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张伟辉[1](2021)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代开腹手术越来越多,胆囊切除率明显提高,然而接受胆囊切除术的部分患者术后仍有类似于胆囊切除术前的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这一组症候群被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其病因非常复杂,可分为胆道因素和非胆道因素2类,治疗方案目前以内科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文章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PCS病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有效的策略,改善疾病相关的症状,以提高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曹鹏辉[2](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王佩[3](2021)在《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系统评价疏肝和胃法为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参照meta分析的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的标准于中文数据库(知网、CBM、维普、万方)和英文数据库(Pub Med)中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医药以疏肝和胃为法治疗PCS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后,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然后提取相关数据资料,采用Revman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分析、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病例数1583例,其中治疗组848例(疏肝和胃中药或配合常规、西药、常用药物),对照组(735例常规、西药、常用药物)。Meta分析结果如下:(1)16篇文献包含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的统计分析,OR=4.15(95%CI:3.14,5.49),检验结果为Z=10.02(P<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存在差异,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是对照组的4.15倍;(2)7篇文献报道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总积分情况,纳入对象总共520例,对照组纳入病例数260例,对照组纳入病例数260例,合并SMD=-1.02(95%CI:-1.52,-0.52),检验结果为Z=4.00(P<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总积分存在差异,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要低于对照组;(3)5篇文献包含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的统计分析,纳入研究对象339例,治疗组纳入188例,对照组纳入151例,OR=0.18(95%CI:0.09,0.36),检验结果为Z=4.82(P<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存在差异,治疗组的复发率是对照组的0.18倍;(4)文献中3篇报道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胆囊收缩素治疗后降低的比较,总共纳入对象234例,纳入治疗组120例,纳入对照组114例,SMD=-0.92(95%CI:-1.19,-0.65),检验结果为Z=6.70(P<0.00001),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胆囊收缩素存在差异,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血浆收缩胆囊素方面疗效更好;(5)文献中3篇包含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胃动素治疗后降低的比较,总共纳入对象234例,纳入治疗组120例,纳入对照组114例,SMD=-2.73(95%CI:-4.19,-1.27),检验结果为Z=3.67(P=0.0002<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胃动素存在差异,治疗组在降低血浆胃动素方面疗效更好。结论:运用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提高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改善胃肠激素胆囊收缩素、胃动素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少,临床较安全。
邱文龙[4](2021)在《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经验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前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研究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符合困难胆囊诊断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ropiccholecystectomy,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困难胆囊患者LC术前是否留置鼻胆管引流分为鼻胆管组和非鼻胆管组,鼻胆管组术前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放置鼻胆管后再行LC,非鼻胆管组则常规行LC,术前未放置鼻胆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中转开腹率、术中胆总管损伤率及术后胆漏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共纳入患者183例,鼻胆管组91例、非鼻胆管组9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非鼻胆管组相比,鼻胆管组手术时间[80(67-105)分钟vs 93(76.25-137.25)分钟,P=0.01],中转开腹率[1.1%vs 8.7%,P=0.04]及胆漏发生率[0%vs 8.7%,P=0.012]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胆管损伤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ENBD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中转开腹率、减少胆道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在Mirizzi综合征和冰冻胆囊三角LC中更具有临床意义。
卞昊宇[5](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胡义亭,许玉芳,赵娜,贾彩云,贾桂丛,苏少慧[6](2021)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出现或再次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胆道感染、黄疸等临床症状,即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症状可由精神应激、饮酒、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部分病例诊断困难,治疗棘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本文对PCS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
马郖[7](2021)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回顾分析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急诊LC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疗效差异,拟初步探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方 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组:采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急诊LC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1)术前指标: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②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③入院时实验室指标PCT、IL-6、CRP。(2)围手术期指标:①观察A组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学资料变化;②比较A组行PTGD术后3月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③比较A组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④比较A组LC前和B组行急诊LC前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⑤对比分析A组LC前和B组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的差异;⑥对比两组LC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⑦对比两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⑧比较两组行LC时的中转开腹率;⑨LC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胆道损伤、改变手术方式)。(3)术后比较指标:①术后第一天两组实验室指PCT、IL-6、CRP的差异;②LC术后住院天数;③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瘘、腹腔感染和胆管狭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半年。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选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共55例,急诊行LC的患者为B组共118例。