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0)在《探究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文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诸多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与规模,涌现出一大批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与企业存在很大的区别,是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具有多层次的经济体,在企业集团化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自身内部组织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以及在企业集团内部中存在的财务控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在积极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措施与方法,切实提升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水平,以确保能够获得应有的集团效应。文章主要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相关论述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工作。
鲁仲焕[2](2020)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文中指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采取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来集中收集、处理并分析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财务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来临的时代,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基础,采用大数据作为数据的处理工具,为企业财务职能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笔者将就此展开讨论,首先对大数据及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再提出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创建的重要作用,最后则系统的提出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创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
唐婉璐[3](2020)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逐渐向多元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涌现了大批集团企业和跨国公司,并购重组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然而许多集团化公司却暴露出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降低企业的管控能力,运营效率低下。而解决这些企业管理问题一种有效的方式,正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现如今信息系统的快速进步,使得共享服务理念得到较好的发展,而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前应先考虑的是模式选择的问题。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分析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的理论基础,通过规模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财务集中管理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模式类型,分析企业对于模式的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式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以海尔集团为例,通过分析海尔集团选择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动因和应用过程,分析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设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选择模式后的应用。最后,对集团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用做出相应的效果评价,分别为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监管成本降低、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和战略决策的支持力度的加强。同时针对如何更好地选择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应用等问题提出了经验借鉴和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的保障措施,以期能够降低企业集团运营管理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监管成本,使得企业快速的发展。
刘歆珂[4](2020)在《民营企业集团信用债违约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三胞集团“12三胞债”违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背景下,我国信用债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量与二级市场交易量均迅速增长,债券融资逐渐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在社会信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受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也日益凸显。2014年3月5日,“11超日债”未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成为我国债券市场首个实质违约事件,此后债券违约开始呈常态化趋势。2019年,信用债市场违约主体数量和违约债券规模大幅超过往年,在本轮违约潮中,民营企业由于公司治理不当、经营风格激进、债务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成为违约风险高发的群体。其中,民营企业集团应得到特别的关注,2019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相继发生多起民营企业集团违约,企业集团一般资产和债务规模均较大,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往往涉及多只债券,对市场和区域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三胞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民营企业集团的典型代表,旗下控股2家上市公司和多家非上市子公司,业务涉及IT连锁、百货零售、健康养老、信息制造等多个板块。本文选取三胞集团“12三胞债”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探究债券违约的成因,并特别考虑了其作为企业集团的特殊性。内外部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零售业景气度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三胞集团盲目采用多元化扩张战略,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债务压力持续加重,且期限结构呈短期化;同时在筹资策略上,母公司层面以整个集团的名义进行融资,而优质资产和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核心子公司,使得母公司债务负担过重且缺乏偿债能力,是导致其短期流动性紧张进而引发债券违约的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民营企业集团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即激进多元化和忽视母公司层面信用风险。基于对上述案例研究中违约成因的分析与归纳,本文构建了包括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信用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四个维度的债券违约预警体系,每个维度内提取预警指标并揭示预警特征。其中,财务风险维度,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短期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及企业集团特有财务风险的辅助指标;经营管理风险维度包括外部预警、集团内部经营和上市子公司三个方面。