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铅污染状况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博[1](2021)在《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沈阳市儿童血铅暴露的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儿童血铅水平、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三甲医院1-6岁的住院儿童(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在家长知情同意前提下,抽取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进行血铅水平检测,对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评价采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检测;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6岁儿童273人,平均BLL(Blood lead level,血铅水平)为26.68μg/L。男童的平均BLL为27.52μg/L,女童的平均BLL为25.97μg/L,BLL超过50μg/L的儿童共有14人(5.13%),没有BLL超过100μg/L的儿童。2、儿童BLL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儿童BLL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进餐前是否洗手、母亲职业、食用膨化食品的频率(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食用膨化食品是儿童BLL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57,95%CI=3.753-34.980)。3、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LL、年龄、性别与儿童行为障碍有关联(P<0.05);母亲文化程度、母亲是否吸烟、抚养人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装修与儿童性格缺陷维度有关联(P<0.05);蔬菜摄入频率<1次/天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交往缺陷、其他障碍维度有关联(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儿童情绪障碍主要受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513)和食用蔬菜频率(β=-1.436)的影响,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情绪障碍得分越高;儿童性格缺陷主要受居住环境装修(β=1.668)、食用蔬菜频率(β=-1.018)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68)的影响,居住环境装修、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性格缺陷得分越高;儿童社会适应不良主要受食用蔬菜频率(β=-0.009)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874)的影响,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得分越高;儿童行为障碍主要受年龄(β=1.146)、性别(β=-0.847)、母亲文化程度(β=-1.169)、血铅水平(β=-0.027)、食用蔬菜频率(β=-1.392)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921)的影响,年龄越大,性别为女、母亲文化程度越低、血铅水平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情绪障碍得分越高;儿童交往缺陷主要受家庭生活水平(β=-0.680)、抚养人文化程度(β=-0.632)、食用蔬菜频率(β=-0.576)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27)的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低、抚养人文化程度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交往缺陷得分越高;儿童不良习惯主要受食用牛奶及奶制品频率(β=-0.689)、食用水果频率(β=-0.773)、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709)和食用碳酸饮料频率(β=-0.328)的影响,食用牛奶及奶制品频率越低、食用水果频率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碳酸饮料频率越高,儿童不良习惯得分越高;儿童其他障碍主要受家庭生活水平(β=-0.850)、食用蔬菜频率(β=-0.719)和食用膨化食品频率(β=-0.508)的影响,家庭生活水平越低、食用膨化食品频率越高及食用蔬菜频率越低,儿童其他障碍得分越高。结论:1、沈阳市1-6岁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为26.68μg/L,血铅水平超过50μg/L的儿童为5.13%,血铅水平明显下降。经常吃膨化食品是儿童血铅水平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调查中儿童血铅水平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没有明显影响。2、食用膨化食品、牛奶及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的频率与儿童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交往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其他障碍的发生有关联;居住环境装修是儿童性格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抚养人文化程度高是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保护因素;女童、年龄越低、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障碍的保护因素;家庭生活水平高是儿童交往缺陷和其他障碍的保护因素。
杨轶男[2](2021)在《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矿区空气、土壤、饮水、饮食等各环境介质铅(Pb)含量,旨在揭示矿区儿童Pb外暴露现状;将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Integrated Exposure Uptake Biokinetic,IEUBK)结合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IEUBK模型,并与实际检测儿童的血Pb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矿区IEUBK模型实用性;从儿童行为、父母职业与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集成研究矿区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为矿区儿童Pb暴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典型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选择中国北方某矿区为研究现场,根据污染程度选择5个外环境空气采样点,根据当地河流走向设置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在矿区农田设置30个土壤监测点,在矿区社区设置15个室内空气监测点,15个室内积尘监测点,随机采集收获期自产玉米30份,自产蔬菜30份,市场采购食品36份,进行外暴露Pb含量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Pb污染评价;采用风险商(HQ)进行Pb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采用超额终生癌症风险(ILCR)进行Pb致癌健康风险评价。(2)选择矿区儿童56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血Pb及尿肾功监测,采用一对一问答式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3)利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IEUBK模型结合研究现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SAS9.3、SPSS26.0等统计软件进行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矿区采暖期Pb单因子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3.0倍,枯水期Pb浓度为丰水期的59.04倍;Pb在蔬菜地、玉米地土壤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50%和52.9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8和2.50倍;室内空气中Pb仅在采暖期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达到了25.45%;室内积尘Pb的超标率高达100%,最大超标倍数17.20倍;家庭自产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其他蔬菜中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67%、14.29%、35.0%,明显高于市场采购蔬菜,自产玉米Pb不存在超标现象。