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重视银行“知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袁靖翔[1](2020)在《QDN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改变,我国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面貌一新,随之而来,金融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自始至终与风险共存。在这种新常态金融背景之下,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商业银行需要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控与管理工作,才能谋得更久远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体系,只有这样,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市场风险时,才能够安全地存活下去,面对风险的挑战,才能够积极应对,才可以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与市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得到长足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够稳定的向前,只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因此,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QDNS银行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找出了影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因素,并制定了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对本文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然后概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趋势,并介绍了所运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介绍了商业银行所共有的与财务风险相关的理论基础,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评估手段进行了介绍,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QDNS银行的基本概况以及经营现状,并分别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详细介绍了QDNS银行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首先构建了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财务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得出了评价结果。第五部分针对识别出的五个维度的财务风险,对症下药,提出了有利于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的措施,帮助决策者正确决策。
王欣欣[2](2020)在《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银行间的竞争焦点正逐渐从原来的对资本、市场的竞争,转变为对人才的竞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已经成为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三河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三河农村信用社合作联社,长期根植于农村,以服务“三农”为使命,多年来为三河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三河农村信用社合作联社主动适应形势,于2019年年初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正式改制成为河北三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的三河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不论是长远发展需要还是体制变化倒逼,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的管理过程亟待改进优化。就该银行员工绩效考核来说,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着绩效考核与战略目标脱节、非财务因素考虑不够、过于追求短期利益等诸多问题,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银行管理层决心对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此进行的。首先,本文报告了选题背景与意义和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介绍了绩效考核相关理论基础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几种绩效考核方法,为后续三河农村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其次,对三河农商银行的绩效考核现状进行了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再次,确定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绩效考核优化方向,从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为三河农商银行设计了绩效考核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最后,以一个支行的三个月试运行为例展示了新绩效考核体系的全过程,展望了预期效果,同时提出绩效考核实施保障几点措施,希望更好地促进三河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肖丽[3](2014)在《金融开放的银行稳定研究》文中认为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和关键,特别在当今金融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动荡不安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面对不断变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承受不对称信息以及信息瞬时扩散的压力,接受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发生频率高、间隔时间短的客观现实。基于这样复杂的环境,系统研究银行稳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金融开放为背景,以银行稳定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赋予银行稳定新的内涵,指出理解银行稳定内涵应注重其动态性、风险性、效率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参与者行为决策的影响性。梳理我国银行业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总结我国银行体系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不良资产过高、银行挤兑、到期不能支付。在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以及国家信用隐性支持的条件下,我国银行体系未发生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但在深入开放与进一步发展进程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在复杂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下,影响银行稳定的因素众多,本文将研究边界限定在银行体系自身因素、外源性因素和信息因素三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些关键因素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其中,银行体系自身因素角度从资产负债错配、货币错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公司治理方面分析了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外源性因素角度从金融自由化、发展环境两大方面分析了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信息因素角度,研究信息扩散对于银行危机传染的作用,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信息扩散对于银行危机传染效应的影响,并归纳了银行危机时空传染的信息扩散特点。分析了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会使得市场参与主体产生从众行为,进而导致银行挤兑和银行危机发生,并基于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构建了银行稳定的信息空间。