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仔猪早期断乳的优点及其饲养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娅君[1](2019)在《异常毕赤酵母分离鉴定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湖南省安仁县固态酒药中筛选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nmala),对其生化特性、最适培养条件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研究,并探究日粮添加异常毕赤酵母对断奶仔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试验。试验一:通过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固态酒药中筛选异常毕赤酵母,并测定其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嗜杀活性,优化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1)分离得到1株高蛋白菌株,经2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被鉴定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命名为AR2016。(2)菌株AR2016粗蛋白质含量为59.56%,含有17种氨基酸,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5.0,生长温度28oC,转速180 r/min。试验二:通过测定异常毕赤酵母耐热、耐胆盐、耐胃肠液能力评价其有效性。为了评价异常毕赤酵母安全性,先选择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占1/2。按最大灌胃容量20 mL/kg进行7 d经口毒性试验,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试验组灌喂2×109 cfu/mL异常毕赤酵母菌液;再选择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占1/2,进行28 d经口毒性试验,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3个试验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喂2×107、2×108、2×109 cfu/mL异常毕赤酵母菌液。结果表明:(1)抗逆性试验中,异常毕赤酵母在45oC条件下处理0.5 h后,存活率为88.90%;在0.5%高胆盐环境下异常毕赤酵母仍能存活;在人工肠液中异常毕赤酵母6.0、8.0、10 h活菌数量明显高于0 h(P<0..05),且活菌数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2)与对照组相比,供试小鼠无明显中毒现象,未出现死亡,属“无毒”级(MTD>20 g/kg),高剂量组血清干扰素-γ含量明显升高(P<0.05)。试验三:选取30头7.48±0.22 kg健康的荣昌三元((长白×大白)×荣昌猪)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K组),产朊假丝酵母组(口服1×109 cfu/mL C.utilis)(C.utilis组),异常毕赤酵母组(口服1×109 cfu/mL P.anomala)(P.anomala组),剂量为1 mL/次/只,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日粮添加C.utilis和P.anomala能显着提高仔猪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降低腹泻率(P<0.05),添加P.anomala效果优于C.utilis(P<0.05)。(2)C.utilis组和P.anomala组仔猪血清中葡萄糖、总蛋白含量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均显着高于CK组(P<0.05),而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丙二醛含量、D-乳酸含量、内毒素含量均明显低于CK组(P<0.05)。(3)C.utilis组和P.anomala组空肠内容物胰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CK组,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CK组。(4)P.anomala组仔猪回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高于C.utilis组和CK组(P<0.05)。(5)与CK组相比,C.utilis组和P.anomala组仔猪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nula occluens-1(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P.anomala组略优于C.utilis组(P<0.05)。(6)添加C.utilis和P.anomala能显着提高仔猪空肠和回肠黏膜基因ALP、TNF-αmRNA相对表达量;与CK组相比,P.anomala组空肠黏膜基因TLR-2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回肠黏膜基因APN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7)在门水平上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差异不显着(P>0.05);P.anomala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C.utilis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着提高(P<0.05)。在科水平上,P.anomala组琥珀酸弧菌科、乳酸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相对丰度显着提高(P<0.05),弯曲杆菌科、梭菌科和弧菌科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C.utilis组毛螺菌科和乳酸杆菌科相对丰度显着提高(P<0.05),梭菌科和弧菌科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P.anomala组和C.utilis组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显着提高(P<0.05),芽胞杆菌属和假诺卡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综上所述,异常毕赤酵母AR2016菌株耐热、耐猪胆盐、耐人工胃肠液,无毒、安全性较高。日粮添加C.utilis和P.anomala能显着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消化酶活性,降低腹泻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添加P.anomala优于C.utilis。
崔虎[2](2018)在《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果胶寡糖螯合锌是一种新的有机锌源。本论文通过四个试验研究了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组织锌含量及毛皮品质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果胶寡糖螯合锌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包括四个试验:试验一,水貂对果胶寡糖螯合锌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选取12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6周龄母貂,随机分成10个处理,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试期7天,试验期14天。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300和900 mg Zn/kg的硫酸锌,甘氨酸锌和果胶寡糖螯合锌的饲粮。试验结果:脂肪消化率随着饲粮中锌剂量增加而呈线性增加(P<0.05)。添加900 mg Zn/kg组水貂的血清AL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为指标,以硫酸锌为参比标准物(100%),果胶寡糖螯合锌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173%。试验二,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3+1试验设计,将水貂随机分成10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饲7天,正式试验60天。对照组饲喂不添加锌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100,300和900 mg Zn/kg的硫酸锌,甘氨酸锌和果胶寡糖螯合锌的饲粮。试验结果:Zn-900组水貂料肉比显着低于Zn-300组(P<0.05)。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组和甘氨酸锌组水貂粗蛋白消化率显着高于硫酸锌组(P<0.05)。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显着提高血清中5,-核苷酸酶的活性(P<0.05),同时可显着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试验三,果胶寡糖螯合锌对冬毛期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组织锌代谢及水貂毛皮品质的影响。选取30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5周龄的水貂,采用3+1试验设计,将水貂随机分成10个处理组(公母各半),每个处理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饲期7天,试验期60天。