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量与施肥及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昭[1](2021)在《气调熏蒸技术在鲜食葡萄物流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何庆[2](2021)在《采前喷施水杨酸对红地球葡萄采后灰霉病抗性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 L.cv.Red Globe Grape)是新疆主栽品种之一。葡萄果实采后贮运期间极易受到真菌感染而引起腐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葡萄果实采后主要真菌病害。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可维持葡萄果实硬度与品质,抵御病原菌的侵染,降低贮藏期果实的腐烂率。本研究以红地球葡萄为研究试材,采用SA在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三个时期喷施,从果实采后品质维持和采后病害控制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采前SA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分析葡萄果实细胞壁代谢对采后软化的影响,明确PG、PME、β-Gal、β-Glu和Cx等主要果胶酶活性变化导致原果胶降解为果胶酸及糖类物质的过程;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对病害控制效果进行探究,从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抗性相关物质、VvPAL家族基因表达模式等方面对SA处理的抗病机理进行分析同时研究SA对果实货架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预收期(采收前2 d)喷施0(同体积蒸馏水为CK)、0.5、1.0和2.0mmo L/L水杨酸(SA)处理葡萄果实。采前喷施SA可以延缓葡萄果实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和失重率上升,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维持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1.0 mmo L/L SA为适宜喷施浓度,可以提高PAL、CAT、PPO和GLU活性,维持红地球葡萄的贮藏品质。(2)研究采前喷施1.0 mmo L/L SA对葡萄采后灰葡萄孢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采前喷施SA可以降低葡萄果实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促进TP和TF等的积累,使葡萄果实PAL、C4H和4CL活性上升,上调VvPAL、VvC4H和Vv4CL基因表达,提高葡萄果实对采后灰霉病的抗性,通过比较发现,VvPAL占主导作用。(3)研究采前喷施1.0 mmo L/L SA对葡萄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VvPAL家族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SA能诱导葡萄中VvPAL家族基因的上调表达,葡萄果皮中Vv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速度较低。果肉中Vv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上调速度较快,果肉VvPAL2、VvPAL3、VvPAL4、VvPAL9、VvPAL12、VvPAL13和VvPAL17表达量上调较快,这种诱导现象在贮藏中后期较为显着。通过比较0 d,果皮VvPAL1-17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果肉。(4)研究采前喷施SA对葡萄采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SA可以延缓葡萄果实PP和纤维素含量下降,WSP含量上升,延缓PG、PME、β-Gal、β-Glu和Cx活性上升,抑制VvPG、VvPME、Vvβ-Gal、Vvβ-Glu基因表达,从而进一步延缓采后葡萄果实软化。(5)研究采前喷施SA处理对葡萄果实采后货架期的影响。采前喷施SA可以延缓葡萄果实MDA、相对电导率、失重率、腐烂率和果梗褐变指数上升,延缓ASA和感官品质下降,提高TSS和TA含量。通过比对葡萄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果梗褐变指数和感官品质,发现SA可以延缓货架期2-3 d。说明采前喷施SA处理可以提高果实的品质。减少葡萄采后销售过程中因腐烂等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延长葡萄货架期。
张超杰,唐美玲,郑秋玲,肖慧琳,王婷,张焕春[3](2021)在《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以红地球葡萄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果梗涂蜡方法及添加CT2保鲜剂、1-MCP等处理方式对其贮期内果实腐烂率、干梗指数、SO2伤害指数以及硬度、呼吸强度、还原糖、可滴定酸和VC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果梗涂蜡和果梗带枝条配合使用保鲜剂的处理方式,能有效降低红地球葡萄呼吸强度、腐烂率、干梗指数和SO2伤害指数,保持其硬度及还原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的稳定性,提高贮藏品质,延长葡萄的贮期。
吴忠红[4](2021)在《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葡萄果梗褐变是造成鲜食葡萄果穗品质下降的第二大重要问题,也是鲜食葡萄贮藏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善葡萄采后果梗褐变问题,本文以新疆主栽品种“Thompson Seedless”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通过NO熏蒸技术筛选适宜浓度后,采用RNA-seq技术探索了果梗褐变相关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路及其基因,根据NO响应差异和基因功能验证并确定候选基因,以苯丙烷代谢途径为重点,探讨葡萄果梗褐变发生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NO在葡萄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优化了NO熏蒸浓度。NO气体熏蒸处理具有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维持葡萄果粒品质的生理作用,但NO浓度低于300μL·L-1发挥作用有限,400μL·L-1~600μL·L-1时抑制果梗褐变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900μL·L-1时反而有伤害作用。分析贮藏效果发现,NO可有效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的下降,其中500μL·L-1NO熏蒸浓度显着减缓了葡萄果梗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尤其延缓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降解速度,降低了果梗黄化速度,但对黄酮类含量影响不显着;该浓度的NO处理不仅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和开裂强度,而且有益于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骨架完整的形态的保持,从而减轻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减缓了木质部中的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延缓了细胞结构的破坏。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和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2)RNA-seq测序表明,贮藏期间的葡萄果梗mRNA的转录变化明显,且NO处理对其影响作用显着。不同贮藏阶段的葡萄果梗共表达基因有12869个,在采收10 d时,上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72.35%,下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27.65%。与采收时相比,贮藏10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合计有759个,而共有差异基因62个,靠前的32个基因qPCR表达验证显示,有20个基因表达特性突出,其中PAL1,PAL3-5,PPO1-3,POD1,POD4-7和转录因子WRKY53,ERF003,MYB39表达量明显高于PAL2,POD2-3和转录因子b HLH96,ERF095。而NO处理均对上述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冷藏5 d~25 d和货架前两天的作用较为明显。(3)GO、KEGG和蛋白富集表明,苯丙烷代谢途径与葡萄果梗褐变进程关系紧密,主要涉及PAL、PPO和POD家族基因。RNA-seq数据表明,有365个DEGs参与了50个代谢途径,主要分布在代谢过程,占总DEGs的81.10%(296个),而且被DEGs富集的主要途径有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占比为11.82%(35个);其次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占比为9.80%(29个);紧随其后的还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合成途径;富集到前2条的DEGs占代谢类总条目的21.62%(42条),成为主要富集方向。另外,排名前三的通路依次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途径(KO00360)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结合基因功能选则与果梗褐变相关的苯丙烷代谢途径为转录分析重点,候选基因有9个,即VvPPO1-3,VvPAL1-3和VvPOD1-3。(4)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梗褐变指数和PPO活性变化与理化品质、候选基因变化特点紧密相关,且不同基因表达特性差异显着。其中褐变指数与酚类含量、POD、VvPAL1和VvPOD3存在显着相关,与失水率、PPO、VvPPO1和VvPOD1存在极显着相关。同时,PPO与VvPOD1呈显着相关,与VvPPO1呈极显着相关。比较发现,普通采后果梗中VvPPO1表达显着高于VvPPO2(7.05倍)和VvPPO3(5.56倍)。VvPAL2显着高于VvPAL1(5.12倍)和VvPAL3(2.13倍)。VvPOD3显着高于VvPOD1(4.35倍)和VvPOD2(21.81倍)。因此,葡萄果梗中VvPPO1、VvPAL2和VvPOD3可能是其家族基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5)转录调控研究表明,NO熏蒸处理诱导苯丙烷代谢的调控作用显着。主要体现在500μL·L-1NO延缓了葡萄果梗中水分损失、减少了酚类物质积累、抑制了PPO和PAL活性、诱导了POD活性增加;下调了基因VvPPO1、VvPAL2和VvPAL3的表达,上调了VvPOD3的表达;VvPPO1-3表达谱表明,VvPPO1是一个重要基因,NO处理对VvPPO1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对VvPPO2和VvPPO3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VvPPO1在果梗褐变产生和控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是VvPPO家族中与果梗褐变有关的关键基因。(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观察表明,VvPPO1具有酪氨酸结构域,在叶绿体上行驶功能。VvPPO1全长为2010bp,包含2007 bp ORF,编码6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3346H5215N909O987S23,原子总数为10480,分子量为74.71KDa,理论p I为6.64,具有跨膜特性,没有信号肽,半衰期为30 h,定位于叶绿体中;与Vitis vinifera“Shine Muscat”(BAO79387.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大于99%;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基因登录号为MN164611。
