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减海藻玉壶汤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孔一帆[1](2020)在《吴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对吴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总结,具体内容包括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文献研究整理、毒邪基本理论的概述、吴深涛教授提出的“内毒”理论以及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经验总结和临床取得疗效较好的验案举隅。目的在分析甲状腺疾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总结和探讨导师吴深涛主任医师运用解毒法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丰富甲状腺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方法1.以“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具体病名和“毒”、“解毒”、“经验总结”等为关键字检索文献,整理文献资料,了解甲状腺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与毒邪理论的基本内容。2.通过门诊观察学习导师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医案并进行总结,了解导师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基本方法与思路,通过研究导师着作、向导师请教交流深入了解导师的学术思想,深入认识导师的“内毒”理论及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经验。结果1.吴深涛教授认为甲状腺疾病病因复杂,但多与情志因素、饮食及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等四个方面密切相关,甲状腺疾病的发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肝气失和,气机不畅则容易生痰生瘀,痰瘀凝聚,积久酿毒,气滞、痰凝、血瘀相互瘀结,化浊生毒壅于颈前而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吴深涛教授认为甲状腺疾病多以肝气郁滞为本,痰浊瘀毒为标。2.故治疗上吴师以内毒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独特的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从毒论治体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辨证,可分为肝郁结毒证、肝郁热毒阳亢证、阴虚毒蕴证三个证型。肝郁结毒证治以疏肝解郁,健脾解毒,用自拟柴胡解毒汤加减治疗;肝郁热毒阳亢证治以疏肝清热、解毒平亢,用自拟清肝平亢方加减治疗;阴虚毒蕴证治以养阴清热,解毒平亢,用自拟养阴解毒平亢方加减治疗;对于Graves眼病的治疗,吴师认为其发病为痰、火、瘀、毒互结为病,证型分为肝火炽盛,热毒损络证以及肝郁化火,痰瘀毒损目络证两个证型,其中肝火炽盛,热毒损络证治以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明目,主方用自拟方二明汤化裁;肝郁化火,痰瘀毒损目络证,治法当以疏肝解郁、化痰、祛瘀、解毒、散结、明目数法并用,用自拟军荔汤加减治疗;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吴师认为其发病多为外温内毒,温毒有在卫气营血的不同,毒壅卫分证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佐以消肿止痛,用牛蒡解肌汤加减治疗;毒壅气分证治以清热解毒,疏散风邪,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毒壅营血分证治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清瘟败毒饮化裁治疗。当亚甲炎发展阶段为甲亢期时,吴师也常常按照甲亢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肝郁结毒证、肝郁热毒阳亢证、阴虚毒蕴证三种证型。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根据寒、热、瘀、毒的不同,吴师将其分为两种证型,热者辨为痰瘀毒结证、寒者辨为阳郁寒凝毒结证,其中痰瘀毒结证治以化痰祛瘀,解毒散结,用自拟败毒散结方化裁治疗;阳郁寒凝毒结证治以通阳解毒散结,用阳和汤化裁治疗。纵观上述几病的治疗,吴师从肝从毒立法,分其寒热虚实,根据其病理性质的不同分别给与不同的治法,从病机着手,力在治本,故效如桴鼓矣。结论本论文对甲状腺疾病的文献研究做一综述,并简要概述了毒邪基本理论及导师内毒理论,较为完善地总结了吴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诊疗经验,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眼病、亚急性甲状腺炎四个疾病为主要方向,对各个疾病辨证分型后并对其临床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总结分析吴深涛教授对于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学术思想,为中医临床诊疗甲状腺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收录跟诊过程中收集的代表性验案,采取前有医案后设按语的形式进行整理,以探讨吴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辨治思路和方法,以期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的体现导师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经验。
靳汝辉[2](2020)在《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病机尚不清楚,无不适症状患者具有一定自愈性,可复发,有临床不适症状者,多采用对症处理治疗,而治疗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均无统一方案。有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多见于个案报道或经验介绍,缺乏系统性研究,分型繁琐,治疗手段单一,尚缺乏系统规范的中医药综合诊疗方案。前期研究发现,运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诊治HNL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淋巴结肿痛、退烧、升高白细胞,对风热痰毒证患者疗效最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疗效次之,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我们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提出了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收集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探讨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对HNL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为制定HNL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指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调研HNL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征性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特点;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分析治疗HNL的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优化,提出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更为完善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和治疗组(采取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各93例。疗程14天,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伴随症状、异常的实验室指标(WBC、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治疗后比较两种方案对 HNL 及其各中医证型的疗效,主要观察疾病治愈率、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所有数据均由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NL发病特点:统计来自中国大陆的1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86例HNL患者,发现HNL以青年女性高发,性别比(男:女)为1:3.33,患者呈急性亚急性起病,多数在发病15天内就诊,颈部单侧发病率、复发率和误诊率偏高(分别为72.58%、17.74%和44.09%),合并多脏器损害者少见,肿大淋巴结平均直径(2.64±0.70)cm,VAS疼痛评分平均(3.41±1.97)分,平均体温(37.59±1.00)℃。而伴随症状(淋巴结肿痛或压痛、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口渴、便秘、头身重、心烦、皮疹、面赤、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患者,实验室异常指标有WBC下降、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升高。三种中医证型中,以风热痰毒证、热毒壅盛证患者为主,痰瘀互结证患者较少;热毒壅盛证中医证候积分最高、临床症状最严重,风热痰毒证次之,痰瘀互结证症状最轻;痰瘀互结证的病程最长,临床恢复时间最久,为疾病的迁延难愈状态阶段。