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及预防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及预防

一、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魏秀秀[1](2020)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正常、正常体重合并糖耐量正常三组人群在一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情绪方面、身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通过比较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与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正常受试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揭示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各证型与身体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系,为中医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对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近3个月体检结果提示正常体重+糖耐量正常(NGT)、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和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IGT)人群进行初步筛选,对符合要求的人群预约集中入组,再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复筛,最终纳入129例受试者,即超重/肥胖合并IGT者70例、超重/肥胖合并NGT者29例、正常体重合并NGT者3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由受过培训的人员对受试者完善体格检查并填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及中医症状体征调查表,留取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运用IBM 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绘图,比较三组在一般资料、饮食与运动习惯、情绪方面、身体测量指标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探讨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型主要根据导师对肥胖型糖耐量异常成熟的理论认识,结合中医症状体征调查表及临床实际,将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胃郁滞型、脾虚痰湿型、脾肾两虚型,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比较超重/肥胖IGT组与超重/肥胖NGT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超重/肥胖IGT中医证型与身体测量指标(BMI、腰围、WHR、腰身比)及实验室检查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β、HOMA-IR、TC、TG、HDL-C、LDL-C、UA)的关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差异超重/肥胖IGT组年龄(62.50(8.00))高于超重/肥胖NGT组(57.00(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既往合并症占比(75.71%)>超重/肥胖NGT组(34.48%)、正常体重NGT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超重/肥胖NGT组糖尿病家族史占比(55.17%)>超重/肥胖IGT组(27.14%)、正常体重NGT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民族、文化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超重/肥胖IGT组女性在超重/肥胖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占比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习惯与情绪情况差异超重/肥胖IGT组饮食口味偏油占比、易怒情绪占比>正常体重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饮食口味有偏好中偏咸占比较多(31.43%),与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烟酒嗜好、运动频率、久坐习惯上无统计学差异。此外,超重/肥胖IGT组男性在吸烟嗜好、饮酒嗜好占比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身体测量指标差异超重/肥胖 IGT 组腰围(94.00(13.00))>超重/肥胖 NGT 组(88.00(17.00))>正常体重NGT组(80.00(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与超重/肥胖NGT组在BMI、腰臀比、腰身比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超重/肥胖 IGT 组 UA(337.00(116.00))>正常体重 NGT 组(303.00(10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NGT组HDL-C(1.44±0.29)>超重/肥胖IGT组(1.24±0.23)、超重/肥胖NGT组(1.2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C、TG、LDL-C无统计学差异。5.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差异超重/肥胖IGT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滞型(47.76%)>脾肾两虚型(28.36%)>脾虚痰湿型(23.88%),以肝胃郁滞型为主;超重/肥胖NGT组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虚痰湿型(55.56%)>脾肾两虚型(25.92%)>肝胃郁滞型(18.52%),以脾虚痰湿型为主,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男性以脾肾两虚型为主(占41.93%),女性以肝胃郁滞型为主(占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IGT组脾虚痰湿型BMI高于脾肾两虚型,脾虚痰湿型腰围、腰身比高于肝胃郁滞型及脾肾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在血糖代谢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 稳态模型(HOMA-β、HOMA-IR),血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血尿酸(U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发病随着增龄而增加,代谢不健康的体重增加,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易使超重/肥胖罹患糖耐量异常;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饮食口味偏油、情绪易怒、血尿酸水平升高,与正常体重NG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饮食口味偏咸、久坐及运动习惯与超重/肥胖NGT、正常体重NG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与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合并糖耐量异常的超重、肥胖人群,体内代谢的改变对中医证型有影响,肝胃郁滞是其主要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郁滞是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发病关键的理论认识,这为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防治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时,关注调肥胖之态,不忘关注血糖异常提供参考。而超重/肥胖糖耐量正常以脾虚痰湿型为主。3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各证型在实验室检查指标(HbA1c、FPG、2hPG、FINS、HOMA-β、HOMA-IR、TC、TG、HDL-C、LDL-C、UA)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邓吕玉[2](2019)在《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改善血糖波动和预防并发症提供新的切实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思路。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依据病例纳入标准收集病例64例,按照随机表随机纳入对照组或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1。治疗组药物:原有降糖方案+三才连梅颗粒,三才连梅颗粒温水冲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对照组维持原有降糖方案。疗程12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评估中医证候总积分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获得3天的7次血糖值(包括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睡前)、HbA1c、CRP、LDL-C的变化,计算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评价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本课题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结束时共完成60例,治疗组32例,脱落2例,对照组32例,失访脱落2例。(2)中医疗效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组内前后、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显效率16.7%,有效率70.0%,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的显效率0%,有效率70.0%,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血糖波动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SDBG、PPGE、LAGE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DBG、PPGE、LAGE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4)血糖、HbA1c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各3天的7点血糖值、HbA1c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7点血糖值、HbA1c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5)CRP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CRP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RP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6)LDL-C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LDL-C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治疗组干预前后所有受试者的血细胞分析、大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无异常。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三才连梅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路,显着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对照组。(2)西药联合三才连梅颗粒治疗,显着降低SDBG、PPGE、LAGE,改善血糖波动幅度优于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3)西药联合三才连梅颗粒治疗,具有更显着的降糖作用,显着降低HbA1c水平,优于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4)西药联合三才连梅颗粒治疗,显着降低CRP,优于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病人机体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在改善LDL-C方面,西药联合三才连梅颗粒治疗与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相当。(6)西药联合三才连梅颗粒治疗,在降糖、改善血糖波动方面优于对照组,可能与中药的降糖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等有关,可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7)三才连梅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丰富了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在稳定血糖、预防并发症方面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8)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患者安全性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

