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张冰,张晓朦,林志健,萨日娜,吕锦涛,吴昊,李耀磊,徐慧哲,黄政凯,郭宇博,苏祥飞,段笑娇[1](2022)在《《上市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修订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文中研究指明药品说明书是载明药品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是表达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资料。其作为指导医生、药师和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科学、规范、准确的表述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用药安全。药品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是指能够直接反映药品的安全性与合理用药措施的相关项目,包括【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特殊人群用药以及警示语。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s)都需及时补充、更新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以保证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目前,中成药说明书中安全信息项目中存在"尚不明确"、更新不及时、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中成药的安全合理应用,亟待开展修订。为帮助MAHs全面、规范地修订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立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以说明书相关管理规范为依据,建立了《上市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修订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形成说明书修订的标准化技术流程,为控制药品使用风险、保障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魏珊,刘英莉[2](2021)在《老年人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及全-专联合预防策略的探讨》文中提出药源性肾损害是由药物不良事件(AD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所致的药源性肾脏病,可导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家庭经济负担,因而预防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老年人是药源性肾损害的高危人群,老年人药源性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10%~65%。因此,明确老年人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研究老年人特殊的临床用药特点,加强老年人用药知识的教育和管理,对促进老年人用药安全、预防药源性肾损害极为重要。本文将就药源性肾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老年人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及全-专联合预防策略展开讨论。
廖星,胡瑞学,陈薇,胡晶,赵晖,许海玉,王永炎[3](2020)在《中医禁忌学对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疗效、减少医疗实践中诊疗风险和差错是中医禁忌学的主要宗旨。因此,中医禁忌学是中医诊疗实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医禁忌可以有效规避和拦截临床实践中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可以促进合理用药,可以规范临床医生行为,提高医疗水平,减少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由《中医禁忌学》一书引发,结合当前中药安全性评价相关内容进行阐述。旨在提出中医禁忌学贯穿中医临床诊疗实践过程,"理法方药"皆有禁忌章法可循,守正创新之际,勿忘传承。而基于中医药学禁忌理论,完善现有中成药的说明书、构建医院处方点评系统中中药用药禁忌数据库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两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
郑蕊[4](2020)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文中指出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中西药联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风险未知。现有针对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研究,关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研究相对独立,未能形成有效关联。如仅从药物-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干扰因素众多,会出现归因不清的情况;仅从药物-内在机制研究,来自实验室的数据难以直接助力临床决策。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可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进行的工作。目的:基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探索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征靶关联法”,用以提示中西药联用风险。从临床上常见、易出现风险的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切入,以喜炎平(Xiyanping,XYP)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联用的临床安全性评价为实例,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1.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系统收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录—中成药部分》(2019年)中涉及的中药独家品种与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等相关管理条例的要求,对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情况进行评价及问题分析。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阐释中西药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构建思路。