对照组饲喂不添加锌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300和900 mg Zn/kg的硫酸锌、甘氨酸锌和果胶寡糖螯合锌的饲粮。结果表明:在公貂方面,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可显着提高公貂日增重(P<0.05)。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随饲粮中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饲粮中添加锌可显着改善毛皮密度及毛皮色泽度(P<0.05)。以胫骨锌和胰脏锌含量为指标,以硫酸锌为参比标准误(100%),果胶寡糖螯合锌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52%和142%。在母貂方面: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可显着提高水貂日增重(P<0.05)。相对于对照组,饲粮中添加锌可显着提高胰脏锌含量(P<0.05),同时可显着提高水貂毛皮长度(P<0.05)。试验四,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肝脏转录组差异分析。选取30只体重相近、15周龄的健康公貂,将水貂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不添加锌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900 mg Zn/kg果胶寡糖螯合锌的饲粮。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试验,取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本试验完成6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2.36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e均达到7.06Gb,Q30碱基百分比在89.23%及以上。果胶寡糖螯合锌组与对照组共有差异基因1124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608,下调表达基因有516个。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上调了部分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且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得到显着富集。试验结果表明,果胶寡糖螯合锌可通过调节相关基因来增强机体的营养物质代谢能力。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900mg/kg果胶寡糖螯合锌可提高育成期及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改善冬毛期水貂毛皮品质。饲粮中添加果胶寡糖螯合锌可调节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量。
郑秦文[3](2016)在《HMBi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索日粮中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HMBi)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为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福建黄兔配合饲料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方法:选用35±2日龄断奶福建黄兔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福建黄兔。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0.40%、0.60%HMBi。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福建黄兔的生长与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器官指数、小肠消化酶活性与盲肠菌群及小肠组织形态、后腿肌肉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结果:(1)生长和屠宰性能:在初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的情况下,日粮添加HMBi对日增重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基础日粮中添加0.40%HMBi时,平均日采食量最高。基础日粮中添加0.60%HMBi时,料重比最低,低于对照组11.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屠体重和屠宰率分别显着和极显着提高(P<0.05;P<0.01),Ⅱ、Ⅲ组胴体重显着提高(P<0.05)。(2)免疫器官指数:试验Ⅰ、Ⅱ、Ⅳ组脾脏重和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Ⅰ组与对照组最相近。试验Ⅱ组的胸腺指数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肝脏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0.4%的添加水平下免疫器官重量和免疫指数达到最大值。(3)免疫球蛋白:试验Ⅱ组的血清Ig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IgG含量高于对照组5.65%。添加HMBi对试验兔血清IgM无显着影响(P>0.05)。(4)血液生化指标:日粮中添加HMBi,血清总蛋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试验Ⅲ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不同水平HMBi添加量对血清中白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的变化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5)十二指肠酶活: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试验Ⅲ组淀粉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各组间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日粮中HMBi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Ⅱ组脂肪酶活性最强,活性为68.10±7.13U/g·prot。(6)小肠组织形态: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十二指肠和空肠肠绒毛高度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Ⅲ组空肠和回肠肠绒毛高度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Ⅰ、Ⅱ、Ⅲ组十二直肠和空肠隐窝深度显着和极显着降低(P<0.05;P<0.01),试验Ⅱ、试验Ⅲ组回肠隐窝深度显着提高(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1)。(7)肠道菌群:日粮添加HMBi降低了盲肠大肠杆菌数和总好氧菌数(P<0.05),同时提高了乳酸杆菌和总厌氧菌的数量(P<0.05),其中以试验Ⅱ组的效果最为显着。(8)后腿肌肉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丝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0.6%添加组的蛋氨酸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1);随着HMBi添加量的增加,与肌肉风味有关的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的含量均有所提高。结论(1)日粮中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的生长、屠宰性能有显着影响。(2)日粮中添加适宜的HMBi能改善福建黄兔血清生化指标,提高福建黄兔的免疫功能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维持盲肠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组织结构,提高兔肉品质。(3)综合比较下,日粮中添加HMBi最适宜比例是0.4%,可以保持最佳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生产性能以及消化道酶活,兔肉风味和品质好。