(2)矿区人群不同暴露途径Pb的暴露水平依次为:经消化道>经呼吸>经皮肤,经消化道的暴露量占总暴露水平的98.21%;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HQ分别为3.20、5.54、3.01×10-3,ILCR经呼吸道、消化道分别为4.96×10-7、5.64×10-6。(3)矿区儿童血Pb中位数为10.61μg/dl,四分位数间距为4.33μg/dl~19.32μg/dl;矿区儿童血Pb与铝(Al)、钒(V)、铬(Cr)、锰(Mn)、镍(Ni)、锌(Zn)、砷(As)之间呈正相关,与Cr相关系数最大,rs=0.437;与铜呈负相关。(4)多重线性回归多因素显示:每天平均在马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吃牛奶奶粉3~4次、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时间9个月以上均是导致矿区儿童血Pb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5)利用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IEUBK模型,预测显示儿童血Pb浓度及其超过观察值10μg/dl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0~岁组浓度2.18μg/dl,概率0.06%;1~岁组浓度4.35μg/dl,概率3.84%;2~岁组浓度5.3μg/dl,概率8.84%;3~岁组浓度6.16μg/dl,概率15.12%;4~岁组浓度6.23μg/dl,概率15.71%;5~岁组浓度6.38μg/dl,概率16.93%;6~岁组浓度6.56μg/dl,概率18.47%。结论:矿区采暖期空气、枯水期饮水中铅含量增高,当时农产品铅含量超标,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仍需长期观察研究;父母既往职业暴露、住房装修时间长短与儿童血铅存在关联;矿区儿童体内钒、锰、镍元素与血铅呈正相关;儿童每天超过2小时在马路是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儿童血铅水平,乳制品是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IEBUK模型预测效果在1,2,5,6年龄段表现良好,在0,3,4年龄段还需要优化模型暴露参数。
肖冰[3](2020)在《小麦田块尺度镉砷铅污染及其叶面阻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典型复合污染源(污水灌溉、冶炼厂和道路交通)农田土壤及小麦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田块尺度上(纵向上受周边污灌河流和冶炼厂影响,横向上受道路交通影响)调查研究农田土壤和小麦籽粒中镉(Cd)、砷(As)和铅(Pb)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并采用化学致癌物和化学非致癌物风险评价模型对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远离道路且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均匀的田块开展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叶面单独和混合喷施Zn(0.2%ZnSO4)、Mg(0.4%MgSO4)和Mn(0.2%MnSO4)共计七个处理,探究叶面调理剂对小麦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最终筛选出能有效阻控北方石灰性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Cd、As和Pb在小麦籽粒中累积的叶面调理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块尺度农田土壤-小麦籽粒Cd、As和Pb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该农田土壤Cd、As和P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超标(GB 15618-2018),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100%和36.7%,土壤重金属为中度污染水平;小麦籽粒中Cd和Pb含量超标率分别为76.7%和13.3%,As含量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安全限值。在纵向上距污灌河流和冶炼厂不同距离土壤Cd、As和Pb含量无显着差异,但小麦籽粒中Cd和As含量差异显着,近组Cd和As含量比远组分别高14.9%和41.8%(P<0.05)。在横向上土壤和小麦籽粒Pb含量主要受道路交通影响,最近组土壤和小麦籽粒Pb含量分别比最远组高78.9%和471%(P<0.05)。该典型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中小麦籽粒Cd和As对成人和儿童均存在比较严重的致癌风险(致癌风险值Ri>1×10-4),风险值Cd>As,儿童>成人,小麦籽粒Pb尚未对人体健康产生健康风险。(2)叶面调理剂对小麦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研究七种叶面调理剂处理小麦产量除Mg处理外(提高16.5%)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不论喷施何种叶面调理剂,小麦成熟期各器官Cd、As和Pb富集规律均表现为:根部>秸秆>籽粒。与对照相比,除Mn处理小麦籽粒As含量降低22.8%(P<0.05),单独Zn、Mg和Mn处理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均无显着差异。Zn、Mg和Mn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喷施对抑制Cd、As和Pb在小麦籽粒累积的效果优于单独喷施,其中Mg+Mn和Zn+Mg+Mn处理效果最佳,可通过抑制Cd、As和Pb从小麦秸秆到籽粒的转运,最终降低其在籽粒的累积,与对照相比Mg+Mn处理小麦籽粒 Cd、As 和 Pb 含量分别降低 18.0%、25.6%和 41.1%(P<0.05),Zn+Mg+Mn处理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分别降低19.0%、23.9%和51.3%(P<0.05)。并且七种叶面调理剂处理(Mn处理除外)对抑制籽粒重金属累积效果均为Pb优于Cd和As。综上所述,对于北方石灰性土壤Cd、As和Pb中度复合污染农田,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初期各喷施一次Mg+Mn混合或Zn+Mg+Mn混合的叶面调理剂可有效阻控Cd、As和Pb在小麦可食部位的累积。
孙亮,潘晓东,赵栋,陈江,周标,张荷香[4](2020)在《2014—2019年浙江省谷物及制品中铅污染状况及人群暴露水平》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浙江省谷物及制品中铅污染状况和人群经谷物及制品铅摄入量。方法 2014—2019年在全省种养殖、收购环节、农贸市场、超市、商店等地采集谷物及制品4855份进行检测,结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进行评价;并利用2015—2016年浙江省居民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和谷物及制品中铅浓度计算人群铅暴露水平。结果 2014—2019年浙江省谷物及制品铅检出率59.03%,合格率为99.3%,铅平均含量为0.031 mg/kg,其中小米中铅平均含量最高,为0.049 mg/kg;谷物类罐头铅平均含量最低,为0.020 mg/kg。人群经谷物及制品平均铅摄入量为0.16μg/(kg·d),高暴露人群P97.5摄入量为0.45μg/(kg·d)。结论浙江省谷物及制品中铅污染状况总体较低,较2009—2013年有明显改善,居民平均每日谷物及制品铅摄入量较低。
胡卉,邵祥龙,任亚萍,邬天凤,沈惠平,柏品清[5](2020)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膳食铅暴露水平》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膳食中铅的暴露水平,为针对目标人群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616名中小学生,采用称重法、3 d 24 h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食物消费量调查,检测采集的1 145件食品样本中铅的含量,计算中小学生的铅暴露水平。结果有568件食品样本检出铅,总检出率为49.61%; 41件铅超标,总超标率为3.58%。铅平均含量为(0.12±0.25)mg/kg,铅含量前3位的食品类别依次为菌藻类、豆类及其制品和水产类及其制品。中小学生每周膳食铅暴露量均值为9.94μg/kg,占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ted weekly intake,PTWI)的39.76%,其中膳食高消费学生的每周膳食铅暴露量为29.56μg/kg,占PTWI的118.24%。蔬菜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和谷类及其制品是学生膳食铅摄入的主要来源,其每周膳食铅暴露量均值分别为2.57,2.44和1.43μg/kg,占PTWI的百分比分别为10.26%,9.76%和5.74%。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售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铅污染,中小学生膳食中铅暴露的总体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不同食物消费量人群铅暴露水平有一定差异,应引起重视。
