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时卫东,王辛英,赵金星[1](2021)在《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加以观察与研究。方法:抽选我院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予以两种检查方式,即常规螺旋CT、多排螺旋CT检查,且对上述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加以观察与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度(95.56%)显着高于常规螺旋CT检查(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多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疾病进行检查,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陈强支[2](2020)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罗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标准。分析MS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清晰度。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所测的瘤体直径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未显示率、显示不佳率、显示清晰率分别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和DSA检查所测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性高,能够补充DSA检查的不足,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庞嫣琼[3](2020)在《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颅内动脉瘤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瘤体破裂引发颅内出血,导致较高致残及致死率,后期治疗和康复也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经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ngraphy,MSCTA)和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SA是临床上公认的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准确率和敏感性可达99%,然而DSA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在造影剂注射过程中需要使用导管法,往往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由于MRI检查的时间较长,对术后的评估较差,对于早期的颅内动脉瘤很难发现,一般不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2]。CTA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具有无创性,还有检查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的优点,它可以快速获得脑血管的解剖影像,不仅可以任意角度观察目标血管,还可以通过局部放大的方法显示和分析病变的细节特征[3]。CTA扫描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为动脉瘤的诊断和围手术期评价提供客观依据[4]。本研究期望能通过对比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解剖参数测量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的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目的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测量结果、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对比CTA及DSA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形态(包含轮廓、大小、位置等)及瘤体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比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程度和存在差异,从而探讨CTA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结果分析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检查影像检查资料,结果发现:(1)CTA测出的动脉瘤数113个,在与DSA的检查结果(DSA共检出动脉瘤116个)对比当中,发现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数目分别为5个和2个,而在这些假阴性的结果中并没有最大径大于3mm的瘤体实例出现,测得CTA的灵敏度为95.7%。而进一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对应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两组瘤体的最大径和瘤颈测量数据,对于测量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评价、t检验验证,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获得的瘤体最大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瘤颈的测量上,CTA与D-DSA两组测量值(?x±s,mm)分别为4.06±1.18mm、3.54±1.15mm,P值<0.05,提示CTA在有关瘤颈的测量上准确度欠佳。(3)DSA检查获得的对瘤颈部区域显示程度的影像资料均处于尚清晰和清晰之间,而CTA检查除去上述两种情况,还有6例显示模糊的图像,通过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深一步的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Z值为-2.889,所得P值为0.004,明显小于0.05,表明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其周围的穿支血管方面要优于CTA。结论1.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的测量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可靠方法;2.DSA对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显示方面的情况要优于CTA,DSA检查目前仍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
杨明,肖刚[4](2020)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行3D-CT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分析DSA及3D-CTA检查结果,另分析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及一致性。结果 95例患者经DSA检查共检出76例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共检出71例颅内动脉瘤。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灵敏度为92.11%、特异度为94.74%、准确度为92.63%。kappa检验: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90,P=0.000)。结论 256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利于早期开展合理的治疗方案。
薛建建[5](2020)在《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探讨颅内动脉瘤筛查中MRA与CTA的优势与不足。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除外动脉瘤破裂者)55例,所有患者都有完整的CTA及MRA检查,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5~78岁,平均(60.02±8.36)岁。25例有高血压,9例有糖尿病,30例有动脉硬化性改变,17例有血管壁的钙化(11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局部伴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2、仪器与扫描方法MRA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机,使用头部容积线圈,所有MRA检查病例都经过平扫后得到原始图像,然后经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得到颅脑血管图像。