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板喷涂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冯旸[1](2020)在《广州典型印刷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臭氧污染对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十分突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印刷业是广州市VOCs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污染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评估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影响,为其VOCs污染控制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印刷业VOCs综合污染整治提供参考。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VOCs排放环节主要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环节。车间VOCs浓度范围为0.7~221.93mg/m3,主要物种为芳香烃类、醇醚类、酯类和醛酮类;排气筒VOCs浓度范围为4.28~66.84 mg/m3,主要物种为酯类和芳香烃类物质;厂界环境空气,上风向VOCs平均浓度为0.56 mg/m3,下风向VOCs平均浓度为2.73 mg/m3,主要物种为酯类物质。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值法和感官定量评价法分别评估臭氧生成潜势和恶臭污染,结果显示:车间和排气筒VOCs中臭氧生成潜势最高的物种为芳香烃类物质;厂界环境空气VOCs阈稀释倍数为1.8×10-7~2.28不等,部分企业厂界的乙酸乙酯和甲苯存在恶臭污染。采用美国EPA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析车间VOCs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影响,结果显示:均不涉及致癌风险;各物质的HQ值为0.003~51.68不等,各工序的HI值为0.078~10.26不等,主要非癌症风险物质为二甲苯。对广州市印刷行业VOCs污染控制的建议为:(1)排放标准方面,对印刷业VOCs排放进行全过程管控,增加对相关工艺的区别限制;严格排放浓度、速率限值;对甲苯、乙苯、二甲苯、乙二醇丁醚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和乙酸乙酯、甲苯等易造成恶臭污染的物质进行针对性的限制。(2)企业管理方面,使用环保原辅材料,避免使用含对环境影响较大和可能造成人体健康风险的物质的原辅材料,改进工艺技术;加强印刷企业VOCs排放全过程管理,除印刷环节外,对印前、印后、原辅材料储存和危险废物贮存过程也进行严格管控;根据废气中污染物特征、风量、温度、湿度以及实际工况等选择适宜的废气治理技术;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加强废气排放监测。
赵亚辉[2](2020)在《高性能超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如不加以处理,必然导致水资源短缺。在众多污水处理方法中,膜分离法作为一种高效的物理分离方法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近10年来,超薄平板陶瓷膜以其具有低跨膜压力和高渗透通量等诸多优点,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崭露头角。然而,超薄平板陶瓷膜能够在较低跨膜压力条件下获得高渗透通量,是以减少支撑体和膜层厚度的方式来减少渗透阻力的。超薄陶瓷膜支撑体(≤3 mm)必然引起支撑体的成型以及膜层的制备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影响超薄平板陶瓷膜性能的关键因素。为顺利挤出成型获得超薄陶瓷膜支撑体,通过调整粉体的颗粒级配从而改变泥料的特性,通过挤出成型,可控干燥和优化烧结得到壁厚为1 mm的超薄平板陶瓷支撑体。经过研究得到最佳的烧结温度为1650℃,承受应力为72.3 N,孔隙率为40%,平均孔径为4.0μm。由于超薄平板支撑体的壁厚较薄,无法提供足够的毛细管力,导致无法形成完整和稳定的湿膜。本论文首次提出采用喷涂+浸涂的成膜方法,喷涂法制膜是通过高压空气将陶瓷浆料分散成雾滴,雾滴散落在支撑体表面累积形成膜层,克服了支撑体的毛细管作用对膜层厚度的影响和浆料粉体粒径的要求,可在较大孔径的支撑体上直接制备较小孔径的过渡层。然而喷涂所得膜表面比较粗糙,不利于减少膜污染,保证渗透稳定性。在喷涂层上直接采用传统浸涂法制备分离膜层,能够控制膜厚度和膜表面平整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单位面积喷涂质量可控制膜层的厚度,当采用35%固含量的500nm Al2O3浆料作为喷涂浆料,喷涂量为11.11 mg/cm2时,可控制膜层的厚度为30μm;在其上,通过浸涂法可获得平整的浸涂层,当采用35%固含量的100 nm Al2O3浆料作为浸涂浆料,当浸涂时间为10 s,可控制分离层厚度为20μm,膜的孔径为50 nm,所得超滤膜的纯水通量为725.74 L/(m2·h·bar)。使用优化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超薄平板陶瓷膜表现出优良的油水分离性能,处理浓度为1000 mg/L的油水乳化液,膜分离效率为98.5%,渗透通量为180 L/(m2·h·bar)。
郑小聪[3](2018)在《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桥面铺装是大跨径钢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业界公认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一方面是因为钢桥面铺装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使用要求,另一方面是与之相适应的铺装材料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水平很难使材料本身的优越性能不打折扣地呈现到工程当中。环氧沥青混凝土因为具有良好的物理及力学性能和与钢板良好的追随性,尤其是热拌环氧沥青(日本TAF)混凝土的施工可控性好、质量可靠度高、所需养护时间短和无需专用施工设备等特点优势,使其被逐渐推广应用到大跨径钢桥面铺装上。但热拌环氧沥青(日本TAF)铺装的施工仍需克服影响施工质量因素及环节多和防范“鼓包”、“死料”这两个造成主要病害的关键质量风险,解决对施工组织及应急保障要求高、对防水要求苛刻等问题。