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艳[1](2021)在《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甲状腺乳头状癌CT诊断的多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多种CT征象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且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2人,共101枚甲状腺结节,包括49枚甲状腺乳头状癌、52枚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在所有结节中分析并记录以下8种CT表现,包括结节位置、大小、形态、微小钙化、囊性改变、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的独立危险因素征象,并计算单征象及多征象联合在PTC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微小钙化、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四种CT征象在PTC与NG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均与PTC有关,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7.374(95%CI 5.871127.636)、28.587(95%CI4.139197.460)和4.315(95%CI 0.85821.694)。单一CT征象来判断PTC灵敏度最高的是不规则低密度环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87.8%,92.3%,90%,0.80,11.4。特异度最高的为边缘缺损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75.5%,96.2%,86.1%,0.72,19.9。通过三种征象联合模型对PTC进行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87.8%,94.2%,91.1%,0.82,15.1。结论: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在PT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征象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PTC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CT检查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性评价超声、CT及其联合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检索Medline(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使用超声和C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主要结果为基于颈水平或基于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s,DORs)。次要结果是基于中央区和外侧区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DORs。结果:1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167例患者,11601枚颈部淋巴结。基于颈水平分析,得出超声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35(95%CI 0.34-0.37),0.95(95%CI 0.94-0.95),13.94(95%CI 9.34-20.82),CT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46(95%CI 0.44-0.47),0.88(95%CI 0.87-0.89),7.24(95%CI 5.46-9.62),超声和CT联合检查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为0.51(95%CI 0.49-0.52),0.85(95%CI 0.84-0.86),6.01(95%CI 3.84-9.40)。基于患者的分析中得到的超声检查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41(95%CI 0.36-0.46),0.92(95%CI 0.89-0.94),7.56(95%CI 4.08-14.01),CT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DORs分别是0.49(95%CI 0.44-0.54),0.91(95%CI 0.89-0.94),9.40(95%CI 5.79-15.27),超声和CT联合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为0.64(95%CI 0.57-0.71),0.83(95%CI 0.77-0.88),8.59(95%CI 5.37-13.7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术前CT在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起到了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作用,尤其是外侧区和基于患者的分析。CT和超声检查都可以作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影像技术。第三部分光谱CT定量参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目的:评价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常规CT形态学参数术前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行颈部光谱双能量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PTC者,根据淋巴结选取标准,选取相应颈水平轴位短径>5mm的淋巴结。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其分为三组,其中34例PTC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95枚(组1),非转移淋巴结55枚(组2)。16例PTC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63枚(组3)。另选取甲状腺良性病变15例作为良性增生组,淋巴结73枚(组4)。分析各组淋巴结常规CT形态学特点并比较平扫、动脉期、静脉期PTC转移、非转移性淋巴结及良性病变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值(Z-effective normalized,Zeff-N)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得出转移淋巴结NIC、λHU及Zeff-N值临界值及其诊断效能,并与形态学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1、PTC中转移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测得的光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N)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2、检测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参数为动脉期λHU和动脉期NIC,当动脉期λHU>2.945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0.811,0.906,0.875,0.855,0.717;当动脉期NIC>0.215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0.642,0.966,0.939,0.769,0.608。与形态学分析相比,动脉期λHU具有较高的灵敏度(0.811 vs.0.789),动脉期NIC具有明显增高的特异性(0.966 vs.0.521)。结论:光谱成像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第四部分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性能;探讨结合影像组学、CT主观诊断及临床危险因素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147例纳入本研究,所有PTC均为单发病灶,按7:3的比例随机分组(训练队列:n=103例;验证队列:n=4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并发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腺瘤(Thyroid adenoma,TA)、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等临床资料。依据手术病理分为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组和未转移组。2、由三名分别从事头颈影像诊断3年、7年及15年的医师根据CT征象独立评估PTC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可疑转移和无转移三类。