CTA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扫描机,用Ulrich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经肘静脉注入,用螺旋扫描方式对颅脑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薄层容积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DSA检查使用荷兰飞利浦的ALLURA XPER FD20/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置入5F导管,在正侧位及斜位体位下,于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开口处将对比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所得图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3、图像分析所有患者的MRA和CTA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分析,统计以下数据,所有患者的DSA图像由2名高年资神经介入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诊断,并将DSA结果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1)MRA和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2)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3)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结果。(4)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情况。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数据处理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Kappa统计学方法对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DSA、MRA和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DSA确诊55例,检出1个动脉瘤的44例,检出2个动脉瘤的10例,检出3个动脉瘤的1例,总共67个动脉瘤。MRA诊断脑动脉瘤53例,65个病灶,其中假阳性7个,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漏诊9个;CTA诊断脑动脉瘤50例,62个病灶,其中假阳性5个,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漏诊10个。所检出动脉瘤的部位有颈内动脉交通段、颈内动脉眼段、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2、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MRA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漏诊9个,检出率为86.57%;CTA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漏诊10个,检出率为85.07%,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0>0.05),而且两者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4)。3、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的结果:对MRA和CTA检出的动脉瘤随机抽得的18个颅内动脉瘤的最大直径进行配对t检验,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72>0.05)。4、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的情况:MRA实际检出动脉瘤58个,49个可清晰显示,清晰率为84.48%;CTA实际检出动脉瘤57个,50个可清晰显示,清晰率为87.7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2>0.05)。结论:对于<3mm的动脉瘤MRA及CTA检出率均较低;对于动脉瘤最大径的测量两者效能相当;空间关系显示方面,5mm以下的动脉瘤两种检查方法都不理想;MRA检查在瘤体近段与远段血管狭窄时,动脉瘤显示不佳;CTA检查对位于海绵窦段及眼段的动脉瘤,容易因骨性结构的遮挡而漏诊;动脉圆锥的存在,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不能只依赖于重建后的图像,必要时要对原始图像进行再次重建分析,这样会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可耐受磁共振检查、无磁共振检查禁忌的人群,颅内动脉瘤的筛查首选MRA检查;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如患有幽闭综合征、症状导致不能配合磁共振检查的、有磁共振检查禁忌但无CTA检查禁忌的,CTA就成为颅内动脉瘤筛查首选的方法。如果CTA图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眼段见多发钙化斑块,可以两种检查方法综合分析,达到诊断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从而将两种检查方法的最佳效用发挥出来,达到最理想的诊断目的。
王宏[6](2019)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抽选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做研究,患者均进行常规CT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本次4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颅内动脉瘤,共44个瘤体,其中1个瘤体患者为42例,2个瘤体患者为2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确诊率(95.45%)高于常规CT(84.09%),差异显着(χ2=7.311,P=0.007)。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比较高,误诊率和漏诊率均比较低,确诊率高。
陈华辉[7](2019)在《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256层CTA和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早期诊断的价值,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诊断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后24小时内行256层CTA与DSA检查。利用医院医学影像传输系统由经验丰富的放射学专家和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对所有CTA与DSA检测图像按照双盲法进行阅片,明确需对比分析的影像诊断项目:(1)是否有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2)对发现的颅内动脉瘤,记录其位置,并对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直径进行测定;(3)对发现的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记录其位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中,256层CTA检出颅内动脉瘤64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检出阳性率为83.72%(72/86);DSA检出颅内动脉瘤66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检出阳性率为86.05%(74/86),经统计学分析,χ2=0.18,P=0.67>0.05,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如以DSA检出的为金标准,即DSA检出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率为100%,而256层CTA检出率为97.30%,经统计学分析,χ2=0.51,P=0.48>0.05,74例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在256层CTA与DSA的检出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56层CTA检出颅内动脉瘤64例,其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19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14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DSA检出颅内动脉瘤66例,其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21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动脉瘤14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256层CTA与DSA在检出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上并无明显差异,经Kappa检验,Kappa≥0.75,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56层CTA与DSA检出的颅内动脉瘤,全部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直径比较,不同大小的瘤体和瘤颈直径(瘤体和瘤颈直径<3 mm、瘤体和瘤颈直径35mm、瘤体和瘤颈直径>5mm)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7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4例,256层CTA与DSA均能完全检出,检出率均为100%,Kappa﹥0.75,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256层CT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的检出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漏诊的可能性很小;256层CTA与DSA在检出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上相比,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在瘤体和瘤颈直径上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56层CTA能够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256层CTA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脑动静脉畸形和烟雾病位置方面相比,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考虑到DSA检查与CTA检查相比,具有复杂性、有创性,以及风险高、费用高的特点,DSA检查还导致医务人员及患者暴露在射线下从而引发医源性损伤,因此,我们认为256层CTA检查如果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检查,与DSA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病因诊断有相当大的帮助,也许在早期病因诊断方面可以取代DSA检查。
