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元[1](2021)在《新塑料球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新塑料乒乓球使用前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为基础,以三段统计评估为分析框架,反映新塑料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带来的综合影响,为全面提高我国乒乓球竞技训练实践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参考。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新塑料乒乓球使用前后奥运会与世乒赛的关键比赛场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五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新塑料球的使用为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方面带来的具体影响表现为:发抢段与接抢段使用率下降,相持段使用率提升,呈现出竞技重心向相持段迁移的趋势。在得分率方面,新塑料球的运用使运动员发抢段与相持段得分率上升,接抢段得分率下降,总体变化趋势较小。(2)新塑料球的使用为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特征方面带来的具体影响表现为:相持段技战术能力的制胜效果减弱,发抢段与接抢段技战术能力制胜作用提升,运动员各项技战术能力的均衡效应更加明显。(3)新塑料球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影响表现为:整体技战术特征保持相对稳定;发抢段使用情况减少,制胜效益提升;接抢段使用率显着下降,制胜效益提高;相持段使用率显着提高,制胜效益呈现下降趋势。(4)论述新塑料球对运动员技战术能力带来的发展趋势为:“抢持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各技战术能力分配更注重平衡发展;抢攻能力的制胜效果进一步显现;各技战术能力间的交互效应更加紧密;击球节奏紧凑、击球回合增多、竞争更加激烈的竞技特性突显。(5)针对新一轮技战术特征的发展与竞技环境的改变,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需要提高前三板抢攻质量,丰富拧、拨、挑、拉、点等进攻技术手段,积极创造主动优势;培养5、6板衔接意识,强化抢攻战术运用后的全台进攻能力,提高抢攻能力的战略纵深;夯实相持能力,增强攻防转换与中台连续能力,为竞技制胜奠定基本保障;突出技术特长,弥补能力漏洞,确保各项技战术能力均衡发展。
孔伟冠[2](2021)在《“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国家战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贸易等合作开始全方位展开,开启了全面交流的征程。如何利用体育文化交流积极、生动、广泛、活跃的特点,达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竞技赛事、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加深了解、建立友谊,满足不同地域人们对构建积极幸福生活方式的共同追求目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及焦点。被誉为“国球”的中国乒乓球运动一贯是中外交流的重要体育代表,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乒乓球系列赛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目前,“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开展已有5年之久,如何使赛事契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促进乒乓球运动和“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可持续发展,落实我国体育文化输出战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及必须正视的课题。本文以2016年-2020年举办的“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举办的业余乒乓球赛事的现状、赛事的价值、赛事举办面临的的问题与挑战,并通过问卷调查结合WSR系统方法论分析影响赛事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健康发展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及借鉴。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目前的现状表现为:(1)2016年“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开始起步,开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文化交流历程;(2)2017-2018年赛事交流影响逐步加大,赛事形式逐渐增多,参赛国家扩大;(3)2019年赛事在赛事数量、形式、水平、参赛人数及参赛国家都有新的突破;(4)2020年赛事受疫情影响,赛事交流陷入低潮。从“一带一路”乒乓球业余赛事的举办现状及问卷调查,结合专家的深度访谈,目前我国“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存在以下问题:(1)赛事举办呈现本土化,表现为参赛人员及举办地的本土化;(2)部分赛事周期不定;(3)赛事形式未普及,比赛项目较单一;(4)赛事融合不足,实质性不强;(5)部分赛事部分赛事竞技水平及分组跨度较大;(6)赛事宣传不足,宣传渠道单一。对参赛运动员、裁判员等人员,就“一带一路”乒乓球业余比赛的赛事信息获取渠道、办赛因素、赛事价值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卡方检验显示各年龄段运动员在赛事信息获取渠道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运动员赛事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为:电视新闻、新媒体、报纸杂志、亲朋好友介绍和相应文件等,通过卡方检验不同年龄运动员在赛事获取渠道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3)通过T检验结合已有文献分析,认为“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举办能较好地促进沿线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发展民心相通,拉近各国民心距离,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及举办城市国际影响力;(4)基于WRS系统方法论将访谈结果中赛事影响因素分为四个维度。其中物理维度包括医疗与安保、比赛场地、赛事奖励、举办城市、食宿方面;事理维度包括赛事项目设置、比赛时间安排、赛事名称;人理维度包括:裁判执裁能力、竞技水平、赛事宣传、观众氛围。通过与赛事满意度的相关性检验,发现举办城市、赛事名称、赛事项目设置、比赛时间安排、裁判制裁能力、竞技能力、赛事宣传等因子与“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满意度高度相关。“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推动赛事区域平衡化发展,吸引更多国家举办赛事;(2)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保持赛事常态化;(3)创新比赛形式,增设不同比赛项目;(4)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凸显赛事特色;(5)合理安排赛制,区别对待不同比赛;(6)创新传播手段,注重网络宣传。
