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荪生料免棚多种形式 栽培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田力[1](2019)在《“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效的农业循环体系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有效模式和必然选择。雅安地区有着丰富的林竹资源,生产竹荪后剩余的竹荪菌糠和收获厚朴后剩余的厚朴木屑是“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环节重要资源。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着其独特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功能。平菇有较强的富硒能力,培养富硒平菇对解决人们食用产品缺硒问题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平菇杂优一号以为材料,用不同比例的竹荪菌糠、厚朴木屑作为栽培料,并以添加有机硒肥为参照,来探究“林(竹)-菌-肥-农”上游技术,试验于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农场进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硒肥的添加能加快菌丝的生长,能减短营养生长期和收获期。但是栽培主料的区别对菌丝生长速度不明显。硒肥的添加能提高竹荪菌糠和厚朴木屑栽培主料的产量。加硒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于未加硒处理,同样营养生长期要短于未加硒处理,能够让平菇尽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达到了产量增加的结果。A1B4处理即加硒的45%竹荪菌糠+55%棉籽壳和A1C4处理即加硒的45%厚朴木屑+55%棉籽壳,在试验中取得了最优结果:菌丝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期短、产量最高、子实体硒含量最高,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是这两个处理能得到产量最多的富硒平菇,并且出菇时间提前,有市场优势。因此选用45%竹荪菌糠+55%棉籽壳栽培料和45%厚朴木屑+55%棉籽壳栽培料进行富硒平菇栽培,是“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在模式的上游环节在雅安推广的一种好的选择,能够充分利用竹荪菌糠和厚朴木屑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的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平菇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平菇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大于85%,符合有机肥料标准;总养分小于3%,制作有机肥时根据需求添加氮、磷、钾补充肥力;碳氮比在26.99-39.20之间;加硒处理的平菇子实体的硒元素转化率在5%左右,还有大量有机硒存在菌糠里。在选择45%竹荪菌糠+55%棉籽壳栽培料和45%厚朴木屑+55%棉籽壳栽培料进行富硒平菇栽培后,剩余的菌糠有转化为有机硒肥的巨大潜力。
杨泽鑫[2](2017)在《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的应用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荪作为一种珍稀优质食用菌,优化其栽培模式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本研究以棘托竹荪(D89)为材料,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于2016年在雅安川农农场进行设施栽培试验,设置3种栽培箱规格(30*30*50cm、30*30*100cm、30*30*150cm,分别记为A1、A2和A3)、上下两层层架栽培(分别记为B1和B2)、两种覆土材料(蚯蚓粪与壤土,分别记为C1和C2)以及在栽培料中添加蚯蚓粪(不添加与添加30%的蚯蚓粪,分别记为D1和D2)四因素试验,对竹荪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两种覆土材料的理化性状与微生物活性差异,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为芦山灾后重建竹荪生态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优化竹荪设施栽培条件,为发展地方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中,以30*30*100(cm)规格栽培箱搭配上层层架栽培,以及使用蚯蚓粪覆土的栽培模式,对竹荪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了 184.46 kg/667m2和23.70%;对栽培性状也有所改善,同时缩短了营养生长期为81d,延长了采摘时期为44d(控制竹荪生长期,适当缩短营养生长期,延长采摘时期是提高竹荪产量、品质的关键);而对含水量影响不显着;其次,对竹荪的活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综合比较,在此设施栽培模式下,产出的竹荪产量和栽培性状最好,综合指标较优。(2)在不同规格栽培箱条件下,箱长对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菌球数,出菇数,单菇重)以及形态品质存在先提高后降低的影响,对于活性成分含量及活性成分功能无显着影响,表明,适当的栽培箱长度可有效的提高竹荪栽培效率,栽培箱过短或者过长均不利于高产,以30*30*100(cm)最为合适。(3)层架对于竹荪各指标的影响有显着作用。处于上层的各项指标较优于下层,推测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造成微观环境的差异。通常在大棚或其它设施栽培环境中,上层微环境气温会略高于下层微环境,其次上层竹荪的光照条间会略好于下层栽培条件。竹荪及其它食用菌生殖生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光线诱导等诱导条件的满足。(4)试验得证蚯蚓粪覆土对于竹荪产量的提高有显着作用,对于产量的构成菌球数与出菇数明显增加,对子实体单重影响不显着。对于活性物质含量影响不显着,但对于活性物质的还原力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次试验将覆土材料蚯蚓粪与壤土,分别在施用前与采摘后两个时间段取样,从理化性状、物理结构、微生物含量、FDA水解酶含量对比。理化性质对比中,竹荪出菇前后,对覆土材料的有机质、氮、速效磷是都存在一定消耗的,但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也远高于有机质的消耗量,而蚯蚓粪的营养成分含量基数远高于土壤,蚯蚓粪中成分在竹荪栽培前后的消耗量也比土壤较大。物理结构对比中,蚯蚓粪在孔隙率和最大持水量方面略高于土壤,从物理结构上来说,更能满足竹荪生长的透气和空间环境需求。微生物含量和FDA水解酶含量对比中,无论栽培前后蚯蚓粪中的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都要高于壤土。证明,蚯蚓粪作为覆土材料对竹荪的生长切实存在一定促进作用,是一种理想的覆土材料,在配合箱式层架栽培的模式下有着很大的发展适用空间。(5)蚯蚓粪作为覆土材料的性能远高于一般壤土,然而在栽培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蚯蚓粪栽培竹荪则有明显不足,对产量以及活性成分含量和竹荪醇溶性物质还原力都存在一定抑制作用。(6)对于各因素主要影响机制的探究,箱长、层架、覆土材料都主要针对的是竹荪菌丝体生长后期形成的营养共同体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营养补充和生长刺激多层次的两个方面,只有对竹荪的生长刺激诱导与营养供给达成了一定的平衡,才能形成高产量高品质的情况;同时对竹荪的酶活性存在一定作用,进而从各个方面影响竹荪的发育过程,特别是菌丝的分化过程,从而达到产量与品质、功能的统一。
