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MM:过程比证书更有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跃[1](2021)在《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仓库不仅能很好的治理海量数据,还能通过数据挖掘提取数据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在近十年的互联网大潮中,国内企业才逐步开始信息化的建设,并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只侧重于整合或升级业务系统,而忽视了对数据的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数据质量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程度。因此,数据仓库的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如何做好数据仓库的质量管理已成为企业重点探索的方向。本论文起初整理了 CMMI、质量管理、电商、PDCA、数据仓库等相关参考文献。之后对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总结出从预防、监测、降级、恢复、复盘这五个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根据面临的问题从CMMI选定对应的过程域,采用CMMI的连续式表示法以PDCA循环作为过程优化的驱动力,以数据质量的量化指标不断提升作为衡量标准,提出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模型。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了公司的数据仓库质量管理实践中去,设计质量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显着改善了数据仓库的质量问题。
王爽[2](2020)在《多类云服务随机请求的异构资源排队性能分析与调度》文中指出用户请求具有泊松到达、一般随机到达等不同模式,具有不同忍耐度、截止期等约束;服务资源通常为单队列或多队列的异构处理器,其服务方式服从指数或其它随机分布。这些模式和约束组合成多类复杂排队模型,如何为每类供需服务确定合适的处理器数量并合理调度以优化响应时间和功耗、租赁成本、系统能耗、服务提供商收益等不同目标是云计算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具有忍耐度、截止期等不同约束的泊松到达用户请求,分别研究单队列和多队列异构处理器的排队性能分析和调度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体现在:·云服务随机请求的单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考虑面向异构处理器的云服务随机请求,构建单队列排队模型;根据处理器启动时间、状态、类型数确定服务系统的状态空间,采用马尔可夫过程计算系统拒绝率;结合系统可用率约束,提出基于二分法的处理器数量和初始类型的决策算法;构建处理器选择策略的评估算法,评估系统的性能;提出系统响应时间和功耗均衡的迭代改进请求调度策略。通过大量随机实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校验系统参数;基于随机实例与真实云实例将所提出算法与已有算法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带忍耐度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单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考虑不同忍耐度用户的云服务随机请求,构建租赁成本最小化的单队列排队模型;根据异构处理器的配置和队列长度,构建系统状态空间;采用马尔可夫过程分析请求的实际等待时间;结合最大等待时间和用户忍耐度约束,计算系统拒绝率;基于系统拒绝率与系统可用率的比较结果,提出处理器配置合理性判断策略;提出面向不同忍耐度用户需求的处理器迭代优化配置策略,构建租赁成本最小化的调度算法。通过大量随机实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校验系统参数;基于随机实例将所提出算法与已有算法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截止期约束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弹性单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考虑带截止期约束随机请求在队列长度上的弹性需求,构建队列长度不定的弹性单队列模型;根据异构处理器和请求截止期确定队列长度和系统状态空间;依据马尔可夫过程证明拒绝率与弹性队列长度的定性变化关系;根据处理器的异构性和请求截止期,提出最佳处理器配置和队列长度的策略;提出能耗最小化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弹性单队列调度算法。通过大量随机实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校验系统参数;基于随机实例与真实云实例将所提算法与其它算法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带忍耐度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多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考虑分布式云处理器资源和带忍耐度的随机用户需求特征,构建多队列排队模型;结合初始处理器配置,提出最小化请求响应时间的请求流拆分算法以合理分配请求到多队列;基于各队列处理器特性,提出各队列请求的最小化响应时间分配算法;基于变邻域搜索方法,提出最大化服务提供商收益的多队列随机请求服务调度算法,确定各队列中最优处理器数量和请求调度方案。通过大量随机实例,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校验系统参数;基于随机实例和真实云实例将所提算法与其它算法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王文诗[3](2020)在《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在大量的视频数据中有效和准确的搜索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对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基于内容的视频搜索算法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它可以通过基于关键帧的语义概念检测的方法进行视频索引,从而实现查询和搜索。该方法可以搭建视频高层语义和底层特征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大量增加,采用深度学习方法直接对视频进行处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可以提取视频的空间特征,同时保留时间信息。对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的研究主要包括镜头边界检测、关键帧提取、语义概念检测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搜索等算法。(1)针对镜头边界检测存在的冗余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熵和局部关键点特征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镜头边界检测是关键帧提取和视频搜索的第一步,对信息索引、摘要和其他基于内容的视频数据处理来说非常重要。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像熵检测视频渐变镜头和候选的突变镜头,然后利用候选的突变边界帧和它们的相邻帧之间的局部关键点特征的匹配率等技术去除冗余的候选突变边界,从而得到最终的突变边界。有效的镜头边界检测有助于提高关键帧提取等算法的性能。(2)针对关键帧提取算法特征选取单一而受视频类型多样性限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加权的多特征的关键帧提取算法。该算法在每个检测镜头内,采用基于凸混合模型的多特征聚类算法自动地计算每个特征描述子对应的权值。这些权值用于计算视频帧间综合帧差测度,用于形成一个累积的帧差曲线。然后采用帧间曲线曲率检测算法检测曲线的高曲率点,位于两个高曲率点之间的中心帧被选择为关键帧。提取的关键帧对视频原始数据的充分表示有助于有效的信息搜索和快速浏览整个视频内容。(3)针对用户语义和底层特征之间的“鸿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关键帧语义概念检测的视频索引和搜索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优化的基于局部关键点特征的词袋模型进行视频图像表示。然后在语义概念检测部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有监督的分类器对提取的关键帧进行分类和语义概念检测。最后将查询关键词与视频摘要数据库中的语义概念进行映射,排列和返回与用户查询相关的镜头序列,其中镜头内被搜索到的关键帧数目越多,这个镜头被排列的优先权越大。(4)针对深度学习网络训练的复杂性和行为视频类型的多样性问题,在视频分类和搜索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细调整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直接对视频的时空特征进行处理。