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思维 提高审计效益和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华[1](2021)在《提升高职院校财务审计效益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办学规模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由此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廉政风险也日益增加。财务审计作为规范财务管理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内容,其监督作用应该得到有效发挥。本文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剖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财务审计监督的普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郑子晟[2](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优化研究 ——以中石化为例》文中认为
付帅[3](2021)在《大数据环境下资源环境审计绩效提升研究 ——以J市水污染防治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杨钰玲[4](2021)在《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审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审计工作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此期间,审计职能进一步得到拓展、审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了内部审计拓展的新兴业务之一。政府为实现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不断加强生态环保立法、执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并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等。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展经济活动时不再将保护生态环境抛在经济发展之后。尤其化工企业,为实现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在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发展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需要从企业内部做好环保工作。因此,企业开始在日常实务中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环境管理的监督和咨询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内部环境审计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深入了解S化工公司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以及内部审计流程、目前负责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部门、内部环境审计现状,分析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方面的缺陷,从影响S化工公司环境审计的内外因素出发,分析构建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选出24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在内部环境合规审计、内部环境管理审计、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四个方面的开展情况。从上述背景、意义以及研究过程等方面得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工作需进一步提升。S化工公司日常比较注意环境保护也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但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监督、评价和咨询作用,内部环境审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突出。该问题会使得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危机意识。论文最后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后续的发展提出了保障性建议,能对S化工公司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山[5](2020)在《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互联网企业及金融科技公司持续冲击银行业竞争格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正逐步颠覆银行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模式,蚂蚁金服、腾讯、苹果、亚马逊、谷歌等科技企业打破传统银行思维,通过移动端直面客户,获取海量的客户数据并运用智能的算法加以分析、围绕各种场景为客户提供极其便捷的金融服务,最为典型的就是上述公司在支付行业所带来的变革,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产品便捷的支付功能对银行的网银支付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挑战,传统银行纷纷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传统银行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向线上转变,向移动化转变,这让原本就繁多的银行业务进一步复杂化,银行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商业银行评估并完善其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为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提供保证。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深圳GD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和访谈法从三个方面研究了深圳GD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简要分析了影响内部审计效益的几个因素,并对深圳GD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分析深圳GD银行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特点和环境,分析了其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高,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然后针对深圳GD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找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提出了应对GD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为提高深圳GD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加银行价值、积极应对金融科技变革提供了参考。经过分析,深圳GD商业银行的资产量在城商行中占据着庞大的规模,在战略投资、资产管理、数字金融、零售金融和私人银行等多方业务上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我国城商行的业务范畴中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了多线业务均衡增长,风险控制日益完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深圳GD银行积极推行数字化银行进程,除了将常规银行业务数字化外,深圳GD银行还以理财产品为特色,在线上推出了百余种对公对私理财产品。内部审计方面,深圳GD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结构清晰,审计目标明确,功能较为完善,但存在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较弱、不能发现关键风险、对特色理财业务未投入足够审计资源、内部审计机制未有效运行、内部审计方法落后等问题,使得深圳GD银行内部审计不能很好的应对深圳GD银行提出的数字银行理念所带来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了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和分析,查找出原因,主要有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制缺乏、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足、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4个方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议:一是增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二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建设;三是引入信息人才、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分析系统,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深圳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希望能帮助深圳GD商业银行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更好地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以应对数字银行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使其能够稳定经营、持续快速发展。此外,本研究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参考。
