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2例报告

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2例报告

一、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力源[1](2021)在《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是一种极其少见的脉管肿瘤,儿童与成年人均可发病,以儿童群体较为常见。本病亦称鞋钉样血管内皮瘤(hobnail haemangioendothelioma)、Dabska瘤(Dabska tumour),其在《骨与软组织肿瘤WHO分类》(第5版)中被归类为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脉管肿瘤(ICD-O编码:9135/1;ICD11编码:XH4SY7)[1][1]。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极为罕见,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相关的病例报道数量较少,与其有关的研究资料及诊断经验亟需进一步积累,而根据现有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临床病理特征将对该疾病的诊疗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的对一例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进行病例分析,并对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进行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进行研究探讨。方法本文报道了一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右侧大腿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并对国内外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相关病例报告进行文献复习,结合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病史、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病理诊断,对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性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病理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工作的发展。结果检索国内外与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有关的全部文献,总共查找到97例(包括本例在内)。现总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主要特征:(1)发病年龄:患者年龄跨度大,出生2天~83岁均可见,患者平均年龄为28岁,中位数年龄22岁;(2)群体分布: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见,相对于青壮年、中年及老年群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在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3)性别差异:至今共发现女性患者53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略为多见;(4)发病部位: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既可发生于四肢、躯干、头颈部,也可见于乳腺、脾脏、小肠、睾丸、骨骼等全身其他各部位;(5)临床特点:常为发生于皮肤或皮下无痛性肿物或包块,呈缓慢性生长,被覆紫色皮肤者可出现变色;(6)肉眼观察: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0.7cm~50cm,肿物最大直径平均值为6.7cm,中位数为4.1cm;多位于皮下及真皮层,切面多为粉红、淡黄或浅蓝色,周界不清,部分可有囊性变或表面溃疡;(7)病理诊断:光镜下可见真皮内血管增生,管腔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衬覆增大的立方形或柱状的内皮细胞,呈火柴头样或鞋钉样凸向管腔,乳头状结构中央为玻璃样轴心,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肿瘤内皮细胞可表达CD31、CD34、VEGFR-3及FⅧ;电镜下可见Weibel-Palade小体;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同时需与网状血管内皮瘤、鞋钉样血管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等进行相关鉴别;(8)目前主要推荐的治疗措施为局部广泛切除术,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予以放疗、化疗或热疗等其他治疗;(9)随访时间:15天~17年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结论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十分罕见,属于中间性偶有转移型肿瘤,可依据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电镜超微结构进行诊断,目前首选局部广泛切除手术治疗,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予以放疗、化疗或热疗等其他治疗,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并长期随访。

宋黎,王雷[2](2020)在《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对1例发生于阴茎的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观察其结果并结合既往文献分析。组织病理表现HE下呈成片或模糊结节状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缺乏血管内皮分化的特征,免疫组化一般表现为:AE1/AE3(+)、ERG(+)、FLI-1(+)、INI-1无缺失、CD31表达不恒定、CD34(-)、desmin(-),部分患者免疫组化FOSB可阳性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t(7,19)(q22,q13)/SERP1NE1-FOSB,需要与上皮样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鉴别。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阴茎罕见,HE下常不能诊断,需要免疫组化确诊,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虽然大部分报道该病为隐匿性病程,但仍有极少数发生转移,早期诊断及长期随访很重要。

童钰铃[3](2009)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发病率<0.1/100,000。今对2例HEHE病例进行详细报道,并对1984年—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探索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方法】本文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诊断的2例病例进行详细地报道,并对MEDLINE和维普中文数据库进行系统搜索。回顾参数包含人口一般资料统计,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1.一般资料:1984年—2008年12月,共发表文献125篇合计患者共574名,包括了32位重复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0.9岁,男女比例2:3。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于口服避孕药,乙烯基,石棉,氧化钍胶体接触史,肝脏外伤,病毒性肝炎等有关。2.临床特征: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22.7%患者是无症状的,77.3%的患者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49.9%),肝脾肿大(25.7%),腹胀及腹部不适(16.0%),消瘦(15.2%)。大多数患者(81.9%)为多病灶病变,累及双叶。13%的患者是单病灶。无论是多病灶还是单病灶患者,右叶比左叶更易累及。26.4%的患者有肝外受累表现,最常见的为肺(8.8%),局部淋巴结(5.5%),腹膜(4.7%),骨(3.3%),脾脏(2.5%),和横膈(1.1%)。78.9%的患者有异常的肝功能结果。其中AKP(66.9%),r-GT(41.9%),AST(27.9%),ALT(22.1%),总胆红素(19.8%)是最常见的异常变化。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大多为正常水平。3.诊断方法:需依靠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B超表现呈低回声病灶(69.7%),CT扫描示低密度占位(98%),注射造影剂后呈外周强化(81.5%),MRI显示T1序列呈低信号强度(90.3%),T2序列呈高信号(59.7%)是最常见的形式。组织病理学上,内皮细胞分化标志物阳性反应,包括Ⅷ因子相关抗原(97.2%),CD34(95%),CD31(86.8%)对于该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4.治疗策略: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有肝移植(51.8%),无治疗随访患者(18.7%),化疗和放疗(17.0%)以及肝切除(12.5%)。相应的,不同治疗方法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54.5%,39.3%和4.5%,73.3%和30%,100%和75%。【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中度或低度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介于血管瘤和血管内皮肉瘤之间。其因病灶内成分复杂,影像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很难与其他肝脏肿瘤相鉴别。确切的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其预后较其他肝脏恶性肿瘤较好。对能切除的病例来说,肝切除是较好的方法,但多发病灶患者则推荐选择肝移植方法,同时肝移植也是有肝外受累患者较合适的方法。不同辅助方法在治疗上的角色仍需再研究。