胡源然[5](2020)在《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品质及鲜切保鲜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黄冠’梨、‘红香酥’梨为材料,比较喷施浓度为5、10、20、40μmol/L硒肥(Na2Se O3)、浓度为50、100、200、400 mmol/L锌肥(Zn SO4)对梨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将硒肥、锌肥最佳处理浓度组进行了鲜切处理,研究了硒肥(10μmol/L)、锌肥(200 mmol/L)对两种梨鲜切保鲜效果的影响,以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对两种鲜切梨保鲜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硒肥对两种梨果实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浓度为10μmol/L硒肥在提高‘黄冠’梨蛋白质方面效果最好,在降低可滴定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PPO及POD酶活性方面效果最好;浓度10μmol/L硒肥能显着提高‘红香酥’梨硬度,降低其POD酶活性,且效果最好,在降低MDA含量、可滴定酸含量、PPO酶活方面与CK组相比,效果显着,还能显着提高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综合比较得出,浓度为10μmol/L硒肥对提高两种梨品质效果最好。2.不同浓度锌肥对两种梨品质影响不同,其中浓度为200 mmol/L锌肥在提高‘黄冠’梨硬度、蛋白质含量及降低MDA含量方面效果最好,与CK组相比,该浓度处理能显着提高‘黄冠’梨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显着降低其PPO、POD酶活;200 mmol/L锌肥对提高‘红香酥’梨硬度、蛋白质含量方面效果最好,能显着降低其POD、PPO酶活,效果最好,该浓度处理还能显着提高‘红香酥’梨的单果重及降低其MDA含量。综合比较得出,浓度为200 mmol/L锌肥对提高两种梨品质效果最好。3.施用硒肥显着提高两种梨的Se含量,提高了两种梨Cu、Fe、K含量,提高了‘红香酥’梨的Ca含量,对两种梨的Mg元素有拮抗作用。4.施用锌肥显着提高了两种梨的Zn含量,提高了两种梨Fe、K含量,对两种梨的Mg元素有拮抗作用。5.施用浓度为10μmol/L硒肥、200 mmol/L锌肥均能通过延缓两种鲜切梨硬度下降,延缓其PPO、POD酶活的上升,延缓‘红香酥’梨相对电导率上升,对两种鲜切梨有一定的保鲜效果。6.3%EDTA-2Na能显着延缓两种鲜切梨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的下降,显着抑制两种鲜切梨褐变、抑制其失重率、相对电导率、PPO、POD酶活及微生物菌落总数的上升,能显着抑制鲜切‘黄冠’梨硬度的下降,对保鲜两种鲜切梨有显着效果。
方响[6](2020)在《高原乳酸菌对采后水果生物保鲜效果研究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从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筛选出的具有特殊生物功能的优良乳酸菌菌种,研究利用其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天然生物保鲜剂的潜在优势,从而为取代化学防腐保鲜剂在采后水果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三株筛选于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的优质乳酸菌开展不同采后水果的保鲜研究:(1)高产胞外多糖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cs)H52的发酵上清液应用于“红地球”鲜食葡萄保鲜,于25℃贮藏。在贮藏期(0,5,10,15和20 d),对鲜食葡萄的理化指标(失重率、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梗褐变率、pH值、可滴定酸含量、总酚含量以及感官评价)和表面微生物(需氧嗜温菌、酵母菌和霉菌以及大肠菌群)菌落数进行测定。(2)高产胞外多糖乳明串珠菌H52和产Ⅱa类细菌素德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F17的发酵上清液应用于“红颜”草莓保鲜,于25℃贮藏。分别于贮藏期0,12,24,48和72 h测定草莓的理化指标(失重率、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pH值)和对草莓表面微生物(需氧嗜温菌、酵母菌和霉菌以及大肠菌群)进行菌落计数。同时,利用MiSeq平台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DNA和ITS)检测各采样时间点草莓表面微生物群落(细菌和真菌),并利用mothur、R语言等软件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分析。(3)高抗氧化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plantarum)BX62的菌悬液与1%的壳聚糖溶液单独或复配处理“红富士”鲜切苹果,于4℃贮藏。分别于贮藏期(0,2,4,6和8 d)测定鲜切苹果的理化指标(失重率、褐变指数、DPPH自由基清除率、PPO和POD活性、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总酚含量)和表面微生物(需氧嗜温菌、需氧嗜冷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和霉菌)菌落数。结果:(1)乳酸菌H52处理降低了采后“红地球”葡萄的失重率、腐烂率以及果梗褐变率,并延缓了成熟与衰老,较好地保持了总酚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乳酸菌H52处理抑制了鲜食葡萄表面的需氧嗜温菌、酵母菌和霉菌以及大肠菌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采后“红地球”葡萄的失重率,腐烂率,果梗褐变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均与鲜食葡萄的感官评分高度相关(P<0.05)。(2)乳酸菌F17和H52处理降低了草莓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延缓了草莓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较好地保持了草莓的采后品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乳酸菌H52处理对贮藏期间草莓表面的需氧嗜温菌、酵母菌和霉菌以及大肠菌群均有明显地抑制效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同一贮藏时间点对照组和处理组草莓样本属水平的群落组成,结果发现F17处理抑制了泛菌属(Pantoe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未分类腔菌属(unclassifiedPleosporales)、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以及茎点霉属(Phoma),而H52处理组抑制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型菌属(Streptophyt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以及茎点霉属(Phom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和pH值与细菌属高度相关,而腐烂率、失重率和可溶性固形物与真菌属高度相关;此外,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灰霉菌属(Botrytis)和未分类腔菌属(UnclassifiedPleosporales)与草莓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呈正相关。(3)乳酸菌BX62菌悬液处理降低了鲜切苹果的失重率、褐变率、PPO和POD活性,延缓了其多酚含量下降,提高了其对DPPH的清除能力,使鲜切苹果呈现出较好的感官特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菌落计数结果表明,1%壳聚糖溶液处理显着抑制了鲜切苹果表面的需氧嗜温菌、需氧嗜冷菌以及酵母菌和霉菌(P<0.05),有效保证了鲜切苹果在贮藏期间的食品安全;同时,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菌BX62与鲜切苹果的抗氧化能力高度相关(P<0.01),揭示乳酸菌BX62可作为延缓鲜切苹果氧化褐变的良好天然抗氧化剂。结论:综上所述,高原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应用于采后水果保鲜,可较好地维持水果的品质和保证食品安全,是潜在的良好生物保鲜剂来源。
康慧芳[7](2020)在《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以葡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供试菌株,分别采用L-半胱氨酸与二氧化氯气体两种试剂对离体链格孢菌进行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链格孢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形态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测量菌落直径,初步探索两种保鲜剂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后选取适宜浓度试剂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果进行处理,通过观察果实病害、贮藏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究两种试剂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效果;最后,基于前期试验选取适宜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和L-半胱氨酸溶液对葡萄进行处理,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温度25℃,湿度60%65%的环境下贮存,通过测定果实贮藏期间质地品质、色泽、营养组分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研究两种保鲜剂对葡萄的保鲜效果,并总结能够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且能长时间维持果实品质的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以葡萄链格孢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和3000 mg/L几种不同质量浓度的L-半胱氨酸处理离体菌,发现L-半胱氨酸对链格孢菌的芽管伸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800 mg/L L-半胱氨酸抑制效果最好,培养第6 d,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95.96%。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发现处理组菌丝密集程度很小,菌丝空洞化、发黑变粗、萎缩,而对照组菌丝细长光滑。后选用1600、2000、2400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进行处理,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的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及失重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果实中MDA的含量也得到了有效抑制,贮藏到15 d,MDA含量仅为41.39 nmol/g。2800 mg/L L-半胱氨酸还能有效保持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性系统,增强果实抵抗病害的能力。综合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能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发生及扩展,延缓果实衰老以及腐烂,保持果实优良品质。2、用浓度为1.5、3.0、4.5、6.0、7.5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分别对离体链格孢菌处理10、20和30min,发现二氧化氯气体能够有效降低链格孢菌的菌落生长、芽管伸长及孢子萌发率,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越好,其中9.0μg/L的二氧化氯气体处理30min时抑制效果最好,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后选用3.0、6.0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处理30 min,发现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贮藏期间能有效抑制葡萄果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失重率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效清除果实中的自由基。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能有效抑制POD、PPO、CAT和SOD活性的降低,贮藏到第10 d,PPO活性值是对照组的1.67倍,POD活性值是对照组的2.10倍,且CAT活性及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表明,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果实30min能有效延缓交链孢霉腐病对葡萄果的损害。3、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分别用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熏蒸30 min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喷洒浸没果实,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常温下贮存。研究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能有效维持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凝聚性、回复性等质地性能及果实的色泽品质,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贮藏到12 d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04和1.17倍,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且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和1.87倍。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还能有效抑制果实MDA含量的上升及PPO活性的增加,并保持较高的POD活性。实验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处理葡萄,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果实货架期,保持果实质地品质、营养组分及生理生化品质,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商品价值。
