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茅丽婷,张伟,许海燕,郭陈,赵哲[1](2018)在《2013-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游泳池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南通市游泳池水近年来的卫生状况,分析微生物在不同年份、不同类别、不同水区、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通过游泳池水传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中对细菌总数、大肠菌数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共检测游泳池水1 406份,合格1 189份,总合格率为84.57%,细菌总数合格率为85.56%,大肠菌群合格率为92.60%。不同年份间游泳池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0,P>0.05);不同类别游泳池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85,P<0.05);不同水区游泳池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2,P<0.05);不同季节游泳池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78,P<0.05)。结论南通市2013-2016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检测合格率较高,其中小区游泳池水合格率较低;中水区游泳池水合格率较浅水区和深水区略低;秋季游泳池水较其他季节合格率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游泳池的监管。
万汉斌[2](2013)在《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需求,但是如何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难题。当前城市建筑高度与密度的不断上升与地下空间基础的支撑严重脱节,导致城市地面空间十分拥挤,交通拥堵加剧、景观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人性化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新世纪来临,在我国城市经济建设能力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对于消解或缓解城市地面空间紧张,提升地上空间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致力于如何能够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高密度发展地区的空间环境,建立紧凑型、立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与欧洲城市发展地下空间起始于地铁不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源于早期人民防空工程的平战结合需求,缺乏最初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初始契合期,但未来走向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中潜力巨大的空间资源,能够满足地面、地上进一步的空间需求,地铁建设与地下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空间体系。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空间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经济高密度三者交织在一起,对于城市特定地区即高密度建设地区的空间容量及需求猛增,从而产生了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巨大需求。另外,我国城乡结构发生转变,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后,由注重城镇化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型,也需要探索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下建筑空间、地下交通空间与地下环境安全空间三者之间的融合途径、法则、模式等问题,实现城市紧凑化、高效化、立体化、复合化的健康发展道路。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开发特点与开发方式,通过理清我国城市高密度地区空间开发属性、空间类型、密度特征,分析高密度地区空间集聚必要性和矛盾性。分析认为城市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轨道(TOD模式)周边高密度开发地区的地下空间系统性开发的需求最为强烈,引导这些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实现土地高密度混合开发、地上地下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城市交通立体化开发的发展目标。在论文内容组织安排上上,首先分析了当前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复杂性与需求的现实困境。力求通过理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实证、实践经验总结及开展对一个特定旧城高密度商业区(北京东城区的旧城密集地区)更新改造地上、地下空间需求与矛盾的深入调研,论证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上空间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出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入手,支撑城市地上空间开发的巨大机遇。其次,文章选取城市高密度开发的四种典型地区,城市CBD地区、新城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高密度开发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强度、规模与地上空间开发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在延伸城市功能、建筑空间组合、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停车的空间组合方法及实践,论证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融合的创新策略与规划设计。再次,针对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在安全及环境品质的高要求,论文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环境质量标准及地下空间开发宏观与微观适应性等问题。针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品质要求研究如何改善地下空间的湿热、通风与除菌环境,通过地下空间生态化、艺术化、安全化设计实现建设生态化地下空间标准的策略。最后,论文总结并完善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与设计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建构方法上提出“柔性映射”、“紧凑聚合”、“网络岛链”、“捷径追踪”、“持续秩序”5项法则,在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上提出“环形联结”、“脊轴带动”、“枝状生长”3种典型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内容及技术方法。
