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台主变的220kV变电所主接线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琪[1](2020)在《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对大型热连轧生产线而言,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和稳定可靠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2050mm热连轧工程为例,对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的创新设计及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简单介绍了山钢2050热轧工程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艺流程,综述了国内主要钢厂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现状和特点;然后,对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进行配置研究、创新设计及分析研究,包括供电电源的设计、用电负荷的计算、供配电系统布置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供电系统创新优化设计研究,给出了优化过程、优化效果及优化结论,同时对电气系统的分断能力及谐波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其供配电系统的主要配置、创新优势及实用效果,以工程为例,全面介绍热轧生产线电气设计主要方面,分析、计算和研究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布局、结构、分断能力选择、谐波治理措施及传动系统(包括主传动、辅传动)的设计、计算、分析,并对热轧生产线应用不同调速系统时的一次投入、运行成本等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2050mm热连轧工程是在大型钢铁企业整合、钢铁行业节能增效的大背景下建设的一条处于国内前沿水准的热带轧钢生产线,在供配电系统配置方面同样也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对此工程的电气设计借鉴了国内同类型先进生产线的经验,并进一步优化,使生产线供配电系统具备了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带载能力和更稳定的电网环境。本论文立足国内先进工程设计经验,意在总结我国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探索大型轧钢厂供配电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日后新轧钢项目的设计、建造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艾嘉麒[2](2020)在《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所谓变电站,通常说的是在电力系统中对电流和电压进行转换,然后进行电能分配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发电站内的变电站一般都是用来升压的,其主要职责就是将产生的电能提高到一定的电力值后输送到高压电网中去。本文针对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kV变电站位于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是该区域的重要供电电源,白狼66kV变电站按照无人值班常规变电站设计。本文结合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据电力系统关于变电站设计的相关基本规则,从工程的实际条件出发,针对白狼66千伏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本课题在对白狼区域的基本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预测电力的负载增值,与变电站设计方详细了解变电站负荷特点、具体位置坐标以及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白狼变电站提出经济、合理、易于施工的方案设计。本课题主要研究变电站用电负荷特性,供电线路特殊性及二次保护系统配置,在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并结合现代电力科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设计供电可靠性高、安全稳定、经济适用的变电站增容工程设计方案。依据可研方案到工程现场实地调查,掌握最准确的现场资料;按照兴安盟电网当前运行情况及远期规划条件、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依据,提出工程设计概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计算,精准定位变电站负荷特性。通过电气计算,确定有关电气参数和主接线形式,完成电力系统一次部分设计。根据系统继电保护方式和调度自动化现状,确定二次系统设计方案。
蔡剑锐[3](2019)在《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包头电网位于内蒙电网的中心位置,担负着整个包头市的供电任务。近几年包头电力发展十分迅速,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在电力建设中对变电站建设的紧凑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本论文主要结合内蒙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包头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进行了设计。此变电站电压有220kV/1l0kV/10kV三个等级,论文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包头新都市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新都市区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无功补偿进行论证,通过短路计算,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并设计了防雷接地保护,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论文最后还从系统继电保护、主变压器保护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张健[4](2019)在《新疆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是电力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进行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能流向的电力设施,作为电能输送与控制的枢纽,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变电站设计的科学与否,不但关系到后续的运行以及维护成本,同时还与供电的稳定性以及安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和设备人身安全、人类生活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新疆博尔塔纳自治州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以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一次系统的设计为例,经过对新技术以及新设施的应用,在技术方面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变电站建设标准,同时也能够对日后变电站的设计给予一定的参照。