赵晓峰[6](2019)在《耐铅乳酸菌分离鉴定、吸附特性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金属铅(Plumbum,Pb)是一种蓄积性很强的重金属元素,在微量存在的情况下对人体也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由于其极强的累积性和不可逆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铅的危害排在第二位。近几年,重金属铅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被报道,重金属铅污染防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理化方法去除重金属,存在着费用高,副作用大等缺陷,而微生物吸附法由于其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往研究报道,乳酸菌具有一定的吸附重金属铅的能力,因此使用食品级的乳酸菌治理重金属污染成为主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从包头市包钢矿区和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区附近选取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23个土壤样品,通过平板划线法从中筛选出104株乳酸菌菌株。对104株乳酸菌进行铅耐受能力试验,得到10株具有高耐铅浓度6000mg/L的乳酸菌。并对分离得到的10株高耐铅乳酸菌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最后结果得出,Qac、Qad、Qae、Kd42为植物乳杆菌;Fe3和10a1为戊糖片球菌;Qaa为海氏肠球菌;Qab为清酒乳杆菌;Haa、Qa1 1为食窦魏斯氏菌。将以上10株高耐铅菌株进行铅吸附试验,得到两株吸附效果相对较好的菌株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其吸附率分别为 58.73±1.05%和 90.10±0.36%。对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进行铅吸附特性研究,分析pH值、温度、吸附时间、湿菌体浓度、P2+b浓度等因素对E.hirae Qaa和P.penntosaceus Fe3吸附铅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对两株菌株吸附铅的最佳条件进行优化。得到E.hira Qaa吸附Pb2+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230mmin,湿菌体浓度6g/L,Pb2+浓度80mg/L,pH值5.6,此模型预测吸附量为8.24mg/g;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246min,湿菌体浓度为4.18g/L,Pb2+浓度为85.26mg/L,pH值为5.11,此时模型预测吸附量为19.79mg/g。同时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结果E.hirae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过程均不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而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菌株吸附Pb2+后,形态均出现变形、凹陷、粘连甚至破裂的现象,表面聚集有沉淀物。透射电镜(TEM)扫描分析菌体切面有黑色沉积物,能谱(EDS)显示菌体内部有铅存在,说明菌体不仅存在着表面吸附,还包括胞内积累。傅里叶红外光谱(RTIR)显示,菌株吸附Pb2+主要是-OH、-NH、-COOH等官能团参与了吸附过程。表面静电作用、络合反应、离子交换和胞内积累等是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主要作用机制,同时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核酸、磷酸酯、多糖及S层蛋白和脂肪酸也参与了吸附过程。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将菌体细胞上的羧基、羟基、氨基等官能团掩蔽后,两试验菌株的吸附效果明显降低。说明这些官能团在吸附Pb2+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解吸剂对菌体进行铅吸附解吸时,酸性解吸剂0.1mol/L HC1解吸效果最好。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灭活菌对Pb2+的吸附能力下降一半。NaOH处理后的菌体对Pb2+的吸附作用明显提高。
孙薛梦[7](2019)在《西北典型河谷城市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重金属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很难被降解,易通过食物链进行累积,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系统探究重金属在城市多介质中的含量分布、来源、污染及其人体暴露风险是城市环境污染综合调控和城市风险管理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典型河谷城市(由于自身地形上的特点导致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兰州、乌鲁木齐和延安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了城市土壤、灰尘中25种重金属和植物中8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探究重金属在多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累积规律,评估研究区重金属人群健康风险,利用IEUBK模型预测研究区0-6岁儿童血铅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西部河谷型城市特征污染物台账建立、城市环境污染综合调控与风险管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河谷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兰州市土壤和灰尘中Ba、Ce、Co、Cr、Cu、La、Pb、Sr、U、Zn、Zr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乌鲁木齐市土壤和灰尘中Ba、Co、Cr、Cu、Mn、Pb、U、V、Y、Zn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延安市土壤和灰尘中Ba、Co、Cu、Pb、Sr、Zn、Zr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远大于植物,且植物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总体来看,三种环境介质中,乌鲁木齐重金属的含量最高,兰州次之,延安最低。利用正定矩阵因子(PMF)方法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石油及合金制造等工业、交通和自然。(2)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典型河谷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污染水平均为轻度污染。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土壤和灰尘中Pb、Zn元素为轻度污染,其余元素均处于轻微污染及无污染水平;乌鲁木齐市土壤中,除Zn元素为轻度污染外,其余元素污染程度较低,而乌鲁木齐市灰尘中Zn处于中度污染,Cu、Pb为轻度污染;延安市仅有灰尘中Co元素为中度污染,其余元素在土壤和灰尘中的污染程度均较低。从区域环境元素污染程度来看,Cu、Pb、Zn是三个城市主要的特征污染物,其污染水平与人类活动比如城市工业和交通等的排放有关。(3)利用EPA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典型河谷城市土壤和灰尘中有害元素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兰州、乌鲁木齐、延安土壤有害元素(As、Cr、Pb、V、Co、Mn、Ni、Cu、Sr、Zn)通过消化道、呼吸和皮肤接触暴露途径对儿童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大于1,致癌风险均高于10-4。除延安外,兰州和乌鲁木齐城市灰尘中有害元素对儿童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对于成人而言,仅有兰州城市灰尘中有害元素对其产生的风险超过安全范围。所有重金属经手-口途径对人体产生的风险最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4)IEUBK模型儿童血铅预测结果表明儿童血铅值基本都处于100μg/L以下,未超过我国儿童血铅的可接受水平,但部分年龄段的儿童血铅预测值已经超过50μg/L(美国儿童血铅可接受水平),建议婴幼儿应减少接触铅污染土壤、灰尘的机会,并减少铅污染食品的摄入。从不同区域来看,兰州市除0-1岁儿童血铅预测值未超过50μg/L外,其余年龄段儿童血铅预测值均高于50μg/L;乌鲁木齐市1-2岁、2-3岁儿童,延安市1-2岁、2-3岁、3-4岁儿童血铅预测值均高于50μg/L。研究结果显示1-3岁儿童是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铅污染主要影响的对象,应高度重视1-3岁婴幼儿儿童铅的暴露防护和保育。