吕秋月,侯君,韩焱[3](2011)在《2010年大连市部分游泳场所水质卫生状况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大连市游泳场所水质卫生状况,为有效预防控制水介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障游泳者的身体健康。方法采集大连室内游泳场官及各个海宾浴场水样,依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对室内游泳馆测定其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对海滨浴场测定其大肠菌群。结果共检测水样178份,2项指标全部合格的有135份,合格率为75.8%。其中室内游泳馆浅水区、中水区和深水区细菌总数的合格率分别为82.5%、95.5%和84.1%;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5.5%和96.8%。海滨浴场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46.7%。结论大连室内游泳馆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好于海摈浴场,室内游泳馆深水区水质卫生状况好于浅水区。
陈杰,任羽光,赵娇,李阳[4](2001)在《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文中提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泳健身成为广大游泳者的业余生活,为了提高游泳池水的水质卫生质量,保证游泳者的身体健康,本文针对我市1998、1999年2年的游泳池水,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1998年采集我市20家游泳池水样184件,1999年采集我市40家游泳池水样228件,2年共采集游泳池水样412件。
贾璐[5](2016)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十一五”到“十二五”的十年期间,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在发展“三农”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建设绿色住宅为依托,改善村镇居民生活水平为准则,针对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村镇基础设施短缺、环境保护力不足、基础能耗过多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我国现有的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相对比分析,并且结合我国东北严寒地区的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东北严寒地区的绿色村镇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对于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已有的绿色住宅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及分析,总结出异同,逐步引入适应我国国情的东北严寒地区的绿色村镇住宅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层次分析法结构模型。构建了以节地与外环境指标,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室内环境品质指标,运营管理指标六项指标为基本框架的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评价体系。最后根据专家打分计算各层次的权重,并对所得权重进行检验与分析。并且根据我国东北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差异来建立相应的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指标。对该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及一致性的检验,最终确定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体系的建立很好地补充了我国在绿色村镇住宅评价方面的缺失。选择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来对评价体系的指标项进行优化和计算指标权重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通过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了我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并为今后各地区建立地区级有针对性地绿色住宅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
杜清华[6](2006)在《UV/O3船舶压载水灭菌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载水是现代远洋船舶航海安全和高效营运的保证。每天至少有7000个有机体等随船舶压载水远航至他乡,物种互相入侵,加剧了海洋生态链和环境的恶化,至今已有约500种生物物种被确认是由船舱压载水入侵传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已经采取相应措施对来航船舶进行压载水的管理与处理。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船舶压载水和沉淀物控制管理国际公约》在2005年2月开始生效,世界各国对压载水的处理势在必行。本文采用紫外辐射-臭氧联合工艺对海水灭菌处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紫外辐射衰减规律的研究和对紫外辐射-臭氧联合工艺灭菌效果的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流程。自行设计了不锈钢旋流式过滤器和双灯管光反应器,设备结构简单,紫外辐射分布合理,臭氧传质效率较高,是新型的压载水处理设备。在静态实验中,以SBR反应器出水为原水,对UV、O3、UV/O3的灭菌效果分别进行考察,灭菌效果依次UV/O3 > UV > O3。紫外光源选用贺利氏21W灯管,在氧气流量为0.06 m3/h的工艺条件下,10秒的水力停留时间后细菌总数杀灭率达到93%,20秒后达到97%,大肠菌群杀灭率达到99%以上。在动态实验中,以威海客运港口附近海水为原水,对UV、O3、UV/O3的灭菌效果分别进行考察,灭菌效果仍然是UV/O3 > UV > O3。在UV/O3工艺中,臭氧投加量大于1.9 g/h后,停留时间在6s的情况下,海洋细菌总数的灭菌率都在99.5%以上,且发现UV/O3联合工艺对小型原生动物和藻类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动态实验结果明显好于静态。
二、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3-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游泳池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水样采集 |
1.2.2 检测方法 |
1.2.3 检验项目 |
1.2.4 质量控制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总体合格率 |
2.2 不同年份游泳池水合格率比较 |
2.3 不同类别游泳池水合格率的比较 |