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建立“征靶关联法”用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提示用药风险。探讨“征靶关联法”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及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3.1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选取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国自发呈报系统中XYP所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集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药物联用等因素对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严重程度影响。运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技术(VIP技术)分析影响因素对ADRs严重程度的贡献强度及方向。3.2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以个案报告、随机对照试验、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试验四大部分数据为来源。运用BCPNN法、Meta分析和传统频数法,分析联用药物-症状联系强度、原发病、ADRs发生率等关键临床特征,构建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3.3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以RB及XYP主要成分、皮疹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文献、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XYP-RB干预皮疹靶点,以Venn图形式表示。使用DAVID、KEGG数据库、Cytoscape 3.7.2软件,对XYP-RB联用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调控皮疹靶点群、XYP-RB共同作用靶点群,四部分靶点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对比靶点群生物功能及通路分布,分析联用调控皮疹的可能机制。3.4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50mg/kg、500mg/kg剂量的XYP,100mg/kg、150mg/kg剂量的RB及交叉联用,以0.8%伊文思蓝为指示剂,给药30 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留取血清、耳组织。48h后,定量测定耳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L-5、IL-6、CXCL1、IFN-γ、TNF-α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耳组织中靶蛋白Fas及Caspase 8的mRNA表达,初步探索XYP-RB联用调控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1.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共收集692篇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其中21篇注射剂说明书中,95.2%对药物相互作用标注尚无相关信息,4.8%未做相关标注。仅5.2%的非注射剂说明书提示药物相互作用。71.3%说明书对有毒药物、96.3%对配伍禁忌未做相关提示。64.6%说明书对ADRs标注尚不明确,且20.0%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共收集138篇中药注射剂说明书(52种)。81.9%说明书标注尚无相互作用信息,0.7%标注尚不明确,仅17.4%说明书进行了相关描述。涉及十八反、十九畏使用禁忌的说明书普遍未做提示(75.0%)。18.1%说明书对ADRs标注为尚不明确,且20.2%对ADRs发生率描述不规范。现有中成药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严重缺失,ADRs、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报告等基础信息普遍不明确,针对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方法对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的关联缺失,尚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2.“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征靶关联法”是指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关联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来提示联用风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构成要素包括风险识别-特征提取-征靶关联-实验验证。其特点是通过对多来源临床数据的系统分析,从作用靶点角度,关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来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合作是该方法的实施基础。3.“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基于自发呈报系统,共纳入26317例XYP相关ADRs。年龄、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单用XYP出现ADRs的严重程度倾向于一般。年龄与联用共同纳入VIP分析中,0-6岁患者倾向于出现一般ADRs,40岁以上患者倾向于严重ADRs。对于0-40岁患者,XYP-RB联用倾向于发生严重ADRs(VIP值>1且相关系数>0)。识别出XYP-RB联用是ADR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且ADRs倾向于严重(0-40岁)。个案报道、医院集中监测未有相关报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质量研究且存在偏倚风险。多元证据体提示,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联用不影响RB的ADRs发生率。联用降低了 RB在小儿手足口病(RR=0.52,95%CI=0.36-0.75,P=0.0005)、小儿病毒性肺炎(RR=0.36,95%CI=0.14-0.95,P=0.04)的 ADRs 发生率。小儿手足口病属超说明书用药,涉及ADRs 比重最高。在10-15mg/kg RB与5-10mg/(kg·d)XYP,每日一次条件下,出现ADRs 比例最高,联用组56.9%ADRs为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反应与XYP-RB联用显示强相关E(ICij)=0.70。59.1%ADRs报告在首次联用中出现,其中57.3%表现为皮疹(82.5%)、瘙痒(17.5%)。皮疹为XYP-RB联用主要的临床特征且符合类过敏反应特点。XYP与RB共同调控皮疹靶点有21个。代谢在各靶点谱作用中所占比例最高(58.33%、31.33%、58.82%、60.00%),可能是 XYP-RB 联用的关键生物功能。