3、应用ITK-SNAP软件手动逐层勾画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PTC癌灶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基于高通量、多层次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一阶强度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高维小波特征,各期851个组学特征,每例病人共计2553个组学特征)。通过采用上采样,Z-score和均数标准化及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筛选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多元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CT主观诊断模型及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4、结合影像组学特征、CT主观诊断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列线图(Nomogram)。采用校正曲线评估诺模图。采用决策曲线比较各预测模型在临床诊断中的预期受益。结果:1、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年龄、部位、包膜侵犯、前后径、左右径、纵横比、CT诊断1(15年经验医师)及CT诊断2(7年经验医师)在PTC患者LN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20、7.554、15.650、18.693、15.506、13.924、30.093、11.552,P均<0.05)。采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构建3种临床模型。2、影像组学模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预测性能良好(训练和验证队列,P<0.01)。在验证组中,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三期组合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医师的主观诊断(AUC,0.788,0.788,0.783,0.792vs.0.765)。组学与临床联合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优于医师主观诊断及其他临床模型(AUC,0.848 vs.0.765,0.735,0.71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CT诊断1、年龄、前后径、纵横比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1.455、-1.301、2.544、1.456,P均<0.01),由此构建临床列线图。4、预测模型示:在临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中添加影像组学特征后提高了训练组中的预测效能(AUC由0.857提高至0.907);在验证组中得到了证实(AUC由0.783提高至0.835)。两个队列中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比较吻合。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联合模型在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方面提供了最大的诊断收益。结论:影像组学与临床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放射科医师;在临床列线图中添加了影像组学特征提高了PTC患者颈部LN转移的术前预测效能,CT影像组学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潜在无创的技术方法。
史晓莉[2](2021)在《能谱CT在鉴别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能谱CT对肺结节患者进行双期能谱增强扫描,探讨能谱多参数成像在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CT平扫发现肺结节并进行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筛选出138例,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及部分病灶吸收、减小为依据,分为腺癌组(79例)及炎性组(59例)。分别对动脉期和静脉期薄层单能量重建图像进行数据后处理,从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水含量及有效原子序数五个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结节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ROC曲线对有意义的能谱参数进行鉴别诊断效能的评估。结果动脉期炎性结节组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两组间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炎性结节组的均高于腺癌结节组。动脉期结节碘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最高。结论1、依据肺内结节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可以区分炎性结节和腺癌结节,且动脉期结节碘浓度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2、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提高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陈花[3](2021)在《不同超声分类系统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三种超声分类系统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颁布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 TI-RADS)、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意大利临床内分泌协会联合发布《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称AACE/ACE/AME指南)和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颁布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分层指南(简称ATA指南)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效能和推荐细针穿刺活检的不必要活检率。资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行甲状腺手术切除或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1254例患者共1254个结节的资料,并将结节分别按照三种超声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组织病理及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根据约登指数选取最佳诊断临界值,比较三种超声分类方法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和推荐细针穿刺活检的不必要活检率。结果:1.总共1254个结节纳入研究,669个(53.35%)结节为良性,585个(46.65%)结节为恶性,结节超声特征实性的恶性率(64.4%)显着高于囊性为主、实性为主(8.4%、7.6%);极低回声、低回声的恶性率(91.3%、72.3%)显着高于等/高回声(10.6%);边缘不规则的恶性率(85.3%)显着高于边缘规则(17.5%);微钙化的恶性率(87.4%)高于粗钙化(39.4%)及无钙化(28.4%);纵横比≥1的结节恶性率(83.8%)显着高于纵横比<1(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ACR TI-RADS超声分类评估中TR1类、TR2类、TR3类、TR4类、TR5类的恶性率分别为0%(0/34)、2.23%(3/134)、4.09%(15/366)、49.10%(55/112)、84.21%(512/608),各类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ACE/ACE/AME指南分类评估中低风险病变、中等风险病变、高风险病变的恶性率分别为0.59%(31/522)、34.82%(39/112)、82.93%(515/621),各类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TA指南分类评估中良性、极低度可疑恶性、低度可疑恶性、中度可疑恶性和高度可疑恶性的恶性率分别为0%(0/22)、1.85%(3/159)、10.65%(36/338)、27.35%(32/117)、83.58%(514/615),各类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ACR TI-RADS超声分类的良恶性最佳诊断截断点为TR4类,AACE/ACE/AME指南的良恶性最佳诊断截断点为高等风险病变,ATA指南的良恶性最佳诊断截断点为高度可疑恶性,分别以此计算三种超声分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Youden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UC),ACR TI-RADS分类为96.92%、77.13%、51.4%、99.0%、86.52%,0.740,0.905;AACE/ACE/AME指南为88.03%、84.16%、58.1%、96.6%、85.96%,0.721,0.883;ATA指南为87.86%、85.05%、59.5%、96.6%、86.28%,0.729,0.886;ACR TI-RADS分类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且准确度最高,ATA指南有最高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ACR TI-RADS分类与ATA指南及AACE/ACE/AME指南AU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CR TI-RADS分类推荐FNA结节数为600个,其中良性结节数为263个,不必要活检率为43.83%,AACE/ACE/AME指南推荐FNA结节总数为642个,其中良性结节数为317个,不必要活检率为49.37%,ATA指南推荐FNA结节总数为649个,其中良性结节数为331个,不必要活检率为51.00%。