陈洪坐[3](2021)在《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 ——以平野美宇、伊藤美诚、早田希娜为例》文中提出开展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当前,虽然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竞技水平在世界大赛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但随着日本女子乒乓球运动的快速崛起,以平野美宇、伊藤美诚、早田希娜为代表的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不仅多次在世界大赛中战胜丁宁、陈梦、刘诗雯等我国顶级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而且由于具备了集团化、年轻化的优势,使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对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的代表性运动员,平野美宇、伊藤美诚、早田希娜技比赛中的战术运用进行系统分析,不仅有助于科学认知其技战术的特点与长处所在,为我国运动员克敌制胜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借鉴其在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促进我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三段指标评估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平野美宇、伊藤美诚、早田希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近年来3名运动员具有代表性的30场比赛,对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展开研究,并在总结技战术运用特征、分析技战术形成制因及对我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启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乒乓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结论表明:(1)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在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各项技术使用率相对均衡,但发抢段得分效率更高、失分较低。这表明,日本新生代女运动员技战术运用以主动性为特点,通过比赛中主动性的技战术控制运用,提高掌控比赛的能力、得分能力和制胜能力,同时较为注重发球的技术优势作用抢占比赛的控制权,提高得分效率或为己方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2)日本三名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以发抢段最具优势、得分效率最高,其次为接抢段,相持段则最为弱势、得分效率也较低。发抢段,是日本三名新生代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段,主要采用的主动性攻击发球和发球抢攻技战术;接抢段,以抢攻战术为主,通过采用中近台快攻结合弧圈球技术,配以多变的回球落点,为击球得分创造机会;相持段,是日本三名新生代运动员得分弱势段,所表现出的多回合攻防能力不足,不仅是造成比赛失分、乃至失利的重要因素。(3)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之所以能够以集团的形式快速崛起并形成对中国的挑战,主要在于:国民结合的乒乓球运动人才培养体制;学习、模仿乒乓球运动强国,构建具有日本特色的技战术风格;以技战术和运动器材的创新,强化凶狠式的攻击型打法、提升近台攻守技战术优势;以低龄化、超年轻培养为特点,选拔资质良好、潜力较大的少年运动员,以职业化、系统化、专门化的训练和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等方式,促进少年运动员的快速成长。(4)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成长经历及其国家、社会在培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首先,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其次,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特征和制胜规律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第三,为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及器材创新提供新借鉴;第四,为我国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提供新思路。建议:针对日本乒乓球运动发展特点和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需求,提出了继续加大对日本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对日本新生代女运动员展开全面分析,积极借鉴日本乒乓球运动社会化发展先进经验和开展我国乒乓球运动转型发展改革探索,为更好的助力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提供参考。
欢钰然[4](2021)在《“乒乓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及核心内涵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乒乓球队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位于世界乒乓球的中心席位,从世锦赛到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地位不被撼动,培养的许多优秀的运动员都获得骄人的世界冠军。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从蹒跚学步到长盛不衰,离不开的便是深入人心的乒乓精神。“乒乓精神”是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兴起产生、发展、延续,最终成为了一直激励中华乒乓球运动员夺取冠军的精神支柱;成为了推动中国乒乓球队不断强大的核心动力。到21世纪的今天,乒乓精神仍然在不断影响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乒乓精神在不断的丰富,在各个年代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历程为脉络,梳理中国乒乓球运动从兴起到辉煌所产生的乒乓精神,根据不同时代乒乓精神的特征和影响,总结乒乓精神的核心内涵。1.乒乓精神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乒乓精神有其不同的特征。在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国球”的诞生中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在“乒乓外交”中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1981年乒乓精神的提出凝炼了中国乒乓球运动一直以来所产生的精神。2.乒乓精神正式提出后,中国乒乓球队延续了乒乓精神,在逆境中的砥砺前行,培养了队员们顽强的意志,竞争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心。在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乒乓精神在碰撞和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这里面既发扬与升华了乒乓精神,也有现代先进的乒乓文化与观念的阐释,延伸“大我”精神,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走进新时代强调继续弘扬乒乓精神,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做出努力。3.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具有长期的优势,稳定的发展,证明了乒乓精神的核心内涵具有深刻影响。乒乓精神是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中产生的,从以前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到“人生能有几回搏”,到现在的“养狼计划”到“第三次创业”等种种事件乒乓精神在其中悄然孕育,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在乒乓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中,总结出乒乓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
