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DIPSACUS ASPER AND VITAMIN E ON THE SS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OF RAT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婷[1](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郑晓敏[2](2021)在《枸杞多糖对OVX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及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减少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临床研究发现,激素替代疗法对于认知功能减退的作用是把双刃剑,甚至可以使痴呆的发病率升高。很多研究发现,一些天然食品、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对双侧卵巢切除(OVX)大鼠模型中的神经损伤及认知功能损害具有改善作用,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枸杞是宁夏的特色产业,从枸杞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其对雌激素减少所致认知功能损害是否有改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目的1.明确LBP是否可以改善OVX小鼠的认知功能减退。2.以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为基础,分析LBP对OVX小鼠海马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OVX小鼠模型建立及分组:45只12周龄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n=15)、双侧卵巢切除组(OVX,n=15)和OVX+LBP干预组(OVX+LBP,n=15);细胞分7组:Con、AZD、LBP、LPS、AZD+LPS、AZD+LBP、AZD+LBP+LPS。2.行为学检测:小鼠新物体识别测试小鼠的运动能力;小鼠旷场实验测试小鼠的非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3.ELISA检测三组ICR小鼠血清雌二醇(E2)及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中TNF-α、IL-1β、IL-6含量;WST微板法检测SOD含量;TBA比色法检测MDA含量。4.转录组学:随机选取SHAM组和OVX组各3只小鼠,提取海马组织总RNA,使用illumina Novaseq?6000,通过PE150测序模式对片段进行双端测序。5.TMT?蛋白质组学:随机选取OVX组和OVX+LBP组各3只ICR小鼠,提取海马组织总蛋白,通过高分辨质谱仪进行TMT?蛋白质组学分析。6.H&E、Nissl、TUNEL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三组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的变化。包括:形态学、尼氏体计数、凋亡细胞计数及超微结构。7.q PCR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及蛋白组学差异蛋白在三组ICR小鼠海马组织中m RNA表达情况。8.免疫组化:检测三组小鼠海马CA1区、CA3区中Neu N、SYP、BDNF、ERα、ERβ、TLR4、My D88、NF-κB、IL-6、IL-1β、TNF-α、GFAP阳性表达。9.三组小鼠海马组织及HT-22细胞BDNF、SYP、PSD95、Caspase3、Bax、Bcl-2、TLR4、My D88、NF-κB、Mfn1、Mfn2、Drp1、p-Drp1、Opa1、Beclin1、p62、Lc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1.在旷场实验中,OVX组小鼠的总行程和中央区域活动的时间较SHAM组小鼠减少,OVX+LBP组小鼠的总行程和中央区域活动的时间较OVX组小鼠增多;新物体识别测试中,OVX组小鼠DI、PI值均较SHAM组小鼠和OVX+LBP组小鼠降低。2.与SHAM组小鼠比较,双侧卵巢摘除后血清E2水平明显减低,血清SOD活力显着降低,MDA血清水平较SHAM组小鼠升高;LBP治疗后与OVX组比较,血清E2水平差异无显着性,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3.OVX组小鼠H&E染色可见海马神经元数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神经元可见明显异形深染;同时,海马CA1区和CA3区尼氏体数量减少,凋亡细胞增多;TEM观察到OVX组小鼠海马区神经元部分核膜双侧结构消失,线粒体嵴断裂、溶解并形成灶性空泡。LBP治疗后以上心态学的改变均明显改善。4.OVX组小鼠与SHAM组小鼠海马组织差异基因KEGG富集主要差异表达基因为: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5.OVX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高于SHAM组和OVX+LBP组小鼠。6.OVX组小鼠海马组织Neu N、BDNF、SYP免疫组化阳性表达较SHAM组小鼠明显减少,而OVX+LBP组与OVX组小鼠比较发现三种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有所升高,。WB结果中OVX组小鼠海马组织BDNF、SYP、PSD95蛋白较SHAM组小鼠表达减少,而LBP干预后,以上三种蛋白的表达较OVX组显着升高。7.小鼠海马组织差异蛋白聚类分析发现,OVX+LBP组小鼠与OVX组小鼠比较,海马组织差异蛋白中,上调8个,下调3个。我们对线粒体融蛋白Mfn1及其相关因子进行检测。三组小鼠海马组织中,OVX组小鼠Drp1、p-Drp1、p62蛋白表达较SHAM组、OVX+LBP组小鼠升高,Mfn2、Mfn1、Opa1、Lc3b、Beclin1的蛋白表达较SHAM组、OVX+LBP组小鼠降低。8.小鼠星形胶质细胞中,AZD+LBP组及AZD+LBP+LPS组分别与AZD组、LPS组比较,IL-1β、IL-6、TNF-α的释放减少。9.HT-22细胞中,LBP组、AZD+LBP组及AZD+LBP+LPS组与AZD组、LPS组比较,SYP及PSD95表达略高,BDNF表达升高;LBP组、AZD+LBP组及AZD+LBP+LPS组Drp1及p-Drp1表达较AZD组、LPS组降低;Lc3b、Beclin1仅在AZD+LPS和AZD+LBP+LPS组较Con组降低,p62在AZD组、LPS组、AZD+LPS组的表达较Con组增加;LBP组和AZD+LBP+LPS组p62的表达与Co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LBP可改善OVX小鼠的认知功能。2.LBP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对OVX小鼠海马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3.LBP可能通过稳定线粒体分裂/融合失衡和自噬减轻OVX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
于蕾[3](2020)在《山茱萸新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学习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21世纪面临的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其特征是认知能力受损、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症状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从轻度记忆障碍逐渐发展为严重的痴呆,其潜伏期加上平均病程一般约为7至10年。该病在现代社会的老龄群体中十分常见,且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极大,并造成较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如何控制和治疗AD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世界性研究课题。氧化应激作为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备受科学家的重视。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把目光聚焦于传统中药的神经保护和抗氧化等作用,试图找到预防或治疗AD的入口。中药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补益肝肾和涩精固脱的功效,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也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和左归丸等中药名方中主要组成药材之一。山茱萸新苷(Cornuside)是山茱萸中主要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之一,关于其药理研究较少,仅有的几篇文献分别报道了其抗炎、抗凋亡和调节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ornuside具有抑制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但是关于改善氧化应激所致的认知障碍未见相关报道,更无相关研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靶点,而山茱萸和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均被报道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和改善认知障碍作用。基于此,我们决定从氧化损伤的角度入手,探讨Cornuside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及相关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中化合物Cornuside对SH-SY5Y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与Cornuside(0.3、1、3μmol/L)作用 2 h 后,加入 H2O2 300 μmol/L 作用 12 h 诱导SH-SY5Y细胞产生氧化损伤。