ACR TI-RADS分类与ATA指南、AACE/ACE/AME指南推荐细针穿刺的不必要活检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超声分类系统对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CR TI-RADS分类的整体诊断效能优于ATA指南和AACE/ACE/AME指南,ACR TI-RADS分类比ATA指南和AACE/ACE/AME指南推荐细针穿刺的不必要活检率更低,ACR TI-RADS分类对推荐细针穿刺可疑结节的鉴别比ATA和AACE/ACE/AME指南更准确。第二部分:ACR TI-RADS分类诊断伴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结节良恶性价值目的:探讨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基于二维超声征象对鉴别伴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行甲状腺手术切除的105例合并HT甲状腺结节(共146个)的超声资料,采用2017年ACR TI-RADS分类对结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包括结节成分、回声、形态、边缘及局灶性强回声进行评分和分类,将病灶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对2组各超声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ACR TI-RADS分类评分诊断伴HT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结果:1.146个结节中,68个恶性结节,78个良性结节,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在成分、回声、形态、边缘、局灶性强回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局灶性强回声特征中,无强回声或大彗星尾、点状强回声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粗钙化、周边或环形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采用2017年ACR TI-RADS分类诊断伴HT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P<0.001),最佳临界评分为4.5分,灵敏度92.6%,特异度84.6%,准确度88.36%。结论:ACR TI-RADS分类基于二维超声征象鉴别伴HT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准确性,简单易行,便于临床实际应用。
陆邓露[4](2021)在《99TcmO4-核素显像与血清TSH对超声提示高危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99TcmO4-核素显像、超声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3级及4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TI-RADS 3级及4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术前血清TSH水平、甲状腺超声及甲状腺静态显像检查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和99TcmO4-核素显像及其两者联合检查对TI-RADS3级及4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探讨术前血清TSH在甲状腺结节性质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趋势卡方检验对血清TSH进行分析,评估TSH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结果:(1)220例甲状腺结节,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46例(30.8%),甲状腺良性病变174例。(2)超声检查、99TcmO4-核素显像及联合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9.13%、71.74%和78.26%(χ2=4.42、1.991、0.522.,P=0.036、0.158、0.470),特异度分别为31.61%、52.87%和54.60%(χ2=16.124、18.747、0.104.,P=0.000、0.000、0.747),准确度分别为43.64%、56.82%和59.55%(χ2=7.646、11.148、0.336,P=0.006、0.001、0.562),假阳性率分别为68.39%、47.13%和45.40%(χ2=16.124、18.747、0.104.,P=0.000、0.000、0.747),假阴性率分别为10.87%、28.26%和21.74%(χ2=4.42、1.991、0.522.,P=0.036、0.158、0.470)。(3)以0.637μIU/m L作为术前TSH诊断全部甲状腺结节的截断值所得敏感度为85.8%,特异度为42.7%,AUC为0.641。以0.670μIU/m L作为术前TSH诊断TI-RADS4级甲状腺结节的截断值所得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40.3%,AUC为0.627。以1.683μIU/m L作为术前TSH诊断甲状腺冷结节的临界值,所得的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82.5%,AUC为0.79。以1.625μIU/m L作为术前TSH诊断TI-RADS4级冷结节的临界值,所得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3%,AUC为0.83。结论:(1)99TcmO4-核素显像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提供甲状腺的功能信息,超声联合核素显像能减少不必要结节的穿刺检查或手术。(2)术前血清TSH可作为TI-RADS4级冷结节的补充预测因子。
宋立琼[5](2021)在《能谱CT对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能谱CT对桥本甲状腺炎(HT)背景下结节进行分析,得出HT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表现、各能谱CT参数大小,从而探究能谱CT对伴有HT的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HT伴结节的患者46位,共53枚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32枚)、恶性(21枚)两组。通过能谱CT平扫加增强扫描,首先观察良恶性结节的形态,是否有咬饼征、微钙化,及结节增强后范围有无缩小或模糊等形态学信息。其次对结节勾画感兴趣区,得出平扫、动静脉三期结节的碘浓度(IC),分别计算动、静脉期结节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利用单能量成像得出结节的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各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对形态学特征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对能谱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两方法联合的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相比更易形态不规则、有咬饼征、有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52.4%、66.7%、57.1%、66.7%;特异度分别为87.5%、78.1%、75.0%、71.9%。恶性结节平扫IC、λHU均较良性结节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敏感度分别为81.0%、85.7%,特异度分别为68.7%、62.5%。恶性结节动脉期IC、NIC、λHU均低于良性结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敏感度分别为66.7%、85.7%、61.9%,特异度分别为88.4%、68.7%、87.5%。形态学特征与能谱CT各参数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96.9%。结论:能谱CT下HT背景下结节的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等特点均对结节良恶性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能谱CT平扫及动脉期的IC、λHU、动脉期的NIC对HT背景下良恶性结节均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能谱CT下形态学特征与能谱CT各参数联合鉴别诊断HT背景下结节明显优于二者单独的诊断效能。