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仇相玮[1](2020)在《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药施用大国,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户是施用农药的直接行为决策主体,研究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是控制并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农户减施农药而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路径有三种:一是采纳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化学农药利用率;二是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三是种植“节药型”农作物品种以替代高用药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栖霞、蓬莱、海阳、蒙阴和沂源等地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索分析了“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农户减施农药激励政策”等问题,以期激励农户减施农药,为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供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考察了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得出结论:宏观上,在一系列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引导下,2015年后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均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农药安全施用上限,农药施用存在地区差异,华中、华北和东南地区是农药施用最大的三个地区;微观上,对山东省内苹果种植户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农药过量施用的现状及危害,尤其重视对其自身健康的危害,并表示愿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施农药;农户认为减施农药主要从产量、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三个方面影响苹果生产;虽然有83.18%的样本农户表示至少采纳过一种节药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采纳了科学施药方法和农药助剂技术,对节药效果更显着的高效施药机械、精准施药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仅为26.47%;技术采纳方式以自行购置设备为主,政府补贴也促使一定比例的农户采纳了节药型技术;异质性农户的减施农药行为存在差异,规模种植户比传统小农户更愿意减施农药。农户选用不同技术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减药增收效应。按照技术属性差异,将高效施药技术分为科学施药方法、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四类,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采纳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禀赋、与邻里交流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农户采纳二次稀释技术的关键因素;年龄、与邻里交流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纳农药助剂的关键因素;资金状况、种植面积、地块集中度、参与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是影响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机械的关键因素;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种植面积和地块集中度对农户采纳精准施药技术有显着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能够从提升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其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改变农业产出三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减药增收效果,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节药效果非常显着,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由于节劳、节药、节水效果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增收效应也十分显着。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复杂、预期风险高和投资成本大的技术特性,考察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意愿、持续采纳行为和减药增收效应。运用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和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显着影响,且风险感知的作用程度大于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显着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表明技术认知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抑制作用;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支持和采纳效果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销售支持、感知有用性和生态效果对农户持续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从要素替代、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节药效果显着,但受苹果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农户采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产生显着的增收效果,这也造成了部分农户选择弃用该技术。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作物单位面积需药量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此,本文将农作物划分为高用药作物、中用药作物和低用药作物三类。如果能够增加“节药型”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便可达到降低农作物整体加权平均用药量的目的。利用2006-2016年农药施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运用因素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节药型”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及其对农药施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出高用药作物占比明显增加,“节药型”作物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农药施用量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50.10%,在部分年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可见,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增加高用药作物种植比重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应对此予以矫正。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应结合节药型技术特性和异质性农户偏好进行优化,包括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节药型”农作物品种采用激励和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激励。

吴金龙[2](2020)在《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减量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蚜(Aphis gossypii)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南疆爆发为害,因其个体小、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较难防治,不仅造成植物营养成分的流失,还是植物病毒传播介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棉蚜防治仍以人工喷洒或机械化打药为主,效率低下,无法解决棉田蚜虫短时间内爆发扩散、统防统控的目的。无人机植保技术由于喷施作业效率高,操作便捷,对作物不产生二次伤害、节药节水等优点,已逐渐被棉农接受而用于蚜虫防治。但无人机植保技术在防治棉蚜中由于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大多凭经验或参考地面喷雾确定剂量和配置方法、造成喷施作业效率和作业效果差,也容易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通过研究南疆棉田温湿度变化与棉蚜发生消长规律,掌握棉田棉蚜发生危害规律;根据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的特点,开展了植保无人机棉田喷洒雾滴沉降规律、飞控参数测定、低空减量施药技术研究;通过室内与大田试验相结合方式,研究了不同杀虫剂对棉蚜防效及对天敌的毒力,为棉田有效防治蚜虫及农药的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温湿度与棉蚜发生消长规律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棉蚜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次迁入棉田,温度在1828℃,湿度在5%-10%,有蚜株率低于5%,百株蚜量总体不超过30头;随着温度的升高,蚜虫数量在6月下旬左右达到峰值,此时平均温度3133℃,湿度18%-30%,有蚜株率达到95%以上,百株蚜量平均在28786头左右;7月下旬,棉花进入花铃期,棉株逐渐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棉蚜数量开始逐渐消退,平均温度为2932℃,湿度在17%-23%,有蚜株率在30%60%,百株蚜量平均为8031头。2.MG-1P型无人机喷雾参数对棉花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及棉蚜防效的影响为了阐明MG-1P型无人机航空喷雾在棉花冠层雾滴沉积分布规律及棉蚜防效,研究了不同飞行参数下MG-1P型无人机的有效喷幅,以及不同喷雾作业参数下棉花冠层雾滴沉积分布规律和棉蚜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飞行高度为2.5m时,有效喷幅为4.7m,雾滴在棉花冠层的覆盖密度最大,雾滴分布均匀性最好,不同作业高度下,2.5m高度对棉蚜防效最好,达96.83%。综合考虑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和棉蚜防治效果,喷雾参数应选择飞行高度为2.5m,喷幅为4.7m的作业参数。3.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棉蚜与十一星瓢虫的毒力测定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药剂中对棉蚜毒力最高的是5%双丙环虫酯DC对棉蚜毒力最高,48h-LC50达24.71,46%氟啶·啶虫脒WG次之,48h-LC50值为34.50,70%吡虫啉WG对棉蚜毒力最低,48h-LC50为17.43;对十一星瓢虫毒力最高的是70%吡虫啉WG,48h-LC50为131.38,而5%双丙环虫酯DC对十一星瓢虫毒力最低,48h-LC50为1093.39;不同药剂选择性毒力比值(十一星瓢虫LC50/棉蚜LC50)依次为5%双丙环虫酯DC31.69>46%氟啶·啶虫脒WG>22%氟啶虫胺腈SC>65%吡蚜·螺虫乙酯WG>70%吡虫啉WG。4.新疆棉田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减量增效研究无人机喷施8种药剂,通过筛选出对棉蚜防效最佳的药剂进行减量试验,测定药剂减量后对棉蚜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7d,22%氟啶虫胺腈SC、70%吡虫啉WG2种药剂对棉蚜的防效最好,分别为96.2%和92.4%,22%氟啶虫胺腈SC、70%吡虫啉WG减量试验表明,施药后7d,2种药剂的常规用量减少10%和20%时,防效分别为75.1%和70.2%,与常规用量(CK)无显着差异,但当减量到30%时,防效分别为51.6%和64.7%,与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15d,两种药剂减量10%,防效分别为87.1%和54.5%,与常规用量无显着差异,而其它减量处理均与常规用量(CK)有显着差异,在生产实践中,推荐22%氟啶虫胺腈SC减量10%每15d喷施一次,可以达到与常规用量喷施相同防治效果,70%吡虫啉WG减量20%每7d喷施一次,可以达到与常规用量喷施相同防治效果。