显微条件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DPPH法检测Cornuside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分光光度计法测定LDH释放率;荧光显微镜检测胞内ROS水平;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胞内SOD活力、GSH水平和MDA含量;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Hochest 33258和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表明Cornuside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EC50值为2.01×10-5 mol/L;Cornuside 在 0.01-30 μmol/L 条件下对正常 SH-SY5Y 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与H2O2损伤组相比,Cornuside在0.3、1和3 μmol/L条件下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明显改善细胞受损形态和凋亡水平;同时Cornuside能降低LDH渗漏率并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此外,Cornuside还能提高胞内抗氧化酶水平和GSH含量,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在浓度为1 μmol/L时效果最佳,其抗氧化损伤效果与VE相当。第二部分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药效学研究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中化合物Cornuside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D-半乳糖模型,此模型与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并影响学习和记忆功能。选用2月龄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Control、Model、Cornuside(3,12.5,50 mg/kg)组、阳性药多奈哌齐(1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组,每组15只。Model组及给药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Control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8周。第9周后进行自主活动、Morrris水迷宫和避暗实验观测小鼠行为变化;通过血清内SOD、MDA、GSH-Px、T-AOC和脑内AGEs水平来判断小鼠氧化应激的损伤程度;通过脑内Ach含量和AChE水平检测小鼠胆碱能系统受损伤程度;采用脑内NO、IL-6、IL-1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来评价炎症反应程度。结果研究发现,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ornuside能明显改善模型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及记忆再现能力,表现为给药后小鼠寻找平台时间缩短和搜索次数增加,躲避电击能力增强;其次还能够升高给药组小鼠血清内SOD、T-AOC和GSH-Px水平,降低MDA含量,同时能够显着减少海马和大脑皮层AGEs含量;Cornuside还能够作用于胆碱能系统,抑制脑内AChE的表达;最后我们检测到脑组织内NO、IL-6、IL-1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减少。以上指标与Model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在剂量为12.5 mg/kg条件下效果最为显着。第三部分山茱萸新苷改善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机制探讨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中化合物Cornuside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初步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月龄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Control、Model、Cornuside(3,12.5,50 mg/kg)组、阳性药多奈哌齐(1 mg/kg)和石杉碱甲(0.1 mg/kg)组,每组15只。Model组及给药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Control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8周后采用HE和尼氏染色的方法检测Cornuside对D-Gal引起的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丢失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大脑皮层RAGE和BDNF以及海马区GFAP和Iba1的表达量;利用Western blot考察经典炎症信号通路AP-1和NF-κB中关键蛋白IκBα、JNK、ERK1/2和p38的表达量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最后利用Western blot筛选出靶蛋白,运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再次进行靶点的验证。结果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表明Cornuside能够明显增加脑损伤小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和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化的结果发现Cornuside能增加大脑皮层BDNF的表达量,降低RAGE和Iba 1的表达量,同时能够降低海马CA1和CA3区GFAP的表达量。神经元的损伤受神经炎症调控,于是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经典的炎症信号通路AP-1和NF-κB进行逐一排查。结果发现Cornuside能够抑制AP-1信号通路中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IκBα的磷酸化,进而减少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而对AP-1信号通路中的JNK和p38的磷酸化无明显抑制作用。随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对IκBα和ERK1/2进行靶点验证,结果显示Cornuside与IκBα结合较弱,而与ERK1/2结合较强。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Cornuside在不影响正常SH-SY5Y细胞活力的浓度下,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降低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相关。2.Cornuside对D-Gal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认知障碍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来实现的。3.Cornuside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AGEs-RAGE-IκBα-ERK1/2信号通路实现的,并能改善蛋白的异常磷酸化状态,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蛋白可能是 ERK1/2。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H2O2损伤SH-SY5Y神经细胞模型和D-Gal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考察了 Cornuside的神经保护作用,分析和明确了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首次证实,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Cornuside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损伤、抗神经炎症和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进而发挥改善认知障碍的多重保护作用,而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调节AGEs-RAGE-IκBα-ERK1/2信号通路实现的,以上实验结果为Cornuside防治AD提供了直接实验依据。这样的结果也提示富含Cornuside的药材或食品具有被用于治疗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相关疾病的潜在能力。此外,本研究确定了 ERK可能为Cornuside发挥药理作用的靶点之一,这也提示Cornuside在ERK信号通路参与的其他疾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徐佳[4](2019)在《次血红素六肽抗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据2018年阿尔茨海默症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有47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以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斑块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以及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其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及行为障碍,AD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当前研究表明,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错误剪切与Aβ过度沉积能够导致机体氧化还原稳态失衡,使神经元损伤,进而引发认知障碍;同时,氧化压力水平的提高可进一步促进APP的错误切割和Aβ斑块沉积的形成。