娄志义[8](2018)在《L—苏糖酸镁对铅致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金属对食品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问题,而铅污染显得更为严重。人体铅中毒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食品中的铅,铅能够严重危害人的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生长发育,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是毒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铅暴露能损伤儿童的学习和记忆功能,这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通过使用L-苏糖酸镁(magnesium-L-threonate,MgT)提高脑中的镁的含量,能增强记忆功能以及突触可塑性,那么提高脑中的镁对铅暴露导致的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损伤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在大鼠的发育期,铅暴露对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果蝇 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的表达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表达都有影响,并且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具有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活性的Ezh2,通过促进组蛋白的甲基化能够调节很多基因的表达,那么铅是否会通过调节Ezh2的表达进而调节NMDA受体亚单位基因的表达,MgT对铅暴露引起的NMDA受体的表达的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均未见报道。目的1.探究食品源性的MgT对铅暴露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的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2.探究铅暴露对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调节机理及MgT的作用方法1.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MgT对铅至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损伤的影响。2.Golgi-cox染色实验用于树突棘密度及分支数量的形态学分析。3.用Western Blot检测成年大鼠海马中突触相关蛋白,检测PC12细胞、发育期大鼠海马细胞及成年大鼠海马细胞中Ezh2,H3K27me3和H3等蛋白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及RT-PCR分别检测发育期和成年大鼠海马、原代海马神经元和PC12细胞NMDA受体亚单位、AMPA(al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α-氨基-3-轻基-5-甲 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亚单位以(PSD-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突触后密度蛋白-95)的mRNA表达。结果1.在水迷宫实验中,铅暴露显着的损伤了大鼠的记忆功能,而MgT能修复铅暴露大鼠的记忆功能的损伤。2.MgT提高了铅暴露大鼠海马的树突棘密度及树突分支的数量。3.MgT提高了 GluRl和NR2A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及铅暴露组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而NR2B和PSD-95仅在正常对照组中有提高。4.镁能修复铅损伤的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同时提高了铅损伤的NR2A、NR2B、GluRl、GluR2以及PSD-95等基因mRNA表达量。5.铅降低了 PC12细胞和14天大鼠海马中Ezh2,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了 NR1 mRNA表达。6.铅提高了 60天成年大鼠海马中Ezh2,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 NR1 mRNA表达;7.MgT提高了正常对照组和铅鼠海马中NR1的表达以及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1.MgT对铅暴露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这种作用与MgT能够增加铅损伤的大鼠海马组织树突棘密度及分支数量有关,而树突棘密度的增加又与MgT促进突触相关蛋白GluR1和NR2A的表达有关。2.镁能够增加铅损伤的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及PC12细胞突起生长,而树突棘密度的增加又与MgT促进突触相关蛋白NR2A、NR2B、GluR1、GluR2以及PSD-95的表达有关。3.铅可能通过Ezh2介导的H3K27三甲基化调节NR1的转录,MgT能够修复铅对NR1的表达的损伤作用,但是这种修复作用并非通过H3K27三甲基化的调节实现的。
刘林丽[9](2018)在《南京市学龄儿童血铅水平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铅是地壳中无处不在的蓝灰色重金属。铅的所有形态,包括有机和无机,都有潜在的毒性。铅可以通过呼吸吸入、饮食摄入、皮肤接触等多种暴露途径被人体吸收,且一旦进入人体不易被排除。由于儿童对铅的吸收率高且排泄率低,所以儿童更容易受到铅毒性的影响。铅暴露对儿童的语言、行为、运动及认知发育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即使是低水平的铅暴露,对儿童也具有较强的神经发育毒性。儿童铅中毒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健康问题之一。现有的儿童血铅筛查仅针对6岁以下儿童,而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又存在比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高的状态,尤其6~8岁儿童。这个年龄段是整个学龄阶段的铅暴露重要时期。所以关注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铅中毒的防治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而且有利于减少由铅中毒而造成的弱智人口。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的《环境与儿童成长行动计划》获得2010年9月~2012年9月742名学龄儿童的健康档案、问卷信息、成绩等。通过分析742名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掌握南京市学龄儿童血铅水平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学龄儿童血铅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与其生长发育水平、红细胞参数和期末成绩的相关性。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中南京市742名7~11岁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均值为26.84 μg/L,(P25~P75为17.80 μg/L~31.17μg/L),血铅水平高于50 μg/L的检出率为7.14%,虽然儿童血铅水平及中毒率较全国其他部分地区低,但是与发达很多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段差距,所以预防儿童铅中毒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血铅水平分析中发现,男童血铅水平平均值高于女童(分别为28.91μg/L和24.40 μg/L),且具有显着的差异性(p<0.001);不同年龄层儿童的血铅水平平均值分别为38.82μg/L、32.12 μg/L、25.22 μg/L、21.93 μg/L 和 24.17 μg/L,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在本研究筛选的十个影响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变化的变量(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孩子是否与父母亲生活、是否装修、家中是否有人吸烟、家附近是否有工厂、上学交通方式、是否挑食)中,通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家里有人吸烟、上学交通方式和挑食均对儿童血铅浓度有显着的影响。建议学龄儿童家长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铅防范意识,避免让儿童成为被动吸烟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营养,以便从降低铅暴露到降低铅的肠胃吸收等多个途径降低儿童血铅水平,从而实现理想的“零铅水平”。