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OM和ASP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梁莹[1](2021)在《基于Spring Boot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企业顶岗实践是高职院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举措。现有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采用纸质+Excel电子表格的传统方式,存在业务数据查找统计难、顶岗资格审批签字难、在岗人员监督检查难和成果信息收集难等问题。因此,教师日益高涨的企业实践锻炼需求与传统管理方式的矛盾需要解决,有必要建立一个流程规范高效、监管得力和信息通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本文分析企业实践管理工作的需求,设计与实现一个基于Spring Boot框架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使用前后端分离的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Web后端基于Spring Boot等系列框架实现,前端采用Vue框架实现;(2)采用原生开发方式,开发Android端的客户端应用;(3)Web前端与Android端应用程序通过RESTful接口与Web后端交换数据,通过整合JWT认证和Spring Security安全管理,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4)基于分布式工作流服务,实现教师企业实践审批工作流程自动化,并通过开放的Web API接口同时为PC端与移动手机端提供审批服务;(5)结合百度地图开放平台API与手机定位服务,比对并记录顶岗人员的在岗信息,实现对顶岗人员的在岗监督;(6)使用消息中间件Rabbit MQ和JPush实现消息推送,及时提醒有关人员登录系统完成业务操作。本文阐述了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建模、总体设计、主要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等,介绍了系统的实现和测试情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教师企业实践审批工作的流程自动化、在岗监督记录、企业实践成果管理。系统功能实用,运行稳定,提高企业实践审批速度的同时,提升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质量。
郝东[2](2012)在《中盐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脑操作及管理日趋简化,电脑知识日趋普及,同时市场经济快速多变,竞争激烈,政府对食盐质量采用电脑管理监督,从进货渠道、库存位置数量、销售情况等诸多环节对信息化的依赖也已成为趋势及必然。由于基于我国中国盐务行业现状,并对当前现状进行分析,人们在对食盐质量监督管理上透明化的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为了提高我盐务局内部员工工作效率及提高本单位的管理能力,就中盐新疆盐业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盐务分局现阶段的管理状况和实际需求设计了中盐供应链管理系统。本文论述了中盐供应连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现状出发,对中盐供应连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并详细论述了总体设计思想、数据库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方案,从系统整体机构实现了食盐订单管理、食盐库存管理、食盐销售管理、供应商管理、试验机器价格管理、系统总体设置管理等功能。本系统采用ASP编程技术并使用B/S三层框架,使用开放式数据库联ODBC环境,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ver)的结构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问题。经测试,本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能够对数据库中的公司人员资料、单位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的社会食盐的供应情况、原料的供应情况等。通过本系统对食盐供应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单位对食盐供应链的的战略性配置。
项闯[3](2010)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基于Internet的项目管理协作平台,实现施工企业与其所辖各工程项目之间的协同运行机制,实施实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施工企业以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对施工企业协同管理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做了详细的综合论述及对项目管理、协同管理、CSCW、CMS等施工企业协同管理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对国内外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分析,提出协同管理是我国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必由之路;其次,结合施工企业生产实际,提出一种创新性的表单系统作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开发的首要选择,并设计出10大系统模块和61个项目管理初始表单;然后,采用B/S体系结构,应用ASP技术,从服务器安装与配置、数据库选择、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安全设计等方面,构建一种基于ASP技术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表单系统;最后,以展诚建设集团协同管理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系统的功能实现及测试情况表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表单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在指导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
陈玮[4](2009)在《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在我国林业具有重要地位的国有林区,其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和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国有林区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由于国有林区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于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建设效率不断降低,甚至已成为阻碍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对适于国有林区当前信息化建设特殊性的信息化模式的探索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选取ASP技术为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框架模型的研究,在详细分析国有林区信息化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选择ASP技术的应用模式,确定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模式的体系结构,并选择新模式实施的切入点;二是对新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和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框架结构和主要部门组成,明确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并构建适于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平台框架模型、物理模型、功能模型和逻辑模型;三是对新模式核心运行管理机构——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流程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模型,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为其成员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区域信息技术推广、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与外部信息资源提供商的合作、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效果的绩效评价等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运行流程;四是对新模式安全保障地研究,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看,安全问题是制约网络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新模式安全保障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服务对象的安全需求,确定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保障的基本思路,构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并选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以保障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方强[5](2004)在《基于工作流的分布式办公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深入,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地涌现。