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陈薇薇[1](2021)在《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摭论》文中提出性别歧视的问题由来已久,这跟语言词汇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有一定关联。词汇作为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性别歧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承载者。鉴于以往研究未能充分考虑词汇中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较为有说服力的结论。对此,本文主要以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从造词歧视、词义歧视、词序歧视、称谓歧视以及婚姻歧视等方面来全方位考察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尝试给出缓和歧视的方法。
常美红,杨洪娟[2](2021)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文中提出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存在已久,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日常可见的语言现象中列举代表性范例,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推理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势。
张焱[3](2020)在《基于标记理论探索英汉语中性别词汇歧视的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语言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体现在英汉词汇上。本文运用传统标记理论对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主要从形式、语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最后提出一些消除性别歧视的观点。
彭琳[4](2020)在《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称谓语具有系统性和民族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与文化现象。作为标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语言现象,亲属称谓语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称谓系统中对于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男性与女性、年长与年幼等所有亲属关系都精确描述,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如此细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无法比拟的。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不仅称谓词数量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性别与辈分外,内外、长幼、亲疏都不区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同语言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系统梳理,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为今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语言学习与教学,语际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以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指导,结合笔者收集的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资料,详细比较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和背称、英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以及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是汉语称谓语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当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特别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考察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现象,充分展示英汉文化的差异,民族价值观的不同。着眼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探索隐藏于亲属称谓语背后的深层文化,这是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各层面的异同,希望本项研究能对英汉文化与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唐书哲[5](2019)在《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文中指出越界是对现有边界的跨越和既定秩序的挑战,是少数族裔跨越基于种族的各种压迫性边界,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美国主流社会以种族为中心建构各种边界,试图维持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秩序。华裔在美国面临来自主流社会的规训,并试图跨越压迫性的边界。作为再现华裔在美国生活经验的文学作品,美国华裔文学再现了华裔在语言和空间等方面的越界经验。美国华裔文学也中出现了作家的族群身份和主人公的族群身份呈现出差异或超越美国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的越界文本,构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就美国华裔文学的越界研究而言,学界多关注华裔文学在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越界现象,研究的重心不在越界本身,而在华裔的身份认同,对文本和空间越界关注不够。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既可以分析边界的运作机制、华裔的越界策略和华裔经验的变化,为华裔族群提供借鉴,又可以考察美国华裔文学跨界、去族裔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拓展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论文围绕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规训和华裔的抗争,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谱系中,讨论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认为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在本质上表现为华裔和华裔作家对主流社会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逾越。论文以规训和“越界”为理论框架,从“解域”、“越界文本”以及空间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关系的角度,聚焦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分析边界的运作机制,解读华裔和华裔作家面临的规训和他们跨越压迫性边界的越界行为,并探讨越界的意义。论文第一章以汤亭亭的《中国佬》《女勇士》和赵健秀的《唐老亚》为研究对象,从沉默与言说、言说的形式、言说的内容三个方面探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越界。就沉默与言说而言,美国主流社会期待早期华人以沉默被动、缺乏主体性的种族“他者”形象出现,维护白人的权威。《中国佬》中以叙事者的伯公为代表的早期华人以“捣鬼者”的形象出现,使用编码的语言进行言说,逾越了不许说话的戒律,彰显了华人的主体性。在言说的形式上,华裔面临来自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训和宰制。他们跨越语言边界,从本族裔语言中吸取元素,打破标准英语的规范,形成了一种带有族裔色彩的英语,既传达了族裔经验,又对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解域”。《女勇士》中以鬼故事为代表的非理性言说再现了华裔在美国越界的勇气和策略,解放了华裔被主流社会压抑的语言成分,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此外,美国华裔文学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形成了语言上的“杂糅性”和“陌生化效应”,实现了不同语言文化及其背后价值观的对话。第二章聚焦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以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和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为例,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谱系中以点带面地探讨文本越界,重点分析文本越界的方式以及文本越界对华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启示与挑战。文本越界是指文本中作家的族群身份和主人公的族群身份呈现出差异,或文本超越了华裔文学的传统题材和主题。本章分析了两类文本越界现象——经典华裔作家书写普适性主题的文本越界、新生代华裔作家革新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的文本越界,并借此分析当前华裔文学创作跨界、去族裔化和多元化的趋势。第一节结合“越界文本”的概念,在考察美国华裔文学边界的基础上,指出华裔文学边界的人为建构性和流动性,并界定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第二节分析《拯救溺水鱼》的文本越界,认为作品探讨人权与传媒等主题,超越了以华裔经验为内核的美国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表现出明显的去族裔化倾向。