XYP 与RB特异性调控皮疹增加了信号转导、蛋白代谢等功能。各部分靶点群在炎症(23.07%以上)、凋亡(53.33%以上)相关通路富集比重较高。单药还可特异性激活HIF-1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RNAs等通路。XYP与RB联用可能是通过在代谢生物功能中的叠加作用,增强调控炎症和凋亡相关通路,同时,可能调控更广泛的靶点通路谱,引发皮疹等ADRs。在类过敏反应实验中,XYP、RB组无血管渗出反应或轻微,联用可见血管通透性显着增高,但耳重未见明显变化。IL-1β与IL-2表达低于检测限度,TNF-α、IFN-γ、CXCL1、IL-5、IL-4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IL-6在给药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 mg/kg RB组FasmRNA,有显着性升高(P<0.05),单用组与联用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空白组比较,250 mg/kg XYP+150mg/kg RB组Caspase 8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在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报告分析基础上,从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角度,提出“征靶关联法”评价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的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XYP-RB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发现联用可能通过调控IL-6及Fas相关炎症、凋亡通路,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发类过敏反应,与临床特征皮疹相符,提示XYP-RB联用风险。初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王永利[5](2020)在《用药生活问卷汉化及在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汉化测评慢性病共存患者用药负担的用药生活问卷(the Living with Medicines Questionnaire,LMQ),并检验问卷的信效度。2、调查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现况并明晰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LMQ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LMQ问卷进行正译、回译、文化调适(专家咨询、认知性访谈)和预调查,形成中文版LMQ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8月郑州市3家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的592名居家慢性病共存多重用药的老年人,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来评价中文版LMQ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IBMSPSS21.0和IBMAMOS21.0分析软件对数据分析,采用项目—总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中文版LMQ的同质性,使用决断值(CR)检验项目间区分度,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中文版LMQ的效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折半信度及重测信度评估中文版LMQ的信度。2、现况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月~2020年1月,在郑州市高新区、南阳路、林山寨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430例老年慢性病共存的多重用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用药生活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明晰我国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影响因素。使用IBMSPSS21.0分析相关数据,其中,老年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进行比较,资料的差异性使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则是使用多重线性回归。结果1、最终形成一份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信效度良好的中文版LMQ,共包含8个维度,其中用药态度(7个条目);医患关系(5个条目);实践困难(6个条目);用药效果(5个条目);副作用(4个条目);经济负担(3个条目);干扰日常生活(6个条目);用药行为(3个条目)。中文版LMQ项目分析各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是0.317-0.658(P<0.01),各条目决断值CR均>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9,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1.00;中文版LMQ共3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780%,并对中文版LMQ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χ2/df)=1.575,而拟合优度指数(GFI)=0.865,规范拟合指数(NFI)=0.915,增值拟合指数(IFI)=0.967,非规准拟合指数(TLI)=0.963,比较拟合指数(CFI)=0.967,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41;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892,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是0.867~0.943,总问卷的重测信度和折半信度分别是0.904和0.817。2、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水平处于中重度状态,总分为(112.93±11.23)分,各维度得分为:用药态度维度(18.57±3.31)分,实践困难维度(20.36±2.85)分,医患关系维度(13.58±3.36)分,用药效果维度(13.34±2.58)分,干扰日常生活维度(17.36±2.61)分,副作用维度(11.89±1.98)分,用药行为维度(8.45±2.15)分,经济负担维度(9.38±2.26)分。社会支持总分是(34.00±8.19)分,其中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是(18.44±3.64)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为(8.08±3.05)分,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得分是(7.47±2.2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人均经济收入、每次用药种类、每天用药频率、每月自付药费及主观支持是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多重用药负担总变异度的40.0%。结论1.汉化后的中文版用药生活问卷信效度良好,能够用于测量我国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水平。2.使用汉化的中文版用药生活问卷对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多重用药负担水平进行测评,结果提示患者多重用药负担水平较重,其中年龄、文化程度、人均经济收入、每次用药种类、每天用药频率、每月自付药费及主观支持是其多重用药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
