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

一、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洪洋[1](2021)在《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固定大转子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分析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Jensen分型Ⅲ、Ⅴ型的患者56例,其中骨折组21例采用PFNA加用不吸收线缝合固定大转子,对照组35例采用单纯PFNA治疗。用SPSS26.0软件将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手术过程中主钉的进针点定位困难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髋关节撞击情况,手术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情况,手术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对两种治疗方法做出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7-1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一般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手术后的第1个月,骨折组Harris功能评分为48.05±2.037分,对照组37.91±4.422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的3个月,骨折组Harris功能评分69.48±1.861分,对照组52.54±2.049分,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的6个月,骨折组Harris功能评分81.10±2.484分,对照组73.29±2.094分,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在手术过后的1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为12.38±2.617°,对照组8.91±2.04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在手术过后的3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为23.33±3.916°,对照组18.31±2.398°,比较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过后的6个月,骨折组髋关节外展角度为36.67±1.983°,对照组为31.97±3.59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发生率为23.8%,对照组62.9%,骨折组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撞击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2.9%,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撞击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7%,两组结果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加用不吸收线缝合固定大转子的治疗效果优于用单纯PFNA的治疗方法,此方法不但可以减少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的情况,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髋关节撞击现象的发生情况,以及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外展力量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治疗方式。

何平恩[2](2021)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探讨术前加用一组中医正骨手法松解软组织及骨折端短缩嵌插、纠正旋转移位,对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效果及髋关节功能等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病例数60例,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按照纳入标准选取我院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31A1.1—31A2.2),术前讨论拟定行闭合复位内PFNA固定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与随机数字表对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均行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两组手术均不使用牵引床;对照组仅在术中行闭合复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患者麻醉且肌松药充分作用后,患肢消毒铺巾前加用一组中医正骨手法以松解软组织及骨折端嵌插。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PFNA内固定后双髋颈干角差值、髋关节内外翻率、髋关节前后倾率、后内侧壁阴性支撑率以及术后2周、4周、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is评分等指标,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检验,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髋内外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双髋颈干角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后内侧壁阴性支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髋关节前后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术后2周、4周、术后3个月Ha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患者麻醉且肌松药充分作用后,患肢消毒铺巾前,预先加用一组中医正骨手法有助于松解软组织及骨折端短缩嵌插、纠正旋转移位,有效提高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效果及髋关节功能等临床疗效。2.中医正骨手法是一种廉价,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范翘楚[3](2021)在《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DHS螺旋刀片(DHS-B)、第三代Gamma钉、股骨近端顺行联合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为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剩余108例骨折分型为31-A1.2和A1.3(AO/OTA-2018)型的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DHS-B组34例、Gamma3钉组41例及InterTAN组33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8.7个月。收集并整理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发病位置、术前合并症、ASA风险分级、Singh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总结。结果:1.三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Gamma3钉组短于其他两组,InterTAN组和DHS-B组无差异。在手术时间方面,Gamma3钉组和DHS-B组无差异,但均短于InterTAN组。在住院费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DHS-B组少于其他两组,而InterTAN组和Gamma3钉组无差异。2.三组患者在术前合并症、ASA风险分级、Singh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DHS螺旋刀片、Gamma3钉和InterTAN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DHS螺旋刀片手术时间短、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费用低,建议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