洪静[5](2020)在《优秀运动员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历史演进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自从乒乓球项目成立以来,中国队在世界乒坛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直板颗粒胶打法作为中国队独有的打法,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中国队在世界乒坛创造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欧洲横弧旋球的崛起以及新规则的实施,乒乓球在进入“大球时代”后,直板颗粒胶打法的优势一直在下滑。与全盛时期相比,直板颗粒胶打法下滑幅度大,目前已成为国家队和省队队员中的稀有打法,甚至已经被排挤到竞技乒乓球市场的边缘,但作为乒乓球打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板颗粒胶打法并不会因此被淘汰。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历史战绩和打法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优秀运动员张燮林、河野满、江嘉良和刘国梁为代表,分析研究直板颗粒胶打法的不同特性。以“大球时代”规则变动,对比分析直板颗粒胶打法的优势和短板,研究探索直板颗粒胶打法的继承与创新。同时,通过调研直板颗粒胶打法现状和后备人才队伍情况,总结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发展启示。具体结论如下:1.直板颗粒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打法,是作为世界乒乓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张燮林开始获得蓬勃发展,又经过河野满和江嘉良的传承获得进一步的成就。但是,直板颗粒胶打法在经历刘国梁时代的巅峰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同时缺失高水平竞技人才,以至于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发展进入瓶颈期。2.进入“大球时代”后,球速和旋转减弱,新规则对于直板颗粒胶器材和技术上的限制导致直板颗粒胶的威胁性不如从前,同时反手弱、相持能力差的短板变得更加明显,在竞技比赛中没有绝对的优势,给直板颗粒胶打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3.直板颗粒胶打法选材困难,后备人才不足。由于直板颗粒胶打法训练时间长,且现阶段没有突出的优秀运动员作为偶像引导,运动员在儿童时期大多不会选择直板颗粒胶打法。在政策上,可采用以硬性规定和专业的训练团队为手段,培养更多的直板颗粒胶打法的优秀苗子。
丁宁[6](2020)在《新材料乒乓球的力学特性及其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比赛规则和器材的改革促进了乒乓球项目的发展。但每一次改革都会对某些顶级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甚至运动生涯带来极大的影响。乒乓球从赛璐珞材质改为塑料材质是国际乒联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但是对运动员影响也同样不能忽视。近些年,很多研究者围绕新材料乒乓球的特点以及对运动员比赛发挥的影响开展研究。由于当前市场上有多种品牌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在制球材料和制球工艺上不同。今后的国际大赛可能采用不同品牌的乒乓球,因此,运动员不断地改变击球习惯并快速适应下一轮比赛用球成为赛前训练的重要内容。为了更系统全面描述不同材质(品牌)乒乓球的力学特性,揭示球体性能与运动员实际击球效果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三个层面的研究,从乒乓球的静态力学特征到动态力学特征再到运动员击球效果和主观感受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球体材质变化影响运动员比赛表现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运动员改进训练和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采用实验法,用高精度测试设备测试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材质(品牌)乒乓球的硬度和弹性;其次,本研究用最新研发的乒乓球机器人用稳定的击球方式击打不同材质(品牌)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飞行速度和落点分布;第三,采用实验法检测优秀运动员的击球旋转特征,并用问卷调查国家队运动员对新球的适应情况以及笔者本人在赛璐珞球改革前后的技战术变化与体会。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按照国际乒联规定的测试方法,ABS材质的乒乓球的硬度高于醋酸纤维和赛璐珞材质的乒乓球,无缝球的弹性大于有缝球。2)摩擦并击打乒乓球造成旋转飞行后,新材料乒乓球的落点稳定性优于以前的赛璐珞乒乓球。3)由高水平运动员击打红双喜的3种不同材质的乒乓球,其旋转效果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着。4)有一半以上的国家队运动员已经适应新材料球的使用,弹性强、速度快和易控制是他们对新球的主观感受。但还有四分之一运动员对新材料球的适应不足,旋转弱、线路飘、手感差等成为他们不喜欢新球的主要理由。另外,基于笔者本人的比赛数据和训练体会,乒乓球材料的改变对运动员比赛技战术的发挥,尤其是擅长制造旋转的技术类型运动员受到影响更大。本研究将新材料乒乓球的静动态力学特征、运动员比赛表现和感受关联起来,探讨了影响运动员发挥的球体因素。深入分析了新材料球的客观变化与运动员的主观感受,有助于运动员教练员进一步了解不同材质(品牌)乒乓球的特点,帮助运动员尽快适应新材料球使用背景下的训练和比赛。
黄静娴[7](2019)在《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至今日世界上的乒乓球锦标赛已经成功举办了50多届,这些比赛对乒乓球发展历程进行记录。国际乒联为了促进乒乓运动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达成这一目标,比如关于化解攻防矛盾的问题,国际乒联就通过对比赛规则进行修改和调整,使乒乓球的观赏性得到提高,使更多人参加到乒乓球这项运动中来,进而为这项运动的商业化,职业化奠定基础。乒乓球运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起初乒乓球运动是作为一种娱乐性活动被人们熟知,随着这项运动逐渐被人们喜爱和接受,乒乓球运动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由一开始的娱乐化活动到现如今的职业化活动,乒乓球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演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规则和技术的改进而产生的,并不是盲目的和随意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与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密切相连,他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不仅会有利于乒乓球运动技术、战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完善乒乓球的规则,使乒乓球规则朝着更高一级的台阶迈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些有效方法的运用,详细的分析了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它的内容和特点。