(2)HNL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HNL患者早期以风热痰毒证多见,以疏风清热、化痰解毒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方选银僵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加味金芙膏中药硬膏贴敷疗法;中期以热毒壅盛证为主,以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清热消肿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后期多见痰瘀互结证,以健脾化痰、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以小柴胡汤合消瘰丸加减,外治以化痰解凝方中药熏蒸和化痰解凝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3)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间、风热痰毒证患者间和热毒壅盛证患者间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治愈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治愈率、风热痰毒证患者治愈率、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整体患者及风热痰毒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治愈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恢复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的比较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患者临床恢复时间最短、热毒壅盛证次之、痰瘀互结证最长,同时整个治疗组、风热痰毒证患者与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体温复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比较结果显示,三者经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治疗组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和VAS疼痛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风热痰毒证患者、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及缓解热毒壅盛证患者疼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淋巴结肿胀缩小率均为100%,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治疗组患者(尤其是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伴随症状消失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室检测中:治疗组患者的WBC、炎症指标(CRP、ESR)、转氨酶指标(AST、ALT)等异常指标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有效恢复LDH、IP-10、Mig、FasL等异常指标,但两组的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具有升高WBC、改善炎症反应、恢复肝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治疗期间186例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测较入组前均未发生明显异常,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次研究发现,中国大陆HNL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较国外患者发生率高;在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患者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该方案尤其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临床恢复时间、热毒壅盛证的体温复常时间、缩小肿大淋巴结、缓解疼痛、伴随症状消失率及恢复肝损害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改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以达到调控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刘武,张诏[3](2019)在《咸寒药物归经特点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对于咸寒药物的功效可以总结为清热解毒、凉血滋阴、软坚化痰散结、平肝息风等,现对于其性味、归经的认识,医家大多受《内经》"咸先入肾"理论影响,但经数据统计发现咸寒药物入肝经较肾经更多。本文重在探讨咸寒类药物的归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咸寒类药物临床多用于治疗热入营血、痰阻气滞以及肝风内动等证候,如流行性出血热、川崎病、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以及失眠、高血压、癫痫等疾病具有上述证候者。对于咸寒药物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依据网络药理学等方法继续深入研究。
李娜[4](2019)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高剂量甘草与不同品种海藻的毒性表征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海藻与甘草属于反药组合,文献中多有记载反药组合不可配伍使用,现代临床也有少部分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但古今临床上仍有医家将其配伍应用且不乏取得良好疗效者,含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海藻玉壶汤更是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方。随着人们对药物安全性意识的不断增高,关于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问题也引起了诸多思考和争议,也进行了诸多的实验研究。海藻甘草二者本属无毒中药,其配伍禁忌的本质究竟如何。总结之前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海藻、甘草单味药和反药药对的研究较多,关于临床常用方海藻玉壶汤的研究较少,而临床多使用复方辨证加减方取得较好疗效;在生理状态下进行的研究较多,而临床应用海藻甘草基本都在病理条件下;海蒿子和羊栖菜都可以作为入药品种,现代药理实验也表明二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不尽相同,但研究中少提及海藻的品种问题,缺少不同品种的对比研究。因此本课题组前期在甲状腺肿大病理模型下,针对海藻的不同品种(海蒿子/羊栖菜)与甘草在海藻玉壶汤中进行量-毒-效关系及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的毒性表征及机制的探讨。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以《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心脏、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及血清氧化抗氧化系统的毒性表征及机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发生作用是否与不同品种的海藻有关,是否与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在复方中的加减应用有关,从而更好的发掘完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本质,为临床组方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科学性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1毒性表征: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海藻(海蒿子/羊栖菜)与甘草的剂量选用《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含海蒿子的海藻玉壶汤去甘草组(以下简称海蒿子去甘草组)、含羊栖菜的海藻玉壶汤去甘草组(以下简称羊栖菜去甘草组)、海藻玉壶汤去海藻组(以下简称去海藻组)、含海蒿子的海藻玉壶汤全方组(以下简称海蒿子全方组)、含羊栖菜的海藻玉壶汤全方组(以下简称羊栖菜全方组)、海藻玉壶汤去海藻甘草组(以下简称去海藻甘草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灌服丙硫氧嘧啶(PTU)复制甲状腺肿大模型,以优甲乐作为阳性对照药。检测血清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血清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血细胞参数及心、肝、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观察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以《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条件下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心、肝、肾、血液及氧化抗氧化系统毒性表征的影响。2机制探讨:检测肝组织CYP2E1、CYP3A1mRNA及CYP2E1蛋白的表达,探讨肝药酶的活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检测肝组织Nrf2、HO-1mRNA的表达,探讨氧化应激对肝组织产生作用的机制;检测肾脏PGC-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肾脏组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毒性表征的影响1.1肝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肝脏系数,血清ALT、AST、TP、ALB、GLB未见明显变化,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结构正常;羊栖菜去甘草组、去海藻组、羊栖菜全方组、去海藻甘草组ALT、AST、TP、ALB、GLB升高,肝脏细胞偶见脂肪空泡;海蒿子去甘草组与海蒿子全方组ALT、AST、TP、ALB、GLB未见明显变化,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结构正常;海蒿子、羊栖菜分别与甘草配伍对肝脏显示出了不同的趋向作用,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1.2肾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系数,血清BUN、Cr、UA、Na+、K+、尿β2-微球蛋白、尿EGF、尿LDH无显着差异,光镜下,肾皮质、髓质未见明显异常;而羊栖菜去甘草组、羊栖菜全方组、去海藻甘草组血清BUN、Cr升高,光镜下可偶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肾小球囊缩小,去海藻甘草组K+、β2-微球蛋白、尿EGF升高,余下各给药组未见明显异常。1.3心脏:与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比较,各给药组心脏系数均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去海藻组和羊栖菜全方组CK值升高、LDH无明显变化,余下各给药组CK、LDH均无显着变化;光镜下观察各给药组心脏组织未见明显损伤。