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材的研制

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材的研制

一、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1](2021)在《牙科钴铬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及后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选区熔化(SLM)3D打印技术由于其个性化定制、能够成形复杂修复体、成形精度高、能大批量生产修复体、理化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口腔修复体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SLM技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待以解决,其成形件内部孔隙较多、表面粗糙度较差、残余应力较大,以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SLM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临床应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对SLM钴铬合金的显微组织进行表征,分析其显微组织的特点。然后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成形工艺(激光功率P和扫描速度V)下SLM钴铬合金的熔池形貌、孔隙率、表面粗糙度和维氏硬度,从而得到了激光线能量密度E与成形件组织和性能之间的联系,优化了打印工艺参数。然后针对不同预期用途的口腔修复体,研究了两种热处理工艺(硬化热处理和软化热处理)对SLM钴铬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模拟烤瓷热处理对SLM钴铬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SLM成形钴铬合金由大量类似于“鱼鳞片状”的团状组织构成,这主要由于激光能量高斯分布的特点导致的。而熔池内部由垂直于熔池边界生长的柱状亚晶组成,这种独特的形态主要由于在熔池边界上更容易形成晶核,而晶核易朝着最大的热流方向生长。SLM钴铬合金相组成为单相过饱和的γ-Co固溶体(FCC结构),这是由于SLM成形高熔池温度高凝固速度的原因所导致的。(2)根据激光功率P和扫描速度V对熔池形貌以及孔隙率的影响规律,引入线能量密度E,综合概括两种工艺参数P、V与熔池形貌、成形件性能之间的联系。随着线能量密度E的增大,成形件孔隙率降低,维氏硬度提升。但是当激光线能量密度E>0.15 J/mm后,孔隙率下降趋势和维氏硬度上升趋势逐渐平缓,主要由于熔池搭接区域处的缺陷萌生区减小。成形件的表面粗糙度随着线能量密度E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线能量密度E<0.15 J/mm时,由于“凹谷”现象,试样表面粗糙度较高。线能量密度E增加至0.150.2 J/mm时,试样表面逐渐变平滑。而当线能量密度E继续增大至0.2 J/mm以上时,由于“凸峰”现象,使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增大。实验得到优化的SLM钴铬合金成形工艺参数(线能量密度E=0.173 J/mm、激光功率P=190 W、扫描速度V=1100 mm/s)。(3)硬化热处理可以提升原始态SLM钴铬合金的强硬度,但是会使材料塑性下降。这主要因为硬化热处理使原始态SLM钴铬合金析出Laves相以及发生等温FCC→HCP相转变。软化热处理可以提升原始态SLM钴铬合金的延伸率,也会使材料屈服强度和硬度有所下降。这主要因为软化热处理中再结晶的发生以及孪晶界的出现。(4)模拟烤瓷热处理会使原始试样的强硬度明显提升,延伸率大幅下降。主要由于晶体缺陷促进亚晶界上长条状的Laves相和条纹状的ε-Co相的出现,恶化材料的韧性。模拟烤瓷热处理会使软化态试样的强硬度略有提升,延伸率有所下降。其力学性能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晶内弥散分布的Laves相的出现和晶界处长条状Laves相的长大。模拟烤瓷热处理会使硬化态试样的强硬度有所降低,延伸率有所提升。主要由于模拟烤瓷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HCP→FCC相转变。

金朝海,刘聪,李小强,李东升[2](2021)在《型材拉弯工艺理论解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拉弯工艺是一种可以有效控制弯曲件外形精度的成形方法。理论解析分析作为研究拉弯成形工艺机理与预测拉弯工件成形质量的一种研究手段,目前主要有4种方法:基于弹塑性理论标准载荷法、基于弹塑性理论过程解析法、基于能量泛函数值解析法和基于应变增量理论差分解析法。其中,方法 1能给出工件关于拉伸力和弯矩的成形极限图,以预测在不同截面参数与材料下,工件卸载后的回弹和残余应力的分布;方法 2基于拉弯工艺过程,着重分析截面的应力、应变状态,推算工件卸载后的回弹与拉弯工艺参数的关系;方法 3与方法 4均属于简化后的数值解析方法,分别基于泛函方程和差分方程展开推导,可预测拉弯成形后零件的回弹与截面畸变。针对目前研究拉弯工艺的解析法比较零散的情况,通过对解析法研究型材拉弯成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一个较为可行的研究方向。

雍凯[3](2020)在《钛插入层调制锗基镍锗化物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集成电路的大量使用以及其集成度的持续增多,单元尺寸的晶体管变得越来越小,硅材料的物理极限即将达到。短沟道效应严重限制住了晶体管性能的进一步发展,广为人知的黄金法则摩尔定律一次次面临挑战。目前,科学家们已经从元素周期表上找到了和硅材料类似的半导体材料锗和锗锡材料,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然而,采用新型半导体材料代替传统硅材料还存在诸多难题,各种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工艺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此外,对于提高新型半导体器件的接触性能,也是今后半导体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本论文基于半导体衬底材料,尝试在金属镍与不同晶向的锗中间利用超薄金属钛作为插入层对Ni/Ge反应进行调节。此方法创造性的选取超薄插入层原子,对于处理金属半导体接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和控制效果。同时,也研究了金属铂和金属铝插入层调节控制生成镍化物,用于金属半导体接触材料。通过对比三种不同金属插入层元素对制备各种镍锗化物的影响,实验探究了整个热退火过程中各种原子的扩散渗透作用机制。本实验采取了金属电子束蒸发系统,先在经去氧化层处理过的锗衬底上生长了超薄钛金属插入层,然后沉积10 nm镍薄膜层。各种电学仪器依次对制备的镍锗化物样品薄膜进行了拉曼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多种分析表征。本实验也对金属铂插入层调节衬底锗和金属镍薄膜层相互扩散渗透反应进行了探明研究,并比较了两种金属插入层调节控制机制方法的优劣。通过研究探明了元素镍和元素锗之间的扩散渗透反应路径,发现当生长1 nm金属钛插入层后,热退火温度选为400℃时,可以制备得到热稳定性能较好的镍锗化物薄膜。镍锗化物薄膜质量较高,完全可以充当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中的源漏接触材料。实验样品薄膜与半导体锗衬底之间具有均匀平坦清晰的界面形态,结构稳定才能强化其使用性能。厚度为1 nm的钛插入层可以成功调制形成外延镍锗化物薄膜层,整个实验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均匀,热稳定性能以及电学性能稳定的镍锗薄膜层,对相类似镍硅锗外延薄膜和镍锗锡外延薄膜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做很好的参考价值。热退火温度升高时,实验样品薄膜热稳定性能开始变差,样品薄膜质量降低。