在实证分析方面,以上述三类因素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7-2012年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熵权法等数学方法对我国银行内在稳定指数进行了测算,对银行内在稳定和外源性因素以及信息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整体上对我国银行稳定程度进行了测算,得出我国银行稳定程度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结论。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最后从加强银行内在稳定的基础、强化对外源性风险的防控、加强银行信息披露、建立稳定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维护我国银行稳定的保障机制。本文有以下创新点:(1)研究视角创新: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本文将银行稳定问题的研究置于动态发展变化的金融开放背景下,并在研究中融入了时代背景变化所引致的新因素,具有新颖的视角。(2)研究内容创新:提出金融开放条件下银行稳定的新内涵;系统剖析影响银行稳定的关键因素与影响机理,将公司治理、金融混业经营、信息等新因素考虑进来;从信息角度出发,研究了信息扩散、信息不对称及市场参与主体认知对银行稳定的影响,基于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建立了银行稳定的信息空间;根据银行稳定的关键影响因素,选取恰当的指标,构建了银行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银行稳定程度进行了测算。(3)研究方法创新:综合运用熵理论、因子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分析等方法,尤其是将客观赋权重的熵权法引入到银行稳定问题的研究中来,客观赋予各个因素权重,使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准确率更高。
吴国琳[4](2013)在《我国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村镇银行的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金融体,村镇银行的出现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站在品牌的价值高度研究我国村镇银行如何做大、走强,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了调查分析、对比等方法,在对村镇银行的现状及品牌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村镇银行的实际,得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村镇银行品牌建设及管理方法。本文认为,村镇银行的品牌建设不仅要积极借鉴其他银行甚至企业的成功模式,更要结合自身实际与当地区位特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资源禀赋、文化特色,这样才能顺应市场变化,积极面对风险,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品牌,首先要有合理的品牌架构和定位,定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长期的发展,文章在关键部分阐述了村镇银行品牌的架构与定位问题。然后从银行、产品、客户这三个角度分别对村镇银行品牌价值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同时,加强品牌的传播推广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品牌管理的方法及相关建议。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也是此次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将村镇银行的研究与品牌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本文的难点就在于村镇银行品牌建设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客户品牌要素的挖掘及企业文化内涵的打造,都是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本文已经初步研究出这些重点及难点问题,但是得出的结论理论性较强,给出的建议比较主观,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去检验和完善。
彭秋明[5](2012)在《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银行业务,一直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伴随着信贷业务产生的信贷风险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带给银行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带给银行名誉和经济上的损失。所以短期内信贷风险都会是考验我国银行业的最主要风险,而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主要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目前,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在此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还不够明显。本文以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为研究对象,首先,从风险评估体系、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授信制度等方面考察了该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状况;其次,综合考虑COSO内部控制框架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评估框架》的相关内容,分析了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强化和提升内部控制活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建立并完善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全面规范并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希望本文提出的改进对策能为其他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做出贡献。
曲洪建[6](2011)在《银行特许权价值和稳健性的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上市银行的实证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特许权价值是国家通过对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利率定价等方面设置的限制,为银行创造了垄断竞争市场,银行在这种垄断竞争的市场上通过自身的经营而获取的超额垄断利润的净现值。200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推出,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已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后与国内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它们通过“摘樱桃”效应吸引优质客户,导致国内银行特许权价值的降低,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健性。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监管政策不同的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国家的隐性保护之下,这种保护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激励,导致商业银行长期被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如果忽视了强化稳健经营的动机,那么银行的竞争力与银行体系的安全性,乃至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的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对比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自律效应的不同,特别是吸取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的教训,对于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增加银行稳健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这个主题,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以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关系为主线,重点研究以下主要内容:(一)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度量。