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分析、决策必须保持快捷、准确。然而企业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有时业务扩展到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之间。这样就给企业管理者准确、迅速地了解企业运作的情况带来一定的阻滞,从而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以传统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设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已不能很好满足网络办公的需求,难以充分融合新技术的特点,进而无法充分发挥新管理模式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建立在Browse /Server/Database三层构架之上,采用ASP(ActiveX Server Pages)技术开发,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流程自定义、部门功能自定义,并且支持大型数据库。该系统实现了不同地域的企业分支机构之间的联合办公,拥有授权的企业内部的各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络进入办公系统,各点成为信息采集点。数据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企业分支之间流动,它们能够有效地执行工作流,并在企业内部共享信息、竞争优势。管理者可以随时查看企业的业务进行情况以便于迅速地对市场环境做出反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系统的快捷性和安全性,引进了三项技术标准:即组件对象模型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采用面相对象的思想和技术、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Object Link and Embedded)。最后采用台山市土地统一开发总公司(以后简称台山土总)网络办公系统为实例描述了构建一个基于工作流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的过程及关键技术。系统已经投入实际运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合理,软件功能完善,操作、维护方便、运行可靠。
蒋国银[6](2004)在《基于WEB的改进型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敏捷性成为企业当前的迫切任务。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供应链、并行工程、经营过程重组、敏捷制造工程以及营销链等管理思想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管理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流程的管理或改造,都需要工作流管理技术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持。现代组织的信息环境的动态性、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的特征日益明显,传统的工作流模型和工作流管理系统不再适用,因此,研究能描述组织现状和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工作流模型,能支持异构环境的分布式WEB工作流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工作流模型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传统的工作流模型是仅以过程为中心的狭义模型,对过程以外的因素考虑不够,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能完全反映企业模型;对动态环境考虑不够,缺乏柔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提出的标准、规范以及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提出了支持企业模型的扩展工作流元模型,主要包括过程、组织及资源等三个子模型;提出基于面向对象和扩展对象Petri网的建模方法,以提高工作流的动态适应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对国内外的工作流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基础内容进行了归纳,并对它们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企业模型是对企业的整体描述,工作流技术是将企业模型推向实施的关键技术,而工作流模型能使企业模型变为可以执行的计算机语言或形式描述模型。本文在集成化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企业建模框架,并对其进行解释,依据此建模框架,提出了多视图的企业概念模型。 在传统的以过程为中心的狭义工作流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扩展工作流元模型,主要包括过程、组织及资源等子模型,并分别对这些子模型进行了详细探讨。 为了实现扩展工作流元模型,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的组织、资源视图建模和基于扩展对象Petri网的工作流过程建模方法。设计了工作流元模型建立的步骤,并以实例说明每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在扩展工作流元模型的信息系统实现方面,以特定的工作流系统需求为背景,利用软件工程分析的思想和面向对象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对整个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用AsP.NET和xML等技术实现了基于wEB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给出系统运行结果和功能说明。关键词:工作流管理系统;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WEB;系统设计;系统实现
朱韶平[7](2004)在《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作流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为企业的经营过程提供了一个从模型分析、建立、管理、仿真到运行的完整框架,是实现业务过程管理与控制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基于Web和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人文思想,从而较好地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运行、管理和监控。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和Web技术的发展,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为异构环境的业务协同和跨企业的商务往来提供良好的基础,其中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标准和基于Web服务的协作接口组件技术将成为未来工作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特征。本文根据湖南铁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提高工作流技术的实用性入手,对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系统模型进行了基本论述,在工作流过程定义、协作接口组件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方案和实现策略,并给出了基于XML的过程定义模型与基于Web服务协作接口模型。