第三节解读《无声告白》的文本越界,认为文本整合了传统美国华裔文学中基于性别的父系书写传统和母系书写传统,通过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揭示“血统”与“认同”之间的矛盾,以及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创伤,性别批评指向是美国社会的性别歧视。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拓展了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疆域,挑战了暗藏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种族隔离现象及其背后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第三章考察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空间越界,选取天使岛移民检查站、唐人街和唐人街之外的美国本土三个空间,分析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边界的建构方式,探讨华裔为拓展生存空间的抗争。《埃伦诗集》折射了早期华人在美国的空间经历和体验,美国主流社会将种族主义思想融入空间的规划和使用中,并通过各种规训手段来控制华人的身体和主体,对华人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华人通过刻写诗歌,利用“再现的政治”进行反规训的抗争。邝丽莎的《在金山上》再现了空间与种族和资本的关系,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空间区隔以及对华裔生存空间的话语建构与种族主义思想合谋,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邝泗通过坚守唐人街这一异质和否定的空间和异族通婚等策略来跨越压迫性的空间边界。哈金的《自由生活》刻写了华人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空间体验,表现在具体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和抽象意义上的精神空间两个方面。以武男为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在隐蔽的空间限制下,因物质和精神空间的缺位而感到强烈的存在危机。武男通过异化劳动安家置业,确立了物质世界的中心,然后自我放逐,与异化的现实保持距离,通过诗歌创作建构了精神家园,确立了精神世界的中心,解决了存在危机。华裔的空间经验表现出从明显到隐蔽、从“必要”到“奢侈”的历时性变化,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经验,又是抽象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空间经验。华裔所面临的边界和规训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表现出从明显到隐蔽、从暴力到温和的转变,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也为华裔的越界提供了助力。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可以发现边界的运作机制和华裔的越界方式,把握当前华裔文学创作的趋势,扩大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论文试图强调,作为社会文化建构,以种族为中心的各种压迫性边界是美国主流社会为不同族群及其文化划定疆域、维持种族和文化秩序的重要手段,它们限制了华裔的生存空间和生命体验,以及华裔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只有跨越这些压迫性的边界,才能在客观上改善华裔的生存状况,扩大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
龚雪丽[6](2019)在《《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选用英国着名学者萨拉·弥尔斯(Sara Mills)编写的《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为英译汉笔译实践材料,探讨学术着作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学术着作不同于普通文本,其专业性较高,是某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精华,也是同一领域研究者参考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翻译学术着作时,译者既要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本内容,又要兼顾译文的可读性。本篇报告以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文本分类说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两种翻译方法——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为指导,从词汇、句法、修辞等三个层面探讨学术着作的行文特点及相应的翻译策略。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明确提出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而语义翻译则多用于表达型文本。源文本以信息功能为主导功能,并兼具表达功能,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以交际翻译为主,辅以语义翻译,并针对具体翻译问题,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增补、转换、分译等多种翻译技巧,以求贴合原文,提高译文质量。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第二章介绍了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译后审校修订等部分。第三章简要描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其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性。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详细描述了译者在翻译词汇、句法、修辞等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并辅以实例论证。第五章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包括在此次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收获,问题与不足以及一些建议,以期对未来学术类文本翻译能有所帮助。
刘冰[7](2019)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根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会在有特定社会文化意识的语言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揭示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现象在语言中的体现。
郝月[8](2019)在《英语中具有性别歧视属性的词汇浅析》文中研究指明英语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观的载体。西方社会中两性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地位也在英语语言中具有一定的体现。为了避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社会交际中使用具有性别歧视属性的英语词汇,故而造成不必要的文化交流障碍甚至误解和冲突,本文分析讨论了五种常见的具有性别歧视属性的词汇,为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方法和策略。
严晓球,叶芝[9](2018)在《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分析》文中认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英美社会生活中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同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又强化了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从词汇的角度分析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从文化背景、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指出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周欢梅[10](2011)在《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到中西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分别对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的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这一新视角,对汉语和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剖析。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建构、推理等功能将女性动物化、植物化、食物化,或者将女性与邪恶、堕落、弱势等概念相联系,存在强烈的贬抑女性的倾向,是隐喻的发出者对女性存有敌意、贬抑等态度的表现,影响了性别语言的和谐。以隐喻方式存在的性别歧视语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受歧视的地位,从隐喻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性别歧视问题,能够揭示语言性别歧视产生的思维认知原因,使人们对英汉性别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研究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提供了新思路。论文首先对“语言性别歧视”和本文涉及的“隐喻”进行了概念界定。进一步分析了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反亲和”功能、建构功能、推理功能和评价功能,揭示隐喻在性别歧视隐喻语形成中的作用。然后举例分析说明了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即: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语将女性动物化、植物化、食物化、语义演变后的隐喻语表现出的性别歧视、隐喻语的不同性别所指表现出的性别歧视、约定俗成的隐喻语表现出的性别歧视。文章对大量以隐喻方式出现的性别歧视语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这些隐喻语反映的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些性别歧视隐喻语揭示出女性话语权力的缺失,经济地位的缺失、社会地位的缺失以及自我反抗的缺失。基于上述分析,揭示出语言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是女性在社会中受歧视的表现。文章还对性别歧视语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新的性别语言现象显示了女性在新时期社会地位的提高。最后论文从社会分工、宗教因素、文化因素三方面分析了产生语言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从“语言去性别化”和社会发展对改善语言性别歧视的作用两方面探讨了语言性别歧视的规避。