综上所述,能谱CT对HT背景下良恶性结节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赵聪[6](2021)在《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证型与FNAB、超声及甲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较常见疾病,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提高等因素使得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可通过各种临床诊断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存在及性质进行较明确的诊断,但其对诊断为良性的结节或没有手术指征的结节多以定期随诊为主,药物、手术及其他治疗方式多有较明显的副作用,不能完全满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预期。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中医在整体辨证的指导思想下可对各个时期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有效的干预。但中医辨证多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可能会对中医疗效存在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现代诊断技术结果进行观察,以探求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西医更好的结合提供参考。目的通过探索甲状腺结节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学检查、超声表现及甲状腺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以图发现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诊疗技术的相关性,为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细胞学检查、超声表现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自身免疫学检查资料,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将结果汇总后,运用SPSS 20.0系统包,通过使用方差检验、非参检验及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甲状腺结节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诊断技术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描述。本研究共纳入10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女性85人,占比80.189%,男性21人,占比19.811%,男女比例为1:4.048。收集病例为28~80岁,平均年龄为47.230±11.882岁,发病年龄最多为40~49岁,占比占比28.704%,大于70岁患者较少。甲状腺结节患者证型分布中痰瘀互结证40.566%,肝郁痰凝证25.472%,阴虚内热证16.981%,脾肾阳虚证16.981%,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良性结节32例,占比30.189%,恶性及可疑恶性结节74例,占比69.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细胞学检查结果关系。在纳入的10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经FNAB检查后根据TBSRTC分级系统分析,痰瘀互结证中Ⅱ级占比18.604%,Ⅲ级及Ⅲ级以上占比为81.395%,肝郁痰凝证中Ⅱ级占比40.741%,级及Ⅲ级以上占比为59.259%;阴虚内热证Ⅱ级占比44.444%,Ⅲ级及Ⅲ级以上占比为55.555%,脾肾阳虚证Ⅱ级占比50.0%,Ⅲ级及Ⅲ级以上占比为50.0%,各组要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明确组与组之间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予以两两证候要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痰瘀互结证与其余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余证型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超声检查结果关系。参照超声检查TI-RADS分级系统中恶性结节特质描述,各中医证型与结节超声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及纵横比(是否≥1)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各证型在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的回声(混合回声或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钙化(有或无)、内部血供(丰富或不丰富)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组间对比后发现,痰瘀互结证与其余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关系。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在甲状腺功能TSH检查结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在余检查如FT3、FT4及TgAb等结果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发病年龄集中在30~59岁之间,以40~49岁为主。2.本研究中有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适应症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痰瘀互结证为主。3.本研究中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其甲状腺结节的可疑恶性及恶性可能高于其他证型。4.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中回声、形态、钙化及内部血供的异常表现可作为甲状腺结节的痰瘀互结证的辨证参考。
姜雪娇[7](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吴寒[8](2021)在《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特点及结节钙化对细针穿刺诊断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特点,探讨甲状腺结节伴钙化对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及穿刺标本BRAFV600E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2020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531例,以术后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结节类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间患者的钙化发生率及类型分布、临床资料及超声特点;分析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患者662例,应用液基法处理细针穿刺标本,专职的细胞病理学医生依据Beshesda系统做出病理诊断,探讨结节伴钙化对UG-FNAC诊断价值的影响;选择行UG-FNAC标本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患者297例,野生型诊断为良性,突变型诊断为恶性,比较不同类型结节伴钙化的BRAFV600E基因突变发生率,探讨其对UG-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诊断价值的影响。结果:(1)2531例结节中,良性1651例,恶性880例,其中704例伴有钙化,多为微小钙化类型;(2)良性结节钙化率为14.11%,恶性结节钙化率为53.52%,钙化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头状癌>髓样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癌>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伴有钙化的结节恶性率较高,最多见于乳头状癌;(3)伴钙化的良性结节组年龄及病程高于无钙化组;性别、TSH、FT3,FT4、TPOAb、TGAb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超声特点方面,伴钙化的良性结节组边缘清晰度及血流分布特点与无钙化之间有区别,但回声分布、形态特点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伴钙化的恶性结节组年龄、病程低于无钙化组,但TSH水平较高;性别、FT3,FT4、TPOAb、TGAb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超声特点方面,伴钙化的恶性结节组形态特点及血流分布与无钙化组之间有区别,但回声分布、边缘清晰度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对892例伴钙化结节行UG-FNAC后发现,伴微小钙化的结节行UG-FNA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1%,94.1%,伴粗大钙化的结节行UG-FNA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3%,97.6%,伴周围钙化的结节行UG-FNA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3%,96.1%,无钙化的结节行UG-FNA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96.4%。