蔡茵瑜,叶庆邦,史伟文[3](2018)在《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结果用药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 INS)水平显着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相较于阿卡波糖,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更为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纪立农,陈莉明,郭晓蕙,郭立新,陆菊明,孙子林,邹大进,高蕾莉,谷伟军,李昂,叶秀利,郑妙艳,张任飞,张征,胡大一,陈璐璐,冯波,郭启煜,姬秋和,匡洪宇,李彩萍,李成江,李红,李红,刘建英,刘静,柳洁,李焱,刘煜,马建华,潘天荣,彭永德,冉兴无,单忠艳,田浩明,宋光耀,王新军,肖常青,徐焱成,许樟荣,杨立勇,阎胜利,曾龙驿,赵志刚,周智广,周翔海[4](2015)在《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文中提出第一章糖尿病的诊断和预防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除T1DM起病较急外,T2DM早期轻度高血糖时常无临床自觉症状。血糖明显升高者可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有时也可表现为反复感染或感染迁延不愈(泌尿系感染、生殖道感染、皮肤疖肿、肺结核等),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反应性低血糖,视力模糊等。

谭杰文,龙颖[5](2013)在《高压氧治疗与餐后高血糖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即使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餐后血糖异常升高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是T2DM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T2DM周围神经并发症、内皮细胞系统损伤、肾脏损伤与餐后高血糖关系也呈正相关。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引起餐后高血糖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