论文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分析新疆博尔塔纳自治州电力网络的现状以及负荷情况,对变电站建设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并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确定了变电站的站址。然后,通过负荷预测情况对主变压器完成选型,确认各电压等级中性点接地方法以及相应的无功补偿设施。接下来,经过对各类主接线方案的对比,确定出最佳方案;其次,根据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短路电流的大小,对高压电气设备进行确定,对配电装置、防雷保护等实施设计规划,最终完成系统的整体设计。另外,采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对比分析新疆博尔塔纳自治州电网在建设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前后的潮流,验证了该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上文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说明了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并对今后变电站设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赵坤[5](2018)在《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论文结合兴安盟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进行设计。从变电站总体设计、电气一次系统包括短路电流计算、无功补偿、电气设备选择及二次系统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设计等几方面对变电站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变电站总体设计论证部分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设计进行论证,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二龙山地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论证,通过对主接线设计、主变压器的选择、对一次系统运行数据的电气计算以及无功补偿研究,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接下来,根据电气设备按照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电压及使用要求,对相关电气设备进行了选型,并进行了校验。论文最后还从主变压器保护设计、防雷保护设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继电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邱剑波[6](2019)在《重庆轨道交通供电设备集约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建设步伐也在相应加快。现代城市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提高通行效率,正逐渐建设成为具有网络型的交通快捷区域。在建设网络化的城市交通背景下,城市轨道将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最能将城市快捷、方便、经济合为一体的运输途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趋势逐渐体现,但是建设费用呈现阶梯状攀升,设备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低下,导致国家经济承担过重,人民负担过高。在这种大趋势下,为了节省城市轨道建设资金,提高前期建设效率,简便后期维护,轨道线路、车辆、设备的共享化和集约化便提上日程。轨道设备的设置、安装要考虑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来进行,需要全盘把握,特别是投入较大资金的专业,需要从长远来考虑。设备共用线路达到两条线,甚至是多条线路的专业更需要综合设置,以满足轨道交通网络化需求。城市轨道供电系统,是轨道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保证,也是投入较大,占地要求较高的专业设备。供电系统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人民的出行和城市的脸面,所以供电系统的选址、设备的选用、安装的要求都需要更加合理和详细的方案和计划,给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本文根据自身在重庆轨道交通多年来的现场供电设备安装、调试经验,以重庆轨道交通网络化、集约化建设为依托,结合国际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例子,进行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供电系统集约化的设计。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供电系统设计从选址开始,将供电设备如何选择,如何设置做了一个详细的研究和整理,使得环线的供电系统能够和其他线路的设备能够共享,为重庆建设轨道交通节约了资金,提高了建设以及维护效率,同时能保证环线供电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本文对重庆轨道环线供电设备集约化的研究进行以下四方面的研究和探讨。1)重庆轨道环线供电设备为了集约化进行选址问题;2)重庆轨道环线供电设备集约化下的运行方式;3)重庆轨道环线供电设备集约化下的电气接线方式;4)重庆轨道环线供电设备集约化下的设备选择;通过对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供电系统集约化的研究,可以节省重庆轨道交通环线等线路的的建设资金,也保证了后期维护的便利性。