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围血管损伤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雪[1](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王丽丽[2](2020)在《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对比中医“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二个证型之间及与非“股肿”患者的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炎症指标、血流变学指标、风湿四项、自身抗体十五项、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肿瘤六项、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的差异,借以探讨中医证型临床理化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寻找特征性指标,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逐步在中医证型中归纳添加现代医学临床理化指标内容,形成相关的、不偏离“辩证论治”原则的中医证型新的主证和兼证内容;丰富中医的内涵、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病例源自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115例,年龄范围为15岁~96岁,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7例。并设立55例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股肿患者中医证型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115例“股肿”患者,根据辨证论治分型,分为两个主证组,脉络湿邪瘀滞证55例,脉络湿热瘀阻证60例;同时设立55名非股肿患者为对照研究组。2.两个主证之间进行年龄组、性别、血型的差异性比较:经检验,年龄P>0.05,无统计学意义;性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型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年龄段、性别、血型的分组之间,股肿患者中医证型间不存在差异性。3.两证型间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病史的差异性分析:肿瘤史P=0.007<0.01,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余检测指标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证型之间相关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的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暂不认为在股肿不同证型间以上检验指标存在差异性。5.将非股肿对照组患者分别与股肿两证型比较发现:非股肿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A、尿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D-二聚体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股肿患者与非股肿患者之间有显着差异性。在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的比较中发现非股肿对照组患者与股肿患者无明显差异性。统计学中发现糖类抗原724在非股肿对照组中与股肿脉络湿邪瘀滞证间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中同时有肿瘤病史者,其糖类抗原724多见于脉络湿邪瘀滞证。在与非股肿患者对比时发现在脉络湿热瘀阻证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结果提示:可试行将糖类抗原724这一指标纳入“股肿”脉络湿热瘀阻证型中,作为判断股肿合并肿瘤患者与非股肿患者的“兼证”依据。
王鸿羽[3](2020)在《益气通脉汤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通脉汤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踝肱比(ABI)、趾肱比(TBI)、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对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作用,为本病内治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气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通塞脉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益气通脉汤水煎服。治疗5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踝肱比(ABI)、趾肱比(TBI)、低密度脂蛋白(LDL)、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比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趾肱比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组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脉汤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踝肱比、趾肱比、低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显着。
刘元华[4](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李泰[5](2020)在《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3D)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对腹部脏器及及周围相邻的血管、组织、淋巴等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有无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等,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精准的术前评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胰腺及壶腹部周围占位5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年龄(63.18±10.25)岁,所有患者行512层腹部增强CT扫描,得到0.5mm薄层影像学资料,将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资料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分别分析增强CT数据和三维可视化重建数据判断肿瘤的位置、形态、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完成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再与手术中肿瘤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胰腺癌24例,胆管下段癌23例,壶腹部癌2例,十二指肠癌1例,三维可视化判断肿瘤可切除性患者34例,不可切除患者16例。增强CT判断肿瘤可切除28例,不可切除22例。术中证实三维重建患者术前评估与术中证实情况相同,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增强CT。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增强CT,可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的新方法,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医疗。
王品一[6](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马双阳[7](2020)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常见病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在我国主要是肝炎肝硬化,其治疗主要是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PHT的治疗方法趋向于多元化,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内镜治疗、断流术、分流术和肝移植等。外科手术治疗PHT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具有即刻止血效果显着、再发出血率低的优点;另一方面,脾脏肿大并重度脾功能亢进也需手术治疗,因此外科手术在PHT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操作相对简单、止血效果理想,是我国外科治疗PHT的首选术式。但传统开腹手术不可避免的存在手术创伤大、切口易感染、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并不推荐其作为PHT治疗的预防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蓬勃兴起的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极大地提高了PHT手术疗效。