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比例尺”的导入与结尾(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1](2021)在《高中四版地理新教材的比较与整合使用研究 ——以“地球上的水”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标志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开始。2019年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四版本地理教材陆续出版并投入使用。分别是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图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和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作为地理课程的基本载体,承担着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任。由于四版本教材是由不同地区的专家编写的,因此,四版本地理新教材各具特色。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使用一种教材会给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局限性。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教师整合其他版本教材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本文以认知发展理论、系统论和地理教学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思路。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从三个方面对四版本教材“地球上的水”相关章节的表层系统进行了比较,在课文系统方面比较了四版本教材在课文内容的组织、选择和表述方面的差异;在图像系统方面,比较了四版本教材的图像数量、密度、类型、组织方式和表现力;从活动的数量、呈现方式和类型三方面比较了四版本教材的活动系统。在深层系统层面,基于“水循环”和“海洋水”的课程标准比较了四版本教材的知识系统;分别以地理智能系统的三个层次能力为视角对四版本教材进行了比较;从德育和美育两方面比较了教材的思想教育系统,进而总结了四版本教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基于以上的分析,阐述了教材整合使用的原则,提出了教材整合使用的策略,基于教材整合使用的原则和策略,以湘教版教材为基础,其他三版本教材为参考,对《水循环》和《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进行了教学整合设计展示,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乔祎沫[2](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变革迅速,日新月异。为迎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着力培养新时代下的创新性人才,项目式学习成为近些年教育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它一改往日在我国初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硬性知识传授、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学生可以在项目式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围绕项目式学习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应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地理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开发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阐述了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界定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关于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从设计开发原则、设计开发项目来源、设计开发实施步骤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策略。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并基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设计了微项目式学习,单课节项目式学习和跨课节项目式学习三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调查发现,学生、教师、家长对实施项目式学习大部分持支持态度,但对项目式学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总体上看,应用还不够广泛,在开发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经研究:(1)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策略主要从设计开发原则、设计开发项目来源、设计开发实施步骤三方面考虑。在设计开发实施步骤中,可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反思修改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分工。(2)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针对课堂不同的内容含量及课节安排,提供了在一节课中某个环节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微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主要内容仅涉及单一课节内容的单课节项目式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主要内容涉及多个课节内容的跨课节项目式学习的三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参考。(3)总体上看,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研究结论之上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庹大芳[4](2020)在《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不同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微课因其微而精、小而活的优势,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高中数学对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要加强培养,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关注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能力培养,这是一脉相承的。初中几何模块的教学要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跃升,需要突出直观想象等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本文的研究问题为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访谈研究为主要手段,分析并评述初中几何模块微课教学的教情和学情,建立了直观想象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体系,阐述设计的原则、策略,内容选择以及应用路径,以几何模块的两则教学案例《相交线》《等腰三角形》为切入点,寻找存在于教与学的问题,最后得出与之相应的教学改进途径。