本文将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供电设备进行详细设置,也能够为重庆轨道其他线路、中国其他网络化轨道交通城市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姜诺[7](2019)在《成峰500kV变电站二次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二次系统是整个变电所控制和监视的神经系统,二次回路是否合理可靠,直接关系到整个变电所甚至系统能否可靠运行。变电站的建立已成为电力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伴随着世界电力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变电站经历从老设备向新型设备转变,有人值守向无人值守转变,交流传输向直流传输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实时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数字化应用对电网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而二次系统在变电所安全生产、运行维护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它能实时的将站内一次设备所有数据进行监控,故障缺陷即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及时消除缺陷。本课题主要针对站内二次系统的原理、设计以及有关配置作详细的分析。在对变电站进行数据调研以及分析后,本课题首先提出了成峰变电站的设计依据,对整个站的概况简单进行了介绍,说明了邯郸电网的现状以及建设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二次继电保护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以及各系统的设计原则,通过对变电站二次系统中的两大主要系统的分析,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实现的功能,重点研究了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通过对两种网络方案进行对比以及考虑变电站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了保护直采直跳+500kV GOOSE组网+220kV SV/GOOSE双网合一的网络方案;简单介绍了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应用,以及自动化系统的一些高级应用;最后介绍了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与变电站运行效果分析,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守、独立的继电保护功能、经济的可靠性。
段毅[8](2017)在《包头滨河220kV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包头电网位于内蒙电网的中心位置,担负着整个新包头市的供电任务。近几年包头电力发展十分迅速,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在电力建设中对变电站建设的紧凑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本论文主要结合内蒙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包头滨河220KV变电站进行设计。此变电站电压等级有三个:220KV/1l0KV/10KV。从站址选择、总体结构、电气一次系统、系统继电保护、通信系统配置五个部分对变电站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与论证。站址选择与经济分析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站址进行选择,从水文、气象、地质三方面分析站址周边条件,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并对控制工程造价提出了建议。变电站总体设计论证部分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设计进行论证,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包头滨河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滨河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无功补偿进行论证,通过短路计算的计算,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对配电装置、防雷保护、全站接地网进行设计,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通信系统配置方案部分主要通过对通信网络的规划,选择了合适的通信方式、光缆规格及组网模式,对光缆线路走径进行了合理化设计,选择出扩展性强的光传输设备,最后对通信电源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通信系统方案的配置最终达到了联络各站测量、监控信息的目的。
于波[9](2014)在《长春城市配电网网架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春配电网目标网架研究是地区总体规划的关键部分,也是城市配网建设、改造的依据。科学合理的目标网架模型是配电网规划工作的前提。近年来,长春地区负荷逐年攀升,10kV配电网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供电能力不足,网架结构薄弱,可靠性有待提高,建设难度大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长春城市配电网目标网架模型进行系统设计;并选取典型区域,利用本课题目标网架模型设计成,理论与实践并用分析成效。论文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对配电网网架模型进行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寻求最优和次优方案作为规划建设方案,为长春配电网的评估和目标网架规划建设提供依据;然后进行配电网拓扑结构分析及供电模式研究,设定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通过对不同接线模式在设定的边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得出了不同供电模型在不同负荷密度、不同电压等级和变电规模下的各个指标的变化走势;接下来论证了不同负荷水平情况下的配电网接线过渡模式,阐述了高压配电网和中低压配电网常见的典型接线模式,并结合相应的典型接线模式,提出不同负荷水平时到目标网架结构的过渡方式;最后,选取长春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作为典型区域,利用本文中的配电网规划模型方法对其规划模型进行研究,通过配电网拓扑结构分析及供电模式研究确定目标网架,最后得出该区域配电网的目标网架建设分阶段实施方案,确定目标网架建设过渡措施。
