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峰[1](2020)在《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研究 ——以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市六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开启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新时代,也为高校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契机。参与冰雪运动不仅对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具有强大的锻炼价值,而且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也都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目的的需要选取张家口市、乌兰察布市、大同市的六所高校的分管体育部门领导、体育院系(部)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乌大张地区”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现状以及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网络宣传、校园宣传、传统媒介等对2022年冬奥会以及冰雪运动项目的宣传力度的增加,“乌大张地区”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程度得到了提升。(2)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乌大张地区”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和朋友同学一起、和家人一起以及学校的冰雪运动课程等途径经常参与冰雪运动,大部分大学生对冰雪运动表示喜欢。(3)2022年冬奥会对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次数、时长、消费、消费满意度、对冰雪运动的喜爱程度等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场地设施的限制、缺乏专业的指导、担心意外受伤和高校组织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据此,论文从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相应的建议,旨在为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桂豪[2](2019)在《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体育赛事,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说,“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整个过程中”[1],这足以说明奥林匹克教育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借助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契机,宣传奥林匹克文化,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概念、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针对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四个机遇:传统冰雪文化的弘扬、奥林匹克场馆的兴建、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视,以及存在的四个挑战: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思想的确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大力运用市场机制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群众体育带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在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来临之际,对大庆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提出了四点对策:政府积极进行引导,完善高校的冰雪基础设施;营造冰雪文化氛围,培育浓厚的冰雪体育文化;创新冰雪体育项目,打造特色的冰雪体育赛事;培养冰雪运动人才,服务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通过研究,认为:大庆市高校大学生的奥林匹克认知水平较低,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较为薄弱;大庆市高校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非常缺乏,奥林匹克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大多数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推广和深入奥林匹克教育很有必要;大庆市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发展期,发展奥林匹克教育不仅仅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完善,还能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建议:政府积极传承奥林匹克文化,为高校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奥林匹克文化产品,提高高校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认知水平;传承和发展奥林匹克教育必须借助市场化、商业化手段,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奥林匹克教育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高校加大对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深入挖掘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创建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完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把高水平体育赛事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不仅仅能够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更能够促进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
王宝[3](2016)在《太原市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调查》文中提出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太原市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和太原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阐述了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情况、体育专业学生对奥林匹克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奥林匹克教育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学习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了解奥林匹克教育和社会的连带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太原市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发现体育专业在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的缺乏、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媒体的传播存在误导现象和学生学习的意识浅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实用性的建议:引起学校领导的相关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的学校氛围、端正媒体的宣传态度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扩大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的宣传和影响,促进高校青年尤其体育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体育生真正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和本质是教育,并努力为高校体育教育的自我更新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李启迪[4](2011)在《论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与延续性》文中认为阐述了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以及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竞争意识与行为;平等意识与行为;进取意识与行为;公平意识与行为;健身意识与行为;身心和谐发展;审美意识与行为;文明意识与行为;和平意识与行为;环保意识与行为;审美意识与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展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吕强[5](2011)在《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奥林匹克运动在古希腊诞生,以教育核心为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高校进行奥林匹克精神宣传与教育,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利于“人文奥运”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高校的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以期找出吉林省高校在奥林匹克的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教育途径,为奥林匹克教育在吉林省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者的现状研究,主要对围绕奥林匹克教师的配置现状和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程度展开调查研究;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现状研究,主要对高校奥林匹克课程开设现状、学生和教师对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态度及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吉林省高校实施奥林匹克教育途径的现状研究,主要对高校体育课中的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培训活动等展开研究;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受教育者的现状研究,主要对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参加体育运动的频度、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等进行调查与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师的男女比例、职称和学历结构方面均比较合理,但奥林匹克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开设奥林匹克课程很有必要,但吉林省高校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且大多数高校仍在沿用多年前的奥林匹克教材;奥林匹克教育没有引起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而且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对奥林匹克精神宣传也比较少,更没有引起相关领导和教育者的足够重视。针对性建议:加强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让教师熟知奥林匹克知识;改善学生获取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编写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奥林匹克教材和读本,为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理论素材;举办奥运会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比赛展现“公平、团结、友谊”的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向全世界的年轻人传达。