两者相互作用,是导致AD病发的重要因素。因此,调节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稳态并减少Aβ沉积是抗AD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热点内容。次血红素六肽(Deuterohemin-AlaHisThrValGluLys,DhHP-6)是基于天然微过氧化物酶(Microperoxidase-11,MP-11)设计的含血红素新型过氧化物酶模拟肽,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且具有更好的水溶性、稳定性,易于合成。前期研究表明,DhHP-6在生物体内表现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DhHP-6可延长野生型线虫Bristol N2的寿命达19.3%,并保护N2线虫抵抗热激和百草枯诱导的氧化损伤。因而,基于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损伤学说,本文主要探究次血红素六肽抗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以Aβ1-42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CL4176为模型,初步探究DhHP-6对AD模型线虫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DhHP-6能显着延长CL4176线虫的寿命,延缓Aβ过表达伴随的瘫痪表型发生,降低线虫体内Aβ斑块的沉积。此外,我们对DhHP-6给药的CL4176线虫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和realtime PCR基因表达量测定,发现DhHP-6可通过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发挥对CL4176线虫的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我们选取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小鼠为动物模型,探究DhHP-6对AD模型小鼠认知能力及脑部病理变化的改善效果。水迷宫、Y-迷宫实验结果表明,DhHP-6能显着改善AD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筑巢实验、三箱社交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避暗实验、旷场和自主活动实验结果表明,DhHP-6能显着提高AD小鼠的认知水平、社交能力、新物体识别以能力、趋避行为及空间探索能力,并减轻AD小鼠的焦躁行为,改善海马区功能损伤;更重要的是,DhHP-6能降低AD小鼠脑部Aβ斑块沉积,减少脑组织和血浆中可溶性Aβ1-40和Aβ1-42含量,减少AD小鼠脑部细胞凋亡,改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降低脑组织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IL-17A)水平,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的活力,恢复线粒体形态。此外,DhHP-6对于AD小鼠内脏组织无毒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DhHP-6对AD的作用机制,我们选择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构建了APP595/596-HT22,并进一步评估DhHP-6对APP595/596-HT22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表明,DhHP-6能显着提高APP595/596-HT22细胞的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此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抗氧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现DhHP-6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保护作用。综上所述,DhHP-6对AD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在生物体内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及神经保护作用,为抗AD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鲁艳萍[5](2018)在《基于“精-血-髓”一体论探讨最佳量效点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及对海马CA1区GFAP数目、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依据“精-血-髓”一体论理论认为,一方面血能直接充养脑髓,另一方面精血髓可互生,可见血具有营养脑髓的双重作用,遂提出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的补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新思路。临床发现VD患者依从性差则疗效降低,在该理论指导下,前期研究发现采用补血法治疗VD疗效优于传统补肾法,且高剂量的当归补血汤疗效最佳。遂现进一步在最佳剂量下得出最佳时间窗是何时,并观察不同时间窗的当归补血汤对改善VD大鼠海马CA1区血流灌注、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关系,为该方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更加科学的临床指导,并进一步推广“精-血-髓”一体论在临床应用。●方法以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VD模型+高剂量当归补血汤90天组、VD模型+高剂量当归补血汤180天组、VD模型+高剂量当归补血汤270天三组,前两组33只,第三组34只。第22日龄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O)制作VD大鼠模型,造模一周后根据模型行为表现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选出49只模型大鼠进行试验,分别是15、16、18只。造模7天后予以当归补血汤免煎颗粒灌胃,分别灌胃90天、180天、270天3个时间段,270天后运用Morris水迷宫、免疫荧光标记技术、HE染色、光镜及免疫组化法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海马CA1区GFAP(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数目、第Ⅷ因子、脑组织形态和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1.形态学观察:VD模型+高剂量当归血汤组(3组)海马较前期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增多,可见噬神经现象,且活化的AS270天组<180天组<90天组(两两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2.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时间,高剂量当归补血汤三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缩短,且270天组<180天组<90天(两两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AP表达结果:三组大鼠海马CA1区GFAP表达的免疫荧光细胞均显着增加,且270天<180天组<90天组(两两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4.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三组大鼠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缺血灶周围微血管密度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当归补血汤在高剂量下能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2.高剂量的当归补血汤在270天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佳;3.最佳量效点的当归补血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与调控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促进血管新生,营养和修复受损神经元有关。