张继真[4](2019)在《铍铝合金反射镜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铍铝合金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它充分继承了铍的高性能和铝的易加工特性,欧空局将铍铝合金列为性能等级Ⅰ级的材料。铍铝合金问世之后,凭借其优异的轻质高刚度特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对重量和刚度有严苛要求的领域。铍铝合金早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关键结构件,不包括光学反射镜。2000年前后,美国率先探索将铍铝合金应用于反射镜的制造,目前已初步实现产业化,但由于应用背景敏感,公开报道的材料非常少。我国是除美国之外,唯一拥有完整铍产业链的国家,但是直到2000年后才逐步突破铍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技术,并且由于铍铝合金的加工需要特殊的防护条件,材料的应用范围很有限,还处在探索阶段,面向光学应用的铍铝合金反射镜设计和制造技术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本文研究的铍铝合金反射镜设计和制造技术,以新兴的铍铝合金材料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材料制备、光机一体化设计、镜面改性、光学加工等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环节,突破其中的关键技术,完成了铍铝合金离轴反射镜的设计和制造,并通过一套离轴TMA成像系统对反射镜的光学性能进行验证。这些研究为后续铍铝合金反射镜向着大口径、自由曲面、光机一体化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铺桥引路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具体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详细阐述了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材料微观结构对反射镜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影响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应用于反射镜制造的材料应该具备微观结构均匀致密、内部缺陷少、残余应力小、屈服强度高的特点。结合铍铝合金的两种成形工艺,确定了基于粉末冶金的铍铝合金反射镜材料成形方式。在制备过程中,以微屈服强度模型为指导,细化粉末尺寸,并结合等静压处理技术,实现铍铝合金微观结构均匀致密。第二:以红外应用的φ200mm同轴复合镜和可见光应用的320mm×120mm离轴长条形反射镜为对象,从轻量化和一体化两方面开展金属反射镜的设计技术研究,利用分析驱动设计的方法对反射镜的轻量化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长条形离轴反射镜的轻量化设计,两层轻量化孔采用正交布置,在提高反射镜轻量化率的同时,保证了两个正交方向的刚度;提出了一种将镜体、柔性连接和支撑背板一体化的离轴反射镜组件设计,设计了专门的结构基准,实现从加工到装调的基准传递,有效提高加工和装调效率。第三:介绍了单点金刚石车床的结构组成和不同运动轴组合可实现的多种加工方式,采用拼盘车削的方式对口径280mm×100mm的离轴反射镜的单点金刚石车削。分析了离轴反射镜高速车削时,离心变形对镜面加工精度的影响过程;建立了利用有限元技术分析离心变形影响的方法,提出了一种离轴反射镜车削的辅助支撑方案和工装设计方法。最终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辅助支撑的方式实现对离心变形的有效抑制,使反射镜车削后的面形精度从优化前的RMS0.786λ@0.6328μm提升到RMS 0.112λ@0.6328μm。第四:从铍铝合金的微观结构角度说明了反射镜表面需要改性的原因,结合微观结构、材料硬度以及与铍铝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吻合度等方面的分析,选择化学镀镍作为改性层材料。形成了铍铝合金化学镀镍工艺,通过对改性工艺的改良,有效改善改性层与铍铝合金基体的结合力,并对改性层特性进行了测试。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110mm×50mm平面反射镜的双金属效应进行分析,建立了利用有限元技术分析双金属效应的方法,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还说明,同等条件下,铍铝反射镜的双金属效应远小于铝反射镜。第五:介绍了光学表面全频段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评价方式,以及MCP501六轴联动抛光设备,该设备可实现多种不同的抛光和修形方式。采用偏置沥青抛光实现了对射镜表面中高频误差的抑制,有效去除了单点车削过程中的车刀痕,表面粗糙度接近2nm。采用主动射流抛光实现了对反射镜表面低频面形误差的修整,离轴反射镜抛光后的面形接近RMS 1/30λ@0.6328μm。研制了一套主镜为铍铝合金反射镜的离轴TMA相机,光学系统装调后波像差达到RMS1/8λ@0.6328μm,相机静态MTF(@77lp/mm)优于0.15,外景成像像质良好,实现了对铍铝合金反射镜的系统级验证。

钟华[5](2018)在《新型钛锆基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新型钛锆基合金由于其轻质、高比强度和耐腐蚀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核工业、舰船中的耐腐蚀构件以及某些特殊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新型锆钛基合金,为了满足工程的需要,不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对其摩擦磨损行为也需要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以新型钛锆基系列合金中的Ti20Zr6.5Al4V(以下简称T20Z)晶态合金和Zr41Ti14Cu12.5Ni10Be22.5非晶态合金为对象,分别在大气、真空和高温环境下,选择不同载荷、不同滑动速度等试验条件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磨痕表面积磨痕附近截面形貌的变化特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磨痕表面附近的微观组织演化规律,结合钛锆基合金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变化趋势,揭示了该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T20Z合金在大气环境下其摩擦系数随载荷与速度的变化关系表现为:当速度为0.59 m/s时,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减小,在0.28到0.33范围内波动;当滑动速度为1.17 m/s时,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增大,在0.26到0.34范围内波动。其磨损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随滑动速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此时的磨损机制表现为:当载荷较低时,由低速时的磨粒磨损转变为高速时的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等多种磨损机制共存。当载荷较高时,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磨损机制表现为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严重的剥离磨损共存。摩擦磨损过程对T20Z合金磨痕附近微观组织的作用表现在随载荷与速度的增加,α相马氏体板条发生变形,晶粒发生细化现象,同时晶粒内部位错增加。真空环境下,T20Z合金的摩擦系数在0.3到0.48之间变化。当滑动速度不变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当载荷相同时,摩擦系数随滑动速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速度为0.59 m/s时的摩擦系数最小。其磨损率则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单调递增。此时的磨损机制为:随着载荷的增大,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转变为严重的磨粒磨损、剥离磨损和塑性变形共存。而随着滑动速度增大,磨损机制由轻微的粘着磨损和严重的磨粒磨损向严重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转变。T20Z合金在高温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的结果表明,其磨损率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超过473 K的临界温度时,磨损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673 K时的磨损率最小。在开展Zr41Ti14Cu12.5Ni10Be22.5非晶态合金摩擦磨损试验时发现,摩擦副材料对钛锆基非晶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较大。钛锆基非晶与钛锆基非晶对磨时摩擦系数最低(0.130.21)而与AISI 5120钢对磨后的摩擦系数最高(0.230.30)。但磨损率则随着载荷或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此时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共同存在。

