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

西部大开发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西部大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吕慧娜[1](2020)在《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法律研究》文中认为“二战”后,各国都处于国内经济恢复与发展、国际上经济赶超竞赛的时代背景,面对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景象,各国普遍开展了以对特殊落后区域的重点开发以及对国土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为主要形式的国家区域援助,在国际上形成了由国家(政府)对区域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援助浪潮。国内,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缩小区域差距的关键环节,国家区域援助制度在改变欠发达地区贫穷落后面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援助实践的逐步开展,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有效性、甚至存在的必要性都饱受质疑。在此背景下,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制度价值和当代品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一方面,国家区域援助制度作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权益倾斜性配置的主要路径,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局限,主要表现在:援助对象识别缺乏明确的标准、援助方式的有效性因制度缺陷而大打折扣、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进行制度上的完善,成为当下该制度突破发展困境的有力举措。域外主要国家在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援助时,多采用“立法先行”的调控模式,通过法律制度的规定性和强制性,保证了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标准化、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和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的强制性,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国家区域援助的长效供给是正确的选择,这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迪。当前学界提出对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加强法制保障的着述并不鲜见,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关于国家区域援助法制建设的研究,要么仅停留在观点提出层面,要么止于国家区域援助法制理念、文化和伦理等高度,呈现出模糊化的研究态势。至今尚未有从经济法独有的研究视角,将国家区域援助法制理念或观念,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搭建起国家区域援助法律制度框架,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法治化提供制度理论支撑。本选题之创作初衷即源于经济学提出国家区域援助急需法制保障,而法学研究却并未跟进的现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法学视角为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援助方式选择和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提供些许制度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并期望成果能够引起国家区域援助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共包括七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研究的理论准备”。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制度要素。首先,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相关的核心概念“区域”、“援助”、“区域援助”、“国家区域援助”等进行界定。关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区域政治学、区域社会学等学科都进行了大量的先期研究,但并未对区域的概念形成共识。法学学科中法理学、行政法和经济法等部门法对区域的界定,也是各家之言,范畴不一。为此,笔者对不同学科关于“区域”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在借鉴各学科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区域”界定为“一国国内跨越行政区划界限限制的、具有共同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欠发达”的地域共同体”。关于“援助”,笔者对脱胎于国际层面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供发展援助的援助理念进行了追溯,在此基础上,将“援助”界定为资源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愿转移,且这里的“资源”泛指一切能转化为生产利益的资料、资金、能源、服务、工作人员、知识或其他资产。关于“区域援助”,范围涉及到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而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涉及的“区域援助”主要是中观层面,即一国范围内中央政府或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分别称为“国家直接投入的区域援助”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区域援助”。综上,可以将“国家区域援助”界定为一国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投入或政策推动的方式对其国内跨越行政区划界限限制的、具有共同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欠发达”的地域共同体进行的资源转移。为了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进一步展开研究,笔者对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制度要素进行了解构,并将援助前期需要明确的援助对象、援助过程中需要选择的援助方式和援助结束后需要进行的绩效评估和结果应用作为重要的制度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法理基础”。本章主要讨论国家职能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义务、发展权利理论与区域发展权、实质正义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首先,明确国家区域援助义务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职能的演进。国家从最初的安全保障职能到后来的经济调节职能的演进,使其从以往的“守夜人”角色转变为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微观经济的调节者。而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加剧,使国家又肩负起“中观经济的协调者”的重任,国家区域援助义务即是这一职责的内容之一。一般而言,国家区域援助义务是指将国家所负有的援助欠发达区域的职责进行义务化规定的一种强制性规范。从逻辑根源上看,国家所负有的对各区域进行平等保护的职责要求,正是国家对先天资源禀赋条件恶劣的欠发达区域具有区域援助义务的内在根源;对历史上作出过“特殊牺牲”的区域进行成本的延期支付或补偿,是国家区域援助义务产生的历史根源。其次,将发展权引入区域领域,使欠发达地区获得与发达地区同样的区域发展权利。区域能否作为发展权的主体,建立在区域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区域具有法律主体地位,能够成为发展权的主体,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传统的主体制度无法有效应对区域问题;法律主体发展史表明,赋予“区域”以法律主体地位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制度空间;从法律主体意志要素、能力要素和道德要素方面分析,“区域”与法律主体要素相契合;“区域”作为区域政策等制度供给的概念主体已经普遍化,且区域合作协议显示了“区域”作为契约主体全面符合法律主体资格标准,同时,区域环保公益诉讼反向肯定了区域的法律主体地位,可见,区域主体性得到实践佐证,也是实践所需;从价值分析角度来看,赋予区域主体地位是为了区域市场秩序,实现区域正义;等等。综上,区域利益作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区域主体也是对法律主体扩张理论和“非法人团体或其他组织”等当代社会崭新的第三类主体类型出现的有力佐证,区域作为法律主体具有正当性法律基础。由此,发展权主体由“人”向“区域”的扩展,使得发展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内容上来看,区域发展权应包含一系列权利,包括获得信息权、参与权、融资权、获得援助权、获得法律救济权等;同时,区域发展权应以培育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从权利实现上看,区域发展权需要宪法保障,笔者建议在第四条之前增加一条针对“区域”的宪法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保护区域发展权,并将保护的对象区域进行列举;区域发展权实现须进行结构性分配,对于具有经济发展基础的区域,“造血式”援助能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对于其他不具有经济发展基础的区域,“输血式”援助仍具有现实意义。再次,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有利于实质正义的实现。正义理论经历了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转变,在区域层面表现为“区域正义”。针对区域市场出现的“非正义”现象,对区域结构中的弱质主体进行法律制度上的区别对待,进而使弱质主体获取与强质主体对等的发展权利,此种实质正义的实现就是“区域正义”。要实现“区域正义”就必须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权利倾斜”,而国家区域援助就是“权利倾斜”配置的有效路径。总之,国家区域援助义务与区域发展权构成了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权义架构”,为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进行法律视域的研究和架构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同时,国家区域援助对“区域正义”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法治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三章——“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本章主要讨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演进过程、立法现状、政策规范及存在的法律问题。