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癌症患者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诱因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周琦,吴绮楠,李强,李因涛,于常华,蒲丹岚,鹿斌,韩睿,蒋娟,李乃适,陈兵,王树森,张师前[2](2021)在《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恶性肿瘤逐渐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一方面,高血糖和糖尿病可以增加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且与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部分肿瘤本身可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此外,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以上统称为肿瘤相关性高血糖,但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治和管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组织专家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实践。本指南主要涵盖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概述、临床诊治管理和长期随访管理,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善中国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5](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6](2021)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亟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指南共十九章,内容包括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综合评估、血糖管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管理、老年糖尿病共患疾病及特殊情况的管理等。本指南强调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综合评估,采取分层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提出了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路径、简约治疗理念和"去强化治疗策略"。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刘骥[7](2020)在《上海市某区6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影响全世界人类健康的严重的慢性疾病,控制糖尿病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临床治疗,还需要患者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国内外研究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低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疾病预期和生存质量。同时抑郁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但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患者日常疾病管理中经常面临的心理问题。因而,有必要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目的:(1)描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2)描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三个社区,再根据3个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以分层抽样的方法,等比例随机抽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10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患者填写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BECK抑郁自评量表、慢性病健康素养问卷、糖尿病疾病痛苦问卷、糖尿病自我效能问卷。结果:(1)完成调查的597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6.79±1.35分;(2)597例患者中,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共83人,占比13.9%;(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规律运动、使用口服药物、良好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水平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保护因素;年龄增长、BMI指数异常、疾病痛苦是患者不良自我管理行为的危险因素,且抑郁状态是降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直接因素;(4)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受以下因素影响:高健康素养水平、BMI指数异常、合并高血压、疾病痛苦状态是患者出现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而规律运动、采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高自我效能水平、采用口服药物是降低患者抑郁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偏低,且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了抑郁症状。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受到包括抑郁状态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抑郁状态也受到复杂的因素影响。在糖尿病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尤其是在血糖监测以及运动锻炼两方面,社区应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育和辅导;要及时关注患者身心状态,通过必要的心理评测手段和有效地干预措施,避免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刘海艳[9](2019)在《29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诱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医学界,众所周知,如果糖尿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其并发症危害极大,可以造成患者各个器官及系统的病变,最终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然而,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严重低血糖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重要器官供能减少,进而发生功能障碍,比如神志异常、急性心梗、急性脑梗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因为院前低血糖而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可能诱因以及相对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指导医方和患方,共同努力减少低血糖事件,保障患者健康。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于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在内分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93例,其中每日单纯口服2mg格列美脲(亚莫利)降糖治疗造成的低血糖症29例,于非低血糖组患者中随机抽取29例每日单纯口服2mg格列美脲(亚莫利)治疗者,作为对照组。且58例患者均达到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清C肽水平>1.0ng/ml。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质指数、肾功能、睡眠时间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总结低血糖发生的可能诱发因素。