2.4 不同水区游泳池水合格率的比较 |
2.5 不同季节游泳池水合格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总体水质情况 |
3.2 各项对比分析 |
3.3 建议 |
(2)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框架 |
1.2.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
2.1 研究概念解析 |
2.1.1 高密度与紧凑型城市 |
2.1.2 城市地下空间 |
2.2 地下空间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地下空间理论 |
2.2.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理论及实践 |
2.3 城市密度研究综述 |
2.3.1 城市高密度研究综述 |
2.3.2 紧凑型城市研究综述 |
2.4 以往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分析 |
3.1 当前城市高密度发展状态 |
3.2 现状城市空间拥挤与空间矛盾凸显 |
3.2.1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开发使用呈现脱节状况 |
3.2.2 单一地面交通组织与交通立体化需求不适应 |
3.2.3 当前城市环境状况与现代城市品质极不协调 |
3.2.4 城市更新改造及历史街区保护地上空间冲突 |
3.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功能多样化趋向 |
3.3.1 城市土地高密度混合提升空间效能 |
3.3.2 人口职住空间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化 |
3.3.3 城市空间多功能与高度深度的并重发展 |
3.4 高密度地区交通组织立体化与复杂化 |
3.4.1 轨道交通引导地下交通空间快速发展 |
3.4.2 TOD 模式引导空间一体化开发 |
3.4.3 静态与步行交通得到高度关注 |
3.5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与安全风险较严峻 |
3.5.1 地下市政管廊集成化亟待加强 |
3.5.2 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地下化转变 |
3.5.3 地下空间安全水平需大力提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一体化建构 |
4.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一体化建构 |
4.1.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 |
4.1.2 城市高密度开发态势 |
4.1.3 高密度地区立体开发实践 |
4.2 高密度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典型方式 |
4.2.1 城市 CBD 地区空间一体化开发 |
4.2.2 新城中心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
4.2.3 基于旧城保护的地下空间开发 |
4.2.4 旧城高密度地区地下商业街开发 |
4.3 高密度地区地下交通空间一体化建构 |
4.3.1 基于 TOD 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开发 |
4.3.2 交通触媒催化的地下空间开发 |
4.3.3 轨道站域周边高密度开发 |
4.3.4 轨道站域周边立体化开发 |
4.3.5 机动及静态交通地下化 |
4.3.6 地下步行空间的优化与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安全环境研究 |
5.1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评估 |
5.1.1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 |
5.1.2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应用 |
5.1.3 地下空间开发宏观适应性 |
5.1.4 地下空间开发微观适应性 |
5.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
5.2.1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要素 |
5.2.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
5.2.3 地下空间艺术与生态化设计 |
5.3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对策 |
5.3.1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优势 |
5.3.2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一体化 |
5.3.3 地下空间应急及安全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
6.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现实价值 |
6.1.1 地下空间规划适应空间集聚化需求 |
6.1.2 地下空间规划系统化与秩序化需求 |
6.2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建构 5 项法则 |
6.2.1 地下空间规模强度的“柔性映射” |
6.2.2 地下空间组织方式的“紧凑聚合” |
6.2.3 地下空间形态结构的“网络岛链” |
6.2.4 地下空间交通联系的“捷径追踪” |
6.2.5 地下空间开发导向的“持续秩序” |
6.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
6.3.1 “环形联结”模式 |
6.3.2 “脊轴带动”模式 |
6.3.3 “枝状生长”模式 |
6.4 旧城更新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案例实践—以北京东城区内城为例 |
6.4.1 北京东城区旧城高密度区现状 |
6.4.2 东城区地区整体规划与旧城高密度区更新保护 |
6.4.3 东城区内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导向 |
6.4.4 重点功能区地下空间设计 |
6.5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层次与方法 |
6.5.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 |
6.5.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方法 |
6.5.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技术方法 |
6.5.4 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技术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2010年大连市部分游泳场所水质卫生状况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水样的采集 |
1.2 检测项目 |
1.3 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游泳场所水样检测结果 |
2.2 室内游泳馆浅、中、深水区水样微生物检测合格率比较 |
2.3 海滨浴场水样检测结果 |
2.4 室内游泳馆与海滨浴场水样大肠菌群合格率比较 |
3 讨论 |
3.1 游泳场所水样卫生状况 |
3.2 游泳馆浅、中、深水区水样卫生状况 |
3.3 海滨浴场水样卫生状况 |