童庆蒙[3](2020)在《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农业具有强烈的自然生产属性,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农业部门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农业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严重的产业。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决策单元。农户对气候的响应,基于减排视角,表现为低碳生产行为;基于适应视角,则表现为气候适应行为。理清农户对气候响应的行为逻辑与影响机理、明确气候响应行为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对于推进气候约束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尝试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理有哪些?基于不同农户异质性情境下,这些影响因素有何不同?第二,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对其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何?第三,为推动农户对气候的响应,应该建立怎样的政策体系?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基于“减排-适应-技术效率”的逻辑主线,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对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展开系统性分析与论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与现状解析(第1、2、3章);第二部分,基于减排与适应视角的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第4、5章);第三部分,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第6章);第四部分,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政策体系(第7、8章)。通过系统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汉平原的平均温度有显着的上升趋势,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江汉平原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比例和程度不高,但相对而言,农户实施气候适应行为比低碳生产行为更积极。1988~2017年间,江汉平原的年平均温度具有显着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0246摄氏度;每年总降水量虽然在均值附近波动,但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每年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较为严重。基于对江汉平原地区1011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发现,分别有37.09%、36.50%和17.21%的农户实施了水旱轮作、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种植绿肥的低碳生产行为;分别有59.84%、58.36%和32.15%的农户实施了使用新品种、改善排灌条件以及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的气候适应行为。相对而言,气候适应行为的实施比例和程度较低碳生产行为更高。此外,就低碳生产而言,农户对三种行为的选择之间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就气候适应而言,农户实施改善排灌条件分别与使用新品种、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2)对于实施种植绿肥、水旱轮作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这三种低碳生产行为,农户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受到农户个体特征、环境认知与风险态度、家庭禀赋特征与农业经营特征的影响。对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低碳生产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上,从事非农工作、更偏好风险、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越多、养殖畜禽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种植绿肥;女性、从事非农工作、环境健康认知程度更高、更偏好风险、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越多、养殖畜禽以及种植单季稻的农户更有可能实施水旱轮作;而女性、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事非农工作、健康状况不佳、环境污染认知和环境健康认知程度更高、得到农技推广部门帮助、家庭拥有互联网和摩托车、种植单季稻的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可能性更大。(2)在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的影响上,女性、从事非农工作、健康状况不佳、环境健康认知程度更高、更偏好风险、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拥有互联网和摩托车、养殖畜禽、种植单季稻的农户行为强度更高。(3)低碳生产行为的实施受农户异质性影响明显,对不同农业依赖度和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而言,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通过考察农户异质性情境下低碳生产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按照农业依赖度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认知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影响显着;环境健康认知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三种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均显着为正,但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影响显着;风险态度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种植绿肥和水旱轮作的影响显着且方向为负;种植多季稻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三种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均显着为负,而仅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此同时,性别、健康状况、风险态度、获得农技推广部门帮助、拥有摩托车、养殖畜禽以及稻田面积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强度影响显着,而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影响不显着。(2)按照水稻经营规模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对小规模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影响显着为正,但对大规模农户种植绿肥的影响显着为负;风险态度只对大规模农户种植绿肥的影响显着且方向为负;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只对大规模农户实施种植绿肥和水旱轮作的影响显着且方向为正;养殖畜禽对小规模农户实施水旱轮作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影响显着且分别为正和负。与此同时,健康状况、拥有互联网和摩托车、养殖畜禽和稻田面积均只对小规模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影响显着;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只对大规模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强度影响显着且方向为正。(4)对于实施使用新品种、改善排灌条件以及调整农药化肥使用这三种气候适应行为,农户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受到农户个体特征、气候感知与风险态度、家庭禀赋特征与农业经营特征的影响。对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气候适应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对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的影响上,受教育年限越长、健康状况较好、感知到病虫害更频繁、越厌恶风险、拥有互联网以及不养殖畜禽的农户更有可能使用新品种;年龄越大、受教育年限越长、感知到降雨越来越不规律和病虫害更频繁、能够获取气候信息、不养殖畜禽以及种植单季稻的农户改善排灌条件的可能性更大;感知到病虫害更频繁、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未加入合作社、获得农技推广部门帮助以及不养殖畜禽的农户更有可能通过调整农药化肥使用来适应气候变化。(2)在对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强度的影响上,受教育年限越长、感知到降雨越来越不规律和病虫害更频繁、获得农技推广帮助、能够获取气候信息、拥有互联网以及不养殖畜禽的农户行为强度更高。(5)气候适应行为的实施受农户异质性影响明显,对不同农业依赖度和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而言,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通过考察农户异质性情境下气候适应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按照农业依赖度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受教育年限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使用新品种和改善排灌条件影响显着,而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影响显着;健康状况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使用新品种和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的影响显着;加入合作社和获得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的影响显着。与此同时,受教育年限、获得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获取气候信息、拥有互联网、养殖畜禽均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气候适应行为的强度影响显着;种植多季稻则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影响显着。(2)按照水稻经营规模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受教育年限对小规模农户实施三种气候适应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大规模农户的影响均不显着;感知到病虫害更频繁对小规模农户实施三种气候适应行为的影响均显着为正,但只对大规模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影响显着;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只对小规模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影响显着且方向为正;家庭总收入和气候信息获取只对小规模农户改善排灌条件的影响显着。与此同时,受教育年限、获得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只对小规模农户实施气候适应行为的强度影响显着。(6)江汉平原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以及气候响应行为强度均能够显着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但是对“减排-适应型”农户而言,同时实施较多的低碳生产和气候适应行为可能会导致效率损失。基于江汉平原一季中稻种植户的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得到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7,数据包络分析测算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分别为0.65、0.72和0.91;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关联度较高。