这些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工作流的相关技术,总结了目前工作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同时对工作流系统实现中用到的企业级分布式软件开发领域的COM+技术进行了阐述。 在工作流引擎方面,通过引擎和工作流执行系统模型分析,应用XML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引擎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原有的多活动实例、服务类型建模等问题。实例表明,该模型具有描述能力强,建模方法通用,结构清晰简洁等优点。 在工作流系统执行技术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COM+技术的分布式工作流系统实现框架,通过多层结构的方式实现了工作流系统中逻辑与应用的分离、逻辑与数据的分离,系统在可靠性、可扩展性与实用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 最后,把基于XML和Web服务协作接口的协同工作流系统及技术运用到湖南铁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际项目中,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协同工作流系统模型及其相关技术。
黎海生[8](2004)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工作流管理技术作为一种过程建模和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可以与其它系统有效地结合,实现符合政府、企业需求的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如电子政务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比普通的应用管理软件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工作流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fMC)所定义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参考模型。根据此参考模型,结合实际的科研项目,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设计开发了基于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技术和Web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本文在“基于活动网络的过程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了“带有条件约束的活动网络图”的工作流过程模型,在该过程模型中引入了“状态”和“条件”,解决了“活动网络”对状态的描述能力差的问题,设计了组织模型和信息模型,实现了工作流参考模型中提出的图形化的建模工具,并介绍了工作流引擎和工作流管理监控工具的设计,给出工作流实例的执行算法。最后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业务,实现了一个完整的流程流转。从目前作者对国内外有关工作流产品的市场调查结果来看,在国外,工作流产品市场在整个IT应用市场上是较为活跃的一个部分。目前,国内的工作流产品市场尚处于一种萌芽阶段,可以预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我国的工作流产品市场必将是巨大的。因此,对工作流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姜利兵[9](2004)在《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与工作流管理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内的两大重要技术。产品数据管理以产品为管理的核心,以数据、过程和资源为管理信息的三大要素,以静态的产品结构和动态的产品相关流程主线,偏重于企业的信息集成,为企业提供基础数据管理的平台。工作流管理技术的目的是将日常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偏重于企业的过程集成,实现企业业务过程的动态管理。PDM系统产品相关流程管理功能的内在要求和企业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管理,实施流程再造对PDM系统功能可重构、流程可改变、高度柔性的要求迫切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工作流管理技术运用到PDM系统中来,取代并改进PDM系统中的过程管理功能。 将工作流管理技术应用到PDM系统中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在建立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体系结构中的工作流引擎、建模工具、基于建模工具的优化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在如何将工作流管理技术运用到PDM系统中作了初步的尝试,主要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了PDM系统和工作流管理技术的研究发展成果,包括PDM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发展、工作流参考模型、系统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等,为工作流管理技术在PDM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现有文献中对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定义,阐述了作者对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对其类型、功能、特点和常用技术的总结,提出了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体系结构,同时利用工作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从基本要素、活动模型、控制模型、应用体系结构四个方面对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合工作流引擎相关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结构的轻型PDM工作流引擎,并对基于关系结构轻型PDM工作流引擎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引擎控制器进行了分析。 基于对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体系框架中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讨论,提出了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时间功能网模型,通过对时间功能网的概念、基本组件、触发机制的分析,对利用此功能网建立工作流模型的方法和对工作流模型实例的执行和监控机制进行了说明。 提出了基于时间功能网模型的优化方法,结合工作流自身的优化和工作流人员的优化配置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给出了基于时间功能网模型的优化方法和具体步骤。 提出了基于COM和ASP技术的PDM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实现结构,并进行了InternetPDM System的开发,系统基本实现了组织结构管理、角色权限管理、人员管理、文档管理、产品管理、工作流管理等基本功能。 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技术研究是一个相当丰富的课题,在本论文中,作者仅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如何利用工作流管理技术的理论在更深入、更广泛的范围内对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进行讨论,将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石琳[10](2004)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继电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工作流作为近几年来计算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工作流技术作为解决一些系统工程问题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支持,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的研究课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Web-Email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方案,并以此构建了定值单工作流管理系统。2)对软件组件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3)构建基于工作流和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专业管理系统; 4)讨论一种基于COM和ASP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二、基于COM和ASP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M和ASP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pring Boot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作背景 |