1.4血细胞参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给药组RBC、HGB、HCT、WBC、PLT无显着差异,海蒿子全方组与羊栖菜全方MCV、MCH、MCHC均正常,而海蒿子去甘草组、羊栖菜去甘草组、去海藻组、去海藻甘草组的MCV、MCH均降低。1.5血清氧化抗氧化系统: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SOD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GSH-Px、XOD、H202无明显差异,羊栖菜全方组GSH-Px、XOD、H2O2均升高,羊栖菜去甘草组GSH-Px、H202升高,PTU导致了模型组MDA的升高,除海蒿子去甘草组MDA恢复正常外,余下各给药组MDA含量与模型组无差异。2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毒性表征的相关机制探讨2.1对肝脏CYP450酶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PTU显着诱导了模型组CYP2E1mRNA的表达,各给药组均纠正了CYP2E1mRNA的过高表达,各给药组对CYP3A1mRNA和CYP2E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2.2对肝脏Nrf2/HO-1通路影响:与空白组比较,PTU显着抑制了模型组Nrf2mRNA的表达,海蒿子去甘草组和海蒿子全方组Nrf2mRNA表达恢复正常,余下各组与模型组无差异;PTU对HO-1mRNA的表达无影响,海蒿子去甘草组、海蒿子全方组明显诱导了HO-1mRNA的表达,余下各组未见明显差异。2.3对肾脏PGC-1α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各给药组对PGC-1α 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其中海蒿子去甘草组有诱导肾脏PGC-1αmRNA的表达的趋势,余下各给药组PGC-1 α mRNA的表达均有降低的趋势;各给药组对PGC-1α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研究结论:1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以《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羊栖菜去甘草组、去海藻组、羊栖菜全方组、去海藻甘草组肝脏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并反应性促进了肝脏蛋白合成功能,余下各组未见明显异常;PTU诱导了MDA的产生,羊栖菜全方组和羊栖菜去甘草组氧化抗氧化功能失调Nrf2/HO-1通路激活障碍,而海蒿子全方组及海蒿子去甘草组通过促进Nrf2、HO-1mRNA的表达增加了抗氧化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肝脏组织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海藻不同品种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肝脏组织体现出了不同的趋向作用,但品种之间未见明显差异。2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以《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各给药组均纠正了PTU诱导的CYP2E1mRNA的过高表达,但各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给药组对CYP2E1蛋白和CYP3A1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可能与CYP2E1不同亚型基因表达的多种调节方式和功能差异导致其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存在差异性,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配伍可能不通过调节CYP3A1基因的表达来产生致毒增毒或减效的作用,后期尚需结合CYP2E1与CYP3A1各自的酶活性与基因、蛋白表达进一步讨论。3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以《中国药典》规定剂量高限的5倍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羊栖菜去甘草组、羊栖菜全方组、去海藻甘草组肾脏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而余下各组未见明显异常,加减应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羊栖菜与海蒿子分别在海藻玉壶汤中应用对肾脏组织所体现出的作用不同;各给药组对肾脏PGC-1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无影响,推测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可能不通过调节PGC-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影响线粒体功能来调节对肾脏组织的影响;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心脏组织及血液系统均无显着影响,不同品种之间也未见明显差异。
刘娜[5](2019)在《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总结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风热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60例,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血液内分泌门诊及住院部。采用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组:口服清热解毒消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对照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主要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复发情况,从而判定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经统计学对比,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对比,P<0.05,说明两组在用药后症状均改善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6.67%,泼尼松片西药组有效率达到90%,经秩合检验对比,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症候疗效的改善强于对照组。4.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疗程用药后其有效率达到86.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P<0.05,治疗组症候有效率优于对照组;5.在安全性方面:在治疗期间,两组一般安全性检查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异常,但是治疗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9例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人复发,对照组6人复发。结论:1.清热解毒消瘿方能够改善亚急性甲状腺患者的症状、体征;2.清热解毒消瘿方能够改善亚急性甲状腺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3.清热解毒消瘿方能改善激素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安全可靠;4.清热解毒消瘿方能弥补激素的不足,改善预后;5.不足之处:样本量太少,未能有效减少偏差;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疗效,来自于临床经验,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动物实验、细胞实验方面的数据支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这些都太具有主观性,容易出现误差。
吴东[6](2014)在《瘿病的学术源流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瘿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甲状腺类疾病的总称。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涉及人体多个系统。随着现代甲状腺类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努力探索并积极寻找对其进行治疗和预防比较理想的方法和药物,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医学界急待攻克和解决的重点课题之一中医瘿病记载论述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从先秦到近代,没有瘿病专着及专攻医家,相关论述及诊治经验,散见于中医内科、外科、经典、方书类以及医案医话类着作中。我们将认真检索查阅,搜集有关瘿病论述及治疗方剂、治疗药物。从文献论述、学术思想、方剂配伍、中药选用、临床应用等方面,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应用,完善瘿病流派学术思想、学术经验,梳理历代医家诊治瘿病的学术源流,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认真探索瘿病流派学说理论的历史发展演化规律,为瘿病传承发展奠定基础。方法:1、本论文运用“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文献学传统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及前人的论述与今人的研究,收集先秦至清代瘿病相关文献,从瘿病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药、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2、挖掘整理含有瘿病论述历代传人传记及代表性着作、方志记载、历史实物等文史资料。全面剖析“瘿”字含义及瘿病古今分类。3、从《历代笔记医事别录》、《经史百家医录》等丛书笔记、诗文杂记等诸子百家着作中,查录有关瘿病方志记载、趣闻轶事,了解古代有关瘿病发病情况、瘿病各种临床表现及诊籍记录。4、从《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发挥》等外科专着查阅瘿病论述、分型及治疗方药。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医宗金鉴》《类证治裁》《杂病源流犀烛》《名医类案》等综合方书、各种全集,查录有关瘿病理论阐述、治瘿方药、治瘿验案等相关资料,进行梳理。结论:1、首先详细考释瘿字来源、含义、分类及命名。提出了“瘿”字源于婴字,婴之会意,从女、颈饰之物,所述之意为疾病,故加病旁,而称为瘿病。瘿者,缠绕、围绕及累赘、多馀之义。瘿病又有狭义广义之称谓。瘿病命名与分类应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加以诠释创新。2、古代瘿病学术发展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即先秦两汉时期的瘿病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原则奠定期;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对瘿病诊治方药的汇集期;宋金元时期对瘿病病因病机及理论方药充实期;明清时期对瘿病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总结,着重提出了痰瘀论治及新的方药,成为瘿病理论诊治方药的应用发展期。3、提出了“甲骨文的瘿字初文”、“《五十二病方》的疣病应主要指瘿病”、“甲状腺属奇恒之府”等学术观点,对甲状腺病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借鉴与指导意义