刘美辰[6](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政府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额逐渐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制度的出台逐渐密集,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国家环境管理重要监督手段的资源环境审计也就越来越受重视。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国家审计被赋予了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新定位和实现审计全覆盖等新要求。但目前,资源环境审计仍存在着审计时间短、任务重、审计资源有限等诸多限制因素,使得资源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面临局限,进而导致资源环境审计与新形势下国家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丰富多样的数据资源、快捷方便的数据采集方式、灵活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和远程实时的动态监测为缓解这一矛盾,促进资源环境审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论文选择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这一综合性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作为分析案例,探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审计中,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提升资源环境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全覆盖,更好的发挥资源环境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审计和大数据运用于审计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系统论、Benford定律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内容、特征以及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积极效应,探索了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同时,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了案例中存在的亮点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应该拓展审计视域;实行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组织模式;加强审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探索实施在线跟踪审计;提供全面审计报告和实时审计报告,希望可以借此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成本效益、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推动完善环境数据资源进而优化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最后,论文从三个方面:加快建设资源环境审计大数据中心、确保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安全、建立完善与大数据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给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需要的保障措施。
何鑫波[7](2020)在《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价值增值是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而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面临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压力,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优化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加强管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内部审计增值为目的,在内部审计相关概念及受托责任、全面风险管理、价值链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TX企业内部审计开展情况,根据平衡计分卡对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考察,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开展等级评价。研究显示,当前TX企业在增值型内部审计方面的增值功能处于中等状态,根据对TX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研及平衡计分卡的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TX企业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基础能力方面增值功能差。基于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原则,优化集组织、人员、业务、制度、流程为一体的完整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同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进而帮助企业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马薇[8](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雷冕[9](2019)在《L地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面临的挑战升级,企业管理逐步向战略管理转型。内部审计拥有独立的监督、评价和控制功能,旨在帮助被审计单位成员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依据内部审计传统角色而构建的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已难以反映新时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无法切实地评价内部审计给组织带来的增值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实施优化。文章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L地产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L地产内审部门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使用情况,提出该体系已渐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要求,针对问题对比分析了四种绩效评价方法,最终确定将平衡计分卡模型进行修正并引入到内审部门,分别从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审计效率、审计效益五个维度来评价内部审计绩效。在此基础上,将GAIN建立的主要绩效评价指标纳入到修正模型中,以企业和组织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向,选取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指标,由此构建适合于L地产内审部门的多维度绩效评价指标模型。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及层次分析法对内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赋权,可以对不同战略需求下的审计工作要点提供动态的指导。运用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还助力于审计工作计划查漏补缺。最终评分结果表明L地产内部审计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L地产内审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提出继续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绩效沟通反馈体系以及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建议。文章最后对该评价体系的不足进行了补充说明,探讨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会受到的困难。与此同时,展望新时期多元化的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希望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能有助于L地产内审部门达成和公司战略的协同一致,为公司其他部门的业绩评价提供参考,对行业内其他公司内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丹[10](2018)在《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以HT公司信息化平台审计资源整合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关注的力度不断增大、对审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高度强调和推行审计全覆盖,并且还指出应该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方面来适应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同时,在统筹整合审计资源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通过对审计组织形式等进行创新,促进审计综合实力提升和审计工作效率提高等。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审计署在2003年出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的要求,自此直到2016年最新出台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都有提出关于创新审计资源配置、业务管理和结果运用等机制等的要求,可见对资源的高效整合是我国审计领域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对内部审计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内部审计所承担的压力逐渐增大。