二、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摭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体现 |
1. 造词歧视。 |
2. 词义歧视。 |
3. 其他方面的性别歧视。 |
二、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
1. 宗教的影响。 |
2. 社会分工不同。 |
3. 性别教育的影响。 |
4. 媒体的影响。 |
三、缓和性别歧视的方法 |
1. 改变教科书和教师口头语中含有性别歧视的词汇。 |
2. 广泛推广中性词是一种新趋势。 |
3. 创造不含贬义的女性对应词。 |
(2)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性别歧视的定义 |
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2.1 词法中的性别歧视 |
2.2 词语搭配中的性别歧视 |
2.3 句法中的性别歧视 |
2.4 语义中的性别歧视 |
2.5 谚语和格言中的语义不平等现象 |
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势 |
3.1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弱化 |
3.2 英语语言使用的中性化 |
4 结语 |
(3)基于标记理论探索英汉语中性别词汇歧视的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记理论 |
二、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一)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
1.构词方面。 |
2.男性词泛化。 |
3.语义方面。 |
三、汉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
(一)造字方面 |
(二)语义方面 |
(三)组合方面 |
四、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形成原因 |
(一)文化传统 |
(二)社会分工 |
五、结语 |
(4)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考察范围与研究现状 |
1.2.1 考察范围 |
1.2.2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称谓语的性质和类型 |
第一节 称谓语的性质 |
2.1.1 称谓的概念 |
2.1.2 称谓语与文化 |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
2.2.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
2.2.2 英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
2.2.3 英汉亲属称谓语分类的异同 |
第三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 |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概观 |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比较 |
3.2.1 英汉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
3.2.2 英汉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
3.2.3 英汉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3.2.4 英汉父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3.2.5 英汉母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3.2.6 英汉祖父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3.2.7 英汉祖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3.2.8 英汉丈夫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
3.2.9 英汉妻子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 |
3.3.1 血亲和姻亲的差异 |
3.3.2 宗族内外的差异 |
3.3.3 长幼和辈分的差异 |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原因 |
3.4.1 社会性质的不同 |
3.4.2 宗族观念的不同 |
3.4.3 等级观念的不同 |
3.4.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
第四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 |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
4.1.1 汉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
4.1.2 英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词义比较 |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词义的异同 |
4.3.1 相同点 |
4.3.2 不同点 |
第五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 |
第一节 面称与背称 |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系统 |
5.2.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
5.2.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
5.2.3 外亲称谓语(异姓) |
5.2.4 姻亲称谓语(异姓) |
5.2.5 夫妻系称谓 |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背称系统 |
5.3.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
5.3.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
5.3.3 外亲称谓语(异姓) |
5.3.4 姻亲称谓语(异姓) |
5.3.5 夫妻系称谓(异姓) |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面称背称的异同 |
5.4.1 相同点 |
5.4.2 不同点 |
第六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
第二节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比较 |
6.3.1 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 |
6.3.2 英汉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 |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
第五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语法特征 |
6.5.1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特征 |
6.5.2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法特征 |
第六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异同 |
6.6.1 相同点 |
6.6.2 不同点 |
第七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成因 |
6.7.1 传统社会结构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
6.7.2 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
6.7.3 社会发展的需要 |
6.7.4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
第七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 |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语言学 |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表现 |
7.2.1 英汉核心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
7.2.2 英汉父系母系称谓的性别差异 |
7.2.3 英汉夫妻之间称谓的性别差异 |
7.2.4 英汉从他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
7.2.5 英汉亲属称谓排序的性别歧视 |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原因 |
7.3.1 宗法观念与家庭结构 |
7.3.2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影响 |
第八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与文化 |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的表现 |
8.2.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
8.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