刘晓慧[6](2018)在《覆盆子水煎剂对H2O2诱导bEnd.3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补肾益精方”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已取得显着效果,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该方重要组成药物之一“覆盆子”对H2O2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影响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1.筛选H2O2对bEnd.3细胞的最佳损伤浓度,建立稳定的细胞氧化应激模型。2.筛选覆盆子水煎剂安全作用浓度;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覆盆子水煎剂对H2O2诱导bEnd.3细胞活性的影响。3.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通路中Bc1-2、Bax、细胞色素C(Cyt-c)、Caspase-3及活化切割后Cleaved caspase-3,内质网应激通路中Caspase-12及活化切割后Cleaved caspase-12,及死亡受体通路中Caspase-8及活化切割后Cleaved caspase-8蛋白表达情况。4.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覆盆子水煎剂对H202诱导bEnd.3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以50-400umol/ml浓度范围的H2O2作用于bEnd.3细胞6h,发现300umol/ml H2O2组细胞存活率为52.7±6.81%,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浓度为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浓度。2.浓度为0.15.0mg/ml范围内的覆盆子水煎剂对bEnd.3细胞无毒副作用,各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安全浓度范围的覆盆子水煎剂预保护细胞后,再以300urmol/ml H2O2作用于细胞6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发现H202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为49.9±1.14%,覆盆子水煎剂对细胞呈现浓度依赖保护作用,且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各药物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各细胞存活率情况,最终确定浓度为0.1、0.5、5.0mg/ml的覆盆子水煎剂为实验浓度。4.Western blot法检测各凋亡通路蛋白表达发现,不同浓度覆盆子水煎剂保护组与H202模型组相比,Cyt-c/β-actin、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aspase-8、Cleaved caspase-12/Caspase-12 比值均降低,Bc1-2/Bax 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5.Hoechst33258染色结果发现,在H202模型组中的细胞内细胞核固缩聚集、存在较多凋亡小体,呈现强荧亮光染色;而不同浓度覆盆子预保护处理组,高亮荧光染色逐渐减少,且保护作用与浓度相关。结论:本实验通过H2O2诱导bEnd.3细胞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发现覆盆子水煎剂对H202损伤的bEnd.3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为防治AD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翎玉[7](2018)在《探讨嗅三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β沉积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病,也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退行性疾病[1],属于中医内科学“痴呆”、“呆病”等范畴。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T)和广泛神经元缺失三大病理学改变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不明确但其中炎性反应是获得多数学者公认且最显着的病理生理要点[2][3],炎性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病情发展全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促进了Aβ的沉积,导致神经元丢失和认知障碍[4],所以本课题通过嗅三针对切断和保留嗅神经不同分组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APP/Aβ表达的干预效应及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β沉积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为AD模型组,嗅三针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嗅三针+嗅神经切断组,并选取同窝阴性小鼠10只作为对照组。嗅三针组选取穴位为两侧迎香及印堂穴。盐酸多奈哌齐组以3mg/kg/d的剂量,对其进行灌胃,1次/日,5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天,共进行4个疗程。嗅三针+嗅神经切断组先施行嗅神经切断术,再选取两侧迎香及印堂穴施针。分别以Y迷宫测定其认知功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PP/Aβ蛋白及PI3K蛋白和AKT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全部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结果:(1)在Y迷宫测定中,对于小鼠电击总数、出错总数以及记忆出错总数,AD模型组次数均增多,嗅三针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嗅三针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的干预对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起到了改善作用,嗅三针+嗅神经切断组与AD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经由嗅三针+嗅神经切断干预后小鼠的认知功能没有得到改善。(2)嗅三针干预组可以显着减少海马区APP蛋白、Aβ蛋白的表达,效应与盐酸多奈哌齐组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嗅三针干预AD小鼠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减轻小鼠海马区APP蛋白、Aβ蛋白的表达,改善小鼠认知能力;嗅觉神经切断组即使在嗅三针的干预下也并没有减少APP蛋白、Aβ蛋白在嗅神经切断后,干预效应不显现,说明嗅三针通过激活嗅觉通路发挥对APP蛋白、Aβ蛋白的干预效应,且嗅三针干预效应的发挥有赖于嗅觉通路的完整性。(3)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内的PI3K、AKT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组。实验结果表明APP/PS1小鼠的PI3K/AKT信号通路受到了激活,嗅三针干预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可以显着降低AD小鼠海马PI3K、AKT蛋白的表达,影响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促进Aβ的降解清除,进而提高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而“嗅三针+嗅神经切断组”对小鼠海马PI3K、AKT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影响,提示嗅三针对于AD小鼠海马PI3K/AKT信号传导的干预效应是基于嗅觉通路的完整性的基础之上的。结论:综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嗅三针”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β沉积,从而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
李悦[8](2017)在《琐琐葡萄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琐琐葡萄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vitis vinifera L.,VTP)对Aβ25-35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损伤的改善作用,研究VTP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多奈哌齐组)、VTP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双侧海马CA1区注射凝聚态Aβ25-35(每侧5μg),建立AD大鼠模型,随后每组给予等体积的不同剂量药物或蒸馏水进行分组灌胃,持续15天。处理结束后利用Y迷宫和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通过常规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及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进行血清和海马组织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测定;。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Y迷宫实验中VTP中、高剂量组与AD模型组比较测试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达标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P<0.05)。水迷宫实验中VTP各剂量组大鼠与AD模型组比较,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逸潜伏期均显着减少(P<0.05),空间探索实验的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穿越有效区域位置次数明显增加(P<0.05),但在VTP低剂量组中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2)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细胞质、细胞核及细胞器损伤的神经元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VTP各剂量组神经细胞受损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正常神经细胞数目较模型组显着增多,其凋亡率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3)氧化应激指标结果:VTP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和海马组织SOD,GSH-Px,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但在VTP低剂量组中只发现海马组织中SOD,GSH-Px,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琐琐葡萄多糖可能通过减少Aβ诱导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发挥改善AD学习记忆能力和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2)VTP能够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反应和减少细胞凋亡来拮抗Aβ的神经毒性而起作用。