王煊,嵇莲棠,曹翠明,柏根基,王天祥[4](1994)在《骨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及X线表现(附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骨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及X线表现(附2例报告)江苏省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煊,嵇莲棠,曹翠明,柏根基,王天祥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皮肤和皮下,也可见于肝脾等处,但原发于骨的血管内皮瘤极为少见,国内有关杂志报道甚少。笔...

朱宇凡,许可可,吴旻昊,谢远龙,邓洲铭,蔡林[5](2021)在《下肢骨原发性假性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假性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又称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sarcoma-like hemangioendothelioma,ES-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曾被认为是上皮样肉瘤的一种变异类型。2003年由Billings等[1]首次定义,迄今国内外文献共报道不足百例。男性PHE发病率高于女性,多发于下肢,可累及皮肤、黏膜、皮下组织、骨骼肌和骨;恶性程度上表现为相对惰性,很少发生肺转移[2]。

罗成,高志鹏,董展,楼跃[6](2021)在《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以2014年11月9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儿童骨KHE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检索维普、万方、CNKI、Pubmed、Medlin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关于儿童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本例KHE原发于跟骨,行活检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于外院接受西罗莫司口服治疗,随访5年6个月,带瘤生存。通过文献检索,检索到10篇儿童骨KHE相关文献,联合本次报道1例患者分析结果如下:共15例患者。11例(11/15,73%)出现患处疼痛,5例(5/15,33%)可见局部肿胀,5例(5/15,33%)触痛明显,7例(7/15,47%)出现活动受限。4例脊柱病变患者中,2例(2/4,50%)出现脊柱侧弯,1例(1/4,25%)出现下肢跛行。所有患者未发现明显的皮肤异常。1例(1/15,6.5%)锁骨病变患者出现卡-梅现象。9例行X线检查,7例(7/9,78%)提示溶骨性改变,3例(3/9,33%)提示不同程度硬化,2例(2/9,22%)提示骨密度欠均匀,1例(1/9,11%)提示骨皮质变薄。11例行CT检查,均提示溶骨性改变,7例(7/11,64%)提示骨皮质变薄或破坏。9例行MRI检查,7例(6/9,67%)提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1例(1/9,11%)提示T1高信号、T2高信号,1例(1/9,11%)提示T2低信号,1例(1/9,11%)提示局部骨质破坏。3例行骨扫描检查,均提示病灶呈高摄取率。治疗资料齐全者12例,6例(6/12,50%)病灶广泛切除治疗,2例(2/12,17%)采用西罗莫司治疗,1例(1/12,8%)长春新碱化疗,1例(1/12,8%)沙利度胺和塞来昔布口服治疗,1例(1/12,8%)行脊柱融合固定术,1例(1/12,8%)未接受任何治疗。12例平均随访时间45.9个月,7例(7/12,58%)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结果阴性,未见肿瘤复发、进展或转移),5例(5/12,42%)带瘤生存(症状体征缓解或消失,影像学结果提示病灶稳定或缩小,未见肿瘤进展或转移)。7例临床痊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2.9个月,其中手术治疗者6例(6/7,86%),长春新碱化疗者1例(1/7,14%)。5例带瘤生存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8个月,包括西罗莫司治疗者2例(2/5,40%),沙利度胺和塞来昔布治疗者1例(1/5,20%),脊柱融合固定者1例(1/5,20%),无任何治疗者1例(1/5,20%)。结论原发于骨的儿童KHE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具特异性,早期行活检术并借助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确诊此病。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预后良好,提示手术切除目前可作为根治儿童骨KHE的首选方式。药物治疗儿童骨KHE的指征、方式及效果,尚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加以规范和证实。