张瑜[4](2011)在《生猪养殖信息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殖方式由于存在生产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缺点已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大规模、流程化的养殖方式,但这种养殖方式对生产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猪场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信息记录的规范化水平。本研究通过系统地分析当前生猪养殖企业所采用的养猪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详细分析了各生产环节中的信息采集需求和决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够普遍适用的生猪生产管理模型,应用生产过程中各项关键技术参数的科学计算方法,形成了生猪养殖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决策辅助信息和智能提示信息,再利用VB语言结合SQL数据库技术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编程,最终实现了一下功能:(1)系统能够帮助用户规范生产记录,实现生产管理数字化。在生产记录的基础上,系统还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种生产事件报表、统计报表、拓展子报表以及分析报表等,通过全面的信息报表服务,为猪场的生产决策提供数据参考。(2)系统能够利用后台配置的猪只疾病知识库和猪病诊断推理逻辑,根据用户的症状描述,为用户提供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案,辅助用户诊治疾病。同时,系统中的病例管理管理功能还可以帮助用户积累治疗经验,提高疾病防治业务水平。(3)系统中各个模块内容相对独立,能够方便用户进行生产事件统计,同时,系统各个模块间的数据又能够通过后台的横向联系,交流数据,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提高数据输入的准确率,使系统获得最佳运行效率。本研究实现了母猪、公猪、生猪及仔猪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数据管理,并自动提供全面灵活的数据报表与数据分析功能,利用该软件可对养猪生产数据进行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生猪养殖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本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养猪业向精细化模式转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宁长申[5](2010)在《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文中认为猪球虫病是猪常见多发的寄生性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集约化和散养的猪群中广泛传播流行。该病对于幼龄猪,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成年猪则多为带虫宿主,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多为本病的传染源。猪球虫病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可给养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欧美等国家每年用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费用高达1亿美元以上。但由于球虫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试验研究只能以猪作为模型动物,其自身特点及试验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加之猪球虫的繁殖率较低和哺乳动物球虫人工感染试验研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猪球虫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就猪等孢球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种系发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为了解河南省猪球虫感染情况和虫种分布,于2005年5月至2008年8月,先后应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河南省商丘、洛阳、漯河、鹤壁、郑州等17个县市24个规模化养猪场和12个养猪专业户的猪球虫感染和虫种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在34个场、户中均发现有球虫感染,猪球虫总场阳性率高达94.44%,猪等孢球虫为83.33%,艾美尔球虫为80.56%;规模化猪场猪等孢球虫场阳性率高达91.67%,显着高于养猪专业户的场阳性率(66.67%);规模化猪场艾美尔球虫场阳性率为79.17%,低于养猪专业户的场阳性率(83.33%)。共检测粪便样品2388份,球虫总阳性率为13.11%,规模化猪场与专业户猪的球虫阳性率分别为12.83%和14.00%;猪等孢球虫和艾美尔球虫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96%和5.15%)无明显差异,但规模化猪场的猪等孢球虫阳性率(8.90%)显着高于养猪专业户的猪(4.85%),而艾美尔球虫的阳性率则相反,分别为3.93%和9.16%。不同规模猪场各年龄段猪球虫感染率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化猪场不同年龄段猪球虫感染率和不同规模场猪球虫感染率在20-30日龄之前逐渐升高和其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养猪专业户中,11-20d猪的球虫感染率最高,为25.71%,21-30d时感染率最低,为3.67%,其后的31-40d感染率又突然升高达18.12%。规模猪场和养猪专业户的猪等孢球虫感染率、不同规模猪场的猪等孢球虫平均感染率均以11-20日龄仔猪最高,分别为16.43%、20%和17.13%,且此前感染率逐渐升高和此后感染率显着降低;190例猪等孢球虫阳性猪亦以11-20日龄段感染率最高,其中规模猪场仔猪为28.83%而在养猪专业户仔猪为51.85%,未见养猪专业户中41日龄以上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猪等孢球虫阳性的规模化猪场感染率变化在1.25%-50%,专业户猪场感染率变化在1.79%-15.28%。随着猪年龄的增长,不同规模猪场的猪艾美尔球虫平均感染率呈现增高趋势,以41日龄以上的猪感染率最高,为7.48%。养猪专业户的31-40日龄和40日龄以上的猪艾美尔球虫感染率分别为15.22%和12.17%,显着高于30日龄以下仔猪和规模猪场各年龄段的猪;规模猪场以21-30日龄和41日龄以上猪的艾美尔球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5.50%和5.86%。但不同场猪艾美尔球虫感染率存在显着差异,最高者达60%。不同规模猪场不同年龄段的猪艾美尔球虫感染率存在显着差异,各规模猪场各年龄段猪艾美尔球虫感染情况变化在0.84%-19.15%,各养猪户各年龄段猪艾美尔球虫感染情况变化在2.78%-23.26%。123例艾美尔球虫阳性猪亦以规模猪场41日龄以上猪感染率最高,为44.44%;其次为21-30日龄仔猪,感染率为23.61%。专业户所养的猪以41日龄以上和31-40日龄仔猪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5.10%和41.18%。共发现2属8种球虫,分别为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猪艾美尔球虫(Eimeria suis)、豚艾美尔球虫(E. porci)、新蒂氏艾美尔球虫(E. neodebliecki)、蒂氏艾美尔球虫(E. debliecki)、极细艾美尔球虫(E. perminuta)、粗糙艾美尔球虫(E. scabra)和杨陵艾美尔球虫新种(Eimeria yanglingensis sp.);球虫OPG值均不大,规模猪场猪球虫平均OPG值为9313(200-46400),猪等孢球虫平均OPG值为7827(200-46400);养猪专业户猪球虫平均OPG值为10818(800-24600),猪等孢球虫平均OPG值为8300(2400-22600);各球虫阳性猪场各年龄段仔猪均存在4-6种球虫混合感染,其中I.suis见于各年龄段仔猪,属优势虫种。2、为了解猪等孢球虫生物学特性,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纯种猪等孢球虫卵囊,分别给6头3日龄仔猪一次经口感染30个孢子化猪等孢球虫卵囊。经形态学鉴定,传代卵囊为纯种猪等孢球虫卵囊,收集其卵囊进行继代扩增,分别经口灌服感染6头3日龄和22头5日龄无球虫仔猪,每头感染2000个孢子化卵囊,获得大量纯种猪等孢球虫卵囊。结果表明,卵囊形态与其排出时间存在一定关系,不同温度对其卵囊孢子化存在影响;薄壁型和厚壁型卵囊在孢子化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3、为了解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的排卵囊规律,分别设置10个不同接种剂量感染组(30,0.2×104,1×104,5×104,15×104,20x104,22x104,30×104,50×104,100×104),于3日龄一次经口感染无球虫仔猪,每头接种卵囊液为2mL。结果发现,除感染30个卵囊剂量组潜隐期为9d外,其他不同剂量组潜隐期4-6d,多为5d;不同组别显露期存在较大差异,最短为4d,最长为15d,多数为5d-9d;排卵囊高峰集中出现在感染后第7d-11d。第二次排卵囊高峰出现在第一次结束后1-2d,持续4-6d,排卵囊量明显小于第一个高峰期。试验表明,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其潜隐期、显露期和感染强度与感染剂量存在相关性,感染剂量越大,潜隐期和显露期越短,OPG值也越大;感染剂量越小,潜隐期和显露期越长,OPG值越小。4、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利用Sysmex sf-3000全血细胞分析仪和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1d和感染后1,3,6,9,11d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仔猪感染I. suis后,白细胞数在感染后1d开始增多,11d达最高;红细胞在感染后3d开始减少,9d最低,11d时恢复到感染前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逐渐升高,感染后11d时达最高值;天冬氨酸转氨酶感染后6d升高并达到最高;感染后1d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11 d最低;血清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感染后1d时白蛋白含量下降,至11d恢复到正常水平;球蛋白含量持续下降,但差异不显着。血清葡萄糖含量升高但无显着变化。感染后1-3d时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之后逐渐升高,至11d时达最高;尿酸在感染后1-3d升高,之后持续下降,至11 d时最低。血清总胆固醇持续降低;甘油三酯在感染后1-9 d升高,11d时恢复到感染前水平。