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

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

一、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何盈颖[1](2021)在《中国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促进经济“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内在驱动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方兴未艾,创新新模式,催生新业态,开拓新市场,激发新需求。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重组优化各要素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因此,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及空间效应。其次,采用熵权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和港澳台除外)2008-2017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对产业结构升级从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关于产业结构质量升级,从三次产业生产效率的角度切入,通过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三次产业的技术效率与TFP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的测度与分析,通过相应公式计算得出产业结构质量升级测度结果。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其空间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产业结构数量升级相比质量升级表现为一定的“虚高”,即大而不强,质量不高。并且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均表现为区域之间不平衡,并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特征。(2)要素市场化水平是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渠道,但是仅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数量升级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3)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正向显着,即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考虑空间因素之后,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体现。因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加强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依托数字经济激发要素市场活力,为经济转型赋能赋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助推器”作用;完善治理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杜卓群[2](2021)在《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天然属性,也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必然趋势。文旅融合发展能促进文旅消费潜力释放,拉动文旅消费增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是现阶段挖掘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的必要之举。我国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文旅融合发展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国内外市场宣传不足,影响力不够;文旅资源分散,缺乏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发展动力不足;文旅服务不完善,差异性服务不充分、附加性服务不到位、缺乏智慧化服务等问题,制约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当下,互联网、5G技术、大数据和数字化等发展迅速,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重塑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开拓文旅宣传新渠道、整合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文旅智慧化服务,正成为解决当前文旅融合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在促进文旅产业复工复产方面也显示出了强大动力。所以在充分挖掘国内消费需求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具体地分析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为我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政策建议,对于促进我国文旅融合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文旅融合机理的基础上,从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链融合两个角度,探讨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直接影响;同时从文旅融合的动因角度,尝试从需求扩展、技术创新、网络效应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作用机制;结合实际事例,对互联网影响文旅融合的作用路径进行案例分析,寻求互联网影响文旅融合机制的现实证据;并通过计量回归方法对上述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科学测算我国文旅融合度;利用我国2008-2018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OLS估计、普通固定效应回归(FE)、可行的最小二乘回归(FGLS)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互联网与文旅融合的相关性;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影响文旅融合的需求扩展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网络效应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能够显着促进文旅融合,即互联网能够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链的要素融合、润滑产业链融合过程、提高产业链融合效率,进而促进文旅产业深度和高质量融合。在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方面,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存在需求扩展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网络效应机制三条路径。对于需求扩展机制,互联网在技术侧可以用于文物保护,提升文旅产品品质:在数据侧可以精准捕捉个性化需求,满足文旅消费需求,助力文旅消费升级;在供给端培育文旅消费市场;在需求端扩大文旅消费需求,促进文旅消费升级,从而促进文旅融合。对于技术创新机制,互联网可以通过集聚高层次人才、优化管理制度等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为文旅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革新赋能,从而促进文旅融合。所以,需求扩展路径与技术创新路径可以作为互联网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渠道。对于网络效应机制,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即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促进作用将更加显着。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文旅融合,作者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建设文旅智慧景区:(2)完善互联网营销系统,提升文旅项目运营水平;(3)加快文旅企业网络化,提升文旅企业线上服务水平;(4)加强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提高文旅产品质量。