因此,研究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措施,对提高钢桥面铺装施工可靠度、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大榭第二大桥主桥钢桥面铺装工程为依托,针对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传统的施工方法和“鼓包”检测方法以及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质量风险等问题,从“执行层”的风险管理定位层级出发,按“不可接受风险”和“静态风险”的风险类别,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环氧沥青施工特点、传统施工方法、全幅摊铺施工新技术应用及养护阶段等五方面潜在的质量风险及质量控制难点,对热拌环氧沥青(日本TAF)铺装在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养护阶段)的“人、机、料、法、环”要素和“人、技术、管理、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总结对策与质量风险防控措施,提出“全幅摊铺施工技术”及“红外热成像仪检测鼓包技术”等质量防控措施,并得到了成功实施,大幅提升了钢桥面铺装整体施工质量,为主桥后续工程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大榭第二大桥主桥钢桥面铺装施工所采取的各项质量风险防控措施和应用全幅摊铺施工技术及红外热成像仪检测“鼓包”技术,可提高热拌环氧沥青铺装施工的可靠度和可控性,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显着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谢红良[4](2018)在《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在动车组内饰产品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轨道交通对车辆轻量化要求日趋紧迫,纤维预浸复合材料作为新型高性能轻量化材料成为动车组优化改进研究开发的重点。本文选取动车组内饰典型部件(边顶板及端部间壁)作为研制对象,产品采用纤维预浸复合材料进行结构设计分析和结构性能对比分析。在满足产品性能指标和控制成本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材料结构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轻量化。课题以纤维预浸复合材料作为轨道交通内饰材料,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结合高速列车内饰产品,对纤维预浸复合材料进行产品结构设计优化工作,运用FiberSIM软件对纤维预浸复合材料边顶板及间壁进行铺层设计及仿真分析,提高产品工艺性和可制造性。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进行结构强度分析,获得产品结构基本力学特性。(2)通过试验数据对纤维预浸料复合的各种芯材结构进行性能对比分析,从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隔声隔热性能、高低温性能、耐冲击性能、防火性能以及产品轻量化及成本分析,从而针对研究的动车组内饰部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做了最优化材料与结构选择。(3)通过对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常用几种成型工艺分析,并结合两种产品结构特点以及后续产能情况,确定了边顶板采用预浸料真空袋压成型工艺,端部间壁采用热压机成型工艺。对两种产品分别制定不同工艺流程进行产品制备工艺研究,确定了纤维预浸复合结构制备中关键工序的重要工艺参数,为后续批量化生产积累了宝贵的制造经验。(4)通过纤维预浸复合材料构件常见缺陷梳理,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对复合材料从原材料的检验、运输储存,以及后续的生产过程提出了质量控制要求。对纤维预浸复合材料提出了经济适宜的无损检测方法。同时对于常见的结构缺陷探索了修复方案,对于降低更换成本,延长复合材料构件的使用十分有意义。本论文对预浸料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参数选择、选材、连接结构及工艺过程控制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应用于动车组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宁莉,王国磊[5](2018)在《面向航空产品的自动化喷涂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航空产品尺寸庞大,涂料特殊、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模式多变,必须对航空产品的自动化喷涂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喷涂机器人的效能。首先简述了空气喷涂的原理与自动化喷涂工艺装备,进而概括提出了自动化喷涂工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工艺参数,最后在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包括基础工艺试验、样件喷涂试验、实机喷涂试验、喷涂过程标准化以及持续优化5个环节的喷涂工艺研究方法,并给出了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和试验方法。
马自群,周方泽[6](2004)在《平板喷涂的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平板喷涂技术,并对平板喷涂的涂层性能测试标准及方法作一概述。
