况
        5.4.2 预报方案的选取
        5.4.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5.5 Ⅴ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5.5.1 隧道概况
        5.5.2 预报方案的选取
        5.5.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5.6 Ⅵ号隧道TSP法应用效果分析
        5.6.1 隧道概况
        5.6.2 预报方案的选取
        5.6.3 TSP数据处理成果分析
    5.7 福厦高铁TSP技术预报精度影响因素
        5.7.1 激发条件的影响
        5.7.2 接收条件的影响
        5.7.3 噪音干扰
        5.7.4 软件处理过程的影响
        5.7.5 隧道地质条件不够了解
        5.7.6 数据解译不合理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球物理技术在地质灾害勘察中的应用
    2.1 地震活动研究
    2.2 地裂缝灾害探测
    2.3 滑坡灾害勘察
    2.4 其他地质灾害的调查
3 地球物理技术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地热资源勘查
    3.2 固体废弃物处理
4 地球物理技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4.1 隧道工程探测
    4.2 城市轨道交通勘察
5 地球物理技术在水文地质探测中的应用
    5.1 地下水勘探
    5.2 水文工程勘察
6 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安全检测与预防中的应用
    6.1 采空区探测
    6.2 岩溶塌陷探测
    6.3 地面塌陷勘察
    6.4 地下施工安全检测
    6.5 其他安全检测
7 结论与启示

(5)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在平阳隧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超前地质预报发展现状
        1.2.2 隧道涌水量研究发展现状
    1.3 工程背景
        1.3.1 工程概况
        1.3.2 工程地质条件
        1.3.3 水文地质条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前预报方法概述
    2.1 TG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2.1.1 TGP的基本原理
        2.1.2 TGP的探测与采集
        2.1.3 TGP的数据处理
    2.2 TST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2.2.1 TST的基本原理
        2.2.2 TST的探测与采集
        2.2.3 TST的数据处理
    2.3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
        2.3.1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
        2.3.2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的探测与采集
        2.3.3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的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
    2.4 地质雷达法
        2.4.1 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
        2.4.2 地质雷达法的探测与采集
        2.4.3 地质雷达法的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在平阳隧道的应用
    3.1 平阳隧道进口DK617+959~DK618+059 段综合预报
        3.1.1 地震波反射法超前预报
        3.1.2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超前预报
        3.1.3 超前预报综合分析验证
    3.2 平阳隧道进口DK618+315.4~DK618+415.4 段综合预报
        3.2.1 地震波反射法超前预报
        3.2.2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超前预报
        3.2.3 超前预报综合分析验证
    3.3 平阳隧道出口DK619+457~DK619+357 段综合预报
        3.3.1 地震波反射法超前预报
        3.3.2 全空间瞬变电磁法超前预报
        3.3.3 地质雷达法超前预报
        3.3.4 超前预报综合分析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阳隧道涌水量数据分析预测
    4.1 平阳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4.1.1 降雨入渗法
        4.1.2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
        4.1.3 地下水动力学法
    4.2 时间序列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常用模型
        4.2.1 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特点
        4.2.2 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
        4.2.3 建立ARIMA模型的方法步骤
    4.3 基于ARIMA模型的平阳隧道涌水量短期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综合地质勘察在贵广线三都隧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三都隧道概况
    2.1 概述
        2.1.1 工程慨况
        2.1.2 勘察方法
        2.1.3 完成工作量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特征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岩组特征
        2.3.2 地下水类型
        2.3.3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4 地震动参数
第三章 地质调绘在三都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3.1 地形地貌调绘
    3.2 地层岩性调查
    3.3 地质构造调查
    3.4 水文地质调查
    3.5 不良地质调查
第四章 地质钻探在三都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4.1 地质钻探作用和目的
    4.2 勘探孔布置原则
    4.3 三都隧道钻孔布置
第五章 综合物探法在三都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5.1 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探测法(CSAMT)介绍