刘京华[3](2019)在《版权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策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知识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依赖版权保护及其经济属性而生存、发展的版权产业,也构成了当今全球知识经济的强大动力。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产权为载体的版权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以版权产业为抓手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学者对本国版权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指导下对本国版权产业的发展及其经济贡献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这为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版权产业的概念界定,本文从英国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版权法《安妮女王法令》入手,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总结出版权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此后,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版权产业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比较研究,首先从版权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比较各国版权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分析国外版权产业的发端以及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进程,由此从纵向分析的视角得出版权产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此后,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版权产业所界定的统一概念框架下,对世界各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制度安排进行横向比较,主要比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版权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产业竞争力、版权保护政策和版权产业促进政策等几个方面。此后,通过跨国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对版权产业发展驱动机制做实证检验,探究影响版权产业发展水平的各类影响因素,特别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版权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版权产业发展的路径。在全方位的国际比较及实证检验之后,结合中国版权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态势,从政府管理困境、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人才缺乏、资金不足以及国际竞争力比较弱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现实问题出发,提出我国版权产业科学发展的总体策略及具体对策建议。本文所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包括:要采取守正创新、双效合一,社会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的原则;走双线并进、内外结合的总体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版权产业的发展,构建我国版权产业“走出去”新格局。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我们应该着力构建更高效的版权产业管理体系,推进版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版权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拓宽版权企业融资渠道,全方位提升版权产业国际竞争力。

王雪野[4](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麦肯锡[5](2018)在《为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取得的数字化成就远超多数关注者的预期,中国目前已是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大国,孕育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数字大国,但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应用数字技术完成国内经济转型,更有可能影响全球数字化发展格局。中国互联网巨头已在相关市场奠定了优势地位,数字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扩展;领先的传统企业正在开展数字化转型、打造生态圈,并向全球扩张;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正在不断激

石娜娜[6](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河娜(Ha Na)[7](2018)在《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一直备受中国媒介人的关注,但全面系统研究韩国有关成就及揭示其动因的论着迄今还是空白。本论文尝试开展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望能为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新媒介的成长发展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韩国新媒介产业领域当中选取核心的五大产业——互联网产业、移动新媒介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进行分析与考察,在探寻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其各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产业之内涵及特征的解析与阐释,尽可能详细剖析出其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中的特点与兴起的动因。本文运用当今最新的产业报告、政府机构政策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资料,梳理并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整体风貌,力图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揭示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因。立足于对韩国新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因,通过探讨韩国新媒介产业背后的韩国国民性等文化因素,进一步对韩国文化创意市场做出全新的解读。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运用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和“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这三项有机联系之内容的考察,全面对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展望进行了呈现。二是从“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和“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这四个互为关联的不同侧面,来阐释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兴起发展所具备的特点。三是通过对“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产业动态变化的分析,来梳理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做以展望。四是将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为研究对象,从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和展望。五是通过对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的整理分析,在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与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背景下,来阐述在韩国数字电视产业影响下重构和发展。本文最后对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进行概观论述、并对其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建议与总结,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并蓄与包容的韩国新媒体产业进行文化定位,并对其新媒体领域的后续研究作出概要铺垫。