首先,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经历了从萌芽到正式形成,再到推动立法的发展过程。自建国伊始,我国区域发展层面就存在“援助”萌芽;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以国家直接投入的区域援助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区域援助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区域援助制度体系正式形成;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陆续实施战略性扶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极大地扩张了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内容,同时,由国家层面推动的区域援助立法工作也使得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其次,我国目前并没有对国家区域援助进行专门立法,援助理念大多散落在各部门法法律的个别条款之中。通过对我国成文法和政策法规的梳理,笔者发现,国家区域援助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国家区域援助前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不明确;国家区域援助过程中援助方式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区域援助后期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性的强制性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有效性、存在的必要性、时代意义和当代品性深受诟病。本文主要针对这三个方面,从法学视角进行制度分析,以期重塑国家区域援助的制度价值。第四章——“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本章主要讨论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立法规定、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背景、目标和原则,以及实现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的建议。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区域援助立法中都明确了援助对象识别的标准,达到标准的才有权接受援助。其次,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是国土规划中的区域规划层面。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我国现行的主要法规政策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等,根据这些政策要求,对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进行科学识别必须建立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要求基础之上,对现行有效的国土空间规划内容进行整合,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相衔接。再次,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具体内容包括援助对象的识别及对应的识别标准。笔者在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和早期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过去存在且延续至今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边境地区、贫穷地区和实际发展中出现困难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产业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地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划定为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并拟构了各援助对象识别的地域单元标准和识别标准,建议通过“基本法+单行法”的形式对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进行立法规定。在与现行立法的衔接方面,区域规划相关的现行立法被统一囊括进国土空间规划中,与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相关的立法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专项规划,并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的组成部分。第五章——“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主要类型、各类型援助对象区域适用的援助方式组合、区域财政援助制度、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和区域金融支持制度。首先,国家区域援助方式体系。根据域外国家区域援助方式分类以及我国针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采用的援助方式,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直接援助和间接援助构成的援助方式体系,本文主要研究以财政援助、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为主构成的直接援助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未来国家区域援助援助方式组合适用体系,以期发挥各项援助方式及相关制度的“合力”。其次,区域财政援助制度。根据我国区域财政援助制度存在的立法质量不高、制度安排与制度目标自相矛盾、转移支付结构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有限、缺乏细化的用途限制、缺乏统筹安排和项目衔接调整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完善建议:加强对国家区域财政援助的立法规定,并对现存的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整合和清理,同时重视转移支付程序的立法工作;税收返还应放弃“基数法”,改采特定税种税收返还法;结构上应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细化规定,包括资金所占项目的比例、援助资金与区域发展所需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的关系、资金的拨付时间、使用限制等方面;转移支付项目设置注重统筹协调安排,增设“转移支付调整费”用于转移支付项目的衔接和协调成本支出;等等。再次,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区域税收优惠制度与区域财政援助制度相辅相成,部分财政援助需要依靠区域税收优惠措施来实现,二者在进行国家区域援助中联系紧密,组合适用,不可分割。在借鉴美国、日本区域税收优惠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诸如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变相减免税、税制结构不合理、跨区域税收分成规定不明确等,提出了以下完善建议:通过立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优惠制度的规范,进一步清理、整合混乱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赋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调节权;逐步增加直接税在税收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明确跨区域税收分成规则等。最后,区域金融支持制度。我国在区域金融支持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区域金融支持法律制度供给不足;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制度性原因诱发“资金外流”;统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致不同的地域意义;政策性金融“政策性”功能缺位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完善建议:通过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区域援助基本法或单行法中规定倾斜性区域金融支持条款,加强区域金融支持制度的法律供给;通过对“总行——大区分行——中心支行——支行”一元四级的央行组织制度在职权与职责方面进行改良,在金融机构设置与职能安排上实现区域金融支持;实施区域差异化金融,对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进行差异化安排;通过设置政策性和市场性双目标、设立区域政策性银行等路径,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功能进行补强。第六章——“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及应用”。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主体内容及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首先,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从法制思维角度而言,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法律制度是对国家区域援助行为“监管的监管”;从理论依据角度而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区域财政援助绩效评估作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核心构成,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引发了对国家区域援助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思考。其次,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构成。在对国家区域援助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主体、评估周期、评估指标、评估结果等“结构性构成”进行细化,搭建起以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为框架的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制度,保障了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及结果的合理性。