ROC曲线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无钙化组>微小钙化组>粗大钙化组>周围钙化组(P<0.05);(5)对262例伴钙化结节行UG-FNAC联合BRAFV600E技术基因检测后发现,伴微小钙化的结节行UG-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96.7%,伴粗大钙化的结节行UG-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97.8%,伴周围钙化的结节行UG-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97.4%,无钙化的结节行UG-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灵敏度为93.1%,97.7%。ROC曲线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无钙化组>微小钙化组>粗大钙化组>周围钙化组(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良恶性结节均可以发生钙化,且均以微小钙化最为常见,但恶性结节的钙化发生率显着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患者,伴有钙化结节的高龄、病程要高于无钙化组,伴钙化恶性结节患者的年龄、病程低于无钙化组,但TSH高于无钙化组;伴有微小钙化不影响UG-FNAC及UG-FNAC联合BRAFV600E的诊断价值,伴有粗大钙化降低UG-FNAC的诊断价值,但通过UG-FNAC联合BRAFV600E可以改善此类结节的诊断价值,伴周围钙化降低UG-FNAC及UG-FNAC联合BRAFV600E的诊断价值,提示对于此类结节临床工作者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乔雅兰[9](2021)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文中认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在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易与胰腺癌等胰腺相关疾病相混淆,且目前治疗手段相对单一。本项研究旨在通过住院病例的系统分析总结进一步认识AIP的临床特点,同时从中医的角度探寻患病人群的体质特征,启发治疗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目的:进一步认识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诊治规律。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自2011年至2020年10月31日的电子住院病历,筛选确诊病例,提炼相关信息,经统计学分析后,总结为一份病例系列报告。结果:共纳入1型AIP病例39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体重减轻、黄疸、腹痛、食欲不佳等;可见颌下腺、胆管、淋巴结等其他器官累及;多伴血清IgG4升高,可伴CA19-9、肝酶、胆道酶等血清学指标升高,而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有限;为明确诊断,在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方面,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的检查率最高,均为76.92%;13例患者完善了胰腺的病理学检查;82.05%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激素治疗,12.82%曾因相关症状住院中医科室;部分患者行激素治疗后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血糖控制不佳。结论:1型AIP常以消化道相关症状为主要表现,多伴IgG4升高,可伴其他器官累及,需积极完善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激素作为多数AIP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需警惕可能的并发症。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目的:为了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慢性胰腺炎(CP)的中医体质特点,以探寻中医药治疗AIP的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自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以来至2020年10月31日的AIP和CP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对稳定期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以完成中医体质问卷,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中医体质进行分类。应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比较AIP和C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是否应用激素、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的中医体质结果,其中包括AIP的25例和CP的62例。(1)AIP与CP在整体的体质类型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均以兼夹体质占比最高,在9种体质中最常见为平和质,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AI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而C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2)AIP患者男:女=5.25:1,CP患者男:女≈2.26:1,AIP在不同性别间的9种体质分布上整体未见显着差异,CP在男女间的体质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女性的阳虚质和阴虚质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CP女性阳虚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湿热质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CP男性比AIP男性湿热质的占比更多(P<0.05)。(3)二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男性患者明显比CP男性患者整体年龄更大。AIP患者多数在61-70岁区间,此区间以平和质相对多见;而CP患者则以51-60岁占比最多,其中阴虚质最多见。<65岁与≥65岁的AIP患者在体质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5岁的CP患者在湿热质上的占比显着高于≥65岁的CP患者,而在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的比例上明显后者更高(P<0.05)。无论是对于<65岁或是≥65岁年龄组的患者,在AIP与CP之间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4)在4个BMI组别的任何一组中,AIP与CP患者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显着差异(P>0.05)。CP肥胖患者在气郁质的占比明显比CP非肥胖者的高(P<0.05)。(5)对比AIP和CP患者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影响,组间结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气虚质的比例明显比未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更高(P<0.05)。(7)对于AIP或CP患者有无疾病复发的体质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组或非复发组的AIP与CP之间亦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IP和CP患者在9种中医体质的分布上整体差异不明显,均以平和质最为常见,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可能与研究调查时患者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有关。(2)在体质类型的组合方面,AI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C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在临床辨证时可作为参考。(3)对于不同性别间的体质差异,在AIP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多见阳虚质和阴虚质;CP中女性也以阳虚质更多见,男性则相对多见湿热质。CP男性患者比AIP男性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湿热质的特点。