重庆市人民政府[8](2017)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渝府发[2017]3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8月15日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市信息化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吕峥[9](2017)在《建设银行辽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互联网技术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此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掀起一片浪潮,成为当时热点的话题和技术,它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并以无法估量的速度使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消费模式产生巨大变革。互联网技术也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技术上的变革,互联网公司也利用自身技术上优势,试水金融行业,传统的金融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最为典型和严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据网上有关资料显示,国内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新浪、网易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支付工具、移动通讯等。互联网的创新给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中国建设银行是全球第二大上市商业银行,本文选择的建行辽宁省分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其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寻求发展机遇,对广大商业银行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介绍,并用图表的形式概述文章的框架。第二章阐述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内涵、金融创新理论、优势匹配与要素整合理论,主要介绍技术推进理论、财富增长理论、财富诱导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要素整合理论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机理,为后文研究做理论铺垫。第三章论述建行辽宁省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本章主要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和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概况进行详细阐述。第四章基于SWOT模型的对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环境分析。从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劣势分别分析,研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辽宁省分行迎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探究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选择。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建行辽宁省分行从加强合作寻求共赢、重视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全方位的金融生态圈、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提升辽宁省分行的内部管理水平方面进行策略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第六章提出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策略战略保障。本章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方面、提高职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注重营销宣传提出对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的所应采取的措施保障。第七章为结束语和对未来的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和对辽宁省分行如何发展的启示并展望未来如何更好的发展。

吴俊[10](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有它的顶峰,因而有它的拐点。2014年被公认为是传统电视发展的拐点,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双重下滑,给电视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霾。传统电视发展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方面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传统电视正在迎来最寒冷的冬天,正需要浴火重生、凤凰涅盘;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兴电视方兴未艾、前途未卜。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亟待需要对电视整个行业进行重新理解、评估和反思。立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语义定义法、种差定义法和语境定义法重新定义了电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是指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电子技术及设备向联点网络化观众传送活动的图像、音频和信号,主要采取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方式为用户创生公共(家庭)领域平台、建构文化论坛、开启观察和体验世界另一扇窗口的大众传媒媒介。为进一步深化对电视的认识,在简要回顾了电视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作了类型化处理,本文重点解读了互联网电视、IPTV、OTTTV等新类型。透过电视的诸多类型,我们看到了电视三大显着特征,即线性与非线性并存、集中化与碎片化并存、控制与互动并存。作为进一步理论延伸,我们阐释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需要拓展的四大功能,即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在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中,探索智慧电视的发展路径;在多元文化中,提升受众与媒体人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在游戏巅峰中,恪守电视文明的进化规律。从纯粹理论世界走入电视现实世界,重新审视电视的生存境遇,我们发现当前电视发展正面临着五大突出矛盾和挑战: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高昂制作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同时电视发展也迎来了难得机遇:宏观政策调控是电视发展的制度红利、市场刚性需求是电视发展的坚实基础、多元技术支撑是电视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燃电视的发展引擎。推动传统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管理、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最终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是国家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的强大思想理论基础。媒体融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技术基础、萨弗法则是媒体融合的时间基础、优势互补是媒体融合的功能基础、业态竞争是媒体融合的生态基础、用户需求是媒体融合的动力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有效破解媒体融合缺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4大共性问题以及理念失衡、路径依赖、路径选择、非对称突破、整体协同不够等5大个性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钥匙。中国电视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把理念融合作为根本指向、把内容融合作为中心内核、把平台融合作为主导逻辑、把渠道融合作为主要延伸、把技术融合作为动力支撑。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实证分析法梳理了《爸爸去哪儿》的范本价值,并继而由节目层面的融合发展上升至对整个湖南广电传媒生态圈构建的思考。湖南卫视+芒果TV“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战略,是国内传统媒体不甘新媒体碾压之势而加速催生的广电融合发展典范。在台网融合互动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同时有利于探索国有传媒企业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对接资本等多方面的创新。毫无疑问,湖南广电的标本意义在于,为当前国内传统媒体探寻转型之道,目前来看,效果明显,至于纵深发展的结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说融合发展体现的是电视的实践理性,那么多维进化彰显的是电视的纯粹理性。