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艳,周丽华,张帆,赵新辉,宫俊琰,陶传洲[1](2021)在《雨课堂背景下巧用案例法提高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效果》文中认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工程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选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雨课堂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互动和课堂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基于雨课堂,将教师的科研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同时采用"打卡通关"式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模拟实际测试,提供真实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王丹,任树行,邱介山[2](2021)在《化学工程领域本科生工程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高等学校化学工程领域本科生是未来化工生产、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主体,加强工程伦理意识和能力培养,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化工人才的内在需求。北京化工大学结合本校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伦理教育经验,总结了在工程伦理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颇具特色的实践。该校工程伦理学课程旨在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实现从"工程知识传授"到"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转变。
王青,董强,徐农,高大明,胡坤宏,刘建中[3](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一流专业建设初探——以合肥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我国本科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出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示范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合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例,系统阐述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合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方案的升级、自主完善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建设概况,并对新时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希望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李恒[4](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吴媚[5](2021)在《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于湛,刘诗鑫,苗雨欣,张航,赵震[6](2021)在《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能源化学工程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及配套产品。目前,我国在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水平不高,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服务于国家战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沈阳师范大学在应用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作法为例,探讨了应用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内容、特点与实践效果。通过深化OBE理念,持续推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同时强化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持续改进,以培养分析和解决能源领域复杂化学工程与工艺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乔溪[7](2021)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国家对化学人才需求、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等,确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主题。通过化学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相关职业,引导帮助学生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提早进行职业规划,为国家储才。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明确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2、结合教育实践所在学校的高二学生及在校化学教师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的认知情况,为实施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做准备。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在课堂上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一,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素养;其二,教师可以从选择地方特色相关职业、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增加学生职业体验等角度切入职业生涯教育。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合物硅和有机化合物乙醇两个章节,挖掘职业元素设计教学案例,在教育实践所在高中进行了教学实施,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以及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希望本论文可以对高中化学课堂上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提供一定的参考。
林晓清[8](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化工原理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培养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对于非化工专业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需要,文章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适当修订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所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在授课方式改革方面,提出重视化工原理开学第一堂课讲授以及营造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的课堂氛围。通过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解决生物炼制领域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孙建辉[9](2021)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以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成为工科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人才培养层面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及对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日益关注。如何真正提升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国内外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我国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依据“四螺旋”理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PDCA”(Plan、Do、Check、Act)理论与系统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外部协作与支撑条件、评价与监督四个维度出发,对国内外5所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E大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为具体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案例研究和实证调研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高校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外部协作与支撑条件和评价监督四个维度都明确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各高校在不同维度都拥有值得借鉴的优势,如模块化的实践课程设置、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以高校带动区域协同创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二,通过实证调研发现,E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整体满意度较好,但还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双导师制职责不清、实践基地利用率不高、考核与专业实践相关性不大、忽视社会组织的功能等不足;第三,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政府应当明确工程硕士的法律地位、完善学位质量评价监督机制、鼓励组织多层面的交流活动;其次,高校应当完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提高课程实践性与跨学科性、打造“双师同堂”授课模式、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带教”制度提升同伴学习效果;再次,企业应加强实践效果的评价信度、为高校模块化课程提供支持、构建网络化的专业实践教学和管理考核体系、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最后,社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的作用,完善问题评价与反馈机制。
张颖,张海鹏[10](2021)在《新时期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是人才的摇篮,高校为我国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业用人标准的提高,使得高校方面也需要在教学工作上进行调整。在新时期背景下,加速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高校方面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二、化学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雨课堂背景下巧用案例法提高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背景与现状 |