为验证预警体系的有效性,本文以另一家民营企业集团——精功集团有限公司债券违约的过程为例进行检验,从预警结果与评级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看,本文构建的预警体系具有更好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最后,本文总结了三胞集团及“12三胞债”违约的案例对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激进多元化风险、“子强母弱”型企业集团母公司信用风险三方面的启示,并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民营企业集团和债券投资者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信用风险防范和信用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丽萍[5](2019)在《新时期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快了世界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集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在严峻的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生存和发展,是当前企业集团的工作重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实现对不同区域的财务会计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优化处理结构和秩序,以此来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本文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概述,分析了在企业集团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具体措施,旨在为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一定的帮助。
李京京[6](2019)在《企业集团产业网络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打造产业链的趋势日渐明显,以核心主业作为中心构造的产业链互相交织形成了企业集团的产业网络结构。相关研究已经关注到了企业集团中存在的产业网络特征,另外也有研究发现了企业集团产业网络关系能够影响集团整体或者内部成员企业在投资决策、信息汇集和创新等财务政策的选择,然而企业集团产业网络关系是否会影响成员企业的融资约束这一问题尚未被探究。中心节点企业代表集团的核心主业,在企业集团中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时,非中心节点企业受到中心节点企业的影响,融资能力发生趋同,而这种趋同效应如何影响非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呢?本文从企业集团产业网络的视角出发,探究企业集团产业网络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的影响机理。本文选择2008-2016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检验了企业集团产业网络下处,于不同产业网络位置的成员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融资能力和融资约束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同一集团内,非中心节点企业融资能力向中心节点企业融资能力趋同;(2)产业网络密度越高,融资能力趋同效应越显着;(3)同一集团内,当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时,非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越低,反之,当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弱时,非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越高;(4)当中心节点企业受产业政策支持时,非中心节点企业和中心节点企业间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趋同效应,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能力对非中心节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也越大;(5)当中心节点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较低时,非中心节点企业和中心节点企业间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趋同效应,中心节点企业的融资能力对非中心节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也越大。本文的研究创新点有:(1)区别于以往融资约束研究以单一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多个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企业集团产业网络结构下,中心节点企业对非中心节点企业融资约束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相比较现有的单一主体的研究,本文以多个主体以及多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区别于现有有关融资约束的研究从信息不对称、企业高管特征、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企业内外部因素探究其对企业融资约束水平的影响。本文探究了企业集团产业网络结构的特征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将产业网络引入融资约束研究领域,丰富了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实践启示意义有:(1)探究了企业集团中主业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对企业集团发展主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2)探究了企业集团产业网络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对企业集团实务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3)探究了中心节点企业多元化经营对企业集团的影响,对中心节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参考。
舒麟迪[7](2019)在《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时期,我国大部分的公司中都存在着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控股股东,公司治理主要冲突点已经从之前的占据支配权利的控股股东与经理层的代理问题转化为目前的控股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其中在企业集团中有着支配地位的股东在内部治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股权集中化虽然能够较为有效地督促公司提升经营运行水平,更进一步地监督高管人员做出经营决策行为的过程,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规避的问题,中小股东在法律庇护不周的情形下,并没有能力去改变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相反控股股东持有自利意图,有能力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以及新的投资项目等做出决定,从而占据其他股东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在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质押凭借着简便以及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控股股东进行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跟从银行取得资金需要一系列繁杂手续相比,将股权质押出去的方式有着更为简便的融资优势。在控股股东的一部分股权被质押之后,他们仍然可以凭借享有的这部分控制权来经营或者处置上市公司的资产。因此,Yeh et al(2003)指出股权质押会导致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不断分离,使得公司中拥有支配权利的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化,也进一步加强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与此同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董事会,利用董事们多年积累的工作总结在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中监督董事提名的过程、高管定薪酬的过程以及公司审计的过程等,提出保护其他中小股东的意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内部治理机制。