王盈[5](2020)在《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学地理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地理人才,大力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势在必行。然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高中文理分科、实验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微课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要素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也为初中地理实验课的推广提供了可能实现的路径。本文通过尝试开展实验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旨在利用微课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助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微课的特点、制作方法、应用以及实验教学在中学地理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整理出4种类型的初中地理实验活动(模拟启发类、观察观测类、绘制制作类和调查考察类),提出了开发实验型微课的4个原则(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探究性)和4个策略(微课的选题、结构、内容和评价策略)。以人教版八上地理教材《黄河地上河的形成与治理》为例,设计实验型微课的脚本与课件,总结出实验型微课开发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本文尝试设计了实验型微课的2类应用场景,即课堂微课和课外微课,并试用于安庆市××初级中学。采用数据分析法得出问卷调查和学生成绩对比结果,分析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和实践研究表明:(1)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实验型微课的教学方式;(2)实验型微课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3)与课堂微课相比,学生更喜欢课后在微课的指导下自行探索地理实验内容;(4)男生对于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积极性稍高于女生。最后提出3点建议:开展教师专业研学,加强教师对于微课制作类软件的操作训练;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加大实验型微课的系统性开发力度,建设地区公共微课平台等,以期提高学习质量,为实验型微课的发展提供参考。
张行[6](2020)在《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理实践力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被正式提出,表明地理教育将越发重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预示着在实际教学中地理实践活动将逐步增加。但是,受限于升学压力、活动资金、学生安全等问题,现实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乐观。而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课程资源,开展校内地理实践活动将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为例利用和开发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研究了四方面的内容:第一,高中校内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分析;第二,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的一般策略研究;第三,校内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基本组成;第四,基于呼市一中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得出结论如下:第一,通过调查法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和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从中整理出适合高中校内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共33项:校内地理观测类9个,校内模拟实验类13个,校内地理绘制类7个,校内地理调查类4个;整理出高中校内地理实践活动活动课题66项:校内模拟实验课题20个,校内地理观测课题15个,地理绘制19个,校内地理调查12个。在搜集调查完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校内课程资源后,将调查结果与整理的校内地理实践活动主题相匹配,筛选出适用于呼市一中的校内地理实践活动19个。第二,通过案例分析法,以明确研究问题——搜集相关案例——筛选典型案例——活动分析启示——结合实践经验——提出策略为研究步骤,分析了前人关于地理实践活动所设计的案例,提出了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的3条策略,即以提升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课标教材确定主题,结合校情适当延伸;细化案例设计四环节,提升活动可行性;并归纳了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基本组成10个部分:活动背景、活动主题与课题、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与人员、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其它;第三,为了检验提出的设计策略和组成是否对活动设计具有指导性,选择性开发呼市一中校内课程资源,设计了四类实践活动8个方案,具体包括: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活动设计、“塞北文豪”荣祥精神调查、测绘呼市一中校园平面图、呼市一中土壤剖面观测、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校园经纬度、扎达盖河水质检测、太阳黑子观测活动和测绘社区平面图;最后选择“测绘小区平面图”和“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校园经纬度”2个实践活动案例进行了实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校内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策略:采用多种形式,明确活动目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其意志品质;师生总结,升华实践活动育人作用;设计实践活动评价量表,引导学生活动行为。综上,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地理一线教师设计校内地理实践活动,从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案例的组成、活动目标的设计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参考;同时,笔者选择性开发的8个活动案例可以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师生使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康安琪[7](2020)在《我国与爱尔兰高中地理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程体系由此进入到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众视野之中。伴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进一步确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课程、教学环境、考试体系等方面也迎来巨大变革,变革之时参考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爱尔兰作为一个西方发达国家,其教育系统世界闻名,有很多课程设计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从两国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以及教材内容这四个方面出发,首先比较两国的地理课程设置;再者对两国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结构、课程标准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继而对两国高中地理教材结构的编排结构、篇章结构、栏目结构以及地理教材内容的表层系统(课文、图像、活动系统)和深层系统(知识、智力、思想教育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爱尔兰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有:在地理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多样;在地理课程标准上更注重地理实践和调查的评价;在Landscapes教材上表现出的特点有:教材编排结构更体系化,课文辅助材料更多样,图像种类和活动数量更丰富。笔者根据这些特点结合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实际状况,基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施、教师授课以及教材优化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在课程设置上,赋予各个学校一定的自主安排课时的权限;在课程标准实施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关注对学生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评价,并落实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考察;在教师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新教材的内部知识结构,并在授课时,采用示意图、流程图、景观图等多种图像结合的方式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在教材优化上,可以考虑增加图片来源的相关信息、本书使用介绍以及名词索引,也可以适当增加辅助材料和图像的形式以及活动和问题的数量。