陈浩[8](2019)在《1-MCP与Na2S2O5复合新型保鲜剂对红提葡萄采后生理的影响及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红提葡萄(Red globe grape)为欧亚种,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培育而成,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是我国主栽鲜食葡萄品种,陕西省种植面积13340公顷,年产量24万吨。红提葡萄富含多种营养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但由于红提葡萄在贮藏过程中呼吸作用旺盛,水分蒸腾严重,微生物易侵染,极易腐烂变质,贮藏期短,这也极大影响了红提葡萄的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限制了红提葡萄的长期贮藏和远距离销售。1-甲基环丙烯(1-MC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它能干扰并阻断乙烯与受体的结合,进而阻碍果实内源乙烯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果肉细胞成熟衰老生物化学反应,且具有无毒、高效等优点,在果蔬的保鲜保藏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Na2S205遇水后缓慢释放S02,从而抑制微生物大量繁殖,使相关氧化酶和水解酶的活性遭到破坏,具有保质、护色、延缓衰老的作用,现已在果品贮藏保鲜上广泛应用。本试验以陕西合阳红提葡萄为原料,研究1-MCP与Na2S20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采后生理与贮藏品质的影响,探究红提葡萄贮藏期品质变化与保鲜技术之间的关系,寻找适合红提葡萄贮藏保鲜最佳方法,旨在延长保藏期,提高贮藏品质。经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对红提葡萄贮期呼吸强度的测定,发现红提葡萄果穗不同部位呼吸类型不同。穗轴有明显呼吸高峰,为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粒呼吸强度变化平稳,判断为呼吸非跃变型。通过对红提葡萄果实冰点的测定,得出果汁的冰点温度是-3.9℃。2、经对红提葡萄贮藏温度筛选试验,贮藏温度以-2±0.5℃为宜,在该贮藏温度下不发生冷害。3、对红提葡萄进行保鲜剂及剂量的筛选实验,得出其最佳保鲜剂为1-MCP与Na2S205复合使用,每千克红提葡萄用3mg 1-MCP和4g Na2S205进行复合。4、采用1-MCP与Na2S205复合处理红提葡萄,可以显着延缓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性、呼吸强度、脱粒率及失重率上升,减缓果实硬度的降低,较好地保持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维生素C、类黄酮、花青素含量。贮藏180 d,好果率94.7%,感官鉴评90.2分。5、采用1-MCP与Na2S205复合处理红提葡萄,可显着降低果胶甲酯酶(PME)、果胶裂解酶(PL)、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以及β-葡萄糖苷酶(β-Glu)的活性,延缓原果胶、纤维素含量的降低以及可溶性果胶含量的增加,保持了较高的果实硬度。6、采用1-MCP与Na2S2O5复合处理红提葡萄,可有效协调SOD、POD、CAT等活性氧清除酶体系,较好地发挥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保持较高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黄酮、花青素以及维生素C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能延缓O2-·的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以及果实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增加,减轻活性氧对果实的毒害作用,维持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最终延缓红提葡萄果实衰老。7、采用1-MCP与Na2S2O5复合处理红提葡萄,可有效延缓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性的上升,抑制果皮脂氧合酶(LOX)、酯酶活性的升高,保持较低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减轻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区室化功能,增强细胞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延缓果皮褐变进程,提高贮藏品质和好果率。
佟继旭[9](2018)在《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鲜食葡萄的采后贮藏存在很多问题。红地球作为我国重要的鲜食葡萄品种,在贮运过程中通常采用二氧化硫进行防腐保鲜处理,但在其贮运过程中不仅存在二氧化硫(SO2)的漂白损伤,还可能存在SO2的残留量超标现象,影响人体健康。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鲜食葡萄产业包括产区产量、品种、栽培种植模式、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启示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归纳总结,继而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市面上流通较多的不同SO2保鲜剂对贮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同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多种不同贮运条件,对SO2在红地球葡萄中的残留和人体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归纳出SO2类保鲜剂的使用规范和建议。本论文为红地球葡萄贮藏以及SO2类保鲜剂合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SO2保鲜剂用量因素对人体膳食安全的效应,找出了SO2类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影响的一般规律,可指导SO2类保鲜剂的研制,也为其他果蔬贮藏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国内外葡萄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我国葡萄产业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葡萄产业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国际上葡萄产业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葡萄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应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制定和实施详细的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技术,提升设施葡萄的装备水平,强化我国鲜食葡萄的品牌意识和销售模式,并逐步进军高端葡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功能,充分开展农户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鲜食葡萄从业者的素质。(2)不同SO2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葡萄果实随机分成五个释放速度保鲜剂处理组,分别是不经任何处理的葡萄果实作为空白对照CK组、T1(7包片+1包粉)组、T2(4包粉)组、T3(5包粉)组、标准SO2气体熏蒸处理结合T1(气+T1)组,分别在不同贮藏时间取样,进行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汁pH等重要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进行SO2防腐保鲜处理的对照组,在第60d时果实已经严重腐烂,无法继续取样,而进行了SO2防腐保鲜处理的组别,果实最长可以贮藏近140天,可见SO2对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四种SO2保鲜剂处理组中,气+T1组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T1、T2、T3组,且能保持各项果实品质指标的平稳变化,可见对于一些不耐二氧化硫的葡萄品种,在不断开发新型二氧化硫保鲜剂的同时,可不断尝试进行保鲜剂的复配和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红地球葡萄果实贮藏期腐烂率与脱粒率呈极显着性正相关,与TSS含量、TA含量和硬度值呈极显着性负相关,与pH值和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脱粒率与TA含量、硬度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TSS含量、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与pH值呈正相关。(3)SO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残留量测定和膳食风险评估。一些像红地球葡萄需要长期贮藏保鲜的葡萄品种,由于长期处于较高二氧化硫浓度的环境中,果实大量吸收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通过模拟红地球葡萄采收后的各种真实贮运过程,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距离运输以及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多种保鲜剂使用情况下SO2残留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依据不同情况下的残留量及风险商判定公式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二氧化硫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变化为2.9740.95 mg/kg,均小于我国农业农村部标准的最低SO2残留量标准,膳食安全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贮运环境下红地球葡萄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极低,不会对人身造成损伤,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这些结果为SO2类保鲜剂的现实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上述评价结果,针对我国葡萄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发展需求,提出了我国二氧化硫在葡萄中的使用建议,即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使用准则,不断健全配套的安全使用技术,包括使用的时间、用量、方法、使用范围、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和注意事项等,同时鼓励厂家开展SO2在葡萄上的登记,完善登记手续,促进SO2保鲜剂在葡萄上应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张群[10](2018)在《欧亚种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果实能量亏损与品质劣变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欧亚种“红地球”和“维多利亚”葡萄为试材,采后进行钙联合酸、钙联合涂膜,钙联合热水浸泡和钙联合C102抑菌处理,研究其对果实感官品质、质地物性特征、生理特征、营养成分、超微结构、细胞壁成分变化和细胞壁代谢及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能量水平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探讨采后不同处理方式对葡萄贮藏期间质地的影响。