血清K+含量在感染后持续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总蛋白含量、Na+、Cl-、Ga2+、Mg2+含量均无明显变化。5、为了研究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和感染后1、3、6、9、11d(DPI)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结果显示,DPI 3,CD3+、CD4+T细胞增加,之后下降,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CD8+T细胞在DPI 6增加,DPI 9达峰值(P<0.05)。CD4+/CD8+值在DPI 6下降,DPI 11达到最低点。表明DPI 3感染仔猪的免疫功能有所增强,DPI 8后仔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6、为了解猪等孢球虫的内生发育及其对仔猪的致病性,45头无球虫仔猪分为5.0×104、1.0×105、1.0×104、5.0×104、1.0×105、1.5×105、2.0×105、5.0×105、1.0×106个·头-1孢子化猪等孢球虫卵囊9个剂量感染组,于仔猪3日龄时一次经口感染,另设2个不感染空白对照组,每组5头仔猪。结果显示,猪等孢球虫以内芽生增殖形成双核的Ⅰ型裂殖体及裂殖子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及裂殖子;虫体主要寄生于空肠中、后段和回肠的黏膜上皮细胞带虫空泡内,偶见于肠隐窝内;未见大配子体的嗜曙红造壁体;产生薄壁型和厚壁型2种卵囊;薄壁型卵囊壁常在孢子化过程中皱缩或皱裂。接种不同剂量卵囊的仔猪,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同但均出现腹泻症状。随感染剂量加大,临床症状加重,粪便记分值增大,死亡率升高,大剂量感染仔猪增重率显着降低;低剂量感染仔猪显露期出现在腹泻之后,高剂量感染显露期与腹泻几乎同时出现。表明猪等孢球虫对仔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7、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5条已发布的等孢球虫18S rRNA基因序列(I. suisISU97523、Ⅰ. beill DQ060658、Ⅰ. ohioensis AF029303、Ⅰ. felis L76471、Ⅰ. robiniAF080612),用OMIGA2.0软件比对,生成一条一致性序列,再用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一套套式-PCR引物,并对退火温度、Mg2+浓度、dNTP量、模板量、引物浓度等进行了优化。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可以从猪等孢球虫及艾美尔球虫中扩增得到明亮的目的条带,亦可扩增出弓形虫但不能扩增隐孢子虫,而均不能从常见的肠道细菌(Escherichia coli, Clostridieum welchii, Chain coccus)中扩增出任何目的条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引物可从相当于0.5个卵囊的DNA样品中扩增出明亮条带。模拟田间试验表明,所设计的PCR方法对粪便中等孢球虫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acMaster’s法;而且反应体系可以从大约含135个卵囊的粪样中提取并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利用所建立的PCR方法体系,并借助MEGA4.0软件对河南省4个地区的猪等孢球虫分离株以及一个传代株进行了种系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猪等孢球虫分离株之间没有序列差异,同源性为100%;进化树上5个分离株处于单一进化分支。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可用于猪等孢球虫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种系发育关系研究。8、为评价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的治疗效果,对自然感染猪等孢球虫的7日龄仔猪,分别以15mg·头·次-1、12.5mg·头·次-1剂量4次灌服百球清。结果,其平均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387和1.322,粪便检查分别在给药后第2d、第3d卵囊转阴,治愈率达100%,表明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为评价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有猪等孢球虫病史猪场的3日龄仔猪和临床发病的仔猪群,以20-25mg-kg-1剂量1次灌服百球清,结果:药物预防仔猪均未感染球虫且增重效果明显。患病仔猪在用药后第3-4d症状消失,卵囊转阴率均为100%,增重率提高11.63%-13.99%,ACI在1.357-1.380,表明对临床仔猪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根据猪等孢球虫病流行特点并结合本课题研究成果,制定了“饲养管理科学化、兽医卫生制度化、驱虫防疫规范化”的仔猪等孢球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并在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3市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了实施,结果表明,仔猪猪等孢球虫感染率由方案实施前的30.84%下降到5.09%-8.80%,OPG值显着降低,实施场未发生因等孢球虫病引起的仔猪死亡,较好地控制了仔猪猪等孢球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养猪业的发展。
高海霞[6](2010)在《中草药添加剂对香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在现代营养学和传统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草药的特点和作用机理,针对香猪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中药组方,并对其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按照胎次一致、日龄相近、体重相近、血缘相近的原则,选择30日龄健康的香猪24头作为试验动物,并将这24头香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香猪。A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B组:饲喂基础日粮+0.4%水平的中草药添加剂(CHA);C组:饲喂基础日粮+0.5%水平的中草药添加剂。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试验与对照组相比,0.4%、0.5%中草药组的末重分别提高了16.42%、13.10%,中草药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日增重分别提高了42.98%、30.06%,且中草药添加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4.69%、13.73%,且中草药添加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腹泻率分别降低了78%、75%,且中草药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中草药添加组无仔猪死亡。2肉品质测定试验中草药添加组的pH24值、失水率、粗脂肪、粗蛋白质、眼肌面积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0.5%中草药组的主要鲜味氨基酸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28.37%,必需氨基酸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28.75%;人体必需脂肪酸中,0.4%、0.5%中草药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18%和4.36%,0.4%、0.5%中草药组的亚麻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41%、2.67%、3.68%和5.12%、3.51%、19.12%。3血液生化指标试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都随着饲料中复方中草药含量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但三组间的这些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0.4%、0.5%中草药添加组均降低了香猪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的含量,0.4%中草药降低了香猪血液中IgM的含量。4最佳添加量从促生长、防腹泻来看,0.4%中草药添加组的效果显着,但从改善肉品质来看,0.5%中草药添加组效果又较好,因此,需进一步研究筛选出最佳添加量。
赵凤,教晶玲[7](2008)在《利用猪的特性提高其饲养管理水平》文中研究指明1公猪的结群1.1公猪结群的优点公猪结群管理可以提高饲养员管理定额,减轻饲养员追赶公猪运动与配种时的劳动强度;公猪集体到舍外运动场排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尤其是冬天,舍内无异味,保证舍内温暖干燥。增加公猪在舍外逍遥散步时间与日光浴,增强了公猪的体质,四肢健壮,延长使用年
王爱国[8](2007)在《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养猪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猪肉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提高猪肉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优