冉林娟[8](2020)在《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T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结课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结课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对不同课型的结课设计过程中仍存在着结课意识薄弱、结课素养不足等问题,且目前关于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严重缺乏。小学数学各个课型结课设计最终呈现的的样态如何以及如何分课型设计小学数学结课环节,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本研究针对目前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结课设计中的问题,以提出各个课型的结课设计策略为研究目标。此次研究以艾宾浩斯遗忘理论和近因效应为理论基础,艾宾浩斯指出遗忘是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近因效应也能够说明课堂结尾环节呈现的材料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在一节课结束之际,对当堂课所学进行简单地回顾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在针对不同课型进行总结,也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本研究主要采取了如下步骤:第一,从静态层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型结课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第二,从动态层面展示了小学数学各个课型最终呈现的设计样态,动静方面共同构成小学数学课型结课设计的应然状态;第三,以重庆市T小学为例,通过对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的结课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描述其实然状态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较强的策略和建议。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发现与观点如下:第一,研究发现,当前一线教师在对不同课型的结课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概念课的结课内容上忽略概念内涵,概念图运用不当;命题课结课内容集中在公式、定理的简单记忆上,忽略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前提条件等;解题课的结课设计忽略了对解题步骤的归纳梳理,结课环节流于形式;复习课的结课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表格、图示的使用,分析比较的结课方法使用不当等。第二,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课型结课设计出现问题主要有两大原因:主观上教师结课意识淡薄以及结课素养不足;客观上评价制度的制约以及教师时间紧、任务重等。第三,针对教师在课型结课设计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不同课型设计的应对策略:概念课结课设计有“多角度内涵深化策略”、“多关联体系形成策略”、“多向度学法总结策略”;命题课结课可以通过“过程、方法凸显策略”以及“条件、特例强化策略”来进行设计;解题课结课设计策略有“题型解法深化策略”和“教学过程优化策略”;复习课也有三大结课策略:“意识习惯转变策略”、“表格、图示比较策略”以及“结课主体转变策略”。最后本研究还提出了具体可以提升教师课型结课设计水平三点建议:1.专家引领,促进教师课型结课设计水平的发展。2.名师示范,提升教师课型结课设计水平。3.自我反思,总结各个课型结课设计经验。
陈科宇[9](2020)在《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以“古希腊”内容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教本,也是学生学习的学本。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进程,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与历史学者的关注,更多关于教科书改革的文章令人目不暇接。本文试图使用历史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对中、美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汲取“他山之石”的经验和教训,全文从课程标准、编纂体例、结构体系、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围绕“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从细节入手深入分析中、美教科书在基本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并结合实践调查,以求服务于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缘由和意义,并介绍了比较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中、美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编纂体例和结构体系进行整体性的分析,比较“章节体”与“模块+专题”的差异,“合编”与“分编”的优劣,为后文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对比中、美教科书中“古希腊”章节内容,具体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辅助系统在比较研究中交汇,融合成推动教学实践的动力,比较教科书“目的性”和“可读性”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笔者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几条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启示,并用教学设计的举隅证明建议的可操作性。
张传军[10](2020)在《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提出要以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为小学数学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指出了方向。通过调查作者发现,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只重视分数不重视能力、过度把工作重心放在理论化教学上的问题。因而针对目前一些教师在数学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些具体工作,探讨了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科学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帮助素质教育理念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得到贯彻与实施。
二、教学“比例尺”的导入与结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比例尺”的导入与结尾(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四版地理新教材的比较与整合使用研究 ——以“地球上的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
(二) 使用新教材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地理教材 |
(二) 教材整合 |
(三) 地理教材系统 |
二、理论基础 |
(一) 认知发展理论 |
(二) 系统论 |
(三) 地理教学论 |
第三章 四版本“地球上的水”教材表层系统比较分析 |
一、课文系统 |
(一) 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
