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一、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霄潇[1](2021)在《电针对ZDF大鼠肝脏AMPK/mTORC1表达和能量代谢紊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Zucker diabetic fatty(ZDF)遗传性糖尿病肥胖大鼠,以电针作为干预手法,选取“足三里”和“三阴交”穴,观察电针对ZDF大鼠的治疗效果、肝脏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多蛋白复合物mTORC1的表达、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以及骨骼肌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影响,试图阐释电针可能通过影响肝脏AMPK/mTORC1表达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从而调节能量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7 周龄雄性 ZDF(Leprfa/fa)大鼠 22 只,同窝未变异的 Zucker lean(Leprfa/+,ZL)对照瘦鼠6只。将22只ZDF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8只,西药组8只,模型组6只。ZL瘦鼠6只为空白对照组。遵循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电针组大鼠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垂直进针3mm左右。电针采用华佗牌SDZ-V型电针仪,疏密波,2Hz/100Hz,强度2mA,每次时间20min,每周3次,隔天一次,治疗6周,共18次;对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仅每日给予同等时间的束缚,不给予电针刺激;药物组给予10mg/kg的吡格列酮灌胃,每天1次,治疗6周,共42天。治疗中及治疗结束后,取材检测:①基础指标和生化指标检测:大鼠体质量,空腹血浆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以上检测每两周一次。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②形态学检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肝脏线粒体的结构、形态和数目;③蛋白的检测: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AMPK和mTORC1的表达;④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骨骼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表达水平和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增加,空腹血糖升高;电针治疗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均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线粒体超微结构不一、结构异常,数目减少;电针治疗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肝脏线粒体超微结构较完整,无肿胀变形,数目增多。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中AMPK表达明显降低(P<0.05),mTORC1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针治疗6周后,电针组肝脏中AMPK表达增多,mTORC1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骼肌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治疗6周后,电针组骨骼肌SOD、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电针治疗6周能有效降低ZDF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FPG。2.电针能促进ZDF大鼠肝脏受损线粒体结构的恢复和融合,上调AMPK表达和下调mTORC1表达,增强抗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合成,使机体免受氧自由基损伤,这可能是电针降低血糖、减轻或控制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肖燕[2](2020)在《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比较不同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EA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并明确其效应差异,探索EAP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2、探索mTORC1在EAP抗MIRI保护效应中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3、探索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方法:1、将12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模型组(I/R组)、模型+非电针对照组(I/R+SEA组)、模型+0.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0.2mA组)、模型+1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1mA组)、模型+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2mA组)、模型+4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4mA组)、模型+6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6mA组)、模型+8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8mA组),每组各15只。各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MIRI手术前4天(d)干预,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PC6)进行电针(2/100Hz),20min/次,1次/d。I/R+SEA组每天进行与其他组相同方式、时间的异氟烷吸入麻醉但不电针。各组均于第5d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4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期间进行心电图(ECG)监测。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再灌注4h后,统计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情况,并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vans blue-TTC双染法染色切片,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比(Infarct size,IS%)、风险面积比(Risk size);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的浓度。2、在探索了电针预处理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基础上,进行实验二和实验三。实验二将14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组操作相同;假手术+电针预处理组(S+EA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电针预处理组操作相同;模型组(I/R组),同“方法1”中的造模方法;模型+非电针预处理组(I/R+SEA组),在大鼠两侧PC6皮肤表面贴上与电针同样大小的自制的竹制签子20min/次/d,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电针预处理组(I/R+EA组),每天电针1次(2mA,2/100Hz,20min),连续4d,第5天造模。每组各28只。实验三将196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I/R组,同上;I/R+EA组,同上;空白对照组(B组),未做干预处理;模型+阴性对照预处理组(I/R+C组),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d,连续4d,并于第5天造模;模型+阴性对照+电针预处理组(I/R+C+EA组),每天电针1次、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预处理组(I/R+R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3.0mg/kg,连续3d,并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电针预处理组(I/R+R+EA组),每天电针1次,连续4d;电针第2天,同时开始给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连续3d,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每组各28只。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CG检测心脏ST段变化,并对缺血期的前20min和再灌注期的前20min及220-240min进行VAS统计;Evans blue-TTC双染色法观察心肌梗塞面积情况,计算IS%与Risk size;ELISA法测定血清心肌酶谱CK-MB、LDH、cTnT的水平;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评价心肌细胞存活情况,全面充分评价心脏功能情况。