由此可知,董事会要认清自身责任、充分发挥自身职能,这样才能够在公司站稳脚跟、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地对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本文基于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支配权利的控股股东地位,结合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特征以及董事会的治理职能,检验他们对股权进行质押的行为是如何进一步来侵害公司资源的。并且进一步追溯董事会制衡效果,加入股权质押与衡量董事会制衡的一系列指标的交乘项,通过对董事会制衡这一指标以及董事会制衡与股权质押交乘项系数的检验,来考察董事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这一状态下是否具有同样的治理作用。此外,本文发现由于非国有企业支配资产的行为少有硬性制度的制约,因此相较于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中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相关关系更为显着。为了多方位地检验这一假设,本文还从股权质押导致的控制权转移风险角度出发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股权质押的企业在面临控制权转移的时候控股股东掏空意图更强,且质押次数越多,控股股东越有掏空意图。本文在稳健性测试中,用上市公司经营性占款净额占总资产比率,同时改用董事会规模衡量制衡效果,结果依旧支持主回归。本文将要阐述的内容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引言。主要是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角度,讲述了现阶段公司进行股权质押的好处、控股股东为何会如此“猖獗”地掏空公司的行为,以及结合董事会的治理这一制衡因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同时,将全文分为六个章节,进一步据此构建本文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关于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文献综述。本文按各个研究时段从股权质押的动因、掏空行为的动机以及董事会制衡的各类指标与掏空行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综述了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内在联系,以及董事会的内部治理职能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理论基础。这部分主要是给出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控股股东掏空的概念定义、并对这三者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还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四个理论,包括由于大股东和其他中小股东有利益冲突的委托代理理论、进行相关融资而成本各不相同的交易成本理论、交易市场上双方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由于交易成本和风险的不同而产生的优序融资理论。第四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在对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研究假设,在股权质押存在的风险与控股股东掏空意图方面建立预期关系,并加入董事会制衡指标,提出董事会制衡指标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治理效应。第五部分是对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之间做出实证检验。在建立好研究模型和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基础上,先是初步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预判假设是否成立,其次是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最后从多方位角度选择不同的指标来对研究假设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稳健性测试。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总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且对本文不足进行浅析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汪殊[8](2019)在《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部资本市场这一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它主要存在于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之间,它相较于外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获取和资本配置上的优势,能够对集团内部表现突出的投资分部迅速做出反应并对其加大资本支出,这也是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良好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整体经济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缓解外部融资压力,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开始探寻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建立,实现资金在集团内部的有效融通。然而,由于我国仍属新兴市场,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小股东保护制度等方面有待完善,集团内部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投资决策出现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对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思考:1.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内部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其运行状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否存在差距?2.在我国特定背景下的内部资本市场内,集团资本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3.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有哪些?为此,本文选取横店集团作为我国传统大中型民营企业典型代表,以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代表性;其次,运用调整利润敏感系数法对其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进行了测算;然后,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结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集团内、外部给出了一些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建议。本文主要结论有以下方面:第一,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但效率普遍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0.7以上的效率指数相比,横店集团的配置效率最高也只是0.008249,且时而呈现出负数,状态不稳定,仍待提高。第二,内部资本市场影响因素众多,民营企业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所带来的“双层代理”问题、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两权分离”问题以及集团内子公司密集上市计划都会导致集团内部融资决策偏离,资本频频流向成长能力表现不佳的分部。第三,根据现有理论,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具有促进作用,但本文在引入多元化指数进行测算之后发现,在整体多元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多元化指数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指数之间并未呈现显着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应对我国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不高的一些政策建议:一是适度多元化,企业应建立核心竞争力,对于表现不佳的企业分部及时止损,减少融资;二是健全企业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获取优势;三是完善外部监管环境,实现内外部资本市场功能互补。