(二) 课文内容选择的比较 |
(三) 课文内容表述的比较 |
二、图像系统 |
(一) 图像数量与密度比较 |
(二) 图像类型比较 |
(三) 图像组织方式比较 |
(四) 图像表现力比较 |
三、活动系统 |
(一) 活动数量和呈现方式比较 |
(二) 活动类型比较 |
四、教材表层系统比较分析结论 |
第四章 四版本“地球上的水”教材深层系统比较分析 |
一、知识系统 |
(一) 基于“水循环”课程标准的教材知识系统比较 |
(二) 基于“海洋水”课程标准的教材知识系统比较 |
二、智能系统 |
(一) 地理智能系统第一层次能力在教材中的体现 |
(二) 地理智能系统第二层次能力在教材中的体现 |
(三) 地理智能系统第三层次能力在教材中的体现 |
三、思想教育系统 |
(一) 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比较 |
(二) 教材中美育内容的比较 |
四、教材深层系统比较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四版本教材的整合使用研究 |
一、教材整合使用的意义 |
(一)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总目标 |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
(三) 丰富教育实践智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二、教材整合使用的原则 |
(一)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
(二)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 |
(三) 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 |
(四) 以保障教材内容的稳弹性为基础 |
三、教材整合使用的策略 |
(一) 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 |
(二) 合理调整内容,强化主干知识 |
(三) 结合教材内容,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
四、教材整合使用的案例 |
(一) 《水循环》教学设计与评价 |
(二)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设计与评价 |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时代的需求 |
2.教育改革的指向 |
3.当前初中地理课堂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研究概况 |
2.国内研究概况 |
(四)研究内容 |
1.研究框架 |
2.内容安排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行动研究法 |
二、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项目 |
2.项目式学习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认知——发现理论 |
三、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概述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1.教师问卷——问卷1 |
2.学生问卷——问卷2 |
3.家长问卷——问卷3 |
(三)结果分析 |
1.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2.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3.家长调查问卷分析 |
(四)小结 |
四、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策略 |
(一)设计开发原则 |
1.学生主体性 |
2.科学性、真实性 |
3.适度性、可行性 |
4.指导性、典型性 |
5.多样性、创新性 |
(二)设计开发项目来源 |
1.地理教材与课程标准 |
2.初中地理教辅资料 |
3.信息化资源 |
4.经验重构 |
5.乡土资源 |
6.日常生活与文化 |
(三)设计开发实施步骤 |
1.设计开发基本流程 |
2.具体实施步骤 |
五、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设计开发案例及实践 |
(一)设计开发案例说明 |
(二)案例展示 |
1.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案例——《这就是我的学校》 |
2.单课节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案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日本旅行攻略》 |
3.跨课节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案例——《舌尖上的中国地理》 |
六、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提出了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策略 |
2.提供了涵盖初中地理不同课节内容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参考 |
3.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1.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相关培训 |
2.项目式学习需要得到更多的推广 |
3.项目式学习的实施需要学校更多的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1: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 |
附录 B 问卷2: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 |
附录 C 问卷3: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家长) |
附录 D 学生项目学案模板 |
致谢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假设和问题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2 已有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3.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教师视角下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教情、学情分析 |
3.2 学生视角下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教情、学情分析 |
3.3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教情、学情分析综述 |
4.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 |
4.1 微课课程融合的意义和可行性 |
4.2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
4.3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内容选择与应用途径 |
5.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案例分析 |
5.1 微课教学案例《相交线》 |
5.2 微课教学案例《等腰三角形》 |
5.3 微课实施结果分析 |
6.基于直观想象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问题剖析和改进建议 |
6.1 问题剖析 |
6.2 改进建议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学情分析(问卷调查) |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学情分析(学生访谈) |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教情分析(问卷调查) |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学情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教情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微课导学单 |
微课设计流程图 |
《5.1相交线》学生知识水平测试卷 |
《13.3等腰三角形》学生知识水平测试卷 |
致谢 |
(5)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二)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三)丰富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案例库 |
三、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中学地理微课教学研究进展 |
