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贡峪金矿成矿后断层活动及深部找矿

嵩县贡峪金矿成矿后断层活动及深部找矿

一、嵩县公峪金矿区成矿后断裂活动及深部找矿(论文文献综述)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1](2021)在《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多认为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马超营断裂及其NE向、NW向次级断裂,尤其是NE向次级断裂,往往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熊耳山矿集区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很大成果。近年来,虽然熊耳山矿集区新发现了槐树坪、石窑沟等金、钼矿床,但整体找矿进展并不大,成矿认识方面也没有较大的突破。通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熊耳山矿集区内金多金属成矿与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总结如下:(1)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是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控构造,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2)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鸡蛋坪组火山岩地层内的矿床(点)均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古火山构造内,应为火山岩型金矿;(3)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4)熊耳山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建议对其开展深入的矿物学、岩石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下一步的找矿勘探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控矿构造进行。矿集区内发育大量的硅化带或硅帽,可能是碱交代成矿作用在浅部的表现,指示了深部存在巨大的碱交代体,应该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探的指示标志。

赵玉[2](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王俊鹤,李璨,王安,王耀升,秦学业,陈树民[3](2020)在《豫西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熊耳山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金银铅锌钼多金属矿产地,现已查明各类矿床(点) 121个。通过研究发现,该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关系密切,现有矿床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深部都有隐伏岩体赋存。通过对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的分析,建立了熊耳山地区隐伏岩体侵入模型。熊耳山西段主要是寨凹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10 km2,分3个阶梯深度:0~0.8 km、0.8~2 km、2~4 km;熊耳山中段铁炉坪-花山隐伏岩体位于寨凹隐伏岩体和花山岩体之间,赋存面积约184 km2,深度3~5 km;熊耳山东段旧县-花山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38 km2,北部深度0~1.5km,向南逐步加深至1.5~3 km。根据区域矿产分布分带特征,结合隐伏岩体侵入模型,预测了深部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在熊耳山西段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钼钨铜矿和大型金矿的潜力;中段隐伏岩体深度较大,以寻找中低温矿产为主;东段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深部仍有寻找斑岩型钼金铜矿的潜力。

蒋禺恒[4](2020)在《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深部探矿已是未来势在必行的趋势。隐爆角砾岩是岩浆在近地表处隐蔽爆破所形成的一套岩石类型组合,常以隐爆角砾岩筒的形式产出,其孔隙度大,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容矿场所,是金、铜、钨、钼、铀等矿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成岩作用常伴随着热液蚀变作用,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内部及其围岩接触带。这类矿床一般规模较大、伴生组分多样、矿化集中、延深大、易开采、经济价值高,在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龙头山金矿床处于大瑶山隆起龙山鼻状背斜西南倾伏端的次火山岩体中,平天山金银多金属矿田西南部,是一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为了明确矿床成因与控矿因素,构造对矿床与矿体的控制作用、矿石矿物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规律,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并结合野外调查所观测到的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建立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对龙头山金矿取得了一些认识:龙头山金矿内寒武系黄洞口组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主要地层。矿区内岩浆岩发育,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发育,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发育,矿化分带与蚀变分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成岩成矿具有多期次性,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物质为主,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从围岩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物质来源具有轻稀土富集、中-强负铕异常的特征。矿床内控矿因素多样,矿床的整体形态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金矿化主要发生于隐爆角砾岩筒边部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具有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

李蓓[5](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熊耳山是我国着名的金矿产地之一,金矿资源丰富,产出类型多样,主要有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角砾岩型金矿(卢欣祥等,2004;任富根等,2006)。前人已对此地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但是对于这几种金矿类型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特别是蚀变岩型金矿和石英脉型金矿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展开详细研究,总结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分析成矿特征,探讨矿床成矿过程及两种矿床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产出位置主要受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其主要赋矿地层均为熊耳群,区域上这两种类型的金矿床在太华群和熊耳群地层中均有发现,说明这些矿床不具备“地层专属性”。红庄蚀变岩型金矿产于马超营大断裂附近,元岭石英脉型金矿产于石窑沟-焦园断裂与马超营断裂交汇部位,金矿产出类型受控矿构造性质制约。红庄金矿和元岭金矿的矿石类型分别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二者矿石矿物组成、围岩蚀变相似,金常呈自然金或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中。红庄蚀变岩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大于元岭石英脉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印证了蚀变岩型金矿易成大矿的特点。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红庄和元岭的成矿流体性质相近,可能为同一来源。都有以下特点:早阶段中-高温、中-高盐度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热液;成矿后期,流体中不断有大气降水加入,流体的温度和盐度都呈下降趋势,石英中的δ18OH2O也逐渐向大气降水线靠拢。综上所述,认为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二者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主要由控矿构造条件和成矿作用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矿化类型。