但由于PHT的脾胃区大量的静脉曲张、脾脏巨大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目前仍是一个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如何安全、精准、有效、微创地完成该手术仍具有挑战性。目的通过与传统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脏普外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资料完整并满足排纳标准的患者48例,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4例患者为腔镜组,行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4例患者为开腹组。分别整理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的以下指标和数据:分别整理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的以下指标和数据:(1)术前统计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术前1d肝功能(AST、ALT)等;(2)术中统计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3)术后统计资料,包括术后5d肝功能(AST、ALT)、肛门排气时间、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00×109/L、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碍、切口感染、胰漏)、术后1d、3d、5d的疼痛评分(采用数值评分量表(NRS)进行评定,见附录)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腔镜组和开腹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80.42±81.95)ml明显少于开腹组(376.46±185.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时间(274.67±46.50)min明显长于开腹组(230.21±40.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ALT、AS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5d的ALT、AST分别为(49.33±8.64)U/L、(47.54±6.93)U/L,低于开腹组的(54.00±8.03)U/L、(52.08±7.9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2±0.88)d、(5.29±0.95)d、(10.88±1.54)d明显短于开腹组(3.71±1.23)d、(7.42±1.35)d、(13.33±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腔镜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3例(12.50%)低于开腹组10例(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腔镜组术后1d、3d、5d疼痛评分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外科治疗PHT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闵小波[8](2019)在《三维可视化精准评估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收集门脉高压患者的CT数据,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门脉系统的三维诊治模型。2.根据三维重建结果判定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了解血管变异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及指导手术入路。3.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PD)的97例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门静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将患者分为重建组和非重建组,两组患者数量分别为41例,5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术前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因、Child-pugh分级等;手术相关资料,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以及术后患者随访资料。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数资料,我们使用均值表示;对于计量资料,我们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相关性;对于等级资料,我们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P值<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个月至24个月。在非重建组中手术中转开腹1例,术后随访再发上消化道出血2例;重建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随访再发出血1例。重建组手术平均时间短于非重建组(129.12min vs 145.13min,P<0.05),其中,重建组平均隧道建立时间也比非重建组少(28.51min vs 33.34min,P<0.001),而且重建组术中出血(146.83ml vs 190.89ml,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7.05d vs 8.02d,P<0.05)均少于非重建组,两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LSPD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腹腔镜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血管,有利于辨别血管变异及曲张静脉临床分型。3.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指导手术操作及手术入路,可有效减少患者创伤,减少术中出血及不必要的损伤,加速患者康复。
方金[9](2016)在《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庞鹤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擅长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发扬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该研究的目的所在。临床研究部分重点学习总结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经验和进行观察,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庞鹤教授门诊临床实践,书写跟师笔记,收集整理导师典型临床医案,撰写跟师心得体会(月记),分析总结其临床辨证思路及用方、用药经验;收集其专题报道、论文及着作、讲课文字及音视频资料,研究其学术思想;通过研读古籍和分析研究对导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完成对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工作;并将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独立临床实践中。临床研究通过收集庞鹤教授运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进行临床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及统计,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刘渡舟、苏宝刚、程士德、赵绍琴、赵锡武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学习他们研读经典、穷其理致、圆机活法、整体观念、重视配伍等学术特点,并学习他们如何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二是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等中医经典着作,结合临床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学术思想庞鹤教授认为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在整体辨证上首重正气,强调正气虚是该病的发病基础;局部辨证重视血瘀为患,认为血瘀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创新发展,重视浊毒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周围血管疾病的辨证上,庞鹤教授认为其临床表现虽以四肢局部病变为主,但与整体脏腑气血失衡有关,临证时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庞鹤教授认为周围血管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因虚致实,故临证时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并重。并将“和”法的治疗思想运用到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包括调和阴阳及调和气血。对血瘀久不去之证的治疗提出“增血行瘀”的学术思想,认为阴血充足是血脉畅行的重要条件,滋阴养血有利于活血通脉。