王芊勍[7](2013)在《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痰散结法,是中医痰证的主要治法之一。历代医家从不同方面,对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化痰散结法,上系病机、证候,下连方剂、用药,有待从理、法、方、药全方位,进行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1研究目的本论文通过全面梳理与化痰散结法相关的中医综合类着作、本草学、方剂学及医案医话类文献80余部,在深入考察化痰散结法的历史演变及古今医家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化痰散结”的涵义、化痰散结法的源流、化痰散结法的适应病证、代表方证,并结合应用案例对化痰散结法加以阐释。2研究方法2.1历史文献学方法运用目录学方法选择本课题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各个时期医家的相关书目,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工作;在纵向梳理理论发展脉络的过程中,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痰散结法的渊源和演变。2.2理论思维的方法广收博采古今文献对化痰散结法的相关论述,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进行判断筛选,系统地进行分析综合,探求化痰散结法的内涵、特点及运用规律,提炼出概念确切、内涵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化痰散结法理论。3研究结果3.1源流研究3.1.1先秦两汉时期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这一时期未明确提出“痰”的概念,但已有了与后世所言“痰病”症候相类的记载。“化痰散结法”也尚未提出明确的名称,但书中却能找到化痰散结法理论萌芽的痕迹。出现了具有散结作用的药物,为后世临床实践奠定了药物学基础。3.1.2魏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临床实践和化痰散结类方药的进一步增加,为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痰的概念得到了明确,深化了对痰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其对化痰散结类药物的认识更便于临床辨证运用,对化痰散结方药的认识和总结远远超出此前。3.1.3宋金元时期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和适应证,已基本明确。这对于临床运用化痰散结法辨证施治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痰核的来源、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发病特点和治疗法则等方面形成多种认识,有助于理解痰核留结证的复杂病机及临床表现。各种学说相继兴起,化痰散结法的实践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开始运用理论思维阐释化痰散结方剂的制方规则。3.1.4明清时期临床疑难杂症乃至怪症的治疗方面,“化痰散结法”的独到疗效得到普遍共识,不少临床医案和着作中记有应用化痰散结法的案例。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医书中多有专门篇章对此进行论述和总结,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和外延益加清晰。这一时期具有化痰散结功效的药物、方剂数量也明显增多。3.1.5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不少医家和学者,结合古今医论对化痰散结法进行研讨。近现代应用化痰散结治疗临床病证的手法更为多样化;同时,在中西医病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还运用此法治疗甲状腺瘤、乳房纤维瘤、淋巴结核、痤疮等现代疾病,扩充了化痰散结法适应证的范围。由此,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内涵,拓展了方剂药物的使用范围,体现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原创思维特色。总之,通过对化痰散结法的理论源流研究和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化痰散结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值得深入研究与总结。3.2概念诠释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化痰散结法,是化痰法与消积软坚法并行,主治由于痰气结聚、痰热结聚、痰湿结聚、痰瘀结聚、寒痰结聚等病机,形成的痰核留结证的治法。化痰散结法,又可以称为化痰破结法、消痰软坚法、涤痰散结法等。化痰散结法的外延根据痰核留结证常见的兼夹病机属性,常常将化痰散结法与清热、温阳、理气、燥湿、逐瘀、解毒等治法并用,发挥综合效应。由此便形成了“化痰散结法”的外延。主要包括:①理气化痰散结法;②清热化痰散结法;③燥湿化痰散结法;④逐瘀化痰散结法;⑤温阳化痰散结法。3.3适用化痰散结法的常见病证化痰散结法,主要适用于因痰浊凝结所致的痰核留结证。化痰散结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现代中医临床来看,如中医外科的岩(癌)、瘿瘤、瘰疬、流注、乳疬、乳癖、乳核、子痰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针眼等,中医皮肤科的粉刺、疱疹等病证,多以气滞痰凝为病机关键,皆可应用化痰散结法进行治疗。3.4代表方证本文基于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及范畴,选取了最能够体现化痰散结法的11个代表性方剂、13个典型医案,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化痰散结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法则。理气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痰气结聚多起因于忿怒伤肝,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失于正常运化而形成痰浊,痰浊又可阻塞气机运行。如此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痰气结聚。临床上常用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等加减,治疗痰气结聚所致气瘤、气瘿等病证。清热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热毒是痰核留结证的常见病因之一。凡热邪外侵,或其他邪气郁久化热均可形成热毒,灼液成痰;痰火瘀结,瘀滞经络,发为痰核。临床常用消瘰丸、化瘿丹加减,治疗痰热结聚所致的瘰疬、瘿瘤等。燥湿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湿性重浊粘滞,每多迁延难却。痰由湿聚,其性黏腻,则迁延难愈。痰湿凝聚日久,可能结聚而成有形包块。临床常用散聚汤、和中丸、海龙丸加减,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症瘕、痞块、鼓胀等。逐瘀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瘀血、痰浊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皆可因气滞、气虚、热盛、寒凝等形成,且可相互影响。血瘀则津液运行不畅,水湿停滞,聚而为痰,痰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病变逐渐发展,结聚而形成有形包块。临床上常用海藻玉壶汤、消核散、橘核丸等加减,治疗痰瘀结聚所致的肉瘤、石瘤、乳癖等。温阳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寒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或脾胃素虚,恣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亦成痰。日久则寒痰凝滞而结为痰核。临床上常用小金丹、阳和汤等加减,治疗寒痰结聚所致阴疽、乳岩等。4研究结论(1)基本厘清了“化痰散结法”的学术发展历程。①先秦两汉时期:治疗思想起源与药物基础(萌芽阶段);②魏晋隋唐时期:临床实践累积与方剂拓展(积淀阶段);③宋、金元时期:理论阐释提升与临床推广(丰富阶段);④明清、近现代:理论完善与治疗领域拓展(高峰阶段)(2)较为客观合理地诠释了“化痰散结法”概念内涵与外延,并明确该治法所针对的病因病机。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又可以称为化痰破结、涤痰散结、消痰软坚法,是指化痰法与消积软坚法并行,主治痰核留结证的治法。化痰散结法的外延:包括理气化痰散结法、清热化痰散结法、燥湿化痰散结法、逐瘀化痰散结法、温阳化痰散结法。(3)解析了“化痰散结法”代表方剂之配伍规律,明确了适用化痰散结法的5类主要病机,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验证。①理气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如: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加减;②清热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消瘰丸、化瘿丹加减;③温阳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代表方剂如:阳和汤、小金丹加减;④燥湿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散聚汤、和中丸加减;⑤逐瘀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消核丸、橘核丸加减。