再次,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对于绩效评估结果为无效的国家区域援助,要进行援助无效责任追究,并通过“资格减等”对援助主体能否获得国家在援助制度中设置的各项优惠资格及优惠的级别进行降级减等,通过“回转”实现援助力量的保存,从而把积极的鼓励促进和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通过奖励和惩罚实现对区域援助行为的指引和调控;对于绩效评估结果为有效的国家区域援助,要通过动力机制、补偿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有序推进相关援助对象区域退出国家区域援助,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第七章——“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构建”。本章主要讨论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的域外考察及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构想。首先,域外各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考察。各国区域援助普遍“立法先行”,法律体系呈现出以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为核心、以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为实施细则的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特点,对我国进行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构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其次,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构想。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立法应是由多层级、多位阶立法和政策等不同法律形式构成的一套法律体系,具体包括:以法律形式为内容的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以政策、规划等形式为内容的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和特定援助方式单行法。第一,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制定方面,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应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同时要重视地方参与和社会参与,满足对现行国家区域援助政策进行宏观梳理和指导的立法要求。内容方面,统筹国家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涉及到援助理念、援助原则、援助对象、援助方式和绩效评估及应用的一般性规定。第二,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在单行法体系方面,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主要包括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和特定援助方式单行法。根据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结果,我国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主要包括老少边穷地区援助单行法和困难地区援助单行法,具体包括革命老区援助单行法、少数民族地区援助单行法、边境地区援助单行法、穷困地区援助单行法、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援助单行法、产业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地区援助单行法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援助单行法。根据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主要方式,我国特定援助方式单行法主要包括区域财政援助单行法、区域税收优惠单行法和区域金融支持单行法。在单行法形式方面,鉴于我国当下的法制环境和区域法治实践,笔者认为以法规政策为主要形式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在单行法层级和制定主体方面,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所涉及的援助对象区域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相对应,存在国家、省、市、县、镇(乡)5个层级,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等也应在层级上分为5个层级,针对不同层级空间区域规划进行援助的单行法也相应分为5个层级,而不同层级单行法的制定主体也分别由国土资源部法规司(跨省级)、国土资源部在省级的派出机构与省级立法部门(省级且国土资源部在该省设立派出机构)、国土资源部指定人员与援助对象区域所在行政层级立法部门(省级及以下各层级且国土资源部未在该行政层级设立派出机构)承担;如果涉及到区域援助的特定援助方式,则由该援助方式所涉主管部门参与到特定区域援助单行法的起草工作中来。在单行法内容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对象识别的标准,明确特定区域援助中适用的援助方式,并对区域财政援助、区域税收优惠、区域金融支持等主要援助方式进行特殊规定。在单行法的实施与监管方面,要加强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应用,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维持稳定性。

丁宇[2](2021)在《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山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5%,山区GDP仅为全国的30%左右。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是影响全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走向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全国区域发展基本格局的根本改善。自工业化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始终面临着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方式与合理空间组织的挑战。但是,在地理开发条件的限制下,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极为迟缓,以致我国西部内陆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发展理念和城镇化路径的转变成为山地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美国“锈带(Rust Belt)”的治理到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均反映出同样的现实需求:怎样依据“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的原则,突破地理开发条件的制约,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环境的根本改善。这一问题不仅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而且更是现代国家治理必须直面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环境基础、地理开发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三者对山地城镇化发育的影响,评价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条件对人口、经济要素集聚及城镇空间发育的作用机制,揭示影响山地城镇经济运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制约要素,为探索山地城镇化合理的发展路径、化解我国现代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论文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山地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国以来,我国山地现代城镇化起步较晚,与东部地区相比,一方面由于以传统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城镇化发育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城镇自身产业结构演进失衡,社会生产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山地城镇化发育水平长期滞后。只有通过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演进的有序和良性互动,建立适宜当地资源环境开发的城镇集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体系,才是解决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多层次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西部山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第二,山地的特殊地理开发条件是实现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工业化开发效益最大化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越来越突出。但因人口过快增长和开发方式粗放,山区的人地关系已进入相对紧张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在地理开发条件的限制作用下,居高不下的资本投入和运行维护成本使得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承受传统资源性产品社会生产及其空间集聚活动的增长压力,以致赶超式大一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第三,低运价比和绿色环保的社会商品生产体系建设是改善和提升山地城镇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路径。在改善山区劣势的地理环境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要实现山地资源开发价值最大化还需通过经济内外在发展要素的有效联动。换言之,西部山区转型发展亟需从山地工业化、运输化和城镇化三大系统的合理时空协调中寻求出路。坚持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特色终端产品制造为中心的社会生产体系,培育多功能支撑、多元化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此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市场发育需求,实现山地经济发展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全面提升。