该算法首先通过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UCF101视频数据集上预训练得到初始模型。然后初始模型在实验数据集上进一步训练,对已获得的模型参数进行微调,从而获得最终的模型。接着,由最终模型提取测试视频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在视频特征提取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查询视频和测试视频之间的相似度。距离测度值越小,排列优先级越高。最终返回并排列搜索得到的视频实现视频搜索。研究工作一方面基于视频图像底层特征建立了一套视频搜索算法流程。该算法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具有可扩展性和鲁棒性等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镜头边界检测、关键帧提取和语义概念检测。另一方面,针对多样化的视频类型,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频搜索算法,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展示了算法的有效性。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搜索算法可以使用单个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视频时空特征提取和分类,并在使用视频空间特征的同时保留时间信息。综上,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的进行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等。
张景贺[4](2020)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以W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处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最活跃的阶段,是风险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对于项目管理者风险管理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本文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将成熟度模型理论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特点,构建了一种科学、合理并能适用于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该模型能够客观的对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价,反映项目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能力水平,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该成熟度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验证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首先,对国内近几年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对风险管理及成熟度模型的文献综述,明确了对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指明了研究方向。其次,通过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对几个经典成熟度模型理论对比分析,为构建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以CMM模型的经典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并通过研究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适用于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该模型的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可靠性。最后,以实际工程项目——W项目为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解决了在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难以定量化的问题,切实做到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针对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程克庆[5](2020)在《WS软件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向纵深发展。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软件行业已经从信息技术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信息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政府部门愈来愈重视软件的应用和发展,其中安防信息化应用的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并逐步加深。本文主要以从事安防信息化的WS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对公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现有文献和资料,选择适合企业的竞争战略,从而帮助WS软件公司制定长期适应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技术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市场拓展扩张的生存之路,以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WS软件公司的研究,希望对其他信息技术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在理论上对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延伸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参照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利用相关工具研究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通过PEST分析研究了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通过五力模型研究了企业行业内的地位。通过调研与访谈,使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定量分析了企业企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在公司价值链的研究中使用内部条件因素评价矩阵定量分析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愿景、使命、目标并用SWOT分析工具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三种战略的可行性分析后,使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定量研究了三种战略对WS软件公司的适合程度,并最终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企业的业务战略。在确定差异化战略后重点根据企业的问题和战略执行需要,研究了企业竞争战略实施的方案和措施保障。WS公司企业的外部环境机会多威胁少,企业内部优势胜于劣势,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是差异化战略,主要是企业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致。在有竞争但非完全竞争的环境下,采取差异化战略,提供有差别的服务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来满足公安软件市场是WS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时下最适合的战略,为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持续续发展奠定基础。