才晓玲,王东云,何伟,安福全[3](2015)在《竹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长条件)、人工栽培驯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竹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谢芳芳[4](2013)在《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菌草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社会生态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可持续等产业优势,菌草技术作为一项优势技术已经在援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许该专利技术的自身经济效益并不显着,然而对国内、国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它不仅是生态环保的好项目,又是扶贫解困的好手段,更是创造社会效益的典范。菌草技术有助于缓解粮食短缺、食品安全和营养保健等重大难题,还可以缓解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世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基于技术扩散理论,总结了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主要推广模式,即“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农户”和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合作这三种模式,并结合两个案例加以分析,分别是菌草技术援助项目——菌草技术援助莱索托和菌草技术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和南非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菌草技术援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法制体系尚未完善;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国外推广菌草技术时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菌草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及时修订和补充,援外培训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外语运用能力有限,国际礼仪知识有待充实提高;菌草技术援外的推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政府领导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推广组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深化和拓展菌草技术援外推广的对策建议。
徐柯[5](2011)在《矿质元素对平菇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矿质元素,参与了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作用。同样对平菇也有重要的影响。平菇是白腐菌,靠自身分泌各种胞外酶将环境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大分子物质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供其生长利用。矿质元素对胞外酶的活性与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以平菇黑平王菌株为试验材料,在平板培养、发酵培养和袋料栽培三种不同培养方式下,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磷、硫、钾、钙和镁五种元素,通过测定相关酶的活性和元素含量等指标,找出三种情况下平菇生长所需的最适元素和添加量。利用SPSS 13.0软件对其做了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黑平王在平板菌丝和发酵菌丝的生长过程中,钾元素的添加浓度以0.086%为最优,这个浓度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含量和元素吸收量最高或近乎最高,而脯氨酸含量和维生素C这两个逆境指标含量较低;磷元素的添加浓度以0.046%为最优,这个浓度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含量和元素吸收量最高或近乎最高,而脯氨酸含量和维生素C这两个逆境指标含量较低;在镁元素添加量为0.01%时,淀粉酶、菌丝生长速度、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蛋白质含量达到或接近最高,而脯氨酸和维生素C这两个逆境因素表现出较低的水平;钙元素添加量为0.0097‰时,淀粉酶、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蛋白质含量达到或接近最高,而脯氨酸和维生素C这两个逆境因素表现出较低的水平;硫元素添加量为0.026%时,淀粉酶、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蛋白质含量达到或接近最高,而脯氨酸和维生素C这两个逆境因素表现出较低的水平。黑平王在栽培过程中,钾元素的含量在0.2%时较好,这个浓度虽然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但是漆酶活性较高,对培养料中木质素分解量高,同时出菇产量优于其他浓度;磷元素的含量在0.2%时较好,这个浓度虽然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但是羧甲基纤维素酶活较高,对培养料中纤维素分解量高,同时出菇产量优于其他浓度;由于当地玉米芯中镁元素的含量达到616.75μg/g,添加的镁元素对黑平王菌丝产生了抑制作用,菌丝的酶活、生长速度和产量都随着镁元素含量的增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就产量和菌丝生长速度而言,钙元素的含量应控制在1%时较好。但漆酶、纤维素酶等酶活指标表现出在1.5%的添加量比较适宜。其中元素测定发现,黑平王菌丝在平板培养、发酵培养和袋料栽培过程中表现出对钙元素有较强的富集作用;硫元素的添加量以0.1%最优,在此浓度下,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蛋白质含量、栽培料中菌丝生长速度和出菇产量最高或近乎最高,而脯氨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在栽培过程中,硫元素的含量应控制在0.1%时较好。