2 基于雨课堂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
2.1 案例库的建立 |
2.2 “打卡通关”式案例教学的设计 |
2.3 基于雨课堂的“打卡通关”式案例教学的实施 |
2.4 教学效果分析 |
3 结论 |
(2)化学工程领域本科生工程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背景与意义 |
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
三、课程考核与综合评价 |
四、总结与展望 |
(3)“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一流专业建设初探——以合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新工科发展范式,注重模块化能力培养 |
2 依据当代技术发展新内容,构建化工实践教学新体系 |
2.1 增设教学实践性环节——专题研究训练 |
2.2 完善教学实践性环节——认知实习 |
2.3 构建专业方向匹配型生产实习内容 |
2.4 毕业论文(设计)注重综合能力提升,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
3 引进国内和国外资源,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
3.1 构建工程型人才为核心的师资 |
3.2 产教融合构建化工类工程实训新平台 |
4 探索新工科发展自我完善新机制 |
5 结语 |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7)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基于国家对化学人才的需求 |
2.基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扩大职业认知范围 |
2.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有利于稳定化学学科地位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内容分析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 |
2.职业生涯教育 |
(二)理论基础 |
1.舒伯职业生涯理论 |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3.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
4.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
四、高中化学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
(一)提高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素养 |
1.提高教师职业生涯素养的意义 |
2.提高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素养的措施 |
(二)教师实施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建议 |
1.职业信息因地制宜 |
2.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 |
3.增加学生职业体验 |
4.结合化学史与现代化学 |
六、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渗透的课程实施 |
(一)实施对象 |
(二)实施时间和地点 |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
(四)《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 |
(五)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 |
1.教师课堂反馈与评价 |
2.学生课堂反馈与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B 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C 学生教学反馈访谈大纲 |
附录 D 学生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
致谢 |
(8)新工科背景下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
1.1 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修订教学内容 |
1.2 授课过程中引入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所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 |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
2.1 重视第一堂课的讲授 |
2.2 积极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的课堂氛围 |
3 结语 |
4 致谢 |
(9)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以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 |
(二) 关于工程实践能力概念的研究 |
(三) 关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
(四) 文献述评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工程硕士 |
(二) 工程实践能力 |
四、 理论基础 |
(一) 系统理论 |
(二) “四螺旋”理论 |
(三) “PDCA”理论 |
(四) 对本文的借鉴 |
五、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比较分析 |
一、案例选取 |
二、 案例介绍 |
(一) 麻省理工学院——突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 |
(二) 苏黎世理工学院——基于学校主导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三) 东京工业大学——本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 |
(四) 北京化工大学——依托大化工行业背景的产学合作 |
(五) 华南理工大学——“量身定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
三、 国内外案例高校对比分析 |
(一) 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
(二) 培养过程比较分析 |
(三) 外部协作与支撑条件比较分析 |
(四) 评价与监督比较分析 |
四、总结与经验借鉴 |
(一) 共同点 |
(二) 经验借鉴 |
第三章 E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一、调查概况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目的 |
(三) 调查形式与范围 |
(四)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
(五) 数据分析处理 |
二、描述性数据分析 |
(一) 培养目标层面数据分析 |
(二) 培养过程层面数据分析 |
(三) 支撑与协作层面数据分析 |
(四) 评价及监督机制层面数据分析 |
(五) 整体评价数据分析 |
三、相关分析 |
四、回归分析 |
(一) 变量的选取 |
(二) 总体满意度回归分析 |
五、存在问题分析 |
(一) 计划阶段——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未能突出重点 |
(二) 执行阶段——培养过程与学术硕士无区分度 |
(三) 检查和修正阶段——评价标准过于学术化、忽视社会组织的功能 |
第四章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一) 明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法律地位 |
(二) 完善工程专业学位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
(三) 鼓励组织多层面的交流活动 |
二、高校层面 |
(一) 完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明确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 |
(二) 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跨学科性,开设实践先修课程 |
(三)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打造“双师同堂”授课模式 |
(四) 规整实践教学设计,提高实践基地利用率 |
(五) 开发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
(六) 建立“带教”制度,提升同伴学习效果 |
三、企业层面 |
(一) 提升实践评价可信度,设计专业实践考核评价表 |
(二) 为高校模块化课程设计提供企业支持 |
(三)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 |
(四) 构建网络化的实践管理体系,人工智能协助实践考勤监测 |
四、社会组织层面 |
(一)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的作用 |
(二) 完善行业组织与评价机构的问题反馈机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时期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
1.实际操作性 |
2.学生参与性 |
3.物资支撑性 |
二、当前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
1.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
2.实践机会较少 |
3.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
三、新时期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教学平台 |
2.注重学科竞赛,努力改革实践教学 |
3.紧跟社会形势,加强校企合作 |
四、结束语 |
四、化学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雨课堂背景下巧用案例法提高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教学效果[J]. 王明艳,周丽华,张帆,赵新辉,宫俊琰,陶传洲.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24)
- [2]化学工程领域本科生工程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 王丹,任树行,邱介山. 化工高等教育, 2021(05)
- [3]“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一流专业建设初探——以合肥学院为例[J]. 王青,董强,徐农,高大明,胡坤宏,刘建中. 皖西学院学报, 2021(05)
-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5]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D]. 吴媚. 鲁东大学, 2021
- [6]基于OBE理念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 于湛,刘诗鑫,苗雨欣,张航,赵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7]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 乔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新工科背景下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 林晓清. 广东化工, 2021(09)
- [9]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以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为例[D]. 孙建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10]新时期高校化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 张颖,张海鹏.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