张少辉[6](2018)在《宽幅纯镍板材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镍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抗氧化性,同时耐腐蚀性强,并具备较好的塑性加工能力和焊接能力,因而目前已在航空航天,电子电气、石油化工、食品、汽车零部件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但对于工业用量较大的宽幅纯镍板材的制备,特别是轧制之后的后续处理,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本课题在三米三,四辊可逆式轧机上,对宝钛集团有限公司EB炉熔炼生产的经锻造后的1#、2#两块N6板坯进行轧制研究。实验采用1300kW电炉加热,一火次加热制度950℃/8h,变形率约70%。轧后对半成品板坯进行扒皮,抛光处理,切除四边及缺陷部位,表面检验合格后,进行第二火次轧制。第二火次加热制度850℃/1.8-2.2h,变形率约85%。研究了在总变形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道次变形量对宽幅N6板材轧制成型及轧后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在轧后的N6板材上截取横、纵向试样各3个,分别于600℃/1h·AC,640℃/1h·AC,680℃/1h·AC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实验,然后对试样进行室温拉伸试验。研究了在经过大变形量热加工后,不同退火温度对N6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及不同退火温度下N6板材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对退火后板材进行矫直处理后,本课题采用氢氟酸和硝酸的两种混合酸液,在密闭卧式连续酸洗机组上对N6板材通过抛丸、酸洗去除表面氧化皮的工艺实验。实验研究了影响N6板材表面酸洗的减薄量,酸洗后表面质量的相关因素。以上研究为N6板材的工业生产提供合理的轧制、热处理及酸洗工艺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变形量相同情况下,大道次变形量轧制对宽幅N6板材的成型更为有利,抗拉和屈服强度明显高于小道次变形量轧制的N6板材,但延伸率较低。N6板材的终轧温度应不低于600℃,否则易出现轧制翘曲和板材边部开裂现象。在本课题研究所得的基础上后续成功轧制了世界上最大单重6.1吨的宽幅N6板材(28mm×2770mm×8820mm)。2、要满足GT/T2054-2013标准对退火态N6板材力学性能的要求,N6板材合适的成品退火温度应选择在拐点之后600640℃一个窄幅的变化区间,在此区间不但可使晶粒均匀、细化,而且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使N6板材的强度和延伸率达到较为理想的匹配。3、在喷淋连续酸洗作业方式下,影响N6板材酸洗效果及酸洗后表面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有:氢氟酸浓度;硝酸浓度;混合酸液配比;酸洗时间;酸洗温度;其中氢氟酸浓度和酸洗温度属于敏感因素。并通过实验得出了实现N6板材良好酸洗表面质量的氢氟酸、硝酸浓度及相互配比,酸洗时间,酸洗温度的具体参数。

刘继明[7](2017)在《氮掺杂二氧化钛涂层复合弓丝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牙齿的美观与口腔的健康,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进步,口腔医学材料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口腔正畸学领域弓丝材料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迄今为止,已开发出种类较多且性能优良的功能材料。正畸弓丝材料的改进与研发对口腔正畸临床意义重大。在正畸临床治疗的不同阶段,广泛使用镍钛合金和不锈钢丝弓丝。在正畸矫治初期阶段使用镍钛丝,利用镍钛丝的记忆功能对错位牙齿进行快速的排齐整平,后期阶段采用不锈钢弓丝的较强的刚性来加强支抗,稳定牙齿的位置,防止发生不利的移动,这种治疗程序的弊端是无形之中延长了正畸的治疗时间;还有在矫治过程中,往往牙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弓丝满足临床需求,需要频繁的更换弓丝也给医生与患者都造成极大的不方便,使矫治的效率低下。能否通过弓丝的运用提高矫治的效率,缩短矫治的疗程?在把两种弓丝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应用形成一种复合弓丝的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课题组在2000年就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两种弓丝的连接是当时研究的难点,首先实现了通过焊料连接两种弓丝;之后孙大谦等人在2011年继续研发正畸复合弓丝(Composite arch wire,CAW),该复合弓丝由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 SMA)、不锈钢(SS)弓丝加铜中间层通过激光焊接形成,使弓丝的性能大大改进。复合弓丝在移动牙齿时可同时具备镍钛弓丝和不锈钢钢丝两者的优点,柔和的镍钛弓丝直接作用在错位牙上有效移动牙齿,而不锈钢丝具有的刚度则用来加强支抗牙的稳定性。结合材料各自的优点的复合弓丝在正畸临床可望提高治疗的效率,缩短矫治的疗程。口腔应用材料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腐蚀行为、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美学价值。正畸矫治弓丝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腐蚀性,其腐蚀行为通常是金属材料最重要的特性,因为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取决于腐蚀过程的产物。据报道,46%的正畸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后12个月内会发生脱矿。固定矫治器矫治牙齿脱矿的主要原因是牙齿表面附着的牙菌斑。据报道,固定矫治器使用13周后,变形链球菌在牙菌斑中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变化中,金属的腐蚀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腐蚀能诱导口腔环境的特殊变化,例如降低pH值和增加牙菌斑堆积。而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口腔的pH值,导致牙齿脱钙矿的发生。釉质脱矿的传统的预防方法包括正确的刷牙,含氟漱口水或涂抹,氟化物释放粘接系统、氟化磷酸盐(APF)泡沫或凝胶、酸蚀区用氟等方面,然而,这些方法需要正畸患者良好的合作,而且药物浓度很难维持。复杂的程序会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复合弓丝也具有金属材料的腐蚀特性,由于弓丝由不同金属材料激光焊接而成,两端的镍钛部分和不锈钢部分特别是中部的铜中间层,在口腔环境中会有金属离子析出,而且三者的相互作用会加剧弓丝的自身腐蚀,存在降低其使用寿命,同时也会造成有害的铜离子的析出,影响口腔健康的潜在危害。对于口腔材料,口腔内唾液是基本的腐蚀环境,针对由加铜中间层通过激光焊接形成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 SMA)、不锈钢(SS)弓丝的腐蚀与如何改性的问题将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在体外模拟口内环境研究复合弓丝的相关性能。射频磁控溅射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多功能的镀层方法,其镀层具有表面覆盖均匀、结合牢固和低温沉积等优势,磁控溅射的主要优点是通过调整制备参数来控制无机纳米粒子薄膜的沉积尺寸和形状。因此在此项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弓丝的防腐能力和抗菌活性,采用了磁控溅射的方法将二氧化钛和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薄膜分别沉积到样品表面上。