1.2 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
1.2.1 教育行业的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2.2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Web开发框架简介 |
2.1.1 Spring Boot框架 |
2.1.2 Vue框架 |
2.1.3 RESTful接口 |
2.2 位置定位服务技术 |
2.3 即时消息推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
3.1.1 企业实践申请流程 |
3.1.2 企业实践锻炼流程 |
3.1.3 企业实践总结流程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用例建模 |
3.2.2 系统动态建模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前后端通信接口 |
4.2.1 Web服务接口 |
4.2.2 接口的安全管理 |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工作流核心模型设计 |
4.3.2 申请功能设计 |
4.3.3 审批功能设计 |
4.3.4 在岗签到功能设计 |
4.3.5 在岗监督功能设计 |
4.3.6 考评功能设计 |
4.4 第三方服务接口设计 |
4.4.1 文件服务接口 |
4.4.2 消息服务接口 |
4.4.3 定位服务接口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E-R关系模型 |
4.5.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与工具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性能测试 |
5.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盐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 |
2.1 系统开发语言简介 |
2.1.1 ASP 技术概述 |
2.1.2 ASP 开发工具 |
2.2 BROWSER/SERVER 系统架构模式 |
2.3 工作流技术理论 |
2.3.1 工作流管理概念 |
2.3.2 工作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
2.4 AJAX 技术概述 |
2.5 XML 技术概述 |
2.6 分布式对象技术 |
2.6.1 分布式对象的技术特色 |
2.6.2 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实现方法 |
2.7 系统数据库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1 食盐订单管理 |
3.1.2 食盐库存管理 |
3.1.3 食盐销售管理 |
3.1.4 食盐销售供应商管理 |
3.2 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架构 |
4.3 系统功能描述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食盐订单管理模块 |
4.4.2 食盐销售管理模块设计 |
4.4.3 食盐库存管理模块设计 |
4.4.4 食盐销售管理模块设计 |
4.4.5 食盐及其价格管理模块设计 |
4.4.6 食盐供应商管理模块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4.5.2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初始化 |
5.1.1 创建虚拟目录 |
5.1.2 建立 WEB 应用程序 |
5.1.3 设置通用数据库连接字符串 |
5.2 系统页面及代码实现 |
5.2.1 系统逻辑层实现 |
5.2.2 系统登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3 系统登陆应用管理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目的与方法 |
6.2.1 测试目的 |
6.2.2 测试方法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测试方法 |
6.3.2 测试用例 |
6.3.3 测试结果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6.4.1 测试最大并发用户数 |
6.4.2 测试吞吐量 |
6.4.3 测试响应时间 |
6.4.4 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选题来源 |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的结构和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管理定义 |
2.1.2 项目管理属性 |
2.1.3 项目管理方法 |
2.2 协同管理理论 |
2.2.1 协同学简介 |
2.2.2 协同管理的概念 |
2.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管理 |
2.3.1 CSCW |
2.3.2 CMS综述 |
2.4 国内外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2.4.1 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2.4.2 国外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2.4.3 借鉴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3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表单系统及表单设计 |
3.1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概念和作用 |
3.1.1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概念 |
3.1.2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作用 |
3.2 表单系统的提出 |
3.3 表单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
3.3.1 表单系统的特点 |
3.3.2 表单系统的作用 |
3.4 表单系统需求设计 |
3.4.1 需求概述 |
3.4.2 功能需求 |
3.4.3 表单动作需求 |
3.4.4 UI和业务需求 |
3.4.5 变化需求 |
3.4.6 控件需求 |
3.5 表单系统流程设计 |
3.5.1 引入工作流技术 |
3.5.2 表单工作流处理流程 |
3.6 表单系统中的表单设计 |
3.6.1 表单系统模块设计 |
3.6.2 表单详细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ASP技术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表单系统构建 |
4.1 ASP技术应用 |
4.1.1 ASP特点 |
4.1.2 ASP工作原理 |
4.2 系统B/S结构设计 |
4.3 IIS服务器安装与配置 |
4.4 Access数据库选择 |
4.5 系统功能设计 |
4.5.1 总体功能设计 |
4.5.2 表单系统实现功能详细设计 |
4.6 系统安全设计 |
4.6.1 ASP应用的安全性 |
4.6.2 数据库访问的安全性 |
4.7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1.1 展诚建设集团简介 |
5.1.2 展诚建设集团协同管理需求 |
5.1.3 展诚建设集团协同管理解决方案 |
5.2 展诚建设集团协同管理表单系统功能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4 系统综合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进一步研究问题 |
6.2.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林业区域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ASP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
2.2 公共物品理论 |
2.3 信息化理论 |
2.4 信息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 |
2.4.1 ASP模式 |
2.4.2 工作流技术 |
2.4.3 中间件与组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及现状分析 |
3.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特殊性 |