黄晓惠[7](2021)在《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推进,许多新增建筑物和混凝土路面取代了原有的土地、泥地、荒草地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干净卫生和便捷,但与此同时极大的增加了整个城市的生态压力。而用透水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可以对“热岛效应”程度减轻、减小地表径流等生态问题,因此在国内外受到欢迎并得到大量推广应用。但实际路面施工中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其路用性能,限制了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一方面是施工程序各步骤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影响透水混凝土路面质量的因素比较多,人材机、施工工艺等存在的差异。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提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相关指标来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从影响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三大要素:人、材、机进行分析控制,在施工材料、施工场地的准备以及施工工艺流程的具体控制措施和质量指标方面,都全面科学的做好路面施工的质量管控。路面施工完成以后,重点检测与评价路面质量,以检验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否行之有效。重点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的检测方式,对路面强度、透水系数、孔隙率等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应的规范。通过现场试验检测与大量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考虑了水灰比、集料规格、试件尺寸等参数,结合各性能指标关系和进行透水混凝土各指标之间线性拟合分析。室内试验共设置了18组配合比,3种不同厚度的54块透水混凝土板,考虑钻芯与预埋两种方式,对比参考标准立方体试件。应用拟合关系式推算工程实体的抗压强度与透水系数,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
夏天一[8](2020)在《清江钢箱拱特大桥装配化建造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交通的要求日益提高,钢结构桥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大跨度钢结构拱桥以其独特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大跨度钢结构拱桥的建设中,预制件加工前的深化设计、焊接工艺、防腐工艺主要影响着钢结构拱桥的建造质量,如何选择合理的建造技术保证大跨度钢结构拱桥的质量值得探讨。本文针对装配化建造技术应用这一问题,对大跨度钢结构拱桥预制件深化设计、焊接、防腐三个装配化重点技术进行研究。以清江钢箱拱特大桥预制件工厂化生产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国内外近几年大跨度钢结构拱桥的建造技术的梳理,采用生产全程调研采集数据、模拟分析、专家评审等方法,以预制件加工前深化设计、焊接工艺、防腐工艺三大核心建造技术为重点,系统的研究了大跨度钢结构拱桥的建造技术应用。通过BIM技术对关键、复杂预制件的加工前模拟,确定了零件的精确尺寸,避免了组装空间受限,指导了后续的加工生产;通过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将焊接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保证了全桥拼接板的通孔率;通过重防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预制件内壁防腐的可操作性和桥梁整体防腐体系的可靠性;通过节段预拼装,检验了工艺的合理性、预制件的加工精度。该论文有图54幅,表15个,参考文献54篇。
王超[9](2020)在《Yb2SiO5环境障涂层沉积特性及水蒸气腐蚀机制》文中指出碳化硅纤维复合材料为航空航天装备的制造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广泛的成长空间。但其材料的本征特性却带来了在高温环境服役发生严重氧化、烧蚀等隐患,尤其是容易在高温水蒸气环境中被腐蚀降解,使其服役性能急剧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对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进行高温防护,包括基体材料改性、制备密封涂层等技术,其中具有良好结合强度、耐高温、抗氧化、防烧蚀封闭的环境障涂层(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EBC)是提高部件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聚焦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第三代Yb2SiO5稀土硅酸盐环境障涂层,采用新型热喷涂技术—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沉积(PS-PVD)和传统大气等离子喷涂(APS)进行涂层制备。探究Yb2SiO5的沉积机理和在高温环境中的的涂层结构演变,通过典型的热循环和水蒸气腐蚀测试,分析涂层在高温蒸气环境下的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获得PS-PVD制备Yb2SiO5的沉积机制,高温和水蒸气环境下Yb2SiO5涂层的失效机理,对后续的材料开发和工艺控制进行理论指导。通过实验表征,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PS-PVD可获得致密Yb2SiO5环境障涂层,沉积形式主要为气液两相沉积,相对APS涂层的中夹杂的未融颗粒和裂纹,涂层质量明显改善,但在高功率和低压条件下,Yb2SiO5将会产生热相变和热分解,形成高温不稳定相结构。(2)1300℃的热循环实验表明,PS-PVD制备的Yb2SiO5有更好的抗热震性能,在同种基体的样品实验中,经30次水淬实验未明显剥落,而APS样品在15次时已产生边缘剥落现象。同时,较疏松的Si Cf/Si C CMC基体涂层样品在35次循环后有少量剥落,而致密的基体已由于内部热应力的积累在35次循环时直接开裂,提前失效。不同致密状态的基体对热震影响也较大,较疏松基体更有利于热循环过程中的热应力释放。(3)1300℃恒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Mullite中Al2O3与Yb2O3或Yb2SiO5的化学相容性较差,在Mullite层中生成棒状的Yb3Al5O12相,导致Mullite分层,使涂层剥落。(4)对1300℃下Yb2SiO5的水蒸气腐蚀行为进行探究。结果显示,Yb2SiO5在腐蚀过程中会被缓慢地腐蚀,PS-PVD制备的致密涂层在200 h或更长时间内对基体提供热防护,但由于Yb2SiO5的分解产物分散在涂层内部,水蒸气腐蚀后形成大量孔洞,对涂层的结构完整性造成破坏;APS Yb2SiO5在腐蚀过程中在涂层内部没有产生大量孔洞,但由于其表面疏松,200 h腐蚀后有明显减薄,减薄速率为:0.02335μm/h。(5)1400℃下,Yb2SiO5涂层的腐蚀速率明显加快,但由于温度较高,Yb2SiO5以及腐蚀中间相Yb2Si2O7均有明显的晶粒长大现象。同时引起表面的缺陷愈合,使涂层内部的腐蚀孔洞减少。PS-PVD Yb2SiO5由于为单侧涂层,在平板喷涂过程中有较多的液滴堆积,故在腐蚀过程中也存在剥落现象,减薄速率为:0.0818μm/h。而APS Yb2SiO5由于表面挥发产物堆积,对涂层的腐蚀和剥落有减缓的效果。