张佳佳[9](2016)在《天芪益智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临床以进行性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低,多伴有情绪人格改变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医学水平的发展,AD越来越多被人们认识到。流行病学显示各国家发病率及患病率不同,与国家发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相关。国外有数据提示全球约有3650万痴呆患者,并且每年有770万新发痴呆患者,其中AD占50%-70%。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60岁以上人口超过13%,AD的患病率在3%-5%[1]。AD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AD的研究,各国学者都在进行不同的探索,但其病因病机仍然不很明确。目前存在的多种关于AD病理机制的假说,如炎性反应、p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级联学说、氧化应激假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等,但是没有一种假说可以很好阐述AD的发生发展,其治疗目前集中在对症状的缓解,虽然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目前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其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价格昂贵,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对痴呆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副作用较小,价格便宜,依从性好,众多医家在临床治疗上有各自的经验并取得一定疗效。但目前临床应用不规范,作用机制不明确,临床推广较难,运用中医中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中药治疗AD,为中医中药治疗AD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及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AD相关机制,通过实验对AD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运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炎性反应相关蛋白的表达,探究以益气活血法为组方原则的天芪益智颗粒对AD大鼠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方法:用Aβ1-42在大鼠侧脑室注射建立AD动物模型,从AD神经炎性反应来观察模型大鼠脑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治疗组AD模型大鼠分三组,分别予天芪益智颗粒药液高、中、低剂量每日一次,对照组予石杉碱甲每日一次,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分别连续给药30天。喂养30天以后取大鼠脑组织进行蛋白提取,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蛋白表达,分析中药治疗AD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1、模型组较空白组GFAP和Iba-1的表达显着增高(P<0.01)。2、天芪益智颗粒和石杉碱甲可使大鼠脑组织GFAP和Iba-1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石杉碱甲组GFAP表达量降低分别为65.12%,58.39%,35.15%和62.18%;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石杉碱甲组Iba-1表达量降低71.63%,54.44%,50.58%和13.02%。3、天芪益智颗粒和石杉碱甲使phospho-p38/t-p38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中药高、中、低组和石杉碱甲组phospho-p38/t-p38降低56.17%,38.83%,30.51%和59.66%。中药组分别使NF-κBphospho-p65/NF-κBp65降低58.88%,41.29%和17.13%,而石杉碱甲则对NF-κB激活没有显着影响。4、天芪益智颗粒使AD大鼠脑iNOS、COX-2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高、中、低剂量组iNOS表达量降低分别是92.30%,72.85%和40.95%,COX-2表达量降低84.19%,75.30%和48.64%。结论:1、Aβ1-42侧脑室注射可以模拟AD炎性反应机制;2、天芪益智颗粒通过抑制脑组织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phospho-p38/t-p38表达及p38-NF-KB信号通路激活、抑制促炎因子COX-2、iNOS的表达对AD大鼠炎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高海宁[10](2016)在《六味地黄丸对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入手,采用细胞培养、生化检测试剂盒、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手段,探讨并观察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对H2O2损伤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六味地黄丸对神经细胞凋亡抑制的作用机制,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按照体重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六味地黄丸组。其中六味地黄丸组采用生药质量浓度为0.75 kg/L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水溶液按照10m L/kg灌胃,每天上午、下午各灌胃一次,空白对照组同体积双蒸水灌胃,连续灌胃7天,第7天首次给药2小时后腹主动脉取血,静置2h,2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经56℃,30min灭活,0.22μm滤膜过滤灭菌,-20℃保存备用。取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按照1×105/ml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200μl体系,待培养24小时细胞贴壁生长后,更换无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后将终浓度分别为100、150、200、250、300、350μmol/L的H2O2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作用时间分别为12、24、36、48小时,确定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最佳作用时间及作用剂量。选取空白对照组大鼠的血清以及六味地黄丸灌胃组大鼠血清分别制备5%、10%、20%血清浓度的细胞培养基。在96孔板内,按照上述浓度接种细胞,饥饿24h使细胞同步化后,加入含相应浓度大鼠血清的细胞培养基在细胞造模前进行保护,MTT检测细胞存活率,选取适宜的含药血清浓度及适宜的保护时间。同样方法选择阳性对照药Vit E的作用浓度备用。将PC12细胞分成四组,分别为(1)对照组、(2)模型组、(3)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组、(4)Vit E组。待各组细胞接种24h,更换无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h后,(1)、(2)组加入含有10%正常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h,(3)组加入含有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h,(4)组加入含有10%正常大鼠血清和Vit E的DMEM培养基培养24h,之后(2)、(3)、(4)组均加入终浓度为200μmol/L的H2O2作用24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同时收集细胞或上清液,检测LDH、SOD、MDA等生化指标。明确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是否对过氧化氢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收集上述四组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ax、Bad、Bcl-2)m RNA和蛋白测定。明确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是否对PC12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将PC12细胞分成五组,分别为(1)对照组、(2)模型组、(3)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组、(4)Vit E组、(5)PI3K抑制剂组。其中(1)、(2)、(3)、(4)组处理同前,(5)组在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前30分钟,加入PI3K抑制剂。收集细胞,提取各组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p-Akt、Akt的蛋白表达。