在充分明确EAP对MIRI保护效应的基础上,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囊泡(即自噬小体)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溶酶体及两者结合情况,评价EAP抗MIRI效应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化法(IHC)分别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中LC3-I(mito-LC3-I)与LC3-Ⅱ(mito-LC3-Ⅱ)、心肌中mTORC1、ATG13、ULK1、p-ULK1、FUNDC1、p-FUNDC1等物质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大鼠能量(ATP)ELISA试剂盒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ATP产生情况,整体分析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从而减轻MIRI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一: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1、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表明,EAP电流强度为0.2mA、1mA与2mA时,EAP的大鼠体重呈正常增长趋势,而电流强度为4mA、6mA、8mA时大鼠体重随着EAP电流强度的增大,体重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对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各组的存活率均升高,但0.2mA、1mA与2mA时的大鼠术后存活率高于4mA、6mA与8mA组。2、不同电流强度EAP抗MIRI的效应研究大鼠VAS、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色及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MIRI。VAS结果显示,EAP(仅I/R+2mA组)可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P<0.05)。Evans blue-TTC染色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I/R+0.2mA 组、I/R+1mA 组、I/R+2mA 组、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可明显降低 IS%、Risk size(P<0.05),其中 I/R+2mA 组的 IS%、Risk size 值最小(P<0.05);而与 I/R+2mA 组相比,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的 IS%增加(P<0.05),其中 I/R+6mA 组、I/R+8mA 组 IS%显着增加(P<0.01)。与 I/R+2mA 组相比,I/R+SEA 组、I/R+0.2mA 组、I/R+1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心肌 Risk size 均增加(P<0.05)。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血清CK(P<0.05)、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其中 I/R+2mA 组的心肌酶谱水平均最低,效应最佳。结果二: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效应研究1、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与I/R组比,EAP可促进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2、对 VAS、IS%及 Risk size 的影响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可有效降低VAS(P<0.05)、降低IS%(P<0.05)及Risk size(P<0.05)。3、EAP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I/R组比,I/R+EA组可降低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从而减轻MIRI,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4、EAP减弱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与S组相比,I/R和I/R+SEA组的自噬囊泡明显增加(P<0.01)。与I/R组相比,EAP(I/R+EA组)显着减少了再灌注240min后心肌组织自噬囊泡的数量(P<0.05),即EAP可抑制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5、EAP 调节 mTORC1、ULK1 和 FUNDC1 的表达采用WB、IHC检测心肌组织中的mTORC1、ULK1、FUNDC1蛋白表达,结果初步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ULK1、FUNDC1的表达水平。结果三: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1、雷帕霉素阻断了 EAP的心脏保护作用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促进MIRI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这一保护作用。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的保护效应:与I/R组比,I/R+R+EA组的VAS升高(P<0.05)、IS%(P<0.05)及Risk size(P<0.05)也升高、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均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也增加(P<0.05)。2、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结果显示,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线粒体自噬的抑制效应:I/R+R+EA组的自噬囊泡水平(P<0.05)升高,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P<0.05)增加,表明线粒体自噬的水平增加,从而使MIRI加重。3、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WB、IHC检测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心肌组织mTORC1、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 及心肌线粒体中 mito-LC3Ⅰ、mito-LC3Ⅱ,结果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mito-LC3Ⅱ/Ⅰ 的表达水平(全部,P<0.05),但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EAP的这些调节作用则受到抑制(P<0.05)。对ATP(三磷酸腺苷)检测水平的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UNDC1蛋白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会通过过度消除线粒体而增加心肌细胞凋亡(P<0.05),线粒体数量的绝对不足而导致ATP产生障碍。但在PC6上进行EAP可逆转这种情况:EAP可促进线粒体内ATP的产生(P<0.05),防治MIRI。而应用雷帕霉素后,EAP的这一促进作用则受到抑制。结论:1、不同电流强度EAP“内关”穴4天均可有效抗MIRI,其中2mA电流强度的EAP保护效应最好。2、EAP“内关”穴减轻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促进心肌组织mTORC1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ULK1、FUNDC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有关。说明mTORC1在EAP抗MIRI中可能起关键性的作用。3、雷帕霉素抑制mTORC1后消除了 EAP“内关”穴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说明EAP对MIRI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mTORC1-ULK1-FUNDC1这一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进而增加线粒体来源的ATP,改善MIRI后的能量供应来实现的。