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电视进化理论,需要重新描述和阐释电视融合之后的应然状态,即电视要融合成什么样貌,这就为我们敞开了电视研究的多维高度。电视的多维进化不同于有机体的进化是自然而然、必然性进化,更不是达尔文主义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而是借助人类科学技术、理性、民主和法治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基本前提,控制和利用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直接后果、虚幻化和碎片化是难以察觉的技术陷阱、超越“技术陷阱”而获重生是破解技术斯芬克斯之谜的有效途径。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媒介技术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本身。我们要高度警惕理性沦为技术的奴仆,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理性抗命,防止公民被数字化的自我蚕食;要相信理性、坚守理性、弘扬理性,因为自由意志需要理性:控制意味着对我们所控制的东西负责任;一切技术进化都有得有失,实际上一切进化都是利弊皆有的交易。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电视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集成大众智慧,让用户参与选题、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内容创造;要以众汇智、以众聚力、以众创新,努力在激活“众”平台效应上优化民主结构,改善民主质量。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法治是人类治国理政的理性选择,是优于一人之治的理想方式。法治所蕴含的理想、精神、价值、方式和手段给人类以知识、智慧、启迪和力量,它既能为人类定纷止争,又能引导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而提供一种争议和秩序统一的规范。电视作为人类文明和伦理精神的传播使者,必须用法治来规约其成长和发展行为:法治要求电视传播符合客观事实的内容、法治要求电视传播合法的内容、法治寻求表达自由和政府管制平衡、治保障电视发展的合法权益。经由多维进化,电视才可能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才能为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

二、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经济相关研究
        1.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
        1.2.3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字经济
        2.1.2 产业结构升级
    2.2 理论基础
        2.2.1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2.3.1 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
        2.3.2 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
        2.3.3 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与分析
    3.1 数字经济的现状与测度分析
        3.1.1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2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
        3.1.3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分析
    3.2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与分析
        3.2.1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3.2.2 产业结构数量与质量表征
        3.2.3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
    4.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2 描述性统计
    4.2 平稳性检验与模型设定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4.3 实证结果分析与相关检验
        4.3.1 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内生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
    5.1 空间计量模型概述
        5.1.1 空间计量模型概述与选择
        5.1.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5.2 空间相关性检验
    5.3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检验
        5.3.2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3.3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旅融合相关研究
        1.2.2 互联网相关研究
        1.2.3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影响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理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
        2.1.2 文旅融合机理与动因
    2.2 影响机理
        2.2.1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直接影响
        2.2.2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间接影响
第3章 互联网影响文旅融合的现实证据
    3.1 互联网发展分析
    3.2 互联网影响文旅融合的现实证据
第4章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4.1 文旅融合度测算
        4.1.1 产业融合度测算方法选取
        4.1.2 文旅融合度测度
    4.2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净效应检验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中介效应检验
        4.3.1 模型设定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网络效应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4.4.2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版权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的有关研究
        二、中外版权产业发展史视角的研究
        三、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版权制度问题研究
        四、有关版权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相关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版权
        二、版权产业
        三、版权产业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经济理论
        一、精神劳动及精神生产理论
        二、产业资本循环理论
        三、国际产品价值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产业生态圈理论
    第四节 理论评述和理论模型构建
        一、理论评述
        二、理论模型构建思路
        三、理论模型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版权产业的历史溯源及发展历程比较
    第一节 版权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制度演变
        一、国外版权思想的缘起及制度演变
        二、中国古代版权思想的溯源
        三、中国近现代版权意识的勃兴及其实践
    第二节 各国版权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发达国家版权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版权产业发展历程的评述
        一、技术革新及版权立法推动了版权产业的发展
        二、版权保护水平应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
第三章 版权产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基于经济贡献视角的发展水平比较
        一、美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
        二、英加澳等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
        三、中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