第四,政府主导的长期“输血型”发展模式不能解决山区发展潜能激活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表明,现代山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从山地资源环境开发的实际条件出发寻求地域环境有别、发展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只有选对山地城镇化的合理路径,才有可能超越社会生产投入成本(运输和环境成本)的约束,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形成市场主导的内生式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效益与公平有机结合原则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从“被动输血”方式向“主动造血”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自然地形、交通运输与山地城镇化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资源环境基础与地理开发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复杂地理环境下交通运输对山地城镇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揭示山地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此把握决定西部山区人地关系的内在协调机理,为山地城镇化路径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二是依据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压力的测算,确定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及总体特征,以此判断未来区域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走向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选择;三是改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验证了地理环境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揭示出西部内陆山区社会生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的成因,从而确定城镇化发展模式个性化选择的必然;四是基于我国山地工业化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探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修改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合山地城镇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徐璋勇,葛鹏飞[3](2019)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本错配——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文中研究说明政府干预是资本错配的原因之一,那么政府政策是否必然会导致资本错配呢?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国较早实施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关于其对资本错配影响的探索可以解答这一困惑。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没有恶化西部资本配置,反而通过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显着缓解了资本错配问题,缓解效应表现出"先大后小"的动态特征。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改善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非出口企业的资本错配,对外资企业、出口企业的影响不显着。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会强化西部大开发对民营企业、非出口企业资本错配的改善作用,也会加剧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资本错配问题。

宋红团[4](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熊海君[5](2017)在《从帮扶到自主: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思维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根据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外输性动力和内生性动力。如果以此来观察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可以发现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外输性动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中居于主导地位,具体言之,外输性动力主要包括国家的财政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这种外输性的动力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因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然而,从国家发展全局的视野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究其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很好地培育起来。内生动力不足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附性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环境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原来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后方成为最前沿——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这就需要以新的思维理念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地区本地或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水平人才,使他们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鉴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来源或经济发展主体的不同,本文将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思维分为提供外输动力的“旧思维”和激发内生动力的“新思维”。本文分别使用“帮扶”和“自主”两个概念界定“旧思维”和“新思维”的核心内涵。“帮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是经济发展的客体,而国家和发达地区是主体,体现的是国家和发达地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体的实际内容来看,“帮扶”主要包括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和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对口支援。与“帮扶”相对应,本文提出“自主”这一概念,用以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自主”的政策内涵主要包括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内生的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以增强其内生动力。作为外输动力的帮扶和内生动力的自主共同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二者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帮扶为主转向以自主为主,不是说自主代替帮扶,而是说两者在力度共同加大的同时下作用大小或比例上发生转化。由此,本文所探讨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问题,实际上是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以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帮扶为主转向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主为主的问题。本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政策研究思路搭建本文的论文框架。论文主体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共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相关研究动态、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主要论述自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在经济发展动力的视角下重新回顾和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国家财政补贴时期(1949-1978年)、国家财政支持与发达省份对口支援时期(1979-2009年)。论述在帮扶的思维下国家和发达地区给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内生动力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培育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自主发展。第二章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由帮扶转向自主的原因。主要着眼于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不足造成的对外部支持的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依附性特征,包括产业成长对资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市场活力对国有部门的依赖、地方经济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国家的依赖等,论述培育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的重大意义,包括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后发优势、建设生态文明、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等。第三章主要从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提出培育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的政策建议。着重从培育扶持民族地区本地的企业和企业家、培养引进大批扎根民族地区的高水平人才以及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关于培育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的思考。“结语”对论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和阐述,进一步明晰了“帮扶”和“自主”的科学内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走向。