李红莉[6](2015)在《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模型与评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三坐标测量机(CMM)由于其测量任务的多样性和误差的复杂性,使得合理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非常困难,限制了测量机的应用,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已成为坐标测量机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论文以CMM尺寸测量为对象,针对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分析、不确定度模型、不确定度估计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系统研究了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方法。指出通常的误差源分析方法不适合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系统量值特性的不确定度分析法,该方法将测量系统统计分析与不确定度分析融为一体,使不确定度分析简单有效,且更具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种测量模型、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2)建立了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模型。给出了具体的不确定度透明箱和黑箱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虚拟坐标测量机评定方法(SVCMM)。分析了基于测量模型的不确定度透明箱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重点研究了基于量值特性的不确定度黑箱模型在CMM面向任务不确定度评定中的应用。(3)系统研究不确定度估计方法,比较了灵敏度分析方法、蒙特卡罗方法(MCM)及SVCMM三种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采用量值特性不确定度分析法、不确定度黑箱模型、MCM随机仿真与统计参数估计的优化组合,进行CMM面向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对科学合理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发挥重要作用。(4)基于上述不确定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CMM三种典型尺寸测量方案的不确定度评定,根据各种测量方案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分析讨论了测量方案与测量精度的关系,为提升CMM的应用价值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5)编制了CMM面向尺寸测量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离线评定软件,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自动评定,并给出符合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的测量结果报告,为实现CMM测量不确定度的智能化评定奠定了基础。(6)通过评定实例,讨论了不同评定方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总结了不同评定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验证了采用量值分析建立不确定度黑箱模型,并结合MCM应用于测量结果评定,是解决CMM面向任务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最优方案,为提升CMM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杨运强[7](2013)在《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权、民主、平等之普世价值已被渐为接受的今天,世人对待残疾的态度依然没有彻底转变。身体缺损常被指认为异常、病态、残废的代名词。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聋人①等残疾群体却像是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有人刻意保持与他们的距离,甚至还有人对其公然的取笑、排斥等。聋人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对他们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去是“有养无教”、“养而不教”,现在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聋教育长期以来的服务不足与质量下滑,使其无法给聋生一个可期许的美好未来,这也导致它被广泛地定义为异常的、病态的教育。可以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从内到外的信任危机之中,这既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困境的真实再现与微观缩影,也折射出一个久被遗漏、忽视的教育公平难题。本研究选择的正是这一危机重重但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重点解剖的问题是:在回归主流、融入社会为特殊教育基本愿景的背景下,聋教育作为聋生身体补偿,生存、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否满足了聋生的教育需求?通过呈现当前聋教育、一线聋校办学的现况,及聋生聋校学习、生活的场景,本文力图回答的是,带着不便的身体和挥之不去的污名而踏入聋校的聋生,他们在兼具解放和限制功能的聋校中的情况和遭遇如何?聋教育当前扮演的实际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客观审视中国特殊教育变迁与残疾群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联。本研究以聋生是谁及他们的需求②为出发点,以生活史研究、教育人种志和实地研究方法作为搜集、整理及分析资料的主要工具,通过大学聋生的生活史追溯分析以及聋校的实地研究,试图寻找当前聋人不幸社会遭遇和边缘生存的答案。研究以Z大学特教学院的聋生为主要选样范围,借助于教师身份的优势确定具有各自典型特点的19位聋生为研究对象,依靠真诚低调的态度取得聋生信任,借助手语翻译架起沟通桥梁,在日常平等的交往中实现与聋生的心灵沟通,并以走进聋生家庭、实地调研聋校、与聋教育专家对话、进入聋人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丰富、验证以聋生教育需求及其遭遇的困难为核心问题的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运用开放性编码、主题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方式,并在对典型个案进行案例概括的基础上提炼结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真实的聋人面貌与社会的普遍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在余音不绝的“残废”观下,聋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和边缘群体,业已被赋予形式各异的标签和污名;另一方面,尽管聋人的听力不便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但并不妨碍他们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听力受限为聋生及他们的生活学习蒙上了影响,但聋生依然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多元、丰富的梦想。梦想是身体、经历、环境、个性等建构的产物,因应于不同的特殊需求。故而,聋生与听人的梦想同中有异,不能等同视之。第三、聋生最核心的教育需求是生存、生活能力。融入生活、自食其力构成了聋生最重要的内驱力。具体而论,尤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2.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3.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4.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5.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第四、聋校教育未能满足和实现聋生的教育需求。聋校教育的“实然”角色与“应然”功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形成名实不符的“乱象”。聋校教育的理念混乱与聋校办学实践的乱象相互纠结,导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从上而下,从学科建设到基层实践的整体性办学危机之中。第五、隔离和逃离构成聋校生活的两条主旋律。一方面隔离构成了聋校的生活场域:高墙隔离了学校和社会、区隔分解了校内生活群体;另一方面逃离成为聋生的真实生活:在隔离编织的天罗地网中,聋生的学校生活苦不堪言,一系列逃离的方式便成为聋生的弱者应对策略,包括:身体改造、身体装扮、身体表演及身体暴力等。概言之,本研究试图“管窥见豹”,尽管受研究对象和条件限制尚有遗憾。但研究结果至少证明当前国内聋教育业已沦为“全方位落后的教育”。聋生广泛具有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教育需求,聋校教育却未能也无法满足聋生的这种教育需求,相反以隔离为标志的聋校实践给聋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和消极影响,既造成了聋生逃离教育场域的事实,更进一步强化并增大了聋生与普通人的社会差异。可以说,在当前的聋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下,聋生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无法琢磨的黯淡的未来。因此,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业已成为当代最紧迫的问题,它既是当前中国特殊教育共同的紧迫课题,也是转型期中国践行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共同的时代课题。