还将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演变过程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观赏性以及商业性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找出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的规律及对我国乒乓球竞技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人是运动的主体,所有的乒乓球规则改革都是基于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良好的基础之上,由简到繁。规则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观赏性,增加观众的视觉感受,针对器材、发球技术以及比赛节奏做出相应的改变。乒乓球运动也因此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大众化,被更多人的接受。(2)乒乓球竞赛规则是乒乓球运动本质规律的集中体现。每一次规则的改革就要求运动员迅速转换思想,相应地做出调整,只有相适宜地调整训练计划、改变训练手段才能更好地应对规则改革。(3)现代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演变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乒乓球运动技战术水平、增加观赏性、推动其商业化发展以及提高乒乓球运动的普及性等方面来进行的。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以及加强对比赛的控制管理,开拓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教育功能也是今后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发展的重中之重。(4)随着乒乓球比赛规则的改革,运动员的战术也不断跟进,其中相持中的攻防技术是实用性很强的环节,让比赛过程更加激烈,运动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也将把乒乓球相持的强强对抗带向新的高度。
夏晓草[8](2019)在《竞赛规则演变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26年,首届世界级乒乓球锦标赛正式举办,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开办了五十四届。在这段时间里国际乒联先后通过完善比赛规则、改进乒乓球技战术、增加乒乓球的运动人口、促进商业运作、优化视听效果、增加观赏价值来推动该项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本论文以乒乓球比赛规则的变化过程作为主要分析内容,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过程以及变化特点。并通过对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竞技视角,观众视角,商业视角方面的发展状况,所得结论具体归纳如下:(1)结合时间将乒乓球竞赛规则的发展过程细分为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1880-1926年):诞生阶段;第二阶段(1926-1988年):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88-1995年):成熟阶段;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职业化、半职业化阶段。竞赛规则是推动乒乓球运动朝着正确方向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2)总结乒乓球规则演变过程,规律的发展围绕着以下4种规律:1.为促进乒乓球在世界范围更好的发展。2.完善和健全乒乓球运动技战术体系,以确保攻守保持相对协调的关系。3.使乒乓球运动更具有观赏的价值,提升大众的认可度。4.为了顺应和满足体育市场的发展形势和要求。(3)从竞技角度出发:90年代初期规则演变拉近中国男运动员与其他国家运动员之间的实力差距,使得世界排名有所下降。但到95年之后对中国运动员排名总体影响较小,个别运动员存在一定影响。新规则实施降低了发球技术的隐蔽性和威胁性,使得发球阶段得分率明显降低。接发球受发球的制约,随着新规则实施接发球阶段得分率整体也呈下降趋势。同时规则改革拉近了运动员之间的水平差距,相持球变多使得相持球阶段得分率为上升趋势。规则改变影响了乒乓球训练的整个安排,新规则的实施使得训练在增强发球多样性和前三板技术威力的基础上,加大对以对抗为主的相持球阶段练习比重,增加以加强提高运动员主动进攻意识和心理素质水平。技术训练与意识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规则演变从总体来看对中国乒乓球竞技水平影响不大,但对中国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安排,伤病发生率,运动员世界排名,中国乒乓球人力资源流失造成很大影响。(4)从观众角度出发:无遮挡发球,大球的使用等规则的改革是为了降低中国运动员与其他国家运动员之间的水平差异,增加相持球数量,从而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而对服装比赛时间、场地器材的规定和改革是为了加强乒乓球运动的视觉效果,优化电视的转播效果。(5)从商业化角度出发:乒乓球比赛必须要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并呈现出良好的商业发展前景,通过充分展现乒乓球的独特性,以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与喜爱。乒乓球规则的变动都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以此使商业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场地器材的改革与规定,也将带动中国乒乓球相关产业的发展。
郭南[9](2018)在《世界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使用40+球前后技战术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乒乓球技战术理论为指导思想,依据当前乒乓球规则的变化形式与世界男子乒乓球技战术发展趋势的客观实际情况,运用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三段指标评估法,分析当今世界乒坛最优秀的四名男子运动员在使用40+新球后技战术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运动员在使用40+新球后技战术的变化,旨在为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了解男子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马龙:在使用40+球后,发抢段战术变化明显,发球方式出现变化,发球由旋转主导转向落点与节奏的变化为主导,长短球的配合增加,快速的奔球增加,发球后抢攻上旋球的使用率大幅度增加;接发球段中,第二板控制技术方式变化、增加,质量大幅度提高,为第四板创造较多机会,二四板连续进攻能力增强,接球后的抢攻成为三段总计中变化最大,得分率最高环节;相持段正手连续进攻使用率增加,跑动范围增加,相持战术由两面相持的风格趋向单面正手进攻,进攻方式出现较大变化。樊振东:在使用40+球后,发球轮进攻型战术变化较大,使用率得到提升,球速变缓后,发球后控制战术更多转向发球抢攻战术;接抢段的优势缩小,接发球特长技术反手拧拉的前冲力下降,直接得分的环节减少,增加摆短等控制技术,第四板成为接抢段变化最大环节,成为得分重点;相持段衔接能力下降,连续进攻的模式逐渐转为攻防转换。水谷隼:在使用40+球后,较大变化的体现在,整体进攻质量出现下降,防御环节的能力提升。发抢段中,发球旋转下降,发球抢攻战术的使用率降低,战术方式更多转为发球后控制;接抢段优势扩大,接发球中增加反手拧拉的进攻方式,二四板的衔接中,由正手单面进攻转变为双面进攻;相持段回合数量增加,得分点较少,技战术变化较小。奥恰洛夫:在使用40+球后,发球方式变化较大,种类增多,发球抢攻方式变化,质量增加,旋转下降使奥恰洛夫在一三板的进攻中更善于利用撞击提高前冲力;接抢段得分率增加,接发球进攻方式增加,反手拧拉转为反手拧冲,控制技术配合使用率增加;相持段站位转变为中远台,击球点后移,击球节奏出现变化,由连续中等力量衔接转变为轻重板结合。