果实硬度与胶着性、弹性、断裂性均呈显着正相关(R= 0.94~1.00,P<0.01),与内聚性呈负相关(R=-0.72~-0.71,P<0.05);果实断裂性与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呈显着正相关(R= 0.85~1.00,P<0.01);弹性与胶着性、咀嚼性呈显着正相关(R= 0.96~0.97,P<0.01),胶着性与咀嚼性呈显着正相关(R= 0.94~0.95,P<0.01)。果实的硬度与胶着性和咀嚼性呈正相关(R= 0.85~1.00,P<0.01)。葡萄冷藏其各项质地参数变化规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同的采后处理表现出质地下降趋势不同,其中抗菌保鲜处理下降趋势最明显。采后处理影响产品贮藏期间质地的变化,不同的处理改变了葡萄的质地,增大了果实的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2)从葡萄果实感官品质、果肉组织内在品质、能量水平和果肉组织抗氧化物质含量的角度探讨比较“维多利亚”和“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组织细胞能量亏损与衰老劣变的差异。“红地球”葡萄的腐烂率、膜透性和丙二醛低于“维多利亚”,但能量水平和抗氧化物花色苷、类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高于“维多利亚”。ATP与硬度正相关(R=0.98,P<0.01),与膜透性和丙二醛负相关(R=-0.86,-0.86,P<0.01),内源抗氧化物质与丙二醛负相关(R=-0.77,-0.76,-0.77,-0.71,P<0.05)。能量水平和内源性抗氧化物含量对果实衰老劣变有直接影响,“红地球”比“维多利亚”耐贮藏。(3)探讨葡萄冷藏期间组织细胞能量亏损对果实营养品质劣变的影响。葡萄冷藏期间葡萄果肉组织的能量水平下降,处于亏损状态。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Vc、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下降,但pH值上升。采后经适当处理可缓解组织能量亏损,减缓品质劣变,尤以涂膜效果更显着。ATP水平与TA、Vc呈一元二次曲线拟合,拟合度大于或接近0.9;与SSC、葡萄糖、酒石酸、pH值呈线性拟合,拟合度近0.9。ATP水平与SSC、酒石酸、TA、Vc、葡萄糖极显着正相关(R=0.89~0.94,P<0.01);与pH值极显着负相关(R=-0.93,P<0.01)。能量水平对果实营养品质劣变有直接影响,减缓能量亏损可维持果实营养品质。(4)研究钙联合涂膜和热处理对欧亚种“维多利亚”葡萄组织能量水平和生理品质的影响。对照组葡萄组织中能量水平处于亏损状态,呼吸强度减弱,细胞膜脂氧化增加,膜透性、褐变指数(BI)和腐烂率增加,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脂氧合酶(LOX)酶活性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降低,果实软化。钙联合热和涂膜处理较好维持了果实的能量水平和生理品质,且涂膜优于热处理。三磷酸腺苷(ATP)与硬度、SOD酶活性显着正相关(R= 0.94,0.93,P<0.01),与丙二醛(MDA)、膜透性、LOX酶活性显着负相关(R=-0.90,-0.93,-0.94,P<0.01);能荷(energy charge,EC)值与膜透性、LOX酶活性负相关(P<0.05),与呼吸强度和SOD酶活性正相关(P<0.05)。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葡萄组织的能量水平处于亏损状态,能量水平显着影响生理品质。经适当的采后处理可延缓能量亏损,涂膜优于热处理。(5)研究葡萄衰老自溶软化与细胞膜完整性及能量代谢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a.果实中膜完整性、能量和能荷水平,能量代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涂膜和热处理要高于对照。在降低自溶软化指数、维持膜完整性和ATP水平上,涂膜显着优于热处理(P<0.05)。b.果实自溶软化指数与膜透性和丙二醛呈显着正相关(R= 0.73,0.79,P<0.01),与线粒体蛋白量、能量代谢酶活性、能量和能荷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79~-0.54,P<0.01)。葡萄贮藏中自溶软化进程与细胞膜完整性和能量代谢特性紧密相关,且涂膜和热处理有利于保持细胞膜完整性,缓解能量代谢酶活性下降,维持较高的能量和能荷水平,延缓自溶软化,且涂膜效果优于热处理。(6)研究葡萄衰老劣变与能量代谢和酚类代谢的关系。结果显示:a.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葡萄果肉组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升高,线粒体蛋白和能量代谢酶活性下降,能量水平和能荷下降,内源性抗氧化物质总酚、类黄酮、花色苷、单宁和叶绿素下降,果肉组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铁还原性下降。b.涂膜处理显着缓解果肉膜透性和MDA含量的上升(P<0.05),显着缓解贮藏中后期线粒体蛋白含量、三磷酸腺苷酶(H+-ATPase)、Ca2+-ATPase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CO)酶活性的下降(P<0.05),显着缓解中期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活性的下降(P<0.05),显着缓解中后期总酚、单宁和叶绿素a含量(P<0.05),显着缓解抗氧化能力及铁还原能力的下降(P<0.05)。c.果实组织MDA含量和膜透性与线粒体蛋白量、能量代谢酶活性、能量水平和能荷、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和铁还原性呈极显着负相关(R=-0.99~-0.93,P<0.01)。葡萄果实采后贮藏期的衰老劣变与线粒体蛋白含量下降、果肉组织能量代谢酶活性下降,能量水平和能荷下降,内源性抗氧化物质下降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密切相关,细胞膜脂过氧化增加,细胞结构破坏,膜透性增加。涂膜处理能延缓葡萄果实衰老劣变。(7)研究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自溶软化与能量水平及细胞壁代谢的关系,比较贮藏初期和末期内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a.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自溶软化指数、腐烂率和膜透性升高,硬度和能量物质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酯酶(pectinesterase,PE)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x)酶活性上升,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酶活性在贮藏30 d内下降,之后急剧升高。细胞壁组分原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下降,水溶性果胶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葡萄内果皮的超微结构破坏,出现了大的孔洞。b.葡萄果实自溶软化指数与能量水平、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和细胞壁组分紧密相关,果实自溶软化指数与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和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显着负相关(R=-0.95,-0.94,-0.84,P<0.01),与能荷(EC)无明显相关性;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E)、纤维素酶(Cx)酶活性正相关(R=0.96,0.86,0.96,P<0.01),与β-半乳糖苷酶(β-Gal)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与原果胶、水溶性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显着负相关(R=-0.95,-0.80,-0.94,-0.98,P<0.01)。c.涂膜和热处理维持组织的高能量状态和致密的超微结构,抑制PG、PE和Cx酶活性的升高,延缓细胞壁降解,延缓自溶软化,其中涂膜显着优于热处理(P<0.05)。
二、产量与施肥及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量与施肥及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采前喷施水杨酸对红地球葡萄采后灰霉病抗性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葡萄概况 |
1.2 葡萄采后软化 |
1.3 葡萄采后病害 |
1.3.1 灰霉病 |
1.3.2 黑粉病 |
1.3.3 青霉病 |
1.3.4 软腐病 |
1.4 葡萄采后病害控制方法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生物方法 |
1.4.4 天然物质 |
1.5 水杨酸在果蔬中的研究 |
1.5.1 水杨酸(SA)的概述 |
1.5.2 SA在果蔬贮藏保鲜的作用 |
1.5.3 SA的安全问题 |
1.6 苯丙烷代谢途径的研究 |
1.6.1 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酶 |
1.6.2 苯丙烷代谢途径与抗病性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1.8.1 采前喷施SA葡萄喷施浓度的筛选 |
1.8.2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
1.8.3 采前喷施SA对葡萄PAL家族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1.8.4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采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
1.8.5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采后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采前水杨酸喷施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4 试验处理方法 |
2.1.5 葡萄表观品质测定 |
2.1.6 葡萄果实硬度测定 |
2.1.7 葡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测定 |
2.1.8 葡萄可滴定酸(TA)含量测定 |
2.1.9 葡萄防御相关酶活性 |
2.1.10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2.2.2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落粒率的影响 |
2.2.3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
2.2.4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失重率的影响 |
2.2.5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实硬度的影响 |
2.2.6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TSS含量的影响 |
2.2.7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TA含量的影响 |
2.2.8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2.2.9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2.10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2.2.11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β-1,3-葡聚糖酶酶(GLU)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灰霉病抗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试剂 |
3.1.2 仪器和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3.1.5 损伤接种及对病斑直径的影响 |
3.1.6 接种发病率 |
3.1.7 总酚(TP)和类黄酮(TF)含量测定 |
3.1.8 PAL、C4H和4CL活性测定 |
3.1.9 荧光定量PCR检测VvPAL、VvC4H、Vv4CL基因相对表达情况 |
3.1.10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实接种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 |
3.2.2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TP和 TF含量的影响 |