王亚明[10](2014)在《220kV茅口变电站整体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20kV变电站作为城市电网的主力电源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而变电站中的设备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220kV茅口变作为连云港北部城区的主要电源点,已运行24年,设备、土建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供电能力也无法满足区域负荷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整体改造。通过对改造方案的研究,能够有效解决茅口变的现状问题,提高茅口变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论文首先介绍了220kV茅口变的现状,从网架结构、一次设备、二次及远东设备、土建部分、线路部分和负荷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整体改造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电网规划情况,研究了改造后变电站的电压等级选择,采用电网发展成本最小费用法建立模型,并应用模型通过投资费用的比较选择变电站电压等级;综合土地利用和环境要求等情况研究了三种变电站整体改造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推荐了最优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变电站建设的具体设计,开展了变压器、主接线、主要设备等一次方案的研究设计,并提出了主变保护、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等二次方案和远东、通信方案的设计方案。茅口变整体改造方案的研究和变电站的具体设计,解决了目前运行中可靠性不高、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区域负荷发展提供了可靠、充足的供电电源,满足了连云港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4台主变的220kV变电所主接线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台主变的220kV变电所主接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介绍 |
2.1 工程简介 |
2.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3 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宝钢模式供配电系统特点 |
3.2.1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备配置 |
3.2.2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优点 |
3.2.3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需要优化的部分 |
3.2.4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系统图 |
3.3 马钢模式供配电系统特点 |
3.3.1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备配置 |
3.3.2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优点 |
3.3.3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需要优化的部分 |
3.3.4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系统图 |
3.4 首钢模式供配电系统特点 |
3.4.1 首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备配置 |
3.4.2 首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优点 |
3.4.3 首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系统图 |
3.4.4 首钢京唐2250mm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优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的配置、创新设计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供电电源设计 |
4.3 用电负荷计算 |
4.4 供配电系统布置研究 |
4.4.1 110kV热轧变电所110kV系统 |
4.4.2 110kV热轧变电所35kV系统 |
4.4.3 110kV热轧变电所10kV系统 |
4.5 供配电系统创新优化设计研究 |
4.5.1 变电站主接线图优化内容 |
4.5.2 优化效果 |
4.5.3 优化结论 |
4.6 电气系统分断能力研究 |
4.6.1 短路阻抗计算 |
4.6.2 最大短路电流计算 |
4.6.3 各系统分段能力确定 |
4.7 谐波分析及治理研究 |
4.7.1 谐波治理措施 |
4.7.2 谐波治理效果 |
4.8 本章小节 |
第5章 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传动系统的用电设备配置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传动系统用电设备选型配置 |
5.3 辅传动系统用电设备选型配置 |
5.4 主传动系统技术经济比较研究 |
5.4.1 技术性能比较 |
5.4.2 一次投资比较 |
5.4.3 运行费用比较 |
5.4.4 经济效益比较 |
5.4.5 经济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课题背景 |
1.2 变电站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白狼66KV变电站现状 |
1.4 主要设计原则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系统一次 |
2.1 电力系统概况 |
2.1.1 电网现状 |
2.1.2 白狼供电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2 电力负荷预测 |
2.2.1 负荷现状 |
2.2.2 白狼供电区近期新增负荷 |
2.2.3 负荷发展预测 |
2.3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4 工程建设方案及计算分析 |
2.4.1 接入系统方案 |
2.4.2 主要设备选择 |
2.4.3 电气计算分析 |
2.4.4 无功补偿 |
2.4.5 调压计算 |
2.4.6 短路电流计算 |
2.4.7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电气参数选择 |
2.5.1 主变参数 |
2.5.2 无功补偿容量 |
2.5.3 短路电流水平 |
2.6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6.1 电气主接线一般接线形式 |
2.6.2 电气主接线方案技术比较与选择 |
2.6.3 电气主接线 |
2.7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 |