杨文华[6](2010)在《河北省普通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是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中诞生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它的活动是持续的、全球性的。作为全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的节日—奥运会是其活动的顶点,从奥林匹克运动诞生至今,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都会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如今,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它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文化运动。奥林匹克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在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主义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它主张通过增强人的体质和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也主张通过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的密切结合,使人的获得和谐发展与提高。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普遍的、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与学校体育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奥委会与教育机构的普遍重视,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性、多文化的特点也成为世界各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动力。《奥林匹克宪章》第4章在讲到“国家奥委会的使命和职责”中,明确指出:“在全国体育活动范围内,宣传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学校和大学的体育教学计划中促进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国际奥委会已将大学视作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之初,学校体育开设项目的内容、形式就是以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为主流。尽管学校体育在发展和改革,但是一直到现在,奥运会竞技运动项目仍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现代奥林匹克的运动素材。大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可以深化奥林匹克文化。奥运的大幕落下,中国也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后奥运研究也逐渐展开,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发放,对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大多数体育教师和学生认为高校体育传播奥运知识很重要,教师对奥林匹克文化比较了解。大学生则相对较差。河北省高校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停留在一般了解。河北省高校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互联网获得奥林匹克知识占很大比例,利用业余时间,观看电视转播等媒体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宣传报道,利用率很高。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河北省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高广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帮助,为今后更好地实施奥林匹克教育奠定基础。
东芬[7](2009)在《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开发与实现》文中指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线,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为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新的含义,是本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大壮举,这将意味全世界人民有机会在全方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参加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同一世界同一梦想”的口号等,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对人、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极致关怀,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如何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向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在探索普遍性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研究北京奥运会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将直接影响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成效,并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模式”补充进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之中,为后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北京2008中学奥林匹克教育效果为研究对象;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价值本质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本质联系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最后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关于普适性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研究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定义是: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属性与人及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可分为个人层面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层面的教育价值。个人层面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身体教育价值、德育教育价值、智育价值、审美教育价值四个方面;社会层面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公平、公正的社会伦理价值、团结、友谊的和平价值、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价值等三个方面。2、关于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研究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定义是指北京奥运会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属性与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只有当北京奥运会的结构、功能、规律、属性、层次等被人所认识、理解和领悟,并给人带来一定的利益,刺激人们的需要,并在人的情感、知识、能力和意志的推动下,认识和享用北京奥运会,才能实现北京奥运会的教育价值。北京奥运会既体现了普遍性意义上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还体现了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并受到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意向性活动和发展需要是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北京奥运会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公民教育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精神的教育价值等方面。3、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将体育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榜样教育,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传媒为平台的奥林匹克教育,“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国大型主题活动。4、北京2008中学奥林匹克教育效果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北京奥运会的关注程度、认知程度、参与程度等均要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奥林匹克人文素质也要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这充分说明了开展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更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奥林匹克教育效果,更有利于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实现。