3.2.3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肉PAL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2.4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皮PAL活性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2.5 采前喷施 SA 对红地球葡萄果肉 C4H 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2.6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皮C4H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2.7 采前喷施SA对葡萄果肉4CL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2.8 采前喷施SA对葡萄果皮4CL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2.9 比较VvPAL、VvC4H和 Vv4CL基因相对表达量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1-17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处理方法 |
4.1.4 葡萄样品处理荧光定量分析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1-3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2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4-6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3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7-9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4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10-12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5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13-15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6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VvPAL16-17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7 红地球葡萄0 d VvPAL1-17基因果皮相对果肉基因相对表达量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红地球葡萄采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试剂 |
5.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处理方法 |
5.1.4 葡萄果实原果胶(PP)、水溶性果胶(WSP)和纤维素含量测定 |
5.1.5 葡萄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5.1.6 荧光定量PCR检测果实PME、PG、β-glu和β-Gal相对表达量 |
5.1.7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PP、WSP和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5.2.2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2.3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果胶甲酯酶(PME)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2.4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2.5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2.6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纤维素酶(Cx)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6.1 材料与设备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仪器与设备 |
6.1.3 试验处理方法 |
6.1.4 指标测定方法 |
6.1.5 红地球葡萄感官评价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采前喷施SA对红红地球葡萄硬度的影响 |
6.2.2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6.2.3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失重率、腐烂率和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
6.2.4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6.2.5 采前喷施SA对红地球葡萄抗坏血酸(ASA)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处理与包装 |
1.2.2 试验方案设计 |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3. 1 腐烂率 |
1.2.3. 2 果梗褐变指数 |
1.2.3. 3 漂白指数 |
1.2.3. 4 呼吸强度 |
1.2.3. 5 果实硬度 |
1.2.3. 6 还原糖含量 |
1.2.3. 7 可滴定酸含量 |
1.2.3. 8 VC含量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
2.1.1 对腐烂率的影响 |
2.1.2 对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
2.1.3 对漂白指数的影响 |
2.1.4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
2.1.5 对硬度的影响 |
2.2 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1 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2.2 对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2.3 对VC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4)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保鲜研究现状 |
1.2 葡萄果梗保鲜研究现状 |
1.2.1 测量果梗褐变的方法研究 |
1.2.2 SO_2对葡萄采后贮运期间果梗褐变的影响研究 |
1.2.3 冷藏包装技术 |
1.2.4 SO_2替代技术 |
1.2.5 分子调控技术 |
1.3 NO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现状 |
1.3.1 NO保鲜应用特点 |
1.3.2 NO延缓果蔬呼吸作用的研究 |
1.3.3 NO对果蔬的保绿防褐调节 |
1.3.4 NO对果蔬衰老进程的调控 |
1.4 RNA-seq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的应用 |
1.4.1 RNA-seq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
1.4.2 RNA-seq技术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NO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的熏蒸浓度筛选与优化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处理 |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NO熏蒸浓度广谱筛选 |
2.4.2 NO熏蒸浓度实效性优化 |
2.4.3 NO对葡萄采后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
2.4.4 NO对葡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4.5 NO对葡萄采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4.6 NO对葡萄采后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2.4.7 NO对葡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
2.4.8 NO对葡萄采后落粒率的影响 |
2.4.9 NO对葡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宜NO浓度对葡萄果梗色泽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处理 |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果穗失重率变化 |
3.4.2 果梗电导率变化 |
3.4.3 叶绿素含量变化 |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 |
3.4.5 类黄酮含量变化 |
3.4.6 果梗表皮微观结构变化 |
3.4.7 果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变化 |
3.4.8 果梗细胞组织特性变化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NA-seq技术分析葡萄果梗褐变相关途径及其NO响应 |
4.1 样品处理与取样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样品处理 |
4.1.3 测序样品与要求 |
4.2 分析方法 |
4.2.1 RNA-seq测序流程 |
4.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
4.2.3 RNA-seq数据与分析 |
4.2.4 褐变相关候选差异基因验证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测序样品的质量 |
4.4.2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RNA-Seq文库质量 |
4.4.3 不同果梗样品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
4.4.4 差异基因维恩图分析 |
4.4.5 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筛选与表达验证 |
4.4.6 差异基因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4.7 苯丙烷代谢途径参与果梗褐变代谢的差异基因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O调控葡萄果梗褐变相关苯丙烷代谢的转录研究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处理 |
5.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3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和分析 |
5.4.1 NO处理对鲜食葡萄果梗品质的影响 |
5.4.2 NO 处理对果梗褐变的影响 |
5.4.3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总酚与含水的影响 |
5.4.4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
5.4.5 RNA提取与qPCR扩增 |
5.4.6 qPCR扩增过程分析 |
5.4.7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葡萄果梗VvPPO1 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试剂 |
6.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6.2 实验方法 |
6.2.1 RNA 的分离和cDNA 的合成 |
6.2.2 VvPPO1 全长cDNA的分子克隆 |
6.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4 植物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5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实验步骤 |
6.2.6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
6.3 转基因烟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6.4 结果和分析 |
6.4.1 VvPPO1 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 |
6.4.2 VvPPO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3 VvPPO1 c DNA全长克隆与进化树构建 |
6.4.4 氨基酸疏水性与三维结构 |
6.4.5 多序列比对分析 |
6.4.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
6.4.7 VvPPO1 亚细胞定位分析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排序)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表 |
(5)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品质及鲜切保鲜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硒肥研究背景 |
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2.1 清除体内自由基 |