因此,江汉平原地区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无论实施低碳生产行为还是气候适应行为,均能够显着提升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此外,农户低碳生产或气候适应行为强度也能显着改善技术效率。整体而言,“减排-适应型”农户实现较高技术效率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减排-适应型”农户而言,同时实施过多的低碳生产和气候适应行为,则有可能导致技术效率损失。最后,研究还发现,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农户异质性。整体而言,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对低农业依赖度和小规模农户而言更加明显。(7)江汉平原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与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影响。同时,不同气候响应行为类型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通过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个体特征中的男性、年龄、受教育年限、更好的健康状况能够提升农户的技术效率,而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则显着降低了技术效率;家庭特征中,家庭拥有摩托车和互联网能够改善农户技术效率;农业生产经营特征中,农业收入占比能够提高技术效率,而稻田离家的距离及水稻经营总面积降低了技术效率。研究还发现,从事非农工作显着提高了“减排型”农户的技术效率;健康状况不佳则降低“适应型”农户的技术效率;气候信息获取、拥有互联网分别对“减排型”和“适应型”农户技术效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稻田块数和水稻经营总面积均对“减排型”农户的影响显着。(8)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包括复合型的政策目标,多元化的政策实施原则以及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到的结论,结合政策制定的现实要求,本研究认为,为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应该确立以推广农户应用低碳生产技术为重点,促进农业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以提升农户对适应气候变化资源的获取能力为核心,推动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以改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突破,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复合型政策目标。同时,政策实施时要把握兼顾复合性、注重差异化和坚持优先序的原则。推动农户对气候响应的政策措施包括切实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公共服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个方面。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了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在对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影响因素与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减排”和“适应”的双重视角,对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发生机理与实践效果展开实证研究。这与现有文献中的同类研究相比,拓展了大多只从单一视角来探讨农户的减排或适应行为的内容。(2)诠释了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是低碳生产行为,还是气候适应行为,均能显着地改善农户的技术效率。这和现有农户技术效率研究相比,较大程度地弥补了人们对气候响应行为作用效果关注不足的缺陷。与此同时,本文将农户的气候响应行为与技术效率联系起来开展研究,一定程度地拓宽了农业突破“气候锁定”、提高生产率的理论路径,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3)构建了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基于实证研究结论,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减排-适应-技术效率”的多重目的,提出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立体化政策体系。这与现有文献中的研究相比,弥补了大多因为忽视减排与适应的同等重要性、忽略了气候响应行为对效率提升的作用潜力,从而导致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兼容性和整体性上的欠缺。

王平[4](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姜伟[5](2017)在《多旋翼无人机棉田施药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无人机发展迅猛,但无人机施药对棉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适宜的药剂和剂量以及与传统植保机械效率的比较优势等应用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以新疆极飞科技P20与P20 V2型无人机为平台,研究了植保无人机施药的性能特点及其在棉田的施药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P20无人机雾滴覆盖率测试结果表明:无人机施药雾滴主要沉积在棉花上、中部冠层,叶正面雾滴覆盖率高,达到4.81%。地面药械喷杆式喷雾机的雾滴在棉花上、中、下冠层覆盖率都较高,分别达到25.83%、20.17%和14.35%,叶正面的覆盖率达34.60%,高于叶背面;吊杆式喷雾机处理则主要沉积在中、上部冠层,覆盖率分别为30.38%和16.15%,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覆盖率分别达13.41%和18.74%。无人机施药覆盖率显着低于地面机械喷雾。2.P20 V2无人机施药雾滴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在微风条件下,雾滴沉积的优势区域平均覆盖率为9.86%,雾滴沉积中心与喷幅中心会出现约1 m-2 m的位移。无人机施药的穿透力不足,400 mL/m2和500 mL/m2喷液量的上部冠层的雾滴覆盖率分别为7.34%和8.11%,而中、下部低于0.5%。无人机在3 m/s、5 m/s和7 m/s三个飞行速度的比较中,3 m/s时雾滴覆盖率最高达7.35%,但当飞行速度为5 m/s时,单位面积沉积量最高为0.44μL/cm2。3.P20无人机防治棉蚜药效试验中,啶虫脒+噻虫嗪对棉蚜的防效高于毒死蜱+噻虫嗪。啶虫脒+噻虫嗪混用最佳剂量分别为6 g+20 g/667m2和8 g+25 g/667m2。增效剂研究表明,激健、尿素和杰效利对无人机施用氟啶虫胺腈防治棉蚜有良好的减量增效作用,可降低农药用量的30%-50%,对棉蚜的防效达95%以上。4.P20 V2无人机防治棉叶螨药效试验中,无人机施用40%丁醚脲·哒螨灵悬浮剂和22%阿维·螺螨酯悬浮剂药效最佳剂量均为50 mL/667m2,适当增加施药量是提高无人机防效的有效途径。增效剂研究表明,25%、50%和75%的推荐药量处理下,加入艾克特、迈图A200、尿素、意欧增效剂处理防效分别达到67.44%-81.21%、71.76%-73.98%、74.15%-82.45%和73.84%-82.00%,有良好的减量增效作用,可降低25%-50%杀螨剂用量。5.P20 V2无人机施药棉田脱叶药效试验表明:14 g/667 m2处理校正脱叶率最佳,药后10 d脱叶率达到84%,优于地面机械施药的脱叶效果。200 mL/667 m2-3200 mL/667 m2的5个不同药液量处理在药后10 d的校正脱叶率并无显着性差异。无人机施药处理作用速度较地面机械大容量喷雾效果慢。添加激健、迈图A910、诺普信活性剂、艾克特、迈图A200五种增效剂的处理,脱叶剂减量25%-50%效果与100%推荐剂量相当甚至优于推荐剂量。

张乃芹[6](2007)在《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特别是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虫棉以来,棉田生态群落的发生变化及病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棉花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综合研究结果,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防治棉花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法。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苗期病害、棉花枯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明确了其发生特点、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等,为制定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德州市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是以立枯病为主的复合根病,其发病危害程度在不同抗虫棉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其中美国抗虫棉及其衍生品种发病较重,主要与其前期生长势弱有关;而国产抗虫棉由于其苗期长势较强,生长发育进程快,苗病相对较轻。所有品种棉花黄萎病发病较重,在7月底,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7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品种抗病性差,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而且德州又是老棉区,致使黄萎病逐年加重。另外,调查发现,在抗虫棉田红叶茎枯病由过去的偶发性转为常发性流行病害,试验证明,其发病程度主要与棉花品种、土壤中钾的含量及前茬作物种类有关。2.系统比较了大面积种植抗虫棉前后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盲蝽等的发生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种植抗虫棉以前,二、三代棉铃虫一直处于严重发生,自大面积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以来,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缓解。从发生情况来看,二代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之间落卵量差异较小,但转Bt基因抗虫棉田幼虫量显着降低,抗虫性较好;三代棉铃虫百株幼虫量大大低于种植抗虫棉以前的平均水平,但与二代棉铃虫孵化率相比,却有明显提高,这说明三代期间的抗虫性有所下降;四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变化很大,与三代棉铃虫相比,平均百株卵量与百株幼虫数量均有所增加,这说明四代期间的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又有所下降。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前后,棉蚜发生危害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棉蚜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从常规棉田和抗虫棉田比较来看,棉盲蝽的发生危害程度,抗虫棉田重于常规棉田,但棉花生长后期,常规棉田重于抗虫棉田,原因在于后期抗虫棉早衰现象严重,制约了棉盲蝽的发生,但总体看来,棉盲蝽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3.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整合前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具体如下:苗前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以及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可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0~1:50种子包衣处理。苗期主要防治对象是棉花苗期病害和棉蚜,必要时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喷雾。蕾铃期重点防治棉花黄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虫和棉盲蝽。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主要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另外可通过分次追肥,增施铃肥等措施减轻危害;对于棉花红叶茎枯病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做好水肥管理、合理施肥等手段重点做好预防工作,发病后可喷施1%—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与1%的尿素溶液混配喷施,每亩30千克,也可喷施叶面肥进行补救;在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防治根据虫口密度而定,可用药剂有15%阿维菌素·三唑磷微乳剂0.18g/hm2~0.24g/hm2等进行防治;应重视棉盲蝽的防治,必要时可用80%锐劲特乳油1500液喷雾,但应注意合理轮换使用农药。