(二)临床经验1、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认为气虚血瘀,湿瘀浊毒阻络是其基本病机,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证、湿瘀阻络证、湿热毒蕴证三种证型分而治之。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五苓散、二妙散、五味消毒饮等方加减治疗。2、淤积性皮炎:将该病分为四种证型,认为无论何种证型,其基本病机为血虚风燥、湿浊毒蕴。以经验方养血祛风止痒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3、雷诺氏综合征:认为本病与素体阳虚、感受寒邪、肝郁气滞等因素导致经脉瘀阻有关。治疗应重视活血化瘀以使血脉畅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4、胸痹: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盛,阳气闭塞;上焦阳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治疗上以温通阳气、驱散寒邪为基本治则,多以瓜蒌薤白类方合用加减治疗。5、痹证:认为痹证的发生正虚不固是内因,感受外邪是外因。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并重。周围血管科以血痹及寒痹多见,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寒痹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6、眩晕:认为眩晕虽病因复杂,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实可相互影响。痰饮引起的眩晕用泽泻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用自拟五草汤加减治疗。7、不寐:认为不寐病因虽多,病机变化以阴阳不交、肝郁扰心、神魄不安为主。分为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虚热内扰证、阴阳失调证等几种证型分而治之,常加半夏、夏枯草以调肝养血、宁心安神、交通阴阳。8、月经病:认为月经病病因复杂,病情表现多种多样,病性表现寒热虚实错杂,其病机关键为冲任虚寒、少腹瘀血。故治疗以温经养血,调和冲任为主,以温经汤为首选方辨证加减治疗。9、更年期综合征:认为肾虚天癸竭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临床见肝肾阴虚、肝失疏泄证,宜滋阴清肝,疏肝解郁,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心肝血虚、五脏失养证,治宜甘润滋养,宁心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竹皮大丸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瘀,方用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合四物汤加减。10、过敏性鼻炎:认为病机多属外寒内热,鼻窍壅塞,治宜清肺泄热,宣通鼻窍,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若循经传变,少阳郁热,治宜清肺通窍、和解少阳,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若久病入络,瘀血阻窍,治宜活血通窍,在清肺通窍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更好。第三部分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1背景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是以下肢大中动脉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肢体缺血综合征。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正常生活,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疾病。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有较好的优势。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医药治疗ASO,特别是对ASO(未溃期)的防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庞鹤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病机为“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临证以益气活血祛浊解毒为基本原则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观察,研究庞鹤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3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根据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进行临床干预。28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动态观察疗前及疗后28、56、84天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踝肱指数(ABI)变化,并评价其安全性。4结果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干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55例,结果临床痊愈8例(14.5%),显效27例(49.1%),有效15例(27.3%),无效5例(9.1%),临床总有效率90.91%。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较前明显提高(P<0.05)。5结论应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ABI。
黎凤英,温庆辉,何玉燕,闫宁[10](2015)在《周围血管损伤的类型及其手术编码原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周围血管损伤的类型,分析其手术编码原则,以便更准确地对周围血管损伤手术进行编码分类。方法本研究中我们对周围血管损伤的类型以及各类型周围血管损伤所采用的具体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手术编码类目,浅谈周围血管损伤的手术编码原则。结果周围血管损伤可根据病因及损伤情况进行分类,不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可选择不同的术式,对手术编码产生影响。同时,病变血管的定位、采用的材料和入路均可影响手术编码。结论正确的编码依赖于临床医师和编码人员了解手术编码的原则,并进行相互配合。
二、周围血管损伤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围血管损伤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1.1 病名来源 |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
2.2 危险因素 |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
4 结果 |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4.2 中医证型结果 |
4.3 用药频次统计 |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研究对象 |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人组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形态 |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
3 “股肿”中医诊断标准 |
4 “股肿”病例纳入标准 |
4.1 试验组纳入标准 |
4.2 对照组纳入标准 |
5 “股肿”病例排除、剔除标准 |
5.1 病例排除标准 |
5.2 病例剔除标准 |
6 研究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
1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性别的差异性 |
2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血型的差异性 |
3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年龄段分布的差异性 |
4 股肿中医证型之间与既往病史的差异性 |
5 不同分组之间与炎症指标的差异性 |
6 不同分组之间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差异性 |
7 不同分组之间与尿酸、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的差异性 |
8 不同分组之间与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的差异性 |
9 不同分组之间与D-二聚体的差异性 |
第三章 分析讨论 |
1 理论认识 |
1.1 DVT的现代医学理论认识 |
1.1.1 深静脉血栓形成 |
1.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
1.1.3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的认识 |
1.2 DVT的中医理论认识 |
1.2.1 股肿 |
1.2.2 股肿辨证分型 |
1.3 现代医学关于相关临床指标的认识 |
1.3.1 D-二聚体与DVT |
1.3.2 尿酸与DVT |
1.3.3 炎症因子与DVT |
1.3.4 免疫类指标与DVT |
1.3.5 凝血因子与DVT |