张爱华[8](2009)在《山东省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奥林匹克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先进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它不断丰富的内涵让世人越来越了解它,越来越亲近它;还有它催人奋进的精神品质:如公平竞争、顽强拼搏、重在参与、更快更高更强等精神品质,对当代民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其行为趋向、道德升华、心理感受、文明导向、社会规范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奥林匹克文化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日趋明朗化,它以特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播与教育,一方面是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两者在21世纪最有效的结合,是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要。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播,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等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而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也毫不例外地要依赖于大学。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奥林匹克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传播者。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的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山东省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第二大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东省成为中国经济很发达的省份之一。山东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之厚重的文化底蕴,促使我省的科教兴旺发达。研究我省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情况对研究全国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情况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一般性常识掌握的还可以,对专业性强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了解的更少。高校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理解水平总体不高,参加过奥林匹克文化知识培训的老师也是屈指可数。摸清山东省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现状,分析影响我省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主要因素,针对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彭小澍,范叶飞,谢军,孔伯双[9](2008)在《江西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
岳得志[10](2008)在《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笔者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者主要以体育师资队伍为主,但教师质量不高;大学生所掌握的奥林匹克运动知识较少,且对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不满意;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和在体育课中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
二、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研究 ——以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市六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大学生是实现“冰雪强国梦”的生力军 |
1.1.2 2022年冬奥会为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契机 |
1.1.3 参与冰雪运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冰雪运动参与 |
2.1.2 冰雪运动的直接参与 |
2.1.3 冰雪运动的间接参与 |
2.2 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相关研究述评 |
2.2.1 高校冰雪运动的开展 |
2.2.2 大学生冰雪运动的参与 |
2.2.3 冰雪运动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关系 |
2.2.4 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影响因素 |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思路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与归纳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4.1 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分析 |
4.1.1 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了解程度分析 |
4.1.2 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途径分析 |
4.1.3 大学生对冰雪运动项目安全意识的认知 |
4.2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现状分析 |
4.2.1 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4.2.2 大学生冰雪运动直接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2.3 大学生冰雪运动间接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2.4 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3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经济条件的影响 |
4.3.2 场地设施的限制 |
4.3.3 缺乏专业的指导 |
4.3.4 担心意外受伤 |
4.3.5 高校组织力度不足 |
4.4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实例分析——以张家口学院为例 |
4.4.1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谋划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之路 |
4.4.2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建立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体系 |
4.4.3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所见成效 |
4.4.4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制定了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发展规划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政府方面 |
5.2.2 社会方面 |
5.2.3 学校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调查(学生问卷表) |
附录 B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奥林匹克教育的文献研究 |
1.1 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研究 |
1.1.1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期 |
1.1.2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期 |
1.1.3 奥林匹克运动的壮大期 |
1.1.4 奥林匹克运动的调整期 |
1.2 国外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 |
1.3 国内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 |
1.3.1 奥林匹克教育的概念 |
1.3.2 奥林匹克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
1.3.3 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 |
1.4 国内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研究 |
1.4.1 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概念 |
1.4.2 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思想 |
1.4.3 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趋向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对比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 |
3.2 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路径分析 |
3.2.1 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 |
3.2.2 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途径 |
3.2.3 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课程构建 |
3.2.4 高校奥林匹克课程的评估制度 |
3.3 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面临的机遇 |
3.3.1 传统冰雪文化的弘扬 |
3.3.2 奥林匹克体育场馆的兴建 |
3.3.3 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
3.4.4 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视 |
3.4 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面临的挑战 |
3.4.1 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思想的确立 |
3.4.2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
3.4.3 大力运用市场机制传播奥林匹克教育 |
3.4.4 群众体育带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 |
3.5 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对策研究 |
3.5.1 政府积极进行引导,完善高校的冰雪基础设施 |
3.5.2 营造冰雪文化氛围,培育浓厚的冰雪体育文化 |
3.5.3 创新冰雪体育项目,打造特色的冰雪体育赛事 |
3.5.4 培养冰雪运动人才,服务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件 |
(3)太原市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对奥林匹克教育意义的研究 |
2.2 对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的研究 |
2.3 对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的研究 |
2.4 对奥林匹克教育途径的研究 |
2.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3. 奥林匹克教育的释义 |
3.1 “人文奥运”的含义 |
3.2 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意义 |
3.2.1 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
3.2.2 增强青年的合作意识 |
3.2.3 提升青年的生活品味 |
3.2.4 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