巫仁高[6](2010)在《黑木耳野生优良菌株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南方气候的特殊和适宜南方栽培的优良菌株匮乏,生产中存在着品种种性弱、产量低、遇高温高湿气候易流耳、烂袋等问题,为从种性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通过驯化野生黑木耳,初步筛选出Au053、Au083菌株,本研究以南方主栽菌株为对照,筛选出适应南方区域栽培的优良菌株Au053,并对Au053的温度、水分、酸碱度及营养等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为Au053的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了Au053与主栽菌株在营养生理特性的差异性,从营养生理特性方面探讨了流耳、烂袋的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体细胞亲和试验,结果表明Au053、Au083、新科1号、新科5号、Aul39为不同菌株(新科1号、5号有亲和现象,但经酶活测定鉴定为不同菌株)。2、5个菌株菌丝生长活力对比试验结果表明,Au053菌丝萌发、定植最快,长势粗壮浓密、洁白,但走速最慢。3、生物学效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Au053产量最高,比新科1号、新科5号、Au083、Au139分别增产10.08%、8.89%、20.15%、22.86%,其差异性均达极显着。4、流耳、烂袋观察试验结果表明,Au053、Au083未发生流耳、烂袋现象,而其他菌株流耳、烂袋较为严重。5、抗杂能力对比试验表明,Au053抗杂能力最强,Au083次之,其他菌株较弱。6、Au053生理特性研究表明:Au053菌丝萌发温度18℃,生长温度14-40℃,最适温度25-29℃;菌丝在培养料含水量52%-68%的范围均能生长,最适含水量59%-64%;菌丝生长适宜的pH范围为5.0-7.5,最适pH为6.0-6.5。7、通过对Au053菌丝生长阶段主要胞外酶活性研究表明:淀粉酶、CMC酶、木聚糖酶、漆酶初期活性都较高;淀粉酶活性随菌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d时达到了最大值后,此后呈下降趋势,其他3种酶活性都呈下降趋势;漆酶活性的变化十分独特,在菌龄20-40d时几乎没有活性,但在菌龄40d时活性迅速恢复并急剧上升,60d时活性达到生长初期的近2倍。胞外酶活性变化说明菌丝生长阶段淀粉优先被利用,其次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而木质素利用较少,随着淀粉等非木质纤维素和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利用而减少,在菌丝生长后期,随着漆酶活性的恢复和急剧上升,木质素开始分解利用,从而保证其营养的持续供给,使其菌丝体保持活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8、通过对Au053和主栽菌株在菌丝生长阶段主要胞外酶活性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分析其营养生理特性的差异性,从营养生理特性角度探讨了菌丝萌发、定植机理和流耳、烂袋机理。
董晓雅[7](2010)在《平菇遗传转化体系和转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文中指出我国每年仅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作物残渣(麦秸、玉米秸秆)等就约6亿t,其富含木质纤维素。应用食用菌转化秸秆、变废为宝是一条成功的途径。为提高食用菌利用木质纤维素的能力,提高食用菌对秸秆的生物学效率,本文以平菇天达300为材料,构建了高效遗传表达体系,并进行了漆酶基因转化。研究结果如下:(1)平菇sdi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载体25号的构建和转化克隆了平菇天达300的同源启动子-1.3kb的sdi启动子,利用重叠PCR将sdi启动子片段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融合,构建了以pMD19-T载体为骨架,含有sdi启动子和hph以及CaMV终止子的表达载体25号。以液体培养的平菇菌丝为实验材料,0.6mol/L甘露醇作渗透压稳定剂,浓度为1.6%的溶壁酶溶液,30℃酶解3h,获得具有再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平菇天达300原生质体的得率约为5.7×106个/mL,在RCM再生平板上的再生率为0.46%。通过平菇的潮霉素抗性试验,确定了其菌丝和原生质体的潮霉素致死浓度。据此将转化的初筛浓度定为80μg/mL,复筛浓度定为100μg/mL。采用PEG-CaCl2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将表达载体25号转化入平菇,在含80μg/mL潮霉素RCM平板上,获得一系列转化子。这些转化子经过复筛和PCR鉴定后得到潮霉素抗性基因hph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阳性转化子。将阳性转化子菌株进行表型和RNA转录水平验证,表明hph基因整合入平菇的基因组,其抗性可以稳定的遗传和表达,从而建立了平菇的遗传转化体系。(2)食用菌不同转化体系转化效率的比较将两个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但启动子不同的真菌表达质粒pAN7-1和PBHt1,导入平菇中与25号做比较表明,不同的启动子得到的抗性转化子生长速率、转化率、RNA水平上的转录都不同。pAN7-1抗性转化子转化率最高,0.4个转化子/μg质粒DNA,其hph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最大;其次是25号抗性质粒,0.2个转化子/μg质粒DNA;PBHt1的表达量较少。(3)平菇漆酶基因poxc的克隆和同源表达利用RT-PCR和LA PCR步行等技术从平菇天达300中获得编码漆酶基因poxc的gDNA和cDNA。gDNA全长为3818bp,包含19个内含子和20个外显子。cDNA序列全长为1607bp,编码533个氨基酸的蛋白,与其它真菌漆酶蛋白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含有3个真菌类Cu-oxidase的高度保守结构域。构建了含有sdi启动子和poxc基因的同源表达载体PIPOXC和PI2POXC,和25号抗性表达载体共转化平菇的原生质体,获得了具有潮霉素抗性的假定转化子21个,但是经PCR检测后发现poxc基因未完全整合入平菇基因组,漆酶酶活提高不明显,没有筛选到预期的漆酶活性较高的转化子。
杨威[8](2010)在《棘托竹荪菌丝体提取液对松茸、羊肚菌保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棘托竹荪母种为原料,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pH、α-萘乙酸(NAA)及对-氯苯氧乙酸(4-CPA)等对其发酵的影响,并应用响应曲面法对试验进行优化设计,探寻棘托竹荪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条件;以水为提取剂,微波、酶、超声波等为辅助手段对发酵所得棘托竹荪菌丝体进行提取试验,研究了棘托竹荪菌丝体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青霉菌、黑曲霉等的抑菌效力,测定了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及抑菌pH范围等;然后用以棘托竹荪菌丝体提取液为主要原料的涂膜液对松茸和羊肚菌进行保鲜试验,对冷藏过程中松茸和羊肚菌的失重、硬度、呼吸强度、褐变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细胞膜透性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棘托竹荪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条件为:2.9%葡萄糖、1.25%黄豆+玉米粉(1:1).0.1%MgS04+ZnS04(1:1).0.5%CMC-Na,0.05%KH2P04,10mg/100mL VB1、10mg/L NAA,250mL三角瓶装液量100mL,初始pH为6,置100r/min旋转式摇床于26℃培养,棘托竹荪菌丝体的平均得率为1.32g/100mL;4种提取方法所得棘托竹荪菌丝体提取液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四种提取液也都有较宽的抑菌活性pH范围(pH4-7),且其热稳定性良好,经80℃、95℃水浴处理15min后仍能保持原有的抗菌效力,其中以酶解辅助水提法得到的提取液抑菌作用最强,且抑菌浓度低,抑菌pH范围广,热稳定性强。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青霉菌的MIC为3.125mg/mL,对黑曲霉的MIC为12.5mg/mL;6%的棘托竹荪菌丝体涂膜液对松茸和羊肚菌的保鲜效果最好,有效抑制了松茸和羊肚菌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营养成分的过度损失,达到了延长保鲜期的效果。