段胜男[6](2020)在《OTC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群体特征的影响,药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而如今的药品包装在使用体验方面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本文从信息可视化设计、功能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理论入手,结合大量药品包装案例和老年群体特征对药品的购买和使用体验的调研分析,以OTC药品包装包括片装药、胶囊药、颗粒药、瓶装药、膏药、丸剂等剂型分类为研究对象,剖析国内外OTC药品包装在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药品包装的外包装、说明书、内包装做系统化、科学化、醒性和可持续的设计,尝试对目前OTC药品包装适老化做改良设计,升老年群体在用药时的整体使用体验。使OTC药品的包装在老年群体中发挥真正的价值,从而体现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爱。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课题的来源、背景、目的、意义、OTC药品包装的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老年群体的特征以及药品使用相关的调研分析。第三部分为OTC药品包装在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通过对OTC药品概述以及分析国内外在适老化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为OTC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思路,通过对前两个部分中老年群体的现状及用药体验、OTC药品包装在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应用现状等诸多问题进行信息可视化、功能性以及情感化的设计思路论述。第五部分为OTC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实践研究,以虚拟OTC药品品牌“耆年药物局”为例,通过对上一个章节总结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创新实践研究。第六部分为总结。本文尝试探索老年群体的现状和使用药品包装时出现的诸多问题,从现代包装设计中视觉设计、结构设计、情感化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和改良现有药品包装,希望能够给如今的药品包装在适老化设计方面一些启示。
余智操[7](2019)在《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多中心调研及OPRM1基因对其镇痛效应影响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以指导癌痛规范化治疗。201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Good Pain Management,GPM)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我院肿瘤科于2013年启动GPM项目。目前,真实世界中癌痛患者镇痛用药情况如何,是否符合癌痛规范化治疗的要求,国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数据还比较少;GPM项目实施后该科室癌痛规范化治疗是否得以提升,亦须相关数据证实。阿片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癌痛治疗药物,但其疗效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OPRM1基因A118G突变与阿片类药物疗效相关,但是现有研究结果却并不完全一致。部分研究发现与AA纯合基因型患者相比,G等位基因携带者达到癌痛缓解需要更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但是亦有部分研究认为OPRM1 A118G突变对阿片类药物疗效无显着影响。因此,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以详细了解OPRM1 A118G突变与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目的】1、多中心调研真实世界里中重度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用药情况;2、了解实施GPM项目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影响,并为进一步在更大范围深入推进GPM项目及癌痛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分析不同癌痛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性,并初步探讨影响阿片类药物疗效的个体相关因素;4、荟萃分析以阐明OPRM1基因A118G突变对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1、调研陕西省3所三甲医院(西京医院、长安医院和宝鸡市人民医院)2016年度所有门诊、住院癌痛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相应临床资料,录入数据并统计分析;2调研西京医院GPM项目开展前(2012)年和开展4年后(2016年)所有门诊、住院癌痛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相应临床资料,录入数据并统计分析。3、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the 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结果】1、本研究所调研的3所医院,癌痛镇痛用药均以口服阿片类制剂为主,辅以芬太尼贴剂,注射制剂仅占少数,且基本不用哌替啶注射液作为癌痛常规治疗用药。2、GPM项目实施4年,西京医院GPM科室门诊癌痛患者口服长效阿片制剂的比例由18%(2012年)上升到91%(2016年),显着高于非GPM科室(76%);门诊的长疗程处方比例由58%(2012年)提升至79%(2016年),亦高于非GPM科室(49%)。GPM科室病房癌痛患者口服长效强阿片类药物的比例由68%提升至90%,亦显着高于非GPM科室(62%)。GPM科室无使用哌替啶控制癌痛的现象。3、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疼痛评分相同的癌痛患者口服的阿片类药物剂量不同,部分差异可达10倍以上;这种差异可能受性别、年龄影响;NRS评分是影响阿片类药物个体差异性的因素之一;重度疼痛患者(NRS>7分)所需的阿片类药物剂量高于中度癌痛(7分>NRS≥4分)患者。