1.2.2 提高免疫机能 |
1.2.3 拮抗重金属 |
1.3 硒的重要性 |
1.3.1 适量硒对人体的健康的好处 |
1.3.2 过量硒的毒性 |
1.3.3 硒对果树生理的影响 |
1.4 硒肥分类 |
1.4.1 肥料中硒的存在形态不同分类 |
1.4.2 施肥方式不同分类 |
1.4.3 新型富硒肥 |
1.5 锌肥研究背景 |
1.6 锌的生物学功能 |
1.6.1 参与人体内多种金属酶的合成 |
1.6.2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 |
1.6.3 抗氧化能力 |
1.6.4 锌的其他生理功能 |
1.7 锌对果树生理的影响 |
1.8 常见锌肥施用技术 |
1.8.1 常用锌肥种类 |
1.8.2 常用施肥技术 |
1.9 两个梨品种简介 |
1.9.1 ‘黄冠’梨简介 |
1.9.2 ‘红香酥’梨简介 |
1.10 鲜切水果研究背景 |
1.11 鲜切水果保鲜技术 |
1.11.1 物理保鲜法 |
1.11.2 化学保鲜法 |
1.11.3 生物保鲜法 |
1.12 保鲜剂EDTA-2Na简介 |
1.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13.1 研究内容、目的 |
1.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施用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
2.2 测定方法 |
2.2.1 单果重测定 |
2.2.2 果形指数测定 |
2.2.3 硬度测定 |
2.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2.2.5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2.2.6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2.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8 POD酶活测定 |
2.2.9 PPO酶活测定 |
2.2.10 MDA含量测定 |
2.2.11 硒元素测定 |
2.2.12 铜、锌、镁、钾、铁、钙元素测定 |
2.2.1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外观品质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内在品质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POD活性的影响 |
2.3.4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PPO活性的影响 |
2.3.5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MDA含量的影响 |
2.3.6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矿质元素的影响 |
2.3.7 硒肥、锌肥浓度对两种梨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品质影响的结论 |
2.4.2 不同浓度硒肥、锌肥对两种梨矿质元素影响的结论 |
2.4.3 讨论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品质的影响 |
2.4.4 讨论硒肥、锌肥对两种梨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章 硒肥、锌肥以及EDTA-2Na对两种梨鲜切保鲜效果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
3.2 测定方法 |
3.2.1 失重率的测定 |
3.2.2 硬度的测定 |
3.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3.2.4 色差的测定 |
3.2.5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3.2.6 VC含量测定 |
3.2.7 POD酶活性的测定 |
3.2.8 PPO酶活性的测定 |
3.2.9 菌落总数的测定 |
3.2.10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失重率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色差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VC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硬度的影响 |
3.3.7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PPO酶活的影响 |
3.3.8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POD酶活的影响 |
3.3.9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微生物抑制效果的影响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保鲜效果影响的结论 |
3.4.2 讨论不同处理对两种鲜切梨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高原乳酸菌对采后水果生物保鲜效果研究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采后水果保鲜技术概述及展望 |
1.3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益生特性 |
1.3.1 抗氧化特性 |
1.3.2 抑菌特性 |
1.3.3 细菌素 |
1.3.4 胞外多糖 |
1.4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1.7.1 采后葡萄保鲜技术路线 |
1.7.2 采后草莓保鲜技术路线 |
1.7.3 鲜切苹果保鲜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产胞外多糖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H52 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果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葡萄 |
2.2.2 乳酸菌菌株H52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实验器材 |
2.3 试验方法 |
2.3.1 MRS培养基的配制 |
2.3.2 乳酸菌H52的活化 |
2.3.3 乳酸菌H52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2.3.4 试验处理 |
2.4 指标测定 |
2.4.1 失重率 |
2.4.2 腐烂率 |
2.4.3 果梗褐变率 |
2.4.4 SSC |
2.4.5 pH值 |
2.4.6 TA |
2.4.7 总酚含量 |
2.4.8 微生物菌落培养与计数 |
2.4.9 可接受性评价 |
2.4.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5 结果 |
2.5.1 失重率 |
2.5.2 腐烂率 |
2.5.3 果梗褐变率 |
2.5.4 鲜食葡萄SSC、TA、SSC/TA和 pH值 |
2.5.5 总酚含量 |
2.5.6 微生物菌落计数 |
2.5.7 可接受性评价 |
2.5.8 相关性分析 |
2.6 讨论 |
2.6.1 鲜食葡萄失重率、腐烂率和果梗褐变率的变化 |
2.6.2 鲜食葡萄SSC、TA、糖酸比和pH值的变化 |
2.6.3 鲜食葡萄表面微生物分析 |
2.6.4 感官评价 |
2.7 小结 |
第三章 产细菌素乳酸菌(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F17 和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Leuconostoc lactis)H52 对采后草莓保鲜效果研究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初探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主要试剂及耗材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材料 |
3.2.4 乳酸菌菌株F17和H52 |
3.3 试验方法 |
3.3.1 MRS培养基的配制 |
3.3.2 乳酸菌活化 |
3.3.3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3.3.4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处理试验材料样品 |
3.4 理化指标测定 |
3.4.1 失重率 |
3.4.2 腐烂率 |
3.4.3 pH值 |
3.4.4 SSC |
3.4.5 微生物菌落计数 |
3.4.6 细菌和真菌总DNA的提取 |
3.4.7 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 PCR扩增 |
3.4.8 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9 质量控制 |
3.4.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5 结果 |
3.5.1 失重率 |
3.5.2 腐烂率 |
3.5.3 pH值 |
3.5.4 SSC |
3.5.5 AMB |
3.5.6 YAMs |
3.5.7 CB |
3.5.8 测序信息 |
3.5.9 草莓表面细菌群落组成 |
3.5.10 草莓表面真菌群落组成 |
3.5.11 草莓表面微生物Alpha多样性 |
3.5.12 细菌PCoA分析 |
3.5.13 真菌PCoA分析 |
3.5.14 细菌Lefse分析 |
3.5.15 真菌Lefse分析 |
3.5.16 草莓细菌属群落组成与草莓理化性质典型对应分析 |
3.5.17 草莓真菌属群落组成与草莓理化性质典型对应分析 |
3.6 讨论 |
3.6.1 不同处理对草莓理化性质的影响 |
3.6.2 不同处理对草莓表面微生物菌落数的影响 |
3.6.3 不同处理对草莓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6.4 典型对应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具高抗氧化能力乳酸菌(Lactobacillusparplontarum)BX62和壳聚糖溶液复配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器材 |
4.2.1 苹果 |
4.2.2 菌株 |
4.2.3 壳聚糖 |
4.2.4 主要试剂 |
4.2.5 主要仪器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MRS培养基的配制 |
4.3.2 乳酸菌BX62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4.3.3 壳聚糖最适抑菌条件的确定 |
4.3.4 1%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
4.3.5 乳酸菌-壳聚糖复配溶液的制备 |
4.3.6 试验处理 |
4.4 指标测定 |
4.4.1 失重率 |
4.4.2 褐变率 |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4.4.4 PPO活性测定 |
4.4.5 POD活性测定 |
4.4.6 SSC |
4.4.7 TA |
4.4.8 总酚含量 |
4.4.9 微生物菌落计数 |
4.4.10 统计学分析 |
4.5 结果 |
4.5.1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
4.5.2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褐变率的影响 |
4.5.3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清除DPPH自由基的影响 |
4.5.4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PPO活性的影响 |
4.5.5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POD活性的影响 |
4.5.6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SSC的影响 |
4.5.7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TA含量的影响 |
4.5.8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总酚含量的影响 |
4.5.9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AMB菌落数的影响 |
4.5.10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乳酸菌菌落数的影响 |
4.5.11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表面APB菌落数的影响 |
4.5.12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YAMs菌落数的影响 |
4.5.13 相关性分析 |
4.6 讨论 |
4.6.1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贮藏期间理化性质的影响 |
4.6.2 不同处理对鲜切苹果贮藏期间SSC、TA以及多酚含量的影响 |
4.6.3 不同处理对控制鲜切苹果贮藏期间微生物的影响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葡萄的营养与价值 |
1.2 葡萄国内生产种植究现状 |
1.2.1 葡萄国内生产种植现状 |
1.2.2 葡萄国外生产种植现状 |
1.3 葡萄采后贮藏现状 |
1.3.1 采后生理代谢 |
1.3.2 微生物侵染 |
1.3.3 贮藏环境对葡萄的影响 |