提取各组细胞内总RNA,使用RT-PCR法检测PI3K、Akt的m RNA表达,明确六味地黄丸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是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结果:1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1.1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经筛选确定200μmol/l的H2O2作用24h作为PC12细胞损伤的刺激条件。用不同浓度的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细胞进行干预保护,与各模型组相比,5%浓度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保护24h、36h,细胞OD值及增殖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10%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保护24h,细胞OD值及增殖率显着性增高(P<0.01);20%浓度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保护12h、24h和36h后,细胞OD值及增殖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最终选用10%浓度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保护24h作为最佳治疗条件。1.2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一般形态的影响在倒置显微镜下,空白对照组细胞为梭形,细胞的胞体大,胞体主干和分支延长并增粗,细胞间接触紧密,有伪足伸出,细胞数目多,增殖旺盛,折光度强,少见脱壁漂浮的细胞;模型组细胞突触变短或伪足消失,部分细胞皱缩、变圆、脱落、漂浮于培养基,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数量少,折光减弱,生长状态差。六味地黄丸组细胞重新伸出伪足,间隙减小,细胞贴壁数量增多,漂浮细胞减少,折光度增强,细胞生长状态好转。1.3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培养基中LDH的影响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基中LDH含量较低;与之相比,H2O2损伤后细胞培养基中LDH含量显着性增加(P<0.01);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LDH含量显着性下降(P<0.01)。1.4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MDA含量的影响正常对照组细胞内MDA含量较低;与之相比,H2O2损伤后细胞内MDA含量显着性增加(P<0.01);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MDA含量显着性下降(P<0.01)。1.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SOD活力的影响正常对照组细胞内SOD活力较高;与之相比,H2O2损伤后细胞SOD活力显着性下降(P<0.01);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SOD活力显着性升高(P<0.01)。2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2.1 Annexin V-EGFP/PI双染色法观察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各组细胞Annexin V-PE/PI染色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荧光较少弱,凋亡细胞数量少;模型组视野范围内,荧光强度较强,染色细胞很多,凋亡细胞数量很多;与模型组相比,六味地黄丸组和Vit E组染色细胞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凋亡率显着性升高(P<0.01)。而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相比,凋亡率显着降低(P<0.01),下降到29.18%±3.71%。2.2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Bcl-2、Bad、Bax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cl-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Bcl-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x、Bad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P<0.01);而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Bax、Bad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2.3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Caspase-9、Caspase-3、Caspase-8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8、Caspase-9、Caspase-3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8、Caspase-9、Caspase-3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P<0.01);3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I3K、Akt m RNA和PI3K、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相比,PI3K、Akt m RNA和PI3K、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六味地黄丸组相比,PI3K抑制剂组的PI3K、Akt m RNA和PI3K、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1使用H2O2外源性氧化剂,成功模拟建立稳定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2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够促进H202损伤的PC12细胞增殖,其中10%浓度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保护24h对于H202损伤的PC12细胞增殖率提高最有效。3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202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可以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减少细胞形态的改变,降低细胞LDH漏出量及MDA含量,增加细胞SOD活性,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氧化损伤。4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可以降低H202损伤的PC12细胞的凋亡率,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够显着性下调Bax、Bad m 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6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够显着性下调Caspase-8、Caspase-3、Caspase-9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7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显着促进PC12细胞PI3K m RNA、Akt m RNA及PI3K、Akt、p-Akt蛋白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可以显着阻断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PI3K m RNA、Akt m RNA及PI3K、Akt、p-Akt蛋白表达,提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其抑制H202损伤的PC12细胞凋亡作用,防治AD的发生发展。
二、EFFECTS OF DIPSACUS ASPER AND VITAMIN E ON THE SS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OF RAT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DIPSACUS ASPER AND VITAMIN E ON THE SS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OF RAT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枸杞多糖对OVX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及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LBP对于OVX小鼠认知行为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LBP对 OVX小鼠海马保护机制-蛋白质水平探索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LBP对OVX小鼠海马保护机制-体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雌激素缺乏与认知功能减退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山茱萸新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抗AD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
2 氧化应激在AD中的作用 |