银行特许权价值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政府的特许所获得市场相关的垄断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银行自己的经营效率所获得的收益。托宾Q值不仅包含了因自身优势而导致的竞争优势租金,而且还包含了政府特许而产生的租金,可以用来度量特许权价值。影响银行稳健性的因素很多,既有制度与体制因素,又有经营环境因素,同时还有银行客户的心理与行为因素,因此衡量银行稳健性的指标应该全面反映这些因素。但是考虑指标的可得性和可行性,以及风险监管是我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稳定性指标中选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不良贷款率,从健康类指标中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银行稳健性的指标。(二)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形成机理分析。在对金融约束理论、租金激励理论、内生激励的监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特许权价值的自律效应的原理。同时还介绍了苑素静的“价值—危机’模型,Keeley的状态偏好模型和Park两阶段模型的内容。然后对Park两阶段模型进行改进,推导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多阶段模型,得出特许权价值长期能够促进银行稳健经营的结论。(三)中美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与稳健性的实证检验。通过运用14家中国上市银行2000—2009年的以及美国44家上市银行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以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不良贷款率、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的银行稳健性为被解释变量,用基于托宾Q值计算各上市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及资产规模、财务杠杆、资本杠杆等为解释变量,对中国上市银行以政府监管、隐性保险为虚拟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自律作用都存在,特许权价值能够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中美两国的银行规模与银行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国的隐性保险制度削弱了特许权价值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美国商业银行比较善于利用资本杠杆和经营杠杆,提高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四)基于特许权价值影响因素的银行稳健性预警。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银行的特许权价值越高,银行的稳健性越好。因此,根据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市场相关硬因素和银行自身相关的软因素选取16个指标,构建商业银行稳健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建立商业银行稳健性预警模式。选取美国商业银行2003—2009年的数据(2003-2007年的指标数据,2009年银行稳健性的状态)作为训练样本进行模拟,然后用中国商业银行2005—2009年的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检验,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稳健性较好。但是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受到国家“隐性保险”照顾,稳健性较好是国家帮助的结果,而要真正做到稳健经营,必须依靠自身的经营。因此中国商业银行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特许权价值,增加银行稳健性。(五)提高特许权价值,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对策建议。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特许权价值,增加银行稳健性,既要注重“银行相关部分”(银行核心竞争力)各个因素的提高,又要注重“市场相关部分”(政府对银行设置的监管政策)各个因素的提高。因此应该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拓展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等方面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实行“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加强对银行的有效监管;建立显性保险制度;建立以特许权价值为核心的银行稳健性预警机制来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在Park两阶段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导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多阶段模型,得出特许权价值长期能够促进银行稳健经营的结论。(2)构建中国银行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计量经济模型,然后用2000-2009年14个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相关关系。(3)构建美国银行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计量经济模型,用2003-2009年44家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把结果跟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发现两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不同,为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增加银行稳健性提供对策建议。(4)以特许权价值的影响因素作为预警指标,构建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银行稳健性预警模式。本文最终希望达到一个目的:通过对影响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因素的分析和思考,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以抑制其风险动机,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保护储户的切身利益,有效配置银行的各类资源,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积极应对金融全球化和次贷危机的对于银行业的影响。
赵鸿[7](2010)在《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程度的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对银行发展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IT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巩固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复合型、通才型的IT人才作用日益凸显。但是,长期以来,作为银行IT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某国有商业银行职业生涯管理要么被忽视,要么执行不到位,与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发展规划严重背离。IT部门管理水平不高,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欠佳等现象普遍,该银行亟需推进实施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战略。本文以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为研究主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并整理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展现了该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现状,指出存在的诸多弊病,运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对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深刻的阐明引入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构建科学的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策略和建议,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为IT员工创造职业成功的条件,激励和引导员工按组织设定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纵向晋升或横向流动,充分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实现人职匹配,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让IT员工为某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构筑企业在金融同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孙博闻[8](2010)在《招商银行内蒙古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地区经济发展与投资的持续扩大,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对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地区新入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在竞争中合理定位,采取措施发挥优势,是本文研究和讨论的重点。