李铎[10](2020)在《BFRP复合夹芯保温板设计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轻钢结构、木结构活动房屋经过七十余年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材料特性原因,所建活动房屋始终面临着耐腐蚀性差、保温隔热性能低和防火性能差等的问题,在沿海强腐蚀环境及高原寒冷地区其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活动房屋发展对采用新型轻质高强材料有着迫切需求。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的特点,是替代传统金属材料、木材建造装配式轻质活动房的理想材料。FRP结构活动房房屋性能指标主要由复合夹芯保温板外围护结构体系性能所决定,不同特性BFRP板材与保温隔热芯材组合能够制备得到承载力高、耐腐蚀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的外围护结构面板,为解决传统材料结构活动房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活动房围护结构BFRP复合夹芯保温板为中心,从其设计制备方法、抗弯力学性能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BFRP复合夹芯板原材料选择与设计制备。引入真空袋辅助成型方法,利用玄武岩纤维短切原丝毡和单向纤维布手工制备BFRP板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以短切原丝毡为主复合单向纤维布制备的FRP板能够满足复合夹芯板力学性能需求而不发生局部剪切破坏;保温隔热芯材选用PU聚氨酯、XPS挤塑聚苯乙烯和岩棉三种,材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材料力学性能差异很大,材料密度及纤维排布方向对其影响不能忽略;推导复合夹芯结构理论公式,并考虑芯材剪切变形对挠度的贡献,最终优化得到三种不同铺层BFRP面层板用于后续试验。(2)BFRP复合夹芯板抗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将四种厚度介于30mm~100mm的普通密度聚氨酯芯材及50mm厚高密度聚氨酯芯材、挤塑聚苯乙烯芯材和岩棉与三种不同铺层厚度BFRP板及0.5mm厚镀锌钢板组合,可以粘结制备得到多种不同试验组别的复合夹芯板试件,而后通过三点、四点及六点压弯模拟均布荷载的加载方式分别对其进行抗弯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夹芯结构构件设计由刚度变形控制,手工制备得到复合夹芯板整体质量控制效果良好,通过增加芯材厚度、密度、改变面层BFRP板铺层和芯材种类均能不同程度的提升复合夹芯板整体承载能力,使其承载力结果满足活动房围护结构设计要求,同时普遍具备远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储备系数;但芯材剪切变形对整体变形的贡献不可忽略,不同加载方式作用对复合夹芯结构破坏模式和承载力影响很大,实际设计当中应充分考虑荷载作用条件;将岩棉与硬质泡沫材料组合后与FRP板复合能得到非单一芯材复合夹芯板,具有高强承载力的同时兼具保温、隔音功能,应用前景广阔。(3)BFRP复合夹芯结构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利用ABAQUS蒙皮命令壳单元表示结构面层,之后对其进行有限元简化模拟:应力云图及符号变量图清晰的展现了内部芯材剪切应力的分布特点,与芯材45°剪切破坏模式良好吻合;无论芯材、面板或加载方式改变,有限元承载力结果大多能够良好吻合试验结果,并将偏差控制在20%以内。因此数值分析方法可以良好的模拟BFRP复合夹芯结构,尤其夹芯板由不同芯材组合或承受不规则荷载而无法用理论公式进行计算时,有限元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法,同时其能够为理解复合夹芯结构受力特点从而为优化设计提供灵感和支持。(4)复合夹芯结构理论公式的修正及应用。引入β芯材剪力分配系数(芯层材料承担剪力占总剪力的百分比)来修正复合夹芯结构理论公式,随后用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趋近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其偏差最大仅为15%左右,整体大多控制在6%以内,总结得到面层、芯层材料组合改变时对应的不同芯材剪力分配系数。结合修正后的理论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不同芯材、面层组合后复合夹芯板承载力挠度选用表,其变化参数多、使用方式简单,便于设计人员直接参考选用。
二、平板喷涂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板喷涂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典型印刷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VOCs排放研究进展 |
1.2.1 行业VOCs排放特征 |
1.2.2 VOCs环境影响分析 |
1.2.3 VOCs健康风险评估 |
1.3 广州市印刷业基本情况 |
1.3.1 广州市印刷业概况 |
1.3.2 广州市印刷业VOCs排放情况 |
1.3.3 广州市印刷业VOCs控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广州典型印刷企业VOCs排放浓度及成分谱特征 |
2.1 采样与分析 |
2.1.1 典型企业筛选 |
2.1.2 排放环节识别 |
2.1.3 现场监测 |
2.1.4 样品分析 |
2.1.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2 VOCs排放浓度特征 |
2.2.1 Z1 |
2.2.2 Z2 |
2.2.3 S1 |
2.2.4 S2 |
2.2.5 J |
2.2.6 车间浓度特征 |
2.2.7 排气筒浓度特征 |
2.2.8 环境空气监控点位浓度特征 |
2.3 成分谱特征 |
2.3.1 车间成分谱 |
2.3.2 排气筒成分谱 |
2.3.3 环境空气成分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典型印刷企业VOCs环境影响评估 |
3.1 臭氧生成贡献评估 |
3.1.1 评估方法 |
3.1.2 结果分析 |
3.2 恶臭污染评估 |
3.2.1 评估方法 |