王爱仙[9](2010)在《杏鲍菇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10个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菌丝生长活力与抗杂菌能力测定,选出5个菌丝体活力高、抗杂菌能力强的杏鲍菇菌株做出菇试验进一步筛选,获得一株抗逆性强、出菇朵形好、产量高的优良菌株,接着对这个优良菌株菌丝生长的温度、湿度、pH值、碳氮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闽北气候特征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栽培模式,探索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10个杏鲍菇菌株在菌丝生长阶段的菌丝生长活力与表型不同,其抗木霉和青霉的能力有较大差异,但对红色链孢霉没有抗性。(2)筛选出的5个杏鲍菇菌株在栽培料基质上的生长速度差异较显着,在生物转化率、个体鲜重、菌肉厚度、菌盖大小、菌柄特征等农艺性状也存在差异,其中菌株“杏乐”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86.2%,且菇的商品性状好,适合在闽北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3)优良菌株“杏乐”的菌丝培菌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宜的pH值为5.0~7.0;其培养基最佳含水量为65%;适宜“杏乐”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比为60:1。(4)四种栽培模式各有优缺点。模式1(床架式袋栽)杏鲍菇现蕾较快,无感染,菇品质量较好,但操作繁琐,易形成畸形菇,成菇率低,不利于提高效益。模式2(全脱袋覆土畦栽)与模式3(半脱袋覆土畦栽)管理方法简单,成菇率高、出菇整齐,转潮快,但现蕾慢,菌棒容易感染,朵形欠佳。模式4(覆土袋栽)成菇率高、单生多,无畸形菇,但现蕾期较长,容易感病杂菌。以市场鲜销为主的生产,宜采用模式2与模式3以获得高产,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而以出口菇为主的生产,应选择模式1,以控制菇的商品性状,满足客户对产品的质量需求。
单洪涛[10](2009)在《野生平菇 ——紫平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品种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食用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中国为世界第一大食药用真菌生产国,食用菌产业仅次于粮、棉、油、果、菜位居第六。目前我国引进和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已达80多个种。国内大量栽培的品种只占我国已发现品种中的3%,90%多的野生品种还没有在生产中得到利用。因此,人工驯化培育优质高产、生长迅速、质嫩味美、经济价值高、具有特色的野生食用菌品种,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由野生驯化成为现代人工大量栽培的各种不同特色的食用菌,成为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紫平菇,经初步鉴定该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Pleurotus sapidus),初步定名为紫平。其子实体常丛生,菌盖直径5~11cm,表面光滑,紫色至浅紫色,中间凹陷且有白斑,边缘较圆整,菌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0.5~1cm,紫色至浅紫色,经培养,其菌丝体也是浅紫色,该菇子实体是我所于2005年7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温室,枸树下采集,土壤为黄河冲击平原的沙质土壤,当时空气温度28℃左右,当天平均气温27℃,昼夜温差为9℃,可见其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通过近3年的基础研究及栽培试验,对其菌丝体生物学特性和室内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利用本室分离保藏紫平菌种和本所联立恒温培养箱进行紫平菌丝体培养,确定紫平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是25℃,最适栽培料含水量为85%,栽培基中适宜菌丝生长的糖类是麦芽糖,氮源是蛋白胨,其次是酵母浸粉,合适的碳氮比是25∶1,母种培养基中应添加复合维生素B10~15ppm,硫酸镁3~4.5‰浓度,而磷酸二氢钾没必要添加。2.选用棉籽壳、木屑、干草、麦麸、玉米粉、石膏、石灰等不同配方的栽培料进行栽培料培养,确定适合紫平生长的栽培料以稻草或干草为主,经过发酵的栽培料和棉籽壳、麦粒栽培料。3.通过聚丙烯凝胶电泳对紫平和其它食用菌种类的酯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的分析,对紫平进行品种鉴定提供参考。
二、竹荪生料免棚多种形式 栽培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荪生料免棚多种形式 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研究 |
2.1.1 生态农业定义内涵研究 |
2.1.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
2.2 特殊农林废弃物在食用菌栽培中的运用 |
2.2.1 菌糠在其他食用菌栽培中的再次利用 |
2.2.2 中药非药用部分在食用菌栽培的利用 |
2.3 平菇相关研究 |
2.3.1 平菇的营养价值 |
2.3.2 平菇栽培基质研究概况 |
2.4 .菌糠有机肥相关研究 |
2.4.1 菌糠的理化性质 |
2.4.2 菌糠的重金属含量 |
2.4.3 菌糠有机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
2.5 富硒食用菌相关研究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竹荪菌糠栽培平菇试验配方 |
3.2.2 厚朴木屑栽培平菇试验配方 |
3.2.3 平菇栽培实施 |
3.3 测定方法 |
3.3.1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
3.3.2 平菇营养生长期 |
3.3.3 平菇收获期 |
3.3.4 平菇产量指标测定 |
3.3.5 平菇子实体中硒含量测定 |
3.3.6 平菇培养料与平菇菌糠的碳氮比测定 |
3.3.7 平菇培养料与平菇菌糠的有机物测定 |
3.3.8 平菇培养料与平菇菌糠的氮磷钾测定 |
3.4 数据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的影响 |
4.1.1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
4.1.2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
4.1.3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子实体硒含量的影响 |
4.1.4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碳含量影响 |
4.1.5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氮含量影响 |
4.1.6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的碳氮比和菌糠的碳氮比影响 |
4.1.7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磷含量影响 |
4.1.8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钾含量影响 |
4.1.9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影响 |
4.2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的影响 |