        5.1.1 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探测法(CSAMT)理论基础
        5.1.2 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探测法(CSAMT)方法原理
    5.2 CSAMT法在三都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5.2.1 野外工作
        5.2.2 数据处理
    5.3 物探结论与建议
    5.4 物探成果在施工中验证
第六章 水文地质专项研究
    6.1 地下水调查
        6.1.1 三都隧道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6.1.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6.2 隧道涌水分析
        6.2.1 隧道可溶岩涌水量预测
        6.2.2 断层蓄水构造段涌突水量预测
        6.2.3 非可溶岩段涌突水量预测
    6.3 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6.3.1 危险性评价体系
        6.3.2 隧道分段研究结果分析
第七章 深孔测试在三都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7.1 地应力测定
        7.1.1 水压致裂法基本原理
        7.1.2 水压致裂法在三都隧道中的应用
        7.1.3 对隧道岩爆的评价分析
    7.2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7.2.1 抽水试验基本原理
        7.2.2 注水试验基本原理
        7.2.3 抽、注水试验在三都隧道中的应用
    7.3 综合测井试验
        7.3.1 解释原则
        7.3.2 测井的应用
        7.3.3 测井曲线分析
        7.3.4 结论分析及措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不良地质三维建模及铁路选线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发展概况
        1.2.2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概况
        1.2.3 数字化地质选线发展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2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信息库构建方法研究
    2.1 选线区域不良地质信息的采集与标准化处理
        2.1.1 不良地质信息的采集
        2.1.2 地质数据标准化处理
    2.2 基于GIS的多源数据的融合与集成
        2.2.1 GIS系统及软件介绍
        2.2.2 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与集成
    2.3 不良地质信息数据库构建
        2.3.1 GIS空间数据模型
        2.3.2 不良地质信息模型和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
        2.3.3 不良地质信息的GIS管理功能的分析与实现
        2.3.4 建立GIS平台管理下的不良地质信息库
    2.4 本章小结
3 不良地质三维建模及表达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构建三维地形环境
        3.2.1 数字地形模型
        3.2.2 建立三维地形环境模型
    3.3 建立不良地质体三维模型
        3.3.1 建模基本思想
        3.3.2 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质体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良地质三维建模的选线方法研究
    4.1 地质选线的思路与原则
    4.2 基于矢栅一体化的地质选线方法
        4.2.1 不良地质区域选线方法
        4.2.2 崩塌地段选线
        4.2.3 泥石流地段选线
        4.2.4 滑坡地段选线
    4.3 基于地质实体的线路优选方法
        4.3.1 设计变量
        4.3.2 目标函数
        4.3.3 层次分析法在线路优选中的应用
        4.3.4 不良地质选线的层次结构及指标分析
    4.4 选线方法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概述
    5.2 工程概况
    5.3 选线方法应用
        5.3.1 数据准备
        5.3.2 构建选线区域三维模型
        5.3.3 基于地质三维建模的空间立体选线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滑坡的危害及防治的意义
        1.2.2 铁路选线特点
        1.2.3 滑坡地区铁路选线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滑坡防治的研究概况
        1.3.2 国内外铁路选线研究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国滑坡分布概况
    2.1 引言
    2.2 中国地质灾害
    2.3 自然地质条件对滑坡的影响
        2.3.1 气候条件对滑坡的影响
        2.3.2 地形地貌对滑坡的影响
        2.3.3 地震活动对滑坡的影响
        2.3.4 地层岩性对滑坡的影响
        2.3.5 中国滑坡分布规律
    2.4 中国铁路滑坡灾害分布
        2.4.1 全国主要铁路滑坡灾害
        2.4.2 历史上大型铁路滑坡
    2.5 滑坡对铁路成灾模式
        2.5.1 铁路滑坡的成灾类型
        2.5.2 铁路滑坡工程防治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地区铁路选线设计原则
    3.1 引言
    3.2 滑坡区铁路选线原则
        3.2.1 滑坡区地质选线原则
        3.2.2 滑坡区高程选择原则
        3.2.3 对大型滑坡或滑坡群平面绕避的选线原则
        3.2.4 对中、小型滑坡工点的整治通过原则
    3.3 高陡边坡段铁路选线原则
        3.3.1 减少施工诱发滑坡的选线原则
        3.3.2 高陡边坡施工不当诱发滑坡选线原则
    3.4 滑坡区铁路选线作业技术框架与程式
    3.5 滑坡区线路方案比选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区铁路选线斜坡稳定性判别方法
    4.1 引言
    4.2 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
        4.2.1 系统开发选择的平台
        4.2.2 系统开发选择的工具
    4.3 水文分析及划分边坡单元
        4.3.1 水文分析基础
        4.3.2 划分边坡单元
    4.4 编程实现区域性边坡稳定性分析
        4.4.1 区分线路所经过边坡的危险度
        4.4.2 Monte—Carlo法搜索边坡的滑动面
        4.4.3 区域性边坡稳定性的程序分析
    4.5 系统界面设计与运行
        4.5.1 系统开发选择的平台
        4.5.2 区域性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界面
