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犀角地黄汤在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费姝烨[1](2021)在《运用瘀热理论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ICU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病因,明确血小板减少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情、预后影响,并从中医瘀热理论的角度寻找防治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ICU收治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病例125例。按血小板减少程度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轻中度组及重度组,比较3组间的一般资料,危重症评分,预后情况,瘀热症状,感染及凝血指标,通过数据比较分析血小板减少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预后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基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脑梗死)、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CRRT使用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病情方面:3 组患者在 qSOFA、GCSmax、GCSmin、ΔGCS、ΔAPACHE Ⅱ 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OFAmax、SOFAmin,ΔSOFA、qSOFAmax、qSOFAmin、APACHE Ⅱmax、APACHE Ⅱmin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预后方面:3组患者在28天存活率、ICU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8天生存曲线显示轻中度组及重度组生存率较对照组下降,且重度组生存率明显偏低。4、瘀热症状:3组患者在热峰、发热天数、出血部位(气道、消化道、泌尿道)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血人次、出血部位(皮肤肌肉)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感染指标:3 组在 WBCmax、ΔWBC、N%max、CRPmax、CRPmin、ΔCRP、感染菌种(绿脓、肺克、鲍曼、金葡、其他)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min、N%min、ΔN%、PCTmax、PCTmin、ΔPCT 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凝血指标:3组患者在ΔPLT、APTTmin、D-Dmin、ΔFIB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 PLTmax、PLTmin、PTmax、PTmin、ΔPT、APTTmax、ΔAPTT、D-Dmax、ΔD-D、FIBmax、FIBmin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症患者而言,血小板减少程度越大,则瘀热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同时伴随危重症评分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加重。本研究结果为运用中医瘀热理论防治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观察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存活率、炎症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从tPA和PAI-1角度,探讨紫七地黄汤调控纤溶酶原激活途径治疗脓毒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1: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将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份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和治疗组(ZQ组)。其中,ZQ组大鼠在术前7天予以紫七地黄汤(7.35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而Sham组和CLP组大鼠予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NS)灌胃。观察脓毒症大鼠的一般情况、存活率,检测术后3h、24h、48h 各组大鼠血常规(WBC、N%、PLT、MPV)和凝血(PT、APTT、FIB)指标水平。实验2: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份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正常剂量组(ZQ1组,生药浓度0.735g/ml)和高剂量组(ZQ2组,生药浓度1.47g/ml)。其中,ZQ1、ZQ2组大鼠分别在术前7天予以不同剂量的紫七地黄汤(7.35g/kg、14.7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七天;而Sham组和CLP组大鼠予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NS)灌胃。检测术后3h各组大鼠血常规(WBC、N%、PLT、MPV)、凝血(PT、APTT、FIB)和纤溶激活分子(tPA和PAI-1)指标水平,并留取肝、肾、肺等组织进行HE、MSB病理染色。结果:实验1:ZQ组脓毒症大鼠存活率较CLP组提高,组间比较可见,三组在3h时间点WBC、PLT、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3h时间点N%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24h时间点N%、PLT、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24h时间点在WBC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48h时间点N%、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48h时间点WBC、PLT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可见,Sham组在WBC、N%、PLT、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LP组在N%、PLT、MPV、PT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LP在WBC、FIB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ZQ组在PLT、MPV、PT、APTT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ZQ组在WBC、N%、FIB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 2:四组在 WBC、MPV、APTT、血浆(tPA、PAI-1、tPA/PAI-1),肝(tPA/PAI-1),肾(PAI-1、tPA/PAI-1),肺(PAI-1、tPA/PAI-1)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N%、PLT、PT、FIB、肝(tPA、PAI-1)肾tPA、肺tPA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紫七地黄汤通过抑制全身炎症损伤和调节全身凝血-纤溶系统,从而提高脓毒症大鼠存活率;2、HE染色提示紫七地黄汤可明显减轻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肺组织),减少组织炎症损伤;3、MSB染色提示紫七地黄汤可明显减少组织内纤维蛋白沉积(尤其是肾小球组织),减少微血栓形成;4、从体内动物实验角度,证明瘀热理论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