4、荟萃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包含患者2118例;其中5项研究纳入高加索人群,其余纳入亚裔人群。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G等位基因(GG+AG)的癌痛患者相比,AA纯合基因型的癌痛患者达到癌痛缓解所需的阿片类药物剂量更少(SMD=-0.3;95%CI,-0.45-0.15;P<0.001);在亚裔人群中,这种差异更显着;文献间异质性在可接受范围;未发现显着发表偏倚。【结论】1、本研究所调查的3所三甲医院,从用药种类上分析,中重度癌痛治疗基本符合癌痛规范化治疗的要求。2、GPM项目开展4年后,开展该项目的科室在癌痛规范化治疗方面进步明显;与未开展该项目的科室相比,GPM科室癌痛的治疗更加积极、合理。GPM项目在促进癌痛规范化治疗方面成效显着。3、癌痛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可能受性别、年龄影响。NRS评分是影响阿片类药物个体差异性的因素之一;重度癌痛患者所需的阿片类药物剂量高于中度癌痛患者。4、本研究发现OPRM1 A118G多态性与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疗效相关:G等位基因的携带患者达到癌痛缓解需要更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这一现象在亚裔人群中更为显着。
王雨潇[8](2019)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误读”现象研究 ——以医疗象形图为例》文中提出“误读”是文学理论的一个概念,指文本的理解、阐释与作者本意相悖这一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视觉信息出现在生活中,“误读”现象也体现在视觉传达领域。阅读视觉信息,需要以视觉符号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水平差异,也造成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误读”。象形图作为视觉信息的一种,同样受到这种现象的干扰。以医疗象形图为例,准确的医疗象形图能提供给患者必要的信息,对医疗象形图的“误读”轻则疗效降低,重则危害健康。因此,探究导致医疗象形图中的“误读”现象的原因以及改进方法,是本文的目的与意义。本文就医疗象形图中“误读”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医疗指南中的视觉信息出发,对医疗象形图进行定义与分类。接着分析了视觉信息中的“误读”现象,将“误读”这一文学理论用于解释对视觉信息的错误理解;结合符号学的理论,对视觉信息进行解析,区分视觉信息中“误读”的种类。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接收、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与“误读”的种类相结合,分别阐述“误读”现象在用户感知、认知、反馈视觉信息时出现的阶段。最后,通过对已有文献、案例的分析和问卷调查、访谈获得的数据,从用户在视觉信息的感知、认知、反馈三个阶段分别提出改进方法,完成对医疗象形图的改良设计与延展性设计。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大部分:1.采用理论研究法,从符号学、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方面汲取知识,对医疗象形图及其“误读”进行定义与分类,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2.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已有的研究与文献进行解释,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归纳导致“误读”的原因。3.实验研究法:针对研究内容,本论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阶段收集并分析数据,与已有研究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其真实性;与用户进行一对一访谈,分析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用户在阅读象形图时产生的“误读”现象,进一步研究其影响与改进方式。研究发现,“误读”象形图的致因可以用符号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解释。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医疗象形图的视觉语法,并降低医疗象形图中视觉信息被模糊的风险。
隋秋丽,孙予,林梅[9](2018)在《关注口腔黏膜病治疗中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文中指出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类型各异、种类繁多的疾病总称。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易患的口腔黏膜病包括: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溃疡类疾病、斑纹类疾病及唇舌疾病等[1]。这些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导致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具有特殊性及敏感性,因此其治疗口腔黏膜病时用药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着重介绍口腔黏膜病中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及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10](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二、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修订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通则》部分(T/CACM 1370.1-2021) |
1.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与定义 |
1.4 基本原则 |
1.4.1 坚持依法性 |
1.4.2 保持特色性 |
1.4.3 科学规范性 |
1.4.4 注重实操性 |
1.4.5 持续发展性 |
1.5 功能要求 |
1.5.1 基本功能 |
1.5.2 拓展功能 |
1.6 技术要求 |
1.6.1 修订主体 |
1.6.2 修订时间 |
1.6.3 修订程序 |
1.6.4 修订格式体例 |
2《不良反应》部分(T/CACM 1370.2-2021) |
2.1 范围 |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3 术语与定义 |
2.4 修订主体、时间及程序 |
2.5 修订范围与内容 |
2.6 信息收集 |
2.7 信息筛选 |
2.8 信息转化策略 |
2.8.1 直接修订至说明书【不良反应】 |
2.8.2 经评估后修订至说明书【不良反应】 |
2.8.3【不良反应】参考信息 |
2.9 修订格式体例 |
2.9.1 表述基本要求 |
2.9.2 格式示例 |
3《禁忌》部分(T/CACM 1370.3-2021) |