本文作者通过采取内部调研,获取内部资料与数据的方式深入了解本行发展状况、地方银行发展状况及地方经济发展资料,收集并整理了本论文需要的基本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做简要分析,对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历史与现状做了简要回顾,详细分析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内部资源、能力,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发现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优劣势,在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支持下,提出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发展战略,并确立具体的战略实施建议。在论文的战略分析部分,主要通过“五力互动模型”分析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外部竞争环境,通过“SWOT”分析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和选择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和使命,并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确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关职能发展战略。在战略实施部分,则基于前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战略目标、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战略,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必须在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规划,拓展盈利来源和空间,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员工谋取最大发展空间。本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目前金融环境的分析,提出了作为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代表的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发现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内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确定总体发展战略。第三,提出了对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方向及战略,并确定了相应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途径。
方智勇[9](2010)在《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开业11年来,以其一流的发展速度、稳健的经营风格、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谐的家园文化赢得了同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兴业品牌和社会影响力正日益提升。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背后,兴业银行也面临许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漏洞与不足,如不加以重视,将会形成严重的风险隐患,威胁到银行的经营安全性目标。所以,构建一个切合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实际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当前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精神和国家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指导要求,从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入手,首先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该行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深入剖析花旗银行内控管理的先进经验对该行内控体系建设意义;然后在内控体系的运行模式上,引用了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方法,分析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运行机制,并对五个子系统及相互关系进行详尽的阐述;最后分析了该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作为对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体系的具体建议。
程丽娟[10](2010)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由于个人住房贷款具有风险低、收益高的优点,同时又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各商业银行都纷纷进入该市场,因此,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是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制度,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面临很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难点和障碍等。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面临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方面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那样简单,还有一些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例如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相配套等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成为引起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恶化的催化剂,未来几年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本文首先论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用贷款风险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理性违约与被迫违约理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再协商理论和风险控制理论-《巴塞尔协议Ⅱ》对风险管理要求,为论文接下来章节中的商业银行住房信贷风险识别和管理做好理论铺垫。其次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现状的描述,主要从商业银行的银行内部自身经营管理的风险、借款人的风险和宏观经济政策性的环境风险三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和成因进行了论述。再次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现状及评价进行阐述,主要从贷前控制、贷中控制和贷后控制三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不足及其难点。最后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银行、个人、社会、政府调控等方面如何构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要重视银行“知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重视银行“知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QDN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