朱立[2](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郭小娟[3](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崔庆科[4](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尹腾龙[5](2020)在《犀角地黄汤治疗清创术后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经典方药犀角地黄汤治疗热毒炽盛型坏死性筋膜炎清创术后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平行设计对照方案,将满足纳入标准的31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及对照组1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第一天起连续口服汤剂犀角地黄汤5天,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白细胞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术后第3天、第5天及第7天创面渗出情况,术后第5天、第7天患者伤口疼痛情况及伤口红肿消退情况以及术后7天总疗效评分。结果:入选病例在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术后第5天、第7天时白细胞水平、疼痛程度、创面渗出情况以及术后第7天时伤口红肿消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第3天时白细胞水平、创面渗出评分以及术后第5天时伤口红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后7天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予以犀角地黄汤口服可有效缩短炎症反应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经济压力,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1.犀角地黄汤口服对患者术后降低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并维持在正常水平内效果明显;2.犀角地黄汤口服对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及减少创面渗出效果明显;3.犀角地黄汤口服有助于缓解患者术后伤口红肿;4.犀角地黄汤口服对患者术后7天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郭心愿[6](2020)在《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6、TNF-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使用犀角地黄汤在临床上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以及患者在治疗前后外周血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初步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最终纳入研究观察的81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42例以及39例,此外将本院体检中心25例正常人设为正常组。治疗组治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对照组治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两组治疗总疗程时间为8周。在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对患者中医症候评分、PASI评分进行记录。对治疗前后两组组间组内中医症候评分、PASI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两组治疗4周以及8周后进行血尿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测。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分别抽取2ml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肘部静脉血,另外抽取正常组2ml肘部静脉血。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6、TNF-α的水平,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组间、组内差异,并且将正常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后的治疗组、对照组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中医症候评分以及PASI评分:治疗前后两组组内两项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两项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分别为8人、18人、10人,无效人数为6人;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其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分别为7人、17人、11人,无效人数为4人。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IL-6、TNF-α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IL-6、TNF-α水平较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两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较正常组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IL-6、TNF-α的水平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评价: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患者血尿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测出现异常,说明本研究所采取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尚可。结论:临床上使用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并且安全性好。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可能发病机制与外周血IL-6、TNF-α水平异常有关,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IL-6、TNF-α水平而起作用。
陈马可(Mark Chern)[7](2019)在《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中医证治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思路及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代与激素依赖性湿疮有关的研究文献,总结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临床表现及血热证的辨证论治,结合个人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有效案例,提出该病的治疗策略及紫草地黄汤的应用方法。结果:激素依赖性湿疮为湿疮演变而成的病理情况。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产生取决于湿疮患者长期、反复性的激素使用,且必须有湿疮患者停用激素使用方出现戒断后的“反跳现象”,此为激素依赖性湿疮,即使度过急性期后亦可持续停留于皮炎发作状态。此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广泛的特征,患者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皮炎症状,因此给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激素依赖性湿疮的病因基于激素的使用,西医多使用激素治疗皮炎,对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通过疾病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优势,应用中药帮助消退皮炎,不仅能缓解停用激素后的急性皮炎发作,亦可终止疾病的周期性复发,使疾病得以痊愈。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宜用凉血之法,在紫草地黄汤(紫草、生地、丹皮、赤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在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长期或过量外用激素软膏而停止使用是导致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主要因素。激素软膏导致邪气阻滞于肌肤,浸淫血脉,日久化热化毒,伏于血分。虽然激素软膏能明显改善皮疹症状,一旦停止使用则热毒释放于局部,散发至周围,甚至全身。血热证表现为皮色鲜红或暗红,散于局部或弥漫全身,皮下有灼热感,体内热盛兼有明显恶寒,皮肤瘙痒剧烈,夜间不能入眠,舌面多光滑,舌色偏紫,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而沉等症状。经51病例观察,其中40例表现为血热证,以紫草地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在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凌文萍[8](2019)在《温病四大家辨治神志异常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历代医学经典中对神志异常的相关记载较多,为各大医家所重视,近年来神志异常病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通过整理温病学派四大代表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治疗神志异常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为临床辨治证型复杂多变的神志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梳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医学着作和相关医案,研巧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治疗神志异常的经验和方法,归纳总结其辨治神志异常的理法方药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证型复杂多变的神志异常提供参考。结论:叶天士基于“浊邪害清”理论,认为神昏谵语多由湿热合邪,热蒸湿动上蒙清窍所致,治宜清热化湿,醒神开窍。薛雪言:“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蔽上焦”“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明确指出湿热秽浊之气阻滞中上二焦,阻闭气机,蒙蔽清窍出现神识昏蒙,治以辛香之品,燥湿化浊,芳香开窍。吴鞠通谓“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吴氏认为火旺水亏兼秽浊为神昏谵语之主要病机,故以苦寒泻火、咸寒补水、芳香利窍为法治疗。同时指出邪入心包之时易生阴竭阳脱之危证,以敛阴回阳,扶正固脱为当务之急。王孟英提出“热由补药所酿”的理论,指出补药郁积于肠胃,邪无出路,灼津为痰致人神昏谵语,治宜清热养阴、调畅气机、通络蠲痰。温病四大医家对神志异常的特色辨治对当今临床多种原因所致昏迷、谵妄等神志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辨治方药。