3.1.1 信息化条件约束较大 |
3.1.2 国有林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
3.1.3 信息需求的综合程度高 |
3.1.4 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高 |
3.1.5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技术复杂性较高 |
3.1.6 资源约束较大 |
3.1.7 国有林区信息化项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3.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2.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
3.2.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采用的建设模式 |
3.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 |
3.3.2 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缺乏 |
3.3.3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
3.3.4 信息化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
3.3.5 林业信息管理体制陈旧落后 |
3.3.6 信息化人才匮乏 |
3.3.7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滞后 |
3.3.8 条块分割、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
3.4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模式的优势及基础条件分析 |
3.4.1 引入ASP的优势 |
3.4.2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的基础条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架构 |
4.1 新模式的切入点选择 |
4.1.1 ASP应用模式的选择 |
4.1.2 应用功能切入点的选择 |
4.2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
4.2.1 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
4.2.2 新模式的主要目标 |
4.3 新模式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
4.3.1 新模式的内容 |
4.3.2 新模式的体系结构 |
4.3.3 实施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及平台模型构建 |
5.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 |
5.1.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任务 |
5.1.2 ASP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
5.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 |
5.2.1 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和物理模型 |
5.2.2 信息服务平台的拓扑结构 |
5.3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 |
5.4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模型 |
5.4.1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过程 |
5.4.2 信息系统定制服务过程 |
5.4.3 信息提供服务过程 |
5.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流引擎的定义 |
5.5.1 工作流引擎的结构 |
5.5.2 工作流引擎的功能 |
5.5.3 工作流引擎的细分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运作机制 |
6.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管理机制 |
6.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机制 |
6.2.1 区域内林业企业接入 |
6.2.2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 |
6.2.3 工作流定制服务 |
6.3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与社会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机制 |
6.3.1 与硬件提供商的合作 |
6.3.2 与软件提供商的合作 |
6.3.3 与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 |
6.4 信息技术推广机制 |
6.4.1 信息服务性能提升 |
6.4.2 信息技术培训 |
6.4.3 成员企业吸引 |
6.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评价机制 |
6.5.1 ASP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
6.5.2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原则 |
6.5.3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保障机制 |
7.1 新模式的技术保障机制 |
7.1.1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构成 |
7.1.2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运行流程 |
7.2 新模式的安全保障 |
7.2.1 国有林区林业信息网络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分析 |
7.2.2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7.2.3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的框架模型 |
7.2.4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技术的选择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工作流的分布式办公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分布式相关理论与体系结构 |
2.1 分布式办公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 工作流(Wf)与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 |
2.3 信息技术的冲击 |
2.4 面向对象方法(OOM) |
2.5 小结 |
3 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 |
3.1 基于COM和ASP的技术方案 |
3.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
3.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
3.4 小结 |
4 基于工作流的分布式系统模型的实现 |
4.1 系统整体结构 |
4.2 系统实现方案 |
4.3 分布式系统平台的实现 |
4.4 系统安全措施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WEB的改进型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工作流管理技术回顾 |
1.2.1 工作流建模理论与方法 |
1.2.2 工作流实现技术 |
1.2.3 工作流管理系统产品情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系 |
2 工作流管理技术相关概念 |
2.1 引言 |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特征 |
2.2.1 组织与组织特征 |
2.2.2 业务活动与业务活动特征 |
2.2.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 |
2.3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
2.4 工作流系统参考模型 |
2.5 工作流系统的分类模式 |
2.5.1 Georgakopoulos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模式 |
2.5.2 Ader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模式 |
2.5.3 基于任务项传递机制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模式 |
2.6 小结 |
3 工作流元模型的组成 |