白英[9](2018)在《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的长久发展,而想要企业长久的、稳定的进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中的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企业能够长治久安最重要的部门,同时也是保证企业能够达到战略目标的最重要的保障,为此分析好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帮助企业集团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自我发展。
董晓洁[10](2018)在《企业集团、纵向关联与社会责任披露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向关联为同一高管兼任集团公司塔顶公司和上市公司高管而产生的关联,在国内外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尤为常见。本文以2010-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分析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中纵向关联的组织结构安排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并且用实证的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另外,本文同样从资源分布的角度对所有制在其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所有制下纵向关联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差异。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纵向关联职位级别通过改变资源获取便捷度对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本文发现企业集团这一组织形式意味着更知名的品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更显着的社会监管、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更需要社会知名度的高管,因此本身更具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在需求。但国有企业集团却由于资源主要集中于企业集团内部并且拥有其他更直接的信息传递途径,因而国有企业集团高管并不倾向于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取得资源。仅看企业集团中的上市公司时,纵向关联这一组织形式强化了管理上的直接控制,也加强了资源的上下传输,因此存在纵向关联的企业集团中的上市公司并不倾向于通过社会责任披露来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而取得资源。此外,在国有企业集团中由于企业集团的上层具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便捷的内部融资渠道,因此上述负相关的现象更为显着;而在非国有企业集团中,由于上市公司已经是企业集团的主要资源,因此上述现象并不显着。并且在国有企业集团中,纵向关联的组织形式对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程度将受到兼任高管的级别的影响,更高级别的高管兼任使得上市公司取得集团内部资源的能力更强,则更不需要进行社会责任披露。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国有企业集团本身在社会责任披露上应当注意资源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应当注重内部资源对纵向关联企业的倾斜对于关联高管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提高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源获取通道中的社会责任披露的要求来改善国有纵向关联公司的自愿性社会责任披露的现状。
二、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
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2.1 没有开展全面预算管理 |
2.2 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制度 |
2.3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 |
3 加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具体措施 |
3.1 进一步提升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水平 |
3.2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3.3 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
3.4 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
4 结论 |
(2)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及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概念 |
(一)大数据的相关概念 |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概念 |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的重要作用 |
三、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 |
(一)会计核算应用中心的构建 |
(二)管理会计应用中心的构建 |
(三)资金管理应用中心的构建 |
四、结语 |
(3)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相关概念 |
2.2.1 共享服务 |
2.2.2 财务共享服务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财务集中管理理论 |
2.3.3 资源配置理论 |
2.3.4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3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分析 |
3.1 模式选择基本类型 |
3.1.1 基本型财务共享模式 |
3.1.2 市场型财务共享模式 |
3.1.3 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模式 |
3.1.4 独立经营型财务共享模式 |
3.2 模式选择目标与原则 |
3.2.1 模式选择的目标 |
3.2.2 模式选择的原则 |
3.3 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
3.3.1 企业战略规划 |
3.3.2 企业生命周期 |
3.3.3 企业资源配置 |
3.3.4 企业经营范围 |
3.4 模式应用必要性与可行性 |
3.4.1 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
3.4.2 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
3.5 模式应用基本思路 |
3.5.1 人员组织 |
3.5.2 业务流程 |
3.5.3 信息技术 |
4 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
4.1 海尔集团介绍 |
4.1.1 海尔集团简介 |
4.1.2 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服务背景 |
4.2 海尔集团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动因 |
4.2.1 全球化发展战略 |
4.2.2 优化资源配置 |
4.2.3 降低经营和财务风险 |
4.3 海尔集团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基本内容 |
4.3.1 组织结构 |
4.3.2 流程建设 |
4.3.3 基本职能 |
4.3.4 信息系统 |
4.4 海尔集团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用阶段 |
4.4.1 建设阶段 |
4.4.2 发展阶段 |
4.4.3 成熟阶段 |
4.5 海尔集团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用效果评价 |
4.5.1 企业运行效率提高 |
4.5.2 企业监管成本降低 |
4.5.3 风险管控能力增强 |
4.5.4 战略决策的支持力度加强 |
4.6 海尔集团高级市场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经验借鉴 |