税棚[6](2019)在《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辽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郭城-辽上金矿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为牟平-即墨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辽上金矿为该区域首例超大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古元古代荆山群和牧牛山岩体中,受NE向断裂的控制极为明显。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郭城-辽上金矿进行了矿石学特征、成因矿物学和稳定同位素方面等分析,探讨矿床成因机制,并进一步论述了胶莱盆地东北缘区域金成矿特征。郭城-辽上金矿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呈独立矿物以包体金、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中。郭城金矿以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辽上金矿以黄铁矿和白云石为主要载金矿物。郭城-辽上金矿黄铁矿热电性测试显示N型黄铁矿出现较早,温度较高;P型黄铁矿出现较晚,温度较低,且P型黄铁矿的出现率与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郭城金矿黄铁矿温度集中于250350℃,以P型黄铁矿为主,剥蚀程度50%左右;辽上金矿黄铁矿温度集中于330350℃,以N型黄铁矿为主,剥蚀程度接近70%,二者均为中温矿床。氢氧同位素表明郭城-辽上金矿成矿流体来自原生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并加入了部分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碳氧同位素表明流体来自深部的幔源流体混合了壳源流体,并结合了赋矿围岩荆山群中的物质;硫同位素表明硫源与整个胶东金矿床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混入了荆山群或者盆地沉积岩中的硫。综上所述,郭城-辽上金矿为受郭城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大气降水与壳幔混合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构造充填型金矿床。

高浮萍[7](2019)在《熊耳山地区萑香洼金矿床特征和成因》文中认为大型-超大型矿集区(矿床)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巨大,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其矿化富集机制成为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典型矿床剖析是研究矿集区成矿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萑香洼矿床是我国第三大黄金产地(熊耳山矿集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金矿床。对其深入剖析将为正确认识熊耳山矿集区乃至华北板块周缘大型-超大型矿集区金矿化富集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本论文对萑香洼金矿床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熊耳山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两个时间段:165-150 Ma和138-113 Ma;五丈山和花山岩体分别形成于160.7±0.6 Ma和127.2±1.0 Ma,分别是熊耳山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早、晚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五丈岩岩体可能是太华群变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时地壳厚度至少超过50 km;而花山岩体可能是太华群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和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形成时地壳厚度可能小于40 km。此外,区内晚侏罗-早白垩世第二期岩浆活动与金矿化密切相关,表明幔源岩浆的注入可能是熊耳山地区早白垩世金成矿事件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同时表明该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第二期岩浆岩及相关金矿床可能形成于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背景下,且熊耳山地区岩石圈减薄事件可能发生于160-127 Ma之间。萑香洼金矿床主要由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组成。这两类矿石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不同的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根据地质体穿插关系和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主要形成蚀变岩型矿石,而晚期主要形成石英脉型矿石。早期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区域还原性建造和太华群变质岩,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硫氢络合物的形式迁移,水-岩反应可能是导致早期成矿流体中金沉淀的主要机制;而晚期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第二期岩浆系统,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氯络合物和硫氢络合物的形式迁移,流体沸腾和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导致晚期成矿流体中金沉淀的主要机制。综合以上资料,认为萑香洼金矿床是两期成矿事件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初步建立了熊耳山地区萑香洼金矿床的成因模型。