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半年,失访9例。(1)术前指标: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①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资料显示:可见胆囊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胆囊变小、胆总管压迫症状减轻。②A组患者行PTGD术后3月胆囊缩小且胆囊壁变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11.91±0.258vs6.44±0.123cm,P=0.007;胆囊壁厚度:0.67±0.037vs 0.36±0.015cm,P<0.001);③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显着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0.25±0.029vs0.05±0.003pg/ml,P<0.001;IL-6:89.03±6.615vs4.35±0.300 pg/ml,P<0.001;CRP:61.32±7.058vs6.04±0.674mg/dl,P<0.001)。④A 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胆囊更小且胆囊壁更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6.44±0.163vs10.56±0.309cm,P<0.001;胆囊壁厚度:0.36±0.015vs0.61±0.325cm,P<0.001)。⑤A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6±0.003vs0.27±0.032pg/ml,P<0.001;IL-6:4.35±0.300vs88.05±9.485pg/ml,P<0.001;CRP:6.04±0.67vs65.38±6.681mg/dl,P<0.001)。⑥A 组比 B 组患者LC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62.22±2.162 vs 152.33±6.140min;术中出血量:14.17±0.768 vs 67.50±7.780ml P值为<0.001)。⑦A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vs 22.0%,χ2=4.273,P=0.039)。⑧A组LC中转开腹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vs 8.5%,χ2=4.947,P=0.026。⑨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B 组(3.6%vs15.3%,χ2=4.925,P=0.026,P<0.05)。其中包括:术中胆总管损伤:A组0例,B组1例;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A组2例,B组5例;改变手术方式:A组0例,B组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下部分胆囊切除术2例,共计12例。(3)术后比较指标:①A组患者LC术后第一天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均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0.003 vs 0.16±0.031pg/ml;IL-6:4.15±0.282 vs 16.89±1.949pg/ml;CRP:5.32±0.510 vs 15.98±2.004mg/dl,P<0.001)。②A组患者LC术后住院天数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0.065 vs 3.36±0.154天,P<0.001)。③B组急诊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1.8%vs 11.8%,x2=4.781,P=0.029,P<0.05)。其中包括,胆瘘:A组0例,B组有胆瘘3例;腹腔感染:A组1例,B组8例;胆管狭窄:A组0例,B组3例。[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TGD序贯LC与急诊LC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相比,可能通过有效引流胆汁、降低胆囊压力、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使得LC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LC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程海超,贾聿明,李胜超,彭利[8](2021)在《胆囊切除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临床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和Oddi括约肌原有的协调作用丧失,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节律和收缩幅度发生改变,进而使胆管扩张和胆汁排泄节律紊乱,引起胆源性腹痛、胃肠道功能紊乱、继发胆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一系列症状。现就胆囊切除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何茂煊[9](2021)在《金钱利胆颗粒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胆囊切除围术期患者运用金钱利胆颗粒治疗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发病率变化,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机理。对其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本方的临床运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1月山西省中医院普外科普外科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6例,入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行术后常规处理:抗感染、补液、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待排气后恢复饮食。试验组病人在此基础上,术前7天至术后28天每日两次口服金钱利胆颗粒(手术当天、术前1日、术后1日因禁食除外),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由张有福主任医师操作,记录两组术后28天、半年症状评分表及PCS发生例数。结果:1.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事件。2.PCS发病率比较:术后28日、半年,试验组PC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8天血浆胆囊收缩素(CCK)值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后28日血浆CCK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CS各症状发生率比较:组间比较,相较于对照组,在术后28天、半年,试验组除恶心呕吐外,在右上腹痛、腹胀、肠鸣矢气、腹泻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5.术后PCS症状评分比较:术后28天及术后半年,试验组PCS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金钱利胆颗粒能显着降低PCS发生例数,PCS症状评分、各症状发生率及血浆CCK值,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高危因素患者PCS发生率高于以往文献普通患者发生率,证实高龄、肥胖、焦虑、术前临床症状是PCS发生的危险因素。
高才植[10](2021)在《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各大数据库中通过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相关文献的检索及汇总,通过系统评价分析中药治疗P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七大数据库中搜集PCS相关文献,并通过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文献中总有效率、显效率、疾病复发率、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胃动素(Motilin,MTL)、胆总管直径及不良反应事件七项结局指标,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选择效应模型,使用Meta回归模型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进行处理,对效应量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来考量其稳定程度。结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PCS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RR=1.17,95%CI[1.07,1.28],p=0.00<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1.37,95%CI[1.20,1.57],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疾病复发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0.27,95%CI[0.16,0.44],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降低CCK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72,95%CI[-5.34,1.89],p=0.3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低MTL指标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84.37,95%CI[-294.58,-74.16],p=0.001<0.05,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缩小胆总管直径方面,中药组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MD=-1.75,95%CI[-2.47,-1.02],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事件方面,中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纳入文献中均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西药联合应用时亦不会提高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论:应用中药治疗PCS在疗效、预防疾病的复发、降低MTL及胆总管直径的复发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而在降低CCK方面,应用中药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但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稳定性较差。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实了中药治疗PCS安全有效,但纳入文献样本量普遍较小,研究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纳入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补充荟萃分析的结果,增加结果的稳定性。