3.2.2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典型印刷企业VOCs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4.1 风险评估方法 |
4.1.1 致癌风险评估方法 |
4.1.2 非致癌风险评估方法 |
4.2 评估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印刷业VOCs污染控制建议 |
5.1 排放标准 |
5.1.1 国外印刷业排放标准 |
5.1.2 国内印刷业排放标准 |
5.1.3 广州市印刷业排放标准建议 |
5.2 企业管理 |
5.2.1 源头控制 |
5.2.2 过程控制 |
5.2.3 末端治理 |
5.2.4 控制监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论文特色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典型印刷企业车间VOCs成分谱 |
附录2:典型印刷企业排气筒VOCs成分谱 |
附录3:典型印刷企业厂界VOCs成分谱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高性能超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陶瓷膜简介 |
2.1.1. 陶瓷膜的发展 |
2.1.2. 陶瓷膜的分类 |
2.1.3. 陶瓷膜的过滤方式 |
2.1.4. 陶瓷膜的制备工艺 |
2.2. 陶瓷膜的构型 |
2.2.1. 多通道管式陶瓷膜 |
2.2.2. 平板陶瓷膜 |
2.2.3. 平板陶瓷膜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2.3. 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1. 研究现状 |
2.3.2. 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
2.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2.4.1. 研究目标 |
2.4.2. 研究内容及设计 |
3 实验材料和测试表征手段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 |
3.3. 实验工艺流程 |
3.3.1. 支撑体的制备工艺流程 |
3.3.2. 陶瓷浆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
3.3.3. 喷涂层的制备工艺 |
3.3.4. 浸涂层的制备工艺 |
3.3.5. 油水乳浊液的制备工艺 |
3.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3.4.1. 显微结构测试和表征 |
3.4.2. 陶瓷浆料的粘度测试 |
3.4.3. 陶瓷膜孔径的测试 |
3.4.4. 颗粒粒度测试 |
3.4.5. 油水分离效果的测试 |
3.4.6. 油水分离性能测试 |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支撑体的制备工艺的研究 |
4.1.1. 支撑体的粉体颗粒级配优化及挤出成型控制 |
4.1.2. 支撑体的烧结温度的优化 |
4.2. 喷涂层制备工艺的研究 |
4.2.1. 陶瓷浆料固含量对粘度的影响 |
4.2.2. 陶瓷浆料固含量对喷涂雾滴的影响 |
4.2.3. 温度对喷涂层的影响 |
4.2.4. 喷涂质量对喷涂层的影响 |
4.3. 浸涂层工艺的优化研究 |
4.4. 超薄平板陶瓷超滤膜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
5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钢桥面铺装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钢桥面铺装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质量与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理论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的特征和性质 |
2.1.3 风险的构成要素 |
2.1.4 风险的分类 |
2.2 质量风险 |
2.2.1 质量和质量风险的定义 |
2.2.2 质量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对象 |
2.2.3 质量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流程 |
2.2.4 质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
2.2.5 质量风险的控制 |
2.3 质量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3.1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3.2 质量风险研究现状 |
2.3.3 施工质量风险研究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桥面铺装技术特点与病害研究 |
3.1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特点 |
3.1.1 环氧沥青混凝土与其他铺装材料的比较 |
3.1.2 日本TAF与美国ChemCo及国产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材料的比较 |
3.2 钢桥面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1 美国ChemCo环氧沥青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2 日本TAF环氧沥青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3 国产环氧沥青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4 浇注式沥青(浇注+SMA)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5 ERS(SMA+RA05+EBCL)铺装方案技术特点 |
3.2.6 钢桥面铺装方案技术综合比较分析 |
3.3 钢桥面铺装病害类型与成因分析 |
3.3.1 钢桥面铺装技术应用及实例效果 |
3.3.2 钢桥面铺装病害类型及特点 |
3.3.3 钢桥面铺装病害成因分析 |
3.4 各种铺装方案常见病害及原因分析 |
3.4.1 环氧沥青铺装结构(EA+EA) |
3.4.2 浇注式沥青铺装结构(GA+SMA) |
3.4.3 树脂沥青铺装组合体系(ERS)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主桥钢桥面铺装结构形式 |
4.1.2 主桥钢桥面铺装主要工程数量 |