张素军,张学春[6](2012)在《餐后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文中认为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当空腹血糖还处在正常范围时,餐后血糖已异常升高,并最终加速和导致T2DM的发生。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与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相关性。因此,餐后高血糖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娟,喻明[7](2008)在《糖耐量受损血糖波动及其危害性》文中提出糖耐量受损起因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此阶段已呈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强调尽早发现糖耐量受损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可降低糖耐量受损向糖尿病的转化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梁凡[8](2008)在《玉竹提取物胶囊对餐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其中,文献综述包括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和玉竹的现代研究进展;临床研究为玉竹提取物胶囊对餐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主要论述了单味中药在临床中治疗糖尿病的情况;实验研究主要论述了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说明单味中药降糖机理呈现多渠道、多途径的特点,是高效、低毒、又能防治并发症的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都有实际的意义,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很大的开发研究价值。玉竹的现代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常用中药玉竹在古代文献方面的研究;玉竹的性味归经、四气五味和生物学特征;现代医学对玉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玉竹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在临床糖尿病中的应用。玉竹多糖是玉竹的主要有效成分,运用多糖的降糖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意义,及玉竹所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升高是引起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加重病情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的措施。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观察玉竹提取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即时降糖效应以及玉竹的可能降糖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试验一:从病房中选取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30例患者。高剂量组给予4粒玉竹提取物胶囊(相当于生药玉竹30克),低剂量组给予2粒玉竹提取物胶囊(相当于生药玉竹15克)。在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内的前提下,在现有的治疗上,两组患者空腹服用一次玉竹提取物胶囊。试验二:另择30例健康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给予4粒玉竹提取物胶囊(相当于生药玉竹30克)。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一般情况、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本研究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高剂量组治疗后血糖差值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血糖差值增大,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差值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糖差值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有降低2hPG的趋势。结论:高剂量的玉竹提取物胶囊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趋势,尤其是对气阴两虚兼内热型疗效较明显;低剂量的玉竹提取物胶囊没有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趋势;玉竹提取物胶囊对健康受试者的血糖基本没有影响。

夏娟,喻明[9](2007)在《糖耐量受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文中提出学术背景:糖耐量受损阶段的异常血糖水平已导致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尤其是心血管病变。此阶段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显着高于正常糖代谢人群,其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已接近糖尿病。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其伴随的相关危险因素。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Blackwell Synergy数据库1997-01/2007-06的相关文献,检索词"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diabetes mellitus,cardiovascular 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7-06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糖漂移",并限定语种为中文。共检索到109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评估糖代谢状况的检测方法,糖耐量受损与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与心血管疾病。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糖耐量受损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评估方式及其危害性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6篇文献中,6篇为综述,其余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糖耐量受损与正常血糖者相比,已呈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糖耐量受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增大,且常合并一系列的心血管危险因子,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亦显着增加,糖耐量受损阶段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已接近糖尿病。结论:糖耐量受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及评估糖耐量受损阶段高血糖对机体的损害,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能降低及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

申杰[10](2007)在《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小鼠肝脏及人肝L02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引起的死亡人数仅位列心脑血管病与癌症之后,己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纷纷对其发病机制、药物防治投入巨资进行研究。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以及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显示,长期的血糖波动比慢性持续高血糖对于人体的危害更加严重。糖尿病人的预后及心血管、肾脏和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肝脏在人体消化、吸收、排泄、生物转化以及各类物质代谢特别是糖代谢中起代谢中枢的作用,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血糖波动对小鼠肝脏以及人肝细胞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从动物模型和离体细胞模型两个层面来研究血糖波动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旨在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一些实验依据,对临床控制血糖的措施提供理论指导。动物水平:以四氧嘧啶(alloxan)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为实验对象,用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血糖波动模型来观察血糖波动和持续性高血糖对小鼠肝脏的不同损伤情况。实验分为三组:正常组(N)、糖尿病模型组(M)和糖尿病模型+波动组(M+F),四周后摘眼球取血处死小鼠,分别测定小鼠的血糖、血清转氨酶活力、血清果糖胺含量,血清胰岛素含量;肝脏匀浆中的糖原、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等。实验结果发现糖尿病小鼠血清转氨酶活力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AGEs含量提高,肝糖原减少,GSH、CAT的含量下降,表明肝脏糖代谢、能量代谢出现紊乱,抗氧化能力的下降并且伴随胰岛素抵抗,而血糖波动组小鼠与糖尿病组小鼠相比对肝脏损伤更为严重。细胞水平:以人肝L02细胞为实验对象,以葡萄糖浓度波动和持续高糖及相关对照组分别处理细胞,来观察葡萄糖浓度波动和持续高糖对人肝L02细胞的不同影响。将人肝L02细胞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N)、高糖损伤组(H)、葡萄糖浓度波动组(F)、总糖负载相同对照组(L)和渗透压波动对照组(P)。处理72h后分别测定培养基中转氨酶活力,细胞中糖原含量,MDA,GSH含量,ATP酶活力,葡萄糖激酶活性,游离钙离子和细胞膜流动性。结果发现葡萄糖浓度波动和高糖的条件下培养基中的转氨酶活力明显上升,胞内游离钙离子含量显着上升,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葡萄糖激酶活性降低,且葡萄糖浓度波动组比持续高糖组对人肝L02细胞造成的损害总体上比较严重。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小鼠肝脏和人肝L02细胞造成的损害均比持续的高糖浓度造成的损害要大;在动物水平上,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小鼠肝脏比持续高血糖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可能是由小鼠胰岛素抵抗加重,氧化应激程度加剧,糖代谢紊乱和肝脏糖基化终产物增多等原因引起的;在细胞水平上,葡萄糖浓度波动对人肝L02细胞比持续高糖浓度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可能是由细胞内糖代谢紊乱加重,钙离子超载加剧,转氨酶活力上升,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等原因引起的。