赵阔[4](2021)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类,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由低能量损伤引起,多与骨量丢失及跌倒等因素相关。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和卫生系统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髋部骨折位居全球十大至残性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50万髋部骨折发生,而在未来四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预计2040年,美国和加拿大因治疗髋部骨折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将达到98亿美元及到6.5亿美元。随着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髋部骨折总数的50%将会发生于亚洲。我国作为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将是医疗卫生体系乃至全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挑战。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成人髋部骨折的50%,约占所有成人骨折的3.1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两种形式。虽然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最佳内固定物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最近二十年中,髓内设备的使用数量已远远超过髓外设备的使用。伽马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经典的髓内固定物,主要适用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缺点之一是螺钉的使用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出现内固定失败。此外,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出髓内钉不仅增加患者创伤,同时导致医疗支出的增加。鉴于此,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马钉,其可降解性可以有效降低内植物的刚度,从而降低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并在螺钉中增加了仿生孔,通过仿生孔为松质骨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条件,以促进恢复原有的骨小梁结构,同时促进皮质骨、松质骨双向愈合,重塑粗隆部的机械支撑和力线传导。因此,通过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两者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可以为以后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引用提供重要参考。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或牵引设备完成牵引,并维持复位状态至成功植入髓内钉。牵引床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最常用的牵引设备。然而,牵引床使用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为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增加治疗周期及医疗费用。此外,当患者合并同侧肢体远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足踝部皮肤条件不好时,牵引床的使用往往受限,只能选择人工牵引,增加手术的难度等。此外,牵引床价格较为昂贵,在一些非骨科特色的医院或基层医院中往往因财政支出有限,对牵引床望而却步。既往有许多报道曾提出过新型的牵引设备或方法取代牵引床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然而因技术不成熟,均未得到推广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四肢长骨骨折治疗的复位设备,已成功应用于股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等治疗。然而,其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仍然有待观察。当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技术已较为成熟,然而,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仍然是治疗的难点。股骨粗隆间骨折,因其高死亡率,又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肺炎,是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降低相应的医疗支出至关重要。掌握当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更加全面的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可以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20世纪90年代,髓内钉开始出现并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随后髓内钉应用推广一度受阻。近20年,随着髓内钉设计的不断完善及相关手术技术的提高,髓内钉重新活跃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主流方式之一。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及手术技术的进步,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已经相当成熟,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当下治疗的难题。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肺炎更是首要因素,因此了解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肺炎的预防,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总之,虽然髓内钉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只有不断推动髓内钉设计的完善、提高相关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进一步促进髓内钉的推广,同时推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进一步发展。第一部分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伽马钉是治疗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植物之一,然而伽马钉的使用面临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等风险。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仿生伽马钉,拟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首先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扫描成像扫描1具经甲醛处理(未超过1个月)的成年男性尸体的股骨标本,建立AO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模拟使用传统传统钛合金伽马钉和仿生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伽马钉固定骨折。通过比较两种内植物固定后的等效应力、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评估内固定后骨长入对股骨近端的影响,进而比例两种内植物的固定效果。结果:在完整模型中,最大主应力为5.8Mpa,最小主应力为-11.7Mpa,等效应力为11.4Mpa。完整模型中松质骨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出现在与主、次压力区骨小梁生长方向一致的位置。传统伽玛钉愈合后最大主应力为32Mpa,最小主应力为-23.5Mpa,等效应力为31.3Mpa。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在新型伽马钉模型中,随着骨折愈合,镁合金逐渐溶解吸收,并设定为在术后12个月完全降解。新型伽马钉固定后,最大主应力为18.7Mpa,最小主应力为-12.6Mpa,等效应力为14.0Mpa。在最小主应力区小于-10Mpa的应力值较传统钛合金伽马钉有显着提高。同时,仿生伽马钉模型在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更接近于完整骨的应力分布,显着降低了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与传统伽马钉相比,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玛钉,可以改善应力分布,使其接近完整股骨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复位器,为了探索其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使用效果,本团队开展了其与牵引床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根据术中牵引方式分为两组:双反牵引组和牵引床组,其中双反牵引组患者30例、牵引床组患者36例。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相关特征、手术相关数据及部分预后指标等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间在人口学及骨折相关特征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数据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其中,双反牵引床组患者的平均颈干角为129.37°,显着低于牵引床组的平均135.67°(p=0.001);牵引床组患者切开复位率显着高于双反牵引组(13.9%vs3.3%,p<0.001)。在骨折预后方面,两组患者各项预后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安全、有效的辅助完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与牵引床相比,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通过更加微创的方式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术后肺炎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也是的公共卫生体统面临的挑战。了解术后肺炎的发生率、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采取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骨折特征、术前血液指标、手术相关指标。