4.1.3 工程自然环境及条件(气候与水文) |
4.1.4 主桥钢桥面铺装工作条件 |
4.1.5 主桥钢桥面铺装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图 |
4.2 主桥钢桥面铺装热拌环氧沥青施工工艺 |
4.2.1 钢桥面板喷砂除锈及防腐层施工 |
4.2.2 钢桥面环氧防水粘结层及粘结层的施工 |
4.2.3 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混凝土的施工 |
4.3 本项目工程特点分析 |
4.3.1 项目工程特点 |
4.3.2 主桥钢桥面铺装方案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
4.4 主桥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分析 |
4.4.1 本项目工程特点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2 环氧沥青施工特点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3 环氧沥青传统施工方法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4 全幅摊铺施工新技术应用的质量风险分析 |
4.4.5 养护阶段的质量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
5.1 热拌环氧沥青施工质量风险防控总体思路 |
5.2 热拌环氧沥青施工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
5.2.1 施工技术创新防控措施 |
5.2.2 施工组织防控措施 |
5.2.3 工艺控制防控措施 |
5.2.4 设备改造及工艺改进防控措施 |
5.2.5 施工保障防控措施 |
5.2.6 精细化管理防控措施 |
5.2.7 防“粘轮”措施 |
5.2.8 防“死料”措施 |
5.2.9 防“鼓包”措施 |
5.2.10 防水防污染措施 |
5.2.11 雨季施工防控措施 |
5.2.12 其他防控措施 |
5.2.13 养护阶段“鼓包”的查排防控措施 |
5.3 应用效果与评价 |
5.3.1 大榭第二大桥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效果 |
5.3.2 大榭第二大桥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在动车组内饰产品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轨道交通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2 纤维预浸夹芯复合材料应用背景 |
1.3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的优点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车组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内装结构设计与分析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产品结构设计 |
2.2.1 纤维预浸夹芯结构设计 |
2.2.2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封边及嵌套设计 |
2.2.3 主材选择 |
2.3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铺层工艺设计 |
2.3.1 间壁铺层工艺设计与仿真分析 |
2.3.2 边顶板铺层工艺设计与仿真分析 |
2.4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有限元分析 |
2.4.1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模型 |
2.4.2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边顶板变形分析 |
2.4.3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间壁变形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车组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内装产品性能研究 |
3.1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3.1.1 力学性能 |
3.1.2 隔声性能 |
3.1.3 隔热性能 |
3.1.4 高低温性能 |
3.1.5 耐冲击强度 |
3.1.6 防火性能 |
3.2 轻量化及成本分析 |
3.2.1 轻量化分析 |
3.2.2 成本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车组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
4.1 成型工艺选择 |
4.1.1 热压罐成型(Autoclave) |
4.1.2 热压成型(Heat Press Forming) |
4.1.3 真空袋压成型(Vacuum Bag Only) |
4.2 纤维预浸芳纶蜂窝间壁的制备 |
4.2.1 纤维预浸芳纶蜂窝间壁基板成型 |
4.2.2 纤维预浸芳纶蜂窝间壁基板加工 |
4.3 纤维预浸泡沫芯边顶板的制备 |
4.3.1 纤维预浸泡沫芯边顶板基板加工 |
4.3.2 纤维预浸泡沫芯边顶板基板加工 |
4.4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 |
4.4.1 油漆处理 |
4.4.2 贴膜处理 |
4.5 动车组纤维预浸复合结构产品组装 |
4.5.1 纤维预浸芳纶蜂窝间壁的组装 |
4.5.2 纤维预浸泡沫芯边顶板的组装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构件的质量控制 |
5.1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常见缺陷 |
5.2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 |
5.2.1 原材料的控制 |
5.2.2 工艺过程的控制 |
5.2.3 构件检验 |
5.3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
5.4 纤维预浸复合材料的修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面向航空产品的自动化喷涂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喷涂原理与装备 |
喷涂工艺核心内容 |
1喷涂路径 |
2喷涂重叠率 |
3喷涂流量 |
4喷涂速度 |
5喷涂距离 |