陈香妮,郝建梅[8](2012)在《杨震分阶段辨治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杨震(1940—),男,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年,博采众长,经验颇丰,在诸多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有幸侍诊左右,现将杨老师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经验总结如下。
刘佳[9](2012)在《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循证医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代名词,从金元时期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限制了反药药对的临床应用,但古今又不乏反药配伍同用治疗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的验案。反药到底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有学者遵从古训认为反药同用增毒减效,另有学者认为反药同用“相反相激”,运用得当能够治疗沉疴痼疾。因此反药配伍是否为绝对配伍禁忌,其临床应用主要是针对哪些疾病,应用时又有何宜忌条件,这些问题都是中医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深知中医药的理论来源于临床,以临床应用为指导原则,而“十八反”归根结底是一个临床问题。虽然近年来诸多理论与实验研究初步说明“十八反”是一定条件下的配伍禁忌而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是存在“一定条件”这样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就不能贸然的在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否则就会违背医学伦理学中的不伤害原则。因此,现阶段在人群中开展“十八反”宜忌条件应用的临床试验还有一定的难度,不容易进行开展下去。所以,我们尝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已经发表的“十八反”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角度揭示十八反临床应用的情况。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循证医学方法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个国家的普遍接受。[研究目的]本课题将在系统查阅有关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应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特点,开展循证医学评价研究工作。通过对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反药同用的临床疗效、反药临床同用的安全性三方面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特定适用对象及使用条件,为“十八反”反药组合使用宜忌的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文献系统检索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VIP、CMCC、CBM、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和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Library)从1911-2012年期间所有使用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严格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所需要的临床研究文献。2. Access数据库建立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为了方便对文献信息的条理提取,我们建立Access数据库。3.统计描述与分析检索出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文献,再通过所建立的Access数据库对文献中有价值信息进行提取,按照“统计描述与分析”的方法对所提取出的文献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最后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以说统计描述与分析的方法始终贯穿于课题开展进行当中。[研究内容]1.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的临床研究类型及临床应用文献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所检索到的“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临床文献按循证医学不同临床研究类型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同时对不同反药配伍同用的临床文献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反药同用临床治疗疾病、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剂量、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配伍比例、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剂型及给药途径、反药同用常用入药炮制情况以及记载反药同用的文献质量问题等。2.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因文献质量差,文献之间异质性太高,不符合进行循证医学Meta分析的基本条件,所以无法通过Meta分析对反药组合的疗效进行评价,我们通过反药同用治疗疾病的有效率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3.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芜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我们通过对所检索到文献中记载的“不良事件情况”对反药临床同用的安全性情况进行整理分析4.对“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临床文献中出现的多组反药联合同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反药同用治疗疾病有时并不是单一反药组合配伍同用,会出现多组反药组合联合同用的情况,对多组反药联合同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文献系统检索结果共检索到“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的临床研究文献1191篇,其中以甘草、海藻配伍同用临床使用最广,共1002篇,占总数的84%(1002/1191);其次是甘草甘遂配伍同用,有119篇,占总数的10%(119/1191);甘草大戟、甘草芫花同用的记载相对较少,仅有36篇和34篇,仅各占总数的3.0%(36/1191)和2.9%(34/1191)。2.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临床研究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在所检索到的1191篇文献中,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129篇,占总数的11%(129/1191),非随机对照试验(CCT)文献38篇,占总数的3%(38/1191),病例系列(CS)文献433篇,占总数的36%(433/1191),病例报告(CR)文献471篇,占总数的40%(471/1191),专家经验(EX)文献120篇,占总数的10%(120/1191)。3.数据库建立结果因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类型不同,针对文献情况进行分类后建立5个专用数据库,分别为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RCT数据库)、非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CCT数据库)、病例系列数据库(CS数据库)、病例报告数据库(CR数据库)和专家经验数据库(EX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文献基本信息(包括方法学信息)、病情资料、疗效观察、反药同用情况(反药理论表述、方剂的剂型、疗程,所有药味名称及剂量),和资料提取情况五大方面。4.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4.1“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临床治疗疾病情况4.1.1甘草海藻临床同用主要治疗中、西医外科疾病中医外科方面主要治疗乳房疾病中的乳癖,占乳房疾病总数的85%(134/157);中医内科方面主要治疗肝胆病证中的瘿病,占肝胆病证总数的73%(75/103);妇科方面主要治疗症瘕,占妇科疾病总数的82%(87/106);西医外科方面主要治疗乳房疾病中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占乳房疾病总数的89%(154/177),其次是颈部疾病中的甲状腺瘤,占颈部疾病总数的54%(50/93);西医内科方面主要治疗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炎,均占内分泌系统疾病总数的36%(26/73);妇产科方面主要治疗子宫肌瘤(48/148)和卵巢囊肿(41/148),各占妇产科疾病总数的32%和28%。4.1.2甘草甘遂、甘草大戟、甘草芫花三组反药临床同用均主要治疗中、西医内科疾病。中医内科方面均主要治疗气血津液病证和肝胆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中主要治疗痰饮证,肝胆病证中主要治疗臌胀。甘草甘遂同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的15篇文献全是记载治疗痰饮证的(15/15),肝胆病证中有75%(15/20)的文献记载治疗臌胀;甘草大戟同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中有50%(3/6)文献记载治疗痰饮证,肝胆病证中有40%(2/5)的文献记载治疗臌胀;甘草芫花同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的5篇文献全是记载治疗痰饮证的(5/5),肝胆病证中有75%(3/4)的文献记载治疗臌胀;西医内科主要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主要治疗胸膜炎,消化系统主要治疗肝硬化腹水。甘草甘遂同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有65%(11/17)的文献记载治疗胸膜炎,消化系统疾病中有57%(16/28)的文献记载治疗肝硬化腹水;甘草大戟同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有67%(4/6)的文献记载治疗胸膜炎,消化系统的3篇文献全是记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甘草芫花同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有83%(5/6)的文献记载治疗胸膜炎,消化系统疾病中有75%(3/4)的文献记载治疗肝硬化腹水。