2.7.1 变电工程 |
第3章 电力系统二次 |
3.1 系统继电保护 |
3.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3.1.3 对通信通道等技术要求 |
3.2 调度自动化 |
3.2.1 调度组织关系 |
3.2.2 信息传输方式 |
3.2.3 远动系统 |
3.2.4 调度数据网接入及安全防护 |
3.3 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
3.3.1 电能量计量装置现状 |
3.3.2 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
3.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
3.5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3.6 系统通信 |
3.6.1 系统概况及调度关系 |
3.6.2 通道要求 |
3.6.3 通信系统现状 |
3.6.5 通信电路建设方案 |
3.6.6 设备配置方案 |
3.7 站内通信 |
3.7.1 通信设备供电系统 |
3.7.2 通信机房及防雷保护措施 |
3.8 电力系统二次部分结论与建议 |
第4章 变电站工程部分 |
4.1 电气一次部分 |
4.1.1 建设规模 |
4.1.2 电气主接线 |
4.1.3 主要电气设备、导体选择 |
4.1.4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
4.1.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4.1.6 防雷接地 |
4.1.7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4.1.8 电缆敷设 |
4.1.9 施工电源 |
4.1.10 施工过渡方案 |
4.2 电气二次部分 |
4.2.1 变电站运行管理方式 |
4.2.2 监测、监控功能 |
4.2.3 配置方案 |
4.2.4 与其他设备接口 |
4.2.5 元件保护配置及自动装置 |
4.2.6 交、直流电源 |
4.2.7 其他二次系统 |
4.2.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4.3 土建部分 |
4.3.1 本期工程内容 |
4.3.2 设计原始资料 |
4.3.3 支架及设备基础概述 |
4.3.4 主要建筑材料 |
4.3.5 用地情况说明 |
4.3.6 给排水系统、暖通及消防 |
第5章 设备材料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包头电网及新都市区变电站建设的背景 |
1.1.1 包头电网现状 |
1.1.2 新都市区电网现状 |
1.2 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建设的意义 |
1.3 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况 |
1.3.1 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 |
1.3.2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具有的特点 |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分析 |
1.4.1 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4.2 相关设计资料和设计任务 |
1.4.3 设计要求 |
1.4.4 主要设计原则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需求分析及系统接入方案设计 |
2.1 电力需求预测 |
2.1.1 包头市电力需求预测 |
2.1.2 新都市区电力需求预测 |
2.1.3 电力系统规划及电力平衡 |
2.2 变电站站址及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
2.2.1 变电站站址 |
2.2.2 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1 主接线拟定方案比较 |
3.1.2 主接线方案确定 |
3.2 负荷计算 |
3.2.1 负荷的概念 |
3.2.2 电力负荷的分级 |
3.2.3 负荷预测及变压器的选择 |
3.3 短路电流计算 |
3.3.1 短路电流的概念 |
3.3.2 短路电流计算的条件 |
3.3.3 短路电流计算 |
3.3.4 10kV馈线侧限流电抗器的选择与校验 |
3.4 无功补偿 |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和电容器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4.1 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4.2 调动自动化系统实现 |
4.2.1 远动系统 |
4.2.2 电能量计(费)系统 |
4.2.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4.2.4 业务接入方案 |
4.2.5 安全防护设备配置 |
4.2.6 数据传输方式和通道 |
4.2.7 系统通信实现方案 |
4.3 二次设备的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
5.2 母线的选择 |
5.3 配电装置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
5.4 互感器的选择 |
5.4.1 电流互感器选择 |
5.4.2 电压互感器选择 |
5.5 配电装置的选择 |
5.6 电力电缆的选择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保护设计 |
6.1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设计 |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
6.2.2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 |
6.2.3 过电流保护 |
6.2.4 元件保护 |
6.3 防雷和接地保护设计 |
6.3.1 防雷保护设计 |
6.3.2 接地保护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新疆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建设背景 |
2.1 电力系统概述 |
2.1.1 电力系统现状 |
2.1.2 电力系统发展规划 |
2.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1.4 接入系统方案 |
2.1.5 拟建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 站址概况 |
2.2.1 站址自然条件 |
2.2.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
2.3 建设规模 |
2.3.1 主变规模 |
2.3.2 出线规模 |
2.3.3 无功补偿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 |