曾昭智[9](2007)在《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生长繁殖性能及ESR、PRLR基因多态性相关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西藏小型猪在引种后的风土驯化和实验动物化培育条件下的生长繁殖性能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其两个与生长繁殖性能相关的两个功能基因(ESR基因和PRL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把这两个功能基因与生长繁殖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目的是:(1)了解西藏小型猪的风土驯化情况和实验动物化培育的饲养管理情况,探索西藏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培育的饲养管理途径,为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做准备;(2)了解ESR基因和PRLR基因在西藏小型猪中是否存在多态性,以及多态性分布情况;(3)确定ESR基因和PRLR基因在西藏小型猪上的遗传效应,为确定生长繁殖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西藏小型猪的生长繁殖性能。方法:本试验测定了西藏小型猪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离乳成活数、初生重、离乳重等指标;同时采用PCR-RFLPs的方法,扩增44头西藏小型猪母猪的ESR基因和PRLR基因的2个特异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多态性分析,研究这些多态性与生长繁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培育群母猪初产胎产仔数、产活仔数和离乳成活数显着高于与原种群初产胎和风土驯化群初产胎(t≥tmin=3.364,P≤Pmax=0.002),实验培育群母猪初产胎离乳成活数显着高于原种群经产胎离乳成活数(t=2.555,P=0.014)。实验培育群母猪初产胎仔猪初生重和离乳重显着高于与原种群初产胎、经产胎和风土驯化群初产胎仔猪初生重和离乳重(t≥tmin=3.798,P≤Pmax=0.001)。西藏小型猪2个侯选基因均表现出多态性,并在基因座上均检测到一对等位基因,均表现为三种基因型:AA、AB和BB型三种基因型。ESR基因120bp扩增片段经过PvuⅡ酶切后,只含有一个120bp的条带的基因型为AA型,含有三条带(120bp,65bp和55bp)的基因型为AB型,含有两个条带(55bp和65bp)的基因型为BB为型。同样,PRLR基因163bp扩增片段经过AluⅠ酶切后,含有三个条带(85bp,59bp和19bp)的基因型为AA型,含有四个条带(104bp,85bp,59bp和19bp)的基因型为AB型,含有两个条带(104bp和59 bp)的基因型为BB型。西藏小型猪2个功能基因中,ESR基因中基因型为AA型母猪有12头,基因型频率为0.273;AB型基因型母猪有22头,基因型频率为0.500,BB型基因型母猪有10头,基因型频率为0.227;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为0.523,B等位基因频率为0.477。PRLR基因AA型基因型母猪有10头,基因型频率为0.227;AB型基因型母猪有23头,基因型频率为0.523,BB型基因型母猪有11头,基因型频率为0.250;其中A等位基因频率为0.489,B等位基因频率为0.511。西藏小型猪2个侯选基因各基因型间生长、繁殖性能的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ESR基因,初产胎的产仔数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3.579,P=0.037),其不同基因型间的产仔数分别是AA基因型为3.500±1.446头,BB基因型为4.900±0.994头,AB基因型为4.636±1.465头,不同基因型间产仔数呈BB>AB>AA的趋势,BB基因型母猪的产仔数分别比AB型和AA型母猪多0.264头和1.400头;初产胎和经产胎的母猪其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F≤Fmax=2.109,P≥Pmin=0.134)。对于PRLR基因,经产胎母猪的仔猪初生重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4.301,P=0.021),其不同基因型间的初生重为AA基因型分别是0.637±0.094kg,BB基因型为0.616±0.050kg,AB基因型为0.707±0.098kg,不同基因型间初生重呈AB>AA>BB的趋势,AB基因型母猪的仔猪初生重分别比AA型和BB型母猪的的仔猪初生重重0.070kg和0.091kg;初产胎和经产胎母猪的其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F≤Fmax=1.812,P≥Pmin=0.177)。结论:实验动物化培育条件下的饲养管理也获得了成功,为西藏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奠定了基础。西藏小型猪存在有潜在的高产仔繁殖性能,只要改变其饲养管理方式,这种潜能就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西藏小型猪猪群ESR基因的B等位基因频率,有利于提高西藏小型猪母猪的产仔数,而对其它经济性状没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可利用ESR基因PCR-RFLP对猪群常规生产实施辅助选择,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刘云生[10](2005)在《动物福利的理念在养猪工艺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仔猪早期断乳的优点及其饲养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仔猪早期断乳的优点及其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异常毕赤酵母分离鉴定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断奶应激对仔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 |
1.1 断奶对仔猪消化道的影响 |
1.2 断奶对仔猪肠道结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 断奶对仔猪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酵母资源及其鉴定方法 |
2.1 酵母资源 |
2.2 酵母的鉴定方法 |
2.2.1 传统鉴定方法 |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3.酵母的有效性性及安全性 |
4.酵母相关的主要产品 |
4.1 活性酵母 |
4.2 酵母提取物 |
4.3 酵母培养物 |
4.4 酵母发酵饲料 |
5.酵母对仔猪上的益生作用 |
5.1 促进仔猪消化道健康 |
5.2 增强仔猪肠道免疫功能 |
5.3 保护仔猪肠道屏障完整性 |
5.4 维持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 |
6.产朊假丝酵母及其应用 |
7.异常毕赤酵母及其应用 |
8.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引言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分离鉴定及其优化培养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培养基 |
1.3 样品采集与菌株分离鉴定 |
1.3.1 样品采集 |
1.3.2 菌株分离 |
1.3.3 26S rDNA鉴定 |
1.4 菌株AR_(2016) 生物量及粗蛋白和氨基酸的测定 |
1.5 菌株AR_(2016) 嗜杀活性的检测方法 |
1.6 菌株AR_(2016) 培养条件的优化 |
1.6.1 菌株AR_(2016) 种子液的制备 |
1.6.2 初始pH值对菌株AR_(2016) 生长的影响 |
1.6.3 培养温度对菌株AR_(2016) 生长的影响 |
1.6.4 培养转速对菌株AR_(2016) 生长的影响 |
1.7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的特征 |
2.1.1 菌株的菌落特征 |
2.1.2 菌株的细胞形态 |
2.1.3 菌株AR_(2016) 生理生化特点 |
2.2 菌株AR_(201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1 BLAST分析 |
2.2.2 构建系统发育树 |
2.3 菌株AR_(2016) 生物量、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 |
2.4 菌株AR_(2016) 的嗜杀活性 |
2.5 菌株AR_(2016) 培养条件的优化 |
2.5.1 初始pH值对菌株AR_(2016) 生长的影响 |
2.5.2 温度对菌株AR_(2016) 生长的影响 |
2.5.3 转速对菌株AR_(2016) 生长的影响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章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
1.3 试验方法 |
1.3.1 菌株AR_(2016) 的热耐受能力 |
1.3.2 菌株AR_(2016) 的酸耐受能力 |
1.3.3 菌株AR_(2016) 的猪胆盐耐受能力 |
1.3.4 配制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 |
1.3.5 模拟人工胃肠液 |
1.3.6 7d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
1.3.7 28d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
1.3.8 样品采集 |
1.3.9 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AR_(2016) 的热耐受能力 |
2.2 菌株AR_(2016) 的酸耐受能力 |
2.3 菌株AR_(2016) 的猪胆盐耐受能力 |
2.4 模拟人工胃肠液耐受能力 |
2.5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的毒性和易位性 |