张连昌,白阳,朱明田,黄柯[8](2018)在《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文中认为华北克拉通金成矿具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或多期性,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间上,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胶东、鲁西、小秦岭、熊耳山、冀东、辽西、辽东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元素组合上,华北克拉通北缘为强烈的金钼铜矿化,南缘发育金钼矿化,而东缘则以金矿化为特征;早期为金钼铅锌矿,到主期为金矿,晚期为金银组合。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次为中—晚三叠世,少量为侏罗纪,其中小秦岭、熊耳山、太行山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总体稍大于胶东金矿年龄,冀东的金厂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几个大中型金矿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辽东地区白云、猫岭等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三叠纪—侏罗纪。由此可见,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除大体具一致性外,成矿时代差异性也是一大特征。华北克拉通金矿分布的差异性主要受区域及周边地质体的构造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矿区变质岩基底遭受后期热液蚀变和金活化迁移作用、中生代岩浆活动等因素控制。中侏罗世及其以前,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主要受中亚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了挤压到伸展作用的转变,局部出现地幔上隆与岩石圈减薄,沿EW向发育了一系列三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甚至出现碱性岩,同时形成了一系列金钼铜矿床和金矿床。这也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在北缘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坏与金矿成矿事件。在白垩纪及其以后,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引领,华北克拉通遭受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由此引发金矿的更大规模成矿作用。金矿区变质岩围岩能否提供成矿物质,并不完全取决于Au含量,而是决定于是否发生一种或多种地质作用,能够把岩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来,同时被热液搬运,并在合适的构造环境下富集。花岗岩类和中基性岩脉对金矿的影响主要是"热机"的作用,是成矿热液(岩浆热液)的提供源,也是部分矿质的可能来源。

张欢欢,陈虹,白和,李长寿,董红毅,刘晓龙[9](2018)在《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通过开展构造—蚀变专项填图、典型矿床解剖等工作,重点研究了小秦岭金矿田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的特征标志;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圈定了13处找矿靶区,其中两处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见到工业矿体,初步证明陕西小秦岭金矿田石英脉型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在矿田新一轮"攻深找盲"工作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陈晶[10](2018)在《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东秦岭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广泛分布,以东秦岭崤山、东闯和槐树坪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间、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等进行解析,尝试构建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解析,认为典型金矿床成矿阶段均可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主要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体金形式存在于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的孔隙或裂隙;成矿均受构造控矿作用显着。(2)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崤山和东闯金矿床中包裹体类型为H2O-CO2、纯CO2和纯H2O型;成矿流体具富CO2、低盐度、低密度特征,为变质成因流体,与造山型金矿床流体系统一致;成矿中期流体发生不混溶是矿质沉淀的关键。(3)通过C-H-O-S同位素研究,认为东闯和崤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一致,主要为深部地幔,不同程度混有壳源物质;槐树坪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建造变质脱水,混入少量岩浆热液。(4)通过对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东闯金矿床成矿年龄为150±21Ma;梳理出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有三叠纪(250200Ma)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00Ma)2个成矿期,前者成矿为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挤压-伸展环境,后者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南缘持续俯冲环境。(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东秦岭造山型金矿床的两个成矿期——三叠纪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成矿物质以幔源物质为主,运移过程中混入壳源太华群物质;三叠纪以东秦岭洋闭合时间约215Ma为界,成矿环境可分为造山挤压环境和伸展环境,造山带同碰撞挤压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以地层建造变质脱水为主,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成因流体,造山带后碰撞伸展体系下成矿物质来源也主要是地层建造变质脱水,不同的是混入少量源于华北克拉通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未出露的氧化岩浆体系中的岩浆热液。

二、嵩县公峪金矿区成矿后断裂活动及深部找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嵩县公峪金矿区成矿后断裂活动及深部找矿(论文提纲范文)

(1)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
2 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3 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
4 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
5 结论

(2)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4.1 控矿要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流体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4.6 矿床成矿系列
    4.7 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5.3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3)豫西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重磁场特征
    2.1 物性特征
    2.2 重磁场特征
        2.2.1 寨凹重力低值区
        2.2.2 旧县-花山重力低值区
        2.2.3 上宫-秋扒重力高值区
3 隐伏岩体侵入模型
    3.1 典型重力剖面反演计算
    3.2 隐伏岩体侵入模型
4 立体成矿模型
    4.1 区内矿产分布规律
    4.2 立体成矿模型
5 结论