1.4 葡萄采后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
1.4.1 葡萄采后病害的类型及致病菌 |
1.4.2 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
1.4.3 链格孢菌的侵染机制 |
1.5 葡萄采后病害防治技术 |
1.5.1 农业防治技术 |
1.5.2 生物防治技术 |
1.5.3 化学防治技术 |
1.5.4 物理防治技术 |
1.6 L-半胱氨酸 |
1.6.1 L-半胱氨酸作用机理 |
1.6.2 L-半胱氨酸抑菌优势 |
1.7 二氧化氯 |
1.7.1 二氧化氯作用机理 |
1.7.2 二氧化氯的灭菌优势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8.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L-半胱氨酸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2.2.2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
2.2.3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2.2.4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后葡萄病害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5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的葡萄中MDA含量的影响 |
2.2.6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葡萄果实POD和 PPO含量的影响 |
2.2.7 L-半胱氨酸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菌丝体的影响 |
3.2.2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
3.2.3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
3.2.4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3.2.5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病害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
3.2.6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7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中POD和 PPO活性的影响 |
3.2.8 二氧化氯气体处理对葡萄果实中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质地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色泽变化的影响 |
4.2.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营养品质的影响 |
4.2.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展望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 |
致谢 |
(8)1-MCP与Na2S2O5复合新型保鲜剂对红提葡萄采后生理的影响及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概述 |
1.1.1 葡萄简介 |
1.1.2 世界葡萄种植面积及产区 |
1.1.3 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及产区 |
1.1.4 我国葡萄主栽品种及简介 |
1.2 葡萄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
1.2.1 采后呼吸作用 |
1.2.2 采后水分作用 |
1.2.3 采后脱粒的研究 |
1.2.4 采后腐烂机理 |
1.2.5 采后褐变生理 |
1.2.6 采后激素的变化 |
1.3 影响葡萄采后贮藏保鲜因素 |
1.3.1 葡萄品种 |
1.3.2 葡萄采收的质量 |
1.3.3 葡萄的贮藏条件 |
1.4 葡萄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4.1 低温贮藏 |
1.4.2 气调贮藏 |
1.4.3 臭氧贮藏 |
1.4.4 涂膜贮藏 |
1.4.5 辐照贮藏 |
1.5 1-MCP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 |
1.6 Na_2S_2O_5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红提葡萄贮藏保鲜剂及贮藏温度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红提葡萄果汁冰点 |
2.3.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红提葡萄失重率、脱粒率、好果率、果梗鲜度的影响 |
2.3.3 保鲜剂用量对红提葡萄好果率的影响 |
2.3.4 贮藏温度试验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红提葡萄的呼吸类型 |
3.3.2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呼吸强度的影响 |
3.3.3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实硬度的影响 |
3.3.4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3.3.5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影响 |
3.3.6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3.7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3.8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9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类黄酮、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3.3.10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含水量的影响 |
3.3.11 贮藏末期红提葡萄感官性状 |
3.3.12 贮后SO_2残留量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实软化和细胞壁降解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设计 |
4.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原果胶含量、可溶性果胶含量的影响 |
4.3.2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4.3.3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影响 |
4.3.4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胶甲酯酶(PME)活性的影响 |
4.3.5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胶裂解酶(PL)活性的影响 |
4.3.6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的影响 |
4.3.7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纤维素酶(Cx)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活性氧代谢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3 试验设计 |
5.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5.3.2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3.3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实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影响 |
5.3.4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内源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皮褐变、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3 试验设计 |
6.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5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果皮褐变的影响 |
6.3.2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6.3.3 1-MCP与Na_2S_2O_5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葡萄采后生理病理现状 |
1.2.1 葡萄采后生理 |
1.2.2 葡萄的采后病害 |
1.2.3 影响葡萄贮藏的因素 |
1.3 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现状 |
1.3.1 改善葡萄保鲜的方法 |
1.3.2 鲜食葡萄的贮运保鲜方法 |
1.4 防腐保鲜剂二氧化硫的使用现状 |
1.4.1 二氧化硫保鲜剂在葡萄贮运中的应用 |
1.4.2 食品中二氧化硫限量的标准 |
1.4.3 食品中添加二氧化硫的安全现状 |
1.4.4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风险评估 |
1.4.5 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的方法 |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
1.5.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1.5.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 |
1.5.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及贮运现状调研分析 |
2.1 鲜食葡萄产业现状调研 |
2.1.1 鲜食葡萄的种植情况 |
2.1.2 我国鲜食葡萄贮藏情况 |
2.1.3 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鲜食葡萄的质量标准 |
2.2.1 鲜食葡萄收贮运标准 |
2.2.2 鲜食葡萄中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简称三剂)使用情况 |
2.2.3 鲜食葡萄中添加剂使用限量 |
2.3 我国市售葡萄二氧化硫保鲜剂的调研 |
第三章 SO_2类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处理方法 |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影响葡萄品质的指标测定 |
3.2.2 SO_2 保鲜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O_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处理方法 |
4.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4.1.5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二氧化硫在葡萄静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2.2 二氧化硫在葡萄动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2.3 脉冲式二氧化硫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2.4 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结合保鲜剂处理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推进葡萄产业升级、制定产业标准技术 |
5.2.2 建立健全“三剂”的依法管理 |
5.2.3 促进二氧化硫在葡萄上的登记 |
5.2.4 加强SO_2类保鲜剂管理 |
5.2.5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科普宣传 |
5.2.6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风险评估 |
5.2.7 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 |
5.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5.3.1 本文创新点 |
5.3.2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欧亚种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果实能量亏损与品质劣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葡萄概况 |
1.2 葡萄采后生理劣变 |
1.3 葡萄采后感官劣变 |
1.4 葡萄采后营养物质劣变 |
1.5 采后葡萄质地变化 |
1.6 葡萄采后能量代谢及亏损概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1 本研究的意义 |