4.2“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临床用药剂量情况临床反药组合同用时甘草整体上应用剂量文献记载从1g到1000g共出现24种不同入药剂量,以6g和10g记载使用最多,其中6g文献记载数占总数的35%(354/1004),其次是10g,占总数的18%(180/1004);海藻常用剂量文献记载从3g到1500g共出现26种不同剂量,以15g和10g记载使用最多,其中15g文献记载数占总数的28%(211/762),其次是10g,占总数的21%(158/762);甘遂常用剂量文献记载从0.2g到120g共出现21种不同入药剂量,以5g和1g记载使用最多,其中5g文献记载数占总数的16%(13/81),其次是1g,占总数的14%(11/81),其余剂量分布较零散;大戟常用剂量文献记载从1g到50g共出现9种不同入药剂量,以3g和15g、30g记载使用最多,其中3g文献记载数占总数的23%(6/26),其次是15g和30g,均各占总数的19%(5/26);芫花常用剂量文献记载从3g到50g共出现7种不同入药剂量,以10g和30g记载使用最多,其中10g文献记载数占总数的33%(7/21),其次是30g,占总数的24%(5/21)。4.3“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临床用药配伍比例情况临床上甘草海藻配伍同用时,文献记载从1:15到10:3共31种不同配伍比例,以1:2配伍使用出现频数最高,占总数的16%(123/755);甘草甘遂配伍同用时,文献记载从1:1到50:7共25种不同配伍比例,以1:1配伍使用出现频数最高,占总数的39%(31/80);甘草大戟配伍同用时,文献记载从1:1到10:3共7种不同配伍比例,以1:1配伍使用出现频数最高,占总数的61%(16/26);甘草芫花配伍同用时,文献记载从1:1到10:3共8种不同配伍比例,以1:1配伍使用出现频数最高,.占总数的51%(11/21)。4.4“藻戟遂芜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临床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情况临床上“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时四组反药组合均多以“汤剂”剂型,以“口服”给药途径入药。其中甘草海藻同用时“汤剂”占所有剂型总数的94%(902/960),给药途径“口服”占给药途径总数的98%(944/960);甘草甘遂同用时“汤剂”占所有剂型总数的64%(66/103),给药途径“口服”占给药途径总数的66%(68/103);甘草大戟同用时“汤剂”占所有剂型总数的70%(23/33),给药途径“口服”占给药途径总数的64%(21/33);甘草芫花同用时“汤剂”占所有剂型总数的74%(23/31),给药途径“口服”占给药途径总数的55%(17/31)。其中甘草甘遂、甘草大戟和甘草芫花临床同用时除制成“汤剂”口服还有应用“汤剂”、“散剂”外洗以及制成“膏剂”外敷,这三组反药组合同用是“外用”给药途径也有一定的应用。4.5“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临床炮制用药情况临床上“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时,甘草、海藻多以未经炮制加工的生品即“生甘草”、“生海藻”入药。在所检索到的文献中,以“生甘草”入药的情况占总数的88%(1045/1191),以“生海藻”入药的情况占总数的99.9%(1001/1002);甘遂、大戟、芫花常以醋炙(制)加工过的,即“醋炙甘遂”、“醋制大戟”、“醋炙芫花”入药,其中大戟多应用京大戟。以“醋炙甘遂”入药的情况占总数的98%(117/119),以“醋炙大戟”入药的情况占总数的97%(35/36),记载甘草芫花同用的34篇文献全是以“醋炙芫花”入药。4.6“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文献质量评价4.6.1反药同用文献发表年代情况我们对所检索到的文献从1980年到2012年划分为五个等级,综合之后可见“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文献的发表主要集中在近20年期间,即从1990年往后开始逐渐增多,其中甘草海藻、甘草甘遂同用文献的发表主要集中在2006年-2010年间,这期间发表文献数各占总数32%(321/1002)和27%(32/119);甘草大戟、甘草芫花同用的文献均在1996年-2000这5年期间发表的最多,各占发表总数的36%(13/36)和35%(12/34)。4.6.2反药同用文献发表期刊质量情况临床上反药同用文献的发表刊登多以非核心期刊为多,占所检索到文献总量的77%(922/1191),而核心期刊仅占23(269/1191)%。4.6.3反药同用文献发表作者单位情况所检索到的发表“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文献的作者单位以市级医院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总数的46%(544/1173)。5.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因所检索到的文献质量较差,不符合循证医学Meta分析的基本条件,所以无法进行Meta分析,我们对反药同用文献中提及的反药同用治疗疾病有效率情况进行信息提取后发现临床上“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各组反药同用治疗疾病的有效率多在80%以上。6.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在所检索到的“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文献中,大多数文献均未提及有不良事件发生,仅有部分提及“出现不良事件”,但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不良事件就是由反药同用引起的,相反,有的文章中甚至给出反药同用有效的理论依据。经统计:6.1甘草海藻同用的1002篇文献中有12%的文献(即123篇)文中给出反药同用的理论依据,认为甘草海藻可同用;有4%的文献(即40篇)明确指出甘草海藻可同用且安全有效。6.2在甘草甘遂同用的119篇文献中有19%的文献(即21篇)文中给出反药同用的理论依据,认为甘草甘遂可同用;有2%的文献(即2篇)明确指出甘草甘遂可同用且安全有效。6.3在甘草大戟同用的36篇文献中有9%的文献(即3篇)文中给出反药同用的理论依据,认为甘草大戟可同用。6.4在甘草芫花同用的34篇文献中有21%的文献(即7篇)文中给出反药同用的理论依据,认为甘草芫花可同用;有3%的文献(即1篇)明确指出甘草芫花可同用且安全有效。7.“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文献中多组反药联合同用情况在所检索到的25篇多组反药联合同用临床文献中,以甘草、大戟、芫花和甘遂这4药联合同用应用最多,有40%即10篇文献记载这四药联合同用;其次是甘草、大戟和甘遂联合同用,有28%即7篇文献记载这三药联合同用,且这7篇中有5篇是这三种药配伍后制成汤剂外洗,治疗外伤或骨科疾病,其它多组反药联合同用情况也有少量文献记载。其中甘草、大戟、芫花、甘遂和海藻这五药常联合应用于消核膏,治疗骨伤科疾病。[结论]1.临床上“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同用时以甘草海藻使用最多,其次是甘草甘遂,甘草大戟和甘草芫花,这可能与药物本身药性、临床入药时炮制情况以及临床应用时的使用范围有关。2.临床上记载反药同用的文献中,以CR、CS这两种研究类型出现频率最高,文献质量高且对进行Meta分析有重要作用的RCT文献可检索到的记载较少这种文献发表的现状不利于对十八反内容甚至是整个中医药学内容进行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研究内容的开展。3.对所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不良事件情况即反药组合同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没有文章明确指出“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后会产生不良事件或副作用,相反有一部分文章还明确指出反药同用不会产生不良事件,并给出反药同用的理论依据,同时统计文献中反药同用治疗疾病有效率情况,发现均在80%以上,综合这两点可见临床上确实存在反药同用的情况,是否可以说明反药同用存在一定的潜在疗效呢?关于这一点还要经过更加详细、深入,具体的探讨研究。4.鉴于上述不良事件及有效率情况再结合文献特征分析,可见临床上确实有反药组合同用的情况存在,对这些临床同用情况整理分析发现,反药组合同用是有“一定使用条件”和“一定使用范围”的,这两项具体内容如下:4.1甘草海藻同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外科疾病。临床上乳房疾病中的乳癖(对应西医乳腺囊性增生症),中医内科肝胆病证中的瘿病(对应西医内科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妇科中的症瘕(对应西医子宫肌瘤),可见临床上甘草海藻同用主要治疗机体一定部位的增生性疾病。应用剂量方面,甘草海藻同用时甘草应用剂量多在10g以下,如以6g、10g入药;海藻多以大于15g应用,如以15g、30g入药。入药配伍比例方面,甘草海藻同用时常以1:2的比例配伍使用。炮制入药情况,甘草海藻同用两者多以生品为常见。剂型方面,甘草海藻治疗疾病时多制成汤剂,内服。4.2甘草甘遂、甘草大戟和甘草芫花同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如中医内科气血津液病证中的痰饮证、肝胆病证中的臌胀,相对应西医内科的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泄泻等,通过对上述三组反药同用文献的归纳综合可见,甘草甘遂、甘草大戟和甘草芫花临床同用在治疗一些由水饮、湿邪、痰饮等因素引起的临床病证或是疑难杂症、危急重症有较好疗效。在剂量方面甘草甘遂同用时两者应用剂量均多在10g以下,如甘草多以6g、10g入药甘遂多以5g、1g入药;甘草大戟同用时甘草多以5g、10g入药,大戟多以3g、15g和30g入药;甘草芫花同用时两者应用剂量均多以10g、30g入药。入药配伍比例方面三组反药均常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炮制入药情况,甘草多以生品为佳,甘遂、大戟和芫花多为醋炙。在临床入药剂型和给药途径方面,多制成汤剂,内服和外洗使用。关于“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同用“一定使用条件”中的入药剂量、配伍比例这两项,上述所列仅是根据我们所检索到文献总结出的反药常用剂量和常用配伍比例,具体反药同用时可根据实际具体病情特点辨证加减处之,不必拘泥于此。4.3“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时各反药组合所治疗各科疾病的具体分布不同,但是在骨伤科方面,四组反药组合均常用来治疗中医附骨疽病证,即西医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其中甘草甘遂、甘草大戟同用还可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4.4“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在妇科妊娠疾病方面的应用,甘草海藻、甘草大戟可治疗妇科中的不孕症,虽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但都可治疗由于输卵管阻塞或炎症所导致的不孕症;甘草芫花则可以催生下胎,用于提前终止妊娠或是治疗终止妊娠后导致的出血病证,可用于产后恶露排出。5.“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时,多组反药联合同用常用于治疗骨伤科或是外科感染性疾病如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膝关节滑膜炎、软组织挫伤等,且多制成膏剂、散剂、洗剂外用,以消核膏应用显着。多组反药联合同用制成汤剂内服时主要治疗胸膜炎,癌性胸水、肝硬化腹水等体内水液性疾病,且多是与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的,猜测与这三药的峻下逐水的功效是相关的。6.经过整理分析文献发现,现有的所发表的十八反文献,甚至是整个中医药领域相关文献的文献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方面不够严谨,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中药入药的“炮制入药”情况,用药后的“不良事件”情况、治疗疾病病名的规范化情况等方面,有些文章中并未明确提及或是定位不标准,所以许多问题无从考证。这对于从循证医学角度对某些药物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利的,建议今后科研工作者要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发表出高质量的文献。