4.6.1 机制创新是基础 |
4.6.2 合理的人员转型是关键 |
4.6.3 依托强大信息化平台 |
4.6.4 强化运营管理降低风险 |
5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财务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5.1.1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
5.1.2 增强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 |
5.2 加强企业业务流程管理 |
5.2.1 提高数据间相互流通 |
5.2.2 增强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 |
5.3 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 |
5.3.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5.3.2 加强信息准确与安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民营企业集团信用债违约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三胞集团“12三胞债”违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案例背景 |
1.2.1 三胞集团简介 |
1.2.2 债券基本情况 |
1.2.3 债券违约过程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关键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券违约影响因素 |
2.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2.2.3 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理论 |
2.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债券市场概况及信用债违约现状 |
3.1 我国债券市场概况 |
3.1.1 我国债券市场结构 |
3.1.2 我国信用债市场概况 |
3.2 信用债违约市场现状 |
3.2.1 违约数量和金额 |
3.2.2 行业分布 |
3.2.3 地域分布 |
3.2.4 企业性质 |
3.2.5 主体评级 |
第四章 “12三胞债”违约成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分析 |
4.1.1 宏观经济分析 |
4.1.2 行业分析 |
4.2 内部原因分析 |
4.2.1 财务因素分析 |
4.2.2 经营管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债券违约预警体系构建 |
5.1 预警要素的选择 |
5.1.1 宏观经济周期 |
5.1.2 行业信用风险 |
5.1.3 财务风险 |
5.1.4 经营管理风险 |
5.2 预警体系的构建 |
5.3 预警体系的验证 |
第六章 启示与建议 |
6.1 案例启示 |
6.2 相关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5)新时期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二、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 |
(一) 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
(二) 提高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管控水平 |
(三)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
(四) 降低企业集团的运行成本 |
三、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具体措施 |
(一) 明确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 |
(二) 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
(三) 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
(6)企业集团产业网络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与预期创新 |
1.4 研究价值与政策含义 |
1.5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
2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
2.1 产业网络成因与发展 |
2.2 企业集团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
2.3 企业集团产业网络的财务后果 |
2.4 概括性评价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1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3.2 理论基础与分析思路 |
3.3 产业网络下融资能力的趋同效应 |
3.4 产业网络密度对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趋同效应的影响 |
3.5 产业网络下融资能力趋同与融资约束 |
4 研究设计与实证模型 |
4.1 代理变量与定义说明 |
4.1.1 对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衡量 |
4.1.2 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衡量 |
4.1.3 对成员企业中心度和集团产业网络密度的衡量 |
4.2 研究设计与实证模型 |
4.2.1 产业网络下融资能力的趋同效应检验模型 |
4.2.2 产业网络密度对趋同效应的作用检验设计 |
4.2.3 产业网络下融资能力趋同与融资约束检验模型 |
4.3 样本筛选与描述统计 |
5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5.1 产业网络下融资能力趋同效应检验结果 |
5.2 产业网络密度对趋同效应作用检验结果 |
5.3 产业网络下融资能力趋同与融资约束检验结果 |
5.4 扩展性检验 |
5.4.1 产业政策对融资能力趋同效应与融资约束的影响 |
5.4.2 经营多元化对融资能力趋同效应与融资约束的影响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内生性检验 |
5.5.2 变量替换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6.1 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
6.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代理变量与CSMAR数据库提取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股权质押相关文献回顾 |
2.1.1 代理成本角度下的股权质押 |
2.1.2 控股股东掏空动机下的股权质押 |
2.2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相关文献回顾 |
2.2.1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动机 |
2.2.2 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类型 |
2.2.3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制度环境 |
2.2.4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监管机制 |
2.3 董事会制衡相关文献回顾 |
2.3.1 董事持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
2.3.2 独立董事网格位置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
2.3.3 董事会规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
2.3.4 独立董事比例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 |
2.4 文献述评 |
3 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理论概述 |
3.1 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关系 |
3.1.1 股权质押的含义 |
3.1.2 控股股东的定义 |
3.1.3 掏空行为的概念 |
3.1.4 股权质押的风险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动机 |
3.2 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关系 |
3.2.1 董事会制衡的内涵 |
3.2.2 董事会制衡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路径 |
3.3 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东掏空行为的理论基础 |
3.3.1 委托代理理论 |
3.3.2 交易成本理论 |