(4)在年龄方面,CP老年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而年少者则相对多见湿热质。在AIP患者中年龄大小可能对体质的影响不明显。(5)在CP患者中,肥胖可能与气郁质相关。而BMI对AIP患者的体质影响不明显。(6)对于AIP患者,行激素治疗可能与气虚质相关。(7)是否合并恶性肿瘤以及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体质的影响可能不明显。(8)在通过体质辨识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对处于疾病稳定期的AIP患者,其方案可能与稳定期CP患者的相似。气滞血瘀、阴阳两虚可能作为二者均较常见的体质组合,对于同是气滞质+血瘀质的体质组合,AIP患者需注意合并湿热质的可能,而CP患者则更多考虑特禀质;对于同是阳虚质+阴虚质的体质组合,AIP相对易兼见气虚。女性患者应适当佐以温阳,男性患者或许需配合清热利湿。对于CP患者,年老者适当予以温阳、理气,年少者适当佐以清热化湿,肥胖者可注重理气。对于应用激素的AIP患者,可酌情行益气治疗。(9)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采用王琦教授团队的缩短版体质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结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专家意见,对统计时的体质类型计数问题进行了说明。
李卓原[10](2021)在《术前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效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1.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术前高频超声特征;2.通过高频超声造影及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诊断PTC患者颈侧区良性淋巴结及转移性淋巴结。[方法]纳入标准:①行甲状腺切除术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手术资料详尽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TC;②术前高频超声及CEUS检查影像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甲状腺未见异常声像,而淋巴结疾病是由淋巴结原发性或除甲状腺外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颈部的肿瘤患者;②既往有颈部射频或微波消融手术史的患者。1.灰阶超声:采用高频线阵探头调节至8~12MHz,根据AJCC提出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方法,自颌下沿颈内静脉依次向下至锁骨上对颈侧区淋巴结行横切、纵切扫查,注意颈侧区淋巴结分区的重要解剖标志。记录并比较两组淋巴结长短径比、有无淋巴结门、内部回声、有无团状高回声、有无微钙化、有无囊性变。2.彩色多普勒:采用低速血流条件模式,适当调高彩色血流增益以不出现噪声为准,调节Scale范围为3~9cm/s。根据Adler分级将血流分为0~3级,根据血流分布情况,分为无血流、中央型、周围型及混合型。记录并比较两组血流Adler分级、血流类型。3.超声造影:高频超声显示可疑淋巴结纵切长轴面,调节至彩色多普勒条件,选择彩色血流显示最清楚最丰富的切面。将超声诊断仪调至造影双幅对照模式并设置相应参数。配制声诺维微泡造影剂,经肘正中静脉注射2.4ml造影剂,于3s内团注,随后用5ml生理盐水冲管。在团注完造影剂的同时打开计时器,观察并存储约2min的动态图像。记录并比较两组造影增强模式、增强均匀性、有无增强缺损。4.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采用Siemens Helx S3000内置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别在目标淋巴结的中心区域、周边区域选取同样大小的感兴趣区。获得对应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并记录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两组淋巴结相应中心区、周围区对应参数。比较两组TIC走行趋势。[结 果]共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住院的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获得64枚淋巴结超声检查资料。经术后病理诊断,其中42枚为PTC转移性淋巴结,22枚未见PTC转移。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共纳入良性淋巴结(n=22)、转移性淋巴结(n=42)。1.术前高频超声具有较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可提高颈侧区淋巴结的定位诊断效能。转移性淋巴结在颈侧区分布中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Ⅳ区、Ⅲ区、Ⅱ区。2.良性、转移性淋巴结对有无淋巴结门型结构、有无团状高回声、有无微钙化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良性、转移性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内部回声、囊性变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良性淋巴结相比,转移性淋巴结多表现为缺乏淋巴结门型结构、内部存在团状高回声区、多发微钙化。3.良性、转移性淋巴结的血流分布类型、血流Adler分级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与良性淋巴结相比,转移性淋巴结的彩色血流分布多表现为混合型及周围型血流,血流分级较高即血流更丰富。4.良性、转移性淋巴结的增强模式、增强均匀性、有无增强缺损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与良性淋巴结相比,转移性淋巴结的实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向心性增强、不均匀性增强且内部存在增强缺损。5.在超声造影的定量分析方面,良性淋巴结中心区PI、AUC显着高于周边区PI、AUC;良性淋巴结中心区与周边区的TTP、MTT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转移性淋巴结周边区PI显着高于中心区PI。转移性淋巴结中心区与周边区的TTP、AUC、MTT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在超声造影的定量分析方面,良性淋巴结中心区PI显着高于转移性淋巴结中心区PI。鉴别良性、转移性淋巴结中心区PI的界值为21.55%、AUC为0.677、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56.1%。良性、转移性淋巴结中心区的TTP、AUC、MTT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良性、转移性淋巴结周边区对PI、TTP、AUC、MTT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7.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造影可提高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结 论]术前高频超声对PTC患者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定位效能较高,PTC患者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在高频超声表现中存在差异,与良性淋巴结相比,转移性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门型回声缺失、内部团状高回声区、微钙化、混合型及周围型血流,且血流更丰富。PTC患者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在超声造影表现中存在差异,与良性淋巴结相比,转移性淋巴结多表现为向心性、不均匀性增强,且存在增强缺损。在造影定量分析中,良性淋巴结中心区PI、AUC显着高于周边区PI、AUC;转移性淋巴结周边区PI显着高于中心区PI。良性淋巴结中心区PI显着高于转移性淋巴结中心区PI。术前高频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提高PTC患者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
二、甲状腺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 CT 诊断的多因素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及病灶特征 |
2.2 影像学特征及单因素分析 |
2.3 影像学特征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3 讨论 |
3.1 概述 |
3.2 边缘缺损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
3.3 增强后模糊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
3.4 低密度环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
3.5 不足之处及展望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CT检查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结局指标 |
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特点 |