本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将通过在复合弓丝表面采用掺氮二氧化钛涂层,将改性后的样品暴露在人工唾液(Artificial saliva,AS)中,模拟口腔内的常见情况。分别对薄膜的组织结构、腐蚀性能、光催化性能、抗菌性能及生物安全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进行复合弓丝样品制备,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将铜中间层与两段的镍钛弓丝和不锈钢弓丝进行焊接,通过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观察元素分布,结果显示在焊接接头处三种材料完全熔融。通过等频磁控溅射技术将样品薄膜覆盖在复合弓丝表面,当保护气体完全是氩气时制备的薄膜为纯二氧化钛薄膜,当使用氩气与氮气比为30:1的保护气时,制备的薄膜则为掺氮二氧化钛薄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测试表明氮元素成功掺入二氧化钛薄膜中。然后测试复合弓丝光催化反应,将样品与乙二醛共同放入密闭玻璃反应器中在可见光照射两小时,气相色谱仪检测乙二醛的分解速率结果发现,氮掺杂二氧化钛薄膜对乙醛的降解率是纯二氧化钛薄膜的5.2倍。进行复合弓丝抗腐蚀试验,以人唾液作为电解质,复合弓丝及涂层样品为工作电极,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评价不同样品的抗腐蚀性能。测试表明,复合弓丝表面经过掺氮及为掺氮的二氧化钛薄膜改性处理后在模拟人工唾液介质中的耐蚀性有明显的提高,并且氮掺杂二氧化钛薄膜比未掺杂薄膜具由更好的耐腐蚀性能。腐蚀后形貌显示复合弓丝表面发生明显的腐蚀痕迹,而经表面改性后的复合弓丝未发生明显的腐蚀现象。进行复合弓丝抗菌实验,抗菌实验采用口腔内常见的变形链球菌作为抗菌实验对象,将消毒处理的样品置于细菌培养液中,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于共培养。对照组复合弓丝未表现出抗菌性,氮掺杂二氧化钛薄膜组对比未掺杂组显示出明显的抗菌性能,抗菌率达到87.2%,未掺杂组只有5.9%。掺氮二氧化钛薄膜具有非常强抗菌效果。最后进行复合弓丝细胞毒性实验:采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作为实验细胞,使用试验样品72小时的浸提液进行细胞培养,分别在24h、72h和120h进行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氮掺杂二氧化钛组在各时间段的细胞计数最多,说明经过氮掺杂二氧化钛薄膜改性的复合弓丝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因此氮掺杂二氧化钛涂层可以全面的提高复合弓丝的各方面性能,更加复合临床使用标准,也能使复合弓丝更早的满足临床应用需求造福患者。

郑增,王联凤,严彪[8](2016)在《3D打印金属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一种,也被称为增材制造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其中金属3D打印被认为是将来制造业的主导方向.金属粉末材料是金属打印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突破点.综述了3D打印金属粉体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高温合金和镁合金等5种金属粉体材料在3D打印技术中的应用,并对金属粉体材料的运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王道强[9](2014)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涂层对纯钛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利用硅溶胶在纯钛金属表面制备二氧化硅涂层,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测定具有不同厚度涂层的纯钛试件在含氟人工唾液环境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以及自腐蚀电位,评价不同厚度的二氧化硅涂层对纯钛试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为临床上纯钛金属全冠,纯钛支架等修复体的防腐蚀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铸造工艺制备28个纯钛片,纯钛片厚度为1mm,边长为1cm,另外铸造10个圆柱形状的纯钛试件,直径为6mm,高度为13mm,先后经过丙酮,无水乙醇和蒸馏水超声清洗处理后,晾干备用。试件分为四组:A组为对照组,B,C,D为实验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实验组分别经过1次,2次,4次溶胶-凝胶法镀制二氧化硅涂层处理。测量二氧化硅涂层厚度,并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将试件放于含氟人工唾液中浸泡,24h后取出晾干,用电化学综合测试仪扫描其极化曲线,通过曲线观察计算每片试件的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自腐蚀电位(Ecorr)。测量结束后蒸馏水超声清洗5min,晾干,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10个圆柱形纯钛试件,分为两组,每组5件,随机选择其中一组,对其测试面进行2次法镀制二氧化硅涂层,10个试件均在摩擦磨损实验机上进行磨损实验。记录其磨损量。对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学方法为S-N-K检验、Dunnett T3检验以及t检验。结果1扫描电镜下观察镀制不同厚度二氧化硅涂层的试件表面,涂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纹。裂纹的存在会使金属基底暴露,可能影响金属的耐腐蚀性。经过电化学测试之后,试件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斑点。2试件经过电化学分析仪测试的结果如下:实验组(B组)与对照组(A组)的自腐蚀电位(Ecoor)、自腐蚀电流密度(Ico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D组)与对照组(A组)的自腐蚀电位(Ecoor)、自腐蚀电流密度(Icoor)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三个实验组(B,C,D组),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制备二氧化硅涂层组相比于未制备组,其抗腐蚀性未见增强,二次组与四次组,相比未制备涂层组,其抗腐蚀性均增强,二次组效果最佳。3制备二氧化硅涂层组与未制备二氧化硅涂层组相比,其磨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制备二氧化硅涂层组相比未制备组,磨损量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1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纯钛试件表面制备二氧化硅涂层,涂层分布均匀,表面裂纹较少。2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纯钛试件表面增加二氧化硅涂层后,纯钛试件的抗腐蚀性能得到增强,二次制备涂层效果最佳。3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纯钛试件表面制备二氧化硅涂层,涂层耐磨性不足,提示涂层制备工艺有待改进。4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纯钛试件表面制备二氧化硅涂层,耐腐蚀性良好,为增强口腔科铸造纯钛义齿支架材料的抗腐蚀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其耐磨性的不足,影响了其下一步临床的应用,故需研究出一种新的制备工艺,以增强其耐磨性。