崔金杰,陈海燕,赵新华,雒珺瑜[7](2007)在《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历程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汇总了我国棉花害虫研究领域不同年代代表性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论点,并进行了点评。尽管我国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但存在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的问题。指出我国在棉花害虫中长期预警、群落演替、抗性治理、重大害虫迁飞规律、增强自然控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建议加强基础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新型化学农药,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机械化水平,加强生物防治研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防治病虫害中的作用。

唐海明,余筱南[8](2004)在《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对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概述。同时,针对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今后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应采取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戴小枫[9](2003)在《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业生物灾害每年造成了巨大损害,常年发生灾害面积超过30亿亩次,损失粮食15%、棉花25%以上,严重制约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危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是一个综合性和专业性密切结合的复杂问题。为此,作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多种方法,从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不同层面和方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 本项研究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21世纪农业发展新时期中国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重点在以下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一是系统的分析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论文以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为重点,从农业减灾、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等多角度对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草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研究与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对与植物保护技术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回顾、总结和评述,对当前国际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动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提出了生物技术应用空前加速、数字化发展全面渗透、技术的环保性和效益性要求更加严格、GMO安全性和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问题异军突起、“一地多灾”综合灾变机理研究已现端倪、区域性多对象多目标可持续控制势在必行等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是首次提出了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在系统回顾、总结分析国际植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凝练出带头学科交替拉动和科学革命质变起爆的植物保护科学发展模式,需求牵引的单个技术更迭与科学先导的技术体系综合发展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规律,给出了未来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生物技术一马当先,高新技术多点起爆,互作机理核心支撑,4部引擎联合驱动,全面推进植物保护科学技术革命,建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支撑的新型植物保护科学技术体系”的模式和发展道路。 三是综合性地提出了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优先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和系统阐述了生物农药、环境相容化学农药、农业转基因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等“4部引擎”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以及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关键技术等不同技术层次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优先方向是有害生物一作物互作机理研究、生物农药创制、环境相容化学农药开发、农业转基因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等五大领域;针对植物保护科学技术自身特点、发展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了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下,未来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中应始终把握和坚持“4个紧密结合”的原则,即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基础性工作紧密结合,前沿高技术与传统常规技术紧密结Z‘ 四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从组织制度和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问题纳入国家生物安全整体战略的发展新观念,提出了成立农业生物灾害国家管理委员会,建立官方植保官制度,改革我国农林动植物有害生物检疫检验管理体制,建立农业生物灾害公共危机应急控制制度和机制,完善动植物有害生物预防控制测报系统,加强动植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保障系统建设。 2.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在完善和建立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中,提出新建立“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法”、“官方植物保护官试行条例”、“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法”、“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法”等法规,以及修改和补充“农业法”、 “环境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国家公共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等政策建议。 3.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角度,研究提出了坚持农业生物灾害的社会公益性质不动摇、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不动摇、农业科研基地国家投资主体地位不动摇、农业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不动摇、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渠道和机制不动摇、坚持政府对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坚持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用好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改革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现有的支持方式、增加国家财政对植物保护技术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投入等政策建议。 4,在国家科技政策建议中,针对一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植物保护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基地、农业应用微生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基地、农业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基地、新型农药创制基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基地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创新能力建设)的布局和建议,以此为基础建设以国家植物保护科研基地为核心、区域性植物保护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和网络的国家植物保

夏如兵[10](2002)在《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现代昆虫学研究虽肇始于20世纪初期,但其体系的完善、规模的扩张及许多重要成就的取得多是20世纪后半叶完成的。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世纪开始的今天,对过去五十年中国昆虫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一回顾,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发展的脉络,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更好地把握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关于中国现代昆虫学的历史发展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昆虫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探讨更是凤毛麟角。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文在掌握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相结合,根据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把现代昆虫学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等昆虫学基础研究和农业昆虫学、林业昆虫学、医学昆虫学、资源昆虫学等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发展与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力图昭示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动因。认为经济因素是昆虫学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政治条件是学科发展的必要保证,而可持续发展是学科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过量施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的研究
        1.2.5 关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激励政策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2.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2.1.3 高效施药技术
        2.1.4 绿色防控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要素替代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分析