1.3.6 肿瘤细胞因子与 DVT |
1.4 中医学关于相关检测指标的认识 |
1.4.1 D-二聚体的认识 |
1.4.2 尿酸与同型半胱氨酸的认识 |
1.4.3 炎症因子的认识 |
1.4.4 免疫类指标的认识 |
1.4.5 凝血因子的认识 |
1.4.6 肿瘤坏死因子的认识 |
1.5 中医“股肿”证型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性 |
2 检验结果分析 |
2.1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分析 |
2.2 股肿的中医不同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的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1 |
缩略词表2 |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益气通脉汤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
1.古代中医对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认识 |
2.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在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
2.1 古代中医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的认识 |
3.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 |
3.1 中医内治法 |
3.2 中医外治法 |
3.3 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其他疗法 |
综述二 西医学对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认识 |
2.现代医学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
2.1 大血管病变 |
2.2 微血管病变 |
2.3 神经功能障碍 |
2.4 感染 |
2.5 皮肤隐形损害 |
2.6 足部关节损坏 |
3.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方法 |
3.1 内科治疗 |
3.2 外科治疗 |
3.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
3.1 踝肱比和趾肱比 |
3.2 低密度脂蛋白 |
3.3 中医症候积分 |
4.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结果分析 |
6.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6.2 血糖控制情况 |
6.3 患者踝肱比变化 |
6.4 患者趾肱比变化 |
6.5 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
6.6 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情况 |
6.7 临床疗效 |
6.8 安全性观察情况 |
6.9 病例脱落情况 |
讨论 |
1.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立题依据 |
2.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选方依据 |
2.1 剂型的选择 |
2.2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作用 |
3.对照组药物通塞脉片的分析 |
4.踝肱比、趾肱比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前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3.1 CT数据的采集 |
1.3.2 三维可视化重建可切除性评估 |
1.3.3 术前CT影像学评估 |
1.3.4 手术探查 |
1.3.5 数据处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512 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3D重建图像 |
2.2 三维可视化评估结果 |
2.3 增强CT评估结果 |
2.4 手术结果 |
2.5 三维可视化和增强CT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对比 |
2.6 典型病例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
1.5 TAO的治疗方案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
3 中医舌象概述 |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
3.3 舌诊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舌象识别标准 |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计划 |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
2.3 信息收集流程 |
2.4 舌象处理流程 |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
2 舌象特点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三维可视化精准评估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术前管理 |
2.3.1 术前检查 |
2.3.2 术前评估 |
2.3.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操作 |
2.4.1 麻醉 |
2.4.2 手术器械 |
2.4.3 体位及Trocar分布 |
2.4.4 手术步骤 |
2.5 术后管理 |
2.6 出院标准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维重建技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
2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2.1 师从名师,继承发扬 |
2.2 涉猎广博,深研古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辨治思想 |
1.2 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
1.3 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扶正与祛邪并重 |
1.4 和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
1.5 增血行瘀论 |
2 临床经验 |
2.1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总结 |
2.1.1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
2.1.2 淤积性皮炎 |
2.1.3 雷诺氏综合征 |
2.2 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总结 |
2.2.1 胸痹 |
2.2.2 痹证 |
2.2.3 眩晕 |
2.2.4 不寐 |
2.2.5 月经病 |
2.2.6 更年期综合征 |
2.2.7 过敏性鼻炎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临床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临床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方法 |
8 疗效评价 |
9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综合疗效评定 |
2 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 |
3 踝肱指数(ABI) |
4 临床指标改善度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周围血管损伤的类型及其手术编码原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周围血管损伤分类 |
1.2周围血管损伤对应手术编码及其分析 |
2结果 |
2.1ICD-9-CM-3查找规律 |
3讨论 |
四、周围血管损伤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股肿证型部分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丽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益气通脉汤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王鸿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D]. 李泰.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D]. 马双阳.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三维可视化精准评估在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闵小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D]. 方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周围血管损伤的类型及其手术编码原则分析[J]. 黎凤英,温庆辉,何玉燕,闫宁. 现代医院, 2015(07)
标签:股肿论文; 舌象论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医论文;