3.1 引言 |
3.2 企业模型 |
3.2.1 企业模型框架 |
3.2.2 企业概念模型 |
3.3 扩展的工作流元模型 |
3.3.1 过程元模型 |
3.3.2 组织元模型 |
3.3.3 资源元模型 |
3.3.4 功能元模型 |
3.3.5 信息元模型 |
3.4 小结 |
4 工作流元模型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工作流模型的实现方法 |
4.3 建模步骤和建模实例 |
4.3.1 目标制定和分解 |
4.3.2 建模工具的选择 |
4.3.3 组织视图的建立 |
4.3.4 资源视图的建立 |
4.3.5 过程视图的建立 |
4.3.6 信息视图的建立 |
4.4 小结 |
5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需求分析 |
5.3 系统分析 |
5.3.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5.3.2 定义用例 |
5.3.3 类/对象建模 |
5.3.4 交互视图 |
5.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4.1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5.4.2 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块划分 |
5.4.3 类与对象设计与实现 |
5.4.4 数据服务层设计 |
5.4.5 安全机制设计 |
5.5 系统运行结果 |
5.6 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声明 |
(7)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关于工作流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选题背景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安排 |
第二章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分析 |
2.1 湖南铁通分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项目背景分析 |
2.2 湖南铁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选型分析 |
2.3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的相关技术介绍 |
2.3.1 XML技术 |
2.3.2 Web技术 |
2.3.3 协同技术 |
2.3.4 集成技术 |
第三章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3.1 关于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模型研究 |
3.2 工作流系统建模技术及发展趋势 |
3.3 工作流系统建模分析 |
3.4 基于Web的协同工作流系统的功能需求 |
3.5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3.5.1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系统模型的设计 |
3.5.2 基于XML的过程定义和表单的设计 |
3.5.3 基于访问代理的协作接口模型设计 |
3.5.4 协同工作流系统安全性设计 |
第四章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
4.1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技术分析 |
4.1.1 Windows DNA策略 |
4.1.2 COM+技术概述 |
4.1.3 COM+技术结构 |
4.1.4 COM+系统服务 |
4.2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
4.2.1 基于COM+技术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流系统的实现框架 |
4.2.2 基于COM+三层结构的具体实现 |
4.3 基于代理的协作接口模型—应用注册的实现 |
4.3.1 应用注册程序流程简图 |
4.3.2 基于XML的应用注册库文件格式样例 |
4.3.3 应用注册程序伪代码 |
4.4 系统性能分析与提高 |
4.4.1 可靠性 |
4.4.2 可扩展性 |
4.4.3 实用性 |
第五章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湖南铁通分公司智能管理平台框架 |
5.3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介绍 |
5.3.1 湖南铁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 |
5.3.2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流程定义机制 |
5.3.3 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湖南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例 |
5.3.4 注册与应用 |
5.4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4.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环境 |
5.4.2 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6.2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3 目前工作流技术的不足 |
6.4 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工作流的起源 |
1.2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1.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现状 |
1.4 现有工作流产品的不足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2 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
2.1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2.2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3 工作流模型和建模工具 |
2.4 工作流执行服务和工作流机 |
2.5 工作流客户端功能 |
2.5.1 工作流客户应用 |
2.5.2 直接启动应用 |
2.6 工作流系统管理和监控工具 |
3 组件技术 |
3.1 组件 |
3.2 组件对象模型 |
3.3 Microsoft事务处理器 |
3.4 Microsoft消息队列 |
3.5 COM+ |
3.5.1 COM+的发展史 |
3.5.2 COM+组成结构 |
3.5.3 COM+服务 |
4 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 |
4.1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4.1.1 Windows DNA三层模型 |
4.1.2 COM结合ASP的技术方案 |
4.1.3 工作流管理系统层次模型 |
4.2 工作流模型设计 |
4.2.1 现有的工作流模型 |
4.2.2 工作流过程模型 |
4.2.3 过程模型 |
4.2.4 组织模型 |
4.2.5 信息模型 |
4.2.6 工作流建模工具 |
4.3 工作流引擎 |
4.4 管理监控器的设计 |
4.5 工作流实例的执行算法 |
4.5.1 作流实例的相关概念 |
4.5.2 作流实例的执行算法 |
5 工作流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
5.1 重庆市卫生局电子政务系统简介 |
5.1.1 系统的建设目标 |
5.1.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3 卫生局电子政务系统模型 |
5.1.4 系统功能结构 |
5.1.5 界面 |
5.2 一个工作流程的应用实例 |
5.2.1 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建一个发文流程模型 |
5.2.2 发文流程在Web上的流转 |
6 结论与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9)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前言 |
1.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PDM系统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
2.1 PDM系统 |
2.1.1 PDM的基本概念 |
2.1.2 PDM系统的发展历程 |
2.1.3 PDM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2.2.1 工作流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2.2.2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2.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发展 |