(3)本研究中南京市7~11岁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总体上处于正常水平,不存在营养不良、发育不良或肥胖等问题,但是不论男童还是女童,血铅水平超标(>50 μg/L)的儿童身高、体重、胸围和腰围均显着低于血铅水平不超标(<50μg/L)的儿童,血铅浓度与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有显着的负相关性,高血铅水平组儿童身高、体重、胸围、腰围低于正常生长发育的风险较低血铅水平组儿童增加,其中胸围和腰围表现显着。(4)从血铅水平对儿童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分析中发现,血铅水平高于50μg/L的儿童红细胞计数(RBC)高于血铅水平低于50μg/L的儿童,但是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血铅水平超标的儿童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血铅水平不超标的儿童,且Hb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通过血铅水平和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Hb、MCH与血铅水平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高血铅水平组Hb低于正常值的风险也会显着增加。(5)从儿童血铅水平对成绩的影响分析中发现,学龄儿童的学习成绩随着血铅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血铅水平对儿童语文成绩的影响较外语和数学成绩的影响大,高血铅组儿童语文成绩低于平均值的风险也会显着增加,说明铅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影响尤为突出。铅对儿童的学习及智力水平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降低儿童铅暴露水平。
马瑛[10](2018)在《计划生育背景下兄弟姐妹数对族群间儿童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人力资本的增长是促进国家经济与个体发展的不竭动力。兄弟姐妹数对个体或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是家庭经济学的经典议题。依据Becker提出的量质权衡理论与Black提出的资源稀释理论,家庭规模越大,个体得到的家庭资源越少,家庭中儿童的质量越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控制家庭生育子女数促进了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升。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实施时间、实施方法和实施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家庭规模的差异。本研究考察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族群间兄弟姐妹数量的差异是否导致了族群间儿童健康上的差异。也旨在检验量质权衡理论与资源稀释理论的理论在中国语境下是否成立。本研究使用中国家户追踪调查2010年数据(CFPS2010)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儿童体质健康的Z评分偏差值来看,兄弟姐妹数越多与儿童健康偏差值呈正相关,且无族群间的显着性,随兄弟数量、哥哥数增加,儿童体质健康Z评分偏差值越大。第二,从衡量儿童智力健康的认知能力来看,兄弟姐妹数、男性同胞数、女性同胞数、年长同胞数、年幼同胞数都与儿童的认知能力负相关。族群间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差异,主要通过男性同胞数、年幼同胞数产生,随男性同胞数量、年幼同胞数量增加,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的认知能力差距扩大。第三,从代表儿童精神健康的抑郁程度来看,兄弟姐妹数对儿童的抑郁程度呈负相关,且无族群间的差异,女性同胞数与姐姐的数量越多,儿童抑郁程度越强。这些结果说明,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兄弟姐妹数的差异扩大了族群间儿童认知能力差异,这种差异在儿童体质健康与精神健康方面并没有体现。
二、食品铅污染状况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铅污染状况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采集与检测 |
2.3.2 诊断标准 |
2.3.3 问卷调查内容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儿童血铅水平情况 |
3.2.2 不同出生结局、喂养方式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3 家庭因素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4 儿童基本情况对血铅水平分布的影响 |
3.2.5 父母及家庭情况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6 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 |
3.2.7 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血铅水平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3.4 其它因素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4.2.1 儿童基本情况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2 父母及家庭情况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4.2.3 饮食习惯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
3.5 儿童各维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1 儿童情绪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2 儿童性格缺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3 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4 儿童行为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5 儿童交往缺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6 儿童不良习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7 儿童其他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儿童血铅水平现状 |
4.2 儿童血铅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3 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铅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儿童铅暴露途径 |
1.2 儿童机体中的铅代谢 |
1.3 儿童铅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
1.4 儿童环境铅暴露防治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
2 矿区概况 |
2.1 矿区介绍 |
2.2 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区环境铅暴露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评价方法 |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污染源暴露分析 |
2.2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
2.3 人群外暴露计算及其风险评估 |
3 讨论 |
第三章 矿区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儿童体内铅含量现状分析 |
2.3 儿童血铅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IEUBK模型的环境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研究 |
1 IEUBK模型原理及应用 |
1.1 常用血铅模型比较及选取 |
1.2 模型概况 |
1.3 模型构造 |
1.4 铅的生物利用度 |
1.5 模型参数设置基本原理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儿童行为参数调查方法 |
2.2 环境污染参数研究方法 |
2.3 模型本地化、验证和应用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小麦田块尺度镉砷铅污染及其叶面阻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华北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及污染现状 |
1.2.2 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