贾文睿[3](2017)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功能亢进的反应,并能逐渐发展为应激性高血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工作人群的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正常血压(120 mmHg/80 mmHg)向一期高血压(≥140 mmHg/90 mmHg)发展的缓慢过程,即高血压前期阶段。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的阶段。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前期在某些国家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生理向病理演变的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tress-induced prehypertension,SIPH)。高血压前期常合并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在SIPH阶段出现了亚临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相应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因此对SIPH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针刺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治疗方法,具有便捷、安全、少不良反应等突出优势,已用于治疗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受大量基因调控的多基因疾病,心脏是高血压病最容易累及的靶器官,针刺可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SIPH模型大鼠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现象,针刺可有效调控SIPH模型大鼠的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神经肽Y等均有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究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效应,寻找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靶点,以揭示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对SIPH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各12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为期11天的造模,制备SIPH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模型+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分别在造模前1天以及造模第3、5、7、9、11天测量大鼠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并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Rat Gene 2.0 Array技术观察三组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P<0.05,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针刺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以期揭示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三:针刺对S1PH大鼠心肌组织中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表达的调控通过检索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从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作为关键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其 mRNA 表达量进行验证。通过观察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SIPH大鼠心肌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刺改善SI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血压结果显示从造模开始直至造模第11天结束,模型组大鼠SP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与空白组大鼠SP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了明显的体征及行为学改变,出现情绪紧张、易激惹、眼睛充血外凸等现象。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松散,细胞核变大或溶解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SP在针刺第5、第7天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针刺第9、第11天,有显着性差异(all,P<0.05)。说明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模型+针刺组大鼠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部分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大鼠,说明针刺可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心脏的损害,具有心保护作用。实验二: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6个下调,66个上调;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下调,130个上调。有49个基因是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在模型制备以及针刺干预后均发生显着的表达差异,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大量文献,从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把它们作为关键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节律过程(rhythmic process)、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平移伸长(translational elongation)、核糖体(ribosome)等,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胞质核糖体(cytosolic ribosome)、核糖体亚基单位(ribosomal subunit)、翻译延伸等(translational elongation)、胞质成分(cytosolic part)。KEGG 通路分析显示有 6 条通路既是与模型组VS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同时也是与模型+针刺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其中rno03010:Ribosome是富集度最高的通路,与SIPH的发病及针刺治疗SIPH均密切相关。通过检索GenomeNet、KEGG PATHWAY Database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rno04115:p53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推测rno03010:Ribosome与rno04115:p53信号通路是针刺调控SIPH的关键通路。实验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基因HbA1c、Car4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HbA1c、Car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PCR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调节SIPH大鼠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HbA1c、Igfbp-3、Pik3ca和Car4的表达有关。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针刺太冲、曲池穴可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SIPH大鼠心肌关键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的mRNA异常表达可能是SIPH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而针刺太冲、曲池穴降压及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郭文[4](2016)在《电针对SI-PHT大鼠血清Ach、NPY及肾脏CXCR-2、MMP-9、MCP-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前期指血压值在120~139/80~89mmHg的人群,此概念于2003年由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称JNC7)提出,与我国2010年最新修订的高血压指南中“正常高值血压”概念一致。当今社会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致使心理应激引起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不断攀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进展为高血压病及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电针治疗高血压疾病具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可以通过影响NO/NOS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等途径发挥降压、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电针较传统手针具有节省人力资源,刺激参数固定可调的优势。Real-time RT-PCR技术具有高灵敏性、少样品量、高特异性、精确定量等特点,适用于研究高血压前期微小的分子生物学改变。目的本研究围绕电针可以调节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一主题,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采用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模型大鼠血压、血管内皮相关因子--血清乙酰胆碱(Ach)、神经肽Y(NPY)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基因CXCR-2、MMP-9、MCP-1表达的影响。