李洁[8](2009)在《海派学习文化研究 ——来自成人生活世界的考察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始终是一座不同凡响又与众不同的城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永远聚敛着才气,又赚足了财气……缘何?或许,本项研究能为此提供某种可以解释的答案。本论文运用深度访谈法考察了“觉新族”、“幸运儿”和“开拓者”三类若干新上海人真实的成人生活世界:首先,呈现出他们在家庭、职场和社会所构架的三维立体的成人生活世界的学习文化。主要有: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学习价值观(重商)、市场化的学习心态(开放求新)、西学为用的学习诉求(享受西方物质文明之生活实利、崇尚西方格致之学之谋生实利)和自我导向的学习心理(自主学习)。其次,挖掘出海派学习文化的动因。主要包括:个人的自然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个人的内在需求驱动(如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对生活压力的应对、对自我实现的追求)、非个人的客观因素影响(如家庭成员、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个人生活情境的作用(如“问题”出现、“机会”来临、“经验”聚合),以及文化生活观念的变迁影响(如性别文化重构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观念变迁、经济和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观念变迁、学习化和数字化的社会生存方式变革)。再次,反思海派学习文化的形成。主要包括:呼唤性别平等、呼唤开放意识、倡导社会公平、倡导自主创新,以及构建民主的家庭养育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最后,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新上海人要积极关注自我认知、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应答新上海人的学习需求、成人学习支持者(包括家庭及其成员、学校及其传道者、企业及其管理者、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制定者等)要重构积极的上海文化。
吴仁翔[9](2007)在《CMMI在银行内部软件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CMMI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研究出的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二十一世纪,银行业面临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银行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银行是否应该建立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来保障其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银行怎样管理内部的软件开发组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从麦肯锡模型出发,分析银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得出银行建立内部软件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用案例分析法证明了该观点的正确性。用比较分析法发现CMMI在软件组织中实施后的优势,然后结合CMMI模型框架和银行特征以及作者工作实践总结制定出CMMI在银行内部软件组织中的应用模型。本文实践分析为基础,联系理论,系统地分析并制定出了CMMI在银行内部软件组织中的应用模型。
周荣勇[10](2005)在《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了2000 版ISO9000 族标准的框架和新特点。在分析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特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基本含义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以系统的典型模型为分析手段提出了以规范性、实施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为内涵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准则。ISO9000 族标准可以指导各个行业的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每个行业因为行业背景以及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客观上,设计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体系难度很大,而且可能也不能体现各个行业的特性。所以本文提出了基于“行业模板”概念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思路。所谓“行业模板”,即根据行业的具体特点,请专家定制该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体系更能体现行业的特点,可以引入更具有行业特征的评价指标,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可以加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软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比较薄弱,为此我们选择软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作为研究领域,以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理论为分析手段,提供一个“行业模板”模板的样例。同时本文以软件成熟度模型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为参照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正确性。为了简化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中的计算,本文提供了配套软件――“层次指标体系AHP 法分析计算通用软件”,统一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计算接口和处理流程,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计算机处理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这样,一方面,每个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行业模板,如果需要还可以修改行业模板里的指标项;另一方面,组织可以利用软件的计算功能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花更多的时间去优化指标体系。
二、CMM:过程比证书更有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MM:过程比证书更有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数据质量管理 |
2.1.2 软件质量管理 |
2.1.3 软件过程管理 |
2.2 电商大数据技术相关理论 |
2.2.1 电商概述 |
2.2.2 大数据技术及挑战 |
2.3 数据仓库相关理论 |
2.3.1 数据仓库概述 |
2.3.2 电商数据仓库系统架构 |
第三章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3.1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概述 |
3.2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问题现状 |
3.2.1 需求管理现状 |
3.2.2 项目质量问题现状 |
3.3 问题分析 |
3.4 原因总结 |
第四章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设计 |
4.1 质量管理方案设计概述 |
4.2 完善质量计划 |
4.2.1 数据质量管理方针 |
4.2.2 定义数据质量指标 |
4.3 强化质量保证 |
4.3.1 优化需求管理 |
4.3.2 优化研发流程 |
4.3.3 优化配置管理 |