4.2.1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生长的影响 |
4.2.2 竹荪菌糠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产量的影响 |
4.2.3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子实体硒含量的影响 |
4.2.4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碳含量影响 |
4.2.5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氮含量影响 |
4.2.6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的碳氮比和菌糠的碳氮比影响 |
4.2.7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磷含量影响 |
4.2.8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钾含量影响 |
4.2.9 厚朴木屑在不同硒环境下对平菇栽培料和菌糠的有机物含量影响 |
5.讨论与结论 |
5.1 不同处理对平菇的影响特点 |
5.2 不同处理对平菇菌糠的影响特点 |
5.3 主要结论 |
6、试验中不足及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的应用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微生物农业 |
1.2 食用菌农业及其发展现状 |
1.2.1 食用菌发展概况 |
1.2.2 食用菌药食作用研究现状 |
1.2.3 食用菌循环农业 |
1.3 竹荪简介 |
1.3.1 竹荪生物学特征 |
1.3.2 竹荪生活史 |
1.4 竹荪的研究现状 |
1.4.1 竹荪栽培特点 |
1.4.2 竹荪栽培现状 |
1.4.3 竹荪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
1.5 竹荪的活性物质与生理功能 |
1.5.1 竹荪活性成分的研究 |
1.5.2 竹荪抗氧化活性研究 |
1.6 覆土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1.6.1 覆土机制及效益 |
1.6.2 覆土研究现状 |
1.6.3 覆土层微生物作用 |
1.6.4 蚯蚓粪作为覆土材料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1 试验设计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竹荪不同覆土材料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酶活性分析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1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生长期的影响 |
4.1.2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产量的影响 |
4.1.3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产量构成的影响 |
4.1.4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生产品质的影响 |
4.1.5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活性成分的影响 |
4.1.6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活性成分还原力的影响 |
4.1.7 竹荪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2 竹荪两种覆土材料栽培前后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分析 |
4.2.1 两种覆土材料在竹荪栽培前后化学成分分析 |
4.2.2 两种覆土材料在竹荪栽培前后物理结构分析 |
4.2.3 两种覆土材料在竹荪栽培前后细菌数的变化 |
4.2.4 两种覆土材料在竹荪栽培前后FDA水解酶活性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5.1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5.1.1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生长期的影响 |
5.1.2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5.1.3 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应用对竹荪品质的影响 |
5.2 两种覆土材料的对比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竹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1.1 地理分布 |
1.2 形态特征 |
1.3 生长条件 |
2 人工栽培驯化 |
2.1 培养基质 |
2.2 栽培技术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4)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相关概念 |
2.1 相关概念 |
2.1.1 菌草 |
2.1.2 菌草技术 |
2.1.3 菌草业 |
2.1.4 对外援助 |
2.1.5 推广 |
2.2 国内外菌草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关于菌草栽培技术及模式研究 |
2.2.2 关于菌草产业化发展研究 |
2.2.3 关于菌草的推广应用研究 |
2.2.4 关于菌草的循环经济研究 |
2.2.5 关于菌草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研究 |
小结 |
3 菌草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3.1 国内外菌草技术的发展现状 |
3.1.1 国外菌草技术研究现状 |
3.1.2 国内菌草技术研究现状 |
3.2 菌草技术的发展趋势 |
3.2.1 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现代菌草技术发展的要求 |
3.2.2 机械化、工程化和标准化是菌草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3.2.3 循环经济模式是现代菌草业发展的方向 |
4 菌草生产的特征及对外国农业技术的影响分析 |
4.1 菌草生产的特征 |
4.1.1 菌草生产周期短 |
4.1.2 土地利用广泛性 |
4.1.3 “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 |
4.1.4 循环产业生产模式 |
4.2 菌草技术援外对外国农业技术的影响分析 |
4.2.1 技术先进性 |
4.2.2 填补受援国的产业空白 |
4.2.3 产业关联度高 |
4.2.4 促进受援国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
5 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主要模式及案例研究分析 |
5.1 菌草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 |
5.1.1 技术扩散理论 |
5.1.2 技术推广的方式 |
5.1.3 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主要推广模式 |
5.2.1 “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 |
5.2.2 “政府+企业+农户” |
5.2.3 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合作 |
5.3 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案例分析 |