其中低血糖组患者:男性12人,女性17人,年龄53岁-86岁,糖化血红蛋白6.3%-7.8%,体质指数18.2kg/m2-25.5kg/m2,肾小球滤过率28.48-106.78ml/min,睡眠时间5.5-7小时;非低血糖组患者:男性14人,女性15人,年龄42岁-84岁,糖化血红蛋白7.0%-8.5%,体质指数21.6kg/m2-25.6kg/m2,肾小球滤过率65.96-114.87ml/min,睡眠时间4.5-8小时。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明确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有无相关影响。结果: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显示,患者的年龄与低血糖发生呈现正相关,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身体质量指数、肾小球滤过率与低血糖发生呈现负相关,患者的睡眠时间与低血糖发生不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显示,在本研究中所列出的可能与低血糖发生相关的各项指标中,只有糖化血红蛋白、身体质量指数与低血糖的发生呈负相关,其余各项指标,包括患者年龄、肾小球滤过率、睡眠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即与低血糖发生不相关。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不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不良结果。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诊治低血糖患者的实践,总结一定数量的病例,经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指标,找出了可能发生低血糖的诱因。虽然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论不尽一致,但考虑到样本量较小且不排除有混杂因素,结论仍可以适度采纳。此后在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尽量规避那些可能诱发低血糖的高危因素,从而预防低血糖现象的发生。这样既能保障患者的生命权及健康权,又节约了救治费用,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10](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提出1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二、老年癌症患者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诱因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癌症患者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诱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证据分级系统和证据水平的定义 |
2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概述 |
2.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流行病学 |
2.1.1 糖尿病与肿瘤的相关性 |
2.1.2 糖尿病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
2.1.3 肿瘤患者中高血糖的比例 |
3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主要病因 |
3.1 肿瘤本身相关 |
3.2 肿瘤治疗相关 |
3.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2 手术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3 化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4 靶向治疗相关性高血糖 |
3.2.4.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受体抑制剂 |
3.2.4. 2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 OR)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 |
3.3 肿瘤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 |
3.4 肿瘤和血糖关系密切的信号转导通路 |
3.5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3.5.1 诊断 |
3.5.1. 1 病史及临床表现 |
3.5.1. 2 诊断标准 |
3.5.2 鉴别诊断 |
3.5.2. 1 应激性糖尿病 |
3.5.2. 2 其他因素引起的高血糖 |
4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管理 |
4.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评估和控制目标 |
4.1.1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评估 |
4.1.2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控制目标 |
4.1.3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住院控制 |
4.1.3. 1 入住院前的准备 |
4.1.3. 2 住院患者(内分泌科及非内分泌科)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管理 |
4.1.3. 3 胰岛素疗法 |
4.1.4 肿瘤患者特殊情况下的血糖管理 |
4.1.4. 1 围手术期管理 |
4.1.4. 2 肠内或肠外营养 |
4.1.4. 3 DKA与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
4.1.4. 4 妊娠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 |
4.1.4. 5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
4.1.4. 6 临终关怀 |
4.1.4. 7 从住院到门诊的过渡 |
4.1.4. 8 用药注意事项 |
4.1.4. 9 出院前处理 |
5 药物的影响 |
5.1 降血糖药对肿瘤的影响 |
5.1.1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
5.1.2 SU |
5.1.3 二甲双胍 |
5.1.4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TZD)药物 |
5.1.5 肠促胰岛素药物和DPP-4抑制剂 |
5.1.6 SGLT2抑制剂在癌症中的应用 |
5.2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与血糖 |
6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长期随访管理 |
6.1 档案的建立 |
6.2 健康检查与评估 |
6.3 随访与管理建议 |
7 肿瘤患者高血糖的分级诊疗 |
7.1 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
7.1.1 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
7.1.2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 |
7.1.3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血糖异常者 |
7.1.4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7.1.4.1 DKA |
7.1.4. 2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yndrome,HHS) |
7.1.4. 3 乳酸性酸中毒 |
7.1.5 反复发生低血糖 |
7.1.6 血糖、血压、血脂治疗3个月不达标者 |
7.1.7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7.1.8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的肿瘤患者 |
7.1.8. 1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
7.1.8. 3 DR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 |
7.1.8. 4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症状 |
7.1.8.5 DF |
7.1.9 血糖波动较大、基层医疗机构处理困难或需要制定胰岛素控制方案的肿瘤患者 |
7.1.1 0 出现严重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处理的肿瘤患者 |
7.1.1 1 医师判断患者合并其他需上级医院处理的情况或疾病 |
7.2 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