揭示应激性高血压前期机体的病理改变以及电针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从而为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病理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高血压前期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wistar)27只,体质量180±2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9只。模型组与电针组均接受14天的噪声结合足底电击复合应激刺激以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前期模型,上午下午各2h,空白组不做处理。电针组同时取双侧“太冲”、“曲池”穴,针刺1.5~2mm,连接韩式电针仪(刺激参数1mA, 2Hz),留针20min。各组大鼠于实验前1天及实验开始后第3、5、7、9、11、13、15天测量尾动脉血压。实验周期为14天,第15天测量血压后取血、肾脏,用Elisa法检测血清Ach、NPY含量,PCR方法检测CXCR-2、MMP-9、MCP-1表达的变化。结果1.应激刺激与电针干预对各组大鼠收缩压的影响经过14天的噪声结合足底电击复合刺激后,各造模组血压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从造模第3天开始,血压显着上升(P<0.01),并且在之后的11天中,血压持续上升(P<0.01),最终维持在高血压前期高值状态(130/139~85/89mmHg)。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压在前3天有所上升,但两组比较仍有差异(P<0.05),从第5天开始至第15天,差异显着(P<0.01)。2.应激刺激与电针干预对各组大鼠血清Ach、NPY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血清NPY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中NPY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血清Ach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中Ach含量显着升高(P<0.01)。3.应激刺激与电针干预对各组大鼠肾脏CXCR-2、MMP-9、MCP-1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中CXCR-2 (P<0.01)、MMP-9 (P<0.01)、MCP-1 (P<0.01)的表达均显着上升;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组CXCR-2 (P<0.01)、MMP-9 (P<0.01)、MCP-1 (P<0.01)的表达均显着下降。结论1.电针有降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血压的作用;2.电针可以升高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血清Ach、降低血清NPY含量;3.电针调节血压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XCR-2、MMP-9、MCP-1基因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血管重构,干扰血压升高-内皮损伤-血压升高循环有关。

谢晓佳[5](2016)在《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以及社会竞争性的增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的人群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为将心血管疾病防治阵线前移,2003年美国JNC-7第一次明确提出“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 "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的阶段。高血压前期全球发病率高达15%—40%,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8.9-41.3%,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常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不仅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部分患者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因此,若能在高血压前期这个关键阶段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将能有效的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对靶器官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显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须寻找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经形成的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对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及早期干预则相对不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针刺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效果以及对靶器官的预防性保护作用更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遵照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瞄准“高血压前期”这一关键过渡阶段,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以及RT-PCR方法观察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降压以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可靠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3只雄性Wistar大鼠(9周龄,220±3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3组,每组各11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进行为期14天的造模,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分别在针刺治疗前以及接受刺激后的第3、5、7、9、11、13、15天测量三组大鼠收缩压,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5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治疗结束后采用Gene Chip Rat Gene 2.0 ST芯片技术观察三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P<0.05, 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运用G0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电针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之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以期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实验一: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较基值明显升高,达到前期高血压状态(120-139mmhg),与空白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出现眼睛充血,易激惹等外观和行为学上的改变,HE染色结果也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出现内皮细胞脱落、平滑肌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各组大鼠血压变化值显示:在针刺治疗的第5、7、9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在针刺治疗的第11、13、15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冲、曲池穴对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且短期效应较好。