5.3.1 菌草技术援助项目研究——以菌草技术援助莱索托为例 |
5.3.2 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国与南非菌草技术合作项目 |
5.4 菌草技术援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4.1 对外援助的法制体系尚未完善,援外监管机构还不健全 |
5.4.2 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障碍 |
5.4.3 菌草技术援外培训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 |
5.4.4 菌草技术援外的推广方式较为单一 |
6 深化和拓展菌草技术援外推广的对策建议 |
6.1 加快对外援助立法,健全援外监管机构 |
6.2 组建对外援助项目管理机构,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 |
6.3 重视菌草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援外翻译人才队伍培养 |
6.4 采取特色的教学工作,确保培训的效果 |
6.5 创新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 |
6.6 建立菌草信息网络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矿质元素对平菇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
1 概述 |
1.1 食用菌 |
1.2 平菇 |
1.2.1 平菇的营养价值 |
1.2.2 平菇的药用价值 |
1.2.3 平菇的经济价值 |
2 食用菌生理研究概述 |
2.1 食用菌胞外酶学 |
2.1.1 食用菌胞外酶的主要种类 |
2.1.2 逆境环境检测指标 |
2.1.3 食用菌胞外酶的研究状况 |
2.2 元素作用 |
2.2.1 磷元素的作用 |
2.2.2 钾元素的作用 |
2.2.3 硫元素的作用 |
2.2.4 镁元素的作用 |
2.2.5 钙元素的作用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钾元素对平菇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
1.2.3 粗酶液的提取 |
1.2.4 酶活性的测定 |
1.2.5 元素含量的测定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钾元素对黑平王平板菌丝生长速度和胞外酶的影响 |
2.2 钾元素对黑平王发酵菌丝生物量和胞外酶活的影响 |
2.3 钾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和发酵菌丝生理活性的曲线回归分析 |
2.4 钾元素对平菇栽培料期的生理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磷元素对平菇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
1.2.3 粗酶液的提取 |
1.2.4 酶活性的测定 |
1.2.5 元素含量的测定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磷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生长速度和胞外酶的影响 |
2.2 磷元素对平菇发酵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和胞外酶活的影响 |
2.3 磷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和发酵菌丝生理活性的曲线回归分析 |
2.4 磷元素对平菇栽培期的生理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镁元素对平菇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
1.2.3 粗酶液的提取 |
1.2.4 酶活性的测定 |
1.2.5 元素含量的测定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镁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生长速度和胞外酶的影响 |
2.2 镁元素对平菇发酵菌丝生物量和胞外酶活的影响 |
2.3 镁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和发酵菌丝生理活性的曲线回归分析 |
2.4 镁元素对平菇栽培期的生理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钙元素对平菇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
1.2.3 粗酶液的提取 |
1.2.4 酶活性的测定 |
1.2.5 元素含量的测定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钙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生长速度和胞外酶的影响 |
2.2 钙元素对平菇发酵菌丝生物量和胞外酶活的影响 |
2.3 钙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和发酵菌丝生理活性的曲线回归分析 |
2.4 钙元素对平菇栽培期的生理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硫元素对平菇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2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
1.2.3 粗酶液的提取 |
1.2.4 酶活性的测定 |
1.2.5 元素含量的测定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硫元素对黑平王平板菌丝生长速度和胞外酶的影响 |
2.2 硫元素对平菇发酵菌丝生物量和胞外酶活的影响 |
2.3 硫元素对平菇平板菌丝和发酵菌丝生理活性的曲线回归分析 |
2.4 硫元素对平菇栽培期的生理活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 |
1 主要结论 |
1.1 平板培养期 |
1.2 液体培养期 |
1.3 栽培种培养期 |
2 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黑木耳野生优良菌株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
1.1.1 营养价值 |
1.1.2 药理功效 |
1.2 黑木耳研究进展 |
1.2.1 黑木耳的药理研究 |
1.2.2 黑木耳栽培材料的研究 |
1.2.3 黑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 |
1.2.4 品种选育研究 |
1.2.5 分子生物学研究 |
1.2.6 生理特性研究 |
1.3 本研究立题依据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黑木耳野生优良菌株的筛选 |
2.1 试验菌株 |
2.2 试验方法 |
2.2.1 PDA培养基的配制 |
2.2.2 体细胞亲和试验 |
2.2.3 菌丝生长活力比较试验 |
2.2.4 生物学效率对比试验 |
2.2.5 抗杂能力试验 |
2.2.6 流耳、烂袋观察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体细胞亲和试验 |
2.3.2 菌丝生长活力比较试验 |
2.3.3 生物学效率对比试验 |
2.3.4 流耳与烂袋观察 |
2.3.5 抗杂能力试验 |
2.4 讨论 |
2.4.1 萌发、定植快在生产上的应用优势 |
2.4.2 Au053的形态特征 |