刘丽娟[10](2012)在《刘喜明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刘喜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本中医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并病程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类型动态变化规律(证候因素),总结刘喜明老师临床辨证治疗甲亢经验总结。方法及内容本研究方法分为四步。第一步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制定初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第二步经临床测试后确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正式对临床病例收集、调查;第三步以初诊为。月,按照0、1、2、3、6、9、12月时段对患者进行分期数据采集。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七个部分:一、临床调查筛选表;二、患者一般情况;三、病因调查;四、甲状腺相关诊断及伴随疾病;五、中医症状调查;六、实验室检查;七、用药情况。第四步数据录入、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并计算频率(n值在图表标题处备注)。分析方法包括x’检验、Fisher精确概率、T检验、非参数检验、kendall’s tau-b、 Spearman法分析。研究结果甲状腺肿大情况甲状腺Ⅲ°肿大患者辨证以痰结、血瘀为主,甲状腺Ⅱ°肿大患者以血瘀、肝郁、痰结为主要证候因素,甲状腺Ⅰ°肿大患者以阴虚、肝火、痰结、心火为主。分期辨证治疗(?)6m期:主要证候要素为阴虚、痰结、肝火、脾虚、肝郁等,辨证气滞痰结为主,处方以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等柴胡剂为主。>6m&(?)1y期:主要证候要素为阴虚、气虚、痰结、血瘀、心火、肝郁、肝火、湿困、胃火为主;辨证为心肝火旺、胃火亢盛,处方以栀子清肝汤为主,胃火亢盛时合白虎汤。>1y期:主要症候要素为阴虚、血瘀、痰结、气虚、心火等,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处方以生脉饮加减。证候因素相关性分析在置信度(双测)为0.Ol时,呈显着相关性的为:肝郁-阴虚(R=-0.432)、肝郁-气滞(R=0.407)、阴虚-脾虚(R=-0.328)、阴虚-痰结(R=-0.333)、痰结-湿困(R=0.295)、脾虚-湿困(R=-0.261)、阴虚-湿困(R=-0.257)、胃火-湿困(R=0.412);在置信度(双测)为0.05时,呈显着相关性的为:痰结-气滞(R=0.248)、肝火-血瘀(R=-0.239)、痰结-心火(R=-0.211)、痰结-气虚(R=-O.201)、阴虚-肝胃不和(R=-0.216)中药应用特点所有诊次中应用频度>20.00%的药物为夏枯草(70.30%)、玄参(48.51%)、丹皮(45.54%)、炒白芍(40.59%)、太子参(39.60%)、麦冬(37.62%)、炒枣仁(36.63%)、连翘(32.67%)、百合(28.71%0、浙贝母(28.71%)、茯苓(24.75%)生黄芪(23.76%)结论①阴虚、痰结、肝火、血瘀、肝郁、气虚为临床常见的证候要素;临床刘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常见辨证分型为:气滞痰结、肝火亢盛、心胃火盛、气阴两虚四种。②分期辨证:刘师认为甲亢在临床治疗的初期以气滞痰结为主,处方以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等柴胡剂为主;中期以心肝火旺、胃火亢盛为主,处方以栀子清肝汤为主,胃火亢盛时则以白虎汤为主;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处方以生脉饮加减。③用药则从“气、痰、瘀”入手,分类治疗“瘿气”,并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类药为主。④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与血瘀、痰结、气郁关系密切。
二、加减海藻玉壶汤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减海藻玉壶汤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吴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关于毒邪的理论概述 |
1.1 毒的定义 |
1.2 毒的分类 |
1.3 毒的治法 |
2 吴深涛教授提出的内毒理论 |
2.1 内毒阐述 |
2.2 内毒病机与传变 |
2.3 内毒之辨治 |
3 吴深涛教授于内毒理论指导下治疗甲状腺疾病 |
3.1 病因病机 |
3.2 吴深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具体应用 |
3.3 小结 |
4 病案举隅 |
4.1 养阴解毒平亢方法 |
4.2 清肝平亢方法 |
4.3 柴胡解毒汤法 |
4.4 普济消毒饮法 |
4.5 败毒散结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部分 |
1.1 淋巴结及淋巴结炎概述 |
1.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定义 |
1.3 HNL的流行病学 |
1.4 HNL的病因 |
1.5 HNL的发病机制 |
1.6 HNL诊断 |
1.7 HNL鉴别诊断 |
1.8 HNL治疗 |
1.9 预后 |
2. 祖国医学部分 |
2.1 中医对HNL的认识 |
2.2 HNL的中医药治疗 |
2.3 中医综合诊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诊疗方案 |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用药 |
2.3 观察疗程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疗效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建立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依据 |
2. 病因病机认识 |
2.1 病性属实,正邪相争 |
2.2 病位三焦,邪犯少阳 |
2.3 早期轻症,风热毒侵 |
2.4 中期重症,热毒壅盛 |
2.5 后期缠绵,痰瘀互结 |
3.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治法讨论 |
3.1 中药汤剂 |
3.2 外治疗法 |
4. 临床特征资料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疾病、证候疗效分析 |
5.2 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分析 |
5.3 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分析 |
5.4 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5.5 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优势 |
6.1 中医辨证更精确 |
6.2 辨证体系更合理 |
6.3 疗效更佳 |
7.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1.1 HNL临床发病特点 |
1.2 中医证候特点 |
1.3 分期分型辨证体系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 |
1.4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较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1. 学术论文 |
1.2. 发明专利 |
1.3. 着作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咸寒药物归经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咸寒药物的药性理论 |
2 咸寒药物的临床应用 |
2.1 取其咸寒以滋阴凉血 |
2.2 取其咸寒以软坚化痰 |
2.3 取其咸寒以平肝息风 |
3 小结 |
(4)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高剂量甘草与不同品种海藻的毒性表征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海藻甘草反药组合毒性表征的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甲状腺肿大伴甲减的中西医认知和临床思考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毒性表征的影响 |
实验一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肝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肾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心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四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五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氧化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毒性表征的相关机制探讨 |