2.2.4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2.5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2.2.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DM系统中的工作流模型 |
3.1 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 |
3.1.1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理解 |
3.1.2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基本概念 |
3.1.3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类型 |
3.1.4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功能 |
3.1.5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特点 |
3.1.6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常用技术 |
3.2 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体系结构 |
3.2.1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的基本要素 |
3.2.2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活动模型 |
3.2.3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控制模型 |
3.2.4 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应用体系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关系结构的轻型PDM工作流引擎 |
4.1 相关概念 |
4.1.1 基于关系型结构 |
4.1.2 轻量级工作流引擎 |
4.1.3 基于关系结构的轻量级PDM工作流引擎 |
4.2 数据模型 |
4.2.1 基于关系结构的组织模型 |
4.2.2 基于关系结构的产品模型 |
4.2.3 基于关系结构的过程模型 |
4.3 引擎控制器 |
4.3.1 调度中心 |
4.3.2 任务管理 |
4.3.3 任务指派 |
4.3.4 依赖检查 |
4.3.5 转发控制 |
4.3.6 启动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DM系统中的工作流建模工具 |
5.1 过程建模工具 |
5.1.1 IDEF(ICAM definition method)模型系列 |
5.1.2 EEPC方法 |
5.1.3 Petri网 |
5.1.4 角色行为图(role activity diagram,RAD) |
5.1.5 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DFD)方法 |
5.2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 |
5.2.1 Petri网的定义 |
5.2.2 扩展Petri网的定义 |
5.2.3 元素的输入输出集 |
5.2.4 工作流的Petri网表示 |
5.2.5 变迁和点火规则 |
5.2.6 工作流程基本要素分析 |
5.3 基于PETRI网的时间功能网 |
5.3.1 时间功能网 |
5.3.2 功能网定义 |
5.3.3 时间功能网的基本组件 |
5.3.4 时间功能网的触发机制 |
5.3.5 利用时间功能网建立工作流模型 |
5.3.6 工作流模型实例的执行和监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时间功能网的工作流优化方法初探 |
6.1 基于时间功能网的工作流优化 |
6.2 基本步骤 |
6.3 工作流优化 |
6.3.1 生成功能网的网络模型 |
6.3.2 工作流执行时间的测定 |
6.3.3 时间参数的计算 |
6.3.4 关键路径 |
6.3.5 功能网时间优化 |
6.4 人员优化配置 |
6.4.1 生成任务能力要求矩阵 |
6.4.2 计算任务可供选择人员矩阵 |
6.4.3 为关键任务定义人员属性 |
6.4.4 为非关键任务定义人员属性 |
6.4.5 未配置人员的任务处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INTERNETPDM SYSTEM |
7.1 系统体系结构 |
7.2 系统实现 |
7.3 INTERNETPDM SYSTEM |
7.4 系统基本功能简介 |
7.4.1 组织结构管理 |
7.4.2 人员管理 |
7.4.3 角色权限管理 |
7.4.4 文档管理 |
7.4.5 产品管理 |
7.4.6 工作流管理 |
7.5 系统开发环境 |
7.6 系统配置要求 |
7.6.1 服务器端 |
7.6.2 客户端 |
7.7 系统安装说明 |
7.7.1 ⅡS设置 |
7.7.2 SQL Server设置 |
7.7.3 数据库连接设置 |
7.7.4 组件注册 |
7.8 系统其它说明 |
7.9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继电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 论 |
1.1 论文背景及工作流技术 |
1.2 工作流技术在继电保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1.3 电力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中的软件重用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Web-Email的工作流技术在继电保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工作流定义 |
2.3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
2.4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 |
2.5 基于Web-Email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
2.6 协作数据对象(CDO) |
2.7 基于Web-Email工作流技术的继电保护定值单管理 |
2.8 结论 |
第三章 软件组件技术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软件组件 |
3.3 组件对象模型(COM) |
3.3.1 模型结构 |
3.3.2 COM构成要素 |
3.3.3 组件的重用:包容和聚合 |
3.3.4 COM组件的实现 |
3.3.5 编程语言的选择 |
3.4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CBSD) |
3.5 软件组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图形化电网编辑和拓扑分析组件的实现 |
4.1 传统实现方法的缺陷 |
4.2 一种新的电网图形建模方法 |
4.3 组件接口设计 |
4.4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COM的继电保护Web-MIS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基于COM和MTS的软件体系结构 |
5.3 继电保护专业管理系统中的组件构成 |
5.4 结论 |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COM和ASP技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pring Boot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莹. 广西大学, 2021(12)
- [2]中盐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郝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研究[D]. 项闯. 浙江大学, 2010(08)
- [4]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D]. 陈玮.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 [5]基于工作流的分布式办公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方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6]基于WEB的改进型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蒋国银. 四川大学, 2004(02)
- [7]基于Web协同工作流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研究[D]. 朱韶平. 中南大学, 2004(05)
- [8]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D]. 黎海生. 重庆大学, 2004(01)
- [9]PDM系统中的工作流管理研究[D]. 姜利兵. 东华大学, 2004(03)
- [10]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继电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石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