        四、各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比较结果分析
    第二节 基于竞争力视角的发展水平比较
        一、版权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二、版权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第三节 发展水平国际比较的评述
        一、我国版权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二、我国版权产业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第四章 版权产业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产业规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产业规制概述
        二、发达国家对版权市场主体的产业规制模式
        三、中国对版权市场主体的产业规制模式
    第二节 版权保护政策措施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国家的版权保护政策措施
        二、中国的版权保护政策措施
    第三节 版权产业促进政策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国家的版权产业促进政策
        二、中国的版权产业促进政策
    第四节 版权产业制度安排国际比较的评述
        一、版权产业规制国际比较的评述
        二、版权保护政策国际比较的评述
        三、版权产业促进政策国际比较的评述
第五章 版权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模型
    第三节 跨国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一、计量模型与研究假设
        二、实证检验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计量模型的结论分析
        一、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二、模型的研究结论评述
第六章 中国版权产业发展的机遇、态势及问题
    第一节 当前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版权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带来红利
        三、中国版权产业发展已经具备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四、“一带一路”为版权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 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态势
        一、中国版权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二、网络版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版权保护水平提升助力版权产业良性发展
        四、经营模式向正版化运营转变
    第三节 我国版权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版权产业正面临管理困境
        二、版权产业在供给侧存在结构性问题
        三、版权产业高素质人才缺乏
        四、版权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瓶颈
        五、版权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七章 促进我国版权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
        一、守正创新、双效合一的发展原则
        二、双线并进、内外结合的总体路径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版权产业发展
    第二节 我国版权产业科学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构建更高效的版权产业管理体系
        二、推进版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加快版权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多渠道拓宽版权企业融资渠道
        五、全方位提升版权产业国际竞争力
结论
附录1 :十八大以来我国版权产业相关产业政策汇总
附录2 :各国版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产业)
附录3 :各国版权产业对促进就业的贡献(分产业)
附录4 :WIPO协调下的版权相关法规及国际公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3.2.1 传媒生产要素
        3.2.2 传媒创新要素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第七章 结论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为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全球新趋势
    中国已成为数字创新企业的乐土, 同时也是数字前沿技术的投资大国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和数字化支付的领头羊, 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
    中国是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国之一
    三大因素表明中国的数字化发展存在极大潜力
    因素1:中国市场体量庞大, 拥有可观的年轻网民, 为数字商业模式迅速投入
    规模优势催生独特解决方案
    因素2:资本雄厚的BAT三巨头建立的丰富数字化生态圈如今正在不断拓展延伸
    效率较低的传统行业让BAT等企业获得了创新空间
    三巨头开始布局多行业、多元化的数字生态圈
    中国的数字生态系统逐渐走出三足鼎立的阶段
    因素3:中国政府对数字化企业和机构的态度是“先试水、后监管”, 如今更成为数字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有所不为:政府放手, 企业试水
    有所所为: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 也是支持数字化发展的投资者、创新者和消费者
    中国的数字全球化方兴未艾, 极有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如何?
    中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 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三大数字化推动力正在重构价值链
    到2030年, 三大数字化推动力可能将转变 (并创造) 相当于10%~45%的行业收入
    去中介化拉近了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分散化将大型资产转化为服务, 将供应与需求相匹配
    非物质化指的是产品与流程的虚拟化和“解绑”
对政策决策者的启示
    推动数据开放,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做好数字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管理
    支持终身学习和工作调动, 并对教育进行改革
    支持零工经济下新的工作方式
    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缓解并管理转型期摩擦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监管讨论, 促成共识
对企业的启示
    采取更加大胆的策略
    评估自身受数字化颠覆的影响, 并确定战略立场
    颠覆商业模式
    专注开发新客户
    采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的方法
    成为客户的默认选择
    向中国庞大的数字生态系统充分借力
    与数字平台合作
    创建生态系统
    利用中国的海量数据池资源, 以数据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业务视角开始
    打破壁垒
    变现数据
    为数字化转型打造敏捷型组织
    建立敏捷组织
    确保获得高层支持
    培养人才
    通过系统化的转型项目, 实现数字化运营
    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监管规定

(6)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来源
        1.2.1 垄断优势论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3 内部化理论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5 价值链理论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难点和不足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走出去”战略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3.2.1 国美进军香港
        3.2.2 苏宁的国际化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设计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5.1 “走出去”战略