2.2 超声和CT在颈水平分析中诊断的准确性 |
2.3 超声和CT在基于患者的分析中诊断的准确性 |
3 讨论 |
3.1 主要结果及意义 |
3.2 优势及不足之处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光谱CT定量参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淋巴结的选取及分组 |
1.3 CT扫描参数 |
1.4 图像分析与处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 |
2.2 良恶性淋巴结CT形态学比较 |
2.3 良恶性淋巴结CT形态学诊断效能 |
2.4 良性淋巴结各组间能谱定量参数比较 |
2.5 良恶性淋巴结能谱定量参数比较 |
2.6 PTC中良恶性淋巴结能谱定量参数诊断性能 |
2.7 CT形态学及能谱定量参数诊断性能比较 |
3 讨论 |
3.1 能谱CT的发展及光谱CT优势 |
3.2 CT形态学诊断性能分析 |
3.3 光谱CT能谱曲线诊断性能分析 |
3.4 光谱CT碘浓度诊断性能分析 |
3.5 光谱CT有效原子序数值诊断性能分析 |
3.6 光谱CT各参数在良性淋巴结中的比较及分析 |
3.7 不足之处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CT扫描参数 |
1.3 原发灶一般形态学特征 |
1.4 CT征象对LN转移的判断 |
1.5 感兴趣区病灶分割及特征提取 |
1.6 特征筛选降维 |
1.7 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
1.8 统计分析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 |
2.2 临床模型构建 |
2.3 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 |
2.4 临床模型、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比较 |
2.5 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性能的可视化 |
3 讨论 |
3.1 影像组学概述 |
3.2 影像组学在甲状腺肿瘤应用中的流程 |
3.3 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分析 |
3.4 影像组学模型性能的可视化 |
3.5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T 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能谱CT在鉴别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入组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分组标准 |
1.6 检查方法 |
1.7 图像及数据处理 |
1.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基本信息对比结果 |
2.2 动脉期各参数对比结果 |
2.3 静脉期各参数对比结果 |
2.4 参数对两组结节的诊断效能对比 |
2.5 肺腺癌结节病例图像 |
2.6 肺炎性结节病例图像 |
第三章 讨论 |
3.1 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意义 |
3.2 能谱CT的优势 |
3.3 能谱CT成像在肺结节的应用情况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宝石能谱CT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不同超声分类系统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三种超声分类系统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价值的对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2.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5 超声分类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病理结果 |
3.2 良恶性结节的一般临床资料 |
3.3 各项超声特征的恶性率 |
3.4 三种超声分类系统恶性率 |
3.5 三种超声分类系统的诊断效能对比 |
3.6 三种超声分类系统推荐结节FNA不必要活检率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3章 ACR TI-RADS 分类诊断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结节良恶性价值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2.4 ACR TI-RADS分类标准 |
2.5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病理结果 |
3.2 良恶性结节的一般临床资料 |
3.3 合并HT的良恶性甲状腺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比较 |
3.4 诊断效能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国内外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评估指南的对比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4)99TcmO4-核素显像与血清TSH对超声提示高危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血清学检查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 |
2.2 核素检查与病理结果 |
2.3 诊断效能分析 |
2.4 术前血清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关系 |
2.5 甲状腺结节术前TSH水平与超声、核素显像的对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能谱CT对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查设备与检查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结果 |
3.2 能谱CT对结节形态学特征的诊断结果 |
3.2.1 能谱CT评价两组结节的形态学差异 |
3.2.2 能谱CT下结节形态学特征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
3.3 能谱CT各参数结果 |
3.3.1 两组结节能谱CT各参数的差异 |
3.3.2 能谱CT各参数对两组结节的诊断效能 |
3.4 结节形态学特征与能谱CT各参数联合诊断效能 |
第四章 讨论 |
4.1 目前对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研究进展 |
4.2 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能谱CT形态学特征分析 |
4.3 能谱CT各参数对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结节的诊断分析 |
4.4 能谱CT下形态学特征与各参数的联合诊断效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综述 能谱CT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碘浓度(IC) |
2、能谱曲线斜率(λHU) |
3、有效原子序数 |
4、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6)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证型与FNAB、超声及甲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甲状腺结节西医诊疗综述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 |
2.1 性别及年龄 |
2.2 遗传及基因 |
2.3 碘摄取 |
2.4 代谢异常 |
2.5 自身免疫因素 |
2.6 其他因素 |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3.1 病史 |
3.2 症状及体征 |
3.3 实验室检查 |
3.3.1 甲状腺激素检查 |
3.3.2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 |
3.3.3 甲状腺癌肿瘤标志物检查 |
3.4 超声及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 |
3.5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
4 西医治疗 |
4.1 随访 |
4.2 一般治疗 |
4.3 药物治疗 |
4.4 手术 |
4.5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瘿病的中医诊疗综述 |
1 中医病名 |
1.1 历代古籍中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2 中医病因 |
2.1 六淫邪气 |
2.2 饮食水土 |
2.3 情志内伤 |
2.4 体质差异 |
3. 中医病机 |
4. 内治法 |
4.1 传统治疗 |
4.2 现代治疗 |
4.2.1 学者经验 |
4.2.2 肺脾同治 |
4.2.3 肝脾同治 |
4.2.4 扶正化瘀散结 |
4.2.5 中成药治疗 |
5 外治法 |
5.1 针刺治疗 |
5.2 穴位贴敷治疗 |