    3.1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趋势及现状
        3.1.1 农药施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3.1.2 我国农药施用量变化的空间区域特征
    3.2 苹果种植样本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2.2 样本农户减施农药意愿及行为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理论分析
    4.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
        4.1.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经济学涵义
        4.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微观决策机理
    4.2 节药型技术特性对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影响
        4.2.1 正外部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2 技术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3 规模经济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5.1 不同高效施药技术的技术属性差异
    5.2 农户对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6.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特点
    6.2 风险感知、技术认知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6.2.1 文献回顾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政府支持、采纳效果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
        6.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6.3.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评价
    7.1 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作物分类
    7.2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1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情况
        7.2.2 我国各地区“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3 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7.3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对减施农药的负效应测算
        7.3.1 思路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减施农药的激励政策优化设计
    8.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及优化方向
        8.1.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
        8.1.2 当前农药减施激励政策优化方向
    8.2 优化农药减施激励政策的建议
        8.2.1 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2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3 引导农户选种“节药型”农作物的政策建议
        8.2.4 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减量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病虫害对棉花生产的危害
    1.2 植保机械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3 航空植保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航空植保研究现状
        1.3.2 国内植保无人机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背景
第2章 温湿度与棉蚜发生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1 调查地点及内容
        2.1.2 调查时间
        2.1.3 试验方法
        2.1.4 气象资料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田温湿度变化与棉蚜消长动态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MG-1P型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对棉花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及棉蚜防效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场地
        3.1.4 作业参数
        3.1.5 采样点布置
        3.1.6 雾滴分布均匀性测定
        3.1.7 调查方法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无人机不同作业高度时喷施雾滴在棉花冠层的沉积分布
        3.2.2 雾滴在棉花冠层的雾滴沉积分布
        3.2.3 不同有效喷幅下雾滴在棉花冠层的沉积分布
        3.2.4 无人机不同飞行高度下喷施雾滴在棉花叶片正反面的雾滴沉降分布状况
        3.2.5 无人机在不同作业参数下喷雾对棉蚜防治效果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棉花蚜虫与十一星瓢虫的毒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虫剂对棉蚜的毒力
        4.2.2 杀虫剂对十一星瓢虫成虫的毒力
        4.2.3 杀虫剂对棉蚜与十一星瓢虫的毒力选择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新疆棉田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农药减量增效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条件
        5.1.4 试验设计
        5.1.5 数据处理
    5.2 结论与分析
        5.2.1 无人机喷施不同药剂对棉蚜的田间防效
        5.2.2 22%氟啶虫胺腈SC减量喷雾对棉蚜防效的影响
        5.2.3 70%吡虫啉WG减量喷雾对棉蚜防效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温湿度变化与棉蚜发生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6.1.2 MG-1P型无人机喷雾参数对棉花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及棉蚜防效的影响
        6.1.3 不同类型杀虫剂对棉花蚜虫与十一星瓢虫的毒力测定
        6.1.4 新疆棉田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农药减量增效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回顾与评述
        1.3.1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研究
        1.3.2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研究
        1.3.3 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生产前沿面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低碳生产行为
        2.2.2 江汉平原稻农典型的低碳生产行为
        2.2.3 气候适应行为
        2.2.4 江汉平原稻农典型的气候适应行为
    2.3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分析框架
        2.3.1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理论模型
        2.3.2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
    2.4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特征
    3.1 江汉平原的气候变化特征
        3.1.1 江汉平原的基本情况
        3.1.2 江汉平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趋势
        3.1.3 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1 问卷设计
        3.2.2 抽样原则与调查实施
        3.2.3 样本描述
    3.3 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现状与特征
        3.3.1 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总体现状
        3.3.2 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减排视角的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4.1.1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模型
        4.1.2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模型
        4.1.3 变量定义与统计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风险态度实验测量结果
        4.2.2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基于农户异质性的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1 基于家庭农业依赖度的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分析
        4.3.2 基于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适应视角的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1.1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模型
        5.1.2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强度模型
        5.1.3 变量定义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2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基于农户异质性的气候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家庭农业依赖度的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分析
        5.3.2 基于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候响应行为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6.1 研究对象与数据说明
    6.2 基于参数方法的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6.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2.2 变量定义与统计
        6.2.3 结果与讨论
    6.3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6.3.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3.2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比较
        6.3.3 结果与讨论
        6.3.4 气候响应行为对异质性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政策体系
    7.1 政策目标
    7.2 政策实施原则
        7.2.1 兼顾复合性原则
        7.2.2 注重差异化原则
        7.2.3 坚持优先序原则
    7.3 政策措施
        7.3.1 切实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7.3.2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公共服务