3.1 范围 |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3 术语与定义 |
3.4 修订主体、时间及程序 |
3.5 修订范围与内容 |
3.5.1 药物因素 |
3.5.2 患者因素 |
3.5.3 临床用药因素 |
3.5.4 其他因素 |
3.6 信息收集 |
3.7 信息筛选 |
3.8 信息转化策略 |
3.8.1 证据等级排序 |
3.8.2 转化措施 |
3.9 修订格式体例 |
3.9.1 表述基本要求 |
3.9.2 格式示例 |
4《注意事项》部分(T/CACM 1370.4-2021) |
4.1 范围 |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3 术语与定义 |
4.4 修订主体、时间及程序 |
4.5 修订范围与内容 |
4.5.1 药物相关注意事项 |
4.5.2 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
4.5.3 临床用药相关注意事项 |
4.5.4 其他 |
4.6 信息收集 |
4.7 信息筛选及转化策略 |
4.8 修订格式体例 |
4.8.1 表述基本要求 |
4.8.2 格式示例 |
5《特殊人群用药》部分(T/CACM 1370.5-2021) |
5.1 范围 |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3 术语与定义 |
5.4 修订主体、时间及程度 |
5.5 修订范围与内容 |
5.5.1 孕妇用药 |
5.5.2 哺乳期妇女用药 |
5.5.3 老年人用药 |
5.5.4 儿童用药 |
5.5.5 药物体内过程异常的人群用药 |
5.6 信息收集 |
5.7 信息筛选及转化策略 |
5.8 修订格式体例 |
5.8.1 表述基本要求 |
5.8.2 格式示例 |
6《警示语》部分(T/CACM 1370.6-2021) |
6.1 范围 |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6.3 术语与定义 |
6.4 修订主体、时间及程序 |
6.5 修订范围与内容 |
6.5.1 严重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
6.5.2 重要禁忌 |
6.5.3 临床用药需要特殊关注 |
6.5.4 组方含毒性药材、化学药成分或配伍禁忌 |
6.5.5 需要特殊说明的其他问题 |
6.6 信息收集 |
6.7 信息筛选 |
6.8 信息转化策略 |
6.8.1 直接修订至说明书警示语项 |
6.8.2 经评估后修订至说明书警示语项 |
6.9 修订格式体例 |
6.9.1 表述基本要求 |
6.9.2 格式示例 |
7 主要编制流程 |
8 利益冲突 |
9 起草人 |
(2)老年人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及全-专联合预防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源性肾损害概述 |
1.1 药物所致的急性肾损伤(AKI)临床表现 |
1.2 药源性肾损害机制 |
1.3 药源性肾损害危险因素 |
2 老年人易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 |
2.1 肾脏易感性及生理性肾脏结构和功能减退 |
2.2 年龄相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变化 |
2.2.1 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2.2.2 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 |
2.3 多重用药 |
2.4 老年人用药行为 |
3 全-专科联合对老年人药源性肾损害的预防策略 |
3.1 医师是基础 |
3.1.1 |
3.1.2 |
3.2 患者是关键 |
3.2.1 |
3.2.2 |
3.3 加强社会支持和健康管理 |
4 总结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3)中医禁忌学对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禁忌学和医学的历史渊源 |
2 中医药禁忌学的产生和发展 |
3 药物安全评价成为主流医学禁忌的重点内容 |
4 中医药禁忌学与中药安全性评价 |
4.1 中医药禁忌学对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启示 |
4.1.1 单味药性(气)味的禁忌 |
4.1.2 方剂使用禁忌 |
(1)中药饮片组方 |
(2)中成药 |
(3)服药时机和方法的禁忌 |
(4)中药服用后的调护禁忌 |
(5)中西医药联合使用禁忌 |
4.1.3 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
4.1.4 服药食忌内容 |
4.2 开展基础和机制研究落实中药禁忌内容 |
4.3 开展真实世界安全性监测研究完善说明书安全性内容 |
4.4 结合处方点评构建中药、西药联用禁忌数据库 |
5 小结 |
(4)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一) 中药独家品种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二)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三)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问题分析 |
1. 信息缺失,针对性研究不足 |
2. 现有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第二部分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建立 |
(一) 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
1. 西药-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 |
2. 不良反应外象表现与内在机制关联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关联 |
4. 建立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特征与靶点关联模式 |
(二) “征靶关联法”的提出 |
(三) “征靶关联法”的构成要素 |
1. 临床联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识别(风险识别) |
2. 构建临床中西药联用安全信息多元证据体(特征提取) |
3. 临床特征-靶点对应分析(征靶关联) |
4. 实验验证 |
(四) “征靶关联法”的主要特点 |
1. 多来源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临床特征 |
2. 基于作用靶点角度分析内在机制 |
3. 临床特征与靶点机制形成关联 |
(五) “征靶关联法”的实施基础 |
1. 全面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
2. 多学科团队的技术共融 |
第三部分 “征靶关联法”应用实例 |
(一) 喜炎平与其他药品联用影响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识别及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二) 构建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临床安全性信息多元证据体 |
1. 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证据 |
2. 个案报告证据 |
3.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