2.1.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涵义 |
2.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特征 |
2.1.3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概述 |
2.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流动性风险理论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4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QDN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 |
3.1 QDNS银行概况 |
3.1.1 QDNS银行简介 |
3.1.2 QDNS银行经营现状 |
3.2 QDN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 |
3.2.1 资产质量风险 |
3.2.2 流动性风险 |
3.2.3 资本安全性风险 |
3.2.4 盈利能力风险 |
3.2.5 市场风险 |
3.3 本章小结 |
4 QDNS银行财务风险综合评价 |
4.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4.1.1 指标分析法 |
4.1.2 层次分析法 |
4.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 |
4.3.1 构建判断矩阵 |
4.3.2 权重的确定 |
4.3.3 变量的标准化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标准层评价结果分析 |
4.4.2 目标层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QDNS银行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
5.1 加强资本质量风险控制 |
5.1.1 将贷前审查工作积极落实 |
5.1.2 信贷资金投放后要加强监测跟踪工作 |
5.1.3 做好贷后诉讼保全和执行工作 |
5.1.4 不断完善信贷考查机制 |
5.1.5 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 |
5.2 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 |
5.2.1 强化监管前瞻性与风险管理意识 |
5.2.2 优化资产配置 |
5.2.3 构建风险预警识别和监管体系 |
5.2.4 加强对人员流动性的监管 |
5.2.5 加强资本流动性管理 |
5.3 加强资本安全性风险的控制 |
5.3.1 加强贷款全过程管理 |
5.3.2 完善内控制度 |
5.4 增强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
5.4.1 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5.4.2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
5.4.3 提升管理层风险防范意识 |
5.4.4 提高员工风险管理业务素养 |
5.5 加强市场风险及盈利风险的控制 |
5.5.1 加强市场风险的控制 |
5.5.2 加强盈利风险的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绩效考核概述 |
2.1.1 绩效的内涵 |
2.1.2 绩效考核的内涵 |
2.1.3 绩效考核的意义 |
2.2 绩效考核常用方法 |
2.2.1 平衡计分卡考核法 |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2.3 360度考核法 |
2.2.4 目标管理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三河农商银行概况 |
3.1.1 三河农商银行简介 |
3.1.2 三河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
3.1.3 三河农商银行经营情况 |
3.2 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现状 |
3.2.1 机构考核 |
3.2.2 人员考核 |
3.3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问题诊断 |
3.3.1 问卷调查对象 |
3.3.2 问卷调查内容 |
3.3.3 问卷调查结果 |
3.4 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缺乏绩效考核认知 |
3.4.2 过于偏重财务性指标 |
3.4.3 考核结果应用方式单一 |
3.4.4 沟通反馈渠道不通畅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4.1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 |
4.1.1 优化目标及原则 |
4.1.2 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
4.2.1 财务维度 |
4.2.2 客户维度 |
4.2.3 内部管理维度 |
4.2.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设计 |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3.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3 构建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
4.3.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绩效考核体系的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绩效考核体系的运行 |
5.1.1 建立考核组织 |
5.1.2 明确考核对象及周期 |
5.1.3 设计考核实施流程 |
5.1.4 绩效考核沟通反馈 |
5.1.5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
5.2 实施保障措施 |
5.2.1 修订完善绩效考核相关制度 |
5.2.2 加强新绩效考核体系宣传培训 |
5.2.3 强化企业绩效文化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3)金融开放的银行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金融深化理论 |
2.1.2 银行稳定理论 |
2.1.3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1.4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2 与论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2.3 金融开放的银行稳定新内涵与相关概念辨析 |
2.3.1 对稳定的理解 |
2.3.2 银行稳定内涵的界定 |
2.3.3 金融开放下银行稳定的新内涵 |
2.3.4 与银行稳定相关的概念辨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开放条件下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
3.1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进程 |
3.2 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事件 |
3.3 我国未发生系统性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 |
3.3.1 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
3.3.2 资本账户尚未实现完全开放 |
3.3.3 国家信用的隐性支持 |
3.4 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
3.5 本章小结 |
4 开放的银行体系自身因素及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
4.1 资产负债错配与银行稳定 |
4.2 货币错配与银行稳定 |
4.3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与银行稳定 |
4.4 流动性与银行稳定 |
4.5 公司治理与银行稳定 |
4.6 本章小结 |
5 开放的外源性因素及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
5.1 金融自由化因素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
5.1.1 利率自由化与银行稳定 |
5.1.2 银行混业经营与银行稳定 |
5.1.3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银行稳定 |
5.1.4 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稳定 |
5.2 发展环境因素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
5.2.1 金融创新环境与银行稳定 |
5.2.2 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与银行稳定 |
5.3 本章小结 |
6 开放的信息因素及影响银行稳定的机理 |
6.1 对信息的理解 |
6.2 信息扩散的银行危机传染 |
6.2.1 时间层面的银行危机传染 |
6.2.2 空间层面的银行危机传染 |