        7.3.3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附表
    附录 B: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多旋翼无人机棉田施药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棉花病虫害发生概况
    1.2 我国植保机械发展过程及使用现状
    1.3 植保无人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 植保无人机的优缺点
第2章 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雾滴沉积规律及与地面机械施药的比较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多旋翼无人机雾滴的空间分布特性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蚜施药技术
    4.1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蚜效果评价
    4.2 增效剂对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防治棉蚜的减量增效作用
第5章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叶螨施药技术
    5.1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叶螨效果评价
    5.2 增效剂对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防治棉蚜的减量增效作用
第6章 多旋翼无人机棉田化学脱叶施药技术
    6.1 多旋翼无人机施药棉田脱叶效果评价
    6.2 增效剂对多旋翼无人机施药棉田脱叶的减量增效作用
第7章 结论
    7.1 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雾滴沉积规律及与地面机械施药的比较
    7.2 多旋翼无人机雾滴的空间分布特性测试
    7.3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蚜施药技术
    7.4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叶螨施药技术
    7.5 多旋翼无人机棉田化学脱叶施药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棉花病害发生特点
        1.1.1 棉花苗期病害
        1.1.2 棉花枯萎病
        1.1.3 棉花黄萎病
        1.1.4 棉铃病害
        1.1.5 棉花叶部病害
    1.2 棉花主要害虫发生情况
        1.2.1 棉铃虫
        1.2.2 棉蚜
        1.2.3 棉盲蝽
    1.3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1.3.1 抗病品种资源的鉴定与选育
        1.3.2 农业耕作措施
        1.3.3 生物防治
        1.3.4 棉株耐害补偿作用和防治指标
        1.3.5 农药新品种开发
        1.3.6 组建综合防治体系
    1.4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
        1.4.1 科研资金短缺,投入减少
        1.4.2 抗药性问题突出
        1.4.3 缺乏预见性
        1.4.4 宏观研究不够
        1.4.5 种群的发生演替规律研究不够
        1.4.6 设备陈旧,基础研究滞后
    1.5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
        1.5.1 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
        1.5.2 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
        1.5.3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病虫害的矛盾
        1.5.4 科学用药与保护利用天敌
        1.5.5 新型农药品种的研制开发
        1.5.6 基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1.5.7 害虫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1.6 立题时德州市转BT抗虫棉应用现状和突出的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棉花病虫发生危害调查
        2.1.1 棉花苗期病害调查
        2.1.2 棉蚜的发生危害调查
        2.1.3 棉盲蝽的发生危害调查
        2.1.4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危害调查
        2.1.5 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情况
        2.1.6 调查与数据统计方法
    2.2 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品种和土壤营养对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2 调查方法
    2.3 棉花不同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试验
        2.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3.2 试验调查和统计方法
    2.4 棉花主要病虫防治试验
        2.4.1 药剂拌种预防棉花苗期病害试验
        2.4.2 棉铃虫防治试验
        2.4.3 防治棉盲蝽有效药剂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
        3.1.1 棉花苗期病害调查
        3.1.2 棉蚜
        3.1.3 棉盲蝽
        3.1.4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3.1.5 棉铃虫发生危害调查
    3.2 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品种和土壤营养对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3.2.1 不同棉花品种红叶茎枯病发病情况
        3.2.2 不同土壤肥力、不同茬口对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3.3 棉花不同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比较
    3.4 棉花主要病虫防治试验
        3.4.1 药剂拌种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3.4.2 棉铃虫防治药剂和使用浓度研究
        3.4.3 棉盲蝽有效防治药剂筛选
    3.5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3.5.1 播种前的预防措施
        3.5.2 苗期
        3.5.3 蕾铃期
4 结论
    4.1 棉花主要病虫害在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前后的变化情况
        4.1.1 棉花病害变化情况
        4.1.2 棉花害虫变化情况
    4.2 棉花立枯病发生危害
    4.3 不同品种对黄萎病抗性影响
    4.4 棉花不同品种和土壤营养与棉花红叶茎枯病关系
    4.5 绿盲蝽发生规律
    4.6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虫性
    4.7 不同药剂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效果
5 讨论
    5.1 德州市棉花黄萎病发生重的原因
        5.1.1 老病区是棉花枯黄萎病暴发的基础条件
        5.1.2 品种抗病性差
    5.2 解决黄萎病的根本问题在于选育抗病品种
    5.3 2004年棉花苗期病害发病重的原因分析
        5.3.1 气候因子
        5.3.2 连作棉田土壤菌量大
        5.3.3 预防及防治工作不及时
    5.4 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病原因分析
    5.5 转Bt抗虫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5.1 转Bt抗虫棉存在的问题
        5.5.2 转Bt抗虫棉的种植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7)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害虫研究简要历程
2 研发趋势与特点
    2.1 综合防治对象由单一害虫转向多种害虫复合群体
    2.2 害虫防治关键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2.3 组建了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 本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棉花害虫的防治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
    3.2 棉花害虫防治中未充分发挥自然控害作用
4 未来棉花害虫综合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
    4.1 棉花害虫的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
    4.2 转基因抗虫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4.3 棉田生物群落的演替及生物多样性与棉花害虫灾变的关系
    4.4 重大害虫迁飞扩散规律及行为生物学研究
    4.5 棉花害虫抗药性产生及演化机理
    4.6 人为增强有益生物控害能力的基础性研究
    4.7 优化人为控制技术的研究
5 展望与建议
    5.1 加强害虫防治的基础工作和理论研究
    5.2 研发新型化学农药, 提高防治害虫的水平
    5.3 加强生物防治研究
    5.4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防治病虫害中的作用

(8)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
    1.1 抗病品种资源的鉴定与选育
    1.2 农业耕作措施
    1.3 生物防治
    1.4 棉株耐害补偿作用和防治指标
    1.5 农药新品种开发
    1.6 组建综合防治体系
2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资金短缺, 投入减少
    2.2 抗药性问题突出
    2.3 缺乏预见性
    2.4 宏观研究不够
    2.5 种群的发生演替规律研究不够
    2.6 设备陈旧, 基础研究滞后
3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对策
    3.1 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3.2 推广抗病、丰产、优质的棉花品种
    3.3 全面推行控害、丰产栽培技术
    3.4 开发关键防治技术, 治理抗药性
    3.5 加强基础研究
4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
    4.1 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
    4.2 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
    4.3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病虫害的矛盾
    4.4 科学用药与保护利用天敌
    4.5 新型农药品种的研制开发
    4.6 基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9)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2.1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成就与现状
        2.1.1 防治策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
        2.1.2 初步和基本摸清了一些重大病虫害的生物学规律与机制
        2.1.3 一批关键防治技术初步实现升级换代和更新
        2.1.4 研制开发出一批新的生物防治制剂和品种
        2.1.5 初步建立了主要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2.1.6 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控害减灾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2 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2.2.1 基础研究有所突破
        2.2.2 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控害技术成效显着
    2.3 面临的新挑战
        2.3.1 农业有害生物的变异和快速演进加速,新的小种/生物型不断出现,重大病虫害此起彼伏,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进一步加剧