梁凯博[10](2018)在《兰州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运动员40+乒乓球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经过了时代的洗礼历史的变迁,历经了各种各样的阶段。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是我们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发展最好的运动之一。乒乓球发展的辉煌经历了很多的改革,如无遮挡发球,小球变成大球,11分赛比制的实施,禁胶令的出现等。一项运动规则和器材的改变,不但会对运动员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基本技术的使用、比赛战术的发挥以及击球时的感受等,也会对乒乓球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使出现这样的改革,但是依然吸引了业余选手和众多业余爱好者把自己的时间与激情投入到其中。国际乒联在伦敦奥运会以后,对乒乓球进行了改革,将40mm的赛璐珞球改为40+的新材质球。40mm赛璐珞材质的乒乓球将退出乒坛舞台。赛璐珞乒乓球的材质具有毒性,长时间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新材质乒乓球的材质是无毒无害的。因此,出于对运动员和参与者的健康角度着想对乒乓球进行了改革。此外,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也是改革中的一重要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到,只要是规则和器材的改革,都会对运动员和业余选手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此次器材的改革是球体的材质和大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将对乒乓球运动的许多方面产生相关影响,尤其对于竞技运动员的技战术调整等方面,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对业余爱好者使用40+乒乓球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与不适应。那么,如何解决或者调整这些影响带来的问题与不适,以其影响的趋势大小,更加了解40+乒乓球的新特性,从而使专业运动员和40+乒乓球使用者在今后的训练及比赛中打下更坚定的基础,是我们更多人要去一起研究探讨的问题。本论文中,作者有多年乒乓球训练的经历,学习了乒乓球的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乒乓球基础和比赛经验。结合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兰州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运动员40+乒乓球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借助SPSS21.0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40+乒乓球实行推广以后,为使用者提供建议,为训练和比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结论如下:1在适应性维度上,学生运动员在使用40+乒乓球时更多地感受到对40+乒乓球的不适应。相比传统40mm乒乓球而言,40+乒乓球球体增大,材质改变。导致速度、旋转、弧线的变化最为明显,在技战术的使用当中,旋转成为关键。所以学生运动员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40+乒乓球。2在影响性维度上,大多数学生运动员在使用40+乒乓球的过程中受到消极影响。40+乒乓球与传统40mm乒乓球而言,它的弹性弱,且在球台上弹跳不如传统40mm乒乓球有规律,球体的硬度较大,弹性形变较小。对技战术的使用也产生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发球抢攻环节和相持环节的技战术使用。在使用40+乒乓球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品牌的40+乒乓球之间的特点都不能很好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运动员面对手感的不同会心存担忧。而在相持过程中,相持球的增多要求学生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上更加过硬。3在选择性维度上,将近一半的学生运动员在40+乒乓球的选择性上有要求。他们认为40+乒乓球的性价比不高,在使用过程中,球体也不规则,弹跳不均匀,乒乓球质量太差,容易破碎,规格有待提高。而且价格也偏高。每个品牌的40+乒乓球之间差异太大。40+乒乓球也有自身的优点,材质更加环保,运输成本低,材质无毒性更有益于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4在调整性维度上,大多数学生运动员都会在使用过程中做出调整性的改变。40+乒乓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最终都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去调整它,可以通过战术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技术动作来做出调整。还可以在乒乓球拍器材上做出调整,才能在今后的比赛或训练当中有所提高。5 40+乒乓球的使用之后,不管是在国际大赛当中还是业余比赛当中,击球的过程中回合球明显增多了,这就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更加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发展,也刚好符合国际乒联改革的初衷。
二、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塑料球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赛璐珞球与新塑料球方面的研究 |
1.3.2 关于乒乓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1.3.3 关于乒乓球技战术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方法与研究思路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技术路线 |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2.1 研究重点 |
2.2.2 研究难点 |
2.2.3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新塑料球使用前后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的分析 |
3.1.1 赛璐珞球时期与新塑料球时期运动员技战术使用情况的梳理与统计 |
3.1.2 新塑料乒乓球使用前后运动员三段使用率的对比研究 |
3.1.3 新塑料乒乓球使用前后运动员三段得分率的对比研究 |
3.2 新塑料球使用前后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特征的分析 |
3.2.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3.2.2 基于运动员竞技制胜的偏回归系数分析 |
3.2.3 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 |
3.3 新塑料球对世界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影响 |
3.3.1 整体技战术特征保持稳定态势 |
3.3.2 发抢段使用情况减少,制胜效益提升 |
3.3.3 接抢段使用率显着下降,制胜效益提高 |
3.3.4 相持段使用率显着提高,制胜效益呈现下降趋势 |