1.2.3 华北地区小麦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4 阻控重金属进入农作物可食部位的叶面调理剂技术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田块尺度农田土壤—小麦Cd、As和Pb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2.1.3 农田土壤Cd、As和Pb污染评价方法 |
2.1.4 小麦籽粒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壤重金属Cd、As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 |
2.2.2 小麦籽粒Cd、As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 |
2.2.3 小麦籽粒Cd、As和Pb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叶面调理剂对复合污染农田小麦Cd、As和Pb累积的阻控效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处理 |
3.1.4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3.2.2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Cd累积的阻控效应 |
3.2.3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As累积的阻控效应 |
3.2.4 叶面调理剂对小麦Pb累积的阻控效应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2014—2019年浙江省谷物及制品中铅污染状况及人群暴露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检测方法 |
1.3 消费量数据 |
1.4 评价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1.6 暴露水平 |
2 结果 |
2.1 铅污染状况 |
2.2 不同年度铅合格率变化情况 |
2.3 不同采样场所谷物及制品铅污染状况 |
2.4 不同产地谷物及制品铅污染状况 |
2.5 人群经谷物及制品摄入铅水平 |
3 讨论 |
(5)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膳食铅暴露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中小学生食物消费量调查 |
1.2.2 市售食品中铅含量检测 |
1.2.3 膳食铅暴露水平评估方法 |
1.2.4 质量控制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中小学生各类食物消费量 |
2.2 食品中铅污染水平 |
2.3 膳食铅暴露水平评估 |
2.4 各学段学生各类食品的安全消费水平 |
3 讨论 |
(6)耐铅乳酸菌分离鉴定、吸附特性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重金属概述 |
1.1.1 重金属铅的来源 |
1.1.2 重金属铅的危害 |
1.1.3 去除食品中重金属铅的方法 |
1.2 重金属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1.2.1 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
1.2.2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和解毒作用 |
1.2.3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
1.2.4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1.3 乳酸菌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
1.3.1 乳酸菌作为生物吸附剂的潜力 |
1.3.2 乳酸菌吸附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1.3.3 乳酸菌吸附重金属机理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耐受重金属铅的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及样品 |
2.2.2 培养基 |
2.2.3 试验试剂 |
2.2.4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5 标准菌株 |
2.3 试验方法 |
2.3.1 耐铅乳酸菌的分离 |
2.3.2 分离乳酸菌的保存 |
2.3.3 耐铅乳酸菌的筛选 |
2.3.4 高耐铅乳酸菌的形态观察 |
2.3.5 高耐铅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3.6 10株高耐铅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乳酸菌菌株的分离结果 |
2.4.2 耐铅乳酸菌的筛选结果 |
2.4.3 乳酸菌菌株的形态观察结果 |
2.4.4 乳酸菌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2.4.5 菌株16S rRNA鉴定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
2.5 小结 |
3 乳酸菌对重金属铅的吸附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乳酸菌吸附重金属铅试验 |
3.3.2 不同因素对试验菌株吸附Pb~(2+)的影响 |
3.3.3 响应面法优化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铅的最佳条件选择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2 乳酸菌对Pb~(2+)的吸附能力测定 |
3.4.3 不同因素对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影响 |
3.4.4 响应面法优化E. 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最佳条件选择 |
3.5 小结 |
4 乳酸菌对重金属铅的吸附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菌株 |
4.2.2 试验试剂 |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等温吸附方程拟合 |
4.3.2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吸附动力方程拟合 |
4.3.3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铅的稳定性研究 |
4.3.4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对Pb~(2+)吸附前后的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
4.3.5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对Pb~(2+)吸附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
4.3.6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对Pb~(2+)吸附前后傅里叶红外光谱观察 |
4.3.7 官能团掩蔽法 |
4.3.8 预处理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试验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的等温吸附模型 |
4.4.2 E.hirae Qaa和P.pentosaccus Fe3吸附Pb~(2+)的吸附动力学 |
4.4.3 E.hirae Qaa和P.pentosaccus Fe3吸附铅的稳定性研究 |
4.4.4 菌株J.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铅的扫描电镜观察 |
4.4.5 菌株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铅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
4.4.6 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菌体表面基团对铅离子吸附能力的比较 |
4.4.7 官能团掩蔽对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能力的影响 |
4.4.8 预处理菌株E.hirae Qaa和P.pentosaceus Fe3吸附Pb~(2+)能力的比较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西北典型河谷城市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重金属研究进展 |
1.2.1 城市土壤重金属 |
1.2.2 城市灰尘重金属 |
1.2.3 城市道路植物重金属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品采集 |
2.3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
2.4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4.1 实验试剂 |
2.4.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2.5.1 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方法 |
2.5.2 重金属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2.5.3 重金属空间分析与来源解析方法 |
2.5.4 儿童血铅预测模型与方法 |