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索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以下方面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年龄>82岁、男性、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合并症数量、ASA3-4级、BMI、ICU经历、CKMB、BNP、PCT、D-Dimer;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82岁(OR=2.54,p=0.004),男性(OR=2.13,p=0.01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5.02,p<0.001),慢性肝病(OR=3.39,p=0.037),泌尿系感染(OR=8.46,p=0.005),CKMB>20U/l(OR=2.31,p=0.020),BNP≥75ng/l(OR=4.02,p=0.001),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与术后肺炎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中术后肺炎的发生率约为3.5%(53/1495例)。年龄>82岁,男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CKMB>20U/l,BNP≥75ng/l,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肺炎的筛查,对高危人群采取靶向性的管理,对于术后肺炎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汪祥[5](2021)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在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中获得正性支撑复位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近端滑动加压技术分为2组。其中,滑动加压组42例,年龄(76.21±6.70)岁;男18例,女24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6例,A1.3型16例,A2.2型8例,A2.3型12例,近端均采用滑动加压技术。非滑动加压组34例,年龄(75.76±5.73)岁;男18例,女16例;骨折根据AO/OTA分型:A1.2型5例,A1.3型12例,A2.2型7例,A2.3型10例,近端均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尖顶距改变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4.81±6.60)min vs.(56.29±4.14)min]、术中出血量[(117.38±23.07)ml vs.(122.35±21.89)ml]、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股骨颈长度改变量[(2.39±0.56)mm vs.(2.17±0.52)mm]、尖顶距改变量[(1.67±0.75)mm vs.(1.94±0.89)mm]、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89.83±2.25)分vs.(87.35±10.61)分]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滑动加压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5例肉眼可见的退钉,骨折端滑动加压达临床愈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发生退钉的同时伴有螺钉切割及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自觉髋部外侧隐痛不适,负重活动时髋部疼痛加重,伴有跛行;1例合并螺旋刀片钉尾部隐痛不适,考虑系退钉后钉尾部对周围的软组织产生激惹所致,予以止痛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非滑动加压组无退钉现象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共出现3例螺钉切割,伴髋内翻,经卧床休息,延缓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1例切出股骨头,穿入髋臼,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不适,由于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缺乏二次翻修的机会,生活质量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滑动加压组为11.9%(5/42),非滑动加压组为11.8%(4/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0.985)。但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6.79±0.81)周]显着短于非滑动加压组[(7.88±1.0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无法解剖复位时,内侧皮质应力求达到正性支撑复位,近端采用滑动加压技术可显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唐彬淞[6](2020)在《牵引床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对骨科牵引床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中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探讨能否有效降低牵引床操作的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以期更好的在临床中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并在我科行PFNA手术治疗的120名患者,年龄均≥65周岁和≤95周岁,分为A、B、C三组。A组为牵引床改进步骤组:45例;B组为牵引床传统步骤组:45例;C组为侧卧位(非牵引床)组:30例。其中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女性31人,男性14人,平均年龄78.76±6.43岁,按Evans分型Ⅰ型0人,Ⅱ型5人,Ⅲ型22人,Ⅳ型10人,Ⅴ型8人。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女性32人,男性13人,平均年龄80.91±5.24岁,按Evans分型Ⅰ型0人,Ⅱ型4人,Ⅲ型20人,Ⅳ型14人,Ⅴ型7人。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女性20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81.27±4.83岁,按Evans分型Ⅰ型0人,Ⅱ型5人,Ⅲ型10人,Ⅳ型8人,Ⅴ型7人。将A、B、C三组操作过程取6个步骤进行记录分析,分别为牵引床准备时间、C型臂摆放时间、置入髓内钉、螺旋刀片、横锁钉及尾帽(各项具体标准详见表1,操作前注意将铅衣覆盖患者上半身、甲状腺等部位);详细记录A、B、C三组的C型臂移动次数及透视次数。比较上述6个步骤的时间,C型臂移动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等,术后第1天、3天、5天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患者髋关节Merle D’Aubigne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结果1.患者的一般情况的资料比较:对比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Evans分型及手术步骤改进前后两组的相关一般手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各段时间比较: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的手术时间为49.11±12.168分钟,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的74.78±21.399分钟,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手术时间为55.17±15.170分钟,A组手术时间优于B组,且在置入髓内针及螺旋刀片等关键步骤上A组的手术时间小于B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3.术中C型臂应用次数比较: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术中透视次数为27.56±4.213次,C型臂移动次数为12.56±1.729次;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中透视次数为35.47±5.111次,C型臂移动次数为20.00±4.156次;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透视次数为39.37±7.275次,C型臂移动次数为25.23±6.477次,A组的C型臂应用次数优于B组及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各指标的比较:在骨折愈合时间指标上,A组(牵引床步骤改进组)与B组(牵引床传统步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天、3天与 5 天的 VAS 评分分别为 6.80±0.894,4.60±0.915,2.71 ±0.843,B 组分别为7.40±0.915,4.80±0.869,3.00±0.853;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 个月的 Harris 评分分别为 82.13±2.676,86.56±2.221,90.33±2.132,93.47±2.106;C组(侧卧位非牵引床组)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78.17±2.365,83.50±2.013,89.20±2.455,93.20±1.215;A 组与 B 组比较术后第 1 天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少于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传统牵引床手术操作步骤优化、改良后,可以简化牵引床的操作步骤及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有效减少C型臂的透视次数,有利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陈帅[7](2020)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分析及治疗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特点,观察中西医治疗的疗效,为进一步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治水平提供方案。