3.1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 |
3.2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接线形式 |
3.3 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 |
3.3.1 新疆大河沿子220kV主接线方案 |
3.3.2 新疆大河沿子110kV主接线方案 |
3.3.3 新疆大河沿子35kV主接线方案 |
3.3.4 各级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
4.1 短路电流的计算 |
4.1.1 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 |
4.1.2 短路电流计算的基本假设 |
4.1.3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
4.1.4 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
4.1.5 单相短路电流计算 |
4.2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 |
4.2.1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原则和依据 |
4.2.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4.2.3 电气设备的校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一次系统设计 |
5.1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5.1.1 220kV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5.1.2 110kV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5.1.3 35kV电气设备及主变压器中性点的绝缘配合 |
5.2 防雷和接地 |
5.2.1 直击雷保护 |
5.2.2 接地 |
5.3 站用电及照明 |
5.3.1 站用电及施工电源 |
5.3.2 站用变压器选择 |
5.3.3 站用电接线 |
5.3.4 动力及照明 |
5.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5.4.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5.4.2 配电装置 |
5.4.3 出线方向及排列次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博州地区潮流分析 |
6.1 大河沿子220kV变建设前的潮流分析 |
6.2 大河沿子220kV变建设后的潮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兴安盟电网概况 |
1.1.2 扎旗地区电网概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新建66kV二龙山变电站的意义 |
1.2.1 相关电网储备和规划情况 |
1.2.2 新建66kV二龙山变电站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要求 |
1.4.1 本变电站工程设计范围 |
1.4.2 设计要求 |
1.4.3 主要设计原则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网负荷预测 |
2.1.1 负荷情况分析 |
2.1.2 供电区负荷预测 |
2.2 工程建设方案及接入系统方案 |
2.2.1 工程供电范围 |
2.2.2 站址选择 |
2.2.3 接入系统方案及经济技术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1 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
3.1.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
3.2 主变压器的选择 |
3.2.1 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
3.2.2 主变相数的选择 |
3.2.3 变压器连接方式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3.3 一次系统运行数据的电气计算 |
3.3.1 潮流计算 |
3.3.2 短路电流计算 |
3.4 无功补偿 |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4.1 调度自动化 |
4.1.1 调度自动化现状 |
4.1.2 存在的问题 |
4.1.3 远动系统 |
4.2 系统通信 |
4.2.1 系统联网概况 |
4.2.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3 通道需求分析 |
4.2.4 系统通信方案 |
4.2.5 通道组织 |
4.2.6 通信设备配置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
5.2 六氟化硫组合电器的选择 |
5.3 母线的选择 |
5.4 备用电源的选择 |
5.5 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 |
5.5.1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选择 |
5.5.2 互感器的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
6.1 继电保护的意义 |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 |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
6.2.2 电力变压器纵差保护接线 |
6.2.3 变压器瓦斯保护 |
6.2.4 过电流保护 |
6.2.5 系统保护配置 |
6.2.6 对相关单元的技术要求 |
6.3 防雷保护 |
6.3.1 变电所防雷概述 |
6.3.2 避雷针的选择 |
6.3.3 避雷器的选择 |
6.3.4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
6.3.5 防雷接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重庆轨道交通供电设备集约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重庆轨道交通线网设备共享概况 |
2.1 重庆轨道交通线网概况 |
2.1.1 线网规划概况 |
2.1.2 运营现状概况 |
2.1.3 重庆轨道第二轮建设线路概况 |
2.2 网络化下的设备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
2.2.1 重庆都市区空间形态 |
2.2.2 网络化下的设备集约化的必要性分析 |
2.3 网络化下的设备共享的目标 |
2.3.1 乘客服务 |
2.3.2 供电系统设备 |
第3章 供电系统集约化实施方案研究 |
3.1 系统技术要求及功能需求 |
3.2 供电系统资源共享实施方案 |
3.2.1 换乘车站的供电系统共享 |
3.2.2 主变电所的共享 |
3.3 主变电所选址 |
3.4 环线供电网络构成 |
3.4.1 主变电所 |
3.4.2 35kV供电系统 |