但实际中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不充足的内部审计资源和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愈来愈激化,内部审计效益低下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由此导致,不能很好的保存和运用审计成果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制约了内部审计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迫切需要通过实行资源整合来解决这些问题。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是解决企业内部审计资源供求矛盾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其范围涵盖人力、财力、物力和方法等,用途是完成特定的审计任务和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并指出了人力、财力、信息、技术、制度和文化资源是内部审计资源要素中的关键性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界定为一种为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借助一定的方法,对内部审计资源各要素进行识别、获取、配置、利用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益。之后,本文对所涉及到的各类具体资源要素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并且简要阐述了在研究过程中所学习借鉴的资源整合理论和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更进一步的,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剖析了目前内部审计资源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创新提出了解决对策,包括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对资源进行识别、获取、配置和利用这几大环节的控制,以及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来提升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水平。最后,本文还选取了HT公司的实践情况进行案例分析,说明了其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实施情况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二、创新思维 提高审计效益和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思维 提高审计效益和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高职院校财务审计效益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财务审计监督,提升财务审计效益的必要性 |
1.1 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1.2 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健全内部控制建设的应有之义 |
1.3 促进廉政建设,预防腐败行为,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强保障 |
2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审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职能职责定位不清 |
2.2 财务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
2.3 财务审计手段落后 |
2.4 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 |
3 加强财务审计监督,提升财务审计效益的有效措施 |
3.1 树立财务审计意识 |
3.2 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
3.3 合理把握财务审计重点 |
3.4 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
3.5 加强财务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 |
4 结语 |
(4)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环境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审计的定义 |
2.1.2 环境审计内容 |
2.2 内部审计与内部环境审计的概念界定 |
2.2.1 内部审计的概念 |
2.2.2 内部环境审计的概念 |
2.2.3 内部环境审计的特点 |
2.2.4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 |
2.3 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
2.3.1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2.3.2 成本效益相关理论 |
2.3.3 经济外部性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化工公司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现状分析 |
3.1 S化工公司基本情况 |
3.1.1 S化工公司简介 |
3.1.2 S化工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
3.2 S化工公司环境保护管理的现状 |
3.2.1 S化工公司所处的环保监管环境 |
3.2.2 S化工公司环保投入情况 |
3.3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
3.3.1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及职责 |
3.3.2 S化工公司环境审计的相关规定 |
3.4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不健全 |
3.4.2 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有待提高 |
3.4.3 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失效 |
3.4.4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
3.5 影响S化工公司环境审计的内外因素分析 |
3.5.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3.5.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3.6 构建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 |
4.1.1 健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
4.1.2 规范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
4.1.3 在企业的绩效体系中融入内部环境审计 |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
4.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4 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
4.4.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 |
4.4.2 内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赋值结果 |
4.4.3 内部环境审计目标及评分标准 |
4.5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综合评价 |
4.5.1 模糊综合评价运用 |
4.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 |
5.1 健全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
5.2 优化内部环境绩效管理体系 |
5.3 强化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审计 |
5.4 完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
1.2.2 关于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
1.2.3 关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概述 |
2.1 内部审计概述 |
2.1.1 内部审计的涵义 |
2.1.2 内部审计的功能 |
2.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特点 |
2.2.1 行业高风险性 |
2.2.2 关注审计整改 |
2.2.3 增值理念明确 |
2.3 商业银行影响内部审计效益的因素 |
2.3.1 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
2.3.2 银行内部审计方法 |
2.3.3 银行内部审计环境 |
2.3.4 银行内部审计资源因素 |
3 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
3.1 深圳市GD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总体规模 |
3.1.2 机构情况 |
3.1.3 主要业务 |
3.2 深圳市GD银行的内部审计情况 |
3.2.1 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
3.2.2 内部审计目标 |
3.2.3 内部审计机制建设 |
3.2.4 内部审计程序 |
3.3 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3.3.1 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较弱 |
3.3.2 内部审计不能发现关键风险 |
3.3.3 内部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 |
3.3.4 内部审计机制未得到有效运行 |
3.3.5 内部审计技术过于传统 |
4 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4.1 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比较落后 |
4.1.1 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 |
4.1.2 审计人员结构与业务需求不匹配 |
4.2 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缺乏 |
4.2.1 审计部门内部监督制度不足 |
4.2.2 审计质量考核机制不足 |