姚兰[10](2013)在《钴铬合金基牙科遮色瓷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利用水热法制备的白榴石前驱体与基础熔块合成了含超细白榴石增强型牙科陶瓷材料,对合成过程中白榴石的析晶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温X射线衍射仪(HXRD)、差热仪(DSC-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了白榴石前驱体在基础熔块中的析晶温度和相变过程以及白榴石在烤瓷材料中的显微结构。探讨了向牙科烤瓷材料中添加MoO3和TiO2粉体对烤瓷-钴铬合金体系高温润湿性、界面反应以及结合性能的影响。采用乳浊剂SnO2和CeO2提高烤瓷对钴铬合金基底的遮色性能。对遮色瓷进行了计算机配色研究,建立了遮色瓷配色数据库。将30wt%的水热法制备的白榴石前驱体与70wt%的高温熔融法制备的基础熔块混合均匀后在750℃制备了含超细白榴石增强型牙科陶瓷材料。基础熔块中存在大量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能够使陶瓷材料在较低温度下得到液相,产生离子空位,增加系统的化学能,XRD结果表明白榴石的析晶温度由1027℃下降到了720℃。白榴石晶体在720℃左右开始析出立方相白榴石,在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立方相白榴石相变为四方相白榴石。从700℃到900℃,与基础熔块混合的白榴石前驱体有一个析晶和分解的平衡状态,当温度达到750℃后白榴石晶体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保证了烤瓷材料性能的稳定。利用这种材料配制的牙科烤瓷材料热处理920℃后,烤瓷材料的表面和断面都观测到了平均粒径为115nm的白榴石晶体,并且这些白榴石晶体均匀的分散在烤瓷基体中,明显提高了烤瓷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利用高纯的白榴石与基础熔块建立了定量XRD分析的标准曲线,测定了用低温法制备的含超细白榴石晶体的牙科陶瓷材料中白榴石的含量,大致在30-34wt%之间。利用高温可视炉、扫描电镜以及拉曼光谱研究了烤瓷与钴铬合金的高温润湿性与界面结合机理,发现添加MoO3和TiO2粉体到瓷粉中有助于提高金瓷高温润湿性,且得到了配方:2wt%MoO3,3wt%TiO2,1wt%SnO2和94wt%基体瓷粉。添加的TiO2在高温下可以降低熔融烤瓷的粘度和表面张力,而添加物MoO3可以促进烤瓷和钴铬合金间的界面反应,因此添加MoO3和TiO2的烤瓷材料具有更好的高温润湿性,并且在热处理过程中均形成了含有新物相的过渡层,过渡层的主要成分为铬的氧化物,烤瓷中的成分会向过渡层扩散并发生化学反应。有上述添加物的烤瓷/Co-Cr合金体系中的过渡层比没有添加物的烤瓷/Co-Cr合金体系更宽。试样进行金瓷三点抗弯测试的断裂面都处于金瓷过渡层靠近陶瓷面的部分,断裂后的合金面有陶瓷嵌入,这种断裂方式表明金瓷两相的结合性较好。添加MoO3和TiO2的烤瓷/Co-Cr合金体系和未添加的烤瓷/Co-Cr合金体系的三点抗弯强度分别为43±2和38±3MPa,都远高于烤瓷材料国际标准ISO9693中规定的合格强度25MPa。添加一定量的乳浊剂(SnO2和CeO2)可以提高烤瓷对钴铬合金的遮色能力,当添加量为:5wt%SnO2,3wt%CeO2时,遮色瓷在烤瓷厚度为0.2±0.02mm时就能达到对钴铬合金的完全遮色。制备了钒锆黄、锆镨黄、铝锌红和锆钒蓝四种色料的遮色瓷单色色种,建立了配色数据库。并以VitaA2,A3色料为标准进行计算机配色,在多次配色实验,修正后得到了两组配方,与Vita标准色之间的色差分别为1.17和1.12,均小于人眼所能觉察的色差值。

二、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牙科钴铬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及后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
        1.1.1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原理及特点
        1.1.2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应用领域
        1.1.3 常用的激光选区熔化(SLM)金属粉末
    1.2 牙科用钴铬合金
        1.2.1 牙科用钴铬合金的成分及作用
        1.2.2 钴铬合金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
    1.3 SLM技术成形钴铬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样制备和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及SLM成形设备
        2.1.1 原材料
        2.1.2 成形设备
    2.2 试样制备及后处理
        2.2.1 不同工艺参数实验试样的制备
        2.2.2 后处理工艺实验试样的制备
    2.3 热处理工艺及烤瓷工艺
    2.4 微观分析和性能测试方法
        2.4.1 显微组织的观察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2.4.3 孔隙率测试
        2.4.4 表面粗糙度测试方法
        2.4.5 硬度检测方法
        2.4.6 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SLM成形工艺参数对钴铬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SLM钴铬合金显微组织特点
    3.2 SLM工艺参数对钴铬合金熔池形貌和孔隙的影响
    3.3 SLM工艺参数对钴铬合金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4 SLM工艺参数对钴铬合金硬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和烤瓷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硬化和软化热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硬化热处理和软化热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4.1.2 硬化热处理和软化热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烤瓷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烤瓷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4.2.2 烤瓷处理对SLM成形钴铬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型材拉弯工艺理论解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拉弯工艺原理
2 型材拉弯解析研究现状
    2.1 基于弹塑性理论标准载荷法
    2.2 基于弹塑性理论过程解析法
    2.3 基于能量泛函数值解析法
    2.4 基于应变增量理论差分解析法
3 结语

(3)钛插入层调制锗基镍锗化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见半导体材料
        1.2.1 硅材料
        1.2.2 锗材料
        1.2.3 硅锗材料
        1.2.4 锗锡材料
    1.3 金属钛
        1.3.1 金属钛
        1.3.2 镍钛合金
    1.4 金半接触
    1.5 全篇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简介
        2.1.1 电子束蒸发系统
        2.1.2 快速退火炉
    2.2 样品的测试方法及原理
        2.2.1 方块电阻测试
        2.2.2 原子力显微镜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2.2.6 能量色散光谱分析技术
        2.2.7 卢瑟福背散射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钛插入层调制NiGe/Ge界面反应
    3.1 实验方法流程
    3.2 1nm Ti插入层对NiGe反应的影响
        3.2.1 Hall测试
        3.2.2 SEM测试
        3.2.3 AFM测试
        3.2.4 TEM测试
        3.2.5 EDS测试
    3.3 不同厚度插入层调控NiGe影响
        3.3.1 Hall测试
        3.3.2 AFM测试
        3.3.3 SEM测试
        3.3.4 TEM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其他插入层调制样品薄膜界面反应
    4.1 Pt插入层调制NiGe/Ge薄膜
    4.2 Pt插入层调制NiGeSn/GeSn薄膜
    4.3 Al插入层调制Ni Si/Si薄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铍铝合金反射镜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金属基光学技术研究现状