3.4.3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3.5 供电系统运行方式 |
3.5.1 正常运行方式 |
3.5.2 故障情况下运行方式 |
3.6 电气主接线方式 |
3.6.1 线路-变压器组接线 |
3.7 中压侧主接线形式 |
3.8 供电共享设备的选择 |
3.8.1 牵引供电设备的选择 |
3.8.2 降压变电所设备的选择 |
3.8.3 35KV环网电缆的选择 |
3.8.4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置 |
3.8.5 过电压保护和综合接地的设置 |
3.9 供电共享设备其他相关计算分析 |
3.9.1 再生能量利用方案分析 |
3.9.2 供电系统电压水平 |
3.9.3 短路电流计算 |
3.9.4 无功补偿及谐波分析 |
第4章 网络化下的供电设备共享效果分析 |
4.1 乘客服务 |
4.1.1 可量化效益 |
4.1.2 不可量化效益 |
4.2 供电系统设备 |
4.2.1 资源共享后主变电所的投资比较 |
4.2.2 重庆轨道主变电所共享后优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成峰500kV变电站二次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成峰500KV变电站简介 |
2.1 邯郸电网现状 |
2.2 成峰500kV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 |
2.3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2.3.1 变电站的设计依据 |
2.3.2 一次主接线设计 |
2.3.3 短路电流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原则 |
3.1 设计依据 |
3.2 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原则 |
3.3 监控系统主要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的分析与设计 |
4.1 继电保护装置的分析与设计 |
4.1.1 现状分析 |
4.1.2 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案 |
4.1.3 继电保护设计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
4.2 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2.1 现状分析 |
4.2.2 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
4.3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3.1 应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必要性 |
4.3.2 系统组成 |
4.3.3 系统功能要求 |
4.3.4 一体化电源系统总监控装置 |
4.4 高级应用 |
4.4.1 顺序控制 |
4.4.2 智能告警 |
4.4.3 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决策 |
4.4.4 设备状态可视化 |
4.4.5 支撑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 |
4.4.6 保护运行状态实时显示、控制和管理 |
4.4.7 信息分层分类实现方式 |
4.4.8 源端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系统网络结构分析与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站控层网络设计方案 |
5.3 过程层网络设计方案 |
5.4 间隔层网络设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与变电站运行效果分析 |
6.1 二次设备室设计方案 |
6.2 组柜方案 |
6.3 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设计方案 |
6.4 光缆/网线/电缆选择 |
6.5 变电站运行效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包头滨河220kV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内蒙古自治区电网现状 |
1.1.2 包头地区电网现状 |
1.2 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与经济分析 |
2.1 工程选址分析 |
2.1.1 变电站选址 |
2.1.2 站址水文条件 |
2.1.3 站址气象条件 |
2.1.4 站址地质条件 |
2.2 工程造价分析及建议 |
2.2.1 工程造价分析 |
2.2.2 控制工程造价的建议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总体结构设计论证 |
3.1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原则 |
3.2 电气主接线方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
3.2.1 供电可靠性 |
3.2.2 运行检修的灵活性 |
3.2.3 经济性 |
3.3 滨河新区电力负荷预测 |
3.4 变电站建设基本设计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4.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4.1.1 主接线拟定方案比较 |
4.1.2 主接线方案确定 |
4.2 负荷计算 |
4.2.1 负荷的概念 |
4.2.2 电力负荷的分级 |
4.2.3 分级对电源的要求 |
4.2.4 负荷预测及变压器的选择 |
4.3 短路电流计算 |
4.3.1 短路电流的概念 |
4.3.2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
4.3.3 短路计算 |
4.3.4 10kV馈线侧限流电抗器的选择与校验 |
4.4 无功补偿 |
4.4.1 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
4.4.2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
4.4.3 无功补偿的计算和电容器的选择 |
4.5 电气设备的选择 |
4.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
4.5.2 六氟化硫组合电器的选择 |
4.5.3 母线的选择 |
4.5.4 电力电缆的选择 |
4.5.5 备用电源的选择 |
4.5.6 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保护设计 |
5.1 系统保护要求 |
5.1.1 继电保护的任务 |
5.1.2 保护现状 |
5.1.3 工程概况 |
5.2 主变压器的保护 |
5.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
5.2.2 电力变压器纵差保护接线 |
5.2.3 纵差动保护的整定计算 |
5.2.4 变压器瓦斯保护 |
5.2.5 过电流保护 |