        2.3.2 新的危险性外来病虫害不断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3.3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管理问题凸现
        2.3.4 农业生产防治中过多地依靠化学农药,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问题突出,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药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严重
    2.4 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对植物保护技术的需求
    2.5 存在的问题
        2.5.1 法律法规不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生产与管理者观念落后陈旧,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制度,管理运行机制效率低下,技术政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投资政策长期不到位,产业政策短视,缺乏以人为本的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环境
        2.5.2 基础性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对有害生物灾变的监测预警能力差,不能适应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客观需要,生产上经常陷于被动
        2.5.3 由于对高技术前沿发展跟踪和重视不够,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上游技术来源空虚,导致关键控制技术开发乏力,减灾的硬技术手段明显落后
        2.5.4 运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论指导种质资源的基因多样性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够,毁灭性病虫害种型变异频繁,抗性品种更换周期短,生产上防不胜防
        2.5.5 运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调节和自组织作用,发挥栽培和耕作技术抑制有害生物的人工辅助作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够
第三章 生物农药创制研究
    3.1 发展生物农药的背景和意义
        3.1.1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需求
        3.1.2 发展生物农药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护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
        3.1.3 发展生物农药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国际贸易利益的重大需求
        3.1.4 发展生物农药符合国际潮流和发展方向
        3.1.5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1.6 发展生物农药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3.2 农药、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概念与类型
        3.2.1 相关概念
        3.2.2 生物农药的类型
    3.3 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3.3.1 研究开发现状
        3.3.2 发展新型生物农药的要求
        3.3.3 主要发展趋势
    3.4 国内现有研究基础与条件
        3.4.1 国内现有研究工作基础
        3.4.2 主要成就与应用情况
        3.4.3 国内外专利申请与授权状况
    3.5 我国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
        3.5.1 生物资源丰富
        3.5.2 拥有一支较完整的研究开发队伍
        3.5.3 初步形成产业化基础
        3.5.4 国内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3.5.5 符合可持续植物保护发展的方向
    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3.6.1 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拳头产品少,技术对产业拉动力弱
        3.6.2 缺乏产业化意识,深入的技术创新和中试熟化不够,新产品开发后劲不足
        3.6.3 研究力量不足、分散,恶性竞争有余,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不够
        3.6.4 平台技术创新、构建不够,产品种类多,当家品种少
        3.6.5 创新经费不足
        3.6.6 经费投入分散
        3.6.7 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缺乏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长期结合
    3.7 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3.7.1 总体思路与发展方向
        3.7.2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第四章 环境相融新农药创制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与环境相融农药的概念
        4.1.1 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所要求的农药
        4.1.2 农药的相关概念
    4.2 环境相融农药国际发展的现状
        4.2.1 品种向低毒化、生物化、杂氮化方向发展
    4.3 方法与途径创新呈现加速态势
        4.3.1 更优化的随机合成
        4.3.2 生物合理设计
        4.3.3 类同合成
        4.3.4 天然活性物质模拟
        4.3.5 组合化学
        4.3.6 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分子设计
        4.3.7 高通量筛选系统
        4.3.8 生物活性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4.4 制剂、剂型与应用
        4.4.1 复配制剂
        4.4.2 剂型
        4.4.3 农药用途、使用范围的扩展
        4.4.4 施用技术和施药机械不断发展
    4.5 环境相融农药国际发展趋势与方向
        4.5.1 农药的性能向环境相融和无害化方向发展
        4.5.2 调控有害生物的机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5.3 创制方法向高技术化、高智能化、高效率化方向发展
        4.5.4 元素向含氮杂环化合物方向发展
        4.5.5 剂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5.6 物质类型向两元化方向发展
    4.6 我国环境相融农药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4.6.1 我国农药发展的现状
        4.6.2 存在问题
    4.7 我国环境相融性化学农药发展的历史机遇
        4.7.1 世界农药处于品种更新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大洗牌时期
        4.7.2 面对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的选择
    4.8 发展方向、目标和研究重点
        4.8.1 发展方向
        4.8.2 近期发展目标
        4.8.3 研究重点
    4.9 讨论
        4.9.1 关于我国农药创新的外延
        4.9.2 其他
第五章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研究
    5.1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背景与意义
        5.1.1 问题的背景
        5.1.2 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5.1.3 对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意义
    5.2 国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国际发展趋势
    5.3 我国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5.3.1 危险入侵杂草
        5.3.2 危险入侵昆虫
        5.3.3 危险入侵植物疫病
        5.3.4 预警与预防研究
        5.3.5 部分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成果
        5.3.6 初步形成了一批可依托的实验室
    5.4 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5.4.1 危险入侵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分化问题
        5.4.2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
        5.4.3 农林生态系统对危险生物入侵的抵御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5.4.4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早期预警及其快速检测的科学基础
        5.4.5 危险生物入侵可持续控制策略与途径
    5.5 发展方向与预期目标
        5.5.1 总体研究思路
        5.5.2 重点研究方向
        5.5.3 预期目标
    5.6 主要研究内容
        5.6.1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快速演变
        5.6.2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与寄(宿)主相互作用
        5.6.3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生态学
        5.6.4 农林生态系统对危险生物入侵的抵御机制及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5.6.5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分析和环境经济评估的理论模式与体系
        5.6.6 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快速检测
        5.6.7 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途径
第六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6.1 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6.1.1 国际背景
        6.1.2 国内背景与概况
    6.2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6.2.1 是转基因生物研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
        6.2.2 是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是确保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6.2.3 是加速和保障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6.2.4 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的需要
        6.2.5 是合理制定和实施技术壁垒措施的国家战略需要
    6.3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6.4.1 国内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现状
        6.4.2 国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6.5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
        6.5.1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技术发展水平的基本判定
        6.5.2 已有的研究技术基础
    6.6 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和目标