7.2.1 初次发现血糖异常,已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且血糖控制比较稳定 |
7.2.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治疗后病情稳定 |
7.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疗效评估,且病情已得到稳定控制 |
7.2.4 其他经上级医疗机构医师判定可以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管理的患者 |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 |
(7)上海市某区6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
二、糖尿病的危害 |
三、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研究现状 |
四、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资料收集 |
五、资料整理与录入 |
六、数据分析 |
七、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二、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情况 |
三、研究对象疾病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
四、研究对象糖尿病自我管理状况的调查结果 |
五、研究对象抑郁状况的调查结果 |
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二、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
三、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和建议 |
一、结论 |
二、局限性 |
三、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综述 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诊疗难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9)29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诱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静脉血清生化法 |
1.3.2 外周毛细血管血(指尖血)血糖仪法 |
1.3.3 统计学方法 |
1.4 治疗过程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相关因素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低血糖相关诱发因素汇总 |
3.1.1 高龄为低血糖诱发因素 |
3.1.2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为低血糖诱发因素 |
3.1.3 体质指数低是低血糖诱发因素 |
3.1.4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低血糖诱发因素 |
3.1.5 格列美脲作用机制 |
3.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诱因分析 |
3.2.1 降糖药物使用不适当 |
3.2.2 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 |
3.2.3 运动量偏大 |
3.2.4 过量饮酒或空腹饮酒也可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
3.2.5 总结老年人低血糖的病因 |
3.3 老年低血糖的预防 |
3.4 低血糖昏迷的防治现状 |
3.5 预防低血糖意义重大 |
4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性低血糖的诊治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
2.1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3.1糖尿病的诊断 |
3.2糖尿病的分型 |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3.3.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
3.3.2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3.3.3 GDM |
4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4.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2 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4.3.2.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4.3.2.2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4.3.3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4.3.4 血糖控制 |
4.3.5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4.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
4.4.1 继续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
4.4.2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 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的关键时间点 |
5.5.3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有效评估 |
5.6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6 血糖监测 |
6.1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6.2 Hb A1c |
6.3 GA |
6.4 CGM |
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7.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72-73, 75] |
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8.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8.2 膳食营养因素 |
8.2.1 能量 |
8.2.2脂肪 |
8.2.3 碳水化合物 |
8.2.4 蛋白质 |
8.2.5 饮酒 |
8.2.6 膳食纤维 |
8.2.7 钠 |
8.2.8 微量营养素 |
8.2.9膳食模式 |
8.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1 0 戒烟 |
1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1.1 口服降糖药物 |
1 1.1.1 二甲双胍 |
1 1.1.2 磺脲类药物 |
1 1.1.3 TZDs |
1 1.1.4 格列奈类药物 |
11.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1.1.6 DPP-4抑制剂 |
1 1.1.7 SGLT2抑制剂 |
1 1.2 GLP-1受体激动剂 |
1 1.3 胰岛素 |
1 1.3.1 概述 |
1 1.3.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1.3.3 胰岛素的多次治疗[171-178] |
1 1.3.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1.3.3.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
1 1.3.4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1.3.5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164] |
1 2 2型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治疗 |
1 2.1 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 2.2 代谢手术的禁忌证[193] |
1 2.3 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 2.4 代谢手术的术式与选择 |
1 2.5 代谢手术的风险 |
1 2.6 代谢手术的管理 |
1 2.6.1 术前筛选及评估 |
1 2.6.2 代谢手术治疗 |
1 2.6.3 术后管理 |
1 2.6.4 术后随访 |
1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1 3.1 筛查 |
1 3.2 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1 3.2.1 降压治疗 |
1 3.2.2 调脂治疗 |
1 3.2.3 抗血小板治疗 |
1 4 低血糖 |