4.4 落实质量控制 |
4.4.1 制定数据质量监控方案 |
4.4.2 制定降级方案 |
4.4.3 制定恢复方案 |
4.4.4 制定复盘方案 |
第五章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效果 |
5.1 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步骤 |
5.2 优化需求管理实施效果 |
5.3 优化研发流程实施效果 |
5.4 优化配置管理实施效果 |
5.5 数据质量监控方案实施效果 |
5.5.1 上游数据源监控实施效果 |
5.5.2 基础环境监控实施效果 |
5.5.3 数据仓库内部监控实施效果 |
5.6 降级方案实施效果 |
5.7 恢复方案实施效果 |
5.8 复盘方案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多类云服务随机请求的异构资源排队性能分析与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分类 |
1.2.1 现有研究问题 |
1.2.2 本文研究问题 |
1.3 研究现状 |
1.3.1 问题研究现状 |
1.3.2 相关问题研究思路 |
1.4 挑战和贡献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云服务随机请求的单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 |
2.1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
2.1.1 系统模型 |
2.1.2 问题描述 |
2.2 平衡响应时间和功耗算法 |
2.2.1 计算拒绝率 |
2.2.2 处理器数量决策算法 |
2.2.3 处理器选择策略 |
2.3 平衡响应时间和功耗实验评估 |
2.3.1 参数校验 |
2.3.2 算法比较 |
2.4 结论 |
第3章 带忍耐度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单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 |
3.1 模型分析和问题描述 |
3.1.1 系统模型 |
3.1.2 性能分析 |
3.1.3 问题描述 |
3.2 成本最小化算法 |
3.2.1 计算拒绝率 |
3.2.2 处理器选择策略 |
3.3 成本最小化算法实验分析 |
3.3.1 参数校验 |
3.3.2 成本最小化算法比较 |
3.4 结论 |
第4章 截止期约束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弹性单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 |
4.1 云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
4.1.1 云系统模型 |
4.1.2 问题描述 |
4.2 能耗最小化算法 |
4.3 能耗最小化实验评估 |
4.3.1 参数校验 |
4.3.2 能耗最小化算法比较 |
4.4 结论 |
第5章 带忍耐度的云服务随机请求多队列性能分析与调度 |
5.1 模型分析和问题描述 |
5.1.1 系统模型 |
5.1.2 多队列请求性能分析 |
5.1.3 问题描述 |
5.2 多队列请求调度方法 |
5.2.1 请求流分裂 |
5.2.2 请求分配算法 |
5.2.3 处理器数量调整 |
5.3 多队列请求调度实验评估 |
5.3.1 参数和组件校验 |
5.3.2 多队列请求调度算法比较 |
5.4 结论和展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
(3)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视频搜索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内容的视频搜索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频搜索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视频图像特征描述 |
2.1 引言 |
2.2 颜色特征 |
2.3 CENTRIST特征 |
2.4 SIFT特征 |
2.5 SURF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局部和全局特征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镜头边界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基于局部和全局特征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 |
3.3.1 渐变边界检测 |
3.3.2 突变边界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加权的多特征的关键帧提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特征提取与帧差测度 |
4.3 特征描述子权值估计 |
4.3.1 基于标本的混合模型(CMM) |
4.3.2 加权的多特征描述子CMMs |
4.4 基于谱聚类的关键帧提取 |
4.4.1 谱聚类 |
4.4.2 聚类数目估计 |
4.5 基于帧间相似度曲线曲率检测的关键帧提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语义概念检测的视频索引和搜索 |
5.1 引言 |
5.2 BoW特征表示选择 |
5.3 支持向量机(SVM)概述 |
5.4 视频索引和搜索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1 镜头边界检测评估 |
5.5.2 关键帧提取评估 |
5.5.3 视频索引和搜索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视频信息搜索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常用模型 |
6.2.1 卷积神经网络 |
6.2.2 递归神经网络 |
6.2.3 无监督的自编码器 |
6.3 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行为视频分类和搜索 |
6.3.1 常用框架和数据集 |
6.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s)的行为视频搜索 |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以W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
2.1.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内容 |
2.2 成熟度理论基础及经典成熟度模型 |
2.2.1 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概念 |
2.2.2 典型的成熟度模型 |
2.2.3 几大成熟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
2.2.4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适用性 |
3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
3.1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结构 |
3.1.1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的内涵 |
3.1.2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 |
3.1.3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等级划分 |
3.2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体系构建 |
3.2.1 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2 指标体系建立思路 |
3.2.3 风险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3.2.4 风险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W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规模及特点 |
4.1.2 项目的组织结构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 |
4.2.2 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的确定 |
4.2.3 单因素与多因素综合评价 |
4.3 W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估 |
4.3.1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指标体系模糊评价矩阵确定 |
4.3.3 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4.4 W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估结果分析 |
4.4.1 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估结果分析 |
4.4.2 基于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项目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 |