6.2.3 银行危机时空维度传染的信息扩散特征 |
6.3 市场参与主体认知与银行危机传染 |
6.3.1 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市场参与主体认知与银行危机 |
6.3.2 信息不对称与预期条件下市场参与主体认知与银行危机 |
6.4 构建基于信息空间的银行稳定系统 |
6.4.1 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 |
6.4.2 信息空间理论对银行稳定分析的适用性 |
6.4.3 引入信息空间理论的银行稳定机制的构建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银行稳定的测算与实证 |
7.1 我国银行稳定的数据表征 |
7.2 银行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1 银行稳定评价原则 |
7.2.2 银行稳定量化及指标选择依据 |
7.3 我国银行稳定程度的测算 |
7.3.1 银行内在稳定指数测算 |
7.3.2 其他因素与银行内在稳定关系的考量 |
7.3.3 我国银行稳定程度的综合测算 |
7.4 本章小结 |
8 维护我国银行稳定的保障机制 |
8.1 加强银行内在稳定的基础 |
8.1.1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业务 |
8.1.2 强化银行内部治理 |
8.1.3 有效化解不良资产 |
8.2 强化对外源性风险的防控 |
8.2.1 防范利率与汇率风险 |
8.2.2 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
8.3 加强银行信息披露 |
8.3.1 提高银行信息披露水平 |
8.3.2 监管部门加强信息披露管理 |
8.3.3 加强信息技术开发 |
8.4 建立稳定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 |
8.4.1 建设信用文化体系 |
8.4.2 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 |
8.4.3 完善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第二章 银行品牌概述 |
2.1 银行品牌的定义及内涵分析 |
2.1.1 品牌的定义与内涵 |
2.1.2 银行品牌构成要素与管理 |
2.2 品牌与银行价值的相互关系 |
2.2.1 品牌对银行的作用及重要性 |
2.2.2 商业银行对品牌建设的启示性 |
第三章 我国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
3.1.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
3.1.2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现状 |
3.1.3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必要性 |
3.2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问题分析 |
3.2.1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
3.2.2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四章 我国村镇银行品牌建设路径分析 |
4.1 村镇银行品牌架构 |
4.1.1 品牌架构 |
4.1.2 品牌架构组合策略 |
4.1.3 村镇银行品牌架构设计 |
4.2 村镇银行品牌定位 |
4.2.1 品牌定位 |
4.2.2 村镇银行品牌定位原则 |
4.3 村镇银行品牌价值体系构建 |
4.3.1 品牌价值体系概述 |
4.3.2 企业--做到内外兼修 |
4.3.3 产品—塑造鲜明个性 |
4.3.4 客户--品牌价值体系的中心 |
4.4 村镇银行品牌传播推广 |
4.4.1 品牌整合传播 |
4.4.2 村镇银行品牌传播方式选择 |
4.5 村镇银行品牌管理 |
4.6 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1.2.2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理论 |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 |
2.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
2.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念 |
2.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征 |
2.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
3.1 光大银行湖南分行概况 |
3.2 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业务概况 |
3.3 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
3.3.1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模式与组织结构 |
3.3.2 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
第4章 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缺乏理想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
4.1.1 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
4.1.2 人力资源政策未得到全面落实 |
4.2 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不健全 |
4.2.1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
4.2.2 未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
4.3 缺乏有效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活动 |
4.3.1 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流于形式 |
4.3.2 未建立完善统一的授信制度 |
4.4 缺乏合理的信贷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
4.4.1 信贷风险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
4.4.2 信贷风险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不够 |
4.5 信贷风险内部监控实效性不强 |
4.5.1 未设置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
4.5.2 缺少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
第5章 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改进对策 |
5.1 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环境 |
5.1.1 优化信贷业务组织机构 |
5.1.2 提高信贷业务人员专业素养 |
5.2 构建科学的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
5.2.1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
5.2.2 建立严密的风险评级体系 |
5.3 强化和提升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活动 |
5.3.1 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执行效力 |
5.3.2 建立统一的综合授信制度 |
5.4 完善信贷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
5.4.1 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
5.4.2 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
5.5 构建实时的信贷风险内部监督机制 |
5.5.1 建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和反馈机制 |
5.5.2 加强内控信息披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银行特许权价值和稳健性的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上市银行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的度量 |
2.1 特许权价值及其度量 |
2.1.1 特许权价值的涵义 |
2.1.2 特许权价值的基本特征 |
2.1.3 特许权价值的来源 |
2.1.4 特许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
2.1.5 特许权价值的度量方法 |
2.2 银行稳健性及其度量 |
2.2.1 银行稳健经营的含义 |
2.2.2 银行业的立命之本—稳健经营 |
2.2.3 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
2.2.4 银行稳健性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形成机理分析 |
3.1 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
3.1.1 金融约束理论 |
3.1.2 租金的激励理论 |