3.4 新塑料球使用后世界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发展趋势 |
3.4.1 抢持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
3.4.2 各技战术能力分配更注重平衡发展 |
3.4.3 抢攻能力的制胜效果进一步显现 |
3.4.4 各技战术能力间的交互效应更加紧密 |
3.4.5 击球节奏紧凑、击球回合增多、竞争更加激烈的竞技特性突显 |
3.5 新塑料球时代中国乒乓球男子运动员竞技应对策略 |
3.5.1 提高前三板抢攻质量,丰富拧、拨、挑、拉、点等进攻技术手段 |
3.5.2 培养5、6 板衔接意识,强化抢攻战术运用后的全台进攻能力 |
3.5.3 夯实相持能力,提高攻防转换与中台连续能力 |
3.5.4 突出技术特长,确保各项技战术能力均衡发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3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开展情况 |
3.1.1 赛事举办地缘分布及其数量情况 |
3.1.2 赛事举办周期情况 |
3.1.3 赛事类型及项目设置情况 |
3.1.4 参与国家及人数情况 |
3.1.5 参赛水平情况 |
3.1.6 赛事组织机构情况 |
3.1.7 赛事宣传情况 |
3.2 影响赛事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1 赛事举办地呈现本土化 |
3.2.2 部分赛事周期不定 |
3.2.3 赛事形式未普及,赛事设置较单一 |
3.2.4 赛事融合不足,实质性不强 |
3.2.5 部分赛事竞技水平及分组跨度较大 |
3.2.6 赛事宣传不足,宣传渠道单一 |
3.3 “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调查分析 |
3.3.1 运动员及裁判员基本情况 |
3.3.2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办赛因素分析 |
3.3.3 赛事价值分析 |
4 赛事交流模式创新策略 |
4.1 推动赛事区域平衡化发展,吸引更多国家共同参与 |
4.2 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保持办赛常态化 |
4.3 创新比赛形式,增设不同比赛项目 |
4.4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凸显赛事特色 |
4.5 合理安排赛制,区别对待不同比赛 |
4.6 创新传播手段,注重网络宣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部分访谈记录 |
(3)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 ——以平野美宇、伊藤美诚、早田希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目的意义 |
1.3 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新生代运动员概念界定 |
1.4.2 技战术指标界定 |
1.4.3 三段指标概念界定 |
1.5 研究任务 |
1.5.1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 |
1.5.2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 |
1.5.3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形成制因 |
1.5.4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培养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分析法 |
3.2.4 三段指标评估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分析 |
4.1.1 发抢段技战术运用分析 |
4.1.2 接抢段技战术运用分析 |
4.1.3 相持段技战术运用分析 |
4.1.4 三段整体技战术运用成效分析 |
4.1.5 本章小结 |
4.2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 |
4.2.1 发抢段技战术运用特征 |
4.2.2 接抢段技战术运用特征 |
4.2.3 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征 |
4.2.4 三段整体技战术运用特征 |
4.2.5 本章小结 |
4.3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形成及其制因 |
4.3.1 国民结合的乒乓球运动人才培养体制 |
4.3.2 学习、融合世界先进技战术 |
4.3.3 积极开展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及器材创新 |
4.3.4 后备人才的超年轻化培养 |
4.3.5 本章小结 |
4.4 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4.4.1 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 |
4.4.2 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特征和制胜规律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
4.4.3 为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及器材创新提供新借鉴 |
4.4.4 为我国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提供新思路 |
4.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继续加大对日本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研究 |
5.2.2 进一步对日本新生代女运动员展开全面分析 |
5.2.3 积极借鉴日本乒乓球运动社会化发展先进经验 |
5.2.4 开展我国乒乓球运动转型发展改革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乒乓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及核心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乒乓精神概念界定 |
3 文献综述 |
3.1 体育精神的相关研究 |
3.2 乒乓精神产生的相关研究 |
3.3 乒乓精神历史演进的相关研究 |
3.4 乒乓精神内涵的相关研究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历史研究法 |
4.2.3 逻辑分析法 |
4.2.4 案例分析法 |
5 乒乓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 |
5.1 1950 年-1960 年全民乒乓的热潮中,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
5.2 1961 年-1970 年世界冠军的持续产生,促使“国球”诞生 |
5.3 1971 年-1980 年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
5.4 1981 年-1990 年万里副总理提出“乒乓精神” |
5.5 1991 年-2000 年逆境中砥砺前行,重塑国乒辉煌 |
5.6 2001 年-2010 年传递乒乓文化,推动世界乒乓发展 |
5.7 2010 年至今弘扬乒乓精神,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
6 乒乓精神的核心内涵 |
6.1 爱国主义精神 |
6.2 拼搏奋斗精神 |
6.3 团结协作精神 |
6.4 自强不息精神 |
6.5 勇于创新精神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优秀运动员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历史演进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乒乓球颗粒胶皮的研究 |
2.1.1 基本概念 |
2.1.2 种类 |
2.1.3 击球原理 |
2.1.4 基本技术 |
2.2 关于直板颗粒胶打法的研究 |
2.3 关于直板颗粒胶打法和技战术的研究 |