第三章 Au053生理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2 培养料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3 培养基酸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4 菌丝生长阶段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培养料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3 培养基酸碱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4 菌丝生长阶段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
3.3 讨论 |
3.3.1 Au053营养生理特性 |
3.3.2 Au053菌丝萌发、定植快的机理探讨 |
3.3.3 Au053抗流耳、抗烂袋机理探讨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筛选出适合南方袋料栽培的黑木耳野生优良菌株Au053 |
4.1.2 Au053生理特性 |
4.2 展望 |
4.2.1 开展Au053配套优化栽培技术研究,扩大示范推广区域 |
4.2.2 进一步开展Au053的其它背景研究和新品种认定工作 |
4.2.3 利用Au053的生理特性优势,改良黑木耳品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平菇遗传转化体系和转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
1.1.1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 |
1.1.2 秸秆的主要成分 |
1.1.3 秸秆利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
1.2 栽培食用菌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的方式 |
1.2.1 食用菌的生产意义 |
1.2.2 秸秆栽培食用菌对生态农业的意义 |
1.2.3 河南省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的优势 |
1.3 平菇概述 |
1.3.1 平菇的分类及栽培 |
1.3.2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
1.3.3 平菇的经济价值及选育的重要性 |
1.4 平菇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 |
1.4.1 平菇对秸秆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 |
1.4.2 平菇降解酶系统 |
1.5 食用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5.1 遗传转化方法 |
1.5.2 食用菌启动子 |
1.5.3 筛选标记 |
1.6 平菇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7 构建平菇漆酶工程菌株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平菇SDI 启动子的克隆和潮霉素抗性载体的构建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sdi 启动子的克隆 |
2.2.2 hph 和CaMV 终止子大片段的扩增 |
2.2.3 sdi 启动子片段与hph 大片段重叠PCR |
2.2.4 重叠PCR 产物与T 载体连接及转化 |
2.2.5 测序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di 启动子片段的扩增及测序分析 |
2.3.2 hph 和CaMV 终止子大片段扩增及测序 |
2.3.3 sdi 片段与 hph 大片段重叠 PCR |
2.3.4 hph 抗性载体转化子筛选及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平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3.2.2 平菇菌株对潮霉素抗性的敏感性测验 |
3.2.3 质粒25 号, pAN7-1 和PBHt1 的提取及纯化 |
3.2.4 PEG-CaCl_2介导的25 号质粒原生质体转化 |
3.2.5 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 |
3.2.6 抗性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3.2.7 PEG-CaCl_2介导质粒pAN7-1 和PBHt1 原生质体转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3.3.2 原生质体的再生 |
3.3.3 平菇对潮霉素最低敏感浓度测定 |
3.3.4 平菇含潮霉素抗性转化子的筛选 |
3.3.5 PCR 鉴定含潮霉素抗性的阳性转化子 |
3.3.6 抗性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3.3.7 pAN7-1 和 PBHt1 抗性质粒的转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平菇漆酶基因POXC 的克隆和转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平菇天达300 基因组总DNA 和总RNA 的提取 |
4.2.2 平菇漆酶基因poxc 的克隆测序 |
4.2.3 平菇漆酶poxc基因表达载体PIPOXC(或PI2POXC)的构建 |
4.2.4 构建转漆酶工程菌株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平菇漆酶基因poxc 的克隆与分析 |
4.3.2 表达载体PIPOXC(或PI2POXC)的构建及验证 |
4.3.3 转漆酶高产菌株的构建和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平菇sdi 启动子的克隆及潮霉素抗性载体的构建 |
5.1.2 平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5.1.3 平菇漆酶基因的克隆 |
5.1.4 转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 |
5.2 讨论 |
5.2.1 转化方法的选择 |
5.2.2 以潮霉素抗性为筛选标记对转化率的影响 |
5.2.3 不同启动子在平菇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问题 |
5.2.4 转基因菌株中外源基因的整合特性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8)棘托竹荪菌丝体提取液对松茸、羊肚菌保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食品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
1.1.1 微生物源保鲜剂 |
1.1.2 植物源保鲜剂 |
1.1.3 动物源保鲜剂 |
1.1.4 天然保鲜剂存在问题及前景 |
1.2 涂膜保鲜介绍 |
1.3 竹荪介绍 |
1.3.1 竹荪分类 |
1.3.2 竹荪的营养成分 |
1.3.3 竹荪的栽培技术 |
1.3.4 竹荪的药用价值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棘托竹荪的发酵培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试验与分析 |
2.2.1 碳源、氮源、无机盐的单因素试验 |
2.2.2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响应面优化设计 |
2.2.3 温度单因素对菌体和发酵产物的影响 |
2.2.4 pH单因素对菌体和发酵产物的影响 |
2.2.5 α-萘乙酸(NAA)对棘托竹荪菌丝体得率的影响 |
2.2.6 对-氯苯氧乙酸(4-CPA)对棘托竹荪菌丝体得率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棘托竹荪菌丝体抑菌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试验与分析 |
3.2.1 不同提取方法对抑菌的影响 |