齐晨晖,赵庆,王红梅[8](2012)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以多层螺旋CT、CT血管造影、数字血管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BSCO、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以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2005-01~2011-01,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探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的关于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5篇,各研究之间存在低度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与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96(95%CI:0.95~0.97)、1.00(95%CI:1.00~1.00);SROC下面积为0.9988,Q指数为0.9894。结论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与DSA诊断价值相当,在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与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李锋,李卫星,张冰凌[9](2012)在《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为,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27例(48.2%),位于前交通动脉12例(21.4%),位于大脑前动脉9例(16.1%),位于颈内动脉C1-2段4例(7.1%),位于大脑后动脉2例(3.6%),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3.6%),均为单发。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直观、清晰的显示颅内动脉瘤体的部位与大小,是一种无创、安全的诊断方法,应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熊巨新,伍彩云[10](2011)在《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或DSA的颅内动脉瘤3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通过采取VR、MIP及CPR等后处理重建技术,实现脑内血管重现,展现颅内血管的真实情况。20例行手术治疗,11例行DSA检查。结果:本组31例,共36个颅内动脉瘤。29例单发,2例多发(7个动脉瘤)。MSCTA发现颅内动脉瘤33个,1个动脉瘤误诊;MSCTA正确诊断动脉瘤32个,4个动脉瘤漏诊。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7%(32/33),敏感度为89%(32/36),平均直径为8mm(范围在3~35mm之间)。MSCTA所显示的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其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诊断符合率相当高,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二、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2-3]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检查显示效果 |
2.2 两种方法测定的瘤体直径比较 |
2.3 诊断价值 |
3 讨论 |
(3)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DSA及3D-CTA检查结果 |
2.2 诊断效能及一致性 |
3 讨论 |
(5)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设备和对比剂 |
3、扫描方法 |
3.1 MRA扫描参数 |
3.2 CTA扫描参数 |
3.3 DSA扫描参数 |
4、图像分析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MRA和 CTA所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数目和部位 |
2、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
3、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的结果 |
4、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的情况 |
讨论 |
1、3D-TOF MRA与 CTA的技术特点 |
2、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的比较 |
3、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测量结果的比较 |
4、MRA和 CTA对颅内动脉瘤空间关系显示情况的比较 |
结论 |
论文不足之处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3、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CT |
1.2.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种诊断结果 |
3 讨论 |
(7)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CTA检查方法 |
1.3 DSA检查方法 |
1.4 CTA与 DSA图像分析 |
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的检出比较 |
2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的动脉瘤的位置比较 |
3 256 层CTA与 DSA检出的脑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直径比较 |
4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的脑动静脉畸形位置比较 |
5 256 层CTA与 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烟雾病的比较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CT扫描方法 |
1.4 CTA成像以及图像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MS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
3.2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漏诊、误诊分析 |
四、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时卫东,王辛英,赵金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9)
- [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J]. 陈强支. 河南医学研究, 2020(31)
- [3]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D]. 庞嫣琼.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4]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 杨明,肖刚.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30)
- [5]3D-TOF 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比较研究[D]. 薛建建. 青岛大学, 2020(01)
- [6]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应用[J]. 王宏.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17)
- [7]256层CTA与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D]. 陈华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8]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齐晨晖,赵庆,王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12)
- [9]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 李锋,李卫星,张冰凌. 中国保健营养, 2012(08)
- [10]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 熊巨新,伍彩云.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1(04)
标签:颅内动脉瘤论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论文; 血管造影论文; cta论文; 烟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