2.3.1 打法和技战术的研究 |
2.3.2 选手技战术运用的研究 |
2.3.3 选手训练方法及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对乒乓球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历史回顾 |
4.1.1 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历史成绩统计分析 |
4.1.2 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发展阶段 |
4.1.3 直板颗粒胶打法的代表人物技战术分析 |
4.2 直板颗粒胶打法的现状分析 |
4.2.1 国际乒联技术、器材改革对于直板颗粒胶的影响分析 |
4.2.2 “大球时代”下的直板颗粒胶特点分析 |
4.2.3 直板颗粒胶竞技高水平队伍(后备人才)人数统计结果与分析 |
5. 我国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启示 |
5.1 直板颗粒胶打法应对国际乒联技术、器材改革的策略 |
5.2 “大球时代”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发展路径 |
5.2.1 直板长胶打法的发展路径 |
5.2.2 直板正胶打法的发展路径 |
5.2.3 直板生胶打法的发展路径 |
5.3 继承与创新直板颗粒胶打法技战术 |
5.3.1 直板长胶打法技战术的继承与创新 |
5.3.2 直板生胶打法技战术的继承与创新 |
5.3.3 直板正胶打法技战术的继承与创新 |
5.4 直板颗粒胶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对甲A现役队员桂晨凯的采访(微信记录整理) |
附录2 关于乒乓球直板颗粒胶打法访谈提纲 |
(6)新材料乒乓球的力学特性及其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器材规则改革对乒乓球项目发展的影响 |
2.2 赛璐珞球与新型有缝塑料球的对比研究 |
2.3 无缝塑料球的特点 |
2.4 新材料有缝球与无缝球对比研究 |
2.5 新材料塑料球对比赛技战术影响的相关研究 |
2.6 新材料塑料球时代的训练要求 |
2.7 有关赛璐珞和塑料球的研究方法 |
3.研究一不同材质(品牌)乒乓球的静态力学特征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4.研究二不同材质(品牌)乒乓球的动态力学特征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5.研究三运动员的主观感受及新材料乒乓球对技战术的影响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4 研究结果 |
5.5 讨论 |
6.总论 |
7.结论 |
8.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新材料乒乓球使用感受 |
(7)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对乒乓球规则演变过程的研究 |
1.3.2 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 |
1.3.3 规则演变对乒乓球技术发展影响的研究 |
1.3.4 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运动训练影响的研究 |
1.3.5 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观赏性影响的研究 |
1.3.6 规则演变对商业方面影响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解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理论分析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乒乓球竞赛规则的系统概述 |
3.1.1 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本质 |
3.1.2 乒乓球竞赛规则的价值 |
3.1.3 执行乒乓球竞赛规则的特征 |
3.2 各个阶段乒乓球比赛规则的特性及演变历程 |
3.2.1 乒乓球诞生阶段比赛规则的特性及演变历程(1880-1926) |
3.2.2 乒乓球发展阶段比赛规则的特性及演变历程(1926-1988) |
3.2.3 乒乓球成熟阶段比赛规则的特性及演变历程(1988-1996) |
3.2.4 乒乓球职、半职业化阶段比赛规则的特性及演变历程(1995至今) |
3.3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的规律 |
3.3.1 促进乒乓球运动本身技战术体系的发展,使攻守趋于平衡 |
3.3.2 提高裁判员判罚的客观性 |
3.3.3 推动乒乓球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
3.3.4 提高乒乓球项目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
3.3.5 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求 |
3.4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
3.4.1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乒乓球技、战术产生的影响 |
3.4.1.1 无遮挡发球后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 |
3.4.1.2 关于改用“大球”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 |
3.4.1.3 采用11分赛制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 |
3.4.1.4 使用无机胶水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 |
3.4.1.5 球拍颜色的规定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 |
3.4.2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运动员体能产生的影响 |
3.4.2.1 对专项速度素质方面的影响 |
3.4.2.2 对专项力量素质方面的影响 |
3.4.2.3 对专项耐力素质方面的影响 |
3.4.3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运动员心理产生的影响 |
3.4.4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教练员工作产生的影响 |
3.4.5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赛制产生的影响 |
3.4.5.1 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
3.4.5.2 促进了技术的多样化 |
3.4.5.3 打破技术垄断 |
3.4.6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社会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
3.4.6.1 提高了观众观看的兴致 |
3.4.6.2 对乒乓球商业方面的影响 |
3.4.7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未来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
3.4.7.1 对技术要求更全面、更稳定 |
3.4.7.2 进一步强调特色技术的发展 |
3.4.7.3 进一步强调技术创新 |
3.4.7.4 技术训练与比赛的联系更加紧密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竞赛规则演变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规则演变过程的研究 |
1.3.2 规则演变对中国乒乓球发展影响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归纳和总结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历程 |