        5.1.1 “走出去”的内涵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5.1.3 “走出去”的概况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6.1 跨境电子商务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6.1.2 跨境网络零售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6.6.4 改进物流效率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1 “一带一路”倡议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8.2.1 中亚五国
        8.2.2 东南亚十一国
        8.2.3 南亚八国
        8.2.4 独联体七国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难点
    六、核心概念诠释:新媒介、新媒介产业
第一章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韩国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脉络
        二、韩国互联网产业应用的径路
    第二节 韩国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服务及特点
        一、电子商务(EelectronicCommerce)
        二、社区化电子商务(SocialCommerce;Socialshopping)
        三、家庭电视购物
        四、互联网视频广告
        五、物联网
    第三节 韩国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信息通信市场竞争促进政策
        二、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三、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治理
第二章 韩国移动新媒介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韩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模拟服务与移动通信的大众化(第一代:韩国从1980年至1990年段)
        二、移动通信时代的进化(1G到4G)
        三、韩国各时代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四、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实态
        五、韩国的4G创造的新环境(LTE)与向5G的到来与展望
    第二节 韩国移动媒体的主流趋势与动向
        一、以On-demandService(立即响应式服务)为中心的移动媒体产业
        二、韩国新媒体在MobileOnly(移动独占)时代
        三、移动APP市场的动向分析
    第三节 韩国智能媒介的主要增值应用服务
        一、智能手机
        二、金融技术(Fintech)
        三、移动办公与智能工作(MobileOffice&SmartWork)
        四、移动云计算
        五、移动电子商务(Mobilecommerce)
        六、移动游戏
        七、MobileAppcessory
    第四节 移动广告产业动向分析
        一、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韩国国内移动广告运营商相关动向
        三、韩国移动广告的类型与发展
        四、韩国移动广告市场的展望
第三章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韩国出版产业的现状
        一、韩国出版流通市场的现状
        二、韩国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发展趋势
    第二节 影响韩国出版产业的历史因素
        一、韩国图书定价策略的标准与细节
        二、图书定价策略对韩国出版产业的影响
        三、韩国出版着作权法动向
    第三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韩国数字出版的定义和范畴
        二、韩国数字出版产业环境与动向
        三、韩国数字出版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第四节 韩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章 韩国动漫与卡通形象产业
    第一节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韩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韩国动漫产业用户动向
    第二节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网络漫画(Webtoon)的定义和发展程序
        二、OSMU(OneSourceMultiUse):创造出漫画之外的附加价值
    第三节 韩国动漫市场制度政策的建议
        一、作为韩流内容的网络漫画的地位
        二、通过向海外市场进军克服韩国国内市场的局限
        三、作为创造附加收入的核心内容的角色
        四、韩国动漫产业政策目标
    第四节 韩国卡通形象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一、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发展与动向
        二、各时期卡通形象的变迁
        三、韩国国内卡通形象的OSMU成功事例
        四、卡通形象产业的展望及管理战略
第五章 韩国数字电视产业
    第一节 从普通电视到高清及数字电视
        一、韩国电视发展的脉络
        二、高清、数字电视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韩国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历程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第三节 韩国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广播通信融合动向与实践
        三、融合的法律体系
第六章 韩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因
    第一节 文化立国战略与新媒介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出台
        二、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第二节 企业对新媒介产业的敏锐创新与积极投入
        一、虚拟现实(VR)市场的发展战略:韩国Amway引进的AI“Dreame”
        二、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营销与攻占缝隙市场
        三、智能机器人(智能型)产业战略
        四、借助平昌冬奥会,抢占世界5G服务制高点
        五、以几家大公司为龙头,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结语
参考文献与书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建设银行辽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
        1.2.2 国内研究文献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2.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2.2 金融创新理论
        2.2.1 技术推进理论
        2.2.2 财富增长理论
        2.2.3 约束诱导理论
        2.2.4 交易成本理论
    2.3 优势匹配与要素整合理论
        2.3.1 优势匹配与要素整合理论概述
        2.3.2 要素整合理论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机理
第3章 建行辽宁省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状
        3.1.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3.1.2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3.1.3 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一般模式
        3.1.4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不足之处
    3.2 建行辽宁省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3.2.1 建行辽宁省分行整体发展现状
        3.2.2 建行辽宁省分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3.2.3 建行辽宁省分行电商平台发展现状
        3.2.4 建行辽宁省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3 建行辽宁省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电子银行发展问题分析
        3.3.2 电商平台发展问题分析
        3.3.3 信贷业务发展问题分析