4. 自发呈报系统证据 |
5.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多元证据体及可能机制分析 |
6. 小结 |
(三)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特征-靶点关联对比分析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靶点检索与筛选 |
2. 基于功能注释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3. 基于通路富集进行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调控皮疹的关联对比分析 |
4. 小结 |
(四)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及机制探索 |
1.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实验 |
2.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细胞因子表达 |
3. 喜炎平-利巴韦林联用引发类过敏反应(皮疹)靶点mRNA表达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用药生活问卷汉化及在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老年患者慢性病共存流行态势严峻 |
1.2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 |
1.3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亟需解决 |
1.4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现况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3.1 相关概念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用药生活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
1 LMQ问卷的汉化 |
1.1 问卷的汉化流程 |
1.2 问卷的正译 |
1.3 合成译稿并进行质量评价 |
1.4 问卷的回译 |
1.5 问卷原作者团队审核 |
1.6 问卷的文化调适 |
1.7 认知性访谈 |
1.8 预调查 |
2 LMQ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 |
2.4 资料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正译和回译结果 |
3.3 跨文化调适结果 |
3.4 预调查结果 |
3.5 项目分析 |
3.6 内容效度 |
3.7 结构效度 |
3.8 信度 |
3.9 计分方法 |
4 讨论 |
4.1 中文版LMQ汉化过程严谨 |
4.2 中文版LMQ具有良好的效度 |
4.3 中文版LMQ具有良好的信度 |
4.4 中文版LMQ的实用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资料收集 |
1.5 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2.2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水平现况 |
2.3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的多重用药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
2.4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
2.5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居家老年慢性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亟待关注 |
3.2 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社会支持状况有待提高 |
3.3 居家老年慢性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受多种因素影响 |
3.4 对实施降低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负担干预的启示 |
4 小结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2.2 研究的局限性 |
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患者用药体验相关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OTC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来源和背景 |
1.1.1 研究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老年群体特征研究和药品使用相关调研分析 |
2.1 老年群体的现状 |
2.1.1 老年群体生理特征分析 |
2.1.2 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
2.1.3 老年群体行为特征分析 |
2.2 老年群体药品使用特征分析 |
2.2.1 老年群体用药习惯分析 |
2.2.2 老年群体对药品包装的使用体验分析 |
第三章 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的应用现状 |
3.1 OTC药品概述 |
3.1.1 OTC药品的定义 |
3.1.2 OTC药品的购买途径 |
3.1.3 OTC药品的剂型分类及特点 |
3.2 OTC药品包装的法律法规 |
3.3 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的应用现状 |
3.3.1 国内应用现状 |
3.3.2 国外应用现状 |
第四章 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思路 |
4.1 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
4.1.1 字体设计 |
4.1.2 色彩设计 |
4.1.3 图形设计 |
4.1.4 版式设计 |
4.2 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中的功能性设计 |
4.2.1 简化用药流程的功能性设计 |
4.2.2 监测服药行为的功能性设计 |
4.2.3 提升用药体验的功能性设计 |
4.3 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
4.3.1 情感化的包装文案 |
4.3.2 包装结构的情感化设计 |
4.3.3 包装材料的情感化设计 |
4.4 拓展|OTC药品包装适老化设计中的智能化设计 |
第五章 “耆年药物局”品牌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实践 |
5.1 “耆年药物局”品牌药品包装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
5.1.1 文字选取原则 |
5.1.2 色彩搭配方案 |
5.1.3 图形创作实践 |
5.1.4 版式设计改良 |
5.2 “耆年药物局”品牌药品包装的功能性设计 |
5.2.1 简化用药流程的设计实践 |
5.2.2 监测服药行为的设计实践 |
5.2.3 提升用药体验的设计实践 |
5.3 “耆年药物局”品牌药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 |