(一)微课基础理论研究 |
(二)微视频制作技术研究 |
(三)微课应用研究 |
五、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一)主要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设计 |
一、初中地理实验的类型与内容 |
二、实验型微课的设计原则 |
(一)科学性 |
(二)可操作性 |
(三)实用性 |
(四)探究性 |
三、实验型微课的设计 |
(一)设计理念 |
(二)实验型微课的设计策略 |
第三章 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制作 |
一、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制作流程 |
(一)微课设计—以《黄河地上河的形成与治理》为例 |
(二)实验视频录制 |
(三)后期加工 |
二、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一)实验操作方面 |
(二)课件制作方面 |
(三)视频录制方面 |
(四)后期编辑方面 |
第四章 实验型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一、课堂微课 |
(一)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
(二)在复习巩固中的应用 |
(三)在习题讲解中的应用 |
二、课外微课 |
(一)在课前学习中的应用 |
(二)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
三、教学反馈及分析 |
(一)评价对象 |
(二)学期分析 |
(三)评价过程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结果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课程改革的需要 |
2.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1.课程资源 |
2.校内课程资源 |
3.实践活动 |
(二)理论基础 |
1.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课程实施取向理论 |
二、校内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呼一中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
(一)高中校内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分析 |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梳理的校内地理实践活动主题 |
2.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中梳理的校内地理实践活动课题 |
(二)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
1.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基本概况 |
2.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校内地理课程资源 |
(三)地理实践活动与校内课程资源的关系 |
1.呼市一中可开发的校内实践活动 |
2.呼市一中所具备的开发校内课程资源的条件 |
三、高中校内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筛选与目的 |
2.案例分析内容 |
3.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汇总与呈现 |
1.案例分析汇总 |
2.案例分析呈现 |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 |
1.校内地理实践活动选题 |
2.校内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组成 |
3.活动目标设计方法 |
四、基于呼市一中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
(一)案例设计的一般策略 |
1.以提升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
2.课标教材确定主题,结合校情适当延伸 |
3.细化案例设计四环节,提升活动可行性 |
(二)活动案例的基本组成 |
(三)案例设计展示 |
1.模拟实验类案例设计——“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活动设计 |
2.校内地理调查类案例设计——“塞北文豪”荣祥精神调查 |
3.校内地理绘制类案例设计——测绘小区平面图 |
4.校内地理观测类案例设计——呼市一中土壤剖面观测 |
五、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实施 |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学校经纬度测量活动实施记录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二)绘制小区平面图活动实施记录 |
(三)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实施策略 |
1.采用多种形式,明确活动目标 |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其意志品质 |
3.师生总结,升华实践活动育人作用 |
4.设计实践活动评价量表,引导学生活动行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与爱尔兰高中地理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近年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发展 |
(二)爱尔兰地理课程改革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两国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
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设置 |
二、爱尔兰高中地理课程设置 |
三、两国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结论 |
第三章 两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
一、课程标准结构比较 |
二、课程理念和目标比较 |
(一)课程理念比较 |
(二)课程目标比较 |
三、课程内容和评价比较 |
(一)课程内容比较 |
(二)课程评价比较 |
四、两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结论 |
(一)课程标准结构比较研究结论 |
(二)课程理念和目标比较研究结论 |
(三)课程内容和评价比较研究结论 |
第四章 两国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
一、两国教材编排结构比较 |
二、两国教材篇章结构比较 |
三、两国教材栏目结构比较 |
四、两国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结论 |
(一)教材编排结构比较研究结论 |
(二)教材篇章结构比较研究结论 |
(三)教材栏目结构比较研究结论 |
第五章 两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比较研究 |
一、两国教材表层系统比较 |
(一)课文系统比较 |
(二)图像系统比较 |
(三)活动系统比较 |
二、两国教材深层系统比较研究 |
(一)知识系统比较 |
(二)智力系统比较 |
(三)思想教育系统比较 |
三、两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比较研究结论 |
(一)教材表层系统比较研究结论 |
(二)教材深层系统比较研究结论 |
第六章 两国高中地理课程比较研究的启示 |
一、对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启示 |
二、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的启示 |
三、对教师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启示 |
四、对教材编写优化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T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1.小学数学课型结课设计的重要性 |
2.当前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问题亟待解决 |
3.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不充分 |
(二)概念界定 |
1.课型 |
2.小学数学课型 |
3.课型的结课设计 |
4.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课型的研究 |
2.关于小学数学课型的研究 |
3.关于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 |