    3.4 辽宁省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营销体制不完善
        3.4.2 宣传力度低
第4章 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
    4.1 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4.1.1 辽宁省分行资源丰富
        4.1.2 线下业务风险控制完善
        4.1.3 银行业务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
    4.2 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劣势
        4.2.1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4.2.2 传统业务流程繁杂
    4.3 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机遇
        4.3.1 拓宽辽宁省分行市场空间
        4.3.2 拓宽辽宁省分行相关业务客户资源
        4.3.3 完善辽宁省分行客户信用评价记录
    4.4 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
        4.4.1 辽宁省分行价值实现方式面临挑战
        4.4.2 辽宁省分行中介支付功能削弱
        4.4.3 辽宁省分行信贷业务受冲击
第5章 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选择
    5.1 加强合作寻求共赢
        5.1.1 合作共建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5.1.2 合作开发金融产品
    5.2 重视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
        5.2.1 优化服务流程
        5.2.2 建设互联网化的营销体系
    5.3 打造全方位的金融生态圈
    5.4 完善以线上业务为主的风险控制体系
        5.4.1 完善以信用等级评定为基础的风险控制
        5.4.2 规避互联网金融平台本身的风险
    5.5 提升辽宁省分行的内部管理水平
        5.5.1 全面认识互联网金融变革
        5.5.2 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5.5.3 设立互联网金融考核指标
第6章 建行辽宁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制度保障
    6.3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6.4 提高职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6.5 注重营销宣传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叙事逻辑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理解电视的新语境
    2.1 传统定义的消解与新概念的勃兴
        2.1.1 语义定义法透析电视的一般规定性
        2.1.2 种差定义法彰显电视的特有功能
        2.1.3 语境定义法生发电视概念全新意蕴
    2.2 电视形态的嬗变
        2.2.1 新类型与新样态
        2.2.2 新旧特征的并存与呈现
    2.3 电视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2.3.1 传播渠道多样化与电视主流坚守
        2.3.2 人机互动与智慧电视
        2.3.3 多元文化与新媒介素养
        2.3.4 游戏巅峰与文明进化
3 重审电视的生存境遇
    3.1 当代电视发展的窘境
        3.1.1 传统电视的衰落
        3.1.2 新兴电视的纠结
    3.2 当代电视发展面临的五大矛盾
        3.2.1 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
        3.2.2 大制作高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
        3.2.3 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
        3.2.4 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
        3.2.5 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
    3.3 当代电视发展的时代新坐标
        3.3.1 宏观政策调控释放制度红利
        3.3.2 市场刚性需求助推电视新发展
        3.3.3 多元技术驱动电视智慧发展
4 传统媒体互联网化下的电视融合发展
    4.1 媒体融合的一般理论及其启示
        4.1.1 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传播密码
        4.1.2 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时间战
        4.1.3 优势互补丰富融媒功能
        4.1.4 媒体融合中的生态位竞争
        4.1.5 用户需求驱动媒体融合
    4.2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五重维度
        4.2.1 新旧媒体基因下的理念更新
        4.2.2 台网融合下的路径依赖
        4.2.3 技术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4.2.4 创新创业下的非对称突破
        4.2.5 顶层设计下的整体协同
    4.3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体系化构想
        4.3.1 深度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4.3.2 内容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内核灵魂
        4.3.3 平台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关键逻辑
        4.3.4 渠道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主要延伸
        4.3.5 技术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撑
5 传统电视到融媒范本:基于个案的实证分析
    5.1《爸爸去哪儿》开拓三级产业链进阶模式
        5.1.1 核心产品产业链奠定致胜关键
        5.1.2 附属产品产业链催生蝴蝶效应
        5.1.3 跨界产品产业链拓展模式空间
    5.2 “一体两翼”打造台网互动新生态
        5.2.1 内容独播与自制+定制
        5.2.2 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
        5.2.3 人才流动与机制创新
    5.3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5.3.1 资本运作与芒果生态圈的构建
        5.3.2 增量资本化运作与芒果跨越式发展
        5.3.3 探路国有传媒企业资本化运作的国家样本
结语:电视的多维进化及应然状态
    一、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双刃剑”
    二、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
    三、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
    四、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何盈颖. 河北大学, 2021(02)
  • [2]互联网对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杜卓群. 山东大学, 2021(09)
  • [3]版权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策略选择[D]. 刘京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4]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5]为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J]. 麦肯锡.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8(12)
  • [6]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7]韩国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其动因研究[D]. 河娜(Ha Na). 上海大学, 2018(06)
  • [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16)
  • [9]建设银行辽宁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D]. 吕峥. 东北大学, 2017(06)
  • [10]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D]. 吴俊.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宽带在线金融服务方兴未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