2.6 口服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后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2.7 口服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后小鼠血常规测定结果 |
2.8 口服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
3.讨论 |
3.1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的有效性 |
3.2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的安全性 |
3.2.1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的毒性和易位性 |
3.2.2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菌株对昆明小鼠生理生化指标和血常规的影响 |
3.2.3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昆明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章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采集 |
1.3.2 计算腹泻率 |
1.3.3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3.4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5 回肠黏膜组织形态结构的测定 |
1.3.6 空肠和回肠黏膜屏障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
1.3.7 空肠和回肠黏膜基因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
1.3.8 盲肠微生物区系测序 |
1.3.9 空肠和回肠微生物脱羧酶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试验结果 |
2.1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
2.2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断奶仔猪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断奶仔猪回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2.5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
2.6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菌株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
2.7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8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脱羧酶活性的影响 |
3.讨论 |
3.1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
3.2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回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3.5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相关蛋白蛋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6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7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8 异常毕赤酵母AR_(2016) 对断奶仔猪微生物脱羧酶的影响 |
4.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及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水貂的生物学特性 |
1.1.1 水貂的消化特点 |
1.1.2 水貂的饲养时期 |
1.2 锌的研究进展 |
1.2.1 锌的生物学功能 |
1.2.2 锌的消化吸收 |
1.2.3 锌的缺乏与过量 |
1.2.4 锌与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 |
1.2.5 锌在饲料中的添加形式 |
1.2.6 有机锌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1.2.7 反映动物机体锌状态的敏感指标 |
1.3 锌在水貂中的研究进展 |
1.3.1 寡糖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2 果胶寡糖的功能 |
1.3.3 寡糖螯合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研究 |
1.4 问题提出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貂对果胶寡糖螯合锌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1 样品采集及制备 |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2.5.1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5.2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氮代谢及锌代谢的影响 |
2.5.3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4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5.5 果胶寡糖螯合锌的相关生物学利用率 |
2.6 讨论 |
2.6.1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6.2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氮代谢及锌代谢的影响 |
2.6.3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6.4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5 果胶寡糖螯合锌的相关生物学利用率 |
2.7 结论 |
第三章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代谢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3.2.3 试验管理和样品收集 |
3.2.4 测定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 |
3.4.1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2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
3.4.3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及含锌酶活性的影响 |
3.4.4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免疫性能的影响 |
3.4.5 果胶寡糖螯合锌生物学利用率 |
3.5 讨论 |
3.5.1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生产性能的影响 |
3.5.2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3.5.3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及含锌酶活性的影响 |
3.5.4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育成期水貂免疫性能的影响 |
3.5.5 果胶寡糖螯合锌生物学利用率 |
3.6 结论 |
第四章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冬毛期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组织锌含量及毛皮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4.2.3 试验管理和样品收集 |
4.2.4 测定方法 |
4.3 统计方法 |
4.4 结果 |
4.4.1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4.4.2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
4.4.3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4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组织锌含量的影响 |
4.4.5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毛皮品质的影响 |
4.4.6 果胶寡糖螯合锌的生物学利用率 |
4.5 讨论 |
4.5.1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4.5.2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
4.5.3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4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组织锌含量的影响 |
4.5.5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毛皮品质的影响 |
4.5.6 果胶寡糖螯合锌的生物学利用率 |
4.6 结论 |