1.7.2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 |
1.7.3 本研究的目的 |
2 不同的采后处理方式对葡萄贮藏期间质地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方法 |
2.1.4 果实质构分析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质地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
2.2.2 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葡萄贮藏期间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
2.2.3 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葡萄贮藏期间对果实胶着性的影响 |
2.2.4 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葡萄贮藏期间对果实咀嚼性的影响 |
2.3 小结 |
3 “维多利亚”和“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能量亏损与衰老劣变的比较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与果实采后处理方法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腐烂率的测定 |
3.1.5 硬度测定 |
3.1.6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3.1.7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测定 |
3.1.8 能量物质的测定 |
3.1.9 花色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 |
3.1.10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红地球”和“维多利亚”葡萄性状的比较 |
3.2.2 贮藏过程中硬度、腐烂率、膜透性和丙二醛的比较与分析 |
3.2.3 “维多利亚”和“红地球”葡萄贮藏过程中能量物质的比较分析 |
3.2.4 “维多利亚”和“红地球”葡萄贮藏期果肉中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
3.2.5 “维多利亚”和“红地球”葡萄果肉组织中主要品质劣变指标与能量水平和内源性抗氧化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 |
4 葡萄果实组织能量水平对其主要营养品质劣变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采后果实处理方法 |
4.1.2 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TA、SSC、Vc、pH值的测定 |
4.1.5 能量物质的测定 |
4.1.6 有机酸的测定 |
4.1.7 可溶性糖的测定 |
4.1.8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肉组织内ATP、ADP、AMP含量与EC的变化 |
4.2.2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肉组织内SSC的变化 |
4.2.3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肉组织内TA的变化 |
4.2.4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汁pH的变化 |
4.2.5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肉组织Vc含量的变化 |
4.2.6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肉组织有机酸的变化 |
4.2.7 不同贮藏时间葡萄果肉组织可溶性糖的变化 |
4.2.8 ATP水平和主要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 |
5 钙联合涂膜和热处理对采后葡萄能量水平和贮藏生理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果实采后处理方法 |
5.1.4 呼吸强度的测定 |
5.1.5 腐烂率的测定 |
5.1.6 褐变指数(browning index,BI)的测定 |
5.1.7 硬度的测定 |
5.1.8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5.1.9 能量物质的测定 |
5.1.10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测定 |
5.1.11 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的测定 |
5.1.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测定 |
5.1.13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测定 |
5.1.14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测定 |
5.1.15 蛋白质含量测定 |
5.1.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涂膜和热处理对葡萄果实贮藏期间能量指标的影响 |
5.2.2 涂膜和热处理对葡萄果实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5.2.3 涂膜和热处理对葡萄果实贮藏期间膜渗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2.4 涂膜和热处理对葡萄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5.2.5 涂膜和热处理对葡萄果实贮藏期间褐变指数(BI)和腐烂率的影响 |
5.2.6 涂膜和热处理对葡萄果实贮藏期间酶活性性的影响 |
5.2.7 能量水平与主要生理品质劣变指标及酶活性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小结 |
6 葡萄果实采后自溶软化与细胞膜完整性及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的关系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原料与果实采后处理方法 |
6.1.2 试剂 |
6.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4 果肉自溶评价 |
6.1.5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6.1.6 丙二醛(MDA)的测定 |
6.1.7 能量物质 |
6.1.8 葡萄果实线粒体的提取 |
6.1.9 线粒体内蛋白含量的测定 |
6.1.10 线粒体H~+-ATPase酶活性的测定 |
6.1.11 线粒体Ca~(2+)-ATPase酶活性的测定 |
6.1.12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 dehydrogenase,SDH)活性的测定 |
6.1.13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CO)活性的测定 |
6.1.1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果肉自溶软化指数的变化 |
6.2.2 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 |
6.2.3 低温贮藏下葡萄果肉组织的ATP、ADP、AMP、腺苷总量及能荷的变化 |
6.2.4 果肉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的变化 |
6.2.5 果肉组织中H~+-ATPase、Ca~(2+)-ATPase、SDH和CCO酶活性的变化 |
6.2.6 葡萄果肉自溶软化与能量代谢酶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的相关性 |
6.3 小结 |
7 “红地球”葡萄果实衰老劣变与线粒体内能量代谢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原料与果实采后处理方法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设备 |
7.1.4 花色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 |
7.1.5 单宁的测定 |
7.1.6 叶绿素含量测定 |
7.1.7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7.1.8 丙二醛(MDA)的测定 |
7.1.9 清除自由基活力 |
7.1.10 铁还原力 |
7.1.11 葡萄果实线粒体的提取 |
7.1.12 线粒体内蛋白含量的测定 |
7.1.13 线粒体H~+-ATPase酶活性性的测定 |
7.1.14 线粒体Ca~(2+)-ATPase酶活性性的测定 |
7.1.15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 dehydrogenase,SDH)活性的测定 |
7.1.16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 CCO)活性的测定 |
7.1.17 能量物质的测定 |
7.1.18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红地球”葡萄贮藏期细胞组织衰老与膜完整性的变化 |
7.2.2 “红地球”葡萄贮藏期间果肉中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7.2.3 贮藏期葡萄果肉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的变化 |
7.2.4 葡萄果肉组织中能量代谢酶酶活性的变化 |
7.2.5 贮藏期葡萄果肉组织能量指标的变化 |
7.2.6 贮藏期葡萄果肉组织衰老劣变与能量水平、能量代谢酶活性及内源性抗氧化物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7.3 小结 |
8 葡萄果肉组织的能量水平和细胞壁代谢对其自溶软化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原料与试剂 |
8.1.2 主要试剂 |
8.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8.1.4 果肉自溶评价 |
8.1.5 内果皮组织电镜扫描 |
8.1.6 腐烂率的测定 |
8.1.7 硬度测定 |
8.1.8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8.1.9 能量物质的测定 |
8.1.10 葡萄果实果肉中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和活性的测定 |
8.1.11 葡萄果实果肉中细胞壁成份的测定 |
8.1.12 数据分析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果肉自溶软化指数、果实硬度、腐烂率、膜透性和内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 |
8.2.2 葡萄果肉组织的ATP、ADP、AMP及能荷EC的变化及与自溶软化的关系 |
8.2.3 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及与自溶软化的关系 |
8.2.4 果肉细胞壁成份的变化及与自溶软化的关系 |
8.3 小结 |
9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
9.1 结论与展望 |
9.2 创新点 |
9.3 下一步的打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产量与施肥及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调熏蒸技术在鲜食葡萄物流保鲜中的应用[D]. 张昭.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采前喷施水杨酸对红地球葡萄采后灰霉病抗性和品质的影响[D]. 何庆.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果梗涂蜡复合处理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J]. 张超杰,唐美玲,郑秋玲,肖慧琳,王婷,张焕春. 保鲜与加工, 2021(05)
- [4]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D]. 吴忠红. 石河子大学, 2021
- [5]硒肥、锌肥对两种梨品质及鲜切保鲜效果的影响[D]. 胡源然.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高原乳酸菌对采后水果生物保鲜效果研究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初探[D]. 方响. 兰州大学, 2020(01)
- [7]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D]. 康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1-MCP与Na2S2O5复合新型保鲜剂对红提葡萄采后生理的影响及保鲜技术研究[D]. 陈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D]. 佟继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8)
- [10]欧亚种提子类葡萄贮藏期间果实能量亏损与品质劣变机理研究[D]. 张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