方法: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历系统,收集2014年07月~2018年12月间以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季节、职业、吸烟史及饮酒史和骨折发生的关系,探讨治疗方式和合并症情况对骨折疗效的影响,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收集46例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入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显微骨科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3 例)和对照组(23 例),两组均行 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消肿及抗凝等常规药物治疗,术后每两天无菌换药一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无菌换药时在伤口处使用院内自制剂马黄酊(马钱子、黄连等)湿敷,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和无菌换药,采用空白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指标及术后第1、3、5、7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情况。结果: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130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显示:患者多为农民,摔伤为主要致病因素,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年龄集中在60~80岁之间,并且冬春季节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夏秋季节。其中1057例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平均术前准备时间为6.76天;249例行保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三大合并症。临床收集40例有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配合马黄酊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住院天数、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和VAS评分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马黄酊制剂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消炎止痛方面疗效确切。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内科疾病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的主要因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临床值得推广。

王瑞雄[8](2020)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入组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PFNA组,n=30):采用手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三维外支架组,n=30):采用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术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骨折AO类型?骨折部位,以及美国麻醉协会术前ASA评级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3?5天大腿肿胀程度和术后第1?2?3?5天疼痛程度VAS评分。观察两组术后骨折并发症,骨折并发症包括: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物切割?内固定物断裂?骨折继发移位?再次手术。X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第1?2?3?6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评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统计两组死亡率。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平均年龄78.6岁,男22例,女38例。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骨折部位?ASA麻醉评级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2.手术和住院情况:对照组(PFNA)和试验组(三维外支架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8.33分钟和36.03分钟。对照组中术后14例输血,试验组中术后1例输血。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3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86万元,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11.40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66万元。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早期患肢肿胀和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3.骨折并发症和死亡率:对照组中1例PFNA螺钉刀片向近端切割?1例螺旋刀片松动,试验组中无外支架针道松动和退针的病例,两组中均未发现内固定物断裂的病例,两组骨折并发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总共死亡5例,其中对照组3例,试验组2例,两组死亡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4.感染: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有深部感染病例。试验组术后24例患者外支架针眼无明显分泌物,不需要门诊定期换药,自行在家用壳聚糖伤口护理液外喷处理。5例患者患肢活动后针道处皮肤刺激伴分泌物,予加强换药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不需要拔出外支架,外支架去除后所有患者针眼愈合。对照组术后随访未发现感染病例。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有深部感染病例,两组深部感染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5.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第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57.55分和56.23分,术后第6个月分别为67.00分和66.80分,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分别为4例和3例,术后第3个月分别为21例和19例,随访发现对照组1例PFNA螺旋刀片切割导致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和手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两种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者术后并发症无差异。2.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具有安装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不需要输血,住院时间和花费少的优点,适于基层医院应用。3.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创伤小,对于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和高危麻醉风险的A1型和A2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以尝试应用手法闭合复位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