4.4.3 W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改进效果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WS软件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行业背景 |
1.1.2 企业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1 战略管理的含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层次 |
2.1.3 战略分析工具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成本领先型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聚焦战略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信息技术行业 |
2.3.2 软件行业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特点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3.3.1 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 |
3.3.2 潜入者的威胁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3.3.5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
3.4 战略群体分析 |
3.5 机会与威胁 |
3.5.1 机会 |
3.5.2 威胁 |
3.6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3.6.1 EFE矩阵权重设定 |
3.6.2 EFE矩阵评价 |
3.6.3 EFE矩阵 |
第4章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公司现状 |
4.1.1 业务介绍 |
4.1.2 组织架构 |
4.2 公司价值链分析 |
4.2.1 产品设计与研发 |
4.2.2 产品实施 |
4.2.3 市场营销 |
4.2.4 运行维护 |
4.2.5 公司基础 |
4.2.6 人力资源 |
4.2.7 技术研发 |
4.2.8 采购管理 |
4.3 优势与劣势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公司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4.4.1 IFE矩阵权重 |
4.4.2 IFE矩阵评价 |
4.4.3 IFE矩阵 |
第5章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公司愿景、使命与目标 |
5.2 SWOT分析 |
5.3 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聚焦战略 |
5.4 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4.1 专家组 |
5.4.2 评分标准 |
5.4.3 专家评分 |
5.4.4 战略计划矩阵(QSPM) |
第6章 公司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
6.1 产品设计与研发 |
6.1.1 设计与研发差异化思路 |
6.1.2 设计与研发差异化方案 |
6.2 产品实施 |
6.2.1 产品实施差异化思路 |
6.2.2 产品实施差异化实施方案 |
6.3 市场营销 |
6.3.1 市场营销差异化思路 |
6.3.2 市场营销差异化方案 |
6.4 运维服务 |
6.4.1 运维服务差异化思路 |
6.4.2 运维服务差异化方案 |
第7章 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7.1 企业文化保障 |
7.1.1 提升企业文化 |
7.1.2 营造创新的人文环境 |
7.2 组织结构保障 |
7.2.1 成立专业战略管理部门 |
7.2.2 提高企业协同能力 |
7.3 人力资源保障 |
7.3.1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
7.3.2 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
7.3.3 加强薪酬管理 |
7.4 客户服务保障 |
7.5 公司财务保障 |
7.5.1 增加企业现金流 |
7.5.2 加强财务监督指导 |
7.5.3 优化财务流程 |
7.5.4 资金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模型与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不确定度评定在CMM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
1.2 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概述 |
1.2.1 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含义 |
1.2.2 不确定度评定难点 |
1.3 CMM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研究现状 |
1.3.1 相关规范和标准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任务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 |
2.1 测量系统误差源分析方法 |
2.2 因果分析方法 |
2.2.1 测量环境 |
2.2.2 测量设备 |
2.2.3 测量对象 |
2.2.4 测量方法 |
2.2.5 测量人员 |
2.3 量值特性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MM面向任务的不确定度数学建模 |
3.1 透明箱评定 |
3.1.1 不确定度评定一般模型 |
3.1.2 工件端面距离测量不确定度透明箱模型评定 |
3.1.3 孔径测量不确定度透明箱模型评定 |
3.1.4 透明箱评定的局限性 |
3.2 黑箱评定 |
3.2.1 不确定度评定一般模型 |
3.2.2 CMM面向尺寸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黑箱模型 |
3.2.3 黑箱评定的优势 |
3.2.4 MCM应用于黑箱评定的讨论 |
3.3 虚拟坐标测量机评定 |
3.3.1 虚拟坐标测量机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3.3.2 简化虚拟坐标测量机(SVCMM)评定 |
3.3.3 SVCMM评定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测量方法下的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4.1 常规测量下的不确定度评定 |
4.1.1 测量原理、方法、条件及程序 |
4.1.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4.1.3 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
4.2 替代测量下的不确定度评定 |
4.2.1 测量原理、方法、条件及程序 |
4.2.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4.2.3 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
4.3 补偿测量下的不确定度评定 |
4.3.1 测量原理、方法、条件及程序 |
4.3.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4.3.3 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
4.4 常规测量结合MCM的不确定度评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MM面向尺寸测量任务的不确定度评定软件开发 |
5.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5.2 不确定度评定软件构架及特色 |
5.3 透明箱端面距离测量评定模块 |
5.4 透明箱孔径测量评定模块 |
5.5 常规测量评定模块 |
5.6 替代测量评定模块 |
5.7 补偿测量评定模块 |
5.8 SVCMM端面距离测量评定模块 |
5.9 SVCMM孔径测量评定模块 |
5.10 常规测量结合MCM评定模块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
6.1 测量对象及测量任务 |
6.2 不同评定方法下的工件厚度测量评定实例 |
6.2.1 透明箱方法评定 |
6.2.2 黑箱常规测量评定 |
6.2.3 常规测量结合MCM评定 |
6.2.4 SVCMM评定 |
6.3 不同测量方法下的工件孔径测量评定实例 |
6.3.1 常规测量评定 |
6.3.2 替代测量评定 |
6.3.3 补偿测量评定 |
6.3.4 常规测量结合MCM评定 |
6.4 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最优方案探讨 |
6.4.1 不同评定方法一致性 |
6.4.2 方和根法与代数和法之比较 |