第五章 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肝脏转录组差异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5.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4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5.4.1 样品收集与准备 |
5.4.2 转录组测序的文库构建 |
5.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5 结果 |
5.5.1 差异基因分析 |
5.5.2 差异基因KEGGA通路富集分析 |
5.5.3 差异基因COG类分析 |
5.5.4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5.6 讨论 |
5.7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HMBi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福建黄兔 |
1.1 福建黄兔的品种简介 |
1.2 福建黄兔的饲养状况 |
2 蛋氨酸及其羟基类似物 |
2.1 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发展 |
2.2 蛋氨酸及其羟基类似物结构及分类 |
2.2.1 蛋氨酸 |
2.2.2 蛋氨酸羟基类似物 |
2.3 常见的蛋氨酸羟基相似物 |
2.3.1 蛋氨酸羟基相似物钙盐 |
2.3.2 N-羟甲基蛋氨酸钙 |
2.3.3 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异丙酯 |
3 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价值 |
3.1 类似蛋氨酸的生物学作用 |
3.1.1 提高机体免疫力 |
3.1.2 提高生产性能 |
3.1.3 降低日粮粗蛋白水平 |
3.1.4 营养作用 |
3.2 反刍动物的过瘤胃蛋白源 |
3.3 作为仔猪日粮酸化剂 |
3.4 抑菌杀菌的作用 |
3.5 减少氮的排泄 |
3.6 减少热应激 |
4 肠道微生态及其检测方案 |
4.1 家兔盲肠生理结构及消化特点 |
4.2 家兔肠道微生态系统 |
4.3 肠道细菌定量的检测 |
4.3.1 荧光原位杂交 |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内容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 生产性能 |
2.1.1 生长性能测定 |
2.1.2 屠宰性能测定 |
2.2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2.3 免疫球蛋白测定 |
2.4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2.5 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
2.5.1 样品采集 |
2.5.2 粗酶液的制备 |
2.5.3 酶活力测定 |
2.6 小肠肠道组织形态测定 |
2.7 盲肠菌群测定 |
2.7.1 样品采集 |
2.7.2 肠道内容物总DNA的提取 |
2.7.3 引物设计 |
2.7.4 引物特异性检测 |
2.7.5 标准品的制备 |
2.7.6 标准品线性范围的确定 |
2.7.7 FQ-PCR定量分析盲肠微生物数量 |
2.8 后腿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8.1 试验试剂 |
2.8.2 试验仪器 |
2.8.3 试验原理 |
2.8.4 试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1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4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肠道酶活的影响 |
4.5.1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5.2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空肠消化酶活的影响 |
4.6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肠道组织状态的影响 |
4.6.1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十二指肠肠道组织状态的影响 |
4.6.2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空肠肠道组织状态的影响 |
4.6.3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回肠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4.7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盲肠菌群的影响 |
4.7.1 大肠杆菌标准品的定量结果 |
4.7.2 盲肠内容物总DNA的提取 |
4.7.3 引物特性性鉴定 |
4.7.4 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4.7.5 福建黄兔盲肠菌群的FQ-PCR检测结果 |
4.8 日粮添加HBMi对福建黄兔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
5.1.1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
5.1.2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
5.2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5.3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5.4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5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6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小肠肠道组织状态的影响 |
5.7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肠道菌群的影响 |
5.8 日粮添加HMBi对福建黄兔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6 全文小结 |
7 主要结论 |
8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写符号 |
附图 |
致谢 |
(4)生猪养殖信息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信息管理系统 |
1.2 信息系统在养猪业的应用现状 |
1.2.1 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
1.2.2 信息系统在养猪业的应用范围 |
1.2.3 养猪业信息系统 |
1.2.4 养猪专业软件的存在问题 |
1.3 生猪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目的 |
1.4 生猪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意义 |
2 生猪养殖管理需求分析 |
2.1 生猪养殖业现状及信息化管理需求 |
2.2 生猪养殖管理工艺分析 |
2.2.1 猪场饲养工艺流程 |
2.2.2 猪场饲养工艺技术 |
2.2.3 猪场饲养管理参数 |
3 生猪养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总体布局 |
3.2 系统开发平台 |
3.3 系统功能和结构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生猪养殖管理的数据流程分析 |
3.4.2 数据库设计 |
3.4.3 设计难点 |
3.5 系统输入设计及报表体系设计 |
3.5.1 系统输入设计 |
3.5.2 系统报表体系设计 |
4 生猪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
4.1 猪群变动管理 |
4.1.1 购入管理 |
4.1.2 销售管理 |
4.1.3 转群管理 |
4.1.4 死亡管理 |
4.1.5 存栏管理 |
4.2 猪只繁育生产管理 |
4.3 猪只疾病管理 |
4.4 猪场仓储管理 |
4.4.1 仓储设置 |
4.4.2 药品管理 |
4.4.3 饲料管理 |
4.5 猪场客户管理 |
5 生猪养殖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客户端数据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流 |
5.2 猪只生产管理 |
5.2.1 猪只购入 |
5.2.2 猪只销售 |
5.2.3 猪只转栏/分栏 |
5.2.4 猪只转群 |
5.2.5 猪只死亡 |
5.2.6 猪只繁育 |
5.2.7 猪病诊断与疾病记录 |
5.3 猪场管理 |
5.3.1 猪栏管理 |
5.3.2 客户管理 |
5.3.3 药物管理 |
5.4 记录查询及统计分析报表 |
6 讨论 |
6.1 系统特点 |
6.2 数据分析的重要作用 |
6.3 猪病辅助诊治及疾病档案的意义 |
6.4 生猪养殖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球虫及其生物学特性 |
1 猪球虫的分类 |
2 猪球虫有效种 |
3 猪球虫的生活史 |
4 猪球虫流行病学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
1 分类地位和种类 |
2 猪球虫的致病性 |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 诊断 |
5 免疫 |