(4)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1.2.2 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
        1.2.3 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
        1.2.4 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模式
        1.2.5 金矿类型及空间分布
        1.2.6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
        1.2.7 金矿成矿时代
        1.2.8 龙头山金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可行性研究分析
    1.8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地质演化
    2.5 区域金矿地质特征
        2.5.1 成矿时代与矿床类型
        2.5.2 控矿因素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成矿背景
        3.1.2 矿区地层
        3.1.3 矿区构造
        3.1.4 次火山岩体特征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类型
        3.2.2 矿石类型
        3.2.3 矿化分带性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矿物成分
        3.2.6 矿石的结构构造
    3.3 围岩蚀变
        3.3.1 围岩蚀变类型
        3.3.2 围岩蚀变分带
        3.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3.4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3.5 电气石矿物学研究
    3.6 矿体与岩体的相关特征
    3.7 成岩成矿时代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4.1 矿床成因
        4.1.1 成矿物质来源
        4.1.2 岩体主量元素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1.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5 流体沸腾与成矿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4.2 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5.1 控矿因素
    5.2 成矿规律
    5.3 成矿预测
        5.3.1 深部铜钼矿化
        5.3.2 找矿标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以往工作程度
        1.3.1 地理位置
        1.3.2 矿区以往工作程度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2.3 变质核杂岩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红庄蚀变岩型金矿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阶段
    3.2 元岭石英脉型金矿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红庄蚀变岩型金矿
        4.1.2 元岭金矿
    4.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3 H-O同位素
    4.4 小结
第5章 成矿特征对比分析与成矿过程探讨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矿化地质特征分析
    5.3 成矿流体特征分析
    5.4 成矿年代学分析
    5.5 矿床成矿过程探讨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辽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胶东金矿研究现状
        1.2.2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研究现状
        1.2.3 郭城金矿研究现状
        1.2.4 辽上金矿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2.1.2 古元古代荆山群
        2.1.3 中生代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
        2.1.4 第四系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郭城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围岩蚀变
        3.1.7 成矿期次
    3.2 辽上矿区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特征
        3.2.6 围岩蚀变
        3.2.7 成矿期次
4 成因矿物学特征
    4.1 金矿物特征
        4.1.1 金矿物赋存状态
        4.1.2 金矿物成分特征
    4.2 黄铁矿热电性
        4.2.1 黄铁矿特热电性的研究方法和原理
        4.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3 实验结果
        4.2.4 黄铁矿热电导型的空间分布
        4.2.5 成矿温度与矿体剥蚀率
        4.2.6 黄铁矿热电性与金矿化的关系
        4.2.7 小结
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H-O同位素
    5.2 C-O同位素
    5.3 S同位素
6 矿床成因机制分析
    6.1 郭城-辽上金矿成因机制探讨
    6.2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成矿作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基本信息
    参与项目
    发表论文

(7)熊耳山地区萑香洼金矿床特征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矿产
3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
    3.1 岩体地质
    3.2 岩石地球化学
        3.2.1 主量元素
        3.2.2 微量元素
        3.2.3 稀土元素
        3.2.4 锶钕同位素
        3.2.5 镥铪同位素
    3.3 同位素年代学
4 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体
    4.3 矿石
        4.3.1 矿石类型
        4.3.2 矿石结构构造
    4.4 围岩蚀变
        4.4.1 蚀变岩类型
        4.4.2 蚀变矿化分带
    4.5 成矿期次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主量元素
    5.2 微量元素
    5.3 稀土元素
    5.4 硫同位素
    5.5 矿物化学
        5.5.1 黄铁矿形态特征
        5.5.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6 流体化学
        5.6.1 流体包裹体类型
        5.6.2 流体包裹体组合
        5.6.3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参数
6 矿床成因
    6.1 成岩成矿时代
        6.1.1 成岩时代
        6.1.2 成矿时代
    6.2 成矿流体来源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金的赋存状态
        6.4.1 可见金
        6.4.2 不可见金
    6.5 金的迁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6.5.1 金的迁移形式
        6.5.2 金的沉淀机制
    6.6 岩浆岩成因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6.6.1 岩浆岩成因
        6.6.2 岩浆岩与金矿化的关系
    6.7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6.8 矿床成因模型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发表论文
    二、个人简历
    三、样品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8)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华北克拉通演化与金矿地质背景
2 主要金矿集中区地质特征
    2.1 胶东金矿集中区
    2.2 冀东—辽西金矿集中区
    2.3 辽东金矿集中区
    2.4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集中区
3 成矿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3.1 成矿差异性
    3.2 构造体系及其演化对金矿的控制
    3.3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与金矿的控制作用
    3.4 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4 结语