6.4.3 不确定度评定最优方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工作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一、为何研究该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是什么 |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特殊教育需求的研究 |
二、聋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
三、聋生的教育安置研究 |
四、文献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
第一节 走进聋人的内心世界 |
一、难以接近的聋人 |
二、研究共同体的手语翻译 |
三、如何与聋人实现心灵沟通 |
第二节 聋教育现场的对话方法 |
一、走进聋人的家庭 |
二、在聋人学校蹲点 |
三、与特教专家对话 |
四、对接聋人虚拟空间 |
第三节 文本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
一、资料的收集和补充 |
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小结 |
第三章 拨云见日:聋人是谁与他们的梦 |
第一节 弱势的陌生人群 |
一、困窘卑微的生活 |
二、文化心理中的弱者 |
三、背负污名的聋人 |
(一) 怪异的人 |
(二) 无用的人 |
(三) 可怜的人 |
第二节 与常人无异的聋人生活 |
一、听障不妨碍聋人的生活 |
(一) 无声世界的模样 |
(二) 和普通孩子一样 |
(三)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可以 |
(四) 失去听力不等于失去智力 |
(五) 无声的世界很精彩 |
二、听障限制了聋人的生活 |
(一) 限制的多维解读 |
(二) 人际交往的烦恼 |
(三) 生活上不方便 |
(四) 学业上受影响 |
第三节 无声世界的五彩梦 |
一、梦想的表现 |
(一) 多元丰富的聋生梦想 |
(二) 与听人学生的梦想有所不同 |
(三) 梦想的建构与障碍程度相关 |
二、梦想的类型 |
(一) 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 |
(二) 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
(三) 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 |
(四) 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 |
(五) 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 |
小结 |
第四章 隔离下的生存:身体束缚与应对策略 |
第一节 隔离及被桎梏的身体 |
一、学校外的隔离 |
(一) 无声世界的隔离 |
(二) 隐形的社会隔离 |
二、隔离再造:学校内的隔离 |
(一) 符号隔离 |
(二) 空间隔离:碉堡式的学校 |
(三) 制度隔离:纪律的提醒与管束 |
(四) 多样的说教劝诫 |
第二节 学校隔离的逻辑 |
一、达摩克利斯之剑 |
二、对异常身体的担忧 |
三、出走恐惧及效率的考量 |
四、规训与隔离的诞生 |
第三节 身体管理与自救:隔离下的聋生行动 |
一、身体改造:对常态身体的追求 |
(一) 医疗治愈的努力 |
(二) 科技附具的寻求 |
二、身体装扮:聋信息的控制 |
三、身体表演:弱者的对话方式 |
(一) 迎合性表演 |
(二) 对抗性表演 |
四、身体暴力:对规则的破坏 |
(一) 极端方式的身体伤害 |
(二) 相对温和的行为偏差 |
小结 |
第五章 帷幕下的剧场:保障缺位与教育混乱 |
第一节 白璧有瑕:举步维艰的聋教育 |
一、抱残守缺的教育理念 |
(一) 特教理念的变迁路线 |
(二) 正常/异常的残疾观 |
二、莫衷一是的教育研究 |
(一) 量小力微与各干各的 |
(二) 各执一词与办学纠结 |
三、挂一漏万的教育法制 |
(一) 笼统“含糊”的法制规定 |
(二) 法制建设存在盲点 |
四、杂乱无章的教育管理 |
(一) 管理格局的设计及架构 |
(二) “没人疼”的特教 |
(三) 衔接断裂的聋教育 |
第二节 适变从宜:聋校经营的选择及安排 |
一、因陋就简的聋校课程 |
(一) “我们课程的课标在哪呢?” |
(二) “爷爷辈”的教材 |
二、短路的课堂教学 |
(一) 自说自话的手语 |
(二) 教学的困扰:词汇量不足 |
(三) 教师手语“不过关” |
三、变味的考试 |
四、忧心的专业师资 |
(一) 专业教师“缺口”甚大 |
(二) “门槛低”下的教师素质 |
(三) 培训“不是很理想” |
第三节 风行草靡:聋校办学的普校突围 |
一、模仿普校的解释 |
(一) 对普校办学的向往 |
(二) 升学率下的无奈 |
二、“普校化”的聋教育 |
(一) 普校教材的引入 |
(二) 文化知识的偏向 |
小结 |
第六章 融入:艰难的日出与理性的归路 |
第一节 安放在高墙的青春 |
一、无形隔离及其影响 |
(一) 听力隔离 |
(二) 社会隔离 |
二、学校隔离及其影响 |
(一) 监狱般的生活 |
(二) 成长中的局限 |
第二节 机会剥夺与教育的危机 |
一、品质管理空位与机会剥夺 |
(一) 家长与学校的烦恼 |
(二) 让孩子在外边飞一会 |
(三) 推诿扯皮与没人管 |
(四) 上学难与没学上 |
二、教育失范与无助的成长 |
(一) 打了折的需求 |
(二) 黯淡的人生 |
小结 |
对本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时段 |
三、聋人本位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文章 |
三、硕博士论文 |
四、报纸 |
后记 |
(8)海派学习文化研究 ——来自成人生活世界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研究基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的故事 |
一、作者的生活故事 |
二、作者的学习故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深度访谈方法的确立 |
二、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推进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上海的研究 |
一、海内外研究现状描述 |
二、海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
第二节 关于海派文化的研究 |
一、海内外研究现状描述 |
二、海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
第三节 关于海派学习文化的研究 |
一、研究现状描述 |
二、研究成果分析 |
第三章 概念厘定 |
第一节 文化与学习文化 |
一、文化 |
二、学习文化 |
第二节 海派文化 |
一、变迁历程 |
二、本质特征 |
第三节 海派学习文化 |
一、概念及其构成 |
二、特点及其形成 |
第四节 成人生活世界 |
一、生活世界 |
二、成人生活世界 |
中篇 故事呈现 |
第四章 "觉新族" |
第一节 "上海滩"风云 |
一、风云故事:"变故是很惨的" |
二、学习故事:"我是我妈教出来的" |
三、学习文化:家庭、职场、社会 |
第二节 "红楼梦"家族 |
一、家族故事:"原汁原味的上海人" |
二、学习故事:"我学习也是,我就觉得不能太无知" |
三、学习文化:家庭、职场、社会 |
第三节 "觉新族"的学习文化 |
一、特点绽显 |
二、特点分析 |
第五章 "幸运儿" |
第一节 "工人出身" |
一、家族故事:"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 |
二、学习故事:"我从小是在教师的环境长大" |
三、学习文化:家庭、职场、社会 |
第二节 "党员"之家 |
一、家庭故事:"我们家庭比较特殊" |
二、学习故事:"(父母)对什么都不懂的就把我教出来了" |
三、学习文化:家庭、职场、社会 |
第三节 "幸运儿"的学习文化 |
一、特点绽显 |
二、特点分析 |
第六章 "开拓者" |
第一节 "农民"的后代 |
一、家族故事:"很早以来的历史就一直是农民" |
二、学习故事:"穷则思变" |
三、学习文化:家庭、职场、社会 |
第二节 "叛逆"女孩 |
一、家庭故事:"我就觉得小时候的生活就是很快乐的" |
二、学习故事:"(爸爸)在家庭教育方面 #格外重视" |
三、学习文化:家庭、职场、社会 |
第三节 "开拓者"的学习文化 |
一、特点绽显 |
二、特点分析 |
下篇 理性思索 |
第七章 海派学习文化的动因挖掘(之一) |
第一节 个人的自然因素影响 |
一、年龄:"三十岁" |
二、性别:"女人不像男人一直可以下去" |
三、健康状况:"像我这种状态嘛 #对健康的意识更重视" |
四、文化程度:"现在只招研究生" |
五、职业特点:"我感觉文科和理科确实差异还是比较大" |
第二节 个人的内在需求驱动 |
一、对物质生活的渴求:"从小对这个东西我太向往了" |
二、对生活压力的应对:"因为选择了上海嘛,压力太大" |
三、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
第八章 海派学习文化的动因挖掘(之二) |
第一节 非个人的客观因素影响 |
一、家庭成员:"对我影响是蛮大的" |
二、同辈群体:"我觉得真的很重要" |
三、大众传媒:"我看的东西很简单,分三类" |
第二节 个人生活情境的作用 |
一、"问题"出现:"而且像你说的是跨行业,不学不行了" |
二、"机会"来临:"我更看重的是上海的机会多" |
三、"经验"聚合:"最关键的要素还是一个更加富有经验的人" |
第九章 海派学习文化的动因挖掘(之三) |
第一节 家庭生活观念变迁 |
一、性别文化重构背景下的家庭生活观念变迁:"上海男人是中国未来男人发展的方向" |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观念变迁:"每个人都会有选择的权利" |