        1.2.1 铝反射镜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铍反射镜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铍铝合金反射镜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铍铝合金材料特性
        1.3.2 铍铝合金反射镜的研究现状
        1.3.3 铍铝合金国内研究和应用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铍铝合金反射镜材料制备技术
    2.1 尺寸稳定性的概念
        2.1.1 尺寸变化的类型
        2.1.2 引起尺寸变化的因素
    2.2 铍铝合金的两种成形工艺
    2.3 铍铝合金反射镜材料制备技术
        2.3.1 铍铝合金的微屈服强度模型
        2.3.2 光学应用的铍铝合金制备工艺及材料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基反射镜的设计技术
    3.1 铍铝合金反射镜的工艺流程
    3.2 光学系统介绍
        3.2.1 同轴TMA红外光学系统
        3.2.2 离轴TMA可见光光学系统
    3.3 金属反射镜的轻量化设计
        3.3.1 反射镜轻量化设计概述
        3.3.2 双反射面复合镜的轻量化设计
        3.3.3 长条形离轴反射镜的轻量化设计
    3.4 金属反射镜的一体化设计
        3.4.1 反射镜一体化设计概述
        3.4.2 双反射面复合镜一体化设计
        3.4.3 长条形离轴反射镜一体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轴反射镜的金刚石车削技术
    4.1 金刚石车削技术概述
        4.1.1 金刚石车床设备发展
        4.1.2 金刚石车床构成
        4.1.3 金刚石车床的不同加工方式
    4.2 离轴反射镜的金刚石车削
    4.3 离轴反射镜金刚石车削离心变形的抑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铍铝合金反射镜的表面改性技术
    5.1 铍铝合金反射镜改性的意义
    5.2 铍铝合金反射镜改性技术
        5.2.1 常规的化学镀镍工艺
        5.2.2 铍铝合金反射镜改性技术
        5.2.3 铍铝合金改性层特性测试
    5.3 双金属效应仿真分析及测试验证
        5.3.1 双金属效应概述
        5.3.2 双金属效应的预报
        5.3.3 双金属效应的测试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铍铝合金反射镜的抛光与修形技术
    6.1 全频段误差的概念和评价方式
        6.1.1 全频段误差基本概念
        6.1.2 全频段误差的评价方法
    6.2 抛光和修形所采用的设备
    6.3 铍铝合金反射镜抛光技术
    6.4 铍铝合金反射镜修形技术
        6.4.1 主动射流修形技术介绍
        6.4.2 反射镜修形结果
    6.5 光学系统性能验证
        6.5.1 离轴TMA系统组成及光机电调试
        6.5.2 相机静态MTF测试
        6.5.3 外景成像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新型钛锆基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摩擦与磨损的理论与分类
        1.2.1 摩擦的定义及分类
        1.2.2 磨损相关理论及其分类
    1.3 影响摩擦学性能的因素
        1.3.1 载荷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3.2 滑动速度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3.3 表面粗糙度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3.4 对磨副材料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3.5 环境因素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4 钛锆基合金及其摩擦学应用研究现状
        1.4.1 钛锆基晶态合金的研究现状
        1.4.2 钛基晶态合金摩擦学应用研究现状
        1.4.3 钛锆基非晶合金摩擦学应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钛锆基晶态合金
        2.1.2 钛锆基非晶态合金的制备
    2.2 热处理
    2.3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3.1 T20Z合金摩擦学性能测试
        2.3.2 TiZr非晶态合金摩擦学性能测试
    2.4 结构和微观组织分析测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金相组织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4.5 磨痕三维形貌分析
第3章 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T20Z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3.2.1 实验材料与热处理
        3.2.2 T20Z合金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3.3 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3.3.1 摩擦磨损试验参数
        3.3.2 不同载荷时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3.3.3 不同滑动速度时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3.4 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3.4.1 不同载荷时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3.4.2 不同滑动速度时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3.5 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痕组织演化及磨损机制
        3.5.1 不同载荷时T20Z合金的磨痕组织演化
        3.5.2 不同滑动速度时T20Z合金的磨痕组织演化
        3.5.3 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损机制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真空环境下T20Z合金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真空环境下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4.2.1 不同载荷时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4.2.2 不同滑动速度时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4.3 真空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4.3.1 不同载荷时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4.3.2 不同滑动速度时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4.4 真空与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行为对比
        4.4.1 真空与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4.4.2 真空与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损特征
        4.4.3 真空与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痕组织