3.4 建议 |
(4)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 |
1.2 检验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分析 |
4 小结 |
(5)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绿色住宅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
2.1 美国LEED绿色住宅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1.1 美国LEED住宅体系概况 |
2.1.2 美国LEED体系几个类型建筑指标体系解析 |
2.1.3 对比结果分析 |
2.2 英国绿色住宅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2.1 英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概况 |
2.2.2 英国BREEAM绿色建筑体系几个类型建筑指标解析 |
2.2.3 对比结果分析 |
2.3 日本绿色住宅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3.1 日本绿色住宅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结果分析 |
2.4 我国绿色住宅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4.1 我国绿色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概况 |
2.4.2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东北严寒地区 |
3.1.2 绿色村镇住宅 |
3.2 评价的概念和特征 |
3.2.1 评价的概念 |
3.2.2 评价的特点 |
3.3 指标体系的概述 |
3.3.1 相关概念 |
3.3.2 构建原则 |
3.3.3 构建依据 |
3.3.4 构建流程 |
3.4 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指标解析 |
3.4.1 节地与外环境指标 |
3.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 |
3.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 |
3.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 |
3.4.5 室内环境品质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AHP层次分析法概念的引入 |
4.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1.2 层次分析法可行性分析 |
4.2 Delphi专家咨询法 |
4.2.1 专家选择原则 |
4.2.2 专家构成分析 |
4.3 指标体系优化与确立过程 |
4.3.1 第一阶段调查问卷 |
4.3.2 第二阶段调查问卷 |
4.3.3 第三阶段调查问卷 |
4.4 目标层权重计算 |
4.4.1 结果汇总 |
4.4.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5 准则层权重计算 |
4.5.1 结果汇总 |
4.5.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示范性住宅项目试评价 |
5.1 示范住宅基本概况 |
5.1.1 自然信息 |
5.1.2 存在问题 |
5.1.3 绿色节能技术应用 |
5.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1 专家调查问卷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UV/O3船舶压载水灭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船舶压载水生物入侵现状 |
1.2 国际立法进程 |
1.3 船舶压载水处理方法 |
1.3.1 加热法 |
1.3.2 过滤法 |
1.3.3 紫外线法 |
1.3.4 超声波法 |
1.3.5 氯化法 |
1.3.6 金属离子法 |
1.3.7 双氧水法 |
1.3.8 臭氧法 |
1.3.9 “Peraclean(?) Ocean”法等氧化性杀虫剂 |
1.3.10 “Seakleen”法等非氧化性杀虫剂 |
1.4 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1 UV-C 辐照灭菌技术 |
1.4.2 臭氧灭菌技术 |
1.4.3 UV/O_3联用技术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UV/O_3协同高效灭菌方法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2.1.2 实验装置 |
2.1.3 水质检测方法 |
2.1.4 原水水质特点 |
2.1.5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光源的选择 |
2.2.2 紫外灭菌效果实验 |
2.2.3 臭氧在水中的溶解 |
2.2.4 臭氧灭菌实验 |
2.2.5 UV/O_3协同作用灭菌实验 |
2.2.6 UV/O_3、UV、O_3对比实验研究 |
2.2.7 UV/O_3、UV、O_3降解速率方程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UV/O_3光化学反应系统的设计 |
3.1 光化学反应器的设计 |
3.1.1 设计要求 |
3.1.2 光源的选择及相对位置 |
3.1.3 反应器的结构 |
3.2 过滤器的设计 |
3.2.1 设计要求 |
3.2.2 过滤材料的选择 |
3.2.3 过滤柱的结构 |
3.2.4 过滤器的结构 |
3.3 反应流程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UV/O_3协同高效海水动态处理方法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4.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4.1.3 水质检测方法 |
4.1.4 原水水质特点 |
4.1.5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水流量的确定 |
4.2.2 臭氧灭菌实验 |
4.2.3 紫外灭菌实验研究 |
4.2.4 UV/O_3联合杀灭活体生物实验研究 |
4.2.5 UV/O_3、UV、O_3对比实验研究研究 |
4.2.6 静态UV/O_3与动态UV/O_3灭菌效果对比实验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游泳池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 茅丽婷,张伟,许海燕,郭陈,赵哲. 医学动物防制, 2018(02)
- [2]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 万汉斌. 天津大学, 2013(12)
- [3]2010年大连市部分游泳场所水质卫生状况监测分析[J]. 吕秋月,侯君,韩焱.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05)
- [4]沈阳市1998~1999年游泳池水微生物污染分析[J]. 陈杰,任羽光,赵娇,李阳. 职业与健康, 2001(01)
- [5]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住宅评价体系研究[D]. 贾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UV/O3船舶压载水灭菌系统研究[D]. 杜清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