陈佳梅,罗波,柯少波,石薇,赵文思,邱虎,高熠,高丽娟,陈永顺[7](2020)在《中国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30例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国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系统回顾1989年1月至2019年5月文献报道的我国30例皮肤IVLBCL患者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生化和影像学特征、诊断特点,分析亚组生存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5岁(25.0~83.0岁),22例(73.3%)为女性;均有皮损,其中16例(53.3%)以皮损为首发症状,14例(46.7%)皮损迟发患者以B症状、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为首发症状。皮损形态多样,76.7%(23/30)位于下腹部和四肢近端。76.2%(16/21)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78.3%(18/23)存在≥2个结外器官侵犯。发病至就诊中位时间2.5个月(0.4~24.0个月),临床误诊率达56.7%(17/30)。30例患者皮肤IVLBCL均经活组织检查确诊,27.3%(6/22)有骨髓侵犯;1例(3.3%)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型,29例(96.7%)为经典型。81.8%(18/22)接受基于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化疗组较未化疗组中位OS时间延长[11.0个月(2.0~60.0个月)比2.0个月(0.7~24.0个月),P=0.002];伴有CNS症状组中位OS时间较无CNS症状组短[2.0个月(0.7~6.0个月)比11.0个月(1.0~60.0个月),P<0.01];以皮损起病且合并其他症状组中位OS时间较以其他症状起病且皮损迟发组长[未到达(2.0~60. 0个月)比3.0个月(1.5~24.0个月),P=0.032]。结论皮肤IVLBCL在我国较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其尽早识别并进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伴CNS症状提示预后不良,及时化疗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

曲仪庆,张梦宇,李慧慧[8](2020)在《胸膜血管肉瘤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2%[1]。血管肉瘤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通常发生在皮肤、深层软组织[2],也可累及头颈部、乳房、脾脏和肝脏、肺部和胸膜等部位[3-5]。原发性胸

王儒法,林刚[9](2019)在《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最早由Zukerbeg于1993年报道,是一种形态类似卡波西肉瘤的恶性肿瘤[1]。该病临床罕见,好发于儿童,恶性程度低,预后不确定。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四肢皮肤及深部软组织。既往报道发生于肱骨近端及股骨远端各1例[2]、多发椎体1例[3]。本

李良涛,王守乾,武波,王英超[10](2018)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文中指出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5岁,因"间断性右上腹部隐痛1个月,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14天"入院。既往:检查发现乙型肝炎病原学阳性30余年,未行抗病毒治疗。7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否认其他病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右下腹可见一长约8cm陈旧性斜行手术瘢痕,愈合良好,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

二、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简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报道
    2.1 临床病史
    2.2 肉眼观察
    2.3 病理检查
    2.4 病理诊断
    2.5 治疗及随访情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病例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特征
    4.2 巨检特征
    4.3 病理特征
        4.3.1 光镜特征
        4.3.2 电镜特征
        4.3.3 免疫组织化学
第5章 讨论
    5.1 流行病学
    5.2 临床特征
    5.3 病理特征
    5.4 鉴别诊断
    5.5 治疗
    5.6 预后
        5.6.1 肿瘤大小
        5.6.2 年龄
        5.6.3 性别
    5.7 随访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3 荧光原位杂交
2 结果
    2.1 HE染色
    2.2 免疫组织化学
    2.3 荧光原位杂交
    2.4 治疗及随访
    2.5 既往文献报道案例总结
    2.6 与既往报道发生于外阴案例比较
3 讨论

(3)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前言
病例A
病例B
文献回顾
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病因分析
实验室指标
影像学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法
临床转归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治疗策略探讨
个人简介

(5)下肢骨原发性假性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6)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病理检查
    三、文献检索
结果
    一、本例患者预后
    二、文献分析
讨论

(8)胸膜血管肉瘤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定义及分类
流行病学
病因与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组织病理学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因素

(9)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10)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2讨论

四、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有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成分的复合型血管肿瘤病例分析及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D]. 刘力源. 南昌大学, 2021(01)
  • [2]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1例及文献复习[J]. 宋黎,王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04)
  • [3]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道[D]. 童钰铃. 浙江大学, 2009(11)
  • [4]骨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及X线表现(附2例报告)[J]. 王煊,嵇莲棠,曹翠明,柏根基,王天祥.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4(05)
  • [5]下肢骨原发性假性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朱宇凡,许可可,吴旻昊,谢远龙,邓洲铭,蔡林. 骨科, 2021(05)
  • [6]骨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 罗成,高志鹏,董展,楼跃.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02)
  • [7]中国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30例文献复习[J]. 陈佳梅,罗波,柯少波,石薇,赵文思,邱虎,高熠,高丽娟,陈永顺. 白血病·淋巴瘤, 2020(06)
  • [8]胸膜血管肉瘤的诊治[J]. 曲仪庆,张梦宇,李慧慧.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01)
  • [9]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王儒法,林刚.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15)
  • [10]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J]. 李良涛,王守乾,武波,王英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3)

标签:;  ;  ;  ;  ;  

皮肤软组织血管内皮瘤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