        4.4.4 真空与大气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损机制区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5.3.1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摩擦系数
        5.3.2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的磨损率
    5.4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高温磨损特征
        5.4.1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表面磨损特征
        5.4.2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磨痕截面形貌
    5.5 高温环境下T20Z合金磨损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气环境下TiZr基非晶态合金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TiZr基非晶合金组织结构及热物性分析
    6.3 TiZr基非晶合金与钛锆基非晶合金对磨时摩擦磨损性能
        6.3.1 TiZr基非晶合金相互对磨时摩擦系数与磨损率
        6.3.2 TiZr基非晶合金相互对磨后相组成分析
        6.3.3 TiZr基非晶合金相互对磨后磨损机制分析
    6.4 对磨副材料对TiZr基非晶合金摩擦学性能影响
        6.4.1 TiZr基非晶合金与不同材料对磨后摩擦系数与磨损量
        6.4.2 TiZr基非晶合金与不同材料对磨后磨损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宽幅纯镍板材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综述
        1.2.1 镍发展简史
        1.2.2 镍的基本性质
        1.2.3 镍的分类及应用
    1.3 合金元素及杂质对镍的影响
        1.3.1 合金元素的影响
        1.3.2 杂质元素的影响
    1.4 金属塑性变形
        1.4.1 金属塑性变形的温度——速度效应
        1.4.2 热力学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我国纯镍板材的发展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6.2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设备
    2.1 实验材料
    2.2 工艺路线
    2.3 轧制过程及设备
    2.4 热处理过程及设备
    2.5 酸洗过程及设备
        2.5.1 酸液设计
        2.5.2 抛丸设备
        2.5.3 酸洗设备
    2.6 性能检测与金相分析
        2.6.1 板材力学性能检测
        2.6.2 板材金相分析
第三章 宽幅N6板材轧制研究
    3.1 轧制变形
        3.1.1 简单轧制理论
        3.1.2 变形机理
    3.2 轧制过程
        3.2.1 一火加热及轧制压下对比
        3.2.2 半成品表面处理及切割
        3.2.3 二火加热及轧制压下对比
    3.3 压下量对N6 板材成型及性能的影响
        3.3.1 压下量对N6 板材成型的影响
        3.3.2 压下量对N6 板材性能的影响
        3.3.3 抗拉强度对比
        3.3.4 屈服强度对比
        3.3.5 延伸率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幅N6板材热处理研究
    4.1 引言
    4.2 热处理与力学性能
    4.3 实验数据分析
        4.3.1 抗拉强度与退火温度的关系
        4.3.2 屈服强度与退火温度的关系
        4.3.3 延伸率与退火温度的关系
    4.4 显微组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幅N6板材酸洗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过程及参数解释
    5.3 试验数据及分析
        5.3.1 一次酸洗
        5.3.2 二次酸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氮掺杂二氧化钛涂层复合弓丝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 复合弓丝的发展及优势
        1.2.1 镍钛记忆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1.2.2 不锈钢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1.2.3 复合弓丝的发展及应用
    1.3 口腔环境对金属合金材料的影响
    1.4 金属腐蚀机制
        1.4.1 均匀腐蚀
        1.4.2 点蚀
        1.4.3 晶间腐蚀
        1.4.4 选择性腐蚀
        1.4.5 冲刷腐蚀
        1.4.6 电偶腐蚀或双金属腐蚀
        1.4.7 缝隙腐蚀
        1.4.8 微生物腐蚀
    1.5 抗菌材料的概念及发展
        1.5.1 抗菌材料概念
        1.5.2 抗菌剂分类及机制
        1.5.3 抗菌材料的发展
        1.5.4 口腔抗菌材料的发展
    1.6 口腔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1.7 TiO_2的性能及研究进展
        1.7.1 TiO_2的晶型结构
        1.7.2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1.7.3 二氧化钛的抗菌性能
        1.7.4 二氧化钛的抗腐蚀性能
        1.7.5 二氧化钛的应用进展
        1.7.5.1 二氧化钛在环境检测的应用
        1.7.5.2 二氧化钛电池
        1.7.5.3 生产氢气的催化剂
        1.7.5.4 催化转化二氧化碳
        1.7.5.5 二氧化钛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第2章 氮掺杂二氧化钛复合弓丝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设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弓丝结构形貌及能谱分析
        2.3.2 薄膜厚度及粗糙度检测
        2.3.3 XRD分析
        2.3.4 XPS分析
        2.3.5 S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抗腐蚀性研究
    3.1 腐蚀介质的制备
    3.2 实验方法及设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极化曲线
        3.3.2 电化学阻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催化性能及抗菌性的研究
    4.1 光催化实验
        4.1.1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4.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 抗菌性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亲水性研究
        4.3.1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胞毒性实验
    5.1 材料
    5.2 实验设备及方法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3D打印金属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钛合金
2 铝合金
3 不锈钢
4 高温合金
5 镁合金
6 总结与展望

(9)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涂层对纯钛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扫描电镜下观察二氧化硅涂层,并进行能谱分析
        1.2.2 试件表面二氧化硅涂层的厚度
        1.2.3 试件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