(9)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 成矿地质体
    2.1 地球化学研究
        2.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2.1.2 稀土元素分布、分配特征
    2.2年代学研究
        2.1.1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2.1.2 测试结果
2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2.1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
    2.2 结构面充填的物质成分
    2.3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2.4 成矿构造空间特征
    2.5 结构面的运动方式
3 成矿作用的特征标志
    3.1 矿体宏观特征
    3.2 矿体矿物特征
        3.2.1 矿石特征
        (1) 矿石矿物成分
        (2) 矿石化学成分
        (3) 矿石结构构造
        3.2.2 金的赋存状态
        3.2.3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3.2.4 矿物标型特征
    3.3 成矿蚀变带研究
4“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模型
5 找矿预测
6结论及成果意义

(10)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成矿动力学背景
        1.4.2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4.3 成矿要素和作用过程
        1.4.4 矿床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整理
        1.5.2 野外实地考察
        1.5.3 岩相学和矿相学
        1.5.4 岩石地球化学
        1.5.5 流体包裹体
        1.5.6 同位素
    1.6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成矿动力学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华北克拉通南缘
        2.2.2 秦岭地块
        2.2.3 扬子克拉通北缘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空间分布
        2.3.2 时代和构造背景
    2.4 区域矿产
        2.4.1 华北克拉通南缘
        2.4.2 北秦岭
        2.4.3 南秦岭
        2.4.4 扬子克拉通北缘
3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崤山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2 东闯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槐树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6 元素地球化学
4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4.2 崤山金矿床
        4.2.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4.2.2 激光拉曼测试分析
        4.2.3 显微测温分析
    4.3 东闯金矿床
        4.3.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2 激光拉曼测试分析
        4.3.3 显微测温分析
    4.4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5 稳定同位素特征
    5.1 氢氧同位素特征
        5.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1.3 成矿流体来源
    5.2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2.3 成矿物质来源
    5.3 硫同位素特征
        5.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3.2 测试结果
        5.3.3 成矿物质来源
        5.3.4 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6 成矿年代学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2 测试结果
    6.3 成矿年龄
7 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7.1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7.2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7.2.1 氢氧同位素
        7.2.2 碳氧同位素
        7.2.3 硫同位素
        7.2.4 围岩含金性
        7.2.5 小结
    7.3 成矿动力学背景
        7.3.1 三叠纪(250~200Ma)
        7.3.2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160~100Ma)
        7.3.3 造山型金矿成矿机制
    7.4 矿床成因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嵩县公峪金矿区成矿后断裂活动及深部找矿(论文参考文献)

  • [1]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J].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 金属矿山, 2021(05)
  • [2]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豫西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成矿预测[J]. 王俊鹤,李璨,王安,王耀升,秦学业,陈树民. 地质通报, 2020(05)
  • [4]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D]. 蒋禺恒.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5]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D]. 李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辽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D]. 税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熊耳山地区萑香洼金矿床特征和成因[D]. 高浮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J]. 张连昌,白阳,朱明田,黄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4)
  • [9]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J]. 张欢欢,陈虹,白和,李长寿,董红毅,刘晓龙.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3)
  • [10]东秦岭中生代造山型金成矿作用[D]. 陈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标签:;  ;  ;  ;  ;  

嵩县贡峪金矿成矿后断层活动及深部找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