吴锡[9](2020)在《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研究橘术四物汤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运用古方橘术四物汤联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60名患者,按临床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对照组(PFNA),每组30例。两组均由同一组医师行PFNA内固定术,术后均常规予以预防感染、抗血栓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橘术四物汤,连续服用30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患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缓解疼痛程度(VAS):在缓解疼痛方面,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VAS评分相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一天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缓解骨折术后疼痛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改善髋关节功能(Harris):在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表明治疗组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变化: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证候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结果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结果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在改善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患肢短缩、髋内翻、内固定植入物松动或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肺部感染、肺栓塞、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橘术四物汤通过活血化瘀,健脾止痛,益气养血能显着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谨[10](2020)在《PFNA治疗不同骨折类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最常见的手术固定方式,其优势包括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但对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忽略,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轻则造成贫血并阻碍骨折愈合和术后康复,重则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差异。目的:对比分析PFNA治疗不同骨折类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对由同一组医师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完成PFN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Evans-Jensen分型,将患者分为ⅠB型,ⅡA型,ⅡB型,Ⅲ型(ⅠA型为骨折无移位不行手术治疗,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并进行分组。分别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伤侧别、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输血情况、红细胞压积(HCT)、围手术期失血、住院天数等资料,分析评估不同骨折类型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收录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其中符合入选标准共37例,其中男13例,女24例,年龄65~94岁之间,平均年龄78.35±7.07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其中ⅠB型19例,ⅡA型4例,ⅡB型11例,Ⅲ型3例。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伤侧别、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4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无明显差异。在失血量方面,ⅠB型患者总失血量为730.12±71.63ml,显性失血量为153.16±46.91ml,隐性失血量为576.96±64.63ml;ⅡA型患者总失血量为702.19±109.93ml,显性失血量为192.50±45.00ml,隐性失血量为509.69±65.01ml;ⅡB型患者总失血量为970.95 ±204.81ml,显性失血量为 163.64±45.01ml,隐性失血量为 807.32±169.43ml;Ⅲ型患者总失血量为1166.54±96.87ml,显性失血量为186.67±35.12ml,隐性失血量为979.87±85.39ml。Ⅲ型患者隐性失血量与ⅡA型,ⅠB型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与ⅡB型患者相比,ⅡA型及ⅠB型隐性失血量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O.05);Ⅲ型与ⅡB型相比,ⅡA型与ⅠB型相比,患者隐性失血量不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及输血量上,Ⅲ型患者住院时间及输血量与ⅡA型,ⅠB型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与ⅡB型患者相比,ⅡA型及ⅠB型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Ⅲ型与ⅡB型相比,ⅡA型与ⅠB型相比,患者住院时间及输血量不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主要以隐性失血量为主,不同骨折类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Ⅲ型与ⅡB型在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复查血常规,避免因严重贫血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分型标准
        2.1.4 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
        2.1.5 排除本次研究的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式
        2.2.3 术后处理
        2.2.4 评估指标
        2.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前患者资料比较
    3.2 术中主钉进针点定位困难情况对比
    3.3 术后髋关节撞击情况对比
    3.4 术后髋关节外展角度情况对比
    3.5 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骨折的分类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4.2.1 保守治疗
        4.2.2 手术治疗
    4.3 合并大转子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大转子固定的优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附录B:典型病例1
附录C:典型病例2

(2)中医正骨手法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安全性观测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观察
        2.1 术后两组髋关节内/外翻率对比分析
        2.2 术后健患双侧股骨颈干角差值对比分析
        2.3 内固定术后患髋股骨近端内侧壁阴性支撑率分析
        2.4 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前/后倾率分析
        2.5 内固定术后髋关节 Haris 评分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1.1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
    2 中医正骨手法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上的应用
    3 于麻醉后消毒铺巾前加用一组手法复位必要性分析
        3.1 术中复位所受的限制
        3.2 两组患者内侧壁术中复位情况差异
        3.3 两组患者后侧壁术中复位情况差异
    4 股骨近端力学特点与良好复位的临床意义
        4.1 股骨颈干角变化与髋人体额状面平衡
        4.2 股骨前倾角(扭转角)与人体矢状面平衡
        4.3 股骨后内侧壁阴性支撑率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老年粗隆间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2.1 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2.1.1 颈干角与前倾角
        2.1.2 骨小梁系统
        2.1.3 股骨矩
    2.2 病因及受伤机制
    2.3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
        2.3.1 AO分型
        2.3.2 Evans分型
        2.3.3 Evans-Jensen分型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4.1 病史及症状
        2.4.2 体征
        2.4.3 影像学检查
    2.5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案
        2.5.1 保守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6 术后功能锻炼
    2.7 总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治疗方法
        3.3.1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3.3.2 手术方法