    4.6 系统数据分析及后处理
        4.6.1 系统数据分析
        4.6.2 系统数据后处理
    4.7 综合选择线路方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完成的工作
    5.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所示期间参加的课题
附录

(9)隧道水害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及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地下水的预测
        1.2.2 隧道突水与相关地质灾害相互关系及防治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本文工作基础
第2章 秦岭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地质灾害
    2.1 工程概况
    2.2 秦岭隧道水文地质特征
    2.3 秦岭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2.3.1 突、涌水
        2.3.2 坍塌
        2.3.3 岩爆
        2.3.4 综合性地质灾害
第3章 隧道围岩和裂隙水的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综合研究
    3.1 地下水渗流场与围岩温度场
        3.1.1 地下水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关系
        3.1.2 隧道围岩体地下水渗透性能及物理性能的等效处理
        3.1.2.1 隧道围岩体温度场的定量描述
        3.1.2.2 隧道围岩体中温度场的分布
        3.1.3 隧道围岩地下水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数学模型的建立
        3.1.4 隧道岩体温度场的测量
        3.1.5 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数学模型的应用
        3.1.5.1 秦岭特长隧道岭南DK77+530~DK80+724区段的基本概况
        3.1.5.2 研究区段隧道围岩体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数学模型的建立
        3.1.5.3 研究区段隧道围岩体的水文地质参数及特物理参数的确定
        3.1.5.4 研究区段隧道围岩体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
    3.2 地下水渗流场与围岩应力场
        3.2.1 地下水渗流场与围岩应力场的关系
        3.2.2 秦岭隧道应力场的测试
        3.2.3 隧道围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数学模型的建立
        3.2.4 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作用数学模型在秦岭隧道中的应用
第4章 隧道突水(泥)、坍塌、岩爆等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分析及探讨
    4.1 铁路隧道地质灾害的分类
        4.1.1 单一性地质灾害
        4.1.2 综合性地质灾害
    4.2 隧道突水与相关地质灾害关系的探讨
        4.2.1 隧道突水、突泥的发生
        4.2.1.1 隧道突水、突泥及其危害
        4.2.1.2 突水、突泥的类型及其特征
        4.2.1.3 突水、突泥的形成因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4.2.2 地下水和坍塌的关联性
        4.2.3 岩爆及其与突水的关系
        4.2.4 衬砌开裂及其与地下水害的关系
        4.2.5 热害及其与地下水害的关系
第5章 隧道地下水害和相关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5.1 现场综述
    5.2 铁路隧道地质灾害的防治概述
        5.2.1 区域稳定性研究
        5.2.2 隧道工程地质选线原则
        5.2.3 隧道工程地质超前预报
        5.2.4 隧道地质灾害整治技术
    5.3 秦岭隧道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和方法
        5.3.1 超前预报
        5.3.1.1 超前平导施工法
        5.3.1.2 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程序
        5.3.1.3 预报效果
        5.3.2 耦合作用数学模型预报
        5.3.2.1 耦合作用数学模型预报
        5.3.2.2 确定性数学模型预测预报
        5.3.3 工程防治措施实施的研究
    5.4 隧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的建议
        5.4.1 勘测设计阶段
        5.4.2 施工阶段
        5.4.3 运营阶段
        5.4.4 隧道补充工程地质工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及主要工作业绩

四、综合勘探手段在伯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公路隧道全深度电磁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赵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岩溶隧道不良地质体识别与巨型空洞施工对策研究[D]. 许明亮.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福厦高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夏龙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朱莹,张萍,王晓明,陈清莲. 绿色科技, 2019(24)
  • [5]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在平阳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 秦浩靖.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7)
  • [6]综合地质勘察在贵广线三都隧道中的应用[D]. 李天雨.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1)
  • [7]不良地质三维建模及铁路选线应用方法研究[D]. 袁锋.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滑坡危险区铁路选线技术初探[D]. 郭海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9]隧道水害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及综合防治研究[D]. 李显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10]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标签:;  ;  ;  ;  

综合勘查方法在博阳隧道地质选线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