3.1.1 第一阶段(1880年至1926年):诞生阶段 |
3.1.2 第二阶段(1926年至1988年):发展阶段 |
3.1.3 第三阶段(1988年至1995年):成熟阶段, |
3.1.4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职业化,半职业化阶段 |
3.2 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规律 |
3.2.1 为推动乒乓球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而努力 |
3.2.2 促进乒乓球运动技战术体系的发展,使得攻守趋于平衡状态 |
3.2.3 提高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
3.2.4 适应体育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
3.3 规则演变对中国乒乓球的影响 |
3.3.1 竞技角度下规则演变对中国乒乓球的影响 |
3.3.1.1 规则改革下中国乒乓球世界排名的变化 |
3.3.1.2 规则改革对中国乒乓球技术的影响 |
3.3.1.3 规则改革对中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
3.3.1.4 规则演变对中国竞技乒乓球影响的辩证分析 |
3.3.2 观众视角下规则改革对中国乒乓球的影响 |
3.3.3 商业视角下规则改革对中国乒乓球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世界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使用40+球前后技战术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乒乓球规则改革的影响的研究 |
2.2 有关40+规则之前,乒乓球技战术特点的研究 |
2.3 有关乒乓球40+规则后技战术特点的研究 |
2.4 有关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技战术定量诊断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三段统计法 |
3.2.4 三段指标评估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对马龙的技战术三段指标分析研究 |
4.1.1 对马龙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1.2 对马龙40+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1.3 对马龙40+与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变化的分析研究 |
4.2 对樊振东的技战术三段指标分析研究 |
4.2.1 对樊振东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2.2 对樊振东40+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2.3 对樊振东40+与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变化的分析研究 |
4.3 对水谷隼的技战术三段指标分析研究 |
4.3.1 对水谷隼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3.2 对水谷隼40+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3.3 对水谷隼40+与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变化的分析研究 |
4.4 对奥恰洛夫的技战术三段指标分析研究 |
4.4.1 对奥恰洛夫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4.2 对奥恰洛夫40+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的分析研究 |
4.4.3 对奥恰洛夫40+与40mm比赛中三段技战术指标变化的分析研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兰州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运动员40+乒乓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40~+乒乓球 |
2.3.2 学生运动员 |
2.4 40~+乒乓球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运动生物力学理论 |
2.4.2 材料学理论基础 |
2.4.3 乒乓球理论基础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4.1 40~+乒乓球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
4.1.1 乒乓球的起源 |
4.1.2 乒乓球的发展历史 |
4.2 40~+乒乓球演变的过程 |
4.2.1 40~+乒乓球的演变 |
4.2.2 40~+乒乓球材质结构发生的变化 |
4.3 40~+乒乓球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
4.4 学生运动员40~+乒乓球应用的调查维度分析 |
4.4.1 使用40~+乒乓球时关于适应性维度的分析 |
4.4.2 使用40~+乒乓球时关于影响性维度的分析 |
4.4.3 使用40~+乒乓球时关于选择性维度的分析 |
4.4.4 使用40~+乒乓球时关于调整性维度的分析 |
4.5 结论与建议 |
4.5.1 结论 |
4.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1 |
附件 2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四、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塑料球对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影响研究[D]. 赵元.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一带一路”业余乒乓球赛事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 孔伟冠.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日本新生代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 ——以平野美宇、伊藤美诚、早田希娜为例[D]. 陈洪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乒乓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及核心内涵研究[D]. 欢钰然.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优秀运动员直板颗粒胶打法的历史演进与启示[D]. 洪静. 扬州大学, 2020(05)
- [6]新材料乒乓球的力学特性及其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D]. 丁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0)
- [7]乒乓球竞赛规则演变对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D]. 黄静娴.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8]竞赛规则演变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影响与分析[D]. 夏晓草.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世界优秀乒乓球男子运动员使用40+球前后技战术变化研究[D]. 郭南.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兰州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运动员40+乒乓球应用研究[D]. 梁凯博.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