        6.6.1 研究任务
        6.6.2 重点发展方向
        6.6.3 近期的研究目标
    6.7 主要研究内容
        6.7.1 基因操作安全性研究
        6.7.2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插入引发非预期效应的分子基础研究
        6.7.3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系统影响的机理
        6.7.4 转基因作物中基因向相关物种漂移的研究
        6.7.5 转基因作物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6.7.6 转基因微生物生态安全性研究
        6.7.7 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研究
        6.7.8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预测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第七章 国际植物保护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对策、方向、目标与优先领域
    7.1 国际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7.1.1 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
        7.1.2 国际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7.2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7.3 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与发展
        7.3.1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7.3.2 可持续植物保护
        7.3.3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7.3.4 综合防治策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长期策略
        7.3.5 我国综合防治策略的发展历程
    7.4 国际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动态
        7.4.1 生物技术化趋势空前加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正在成为植物保护发展的支撑性技术
        7.4.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3S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宏观研究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7.4.3 可持续农业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环境相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正在成为植物保护技术发展和研究的重点
        7.4.4 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与交往频繁,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为主导的国家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凸现,正在成为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热点
        7.4.5 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技术、方法,在分子遗传与代谢调控的水平,对植物与主要病、虫、草、鼠害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利用农作物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技术平台,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和研究热点
        7.4.6 实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向以特定区域几种主要作物的多病虫综合治理,以及优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控制方向发展,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多目标病虫复合系统中的互作关系、种群演替的动态规律与机制等,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7.4.7 把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国家整个防灾减灾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从农业生物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在生物灾害承灾体如农作物、动物的脆弱性和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条件等对灾害形成和灾害损失方面开展研究,进行国家范畴和区域性生
    7.5 我国有害生物综防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7.6 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转换模式
        7.6.1 植物保护科学的发展模式
        7.6.2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模式
    7.7 发展思路与对策
        7.7.1 发展战略和思路
        7.7.2 发展目标
        7.7.3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研究内容
第八章 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8.1 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体系
        8.1.1 建立农业生物灾害国家管理委员会
        8.1.2 建立和完善国家动植物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体系
        8.1.3 建立官方植物保护官制度
    8.2 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设,保障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有法可依
        8.2.1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法律与政策
        8.2.2 健全法规,加大行业管理和监管力度
    8.3 产业政策
    8.4 贸易政策
        8.4.1 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检疫政策
        8.4.2 加快制订检疫技术标准
        8.4.3 研究运用检验检疫技术壁垒
        8.4.4 增强服务意识
        8.4.5 坚定地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8.5 投资与金融政策
        8.5.1 坚持国家农业科研基地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研机构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不动摇、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渠道和机制不动摇,要坚持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生物灾害的社会公益性质
        8.5.2 坚持政府对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
        8.5.3 用好世贸组织允许的投入政策组合
        8.5.4 改革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现有的支持方式
    8.6 建设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支撑体系
        8.6.1 建设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创新体系
        8.6.2 建立国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支撑体系
        8.6.3 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支撑体系
        8.6.4 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8.6.5 建设国家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示范基地
后记
引用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昆虫学的繁荣和发展(1949~1966)
    第一节 中国现代昆虫学科研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基础昆虫学研究
        一、 昆虫分类学
        二、 昆虫生理学
        三、 昆虫毒理学
        四、 昆虫生态学
    第三节 应用昆虫学研究
        一、 农业昆虫学
        二、 林业昆虫学
        三、 医学昆虫学
        四、 资源昆虫学
第二章 中国昆虫学研究的缓慢发展(1966~1978)
    第一节 困境中的基础昆虫学研究
        一、 昆虫分类学
        二、 昆虫生理学
        三、 昆虫毒理学
        四、 昆虫生态学
    第二节 应用昆虫学研究
        一、 农业昆虫学
        二、 林业昆虫学
        三、 医学昆虫学
        四、 资源昆虫学
第三章 中国昆虫学研究的长足发展(1978~2000)
    第一节 基础昆虫学的快速发展
        一、 昆虫分类学
        二、 昆虫生理学
        三、 昆虫毒理学
        四、 昆虫病理学
        五、 昆虫生态学
    第二节 应用昆虫学的丰硕成果
        一、 农业昆虫学
        二、 林业昆虫学
        三、 医学昆虫学
        四、 资源昆虫学
第四章 中国现代昆虫学的发展阶段与发展动因
    第一节 中国现代昆虫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节 昆虫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 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昆虫学的影响
        二、 昆虫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 政治因素对昆虫学发展的影响
        一、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二、 政治因素对昆虫学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昆虫学发展
        一、 环境压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 害虫管理对可持续农业的影响
        三、 害虫管理对策的转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仇相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2]棉蚜飞防药剂筛选及减量增效作用研究[D]. 吴金龙.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3]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D]. 童庆蒙.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5]多旋翼无人机棉田施药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D]. 姜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D]. 张乃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7]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历程与展望[J]. 崔金杰,陈海燕,赵新华,雒珺瑜. 棉花学报, 2007(05)
  • [8]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唐海明,余筱南. 作物研究, 2004(S1)
  • [9]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戴小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04)
  • [10]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D]. 夏如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