4.3 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 |
4.3.1 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存在密切关系 |
4.3.2 轮岗制度不明确 |
4.3.3 内部审计人员对业务的认识不够全面 |
4.3.4 银行内部招待现象较为严重 |
4.4 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程度不高 |
4.4.1 对业务流程开展和内部控制运作的理解不足 |
4.4.2 对信息系统相关审计风险的认识不足 |
4.4.3 审计技术缺乏改进 |
4.4.4 知识结构缺陷 |
5 完善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
5.1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人员建设 |
5.1.1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制度 |
5.1.2 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
5.1.3 采取合理的内部审计人员激励措施 |
5.2 完善内部审计的审计机制 |
5.2.1 进一步推行风险导向机制 |
5.2.2 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 |
5.2.3 建立完善的轮岗机制 |
5.3 推进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建设 |
5.3.1 转变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理念 |
5.3.2 引入信息化审计技术 |
5.3.3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 |
2.2.1 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
2.2.2 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
2.2.3 资源环境审计的特征 |
2.2.4 大数据审计的内涵 |
2.2.5 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积极效应 |
2.3 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现代系统论 |
2.3.3 Benford定律 |
3 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 |
3.1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理念 |
3.1.1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思维 |
3.1.2 基于大数据背景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体系 |
3.1.3 基于大数据背景破除环境责任审计瓶颈 |
3.2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组织实施 |
3.2.1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
3.2.2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项目安排机制 |
3.2.3 基于大数据背景探索资源环境审计组织模式 |
3.3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技术方法 |
3.3.1 基于大数据背景广泛采集资源环境审计数据 |
3.3.2 基于大数据背景探索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分析模型 |
3.3.3 基于大数据背景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 |
3.3.4 基于大数据背景不断提髙审计的智能化水平 |
3.4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整改落实 |
3.4.1 基于大数据背景加强资源环境审计整改力度 |
3.4.2 基于大数据背景探索完善资源审计联动机制 |
3.4.3 基于大数据背景建立资源环境审计整改动态跟踪机制 |
3.5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成果应用 |
3.5.1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报告格式与内容 |
3.5.2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结果运用 |
3.5.3 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成果宣传 |
4 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案例分析 |
4.1 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基本情况 |
4.1.1 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
4.1.2 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项目情况 |
4.2 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的亮点 |
4.3 大数据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存在的不足 |
4.3.1 环境审计视域拓展不足 |
4.3.2 环境审计组织实施不灵活 |
4.3.3 环境审计方法创新不够 |
4.3.4 环境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 |
4.3.5 环境审计成果应用效果不理想 |
5 大数据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的优化对策 |
5.1 拓展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审计视域 |
5.1.1 树立整体性思维 |
5.1.2 拓展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审计内容 |
5.2 实行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的组织模式 |
5.2.1 审计准备阶段 |
5.2.2 审计实施阶段 |
5.2.3 审计终结阶段 |
5.3 加强审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
5.3.1 丰富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数据来源 |
5.3.2 构建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审计数据分析模型 |
5.3.3 加强数据分析技术在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的应用 |
5.4 探索实施在线跟踪审计 |
5.5 提供全面实时审计报告 |
5.5.1 全面审计报告 |
5.5.2 实时审计报告 |
6 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保障措施 |
6.1 加快建设资源环境审计大数据中心 |
6.1.1 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数据库 |
6.1.2 建立外部审计信息数据库 |
6.1.3 建立审计项目信息数据库 |
6.2 确保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安全 |
6.2.1 保障云安全 |
6.2.2 保障数据库安全 |
6.3 建立完善与大数据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
6.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3.2 建立有关标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
1.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3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路径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 |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发展 |
2.1.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涵义及其体系内容 |
2.2 平衡计分卡 |
2.2.1 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
2.2.2 平衡计分卡模型 |
2.3 其他理论基础 |
2.3.1 受托责任理论 |
2.3.2 价值链理论 |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现状及评价 |
3.1 TX企业基本情况 |
3.2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现状 |
3.2.1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组织建设及人员配置 |
3.2.2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业务内容 |
3.2.3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文化和制度建设 |
3.2.4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信息技术资源配置 |
3.2.5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操作流程 |
3.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评价分析 |
3.3.1 指标维度确定 |
3.3.2 体系的权重设计 |
3.3.3 评价结论 |
第四章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 |
4.1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原则 |
4.1.1 一致性原则 |
4.1.2 前瞻性原则 |
4.1.3 效益性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组织优化 |
4.2.1 实行分级负责制和垂直管理模式 |
4.2.2 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组织的双重监管模式 |
4.3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人员优化 |
4.4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优化 |
4.4.1 拓宽内审业务范围 |
4.4.2 改善业务的内部审计方式 |