        3.3.3 术后处理与评估
    3.4 临床资料采集及疗效观察
        3.4.1 临床资料采集
        3.4.2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
        4.1.1 术前合并症
        4.1.2 ASA风险分级
        4.1.3 Singh指数
        4.1.4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2 术中相关资料
        4.2.1 手术时间
        4.2.2 围手术期输血率及总失血量
    4.3 术后相关资料
        4.3.1 骨折愈合时间
        4.3.2 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4.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第5章 讨论
    5.1 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分析
    5.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2.1 住院时间
        5.2.2 住院费用
    5.3 临床疗效分析
        5.3.1 手术时间
        5.3.2 围手术期输血率及总失血量
        5.3.3 骨折愈合时间
        5.3.4 术后6 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5.3.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牵引床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分型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治疗标准
        2.1.7 研究步骤
        2.1.8 仪器和设备
    2.2 治疗过程
        2.2.1 术前准备
        2.2.2 操作过程
        2.2.3 术后处理
        2.2.4 术后随访
        2.2.5 观察指标
        2.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病例一般资料
    3.2 手术总时间及各步骤用时
    3.3 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3.4 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
    3.5 术后髓关节Harris评分
    3.6 术后髓关节Merle D'Aubigne评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7)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分析及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方法
        2.2 主要观察指标
        2.3 分组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年龄与性别
        3.3 致伤原因
        3.4 季节分布
        3.5 职业
        3.6 术前准备时间与术前有无血栓
        3.7 麻醉方式与治疗方式
        3.8 吸烟史与饮酒史情况
        3.9 合并症情况
    4 讨论
        4.1 股骨转子间骨折流行病学回顾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4.3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职业的关系
        4.4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吸烟史和饮酒史的关系
        4.5 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内科合并症的关系
第二部分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值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认识
        4.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中医中药治疗
        4.3 马黄酊的成分及药理作用
结语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分型标准(AO分型)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1.8 试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估计
        2.2 治疗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2 观察指标
        2.1 手术和住院情况
        2.2 术后肿胀对比
        2.3 疼痛对比
        2.4 并发症
        2.5 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对比
    3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疾病特点和危害
    2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隐性失血及危害
    3 三维外支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应用
    4 三维外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注意事项
    5 中医正骨手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6 结果评价与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及安全性指标
        3.2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
        3.3 髋关节功能评定(Harris评分 )
        3.4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3.5 并发症发生情况
    4、统计学处理分析
    5、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概述
    2、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2.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损伤机制
        2.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
        2.3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概述
    3、方药探讨
        3.1 组方追本溯源
        3.2 组方配伍及方义
        3.3 本方药理活性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PFNA治疗不同骨折类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2.3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隐性失血的机制
    3.2 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
    3.3 隐性失血对患者的影响
    3.4 隐性失血的应对措施
    3.5 PFNA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点及注意点
    3.6 对本研究的分析
    3.7 总结及不足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综述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PFNA加不吸收线缝合治疗Jensen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D]. 洪洋. 延边大学, 2021(02)
  • [2]中医正骨手法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D]. 何平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D]. 范翘楚. 吉林大学, 2021(01)
  • [4]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D]. 赵阔.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近端滑动加压正性支撑复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D]. 汪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牵引床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操作步骤分析及改进[D]. 唐彬淞. 延边大学, 2020(05)
  • [7]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特点分析及治疗观察[D]. 陈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手法闭合复位结合三维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D]. 王瑞雄.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锡.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PFNA治疗不同骨折类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D]. 王谨. 长江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治疗的并发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