5.3.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证型与FNAB、超声及甲功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一、样本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医证候调查表设计 |
6 资料收集 |
7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一般情况描述性统计 |
1.1 对患者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 |
1.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一般情况描述性统计 |
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细胞学检查结果相关性 |
3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超声检查结果关系 |
3.1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超声回声表现关系 |
3.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超声结节边界表现关系 |
3.3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结节超声形态表现关系 |
3.4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结节超声纵横比表现关系 |
3.5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结节超声钙化表现关系 |
3.6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结节超声内部血供表现关系 |
4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关系 |
4.1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TSH关系 |
4.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FT3关系 |
4.3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FT4关系 |
4.4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T3关系 |
4.5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T4关系 |
5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学检查关系 |
5.1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学TRAb关系 |
5.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学TPOAb关系 |
5.3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学TgAb关系 |
三、讨论与小结 |
1 甲状腺结节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 甲状腺结节各中医证型与细胞学检查结果关系分析 |
3 甲状腺结节各中医证型与超声检查结果关系分析 |
4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甲状腺相关实验室检查关系分析 |
5 结论 |
6 思考 |
7 不足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
2.3 发病部位 |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
1. 病历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随访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生存情况 |
3.3 生存分析 |
4. 讨论 |
1. 发病率 |
2. 形成原因 |
3. 临床特征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
8.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特点及结节钙化对细针穿刺诊断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及试剂 |
2.3 检查方法 |
2.3.1 甲状腺超声检查 |
2.3.2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
2.3.3 细胞学标本处理流程 |
2.3.4 Bethesda系统 |
2.3.5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 |
2.3.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及其钙化特点 |
3.2 不同组别间临床资料及超声特征分析 |
3.3 不同类型钙化的穿刺结果及术后病理类型分布 |
3.4 结节伴不同类型钙化对甲状腺UG-FNAC诊断价值的影响 |
3.5 结节伴不同类型钙化对甲状腺UG-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诊断价值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诊治进展 |
1 不同检查方法对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诊断价值 |
1.1 甲状腺超声对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诊断价值 |
1.2 超声造影对伴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 |
1.3 甲状腺弹性超声成像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
1.4 甲状腺CT对伴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
1.5 细针穿刺对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诊断价值 |
1.6 分子标志物对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诊断价值 |
2 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可能机制及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
2.1 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可能机制 |
2.2 不同类型钙化与病理的相关性 |
3 小结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体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2011年国际专家共识中AIP的诊断标准表格翻译版 |
附录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医体质调查表及判定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术前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效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术前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效能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效能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前诊断甲状腺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甲状腺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D]. 张凤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能谱CT在鉴别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应用价值[D]. 史晓莉. 青岛大学, 2021(02)
- [3]不同超声分类系统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价值研究[D]. 陈花. 南昌大学, 2021(01)
- [4]99TcmO4-核素显像与血清TSH对超声提示高危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D]. 陆邓露.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5]能谱CT对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D]. 宋立琼. 青海大学, 2021(01)
- [6]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证型与FNAB、超声及甲功的相关性研究[D]. 赵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结节的钙化特点及结节钙化对细针穿刺诊断价值的影响[D]. 吴寒. 扬州大学, 2021(08)
- [9]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D]. 乔雅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术前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效能的研究[D]. 李卓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