同时,根据各组大鼠主动脉HE染色图片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主动脉组织损害较轻,说明电针对于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二:我们的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电针可显着影响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07条,其中234条基因表达上调,73条基因表达下调;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电针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83条,其中,110条基因表达上调,273条基因表达下调;G0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应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 、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 、免疫系统反应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 、细胞增生/迁移调节过程(growth/localization)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menbrane part)、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受体活性(receptor activity)、分子转导活性(molecular transducer activity)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24条通路被激活。另外对三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发现共同表达基因有105条,经文献检索发现其中有6条基因与应激性前期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分别是:HspB1、vtn、BMP-4、 p2rx4、Ppplrl4a、TH,这些基因在模型组表达均显着上调,经电针治疗后均发生下调,对这6个关键基因进行RT-PCR验证后发现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推测,这6个关键基因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并且电针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参与调控这6个关键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结论:1.电针曲池、太冲穴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主动脉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电针曲池、太冲穴可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HspB1、vtn、BMP-4、p2rx4、Ppplr14a、 TH基因的mRNA异常表达是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电针曲池、太冲穴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心血管舒缩功能(HspB1、vtn、BMP-4),Ca离子浓度(p2rx4、Ppplr14a)以及交感神经功能(TH)相关基因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黄伟新[6](2016)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分析以及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文献系统评价,选取任督脉廉泉穴、风府穴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以吞咽造影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等评价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任督脉经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做前期临床观察。方法:1.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文献的用穴规律分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Ovid Lww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所有相关的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包括篇名、作者、书刊名、年代、经穴、刺灸方法、疗程等内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5.0软件建立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分析数据库,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2.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以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高质量(文献Jadad评分大于4分)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采用针灸疗法的针具材料、电针型号、治疗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不限,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康复训练手法不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脱落退出情况、随访等。采用Cochrance网站(http://www.cochrance.org)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电针任督脉经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前期临床调研结果表明大脑皮层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数较少,最终本研究共纳入1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例患者,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及基础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康复训练及基础治疗。治疗组针灸方案为电针督脉风府穴、任脉廉泉穴2穴,频率为2Hz连续波,时间为30min,疗程为10天。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组内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上各检验水平均为α=0.05。结果:1.用穴规律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共402条针灸处方,共运用十四经穴62个,经外奇穴33个,总应用频次1981次,其中应用频次最多的廉泉穴归属任脉,督脉风府穴也是应用频次较多的腧穴之一,频次分别为221次和71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重视选用局部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廉泉、风池、翳风、金津及玉液均位于舌咽部和颈项部,头面颈项部腧穴选用比例高达79.3%,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腧穴。针灸处方中所用穴位的经络涉及经脉14条,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其中应用腧穴频次前3位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任脉及督脉;并且针灸处方中广泛应用特定穴,共选用了58个特定穴,累计使用频次为1407次,占总应用频次的71.02%,远高于非特定穴的使用频次,是针灸处方的主要部分。2.文献的系统评价结果各数据库初步检索文献2857篇。排除综述、不同干预手段、随机设计质量低等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共1172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均来自医院病房或门诊。Meta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洼田饮水试验得分、藤岛一郎试验得分、VFSS评分均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来说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针灸可增加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包括疼痛、出血等情况。基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Meta分析结果,采用GRADE系统推荐的评级方法对Meta分析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各文献数据的总结和各数据分组情况对洼田吞咽能力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试验、VFSS评分、WAL-QOL评分进行GRADE评价,结果表示洼田吞咽能力量表、洼田饮水试验结局因异质性而降为中等质量,其余4组结局均为高级质量,说明本文meta分析的结果较为可靠,准确性较高。3.临床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稀流质、半流质两种食物VFSS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对照组治疗后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稀流质VFSS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固体VFSS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咽期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固体VFSS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SA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经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治疗组4人为治疗有效,1人治疗无效,而对照组为2人治疗有效,3人治疗无效。研究过程中,除1例患者出现疼痛,电针刺激强度下调后疼痛消失,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任督二脉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用经脉,其中任脉廉泉穴、督脉风府穴是常用的两个腧穴。2.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电针任督脉廉泉穴、风府穴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朱丹,白洁静,张晓庆,徐修竹,张建斌[7](2015)在《电针参数定量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浏览文献,按电针的不同参数分别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对电针参数临床和实验使用情况的了解,总结不同参数的不同效应,并对其使用情况作初步的评价,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发现不同的电针刺激参数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领域,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部分学者对电针参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单因素方面,对参数不同组合的不同效应研究相对较少。