罗曼[6](2014)在《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2010年5月,党中央史无前例的专门就新疆当前的发展形势召开了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系统总结了新疆在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新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方向和要求。新疆十二五时期各项发展计划已全面启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新疆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有诸多学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但由于伊犁州直属县市(简称伊犁州直)的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特殊,而且影响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因此专门研究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果也不多见。如何根据新疆提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要求,针对伊犁州直的特殊区情,研究和探讨通过财政政策推动和促进伊犁州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实现伊犁州直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个既有重大理论意义,又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未来财政改革的核心是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组织度。为此伊犁州直在促进跨越式发展中必须深入学习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财政改革方向,把握财政发展规律,创新财政管理理念,创造性的实践好财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一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财政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为伊犁州直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和支撑。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并概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主要对经济跨越式发展、财政政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伊犁州直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对伊犁州直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接着进一步阐述了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与新疆其他地州经济发展的差距,最后深入阐述了伊犁州直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第四章是国外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落后地区经济跨域式发展对伊犁州直的启示。本章首先对国外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分析论述,然后进一步阐述了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对伊犁州直的启示。第五章伊犁州直财政状况分析。本章在比较伊犁州直的财政收入规模和税收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对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历史,对伊犁州直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第六章是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明确了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然后分别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措施,最后针对伊犁州直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林靖[7](2013)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在此之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并且表示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推进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中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加以探讨。为此,应当透视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扫描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论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然后,根据西部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选取民营经济的工资水平作为基础数据,采用LC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西部各个省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再采用GM(1,1)模型对西部地区及各个省区民营经济工资水平及平均工资水平进行预测,进而探讨未来几年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接下来,又从东、西部民营经济互动发展的角度来探析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从而根据分析和探析的过程以及西部地区现有的条件总结出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滋生出的种种问题:融资难,制度环境不完善,人口素质低下和民营企业规模小等。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操作对策: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经验,倡导先富带动后富;促成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推广东西互动模式;加强区域特殊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谋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社会;大力发展城乡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培养新型农民企业家;积极发展西部金融行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注重发挥西部地缘优势,发展民营贸易企业。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使民营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才能使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推进卓有成效。

宋先钧,刘兆东,邱亚明[8](2012)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方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分析——以四川南充为例》文中认为西部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依然是资金问题。对于身处西部内陆地区的南充来说,资金缺乏是其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又是南充实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未来10年,南充在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城市化建设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财政、金融、自我积累能力等原因使其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南充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需要继续争取中央、省财政投资重大项目,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加大招商力度,以增强其资金供给能力,缓解资金问题,从而实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

李靖宇,林靖[9](201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应当注重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表示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文章论证了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价值,分析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对策: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经验,倡导先富带动后富;加强区域特殊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城乡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培养新型农民企业家。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才能使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推进卓有成效。

李靖宇,林靖[10](2011)在《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战略推进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中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加以探讨。为此,透视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论证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价值,分析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创意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即促成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推广东西互动模式;谋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社会;积极发展西部金融行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注重发挥西部地缘优势,发展民营贸易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才能使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推进卓有成效。