5.2.6 保护组成及范围 |
5.3 母线保护 |
5.3.1 220kV母线、母联及线路保护装置 |
5.3.2 110kV母线、母联及线路保护装置 |
5.3.3 10kV线、站用变、电容器保护 |
5.4 防雷保护 |
5.4.1 变电所防雷概述 |
5.4.2 避雷针的选择 |
5.4.3 避雷器的选择 |
5.4.4 防雷接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通信设计 |
6.1 概述 |
6.2 光纤通信现状 |
6.3 系统通信方案 |
6.3.1 通道组织 |
6.3.2 调度自动化通道 |
6.3.3 系统保护通道 |
6.4 站内通信 |
6.4.1 调度程控交换机 |
6.4.2 供电电源系统、机房及配线 |
6.4.3 生产管理系统 |
6.4.4 通信临控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9)长春城市配电网网架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1.4 课题技术关键和难点 |
1.4.1 图形平台 |
1.4.2 功率流校核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配电网规划模型研究和实施方案 |
2.1 规划模型研究内容 |
2.2 规划模型工作方案 |
2.3 规划模型创新方法 |
2.3.1 建立多用户访问机制 |
2.3.2 实现图形平台多图显示和分层管理 |
2.3.3 提供功率流调试向导功能 |
2.4 规划模型维护工作保障措施: |
2.4.1 强化支撑维护 |
2.4.2 明确工作流程 |
第3章 配电网拓扑结构分析及供电模式研究 |
3.1 总体思路 |
3.1.1 可靠性分析 |
3.1.2 经济性分析 |
3.1.3 适应性分析 |
3.2 理论模型构建 |
3.2.1 常见接线方式 |
3.2.2 供电模型构建 |
3.2.3 边界条件 |
3.3 可靠性分析 |
3.3.1 分析思路 |
3.3.2 分析结果 |
3.4 经济性分析 |
3.4.1 理论分析 |
3.4.2 结果分析 |
3.5 适应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负荷水平情况下的配电网过渡接线模式 |
4.1 高压配电网目标网架的过渡方式分析 |
4.1.1 典型配网接线模式 |
4.1.2 过渡方式分析 |
4.2 中压配电网网架及其过渡方式研究 |
4.2.1 架空线路网架结构及其过渡方式研究 |
4.2.2 电缆线路典型接线模式及过渡方式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春市区配电网网架模型应用 |
5.1 功能分析 |
5.2 应用实例 |
5.2.1 南部新城 10kV 电网现状 |
5.2.2 10kV 电网近期实施方案 |
5.2.3 10kV 电网远期规划方案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220kV茅口变电站整体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220kV茅口变整体改造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变电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变电站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220kV茅口变现状 |
2.1 出线及网架结构现状 |
2.2 一次设备现状 |
2.3 二次及远动设备现状 |
2.4 土建现状 |
2.5 线路现状 |
2.5.1 220kV线路现状 |
2.5.2 110kV线路现状 |
2.5.3 35kV线路现状 |
2.6 负荷现状 |
2.7 本章小结 |
3 存在问题分析 |
3.1 土建部分存在问题 |
3.2 主变设备存在问题 |
3.3 供电能力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变电站改造方案研究 |
4.1 区域电网规划情况 |
4.2 变电站改造方案研究 |
4.2.1 变电站改造后电压等级的选择 |
4.2.2 茅口变整体改造方案研究 |
4.2.3 整体改造方案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5 变电站改造方案具体设计 |
5.0 变电站设计要求 |
5.1 一次设备设计方案 |
5.1.1 主变压器设计 |
5.1.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5.1.3 短路电流计算 |
5.1.4 主要设备选择 |
5.1.5 配电装置和总平面布置设计 |
5.2 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5.2.1 概论 |
5.2.2 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原则 |
5.2.3 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
5.2.4 线路保护的配置 |
5.2.5 母线保护的配置 |
5.3 系统远动 |
5.3.1 现状 |
5.3.2 本期工程远动设计 |
5.3.3 远动信息 |
5.4 系统通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4台主变的220kV变电所主接线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应用[D]. 杨琪. 山东大学, 2020(04)
- [2]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D]. 艾嘉麒.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蔡剑锐.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4]新疆大河沿子220kV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D]. 张健.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兴安盟扎旗66kV二龙山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赵坤.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6]重庆轨道交通供电设备集约化的研究[D]. 邱剑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成峰500kV变电站二次系统分析与设计[D]. 姜诺.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8]包头滨河220kV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改造设计[D]. 段毅. 长春工业大学, 2017(02)
- [9]长春城市配电网网架模型研究与应用[D]. 于波. 吉林大学, 2014(03)
- [10]220kV茅口变电站整体改造方案研究[D]. 王亚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2)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负荷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