3.2.2 四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松茸、羊肚菌的涂膜保鲜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试验与分析 |
4.2.1 涂膜处理对松茸、羊肚菌失重的影响 |
4.2.2 涂膜处理对松茸、羊肚菌褐变的影响 |
4.2.3 涂膜处理对松茸、羊肚菌硬度的影响 |
4.2.4 涂膜处理对松茸、羊肚菌呼吸强度的影响 |
4.2.5 涂膜处理对松茸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4.2.6 涂膜处理对松茸、羊肚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2.7 涂膜处理对松茸、羊肚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9)杏鲍菇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杏鲍菇生物学特性 |
2 杏鲍菇营养成分 |
3 杏鲍菇研究进展 |
4 杏鲍菇产业发展前景 |
5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杏鲍菇出菇试验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杏鲍菇"杏乐"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杏鲍菇"杏乐"菌株栽培模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野生平菇 ——紫平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品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食用菌的经济价值 |
2 食用菌生产在大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3 世界食用菌产量和主要商品化栽培食用菌的分布 |
4 我国食用菌的生产现状 |
4.1 总产量持续增加 |
4.2 食用菌生产的品种多样化,结构更加完善 |
4.3 中国普遍重视食用菌优良菌株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工作 |
5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食用菌高效标准化技术体系不完善 |
5.2 缺乏自主产权的食用菌当家品种 |
5.3 急需进行科技攻关,以提升我省食用菌自主创新水平 |
5.4 目前品种需求分析 |
5.5 面临的现实要求 |
6 我们的工作 |
第一章 菌株的获得,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 有鲜明特色野生菌株的发现 |
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紫平生长培养基的优化 |
1 试验材料 |
1.1 标本采集及取样 |
1.2 野生紫平的分离纯化 |
1.3 培养基 |
2 试验方法 |
2.1 不同温度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培养基中不同糖类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
2.3 培养基中不同氮源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
2.4 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比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
2.5 培养基中复合维生素 B 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研究 |
2.6 培养基中磷酸二氢钾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
2.7 培养基中硫酸镁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 不同温度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 培养基中不同糖类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
3.3 培养基中不同氮源对紫平菌丝影响研究 |
3.4 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比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
3.5 培养基中复合维生素B 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的影响 |
3.6 培养基中磷酸二氢钾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
3.7 培养基中硫酸镁不同含量对紫平菌丝生长影响 |
4 总结 |
第三章 紫平生长栽培料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不同栽培料对菌丝生长影响 |
1.1.1 原料选择 |
1.1.2 配方选用 |
1.1.3 配料与拌料 |
1.1.4 装袋、播种与发菌 |
1.2 栽培料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配方中紫平菌丝生长情况 |
2.2 栽培料含水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紫平菌株鉴定—酯酶同工酶图谱分析 |
1 材料及方法 |
1.1 品种及材料 |
1.2 试剂及材料 |
1.3 电泳 |
1.4 酯酶同工酶染色 |
1.5 凝胶扫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竹荪生料免棚多种形式 栽培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林(竹)-菌-肥-农”生态农业模式上游技术研究[D]. 田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箱式层架栽培与蚯蚓粪的应用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杨泽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3]竹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才晓玲,王东云,何伟,安福全.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7)
- [4]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D]. 谢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5]矿质元素对平菇生理特性的影响[D]. 徐柯.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8)
- [6]黑木耳野生优良菌株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研究[D]. 巫仁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7]平菇遗传转化体系和转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D]. 董晓雅.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8]棘托竹荪菌丝体提取液对松茸、羊肚菌保鲜的研究[D]. 杨威.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9]杏鲍菇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 王爱仙.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10]野生平菇 ——紫平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品种鉴定[D]. 单洪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