6雾化和扇形空气压力 |
喷涂工艺研究方法 |
1基础工艺试验 |
2样件喷涂试验 |
3实机喷涂试验 |
4喷涂过程标准化 |
5持续优化 |
结论 |
(7)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技术规程 |
1.2.2 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应用现状 |
1.2.3 透水混凝土的质量检测方法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
2.1 依托项目的工程概况 |
2.2 集料的质量控制 |
2.2.1 集料的变异性分析 |
2.2.2 集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
2.3 组织和人员的控制 |
2.3.1 管理层的岗位职责 |
2.3.2 施工层的岗位职责 |
2.4 施工机械设备控制 |
2.4.1 拌合设备 |
2.4.2 运输设备 |
2.4.3 摊铺设备 |
2.5 小结 |
3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
3.1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的基层施工 |
3.1.1 土基层质量控制 |
3.1.2 级配碎石层质量控制 |
3.1.3 找平层施工 |
3.1.4 测量支模 |
3.2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的透水混凝土层施工 |
3.2.1 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合 |
3.2.2 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运输 |
3.2.3 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的摊铺 |
3.2.4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切缝与养护 |
3.3 施工质量控制 |
3.3.1 施工质量控制阶段 |
3.3.2 质量控制对象 |
3.3.3 质量保证体系 |
3.4 小结 |
4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施工质量的检测 |
4.1 路面质量检测项目与标准要求 |
4.1.1 质量检验标准 |
4.1.2 强度检测 |
4.1.3 路面厚度检测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原材料及基本性能 |
4.2.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4.3 试件制作 |
4.3.1 混合料搅拌 |
4.3.2 试件成型 |
4.3.3 试件养护 |
4.3.4 试件取样 |
4.4 性能测试方法 |
4.4.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
4.4.2 透水系数测试方法 |
4.4.3 孔隙率测试方法 |
4.4.4 表观密度测试方法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抗压强度 |
4.5.2 透水系数 |
4.5.3 孔隙率 |
4.5.4 表观密度 |
4.5.5 不同参数对透水系数与抗压强度的影响 |
4.6 小结 |
5 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强度推算 |
5.1 孔隙率与抗压强度 |
5.2 表观密度与抗压强度 |
5.3 透水系数与抗压强度 |
5.4 实际工程项目的抗压强度检测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清江钢箱拱特大桥装配化建造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装配式钢拱桥的发展概述 |
1.2 装配式钢拱桥的施工方法 |
1.3 研究意义及论文背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BIM技术在预制构件中的应用 |
2.1 工程概况 |
2.2 BIM技术在预制件加工前的应用 |
2.3 预制件的前期加工 |
2.4 本章小结 |
3 预制件的焊接与涂装 |
3.1 焊接工艺 |
3.2 预制件焊接时的质量控制 |
3.3 重防腐技术在清江特大桥中的应用 |
3.4 清江特大桥的防腐质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4 在试拼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
4.1 试拼装技术方案 |
4.2 拱肋与腹杆的试拼装 |
4.3 纵梁的试拼装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Yb2SiO5环境障涂层沉积特性及水蒸气腐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碳化硅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
1.1.1 碳化硅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
1.1.2 SiCf/SiC CMC的水氧腐蚀 |
1.2 环境障涂层 |
1.2.1 EBCs材料的基本要求 |
1.2.2 环境障涂层的发展 |
1.2.3 环境障涂层制备方法 |
1.2.4 环境障涂层体系的性能测试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
2.1 实验材料 |
2.1.1 涂层粉末材料 |
2.1.2 基体材料 |
2.2 涂层制备 |
2.2.1 喷涂设备 |
2.2.2 涂层的制备 |
2.2.3 原子发射光谱 |
2.3 涂层测试 |
2.3.1 水蒸气腐蚀测试 |
2.3.2 涂层结合强度测试 |
2.3.3 涂层高温性能测试 |
2.4 涂层的表征 |
2.4.1 涂层微观形貌分析 |
2.4.2 涂层相结构分析 |
第三章 PS-PVD和 APS沉积Yb_2SiO_5 机理与热循环性能 |
3.1 PS-PVD制备EBC |
3.1.1 喷涂工艺参数 |
3.1.2 PS-PVD制备EBCs微观结构 |
3.1.3 PS-PVD沉积Yb_2SiO_5 |
3.2 PS-PVD Yb_2SiO_5 涂层的垂直裂纹形成机理 |
3.2.1 涂层厚度和预热温度对涂层的影响 |
3.2.2 垂直裂纹形成机理 |
3.3 PS-PVD EBCs在1300℃的热循环性能 |
3.4 APS制备Yb_2SiO_5 及结构分析 |
3.4.1 APS喷涂工艺参数 |
3.4.2 APS EBCs涂层结构分析 |
3.5 APS EBC结合结合强度 |
3.6 APS Yb_2SiO_5在1300℃的热循环性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S-PVD Yb_2SiO_5 水蒸气腐蚀性能 |