6 防治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河南省猪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猪等孢球虫纯种卵囊的分离与扩增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人工感染猪等孢球虫仔猪的排卵囊规律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六章 猪等孢球虫感染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七章 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八章 人工感染猪等孢球虫的内生发育及致病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九章 18S rRNA基因套式-PCR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地域猪等孢球虫分离株的种系发育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十章 百球清对仔猪等孢球虫病治疗试验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十一章 规模化猪场仔猪等孢球虫病药物防治效果及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效果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草药添加剂对香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草药 |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1.1 天然性和安全可靠性 |
1.2 多功能性 |
1.3 无毒副作用或较低毒副作用 |
1.4 基本无抗药性 |
1.5 药源广泛 |
1.6 环境保护效应 |
2 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对动物的生理作用 |
2.1 黄芩苷的生理作用 |
2.2 阿魏酸的生理作用 |
2.3 黄芪甲甙的生理作用 |
2.4 丹参酮的生理作用 |
2.5 没食子酸的生理作用 |
2.6 总黄酮的生理作用 |
2.7 总多糖的生理作用 |
3 中草药的超微粉碎 |
3.1 提高药物中有效组分的溶出率,增大药物的生物利用量 |
3.2 节省药材,降低药物用量 |
3.3 有利于保存生物活性成分 |
3.4 改善中药的口感 |
3.5 提高卫生质量 |
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4.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提高猪生长性能方面的作用 |
4.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改善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方面的作用 |
4.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提高猪免疫性能方面的作用 |
第二章 香猪 |
1 生物学特性 |
2 香猪的种质特性 |
3 外貌特征与生长发育 |
4 主要品种 |
5 饲养管理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动物 |
1.3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1.4 试验香猪的饲养管理 |
1.5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腹泻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
第二章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处理 |
1.2 屠宰方法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质理化特性的影响 |
2.2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质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3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质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三章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处理 |
1.2 相关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讨论 |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品质的影响 |
2.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质理化特性的影响 |
2.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香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蛋白质合成及代谢的影响 |
3.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补体C3、C4的影响 |
第三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生长繁殖性能及ESR、PRLR基因多态性相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藏小型猪简介 |
1.2 西藏小型猪的研究进展情况 |
第二章 西藏小型猪生长繁殖性能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本来源 |
2.1.2 饲养管理 |
2.1.3 数据收集 |
2.1.4 试验方法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西藏小型猪原代、第一代生产群和实验群母猪繁殖性能比较 |
2.2.2 西藏小型猪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 |
2.3 讨论 |
第三章 西藏小型猪ESR、PRL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繁殖性能的相关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1.1 样本来源 |
3.1.1.2 数据收集 |
3.1.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1.2.2 基因组DNA的抽提 |
3.1.2.3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
3.1.2.4 引物的来源与合成 |
3.1.2.5 目的基因的扩增 |
3.1.2.6 PCR扩增产物的RFLP分析及基因型判定 |
3.1.2.7 统计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模板DNA的抽提结果 |
3.2.2 PCR扩增反应结果 |
3.2.3 PCR-RFLP分析 |
3.2.3.1 西藏小型猪ESR基因PCR-RFLP分析 |
3.2.3.2 西藏小型猪PRLR基因PCR-RFLP分析 |
3.3 基因型与生长繁殖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3.1 西藏小型猪ESR基因扩增片断Pvu Ⅱ多态性与生长繁殖性状间的关系 |
3.3.2 西藏小型猪PRLR基因扩增片断Alu 1多态性与生长繁殖性状间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关于实验方法 |
3.4.2 ESR和PRLR基因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 |
3.4.3 西藏小型猪ESR基因扩增片断Pvu Ⅱ多态性与生长繁殖性状间的关联性 |
3.4.4 西藏小型猪PRLR基因扩增片断Alu 1多态性与生长繁殖性状间的关联性 |
3.4.5 ESR和PRLR基因的应用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10)动物福利的理念在养猪工艺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建立地区性生猪繁殖体系有计划地实施“动物福利”的内涵 |
2. 提倡大区分割饲养有效地实施“动物福利”的内涵 |
3. 改善舍内环境 |
4. 改革料型, 变干粉料为潮料或液体料 |
5. 提供母猪自由活动的空间 (散养) 增加母猪饲料粗纤维含量 |
6. 断乳仔猪地面饲养 |
7. 采用舍外料塔, 散装饲料 |
四、仔猪早期断乳的优点及其饲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异常毕赤酵母分离鉴定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研究[D]. 马娅君. 西南大学, 2019(01)
- [2]果胶寡糖螯合锌对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崔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3]HMBi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郑秦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4]生猪养殖信息系统的开发[D]. 张瑜.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5]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D]. 宁长申.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6]中草药添加剂对香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高海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7]利用猪的特性提高其饲养管理水平[J]. 赵凤,教晶玲.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06)
- [8]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路[J]. 王爱国. 中国牧业通讯, 2007(12)
- [9]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生长繁殖性能及ESR、PRLR基因多态性相关分析研究[D]. 曾昭智.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
- [10]动物福利的理念在养猪工艺设计中的应用[J]. 刘云生. 肉品卫生,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