3 氧化应激诱发的炎症反应 |
4 SH-SY5Y细胞和D-半乳糖氧化损伤模型 |
5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抗AD活性研究进展 |
6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一章 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山茱萸新苷对SH-SY5Y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安全剂量摸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过氧化氢造模剂量及山茱萸新苷给药剂量探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刺激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山茱萸新苷对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的SH-SY5Y细胞凋亡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D-半乳糖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剂量探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山茱萸新苷改善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体内机制探讨 |
引言 |
第一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丢失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山茱萸新苷对D-半乳糖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脑组织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常用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Advances in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s ofAlzheimer's Disease, Two Strong Cornel Iridoid Glycoside's Ingredients: Loganinand Morroniside,Promising Natural Small-Molecule Drugs |
References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次血红素六肽抗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关键词及缩写 |
第1章 前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症简介 |
1.1.1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展现状 |
1.1.2 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
1.1.3 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策略 |
1.2 次血红素六肽 |
1.3 研究意义与实验设计 |
1.3.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2 实验设计思路 |
1.3.3 实验设计流程 |
第2章 DhHP-6对Aβ_(1-42)转基因AD线虫的保护作用及转录组学研究 |
2.1 引言 |
2.1.1 秀丽隐杆线虫 |
2.1.2 AD模型线虫CL4176的特征及研究现状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主要溶液配制 |
2.2.5 实验方法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DhHP-6的合成、纯化与鉴定 |
2.3.2 DhHP-6对CL4176线虫寿命及瘫痪率的影响 |
2.3.3 DhHP-6对CL4176线虫体内Aβ沉积情况影响 |
2.3.4 基于RNA-Seq技术的CL4176线虫转录组学分析 |
2.3.5 氧化压力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其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2.3.6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hHP-6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小鼠认知行为及脑部病理变化的作用效果研究 |
3.1 引言 |
3.1.1 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模型 |
3.1.2 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特征及研究现状 |
3.1.3 实验设计流程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基本培养、笼旁观察 |
3.3.2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基因鉴定 |
3.3.3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体重及分组情况 |
3.3.4 转棒、抓力常规行为检测 |
3.3.5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 |
3.3.6 社交能力及脑区功能检测 |
3.3.7 TUNEL染色法检测APP/PS1小鼠脑部细胞凋亡情况 |
3.3.8 免疫组化实验评估APP/PS1小鼠脑部Aβ斑块沉积情况 |
3.3.9 ELISA实验测定APP/PS1小鼠脑及血浆中Aβ含量 |
3.3.10 免疫组化实验观察APP/PS1小鼠脑部小胶质细胞形态 |
3.3.11 免疫组化实验观察APP/PS1小鼠脑部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
3.3.12 ELISA实验检测APP/PS1小鼠脑部炎症因子水平 |
3.3.13 APP/PS1小鼠脑部氧化因子水平检测 |
3.3.1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PP/PS1小鼠海马区线粒体形态 |
3.3.15 HE染色观察APP/PS1小鼠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情况 |
3.3.16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hHP-6依赖Nrf-2/HO-1信号通路对APP_(595/596)-HT22细胞发挥氧化保护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APP_(595/596)质粒构建 |
4.3.2 APP_(595/596)转染细胞的筛选 |
4.3.3 APP_(595/596)-HT22转染细胞模型鉴定 |
4.3.4 APP_(595/596)-HT22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作用检测 |
4.3.5 APP_(595/596)-HT22细胞氧化因子水平检测 |
4.3.6 APP_(595/596)-HT22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
4.3.7 APP_(595/596)-HT22细胞抗氧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4.3.8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基于“精-血-髓”一体论探讨最佳量效点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及对海马CA1区GFAP数目、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最佳剂量下不同时间窗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分析 |
4.实验结果 |
5.结论 |
实验二 最佳剂量下不同时间窗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海马CA1区GFAP数目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分析 |
4.免疫荧光结果 |
实验三 最佳剂量下不同时间窗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海马CA1区海马组织细胞形态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显微镜下观察海马 CA1 组织细胞形态结果 |
实验四 最佳剂量下不同时间窗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海马CA1区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分析 |
4.免疫组化的结果 |
下篇——理论研究 |
1.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2.“精-血-髓”一体论与血管性痴呆 |
3.当归补血汤与血管性痴呆 |
4.中药免煎颗粒与中药饮片疗效比较 |
5.中药剂量、给药时间与疗效的认识 |
6.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后置部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覆盆子水煎剂对H2O2诱导bEnd.3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分析 |
1 中医药对AD的病名认识 |
2 中医对AD的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对AD的治疗 |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简史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氧化应激与AD的关系 |
3.2 氧化应激与Aβ |
3.3 氧化应激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
3.4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学说 |