第二节 组织文化观念变迁 |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观念变迁:"WTO以后 #那会有很多的机会" |
二、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观念变迁:"想在国外读,国外的牌子好硬哦" |
第三节 社会生存方式变革 |
一、学习化生存:"不学的话你永远只能在最底层" |
二、数字化生存:"网络真的是带来很多改变" |
第十章 海派学习文化的形成反思 |
第一节 反思之一 |
一、呼唤性别平等 |
二、呼唤开放意识 |
三、倡导社会公平 |
四、倡导自主创新 |
第二节 反思之二 |
一、构建民主的家庭养育环境 |
二、构建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十一章 建议与思考 |
第一节 若干建议 |
一、关注自我认知——致新上海人 |
二、关注成人学习——致成人教育工作者 |
三、关注文化重构——致成人学习支持者 |
第二节 后续思考 |
一、样本的局限——文化身份的压力 |
二、分析的困难——方法比结论重要 |
三、经验的推论——理性精神的不足 |
附1:访谈说明 |
附2:访谈提纲 |
附3:履历表(受访者)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9)CMMI在银行内部软件组织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CMMI相关理论综述 |
1.3 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二章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
2.1 计算机的发展 |
2.2 互联网的发展 |
2.3 信息技术给银行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章 银行建立内部软件组织的重要性 |
3.1 麦肯锡模型 |
3.2 银行建立内部软件组织的必要性 |
3.3 设立开发中心的优势 |
3.4 国内外主要银行软件中心的简介 |
3.4.1 中国银行 |
3.4.2 中国工商银行 |
3.4.3 农业银行 |
3.4.4 汇丰银行 |
3.4.5 花旗银行 |
第四章 CMMI的提出及其简介 |
4.1 软件开发管理现状 |
4.2 不成熟软件组织与成熟软件组织的差异 |
4.3 CMMI简介 |
第五章 CMMI在银行内部软件组织中的应用 |
5.1 组织架构设置 |
5.2 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概述 |
5.3 需求管理 |
5.4 配置管理 |
5.5 软件过程改进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ISO 9001和 CMM的比较 |
附录2 CMMI和 CMM的比较 |
(10)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分析 |
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
2.1.1 ISO9000:2000 族标准的框架 |
2.1.2 ISO9000:2000 族标准的新特点 |
2.1.3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特征 |
2.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
2.2.1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含义 |
2.2.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特点 |
2.2.3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
3.1 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 |
3.1.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
3.1.2 不符合项评定 |
3.1.3 审核结论 |
3.1.4 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缺陷 |
3.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技术路线 |
3.3 层次分析法 |
3.3.1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3.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3.3.3 层次分析法的比例标度 |
3.3.4 层次分析法的数学处理过程 |
3.3.5 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检验 |
3.4 模糊评价理论 |
3.4.1 模糊评价理论的数学模型 |
3.4.2 隶属度的选择 |
3.5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
3.5.1 专家评价法 |
3.5.2 德尔菲法 |
3.5.3 判断矩阵分析法 |
3.5.4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
3.6 软件成熟度模型CMM |
3.6.1 CMM 标准的意义和用途 |
3.6.2 软件过程成熟度的五个等级 |
3.6.3 CMM 各级的关键过程区域 |
3.6.4 CMM 成熟度提问单 |
3.6.5 ISO9000 族标准与CMM 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
4.1 制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1 目标一致性理论 |
4.1.2 指标项选取原则 |
4.1.3 指标项矛盾处理原则 |
4.2 软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 |
4.2.1 软件产品的质量特点 |
4.2.2 软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
4.3 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
4.3.1 指标体系主准则 |
4.3.2 指标体系的描述 |
4.4 指标解释 |
4.4.1 规范性 |
4.4.2 实施性 |
4.4.3 收益性 |
4.4.4 可持续性 |
4.5 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所需的相关材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套软件介绍 |
5.1 软件的设计目的 |
5.2 软件的设计思路 |
5.3 软件的功能简介 |
5.3.1 文件操作类功能 |
5.3.2 编辑操作类功能 |
5.3.3 打印操作类功能 |
5.3.4 表页操作类功能 |
5.3.5 综合评价类功能 |
5.3.6 模板管理类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6.1 指标体系的权重 |
6.2 数据分析 |
6.2.1 定性指标分析 |
6.2.2 定量指标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7.1 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软件成熟度模型 CMM 的比较分析 |
7.2 待商榷的问题 |
7.2.1 本文的特点 |
7.2.2 本文的局限性 |
7.2.3 本文配套软件的适用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CMM:过程比证书更有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李长跃.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多类云服务随机请求的异构资源排队性能分析与调度[D]. 王爽. 东南大学, 2020(02)
- [3]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智能搜索算法研究[D]. 王文诗.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以W项目为例[D]. 张景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WS软件股份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程克庆. 山东大学, 2020(05)
- [6]CMM尺寸测量不确定度模型与评定方法[D]. 李红莉.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2)
- [7]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 杨运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8]海派学习文化研究 ——来自成人生活世界的考察与分析[D]. 李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CMMI在银行内部软件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 吴仁翔.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5)
- [10]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D]. 周荣勇. 北京工业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