二、西部大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研究的理论准备
    第一节 区域的范畴界定
        一、区域的语义分析
        二、不同学科中区域的内涵剖析
        三、本文语境下区域的涵义与边界
    第二节 国家区域援助的内涵与限定
        一、援助的内涵
        二、区域援助的界定与体系
        三、国家区域援助的概念与体系
    第三节 国家区域援助制度要素
        一、援助对象
        二、援助方式
        三、援助绩效评估
第二章 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法理基础
    第一节 国家职能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义务
        一、国家职能的演进
        二、国家区域援助义务的逻辑根源
    第二节 发展权利理论与区域发展权
        一、发展权的变革
        二、区域作为发展权的权利主体
        三、区域发展权的内容与实现
    第三节 实质正义理论与国家区域援助
        一、实质正义的内容
        二、实质正义在区域层面的实现
第三章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演进过程
        一、萌芽阶段:国家区域援助的模糊概念及实践
        二、正式形成:以“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为标志
        三、推动立法:以《西部开发促进法》为例
    第二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的立法现状与政策梳理
        一、成文法层面
        二、国家区域援助政策层面
    第三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不明确
        二、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强制性缺失
第四章 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
    第一节 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及相关制度概况
        一、美国
        二、日本
        三、欧盟
        四、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特点及经验
    第二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基石
        一、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背景
        二、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目标
        三、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原则
    第三节 实现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标准化的建议
        一、国家区域援助对象的识别
        二、明确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的标准
        三、以法律形式对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进行明确规定
第五章 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有效性
    第一节 国家区域援助方式体系
        一、国家区域援助方式的主要类型
        二、国家区域援助对象适用的援助方式组合设计
    第二节 区域财政援助制度
        一、区域财政援助制度的域外考察
        二、我国区域财政援助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区域财政援助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区域税收优惠制度
        一、区域税收优惠制度的域外规定
        二、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区域税收优惠制度的建议
    第四节 区域金融支持制度
        一、区域金融支持制度的域外考察
        二、我国区域金融支持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区域金融支持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与应用
    第一节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
        一、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法制思维
        二、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国家区域援助财政支出绩效评估
    第二节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构建
        一、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全生命周期”
        二、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结构性构成”
    第三节 国家区域援助绩效评估的应用
        一、国家区域援助无效责任法律制度
        二、国家区域援助退出法律制度
第七章 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构建
    第一节 国家区域援助法律体系的域外考察
        一、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的概况介绍
        二、域外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我国国家区域援助的立法构想
        一、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基本法的构建
        二、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单行法的创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区位理论与集聚经济
        2.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空间集聚理论
        2.1.4 比较优势理论
    2.2 相关研究
        2.2.1 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2.2.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2.2.3 促进山区发展的对策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自然地形、交通运输与山地城镇化作用机制
    3.1 经济基础与山地城镇化的关系
        3.1.1 区域经济发展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3.1.2 区域发展战略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3.2 自然地形与山地城镇化的关系
        3.2.1 山地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3.2.2 自然地形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3.3 交通运输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制
        3.3.1 交通运输对城镇化的影响
        3.3.2 城镇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4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作用机制
        3.4.1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
        3.4.2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演变
    3.5 本章小结
4 西南地区经济基础与山地城镇化发育特征分析
    4.1 经济基础综合测度
        4.1.1 经济发展历程
        4.1.2 工业化发展阶段
        4.1.3 竞争能力测度
        4.1.4 影响因素分析
    4.2 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
        4.2.1 人口城镇化
        4.2.2 经济城镇化
        4.2.3 整体城镇化
        4.2.4 城镇空间拓展
    4.3 城镇等级结构变化分析
        4.3.1 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4.3.2 城市经济等级结构
        4.3.3 城市空间等级结构
        4.3.4 城市消费等级结构
        4.3.5 城市职能和类型多样化
    4.4 本章小结
5 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压力评价
    5.1 资源环境要素构成及特征
        5.1.1 资源环境要素构成
        5.1.2 资源环境本底特征
    5.2 资源环境要素供需状态评价
        5.2.1 土地资源
        5.2.2 淡水资源
        5.2.3 矿产与能源
        5.2.4 森林与草地资源
        5.2.5 资源开发压力评价
    5.3 资源环境开发对城镇化影响评价
        5.3.1 “地—地”关系评价
        5.3.2 “人—地”关系评价
        5.3.3 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交通运输对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交通运输主要特征
        6.1.1 运输网络发展
        6.1.2 专业化程度
        6.1.3 运输距离
        6.1.4 运输成本
        6.1.5 运输能耗
    6.2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测度
        6.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6.2.2 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6.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2.4 VAR模型的估计及脉冲分析
    6.3 交通运输对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实证模型选择
        6.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3.3 实证过程及实证结果
        6.3.4 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山地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7.1 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7.1.1 对区域发展差异与不平衡问题的再认识