任玲[9](2019)在《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整理近二十年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进一步探讨本方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以犀角地黄汤为摘要词进行高级检索,限定时间为1999年-2018年,得到应用犀角地黄汤的所有临床文献,整理筛选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的使用范围,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应用范围、干预措施、治疗方法、常用药物、用法、疗程、疗效、安全性及随访情况等方面,并对文献质量进行方法学评估。结果:所选52篇文献,37个RCT研究,31个研究为中等程度偏倚,6个研究为高度偏倚,Jadad量表评分:3个5分,3个4分,3个3分,17个2分,11个1分;共涉及10余种常见皮肤科疾病,以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痤疮等疗效突出。单用犀角地黄汤临症加减有效率为70%-97.7%,联合其他药物或外用的方法更广泛,疗效更佳,有效率为75%-100%。用量上受地理位置、天气、患者体制及病情影响,频次较为统一。病程以3周-8周普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呕吐、上腹不适和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和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发生率分别为2.5%-18.18%和5%-6.25%、7.69%结论: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痤疮等10余种疾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血热、血瘀、血燥,其中血热证最多。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皮肤科疾病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单用或者联合它药或外用药,皆可取得较好疗效。适应症多、随症加减,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好。
杨慧珍(Yang Huei-Chen)[10](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认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二、犀角地黄汤在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犀角地黄汤在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运用瘀热理论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瘀热理论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三组患者危重症评分比较 |
2.3 三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
2.4 三组患者瘀热症状比较 |
2.5 三组患者感染指标比较 |
2.6 三组患者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瘀热理论探讨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1.3 实验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实验1: 常规量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炎症、血小板和凝血的影响 |
2.2 实验2: 两种剂量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炎症、血小板和凝血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瘀热理论”认识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
1.1 基因水平耐药 |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1.2 消除R质粒 |
1.3 其它机制 |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
2.2 其它机制 |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
6 结语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研究一 伏气钩玄 |
1 理论萌芽期 |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
2 缓慢成型期 |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
3 变化成熟期 |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
4 发展壮大期 |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
5 小结 |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
1 柴胡、黄芩组 |
2 蝉衣、酒军组 |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
3 结果 |
3.1 微孔板法结果 |
3.2 扫描电镜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
1.9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指标 |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指标 |
3.4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1 临床观察表 |
附2 伦理批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1.1 病例选择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6.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讨论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犀角地黄汤治疗清创术后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临床表现 |
1.2.3 热毒炽盛证辨证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实验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设计 |
2.1 病例分组 |
2.2 药物 |
2.2.1 组成成份 |
2.2.2 来源 |
2.2.3 用药时间 |
2.3 治疗方案 |
2.3.1 常规处理 |
2.3.1.1 术前处理 |
2.3.1.2 术中处理 |
2.3.1.3 术后处理 |
2.3.2 对照组 |
2.3.3 治疗组 |
2.4 随访时间的确定 |
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3.1 一般资料评判 |
3.2 安全性评判 |
3.2.1 安全性评判指标 |
3.2.2 安全性评判细则 |
3.3 实验室评判 |
3.3.1 实验室评判指标 |
3.3.2 实验室标本收集及处理方法 |
3.4 临床观察情况评判 |
3.4.1 临床观察评判指标 |
3.4.2 疼痛评判标准 |
3.4.3 伤口红肿消退评判标准 |
3.4.4 创面渗出评判标准 |
3.5 术后7天总疗效评价 |
4.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病例记录 |
1.1 总病例数介绍 |
1.2 脱落病例、死亡病例介绍 |
2.可比性评价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APACHE II评分 |
2.4 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 |
3.有效性评价 |
3.1 术后白细胞水平比较 |
3.2 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