4.5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制度优化 |
4.5.1 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4.5.2 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考评与奖惩制度 |
4.5.3 增加风险管理制度中再监督内容 |
4.6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操作流程优化 |
第五章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
5.1 健全审计文化建设 |
5.1.1 内部审计精神文化建设 |
5.1.2 内部审计物质文化建设 |
5.2 拓宽各部门的沟通渠道 |
5.3 建立学习型组织 |
5.4 构建审计整改的评价机制 |
5.5 搭建一体式信息化数据库技术平台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L地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
(二)绩效评价方法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三、L地产及其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现状 |
(一)L地产及其内部审计部门介绍 |
(二)现有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四、L地产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评价体系方法的选择 |
(三)评价模型的构建 |
(四)评价指标内容的确定 |
(五)评价指标权重和评分的确定 |
五、L地产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及提升对策 |
(一)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
(二)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三)内部审计部门绩效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以HT公司信息化平台审计资源整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局限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审计资源概念研究方面 |
2.2 审计资源整合研究方面 |
2.3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方面 |
2.4 制度规则等方面 |
2.5 文献评述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2.5.2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2.5.3 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
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基本概念 |
3.1.1 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 |
3.1.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概念 |
3.2 内部审计资源的特征 |
3.2.1 内部审计资源的一般特征 |
3.2.2 内部审计资源的特殊性 |
3.3 内部审计资源的分类 |
3.3.1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 |
3.3.2 内部审计财力资源 |
3.3.3 内部审计信息资源 |
3.3.4 内部审计技术资源 |
3.3.5 内部审计制度资源 |
3.3.6 内部审计文化资源 |
3.4 相关理论基础 |
3.4.1 审计资源理论 |
3.4.2 资源整合理论 |
3.4.3 协同理论 |
4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
4.1.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 |
4.1.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是内部审计内涵的本质要求 |
4.1.3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根本需求 |
4.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
4.2.1 进行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具有经济性和效果性 |
4.2.2 进行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具有可实施性 |
4.3 HT公司案例背景 |
4.3.1 内部审计机设置情况 |
4.3.2 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
4.3.3 现有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情况 |
4.3.4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
4.4 HT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动机 |
4.4.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是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
4.4.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保障 |
5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5.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现状 |
5.1.1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整合的成效分析 |
5.1.2 内部审计财力资源整合的成效分析 |
5.1.3 内部审计信息资源整合的成效分析 |
5.1.4 内部审计技术资源整合的成效分析 |
5.1.5 内部审计制度资源整合的成效分析 |
5.1.6 内部审计文化资源整合的成效分析 |
5.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小结 |
5.2.1 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佳 |
5.2.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过程控制不合理 |
5.2.3 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系统性机制 |
5.3 HT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3.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总体水平 |
5.3.2 存在的问题 |
6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方法的完善对策 |
6.1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 |
6.2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思路创新 |
6.2.1 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系统性 |
6.2.2 加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过程控制 |
6.3 科学进行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对策 |
6.3.1 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信息化平台 |
6.3.2 内部审计资源整合过程控制的具体措施 |
7 HT公司信息化平台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案例分析 |
7.1 提升HT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水平的总体对策 |
7.2 提升HT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水平的具体对策 |
7.2.1 内部审计资源共享模块设计 |
7.2.2 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模块设计 |
7.3 案例启示 |
7.3.1 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 |
7.3.2 有利于促进内部审计更好的发挥作用 |
7.3.3 有利于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科学性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创新思维 提高审计效益和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高职院校财务审计效益的路径研究[J]. 刘春华.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16)
- [2]大数据背景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优化研究 ——以中石化为例[D]. 郑子晟.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大数据环境下资源环境审计绩效提升研究 ——以J市水污染防治审计为例[D]. 付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研究[D]. 杨钰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深圳市GD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 高山.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6]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项目为例[D]. 刘美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7]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优化研究[D]. 何鑫波.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9]L地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D]. 雷冕.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以HT公司信息化平台审计资源整合为例[D]. 吴丹. 南京审计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