二、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中医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学对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证型的研究
        4 中医对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辨证治疗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定义及诊断
        2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流行病学
        3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的危害性
        4 超重/肥胖与糖耐量异常发病机制
        5 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防治
        6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5 调查内容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讨论与分析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引言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退出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技术路线图
    2.3 干预方法
    2.4 疗程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比较
    3.3 治疗结果与分析
4.讨论
    4.1 西医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认识
    4.2 中医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认识
    4.3 三才连梅颗粒的选择依据
    4.4 研究结果分析
5.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血糖波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血糖波动
        2.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3.西医药治疗
        4.中医药治疗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糖尿病的诊断和预防
    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二、我国采用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三、OGTT
    四、毛细血管血糖、尿糖能否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五、应激情况下暂时性血糖升高能否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六、糖尿病分型
    七、询问病史时应注意的问题
    八、T1DM 和 T2DM
    九、特殊类型糖尿病
    十、T2DM的危险因素
    十一、强化生活方式
    十二、能否使用药物干预预防T2DM
第二章血糖监测
    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二、常用血糖监测方法及优缺点(表5)
    三、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的差异
    四、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五、SMBG方案制定
    六、保持血糖仪测定结果准确
    七、HbA1c检测频率
    八、血糖控制目标
    九、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
    十、佩戴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常用口服降糖药物
第四章胰岛素
    一、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与正常人的区别
    二、开始启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
    三、常用胰岛 素制剂的 种类及其 作用特点 (表11)
    四、妊娠期、儿童及青少年静脉应用胰岛素的适应证(表12)
    五、起始治疗方案
    六、剂量调整原则
    七、胰岛素强化治疗
    八、适应证及禁忌证
    九、治疗时发生不明原因高血糖的处理(图2)
    十、胰岛素制剂的贮存
    十一、不良反应
    十二、注射步骤
    十三、胰岛素注射笔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十四、注射部位的选择
    十五、需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情况[11]
第五章糖尿病并发症
    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乳酸性酸中毒
        4.低血糖临床表现及其诊治流程(表13,图4)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2.CKD
        3.DR
        5.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6.糖尿病足
第六章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一、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心血管疾病
    二、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三、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否也易合并心血管疾病
    四、严格控制血糖是否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六、高血压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发病率的影响
    七、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
    八、血脂异常对糖尿病心血管患病率的影响
    九、糖尿病患者的调脂治疗
    十、肥胖对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
    十一、吸烟对糖尿病心血管发病率的影响
    十二、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十三、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第七章糖尿病健康教育
    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形式
    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初诊和随诊
        1.初诊评估内容
        2.随诊
    四、糖尿病饮食教育
    五、糖尿病运动治疗
        1.运动适应证与禁忌证
        2.制定运动方案(表22)
第八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一、院内血糖管理的人群
    二、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方法
    三、非妊娠、非手术住院及重症监护单元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表23)
    四、住院高血糖患者常用的血糖管理方案
    五、高血糖患者手术注意事项
    六、重症监护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6)餐后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 餐后高血糖与T2DM的发生
2 餐后高血糖是T2DM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1 葡萄糖耐量损害和CVR
    2.2 餐后糖尿病和CVR
    2.3 T2DM的PBG和CVR
3 餐后高血糖与T2DM的治疗
4 结 语