实验一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肝脏CYP450酶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肝脏CYP450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二、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肝脏CYP2E1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肝脏Nrf2/HO-1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肾脏PGC-1 α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肾脏PGC-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二、含高剂量海藻不同品种与甘草反药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加减应用对甲状腺肿大大鼠肾脏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因病机 |
1.3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
2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病机 |
2.2 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进展 |
2.3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的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2002 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患者一般情况 |
4.2 治疗前后各指标对比 |
4.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与本研究相关的西医理论依据 |
1.2 中医辨证论治 |
1.3 立方依据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的相关性 |
2 清热解毒消瘿组方分析 |
2.1 方药分析 |
2.2 清热解毒消瘿方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
3.1 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3.2 西医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6)瘿病的学术源流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瘿病之名称源流及考释 |
1. 瘿病名称源流探析 |
1.1 “瘿”字之源流 |
1.2 瘿病之含义 |
2. 瘿病分类及名称规范化 |
2.1 瘿病相关概念 |
2.2 瘿病的分类 |
2.3 瘿病名称规范化 |
3. 瘿病的历代诗文记述 |
3.1 瘿病流行地区 |
3.2 瘿病自然环境 |
3.3 瘿病症状描述 |
3.4 瘿病相关诗词记述 |
3.5 瘿病相关名人轶事 |
3.6 瘿病之寓言 |
第二章 先秦两汉瘿病的理论奠基期 |
1. 先秦时期有关瘿病记述 |
1.1 殷商甲骨文契刻之“瘿”字 |
2.2 《五十二病方》的疣病与瘿病 |
2.3 《山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有关瘿病记述 |
2. 《黄帝内经》与瘿病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脏腑理论与瘿病 |
2.2 病因病机与瘿病 |
2.3 治则治法与瘿病 |
3. 《伤寒杂病论》与瘿病的相关理论研究 |
3.1 仲景辨证思想与瘿病的治则 |
3.2 仲景经方与瘿病的治疗 |
第三章 隋唐瘿病的方药汇集期 |
1. 首先提出了瘿病分类 |
2. 阐述瘿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
3. 讲究药用剂型、服药方法及饮食忌宜 |
4. 记述了针灸治疗瘿病方法 |
第四章 宋金元瘿病的方药充实期 |
1. 医籍整理对瘿病的影响 |
2. 瘿病分类及相关阐述 |
3. 瘿病方剂的蒐集 |
4. 半硫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
5. 瘿病医案记实及临床诊治经验 |
第五章 明清瘿病的理论应用发展期 |
1. 深入阐述瘿病理论及鉴别证治 |
2. 突出瘿病痰瘀论治 |
3. 重视火毒病邪致病 |
4. 创制瘿病防治方药 |
5. 丰富瘿病外治法 |
6. 瘿病医案记述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语 |
1. 讨论 |
1.1 甲状腺的脏腑归属及功能特点 |
1.2 古代瘿病治疗药物应用特点 |
1.3 甲状腺病的常用治法与用药 |
1.4 中医药诊治甲状腺病的临床优势 |
1.5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病研究思路 |
2.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 个人简历 |
3. 李实《甲骨文字丛考》 |
4. 附图 |
致谢 |
(7)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化痰散结法的学术源流 |
1.1 先秦两汉时期 |
1.2 魏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4.1 明代 |
1.4.2 清代 |
1.5 近现代 |
2 化痰散结法的概念诠释 |
2.1 化痰散结法的内涵 |
2.1.1 “化痰散结”的基本涵义 |
2.1.2 “化痰散结”类治法辨析 |
2.2 化痰散结法的外延 |
3 适用化痰散结法的常见病证 |
3.1 瘿瘤 |
3.2 瘰疬 |
3.3 乳核 |
3.4 胞生痰核 |
3.5 粉刺 |
3.6 症瘕 |
4 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证 |
4.1 理气化痰散结法 |
4.1.1 通气散坚丸 |
4.1.2 四海舒郁丸 |
4.2 清热化痰散结法 |
4.2.1 消瘰丸 |
4.2.2 化瘿丹 |
4.3 温阳化痰散结法 |
4.3.1 阳和汤 |
4.3.2 小金丹 |
4.4 燥湿化痰散结法 |
4.4.1 和中丸 |
4.4.2 散聚汤 |
4.5 逐瘀化痰散结法 |
4.5.1 海藻玉壶汤 |
4.5.2 橘核丸 |
4.5.3 消核丸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十八反概述 |
1. 十八反的历史沿革 |
2. 十八反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 |
1. 循证医学概况 |
2.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联系与结合 |
3. 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类型概述 |
4. 循证医学与十八反研究的结合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系统检索 |
2. 文献筛选标准 |
3. Access数据库建立 |
4. 文献信息提取与收集 |
结果与分析 |
1. 文献检索与筛选分类 |
2. 数据库的建立 |
3. 研究内容 |
3.1 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特征进行分析 |
3.2 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 |
3.3 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 |
4. 对“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中出现的多组反药联合同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中不良事件记载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刘喜明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中医综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
1 概述 |
2 甲允与中医病名 |
3 病因病机 |
4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
5 中医分期辨证治疗 |
6 甲状腺功能允进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7 含硪中药的应用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西医综述: 西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概况 |
1 概述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诊断标准 |
4 治疗 |
5 甲亢的复发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辨证标准 |
2.5 研究方案 |
2.6 调查内容 |
2.7 流程图 |
2.8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病因分析 |
3.3 伴随疾病 |
3.4 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 |
3.5 常见症状 |
3.6 辨证治疗 |
3.7 病程分析 |
4 讨论 |
4.1 基本情况 |
4.2 病因分析 |
4.3 与甲状腺肿大的相关性 |
4.4 从痰、气、瘀辨证治疗瘿气 |
4.5 三期辨证 |
4.6 用药特点 |
4.7 研究不足 |
5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中医证候调查表 |
四、加减海藻玉壶汤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深涛教授从毒论治甲状腺疾病的经验总结[D]. 孔一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D]. 靳汝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咸寒药物归经特点及临床应用[J]. 刘武,张诏. 吉林中医药, 2019(10)
- [4]海藻玉壶汤中加减高剂量甘草与不同品种海藻的毒性表征及机制探讨[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瘿病的学术源流与应用研究[D]. 吴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D]. 王芊勍.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8]杨震分阶段辨治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经验[J]. 陈香妮,郝建梅. 河北中医, 2012(11)
- [9]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循证医学评价研究[D]. 刘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刘喜明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瘿气)研究[D]. 刘丽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