3.2.5 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4. 体育专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意义 |
4.1 培养学生自我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
4.2 培养体育生树立正确的赛场价值观 |
4.3 促进体育生团队合作意识 |
4.4 促进体育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
4.5 提高体育生的人文素质 |
4.6 为高校体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
4.7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
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2.1 文献资料法 |
5.2.2 问卷调查法 |
5.2.3 数理统计法 |
5.2.4 逻辑分析法 |
5.2.5 比较分析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体育生对奥林匹克运动基本知识的了解 |
6.2 高校体育专业奥林匹克课程开设情况 |
6.3 体育生对本校开设的奥林匹克课程的态度 |
6.4 体育生对自己掌握的奥运知识的满意度 |
6.5 体育生学习奥林匹克知识的目的 |
6.6 体育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 |
6.7 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连带关系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
7.1.2 专业教师的缺乏 |
7.1.3 学习压力的负荷 |
7.1.4 媒体的导向误区 |
7.1.5 学生学习意识的浅薄 |
7.2 建议 |
7.2.1 学校领导的相关重视 |
7.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
7.2.3 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氛围 |
7.2.4 端正媒体宣传的角度 |
7.2.5 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论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与延续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奥林匹克教育内涵的理解 |
2 对奥林匹克教育目标与本质的理解 |
3 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的构建 |
3.1 发展大学生的竞争进取意识与行为 |
3.2 发展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与行为 |
3.3 发展大学生的公平意识与行为 |
3.4 发展大学的生健身意识与行为 |
3.5 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和谐水平 |
3.6 发展大学生的和平意识与行为 |
3.7 发展大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行为 |
3.8 发展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 |
3.9 发展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行为 |
4 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4.1 开展各类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 |
4.2 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 |
4.3 开展丰富多样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 |
4.4 发挥校园媒体对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作用 |
4.5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素养 |
5 小结 |
(5)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奥林匹克教育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高校奥林匹克受教育者大学生的研究 |
1.2.3 关于高校实施奥林匹克教育途径的研究 |
1.2.4 关于高校奥林匹克教育者教师的研究 |
1.2.5 关于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的研究 |
1.2.6 关于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的研究 |
1.3 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及其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问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者教师的现状 |
3.1.1 高校奥林匹克教师的配置现状 |
3.1.2 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程度 |
3.2 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现状 |
3.2.1 高校奥林匹克课程开设现状 |
3.2.2 学生和教师对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态度 |
3.2.3 高校奥林匹克课程教材现状 |
3.3 吉林省高校实施奥林匹克教育途径的现状调查 |
3.3.1 高校体育课中的奥林匹克教育现状 |
3.3.2 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培训活动现状 |
3.4 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受教育者大学生的现状调查 |
3.4.1 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和参加体育运动的频度调查 |
3.4.2 大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程度 |
3.4.3 大学生最早了解奥运会的时间和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 |
3.4.4 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满意程度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致谢 |
(6)河北省普通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概念以及内涵的研究 |
1.2 关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高等教育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步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奥林匹克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发展历程 |
3.2 河北省普通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调查分析 |
3.2.1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对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传播认识程度统计分析 |
3.2.2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传播认识程度统计分析 |
3.2.3 河北省高校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程度统计分析 |
3.2.4 河北省高校体育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内容和知识水平调查与分析 |
3.2.5 河北省高校体育传播奥林匹克知识途径调查与分析 |
3.2.6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对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3.3 影响奥林匹克文化在河北省高校传播的因素分析 |
3.4 促进学校体育中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对策研究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教育价值的研究 |
二、奥林匹克文化中几个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
三、关于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 |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
二、价值本质论 |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四、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本质联系 |
第二章 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教育”、“教育价值”、“北京奥运会的教育价值” |
一、“教育”、“教育价值”的界定 |
二、“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实现的机制 |
一、教育价值获取的关系链 |
二、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与人的意向性活动 |
三、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实现的动力机制 |
第三节 影响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
一、人对实现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影响 |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实现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影响 |
第三章 普适性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 |
第一节 体现在个人层面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 |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德育价值 |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智育价值 |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美育价值 |
第二节 体现在社会层面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 |
一、促进人类社会的平等、公正与公平 |
二、促进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与和平 |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第四章 北京奥运会独特性的教育价值 |
第一节 北京奥运会的教育思想 |
一、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国留下教育遗产 |
二、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 |
三、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
四、北京奥运会教育对象的重点是青少年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 |
一、追求和谐 |
二、追求超越 |
三、崇尚公平 |
四、鼓励笃行 |
第三节 北京奥运会标志的教育价值 |
一、北京奥运会标志概述 |
二、北京奥运会标志的教育价值 |
第四节 北京奥运会的公民教育价值 |
一、公民、世界公民、公民教育 |
二、北京奥运与公民意识 |
三、北京奥运培养了公民的公共精神 |
第五节 北京奥运志愿者精神的教育价值 |
一、奥运志愿者的定义及价值 |
二、北京奥运志愿者精神的内涵 |