5.3.1 情感化的包装文案实践应用 |
5.3.2 包装结构的情感化设计实践 |
5.3.3 包装材料的情感化实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老年群体用药习惯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老年群体对药品包装使用体验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多中心调研及OPRM1基因对其镇痛效应影响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陕西省3所三甲医院癌痛患者镇痛用药情况调研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某三甲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项目前后阿片类镇痛药使用情况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某三甲医院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对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的影响: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误读”现象研究 ——以医疗象形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演绎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实证研究法 |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
1.4.1 国内现状 |
1.4.2 国外现状 |
1.5 本章小结 |
2 医疗指南中的视觉信息 |
2.1 医疗指南象形图的种类与表现形式 |
2.1.1 药物指南 |
2.1.2 诊断指南 |
2.1.3 医疗机构指南 |
2.2 医疗指南象形图的设计需求 |
2.2.1 案例1: 在异国购买药品时对于药物指南的需求 |
2.2.2 案例2: 在无法叙述病情的情况下对诊断指南的需求 |
2.2.3 案例3: 在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医疗机构指南的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3 医疗象形图中“误读” |
3.1 视觉传达中的“误读” |
3.1.1 “误读”的概念 |
3.1.2 视觉信息表征与解析:语构、语义与语用 |
3.1.3 视觉传达中“误读”的判定 |
3.1.4 视觉传达中“误读”的种类 |
3.1.5 用户对信息的接收阶段 |
3.2 医疗象形图在感知阶段的误读 |
3.2.1 感觉过程中的“误读” |
3.2.2 知觉过程中的“误读” |
3.3 医疗象形图在认知阶段的误读 |
3.4 医疗象形图在反馈阶段的误读 |
3.4.1 分析用户在反馈阶段导致“误读”现象的问卷调查 |
3.4.2 知觉者因素 |
3.4.3 知觉主体因素 |
3.4.4 知觉情景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医疗象形图“误读”的用户访谈 |
4.1 究医疗象形图“误读”的用户访谈规划 |
4.1.1 访谈准备 |
4.1.2 访谈方法概述 |
4.1.3 访谈对象的选取 |
4.2 受访者对医疗象形图的“误读” |
4.3 受访者对医疗象形图的改进意见 |
4.4 本章小结 |
5 改善医疗象形图“误读”的策略与设计实践 |
5.1 减小“误读”的基本策略 |
5.1.1 从用户的感知方面改进 |
5.1.2 从用户的认知方面改进 |
5.1.3 从用户反馈阶段进行改进 |
5.2 医疗象形图改良设计实践 |
5.3 课题延展性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记录文字版整理 |
附录B 关于药品象形图意义理解的调查问卷 |
附录C 对调查问卷答案的SPSS统计数据记录 |
(9)关注口腔黏膜病治疗中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论文提纲范文)
一、儿童用药安全的探讨 |
1. 儿童的生理特点 |
2. 儿童用药剂量 |
(1) 根据体重计算 |
(2) 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
3.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
二、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的探讨 |
1. 妊娠期妇女用药 |
2. 哺乳期妇女用药 |
三、老年人用药安全的探讨 |
1. 老年人药动力学特点 |
2. 老年人药效学特点 |
3. 老年人口腔黏膜病用药的基本原则 |
四、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
1.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
2.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
五、口腔黏膜病药物治疗特点及原则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四、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修订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J]. 张冰,张晓朦,林志健,萨日娜,吕锦涛,吴昊,李耀磊,徐慧哲,黄政凯,郭宇博,苏祥飞,段笑娇. 中国中药杂志, 2022(02)
- [2]老年人药源性肾损害的原因及全-专联合预防策略的探讨[J]. 魏珊,刘英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17)
- [3]中医禁忌学对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启示[J]. 廖星,胡瑞学,陈薇,胡晶,赵晖,许海玉,王永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10)
- [4]中西药联用临床安全性评价“征靶关联法”的探索及验证[D]. 郑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用药生活问卷汉化及在居家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中的应用研究[D]. 王永利. 郑州大学, 2020(02)
- [6]OTC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研究[D]. 段胜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多中心调研及OPRM1基因对其镇痛效应影响的荟萃分析[D]. 余智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8]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误读”现象研究 ——以医疗象形图为例[D]. 王雨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关注口腔黏膜病治疗中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J]. 隋秋丽,孙予,林梅.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8(04)
- [10]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