3.5 氧化应激与神经元凋亡 |
3.6 氧化应激与神经递质传递 |
4 相关辅助检查 |
4.1 影像学诊断 |
4.2 PET显像 |
4.3 生物学标志物及实验室检查 |
4.4 神经心理评估量表 |
5 A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5.1 AD的临床表现 |
5.2 AD的诊断标准 |
5.3 AD的治疗 |
第二部分 补肾药物在治疗AD中的应用及覆盆子的研究意义 |
1 补肾中药治疗AD的相关研究 |
1.1 中药复方治疗AD的相关研究 |
1.2 单味中药及单体治疗AD的相关研究 |
2 自拟“补肾益精方”治疗AD |
2.1 “补肾益精方”临床治疗经验 |
2.2 “补肾益精方”复方相关实验研究 |
2.3 “补肾益精方”中单味中药或相关抗体的研究 |
3 覆盆子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统计 |
3 实验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H_2O_2诱导bEnd.3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意义 |
2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3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量 |
4 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探讨嗅三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β沉积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论治 |
1.3 中药治疗 |
1.4 针灸治疗 |
1.5 病情预后 |
1.6 预防调护 |
2. 西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2.1 病理机制 |
2.2 阿尔茨海默病分型 |
2.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
2.4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调护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
1. 嗅觉与AD的关系 |
2. PI3K/AKT信号通路与AD的研究 |
3. 嗅三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来源与研究基础 |
4. 假说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嗅三针对切断和保留嗅神经A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条件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嗅神经切断术 |
3.3 干预方案 |
3.4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
3.5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嗅三针对切断和保留嗅神经AD小鼠海马APP/AB表达的干预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条件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嗅神经切断术 |
3.3 干预方案 |
3.4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
3.5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海马APP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 |
4.2 小鼠海马Aβ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 |
5. 讨论 |
实验三 嗅三针对切断和保留嗅神经AD小鼠海马PI3K/AKT信号通路的干预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条件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嗅神经切断术 |
3.3 干预方案 |
3.4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
3.5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海马PI3K蛋白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 |
4.2 小鼠海马AKT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学术创新 |
1. 研究结论 |
2. 学术创新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琐琐葡萄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5. 伦理学审批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9)天芪益智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1.1 β淀粉样蛋白损伤 |
1.2 炎症假说 |
1.3 氧化应激 |
1.4 Tau蛋白假说 |
1.5 神经递质障碍 |
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
2.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2.2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
2.3 非甾体类抗炎药 |
2.4 抗氧化应激治疗 |
2.5 免疫治疗 |
3. 小结 |
综述二: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现状 |
1. 痴呆病名探析 |
2. 痴呆的病机 |
2.1 肾精不足,髓海失养 |
2.2 气血亏虚,神明失养 |
2.3 痰浊上蒙,清窍被阻 |
2.4 瘀血阻窍,脑脉痹阻 |
2.5 其它 |
3. 痴呆的治疗 |
3.1 痴呆的中药治疗 |
3.2 痴呆的针灸治疗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用药 |
3 实验试剂 |
4 实验仪器 |
5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天芪益智颗粒对AD大鼠脑组织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
2 天芪益智颗粒对AD大鼠脑p38-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
3 天芪益智颗粒对促炎性因子iNOS、COX-2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对AD炎性反应的讨论 |
2 对天芪益智颗粒的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六味地黄丸对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_2O_2损伤PC12细胞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防治H_2O_2诱导PC12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EFFECTS OF DIPSACUS ASPER AND VITAMIN E ON THE SS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OF RAT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枸杞多糖对OVX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及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D]. 郑晓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山茱萸新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重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D]. 于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次血红素六肽抗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徐佳. 吉林大学, 2019(10)
- [5]基于“精-血-髓”一体论探讨最佳量效点的当归补血汤对VD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及对海马CA1区GFAP数目、缺血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D]. 鲁艳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覆盆子水煎剂对H2O2诱导bEnd.3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临床应用[D]. 刘晓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探讨嗅三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β沉积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D]. 李翎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琐琐葡萄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悦.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9)
- [9]天芪益智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D]. 张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六味地黄丸对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 高海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