4.关于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 |
5.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理论 |
4.研究方法 |
5.研究步骤 |
一、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阐释 |
(一)小学数学课型 |
1.概念课 |
2.命题课 |
3.解题课 |
4.复习课 |
(二)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内涵和特征 |
1.结课设计内涵 |
2.结课设计特征 |
(三)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原则与方法 |
1.结课设计原则 |
2.结课设计方法 |
(四)小学数学课型结课设计的功能与条件 |
1.结课设计功能 |
2.结课设计条件 |
二、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结课的设计过程 |
(一)设计理念 |
1.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育理念 |
2.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理念 |
(二)设计维度 |
1.内容的设计 |
2.形式的设计 |
3.主体的选择 |
4.方法的确定 |
(三)不同课型的结课设计样态 |
1.概念课的结课设计样态 |
2.命题课的结课设计样态 |
3.解题课的结课设计样态 |
4.复习课的结课设计样态 |
三、重庆市T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的结课设计现状分析 |
(一)设计现状 |
1.概念课的结课设计现状 |
2.命题课的结课设计现状 |
3.解题课的结课设计现状 |
4.复习课的结课设计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1.整体存在的问题 |
2.不同课型结课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1.主观原因 |
2.客观原因 |
四、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结课设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
(一)概念课的结课设计策略 |
1.多角度内涵深化策略 |
2.多关联体系形成策略 |
3.多向度学法总结策略 |
(二)命题课的结课设计策略 |
1.过程、方法凸显策略 |
2.条件、特例强化策略 |
(三)解题课的结课设计策略 |
1.题型、解法深化策略 |
2.教学过程优化策略 |
(四)复习课的结课设计策略 |
1.意识、习惯转变策略 |
2.表格、图示总结策略 |
3.结课主体转变策略 |
五、小学数学不同课型结课设计策略的运用案例分析 |
(一)概念课结课设计策略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
1.《倍数和因数》结课设计教学案例分析 |
2.《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结课设计教学案例分析 |
(二)命题课结课设计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
1.案例背景 |
2.策略运用 |
3.效果评析 |
(三)解题课结课设计策略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
1.案例背景 |
2.策略运用 |
3.效果评析 |
(四)复习课结课设计策略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
1.《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结课设计教学案例分析 |
2.《比例整理和复习》结课设计教学案例分析 |
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课型结课设计水平的建议 |
(一)专家引领促发展 |
(二)名师示范促成长 |
(三)自我反思促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9)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以“古希腊”内容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教科书编写理论比较 |
2.1 McGraw-Hill版教科书的编写理论 |
2.1.1 综合形式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培养目标 |
2.1.2 分科形式的历史科课程标准培养目标 |
2.1.3 美国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古希腊政治制度) |
2.2 岳麓版教科书的编写理论 |
2.2.1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培养目标 |
2.2.2 中国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古希腊政治制度) |
2.3 编写理论比较结论 |
3 教科书编纂结构比较 |
3.1 编写体例比较 |
3.1.1 McGraw-Hill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
3.1.2 岳麓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
3.1.3 “合编”与“分编”的差异 |
3.2 结构体系比较 |
3.2.1 McGraw-Hill版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3.2.2 岳麓版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
3.2.3 目标导向与阅读导向的差异 |
4 教科书内容结构比较 |
4.1 课文系统比较 |
4.1.1 “古希腊”部分内容编排的比较 |
4.1.2 “古希腊”部分课文内容的比较 |
4.1.3 目的性与可读性的差异 |
4.2 课文系统的实地调查 |
4.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2.2 问卷信效度检测 |
4.2.3 问卷分析 |
4.3 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 |
4.3.1 单元导入比较 |
4.3.2 课前提要比较 |
4.3.3 课旁提注比较 |
4.3.4 课后习题比较 |
4.3.5 课文图表比较 |
4.3.6 原始史料比较 |
5 比较的启示与建议 |
5.1 中美教科书的差异性启示 |
5.2 课堂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举隅 |
5.2.1 课堂教学建议 |
5.2.2 教学设计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对古希腊部分学习反馈调查 |
致谢 |
(10)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一)借助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
(二)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
(三)联系生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
(四)巧设结尾,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
四、结语 |
四、教学“比例尺”的导入与结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四版地理新教材的比较与整合使用研究 ——以“地球上的水”为例[D]. 周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开发研究[D]. 乔祎沫.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D]. 庹大芳. 西南大学, 2020(05)
- [5]初中地理实验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D]. 王盈.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以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为例[D]. 张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我国与爱尔兰高中地理课程比较研究[D]. 康安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T小学为例[D]. 冉林娟.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之比较研究 ——以“古希腊”内容教学为例[D]. 陈科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10]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 张传军. 天津教育,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