3.3 术后伤口疼痛情况的比较 |
3.4 术后创面渗出情况的比较 |
3.5 术后伤口红肿消退情况的比较 |
3.6 术后7天总疗效评价 |
4.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病因 |
1.1 中医病因 |
1.2 现代医学病因研究 |
2.炎症反应的现代医学研究 |
3.现代医学现状 |
4.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5.选方依据 |
第四部分 结论 |
1.结论 |
2.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坏死性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6、TNF-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终止病例 |
1.7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 |
2.3 实验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PASI评分 |
3.2 中医症候评分 |
3.3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3.4 实验指标 |
3.5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PASI评分比较 |
1.1 PASI评分比较 |
1.2 PASI评分 |
1.3 总结 |
2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1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2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3 总结 |
3 临床疗效比较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4 实验指标比较 |
4.1 IL-6、TNF-α比较 |
4.2 IL-6、TNF-α比较 |
4.3 总结 |
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的研究 |
1.2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机的认识 |
1.3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治疗的认识 |
3 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
4 IL-6、TNF-α与银屑病的关系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部分病例附图 |
综述 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湿疮的基本概念 |
1.1 病因病机 |
1.2 临床表现 |
1.3 西医的治疗对策 |
1.4 中医的治疗对策 |
1.6 总结 |
2. 激素依赖性湿疮的基本概念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存在问题 |
3. 中医对激素依赖性湿疮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证候类型 |
3.3 治病对策 |
3.4 常用方药 |
4.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治探析 |
4.1 病机特征 |
4.2 辨证要点 |
4.3 局部辨证 |
4.4 全身辨证 |
4.5 治法撷要 |
4.6 紫草地黄汤方解 |
4.7 紫草地黄汤临床化裁 |
4.8 临床注意 |
5.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验案举例 |
6.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汇总表 |
附录2: 近19年有关激素依赖性湿疮中药治疗的研究 |
附录3: 不同皮肤病之血热证治 |
参考文献(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温病四大家辨治神志异常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神志研究 |
1.1 神的涵义 |
1.2 神志的生理 |
1.3 神志的病理 |
2 神志异常古今文献研究 |
2.1 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文献研究 |
2.2.1 现代中医研究 |
2.2.1.1 针刺研究 |
2.2.1.2 方药研究 |
2.2.2 现代西医研究 |
第二部分 温病四大医家辨治神志异常特色研究 |
1 叶天士辨治神昏谵语特色研究 |
1.1 辨治神昏谵语之湿温证特色 |
1.1.1 理论特色 |
1.1.2 立法遣药 |
1.1.3 代表方剂 |
1.1.4 医案举隅 |
1.2 临床指导意义 |
2 薛生白辨治神志昏蒙特色研究 |
2.1 辨治神志昏蒙之湿热酿痰证特色 |
2.1.1 理论特色 |
2.1.2 立法遣药 |
2.1.3 代表方剂 |
2.1.4 医案举隅 |
2.2 临床指导意义 |
3 吴鞠通辨治昏愦不语特色研究 |
3.1 辨治昏愦不语之内闭外脱证特色 |
3.1.1 理论特色 |
3.1.2 立法遣药 |
3.1.3 代表方剂 |
3.1.4 医案举隅 |
3.2 临床指导意义 |
4 王孟英辨治神昏谵语特色 |
4.1 辨治神昏谵语之温热证特色 |
4.1.1 理论特色 |
4.1.2 立法遣药 |
4.1.3 代表方剂 |
4.1.4 医案举隅 |
4.2 临床指导意义 |
5 温病四大家辨治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Jadad 评分量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
二、担任职位 |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
一、四诊合参 |
二、病证结合 |
三、标本同治 |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
二、中医辨证思维 |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
二、善用虫药 |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
第一节 重视望诊 |
一、重望神望目 |
二、重气色盛衰 |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
一、保肝平胃思想 |
二、常用的经方 |
三、常用的单味药 |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一、病毒性肝炎 |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
一、脾蕴湿热证 |
二、肝胃不和证 |
三、肝脾两虚证 |
四、热毒内陷证 |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
一、常用方剂 |
二、常用的单味药 |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
一、肝癌,肝硬化 |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
一、中风后遗症 |
二、治验案例 |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
一、斗鸡眼(斜视) |
二、治验案例 |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
一、油风 |
二、治验案例 |
第四节 荨麻疹 |
一、荨麻疹 |
二、治验案例 |
第五节 失眠 |
一、失眠 |
二、治验案例 |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
一、重症肌无力 |
二、治验案例 |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
一、过敏性鼻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九节 腮腺炎 |
一、腮腺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
一、流行性感冒 |
二、治验案例 |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结论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结语 |
致谢 |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犀角地黄汤在危重症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运用瘀热理论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D]. 费姝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犀角地黄汤治疗清创术后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尹腾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6、TNF-α的影响研究[D]. 郭心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D]. 陈马可(Mark Che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温病四大家辨治神志异常特色研究[D]. 凌文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任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