3.1.3 内生的激励监管理论 |
3.2 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关系的形成机理分析 |
3.2.1 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关系模型的介绍 |
3.2.2 特许权价值和银行稳健性关系多阶段模型的推导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银行特许权价值与稳健性的实证检验 |
4.1 变量的确定 |
4.1.1 特许权价值的度量 |
4.1.2 银行稳健性的度量 |
4.1.3 其他变量的选取 |
4.2 变量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
4.2.1 数据的来源 |
4.2.2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4.2.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 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方法 |
4.3.1 模型的构建 |
4.3.2 研究方法的说明 |
4.4 回归的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银行特许权价值与稳健性的实证检验 |
5.1 变量的确定和样本数据的选取 |
5.1.1 变量的确定 |
5.1.2 样本数据的选取 |
5.2 变量统计性描述和相关性分析 |
5.2.1 变量统计性描述 |
5.2.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3 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方法 |
5.3.1 模型的构建 |
5.3.2 研究方法的说明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5 中美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
5.5.1 变量统计性描述的比较分析 |
5.5.2 回归结果的比较分析 |
5.5.3 研究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特许权价值影响因素的银行稳健性预警 |
6.1 银行稳健性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
6.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6.1.2 稳健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6.2 基于BP神经网络银行稳健性预警模式的构建 |
6.2.1 商业银行稳健性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
6.2.2 商业银行稳健性评价模型流程图 |
6.2.3 商业银行稳健性评价方法介绍 |
6.3 基于BP神经网络银行稳健性预警实例分析 |
6.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6.3.2 商业银行稳健性评价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高特许权价值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对策建议 |
7.1 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
7.1.1 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
7.1.2 拓展商业银行业务范围 |
7.1.3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
7.2 完善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制度 |
7.2.1 实行"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政策 |
7.2.2 加强对银行的有效监管 |
7.2.3 建立显性保险制度 |
7.2.4 建立以特许权价值为核心的银行稳健性纠偏机制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不足 |
8.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7)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2 职业生涯管理文献评述 |
2.1 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 国外研究理论述评 |
2.3 国内研究理论述评 |
3 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分析 |
3.1 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
3.2 问卷调查设计及统计结果 |
4 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客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 管理层对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淡薄 |
4.4 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无法与组织现状匹配 |
4.5 纵向晋升通道设置单一狭窄 |
4.6 薪酬激励体系不合理,无法有效调动积极性 |
4.7 现有培训体系缺乏系统性,内容不够多元化 |
5 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策和建议 |
5.1 重构IT战略,重树IT地位 |
5.2 构建技术人才发展的多通道,拓展IT员工的晋升空间 |
5.3 建立并完善以IT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薪酬分配管理体系 |
5.4 构建内容多元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
5.5 建立职业生涯支持与辅导机制 |
5.6 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流程,做到有章可循 |
5.7 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方案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招商银行内蒙古地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2.2 国际竞争理论综述 |
2.3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 |
第三章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
3.1 地区金融运行基本特点 |
3.2 内蒙古自治区银行业发展现状 |
3.3 招商银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 |
3.4 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内部资源分析 |
4.1 所处行业的特殊性质 |
4.2 五种市场竞争作用力模型 |
4.3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内部优势分析 |
4.4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内部资源劣势分析 |
4.5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机遇和挑战 |
4.6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内部资源分析结论(swot模型) |
第五章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发展战略 |
5.1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
5.2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5.3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发展战略目标 |
5.4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选择构建 |
5.5 构建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六章 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发展战略实施 |
6.1 业务发展及产品创新 |
6.2 稳健信贷业务发展,严格把控重点领域的信贷风险 |
6.3 业务综合营销 |
6.4 优化业务流程 |
6.5 优化风险管理全流程 |
6.6 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运营支持 |
6.7 完善组织管理,优化人力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综述 |
1.2.1 COSO 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理论 |
1.2.2 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 |
1.2.3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政策 |
1.2.4 三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件的比较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构建的环境分析 |