三、北京奥运志愿者精神的教育价值 |
第六节 北京奥运会对促进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教育价值 |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含义 |
二、北京奥运会促进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觉 |
三、北京奥运会促进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 |
四、北京奥运会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
第五章 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
第一节 体育与文化、艺术相结合 |
一、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艺术 |
二、北京奥运会与文化、艺术 |
三、北京奥运会通过文化、艺术留下的教育遗产 |
第二节 榜样教育 |
一、榜样和榜样教育 |
二、实现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人性论 |
三、榜样教育的过程 |
四、榜样教育的作用 |
第三节 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一、“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 |
二、北京2008 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
三、奥林匹克教育师资培训 |
四、“同心结”交流活动 |
五、奥林匹克青年营 |
第四节 以传媒为平台的奥林匹克教育 |
一、大众传媒的定义及教育功能 |
二、大众传媒与奥林匹克运动 |
三、大众传媒与北京奥运会 |
第五节 全民健身与北京奥运同行 |
一、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全民体育观 |
二、全民健身与北京奥运的互动关系 |
三、“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 |
第六节 北京2008 中学奥林匹克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初中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为例 |
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态度 |
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对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功能的认识 |
三、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支持北京奥运会的程度 |
四、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北京奥运会的认知程度 |
五、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的公共体育精神 |
六、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获得奥林匹克运动、北京奥运会信息的渠道 |
七、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北京奥运后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状况 |
八、后奥运时期开展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的设想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山东省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有关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 |
2.2 有关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对奥林匹克文化的界定 |
4.1.1 奥林匹克文化的范畴 |
4.1.2 奥林匹克文化的性质 |
4.1.3 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 |
4.1.4 奥林匹克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 |
4.2 山东省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了解及认知 |
4.2.1.1 关于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一般性常识的了解 |
4.2.1.2 大学生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的调查 |
4.2.1.3 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 |
4.2.1.4 大学生对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态度调查 |
4.2.2 高校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了解 |
4.2.2.1 高校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文化一般性常识的了解 |
4.2.2.2 教师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专业问题及深刻内涵的理解 |
4.2.2.3 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态度调查 |
4.3 影响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
4.3.1 教育体制的弊端和管理部门的忽视 |
4.3.2 高校领导、师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认识不足 |
4.3.3 学校体育所面临的挑战 |
4.3.4 高校奥林匹克教材的缺乏以及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 |
4.3.5 媒体报道内容的倾向性 |
4.3.6 组织力量及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
5 加大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力度的对策 |
5.1 推进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进程 |
5.2 提高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认识、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
5.3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
5.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校园 |
6 结论 |
7 注释与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江西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问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性 |
3.2 江西高校奥林匹克教育中的教师现状 |
3.3 江西高校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学生现状 |
3.3.1 江西高校大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现状 |
3.3.2 江西高校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满意程度 |
3.3.3 江西大学生对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态度 |
3.4 江西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途径现状 |
3.4.1 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现状 |
3.4.2 体育课中传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现状 |
3.4.3 其他途径的现状 |
4 结论 |
(10)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者现状 |
2 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受教育者现状 |
2.1 山西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奥林匹克运动知识满意程度 |
2.2 山西高校大学生对学校目前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 |
2.3 山西高校大学生对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态度 |
3 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途径现状 |
3.1 山西高校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的现状 |
3.2 山西高校体育课中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现状 |
3.3 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其他途径的现状 |
4 对山西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建议 |
4.1 开展体育教师培训 |
4.2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 |
4.3 把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与体育运动实践结合起来 |
4.4 开展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活动 |
四、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研究 ——以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市六所高校为例[D]. 韩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大庆市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桂豪.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太原市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调查[D]. 王宝. 中北大学, 2016(08)
- [4]论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本质与延续性[J]. 李启迪.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02)
- [5]吉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吕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6]河北省普通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调查研究[D]. 杨文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7]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开发与实现[D]. 东芬. 苏州大学, 2009(11)
- [8]山东省高校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D]. 张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9]江西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彭小澍,范叶飞,谢军,孔伯双. 宜春学院学报, 2008(06)
- [10]山西高校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 岳得志. 科学之友(B版), 2008(12)
标签:奥林匹克论文; 冰雪运动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