2.5.5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
第3章 兰州市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 |
3.1 城市土壤 |
3.1.1 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3.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3.1.3 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
3.1.4 城市土壤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
3.1.5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
3.2 城市灰尘 |
3.2.1 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3.2.2 城市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3.2.3 城市灰尘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
3.2.4 城市灰尘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
3.2.5 城市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
3.3 城市植物 |
3.3.1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3.3.2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3.3.3 城市植物响应污染的元素计量学特征 |
3.3.4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相关性分析 |
3.4 多介质有害元素计量学特征 |
3.4.1 土壤-灰尘系统中有害元素 |
3.4.2 土壤-灰尘-植物系统中有害元素 |
3.5 0-6岁儿童血铅值预测与预警 |
3.6 小结 |
第4章 乌鲁木齐市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 |
4.1 城市土壤 |
4.1.1 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4.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1.3 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
4.1.4 城市土壤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
4.1.5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
4.2 城市灰尘 |
4.2.1 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4.2.2 城市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2.3 城市灰尘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
4.2.4 城市灰尘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
4.2.5 城市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
4.3 城市植物 |
4.3.1 城市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4.3.2 城市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3.3 城市植物响应污染的元素计量学特征 |
4.3.4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相关性分析 |
4.4 多介质有害元素计量学分析 |
4.4.1 土壤-灰尘系统中有害元素 |
4.4.2 土壤-灰尘-植物系统中有害元素 |
4.5 0-6岁儿童血铅值预测与预警 |
4.6 小结 |
第5章 延安市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 |
5.1 城市土壤 |
5.1.1 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5.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5.1.3 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
5.1.4 城市土壤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
5.1.5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
5.2 城市灰尘 |
5.2.1 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5.2.2 城市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城市灰尘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
5.2.4 城市灰尘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
5.2.5 城市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
5.3 城市植物 |
5.3.1 城市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
5.3.2 城市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5.3.3 城市植物响应污染的元素计量学特征 |
5.3.4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相关性分析 |
5.4 多介质有害元素计量学分析 |
5.4.1 土壤-灰尘系统中有害元素 |
5.4.2 土壤-灰尘-植物系统中有害元素 |
5.5 0-6岁儿童血铅值预测与预警 |
5.6 小结 |
第6章 有害元素环境风险区域调控与管理 |
6.1 引言 |
6.2 有害元素环境污染与风险的区域差异 |
6.3 有害元素环境污染的区域调控与管理 |
6.4 有害元素铅儿童暴露风险的区域调控与管理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8)L—苏糖酸镁对铅致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中的镁及其对动物的生理功能 |
1.1.1 食品中的镁及吸收 |
1.1.2 镁的临床学研究 |
1.1.3 镁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系统的活化剂 |
1.1.4 镁对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
1.1.5 镁对动物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1.1.6 镁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
1.2 食品安全与铅污染 |
1.2.1 食品安全与环境中的铅 |
1.2.2 食品中铅的来源 |
1.2.3 铅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危害 |
1.3 铅的神经毒理作用及其机制 |
1.3.1 儿童血铅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
1.3.2 铅暴露对动物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1.3.3 铅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
1.3.4 铅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
1.3.5 铅的表观遗传学效应 |
1.3.6 铅中毒治疗的研究 |
1.4 海马的结构、功能与学习记忆 |
1.4.1 海马的结构 |
1.4.2 海马的纤维联系 |
1.4.3 海马与学习记忆 |
1.4.4 海马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
1.5 树突棘与学习和记忆 |
1.5.1 树突棘的结构及可塑性 |
1.5.2 树突棘可塑性的调节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大鼠慢性铅中毒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和药品 |
2.1.2 实验动物 |
2.1.3 血液铅含量测定 |
2.1.4 海马组织铅含量测定 |
2.1.5 Y迷宫实验 |
2.2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铅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2.3.2 血铅浓度 |
2.3.3 海马铅浓度 |
2.3.4 铅暴露对大鼠空间识别记忆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MgT对Pb暴露大鼠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 |
3.1 材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药品 |
3.1.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1.4 海马组织铅含量测定 |
3.1.5 组织收集 |
3.1.6 Golgi-cox实验 |