3.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4 优序融资理论 |
4 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 股权质押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关系的理论关系与研究假设 |
4.2 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理论关系与研究假设 |
5 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研究模型与变量 |
5.2.1 研究模型 |
5.2.2 变量定义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多元回归分析 |
5.4 进一步研究 |
5.4.1 从股权质押风险角度 |
5.4.2 从独立董事网格位置角度 |
5.5 稳健性测试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民营企业集团 |
1.2.2 内部资本市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文章结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文章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内部资本市场发展环境及组织载体 |
2.1.1 内部资本市场发展环境 |
2.1.2 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 |
2.2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方式 |
2.3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
2.3.1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相关理论基础 |
2.3.2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与无效论 |
第3章 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案例选取 |
3.1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概况 |
3.2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3.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影响因素 |
3.3.1 公司组织结构 |
3.3.2 公司治理环境 |
3.4 本文案例选取说明 |
第4章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方式 |
4.1 横店集团简介 |
4.2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搭建过程 |
4.2.1 成立专业化投资管理总部-横店控股 |
4.2.2 大力施行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 |
4.2.3 频频进行兼并重组控股多家上市公司 |
4.3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过程 |
4.3.1 集团内部借贷 |
4.3.2 集团内部产品或服务交易 |
4.3.3 集团内部担保 |
4.3.4 集团内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途变更 |
第5章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及因素分析 |
5.1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算模型设计 |
5.1.1 现有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算方法 |
5.1.2 模型选取的合理性 |
5.2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测算 |
5.3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 |
5.3.1 集团子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
5.3.2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 |
5.4 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影响因素 |
5.4.1 集团多元化战略 |
5.4.2 集团内子公司IPO上市行为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中所存在的问题 |
1. 企业集团中的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 |
2. 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理论研究 |
3. 缺乏专业素养高的人才 |
二、解决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
1. 提高企业集团管理者自身素质以及对财务战略管理意识 |
2. 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
3. 加强企业集团内员工的素质培训 |
三、结束语 |
(10)企业集团、纵向关联与社会责任披露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研究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集团 |
2.1.1 企业集团的定义 |
2.1.2 企业集团的发展 |
2.1.3 企业集团的影响 |
2.1.4 文献评述 |
2.2 纵向关联 |
2.2.1 纵向关联定义 |
2.2.2 纵向关联发展 |
2.2.3 纵向关联动因 |
2.2.4 纵向关联经济后果 |
2.2.5 纵向关联未来研究方向 |
2.2.6 文献评述 |
2.3 社会责任披露 |
2.3.1 社会责任披露的发展 |
2.3.2 社会责任披露动机 |
2.3.3 社会责任披露经济后果 |
2.3.4 社会责任披露研究方向 |
2.3.5 文献评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资源依赖理论 |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假设 |
4.1 企业集团与社会责任披露 |
4.2 不同所有制下企业集团与社会责任披露 |
4.3 企业集团中纵向关联与社会责任披露 |
4.4 不同所有制下纵向关联与社会责任披露 |
4.5 国有企业纵向关联职位与社会责任披露 |
4.6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5.1 变量选取 |
5.1.1 因变量选取 |
5.1.2 自变量选取 |
5.1.3 分类变量 |
5.1.4 控制变量选取 |
5.2 回归模型建立 |
5.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结果 |
6.1 描述性统计 |
6.2 回归结果 |
6.2.1 企业集团对社会信息披露的影响 |
6.2.2 不同所有制下企业集团对社会信息披露的影响 |
6.2.3 纵向关联对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 |
6.2.4 不同所有制下纵向关联对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 |
6.2.5 国有企业纵向关联职位对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J]. 陈娟. 中国市场, 2020(31)
- [2]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J]. 鲁仲焕. 纳税, 2020(29)
- [3]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与应用研究[D]. 唐婉璐.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4]民营企业集团信用债违约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三胞集团“12三胞债”违约为例[D]. 刘歆珂. 南京大学, 2020(02)
- [5]新时期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探讨[J]. 赵丽萍. 财会学习, 2019(22)
- [6]企业集团产业网络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D]. 李京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股权质押、董事会制衡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探讨[D]. 舒麟迪.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横店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D]. 汪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J]. 白英. 全国流通经济, 2018(23)
- [10]企业集团、纵向关联与社会责任披露的关系研究[D]. 董晓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