季鹏东[8](2015)在《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循经取穴是根据疾病累及部位所属的经脉、脏腑进行选穴治疗的方法。所选腧穴多为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等特定穴,与经脉之气的生发密切相关,能贯通经络脏腑。经络体系是针灸的基础,针灸治疗以分经论治为主,离不开循经取穴。故循经取穴是针灸组方取穴的基本原则,“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循经取穴原理的最好概括。原发性高血压归属于中医学的“肝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辨证目前的基本的共识是“位在肝,源于肾”的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证,病因责之于肝肾。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传统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病并无明确病名与之对应。临床研究虽然指出肝肾两经证候在高血压中比较多见,但并不意味着全部高血压都为肝肾两经引起。在对高血压的针刺选穴规律的研究中,常用取穴除了分布于肝经、肾经,还广泛分布于足阳明胃经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等多条经脉。可见,相当一部分高血压因虚实夹杂、病因多样,病变累及了肝、肾以外的经脉和脏腑,病因不能笼统的责之于肝肾两经,用单一的证型来描述也不再适用。探索不同经脉的经穴治疗高血压的机理,可以完善中医对高血压发病机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循经取穴原理,理清经脉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辨证思路下,太冲穴是治疗高血压的效穴,临床实践也证明其有效性,故使用频繁,针灸治疗高血压研究也多选择。但对太冲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探索多集中于单个经穴的作用上,很少注意到经脉差异对中枢降压效应的影响,忽略了循经取穴这一针灸基本原则。对循经取穴这一基本原则的机制探讨,对深入理解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经脉的作用机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普遍地运用到了针刺研究领域,在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的比较等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使用脑功能成像技术通过研究不同经脉针刺降压中枢机制、探索循经取穴规律是针刺机理研究的新思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本课题拟以降压效穴太冲作为疗效参照,横向对比同为原穴的胃经经穴冲阳,纵向对比同为肝经经穴的曲泉,以“经穴-脑相关”模型为基础,从降压效果和PET-CT脑功能成像方面分析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的降压差异,探讨经脉对降压效应的影响。目的:从降压效果和PET-CT脑功能成像方面,探讨肝经与非肝经穴位的降压效果和激活脑区的差异,探寻是否存在肝经相关脑区,初步探索循经取穴的中枢神经机理。方法:(1)实验一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降压效应研究选用SPF级9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5只,随机分为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和模型组,每组11只。选择9周龄正常雄性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①测量基础血压。各组大鼠经过一周的适应性喂养后,用无创动物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基础血压。②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和非经穴组分别针刺双侧太冲、冲阳、曲泉和非穴各五分钟。针刺时使用袜套套住大鼠头部进行固定。在大鼠清醒状态下进针,行捻转手法,捻转频率每分钟80±10次,捻转角度180±30度。先左后右,两侧各针刺2.5分钟,共五分钟。上午十二时前完成针刺,每天一次,连续七天。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使用袜套罩住头部,进行五分钟抓握固定,不予针刺。③在针刺疗程结束后一天,测量大鼠血压作为治疗后血压。④对组间血压和治疗前后血压进行统计学处理。(2)实验二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PET-CT研究PET-CT扫描分为针刺后即刻扫描和疗程后扫描。动物分组和针刺方法同实验一。即刻PET-CT扫描:在针刺治疗第一天,按照实验一中的针刺方法,针刺各组大鼠的相应穴位;在针刺第二分钟,由尾静脉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示踪剂,继续针刺,完成共计五分钟的治疗。在注射示踪剂后三十分钟,将大鼠置于麻醉箱中,吸入异氟烷约五分钟进入麻醉状态,之后经面罩持续吸入异氟烷保持麻醉状态,进入PET-CT系统进行全脑扫描。模型组和正常组使用袜套罩住头部,抓握固定五分钟,进入麻醉和PET-CT扫描过程。治疗后PET-CT扫描:在第七天针刺治疗时进行,方法和步骤同即刻PET-CT扫描。数据处理:对所得PET-CT扫描影像分析采用MATLAB平台基于像素分析的图像统计学处理软件SPM 5。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剔除变形图像,后进行统计建模分析。以模型组和非穴组为参照,得出各针刺组的差异激活脑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置信度水平设置为P<0.005,cluster大小阈值取K≥20。处理后所得激活脑区坐标参照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转换为图谱坐标进行脑区定位,定位结果经人工检查对照后最终确定。根据实验一所得的血压对比结果,对针刺太冲、冲阳、曲泉的差异激活脑区进行分析,找出与降压效应相关的脑区,分析是否存在肝经相关脑区,分析太冲、冲阳、曲泉可能的中枢降压机制。实验的整个PET-CT扫描和数据处理过程采用盲法,以保证客观性,要求:1、PET-CT操作者对所检测的大鼠组别不知晓;2、数据处理人员对所处理的数据的组别不知晓。结果:(1)实验一降压效应研究①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分别对比模型组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模型组的血压显着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正常组的血压具有良好的对照性。②疗程后,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模型组的血压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针刺治疗未能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③疗程后,对比模型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的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针刺冲阳、曲泉、非穴没有显着降压作用;太冲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太冲有显着降压作用。④疗程后,对比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的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但太冲组的血压均值是最低的。⑤疗程后,非穴组对比冲阳组,非穴组对比曲泉组,冲阳组对比曲泉组,均未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⑥治疗前、后血压对比,各个针刺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着统计学变化(P>0.05)。模型组血压有显着降低(P<0.05)。针刺疗程前、后各针刺组血压无显着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一方面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随着周龄自发升高有关。针刺降压效应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自然升高相互叠加,导致针刺降压不明显。模型组血压较治疗前的升高可以证实这一点。