(7)糖耐量受损血糖波动及其危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IGT的流行病学
2 IGT的血糖波动评估
3 IGT阶段β细胞功能的变化
4 IGT的危害性
    4.1 IGT阶段伴有的危险因子
    4.2 IGT是发生DM的高风险人群
    4.3 IGT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
5 糖耐量受损干预治疗及其意义
    5.1 行为干预
    5.2 药物干预
    5.3 DM教育

(8)玉竹提取物胶囊对餐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 临床研究
        1.1 清热药
        1.2 益气养阴药
        1.3 健脾药
        1.4 活血化瘀药
        2 实验研究
        2.1 有效化学成分
        2.2 作用机制
        3 评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玉竹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研究
        2.1 玉竹的生物学特征
        2.2 化学成分
        2.3 药理作用
        3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3.1 玉竹活性成分的临床应用
        3.2 玉竹在复方中的应用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玉竹提取物胶囊对糖尿病餐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
    前言
    试验一 玉竹提取物胶囊对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试验二 玉竹提取物胶囊对正常人餐后血糖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糖耐量受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0 学术背景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资料检索
    2.2 检索方法
3 综合评价
    3.1 糖耐量受损的概述
        3.1.1 糖耐量受损的定义
        3.1.2 糖耐量受损的流行病学
        3.1.3 糖耐量受损的评估
    3.2 糖耐量受损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3.3 糖耐量受损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
    3.4 糖耐量受损伴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3.4.1 餐后高血糖
        3.4.2 血脂异常
        3.4.4 促炎症因子
    3.5 糖耐量受损的防治策略
4 结论

(10)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小鼠肝脏及人肝L02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小鼠肝脏的影响研究
    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葡萄糖浓度波动对人肝L02细胞的影响研究
    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葡萄糖浓度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重/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研究[D]. 魏秀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三才连梅颗粒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血糖波动患者的临床研究[D]. 邓吕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阿卡波糖与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效果观察[J]. 蔡茵瑜,叶庆邦,史伟文.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8(02)
  • [4]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J]. 纪立农,陈莉明,郭晓蕙,郭立新,陆菊明,孙子林,邹大进,高蕾莉,谷伟军,李昂,叶秀利,郑妙艳,张任飞,张征,胡大一,陈璐璐,冯波,郭启煜,姬秋和,匡洪宇,李彩萍,李成江,李红,李红,刘建英,刘静,柳洁,李焱,刘煜,马建华,潘天荣,彭永德,冉兴无,单忠艳,田浩明,宋光耀,王新军,肖常青,徐焱成,许樟荣,杨立勇,阎胜利,曾龙驿,赵志刚,周智广,周翔海.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08)
  • [5]高压氧治疗与餐后高血糖的防治[A]. 谭杰文,龙颖. 亚太潜水与高气压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3
  • [6]餐后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J]. 张素军,张学春. 医学综述, 2012(18)
  • [7]糖耐量受损血糖波动及其危害性[J]. 夏娟,喻明. 实用预防医学, 2008(03)
  • [8]玉竹提取物胶囊对餐后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D]. 梁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9]糖耐量受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J]. 夏娟,喻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51)
  • [10]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小鼠肝脏及人肝L02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D]. 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餐后高血糖的危害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