1 4.1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1 4.2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1 4.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
1 4.4 低血糖分层 |
1 4.5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及预防对策 |
1 4.6 低血糖的治疗 |
1 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 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要点提示 |
1 5.1.1 临床表现 |
1 5.1.2 化验检查 |
1 5.1.3 诊断 |
1 5.1.4 治疗 |
1 5.1.5 DKA的预防 |
1 5.2 高血糖高渗状态 (HHS) |
1 5.2.1 临床表现 |
1 5.2.2 诊断 |
1 5.2.3 治疗 |
1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6.1糖尿病肾病 |
16.1.1筛查 |
16.1.2诊断 |
16.1.3治疗 |
16.1.4随访与转诊 |
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6.2.1诊断与分级 |
16.2.2筛查 |
16.2.3随访 |
16.2.4治疗 |
16.3糖尿病神经病变 |
16.3.1 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
16.3.2 DPN的筛查与诊断 |
16.3.2.1糖尿病DSPN的筛查 |
16.3.2.2糖尿病DSPN的诊断 |
16.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
16.3.3治疗 |
16.3.3.1针对病因治疗[72, 294, 296] |
16.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
16.3.3.3疼痛管理 |
16.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
16.3.4预防 |
16.4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
16.4.1 LEAD的筛查[323-324] |
16.4.2 LEAD的诊断[325] |
16.4.3 LEAD的预防及治疗 |
16.4.3.1 LEAD的治疗目的[324] |
16.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
16.5糖尿病足病 |
16.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
16.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
16.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
16.5.3.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 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 |
16.5.3.2足溃疡感染的处理 |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17.1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17.1.1术前准备及评估 |
17.1.2术中处理 |
17.1.3术后处理 |
17.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
17.2.1血糖控制目标 |
17.2.2治疗方案 |
17.3孕期糖尿病管理 |
17.3.1孕期糖尿病的危害 |
17.3.1.1短期危害[388] |
17.3.1.2长期危害 |
17.3.2孕期糖尿病与诊断标准 |
17.3.2.1 GDM |
17.3.2.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
17.3.2.3孕前糖尿病 (PGDM) |
17.3.3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
17.3.3.1孕前咨询[393-394] |
17.3.3.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395] |
17.3.3.3孕前血糖目标 |
17.3.4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
17.3.4.1高危人群筛查 |
17.3.4.2非高危人群筛查 |
17.3.5孕期糖尿病的管理 |
17.3.5.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
17.3.5.2血糖监测 |
17.3.5.3血压监测 |
17.3.5.4体重管理 |
17.3.5.5孕期降糖药物 |
17.3.5.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
17.3.5.7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 |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
17.4.1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 |
17.4.2治疗 |
17.4.2.1健康教育 |
17.4.2.2饮食治疗 |
17.4.2.3运动治疗 |
17.4.2.4药物治疗 |
17.4.2.5血糖监测 |
17.5老年糖尿病 |
17.5.1老年糖尿病定义及流行病学 |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17.5.3.1急性并发症 |
17.5.3.2慢性并发症 |
17.5.3.3低血糖 |
17.5.3.4老年综合征 |
17.5.3.5 |
17.5.3.6 |
17.5.3.7 |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与高血糖 |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患病率 |
17.6.2 OSAHS的诊断 |
17.6.2.1 OSAHS诊断标准[427] |
17.6.2.2 OSAHS的诊断方法 |
17.6.3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
17.6.3.1生活方式干预 |
17.6.3.2降糖药物治疗 |
17.6.3.3改善OSAHS的治疗 |
17.7糖尿病与感染 |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
17.9.4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 (库欣综合征) 引起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
17.9.5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
17.10.1临床特点 |
17.10.2治疗及管理 |
17.11重性精神障碍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
17.11.1重性精神障碍 |
17.1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
18代谢综合征 |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18.2.1生活方式干预 |
18.2.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 |
19糖尿病与中医药 |
19.1治疗建议 |
19.2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循证证据 |
19.3糖尿病治疗的循证证据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筛查、初诊及随诊简要方案 |
1筛查 |
2初诊 |
2.1 |
2.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
3随诊 |
附录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 |
本指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
四、老年癌症患者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诱因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周琦,吴绮楠,李强,李因涛,于常华,蒲丹岚,鹿斌,韩睿,蒋娟,李乃适,陈兵,王树森,张师前. 中国癌症杂志, 2021(07)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1)
- [6]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1)
- [7]上海市某区6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29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诱因探讨[D]. 刘海艳.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