        7.1.2 对效率与公平抉择问题的再认识
    7.2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7.2.1 瑞士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7.2.2 贵州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7.3 山地城镇化发展思路与措施
        7.3.1 总体发展思路
        7.3.2 发展路径选择
        7.3.3 主要措施及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本错配——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分析
    (一) 政府政策对资本错配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 西部大开发对资本错配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分析
        1.企业税收优惠机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民营企业环境
        3.对外贸易机制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1.模型构建
        2.变量说明
五、实证研究
    (一) 西部大开发对资本错配影响的基准模型
    (二) 平行趋势检验
    (三) 安慰剂检验
        1.构建虚假实验组。
        2.构建虚假政策实施时间。
    (四) 西部大开发对资本错配的动态影响
    (五) 西部大开发对资本错配影响的企业税收优惠机制
    (六) 西部大开发对资本错配影响的所有制机制分析
    (七) 西部大开发对资本错配影响的分出口类型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4)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从帮扶到自主: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思维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内容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章 自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第一节 帮扶思维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自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第二章 帮扶转向自主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增长动力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自主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培养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本地企业和企业家
    第二节 培养引进大批扎根少数民族地区高水平人才
    第三节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跨越式发展
        2.1.1 基本内涵
        2.1.2 跨越式发展相关主要理论
        2.1.3 跨越式发展基本特征
        2.1.4 与跨越式发展相关概念辨析
    2.2 科学发展观及其对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义
        2.2.1 基本内涵
        2.2.2 科学发展观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2.3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分析
        2.3.1 基本内涵
        2.3.2 财政政策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3 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1 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3.1.2 与新疆其他地州经济发展的差距
    3.2 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经济发展基础脆弱
        3.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2.3 民族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3.2.4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3.3 伊犁州直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
        3.3.1 思想观念落后和意识不强是发展差距拉大的根源所在
        3.3.2 结构调整缓慢和工业化发展落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3.4 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4.1 具备的优势
        3.4.2 存在的劣势
    3.5 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5.1 必要性
        3.5.2 可行性
4 国外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对伊犁州的启示
    4.1 美国的政策措施和主要经验
        4.1.1 政策措施
        4.1.2 基本经验
    4.2 法国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4.2.1 政策措施
        4.2.2 基本经验
    4.3 墨西哥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4.3.1 政策措施
        4.3.2 基本经验
    4.4 日本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4.4.1 政策措施
        4.4.2 基本经验
    4.5 巴西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4.5.1 政策措施
        4.5.2 基本经验
    4.6 印度的整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4.6.1 政策措施
        4.6.2 基本经验
    4.7 对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4.7.1 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
        4.7.2 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
        4.7.3 利用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7.4 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等的发展
        4.7.5 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合力
        4.7.6 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4.7.7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5 伊犁州直财政状况分析
    5.1 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5.1.1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5.1.2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5.1.3 财政收入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5.2 财政支出情况与绩效分析
        5.2.1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5.2.2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5.2.3 财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
    5.3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5.3.1 整体影响
        5.3.2 实际效果
    5.4 国家对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回顾
        5.4.1 分税制改革前对民族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
        5.4.2 分税制改革后对民族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
    5.5 伊犁州直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5.1 转移支付问题
        5.5.2 税收政策问题
        5.5.3 投资政策问题
        5.5.4 援疆政策问题
6 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和财政政策建议
    6.1 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
        6.1.1 加快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建设,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6.1.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6.1.3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辖区县市协调发展
        6.1.4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6.2 促进伊犁州直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
        6.2.1 完善民族地区省以下财政体制
        6.2.2 进一步完善中央与民族地区的财政体制
        6.2.3 完善促进民族地区全方位开放的财税政策
    6.3 中央和州直两个层面各自应解决的问题
        6.3.1 中央层面
        6.3.2 州直层面
    6.4 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6.4.1 增加财政收入
        6.4.2 提高财政支绩效
        6.4.3 完善投资政策
        6.4.4 优化税收政策
        6.4.5 优化援疆政策
        6.4.6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6.4.7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简介