4.1 PS-PVD Yb_2SiO_5 1300℃水蒸气腐蚀 |
4.1.1 表面物相演变 |
4.1.2 微观结构演变 |
4.1.3 1300℃Yb_2SiO_5水蒸气腐蚀机理 |
4.2 PS-PVD Si/Mullite/Yb_2SiO_51300℃界面演化 |
4.2.1 1300℃静态氧化 |
4.2.2 Mullite/Yb_2SiO_5 的界面演变 |
4.3 PS-PVD Yb_2SiO_5 1400℃水蒸气腐蚀 |
4.3.1 Yb_2SiO_5表面结构和物相演变 |
4.3.2 Yb_2SiO_5截面结构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PS Yb_2SiO_5 水蒸气腐蚀性能 |
5.1 APS Yb_2SiO_5 1300℃水蒸气腐蚀 |
5.1.1 Yb_2SiO_5表面结构及物相演变 |
5.1.2 Yb_2SiO_5截面结构演变 |
5.1.3 Mullite/Yb_2SiO_5 腐蚀后界面 |
5.2 APS Yb_2SiO_5 1400℃水蒸气腐蚀 |
5.2.1 Yb_2SiO_5表面微观结构及相演变 |
5.2.2 Yb_2SiO_5截面微观结构演变 |
5.2.3 Mullite/Yb_2SiO_5 界面演变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BFRP复合夹芯保温板设计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FRP结构活动房概述 |
1.2.2 复合夹芯结构及其广泛应用 |
1.2.3 国外FRP夹芯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FRP夹芯结构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进展总结及存在的不足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BFRP复合夹芯板设计与制备 |
2.1 前言 |
2.2 复合夹芯板生产工艺介绍 |
2.2.1 FRP复合夹芯板生产工艺 |
2.2.2 FRP面层板生产工艺 |
2.3 BFRP板制备及性能试验 |
2.3.1 真空袋辅助成型方法 |
2.3.2 BFRP板材材料选择及制备 |
2.3.3 FRP板拉伸性能试验 |
2.3.4 FRP板直剪性能试验 |
2.4 保温绝热芯材及材料性能试验 |
2.4.1 实验选用保温绝热夹芯材料 |
2.4.2 保温材料压缩性能试验 |
2.4.3 保温材料拉伸性能试验 |
2.4.4 保温材料剪切性能试验 |
2.4.5 材料基本性能结果汇总 |
2.5 BFRP面板优化选择 |
2.5.1 复合夹芯结构理论公式 |
2.5.2 BFRP板优化设计选择 |
2.5.3 优化后混杂BFRP板拉伸性能试验 |
2.5.4 镀锌钢板拉伸性能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FRP复合夹芯板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准备 |
3.2.1 试验目的 |
3.2.2 复合夹芯板试件制作 |
3.2.3 方案分组及参数设置 |
3.3 试验方案及加载过程 |
3.3.1 均布荷载加载方案 |
3.3.2 三点压弯加载方案 |
3.3.3 四点压弯加载方案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芯材厚度变化对比组 |
3.4.2 面板变化对比组 |
3.4.3 加载方式变化对比组 |
3.4.4 芯材组合变化对比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FRP复合夹芯板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ABAQUS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ABAQUS软件介绍 |
4.2.2 有限元模型简化、单元选择及参数设置 |
4.2.3 模型建立 |
4.3 基于试验及有限元结果的理论公式修正原理 |
4.4 ABAQUS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4.4.1 单一芯材BFRP复合夹芯板结果 |
4.4.2 非单一芯材BFRP复合型夹芯板结果 |
4.4.3 BFRP复合型夹芯板不同加载方式结果 |
4.5 BFRP复合夹芯板理论公式及剪力分配系数总结 |
4.6 承载力挠度选用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单一芯材复合夹芯板承载力挠度选用表 |
附录B——非单一芯材复合夹芯板承载力挠度选用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平板喷涂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典型印刷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D]. 冯旸.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高性能超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应用研究[D]. 赵亚辉.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3]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质量风险防控研究[D]. 郑小聪.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4]纤维预浸复合材料在动车组内饰产品中的运用研究[D]. 谢红良.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5]面向航空产品的自动化喷涂工艺研究[J]. 宁莉,王国磊. 航空制造技术, 2018(12)
- [6]平板喷涂的质量控制[J]. 马自群,周方泽. 家电科技, 2004(01)
- [7]透水混凝土整体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D]. 黄晓惠.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8]清江钢箱拱特大桥装配化建造技术应用研究[D]. 夏天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9]Yb2SiO5环境障涂层沉积特性及水蒸气腐蚀机制[D]. 王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BFRP复合夹芯保温板设计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D]. 李铎.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