8.2.3 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 |
8.2.4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
第九章 结语 |
9.1 基本认识 |
9.2 本文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
致谢 |
(5)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s |
导论 |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 |
理论框架与关键词 |
各章内容概述 |
第一章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越界 |
第一节 从沉默到发声:《中国佬》中言说的政治 |
第二节 边缘者的言说方式:《唐老亚》中的族裔化英语 |
第三节 鬼神言说与华裔经验:《女勇士》中的非理性言说 |
第二章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 |
第一节 变化的边界和文本越界 |
第二节 《拯救溺水鱼》的去族裔化书写 |
第三节 《无声告白》对华裔文学传统主题的革新 |
第三章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空间越界 |
第一节 规训与越界:《埃伦诗集》中的空间政治 |
第二节 空间种族·资本:《在金山上》中的空间边界建构与越界 |
第三节 漂泊与“落地”:《自由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建构 |
结论 |
引用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6)《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Features of Feminist Stylistics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Comprehension |
2.1.2 Parallel Texts |
2.1.3 Translation Schedule and Plan |
2.1.4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
2.2 While-translation Descriptions |
2.2.1 Formulating the Glossary |
2.2.2 Translating the Text |
2.2.3 Difficulties Confront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
3.1.1 Text Types |
3.1.2 Semantic Translation |
3.1.3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 Applicability of the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Practice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4.1.1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Lexical Meaning |
4.1.2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Syntactic Structures |
4.2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
4.2.1 Maintenance of Sentence Sequences |
4.2.2 Translation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s |
4.2.3 Expres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Academic Text Translat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Ⅲ Glossary |
Appendix Ⅳ The Nam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
Academic Achievements during Master Degree's Acquirement |
(7)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一) 姓名中的性别歧视 |
(二) 婚姻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
(三) 感情色彩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
(四) 职衔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
(五) 恭维语中的性别歧视 |
二、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源 |
(一) 宗教神学的影响 |
(二) 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三) 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
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改观 |
(8)英语中具有性别歧视属性的词汇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1.英语中的言语性别歧视 |
2.英语中具有性别歧视属性的词汇 |
(1) 泛指代词 |
(2) 泛指名词 |
(3) 职业名词 |
(4) 称谓语 |
(5) 并列异性词词序 |
结语 |
(9)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 |
(一) 词形的标记 |
(二) 词义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1.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反映在词义上。 |
2. 在英语语言中, 男性词总是表示褒义的或中性的, 女性词多为贬义 |
3. 复合词的词义 |
(三)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在谚语中的表现 |
1. 反映女人地位低下的谚语 |
2. 反映女人品质低下的谚语 |
3. 认为女人不如男人的谚语 |
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形成原因 |
(一) 文化背景的影响 |
1. 神话的影响 |
2. 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 |
3. 性别差异理论的影响 |
(二) 社会分工的影响 |
1. 经济地位的依赖 |
2. 劣势的政治地位 |
3. 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 |
(三) 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影响 |
三、结语 |
(10)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综述 |
1.1.1 国外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综述 |
1.1.2 国内语言性别歧视研究综述 |
1.2 目前研究中的空白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 |
2.1 概念界定 |
2.1.1 什么是“性别歧视” |
2.1.2 什么是“语言性别歧视” |
2.1.3 语言性别歧视中涉及的隐喻的范畴界定 |
2.2 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功能 |
2.2.1 隐喻的亲和功能 |
2.2.2 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反亲和”功能 |
2.2.3 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建构功能 |
2.2.4 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推理功能 |
2.2.5 隐喻在语言性别歧视中的评价功能 |
2.3 性别歧视隐喻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 |
2.3.1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语将女性动物化 |
2.3.2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语歧视语将女性植物化 |
2.2.3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语将女性食物化 |
2.3.4 隐喻视角下的其他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
第三章 语言性别歧视的改善与规避 |
3.1 语言性别歧视是否可以消除 |
3.1.1 社会分工 |
3.1.2 宗教原因 |
3.1.3 文化因素 |
3.2 语言性别歧视的改善与规避 |
3.2.1 人为的“语言去性别化” |
3.2.2 社会发展对改善语言性别歧视的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摭论[J]. 陈薇薇.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 常美红,杨洪娟. 英语广场, 2021(01)
- [3]基于标记理论探索英汉语中性别词汇歧视的现象[J]. 张焱. 戏剧之家, 2020(16)
- [4]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 彭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D]. 唐书哲. 南京大学, 2019(01)
- [6]《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龚雪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根源[J]. 刘冰. 北方文学, 2019(06)
- [8]英语中具有性别歧视属性的词汇浅析[J]. 郝月.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01)
- [9]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分析[J]. 严晓球,叶芝.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3)
- [10]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D]. 周欢梅. 西北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