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CS概述 |
2 PCS的发病机制 |
2.1 PCS的胆道外原因 |
2.1.1 胆道外原发病: |
2.1.2 胃动力: |
2.1.3 肠道微生物代谢异常: |
2.1.4 精神因素: |
2.2 PCS的胆道原因 |
2.2.1 胆汁酸代谢改变: |
2.2.2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
2.2.3 胆总管残余结石: |
2.2.4 胆漏及狭窄: |
2.2.5 残余胆囊: |
2.2.6 残余胆囊管: |
2.2.7 胆囊切除术后Mirizzi综合征: |
3 PCS治疗方案 |
3.1 保守治疗 |
3.1.1 饮食指导: |
3.1.2 中医药: |
3.1.3 内科药物治疗: |
3.2 外科治疗 |
3.2.1 内镜治疗: |
3.2.2 手术治疗: |
4 总结与展望 |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收集 |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
1.7 研究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3 结果总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解剖变异 |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
3.2 术前资料 |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
3.3.2 PCS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3)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检索 |
1.1 检索方式 |
1.2 数据库检索 |
2.文献筛选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筛选流程 |
3.资料提取 |
4.质量评价 |
5.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文献检索结果 |
2.纳入文献研究情况 |
3.纳入文献研究的质量评价 |
4.Meta分析结果 |
4.1 临床有效率 |
4.2 症状总积分 |
4.3 复发率 |
4.4 血浆胆囊收缩素 |
4.5 胃动素 |
4.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1.中医对PCS的认识 |
2.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Meta分析意义 |
3.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疗效分析及安全评价 |
4.中药使用情况 |
5.Meta分析的影响因素 |
6.吾师观点 |
6.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机 |
6.2 治法方药 |
6.3 验案举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困难胆囊的定义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分组、组间资料对比情况 |
2.2.1 仪器设备 |
2.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后结局指标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困难胆囊概述 |
4.2 对困难胆囊定义的进一步理解 |
4.3 困难胆囊LC前行MRCP与 ENBD的区别 |
4.4 鼻胆管的作用 |
4.5 Mirizzi综合征和“冰冻胆囊三角”困难LC前行ENBD更有价值 |
4.6 预防胆管损伤 |
4.7 关于胆漏的预防治疗 |
4.8 关于ENBD并发症的问题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胆结石的诊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5)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
1.2 胆总管扩张 |
1.3 胆道支架置入 |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参考标准 |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5 数据的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证型相关分布 |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病因 |
2.1 胆系原因 |
2.1.1 胆囊管残留过长 |
2.1.2 胆总管结石 |
2.1.3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
2.1.4 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
2.1.5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及乳头旁憩室 |
2.2 非胆系原因 |
2.2.1 十二指肠-胃反流 |
2.2.2 胆系外疾病 |
2.2.3 矿物质的缺乏 |
2.2.4 精神心理因素 |
3 诊断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影像学检查 |
3.2.1 腹部超声 |
3.2.2 腹部CT |
3.2.3 消化道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 |
3.2.4 超声内镜 |
3.2.5 ERCP |
3.2.6 MRCP |
3.2.7 同位素99 Tcm-HDA肝胆扫描 |
3.2.8 SOM |
3.2.9 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 |
4 治疗 |
4.1 基础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4.2.1 胆囊切除 |
4.2.2 SOD |
4.2.3 中药治疗 |
4.3 心理治疗 |
4.4 内镜及手术处理 |
5 讨论与争鸣 |
(7)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izzi综合症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胆囊切除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临床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Oddi括约肌的运动规律 |
2 胆囊切除术后Oddi 括约肌运动的改变 |
3 胆囊切除术后相关性疾病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关系 |
3.1 胆源性腹痛 |
3.2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
3.3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和胃肠反流 |
3.4 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结石 |
(9)金钱利胆颗粒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试验方案 |
2.3 测评指标及方法 |
2.3.1 安全性指标 |
2.3.2 疗效指标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随访情况 |
3.2 基线资料 |
3.3 疗效评价 |
3.4 安全性观察 |
4.讨论 |
4.1 疾病讨论 |
4.2 方药讨论 |
4.3 试验结果讨论 |
5 创新性及存在问题及展望 |
5.1 创新性 |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防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科研情况 |
附录三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致谢 |
(10)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陈晨,张伟辉. 疑难病杂志, 2021(09)
-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3]疏肝和胃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Meta分析[D]. 王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经验探讨[D]. 邱文龙. 南昌大学, 2021(01)
- [5]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 胡义亭,许玉芳,赵娜,贾彩云,贾桂丛,苏少慧.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21(02)
- [7]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D]. 马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胆囊切除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临床影响的研究进展[J]. 程海超,贾聿明,李胜超,彭利.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03)
- [9]金钱利胆颗粒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何茂煊.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10]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高才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胆囊切除术论文; 胆总管结石论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论文; 胆囊三角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