2.1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
2.1.1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
2.1.2 金融危机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 |
2.2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发展概况 |
2.3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 SWOT 分析和战略选择 |
2.3.1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 SWOT 分析 |
2.3.2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的战略选择 |
2.4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工作现状和问题 |
2.4.1 内控制度 |
2.4.2 内控措施 |
2.4.3 风险评估 |
2.4.4 内部审计 |
第3章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
3.1 花旗银行内控制度及其启示 |
3.1.1 花旗银行内控制度的特点 |
3.1.2 花旗银行内控制度的启示 |
3.2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 PDCA 循环 |
3.2.1 PDCA 循环法的基本原理 |
3.2.2 长沙分行内控系统借鉴 PDCA 循环法的必要性 |
3.3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
3.3.1 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构成模式 |
3.3.2 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特点 |
3.3.3 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基本思路 |
3.4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3.4.1 长沙分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目标 |
3.4.2 长沙分行内部控制的原则 |
3.5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各子系统的运行 |
3.5.1 控制环境子系统的运行 |
3.5.2 控制活动子系统的运行 |
3.5.3 风险管理子系统的运行 |
3.5.4 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运行 |
3.5.5 审计监督子系统的运行 |
第4章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实施与保障 |
4.1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相关文化建设与激励机制 |
4.1.1 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
4.1.2 内部控制激励机制 |
4.2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规范内控体系的业务流程再造 |
4.2.1 岗位分离和职责控制设计 |
4.2.2 决策机制与授权管理制度设计 |
4.2.3 适应市场和顾客的业务流程制度完善 |
4.3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控系统的审计与监督 |
4.3.1 银行内部审计的价值 |
4.3.2 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
4.3.3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
4.4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 |
4.4.1 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 |
4.4.2 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文章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相关理论综述 |
2.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理性违约与被迫违约理论 |
2.1.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理性违约理论 |
2.1.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被迫违约理论 |
2.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再协商理论 |
2.3 风险控制理论-《巴塞尔协议Ⅱ》对风险管理要求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现状及其成因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现状 |
3.1.1 个人住房贷款含义 |
3.1.2 个人住房贷款种类 |
3.1.3 个人住房贷款特征 |
3.1.4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历史演革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表现 |
3.2.1 来自银行内部自身经营管理的风险 |
3.2.2 来自借款人的风险 |
3.2.3 来自宏观经济政策性的环境风险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现状及评价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现状 |
4.1.1 贷前控制 |
4.1.2 贷中控制 |
4.1.3 贷后控制 |
4.2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不足及其难点 |
4.2.1 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
4.2.2 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主要的难点和障碍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防范建议 |
5.1 完善银行内部自身经营风险防范系统 |
5.1.1 强化银行内部信贷责任制执行力 |
5.1.2 加强信贷队伍的素质建设 |
5.1.3 深化行业和政策研究分析 |
5.1.4 改进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的基本业务流程 |
5.2 严格贷款审查和监督 |
5.2.1 加强贷前调查 |
5.2.2 完善贷后管理 |
5.3 完善法规制度建设 |
5.3.1 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
5.3.2 完善法律体系 |
5.4 规范住房销售登记和抵押登记制度 |
5.5 强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
5.5.1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拓宽住房保障资金渠道 |
5.5.2 加大财政资金在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应中的贡献度 |
5.5.3 建立廉价房市场 |
5.6 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要重视银行“知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QDN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D]. 袁靖翔.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三河农商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 王欣欣.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金融开放的银行稳定研究[D]. 肖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4]我国村镇银行品牌建设研究[D]. 吴国琳. 贵州财经大学, 2013(S1)
- [5]光大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 彭秋明. 湖南大学, 2012(05)
- [6]银行特许权价值和稳健性的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上市银行的实证检验[D]. 曲洪建. 东华大学, 2011(07)
- [7]某国有商业银行IT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 赵鸿. 云南大学, 2010(03)
- [8]招商银行内蒙古地区发展战略研究[D]. 孙博闻. 内蒙古大学, 2010(05)
- [9]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D]. 方智勇. 湖南大学, 2010(06)
- [10]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研究[D]. 程丽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