        1.2.4 试件的极化曲线
        1.2.5 摩擦磨损实验结果
    1.3 讨论
        1.3.1 纯钛金属材料的特点以及在口腔医学方面的使用现状
        1.3.2 口腔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
        1.3.3 钛金属表面修饰改性技术
        1.3.4 溶胶-凝胶镀膜技术及其应用
        1.3.5 硅溶胶的生产及应用
        1.3.6 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
        1.3.7 极化曲线的测量及应用
        1.3.8 耐磨性测试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钛的口腔医学应用及其腐蚀性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2.1 钛的性能
        2.1.1 钛的理化性能
        2.1.2 钛的生物相容性
    2.2 钛金属的应用史以及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历史
    2.3 钛的耐腐蚀性能
    2.4 钛的防腐蚀处理
    2.5 钛的耐腐蚀性测定
    2.6 口腔用钛金属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SiO_2膜在日光灯照射下垂直观察的比色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钴铬合金基牙科遮色瓷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烤瓷牙与金属基牙科烤瓷材料
        1.2.1 烤瓷牙的分类
        1.2.2 金属基牙科烤瓷材料分类
        1.2.3 金属基牙科烤瓷材料的性能
    1.3 牙科烤瓷用合金的性能与分类
        1.3.1 烤瓷合金的一般性能要求
        1.3.2 烤瓷合金的分类
        1.3.3 烤瓷合金的表面处理
    1.4 金属基烤瓷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研究现状
        1.4.1 金属基烤瓷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4.2 金属基牙科烤瓷材料的发展方向
    1.5 合金与烤瓷的界面结合机理
        1.5.1 烤瓷粉与金属基底的匹配
        1.5.2 烤瓷材料与合金的界面结合方式
    1.6 利用搪瓷的密着机理提高金瓷结合性
    1.7 遮色瓷的遮色性研究及计算机配色
        1.7.1 牙科金属烤瓷修复体的色彩性
        1.7.2 牙科金属烤瓷材料的计算机配色
    1.8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意义
        1.8.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8.4 创新点
第二章 测试与分析方法
    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1.1 常温 X-射线衍射分析
        2.1.2 高温动态 X-射线衍射分析
    2.2 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分析
    2.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 熔融温度的测定
    2.5 热膨胀系数测定
    2.6 润湿性测定
    2.7 抗弯强度测试
    2.8 金瓷三点抗弯强度测试
    2.9 显微硬度测试
    2.10 断裂韧性
    2.11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12 颜色的表征
    2.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榴石前躯体与牙科烤瓷材料用基础熔块的制备
    第一节 水热法制备白榴石前躯体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白榴石前躯体的性能分析
        3.1.4 本节小结
    第二节 牙科烤瓷材料用基础熔块的制备
        3.2.1 引言
        3.2.2 基础熔块的制备
        3.2.3 主要设备与原料
        3.2.4 熔块的性能分析
        3.2.5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细白榴石增强牙科陶瓷材料的制备
    第一节 低温法制备超细白榴石增强牙科陶瓷材料
        4.1.1 引言
        4.1.2 制备过程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超细白榴石颗粒的增韧补强机理
        4.1.5 本节小结
    第二节 超细白榴石增强牙科陶瓷材料中白榴石含量的定量分析
        4.2.1 引言
        4.2.2 试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本节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钴铬合金与牙科烤瓷高温润湿性及结合性研究
    5.1 引言
    5.2 牙科烤瓷与钴铬合金的润湿性能
        5.2.1 高温液态瓷与钴铬合金的润湿机理
        5.2.2 瓷粉的制备
        5.2.3 MoO_3、TiO2和 SnO_2三种添加物对金瓷润湿性的影响
    5.3 牙科烤瓷与钴铬合金的结合性能
        5.3.1 样品制备
        5.3.2 样品的表征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遮色瓷对钴铬合金遮色性的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仪器设备
        6.2.2 试样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遮色瓷粉的计算机配色研究
    7.1 引言
    7.2 制备单色色种样品
        7.2.1 主要原料和仪器设备
        7.2.2 试样的制备
        7.2.3 试样的性能分析
    7.3 计算机配色
        7.3.1 建立数据库
        7.3.2 计算机配色实验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牙科钴铬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及后处理的研究[D]. 孙启. 四川大学, 2021(02)
  • [2]型材拉弯工艺理论解析研究进展[J]. 金朝海,刘聪,李小强,李东升. 锻压技术, 2021(04)
  • [3]钛插入层调制锗基镍锗化物特性研究[D]. 雍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铍铝合金反射镜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D]. 张继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9(08)
  • [5]新型钛锆基合金在不同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D]. 钟华. 燕山大学, 2018(05)
  • [6]宽幅纯镍板材加工工艺研究[D]. 张少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氮掺杂二氧化钛涂层复合弓丝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 刘继明. 吉林大学, 2017(03)
  • [8]3D打印金属材料研究进展[J]. 郑增,王联凤,严彪. 上海有色金属, 2016(01)
  • [9]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涂层对纯钛耐腐蚀性能的影响[D]. 王道强.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10]钴铬合金基牙科遮色瓷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姚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标签:;  ;  ;  

高温弹性镍铍钛合金带材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