        1.1.1 研究思路
        1.1.2 研究方法简介
    1.2 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1.2.1 民营经济概述
        1.2.2 国外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1.2.3 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2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背景及意义
    2.1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背景
        2.1.1 西部民营经济历史背景
        2.1.2 西部民营经济区域背景
        2.1.3 西部民营经济理论背景
    2.2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1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
        2.2.2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有利于科技创新和进步
        2.2.3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大力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2.2.4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3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
        2.3.1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2.3.2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2.3.3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2.3.4 增加地区财政收入
3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3.1 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1 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
        3.1.2 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
    3.2 基于“LC 模型”分析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
        3.2.1 研究方法简介
        3.2.2 数据处理
        3.2.3 “LC 模型”分析
    3.3 运用“GM(1,1)模型”预测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态势
        3.3.1 灰色预测理论及其预测原理
        3.3.2 GM(1,1)模型简介
        3.3.3 数据分析
4 西部与东部民营经济互动发展探析
    4.1 西部与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4.2 东部部分产业以“空间战略”模式向西部转移
    4.3 西部承接东部民营经济部分产业转移的局限性
5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现有条件与现存问题
    5.1 现有条件
        5.1.1 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5.1.2 成渝经济区民营经济率先发展提供示范
        5.1.3 民营经济发展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5.1.4 更多企业家意识到西部成本的绝对优势
        5.1.5 局部地区的社会氛围影响民营经济发展
    5.2 现存问题
        5.2.1 融资难依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绊脚石
        5.2.2 制度环境不完善阻碍了民营企业进步
        5.2.3 人口素质低下降低民营经济发展速度
        5.2.4 民营企业规模小致使市场竞争能力弱
6 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经验,倡导先富带动后富
    6.2 促成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推广东西互动模式
    6.3 加强区域特殊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6.4 谋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社会
    6.5 大力发展城乡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6.6 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培养新型农民企业家
    6.7 积极发展西部金融行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6.8 注重发挥西部地缘优势,发展民营贸易企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应当注重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支撑下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扫描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 成渝经济区民营企业率先发展提供示范
    (三) 民营企业发展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四) 更多企业家意识到西部成本的绝对优势
    (五) 局部地区的社会氛围影响民营企业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支撑下民营企业发展的价值论证
    (一)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有益于扩大社会就业机会
    (二)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能够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支撑下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 民营企业发展多方受阻
    (二) 民营企业规模偏小,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三) 融资难题长期困扰, 致使民营企业资金匮乏
四、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支撑下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 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经验, 倡导先富带动后富
    (二) 加强区域特殊政策支持, 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三) 大力发展城乡教育事业, 提高科技人才综合素质
    (四) 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企业家

(10)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 历史背景
    (二) 区域背景
    (三) 理论背景
二、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价值
    (一)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加快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推进
    (二)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三、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 制度环境不完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 融资难依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 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制约着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
四、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促成产业集群比较优势, 推广东西互动模式
    (二) 谋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社会
    (三) 积极发展西部金融业, 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四) 注重发挥西部地缘优势, 发展民营贸易企业

四、西部大开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家区域援助制度法律研究[D]. 吕慧娜.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D]. 丁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3]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本错配——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J]. 徐璋勇,葛鹏飞. 产业经济研究, 2019(04)
  • [4]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从帮扶到自主: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思维的探讨[D]. 熊海君.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5)
  • [6]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罗曼.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7]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林靖.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8]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方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分析——以四川南充为例[J]. 宋先钧,刘兆东,邱亚明.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2(04)
  • [9]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应当注重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J]. 李靖宇,林靖.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J]. 李靖宇,林靖.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06)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