但针刺降压效应仍可体现在治疗后的组间对比上,降压效应较好的太冲组与模型组对比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各个经穴的治疗特性有关。根据中医理论,曲泉、冲阳对眩晕、头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但对可能伴随而发的高血压降压效果不明显。在此次实验中冲阳、曲泉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三,可能与实验室的温度和噪音等环境条件有关。例如,长期的噪音可以升高大鼠血压。(2)实验二PET-CT研究经过组间对比,但在本次即刻PET-CT结果中,未观察到太冲区别于曲泉、冲阳、非穴的特异降压相关脑区。在疗程后PET-CT结果中,发现太冲组特异激活的杏仁核与梨状皮质,认定杏仁核与梨状皮质可能为太冲穴降压效应的关键效应脑区。背侧丘脑内侧核群、感觉皮质、扣带回、运动皮质、额眶部皮质在非穴中也被激活,尚不能确定与肝经有确切的关系。这可能与所选非穴靠近太冲,与经穴的分部主治有关。对照中枢神经系统降压机制研究,杏仁核参与形成恐惧和伤害性刺激相关的行为-自主反应中的机体血压升高反应,在长期不良情绪导致的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杏仁核通过发出的神经纤维联系延髓、脑干等降压相关核团和区域,发挥调节血压作用。另外,杏仁核与失眠和抑郁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提示杏仁核除了有调节血压作用外,还可能与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功能相关。杏仁核可能是太冲穴发挥降压作用的效应脑区之一。关于梨状皮质的中枢降压作用,鲜有报道提及,尚不能确定其在中枢神经降压机制中的作用。结论:在本实验中,虽然太冲降压结果与冲阳、曲泉、非穴无显着差异,但显着优于不针刺处理,而冲阳、曲泉、非穴与不针刺处理无差别。太冲在冲阳、曲泉中仍然是降压效果最显着的首选腧穴。杏仁核是本次实验中发现的太冲降压的关键效应脑区,梨状皮质在中枢神经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有待继续研究。背侧丘脑内侧核群、感觉皮质、扣带回、运动皮质、额眶部皮质可能是肝经的特异激活脑区。太冲与同经不同穴曲泉和同穴不同经的冲阳对比,降压效果没有发现显着差别,但PET-CT差异激活脑区存在很大差异。循经取穴对经穴作用的影响有待继续发掘。

马彬[9](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陈思思,刘清国,雷教育[10](2011)在《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概况》文中提出综述近10年来针刺治疗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针刺治疗高血压确有一定疗效,以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最为常见。太冲、曲池、足三里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针刺近期降压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良好的保护靶器官,且副作用小。针刺可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多种因素调控血压。指出不同的高血压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不同,机体的病理变化也不相同,研究人员应该在全面了解模型动物生理病理变化后,开展针刺降压研究。

二、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对ZDF大鼠肝脏AMPK/mTORC1表达和能量代谢紊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实验与临床研究
        一、针刺降血糖作用
        二、针刺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
        三、针刺对骨骼肌的影响
        四、针刺调节脂代谢
    第二节 针刺选穴
    第三节 电针参数研究
        一、电针频率
        二、电针波形
        三、电流强度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ZDF大鼠的治疗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节 电针对ZDF大鼠肝脏线粒体超微结构及AMPK、mTORC1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取材方法
        三、检测指标与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三节 电针对ZDF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检测指标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认识
        1.1 MIRI的中医学病名与病因病机
        1.2 针灸“治未病”理论与“心痛”
        1.3 MIRI的中医证治概要
    2.现代医学对MIRI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MIRI概述
        2.3 MIRI的发病因素
        2.4 MIRI的发生机制
    3.MIRI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概况
        3.1 MIRI的临床表现
        3.2 西医治疗概况
        3.3 中药治疗概况
    4.针灸“治未病”与MIRI防治的研究现状
        4.1 针灸预处理抗MIRI的用穴与电针刺激参数
        4.2 针灸预处理调控MIRI自噬的研究现状
    5.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作用
        5.1 线粒体自噬的概述
        5.2 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研究现状
        5.3 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与线粒体自噬
    6.EAP调控mTORC1、ULK1蛋白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sk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大鼠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心梗面积比与风险面积比及血清酶谱的影响
    实验二 EAP对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TUNEL染色
        2.8 自噬小体的检测
        2.9 免疫荧光染色(IF)
        2.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1 mTORC1、ULK1、FUNDC1蛋白检测
        2.12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EAP对各组大鼠ECG、VAS、IS%及Risk size的影响
        3.3 EAP可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
        3.4 EAP减弱了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
        3.5 EAP调节mTORC1,ULK1和FUNDC1的表达
    实验三 EAP减轻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雷帕霉素的配制
        2.5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6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7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8 TUNEL染色
        2.9 自噬小体的检测
        2.10 免疫荧光染色(IF)
        2.1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2 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分离提取
        2.13 mTORC1-ULK1-FUNDC1通路蛋白检测
        2.14 ATP水平的检测
        2.15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雷帕霉素阻断了EAP的心脏保护作用
        3.2 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
        3.3 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
第三部分 讨论
    1.MIRI实验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2.电针预处理PC6的选择依据
        2.1 PC6的现代研究
        2.2 PC6穴名解析
        2.3 PC6的特异性
        2.4 心脏与心包经的联系
        2.5 电针预处理的选择依据
    3.电针预处理刺激强度的选择
    4.MIRI防治与针灸预处理
    5.mTORC1与MIRI线粒体自噬及电针预处理的干预作用
    6.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四: 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五: 关键基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HbA1c、Igfbp-3、Fik3ca、Car4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针刺对不同发病阶段的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差异分析