3.1.7 Western blot实验 |
3.1.8 荧光定量PCR反应 |
3.2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MgT修复了铅暴露大鼠空间记忆的损伤 |
3.3.2 海马铅的浓度 |
3.3.3 MgT增加了铅暴露大鼠海马DG区树突棘密度 |
3.3.4 MgT增加了铅暴露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 |
3.3.5 MgT增加了铅暴露大鼠海马树突分支的数量 |
3.3.6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7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AMPA受体亚单位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8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9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NR2A和GluR1 mRNA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MgT修复Pb损伤学习记忆的可能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1.2 PC12细胞培养及处理 |
4.1.3 海马神经元培养及处理 |
4.1.4 荧光定量PCR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MgT和Mg对铅暴露PC12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 |
4.2.2 MgT对铅暴露PC12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3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
4.2.4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NMDAR表达的影响 |
4.2.5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AMPAR表达的影响 |
4.2.6 Mg~(2+)对铅暴露原代海马神经元PSD95表达的影响 |
4.2.7 Mg~(2+)对海马神经元EZH2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MgT和铅对NR1作用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1.2 实验细胞及培养 |
5.1.3 实验动物及处理 |
5.1.4 组织收集 |
5.1.5 大鼠脑组织中铅含量测定(同第二章) |
5.1.6 荧光定量PCR |
5.1.7 RT-PCR检测 |
5.1.8 Western blot |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铅对PC12细胞中NR1的转录调节 |
5.2.2 铅对发育期大鼠海马中NR1的转录调节 |
5.2.3 铅对成年大鼠海马NR1的转录调节 |
5.2.4 MgT对铅暴露大鼠海马NR1表达的修复作用 |
5.2.5 海马中铅浓度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南京市学龄儿童血铅水平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儿童铅中毒问题 |
2.1.1 铅中毒史 |
2.1.2 国内外儿童铅中毒状况 |
2.2 儿童铅暴露来源及影响因素 |
2.3 铅对儿童的健康影响 |
2.4 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措施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选择 |
3.2 信息采集 |
3.3 测量方法与诊断标准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诊断标准 |
3.3.3 样本采集及检测 |
3.3.4 人体测量 |
3.3.5 期末成绩 |
3.4 质量控制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 |
4.1 血铅水平分布情况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1.2 学龄儿童血铅水平现状 |
4.1.3 不同血铅水平频数分布情况 |
4.1.4 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分析 |
4.2 影响血铅浓度的因素分析 |
4.2.1 样本构成情况 |
4.2.2 单因素分析 |
4.2.3 多因素分析 |
4.2.4 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儿童血铅水平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 |
5.1 血铅水平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
5.1.1 样本构成情况 |
5.1.2 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
5.1.3 血铅水平与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
5.2 血铅水平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 |
5.2.1 样本的一般情况 |
5.2.2 红细胞参数 |
5.2.3 血铅水平与儿童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 |
5.3 血铅水平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
5.3.1 样本基本情况 |
5.3.2 期末成绩 |
5.3.3 血铅水平与儿童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及会议 |
致谢 |
(10)计划生育背景下兄弟姐妹数对族群间儿童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族群间儿童健康人力资本的差异 |
1.1.2 计划生育政策在族群间实施的差异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
2.2 关于兄弟姐妹数效应与兄弟姐妹结构效应的文献综述 |
2.2.1 兄弟姐妹数量效应 |
2.2.2 兄弟姐妹结构效应 |
2.3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
2.3.1 宏观方面的影响 |
2.3.2 微观方面的影响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理论 |
3.1.1 量质权衡理论(Qualiyt-Quantity Tradeoff Theory) |
3.1.2 资源稀释理论(Resource Dilution Theory) |
3.2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数据、变量与方法 |
4.1 数据 |
4.2 变量 |
4.2.1 因变量 |
4.2.2 自变量 |
4.3 模型与方法 |
第五章 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兄弟姐妹数效应及族群差异 |
5.2.2 兄弟姐妹性别结构效应及族群差异 |
5.2.3 兄弟姐妹的长幼结构及族群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食品铅污染状况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市某医院1-6岁儿童铅暴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D]. 李广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轶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3]小麦田块尺度镉砷铅污染及其叶面阻控效应研究[D]. 肖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2014—2019年浙江省谷物及制品中铅污染状况及人群暴露水平[J]. 孙亮,潘晓东,赵栋,陈江,周标,张荷香. 卫生研究, 2020(05)
- [5]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膳食铅暴露水平[J]. 胡卉,邵祥龙,任亚萍,邬天凤,沈惠平,柏品清.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3)
- [6]耐铅乳酸菌分离鉴定、吸附特性及机理的研究[D]. 赵晓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西北典型河谷城市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D]. 孙薛梦.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L—苏糖酸镁对铅致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理研究[D]. 娄志义.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9]南京市学龄儿童血铅水平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刘林丽. 南京大学, 2018(01)
- [10]计划生育背景下兄弟姐妹数对族群间儿童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 马瑛. 兰州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