    1.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扇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不同
    2.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功能不同
    3.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法基因澈活的KEGG通路不同
    4.针规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的关键基因不同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电针对SI-PHT大鼠血清Ach、NPY及肾脏CXCR-2、MMP-9、MCP-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前期(PHT)的研究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综述二 中西医干预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措施
        2 中药干预高血压前期的研究
        3 针刺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效应
        4 针刺干预高血压的效应及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电针对SI-PHT模型大鼠血清ACH、NPY含量的影响
        材料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原理
        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取穴标准
        2.4 干预方法
        2.5 取材方法
        2.6 指标检测与方法
        2.7 统计学处理
        2.8 实验流程图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电针对SI-PHT基因CXCR-2、MMP-9、MCP-1表达的影响
        材料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取穴标准
        2.4 干预方法
        2.5 取材方法
        2.6 对基因CXCR-2、MMP-9、MCP-1进行real-time RT-PCR验证
        2.7 实验流程图
        结果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研究概况
    1.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2. 高血压前期现代研究概况
    3.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研究进展
    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2. 基因芯片技术与心血管疾病
    3.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 基因芯片技术与针灸学
    5. 基因芯片技术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1 吞咽过程的分期
        1.1.2 吞咽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
        1.1.3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1.1.4 现代医学对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2.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1.2.2 任督脉穴位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关系
        1.2.3 祖国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第二章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用穴规律的文献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2.1.4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
        2.2.1 腧穴运用分析结果
        2.2.2 经络选取规律分析
        2.2.3 特定穴运用分析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
    3.1 资料和方法
        3.1.1 检索策略
        3.1.2 入选标准
        3.1.3 资料提取
        3.1.4 研究质量评价
        3.1.5 主要结局指标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3.2.2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3 GRADE系统推荐分级
    3.4 讨论
        3.4.1 系统评价的结果分析
        3.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
        4.1.3 纳入标准
        4.1.4 排除标准
        4.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方案
        4.2.2 治疗方法
        4.2.3 评定方法
        4.2.4 观察内容和方法
        4.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4.2.6 质量控制
    4.3 结果
        4.3.1 一般资料分析
        4.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
        4.3.3 安全性评价
        4.3.4 小结
    4.4 讨论
        4.4.1 大脑皮层受损致吞咽障碍的特点及机制
        4.4.2 任脉廉泉、督脉风府穴的选取
        4.4.3 电针风府、廉泉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4.4.4 电针廉泉、风府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电针参数定量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参数效应的研究状况
    1.1 电针频率
    1.2 电针波形
    1.3 电流强度
    1.4 刺激时间
    1.5 不同参数组合的电针效应
2 结论与展望

(8)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3. 原发性高血压的针灸治疗
    4. 循经取穴在针刺降压中的应用
    5. PET-CT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针刺治疗高血压概况
        1.1 单穴降压效应的研究
        1.2 多穴降压效果的研究
        1.3 针灸降压机制的临床研究
    2. 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2.1 太冲穴降压效果观察
        2.2 太冲穴降压机理研究
    3. 循经取穴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降压效应研究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
    实验二 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PET-CT研究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讨论
    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特性
    2. 对降压效果的探讨
    3. PET-CT结果的讨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和不足
    三、问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对ZDF大鼠肝脏AMPK/mTORC1表达和能量代谢紊乱的影响研究[D]. 刘霄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D]. 肖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贾文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电针对SI-PHT大鼠血清Ach、NPY及肾脏CXCR-2、MMP-9、MCP-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郭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谢晓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黄伟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7]电针参数定量化的研究进展[J]. 朱丹,白洁静,张晓庆,徐修竹,张建斌. 中国针灸, 2015(05)
  • [8]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D]. 季鹏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9]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10]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概况[A]. 陈思思,刘清国,雷教育.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